新皇后,新思想 第33节
  毕竟改朝换代了,谁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时哪怕潘妤把宫里所有人都赶走,也有正当理由。
  但是六局二十四司不能停止运作,所以,得留下二、三成人。
  按照潘妤的估算,留下两成人,就足够运转宫中那些部门了,这还包括预存替补的人数在内呢。
  但具体裁谁留谁却是个问题。
  万一把干实事的裁了,留下一帮吃干饭的,那不就闹笑话了。
  于是潘妤想了个法子,她让兰乔嬷嬷等放出皇后要大肆裁夺后宫的风声,说皇后要暗中布置任务,唯有完成的人才能留下,公平起见,这些任务没有明旨明令,全都靠长秋宫众人的嘴说出去,任务涉及各局各司,各阶各层。
  潘妤让长秋宫的人说的时候要故弄玄虚,遮遮掩掩,掐头去尾,只说一两句,就是要让人去猜、去打听、去琢磨、去钻营……
  而凡事有所动作的,都是潘妤要裁掉之人。
  留下的那些,或许不是最能干的,但肯定是最没根基的。
  因为没根基,所以消息不灵通,也就不会去做那些潘妤故意放出风的事情,也就没有动静,潘妤要的就是没根基、没动静的人。
  不会做事可以慢慢学,慢慢做。
  但若仗着根基,为别人的眼线,表面上效忠主子,暗地里领两份、三份,甚至四五份薪俸的人,潘妤一个都不想要。
  在此期间,太后的长乐宫、兰陵公主的玉麟宫、寿昌公主的永庆宫,潘妤都暗中派人支援,以免后宫震荡时,对太后和公主的生活造成影响。
  至于魏铎那边,在他登基那日就已经全部换上他自己的人了,所以潘妤没有多此一举。
  后宫中,因为皇后的几道密令而暗潮汹涌、无声沸腾,内宫之人为了留下来,使出浑身解数,穷尽人脉,终于打听出皇后‘真实’的意思,卯足了劲儿去干。
  潘妤原本的计划是用一两个月的时间,让宫内之人现出原形,谁知没过多久,就有无数动静朝着长秋宫纷至沓来。
  而长秋宫一味不语,只安静的传出一些‘任务’,日日不同样,仅仅过去十几天,前来打听闹出动静的的人就有六七千人,这些人传播速度越快,就说明他们之间的联系越深。
  等到第二十日时,就鲜少有人来打听任务了,来的都是询问皇后娘娘何时有决断。
  潘妤见该钓的大鱼差不多都钓了出来,人数大概有九千七百多,她执笔一挥,这些人尽数逐出宫外,永不再录用。
  那些人在被逐出宫之前,甚至还在畅想着被皇后娘娘重用的未来,做着继续一家吃几家的美梦,旨意一下,犹如晴天霹雳,她们怎么也想不到,逃过了宫变,却没逃过皇后的套路。
  被逐出宫的这些人,不乏世家特意安插的眼线,她们突然被逐,除了微薄的月奉之外,什么都没能带出宫,今后没了去路,只能去找世家做主。
  对此京城世家们颇为震撼,谁能想到,一个二婚的皇后,居然敢这般大动干戈,将宫内八成的人赶走了,让那些花了大价钱在宫里埋入眼线的世家极为不满。
  可皇宫他们又进不去,只能退而求其次,几家联合起来,找上了潘家门庭。
  太夫人陈氏和二夫人安氏被迫接见了几家夫人,对她们的指责如哑巴吃黄连般有苦说不出。
  只因此番被逐出宫的人里,与潘家有关联者最多。
  送走了那些夫人,安氏无奈回身,对着太夫人陈氏抱怨:
  “母亲,妤儿这回做得也太过分了,竟连自家都没顾及!赶人不打紧,好歹说一声啊。”
  太夫人陈氏神情肃然,冷哼一声:
  “哼,她这是翅膀硬了!以为当了皇后就能为所欲为,也不想想,若无潘家之势,她算个什么东西?”
  “可不是!新帝若非看重她的身份,又岂会要一个再嫁妇,还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
  安氏对潘妤本就不满,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自然说不出什么好话。
  其实改朝换代时,宫里清洗一批人很正常,各家也都做了准备,但潘妤不声不响一下子赶走了八成人,却是谁都想不到的。
  他们不是气潘妤赶人,而是气潘妤赶人之前,没有跟他们通个气。
  但凡潘妤事先说一声,让世家们有个缓冲的时间,也好另外安排新的人入宫,这样既不伤新帝体面,又能继续与宫中有所关联。
  明明是多方获利之事,却被潘家出的这个皇后给彻底打破了。
  第34章 看在她这么卖力吹捧的份……
  魏铎知道潘妤在清理后宫,却没想到她这么勇,不动则已,动如雷霆。
  他到现在还记得那日潘妤来向他借兵,说要将九千多人同时赶出宫去,怕出乱子才来借兵时的震惊。
  魏家入主皇城后,原本也想整肃一下后宫,但后来什么都没做,因为他发现自己根本分不清后宫这些人,究竟谁是浑水摸鱼的,谁是真正做事的。
  万一清错了人,导致后宫运作瘫痪,对新朝新政的影响不好。
  若全部清除,重新召人入宫,一来时间太短合适的少,二来新入宫的也不能保证与世家望族没有关联。
  可若要全数排查,一万多人的来历整理核实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所以左右权衡之下,魏铎便干脆按兵不动,想着等皇后入宫再慢慢查,慢慢赶。
  “会不会操之过急?”魏铎看着正殷勤为盛汤的娇美女子问。
  “陛下难道不想早点把那些滥竽充数的赶走吗?”
  潘妤为了成功借到兵,今天一早就让人去炖了银耳红枣汤,又亲自给送到奉天殿,可谓用心非常。
  魏铎接过潘妤递来的精致小碗:
  “自然是想的,但赶人也得弄清对方的来历,不是一味追求数字。”
  没带兵攻入盛京前,只知楚氏昏君声色犬马、尸位素餐,致使楚氏江山被外戚虞氏掌控,卖官鬻爵、贪墨成风,天下百姓除盛京略好之外,各处皆民生凋敝,百业萧条。
  攻入盛京后,他亲眼看到大楚皇宫的奢靡混乱,这帮蛀虫蠹食社稷、遗祸苍生,魏铎只恨未曾早些犁庭扫穴、以正乾坤。
  如果能随便赶人,魏铎早就动手了,毕竟他手里什么都缺点,就是不缺兵。
  潘妤顺便给自己也盛了一碗:
  “我弄清了呀。”
  说完,潘妤就把自己这阵子做的事,向魏铎简单说了一遍,把魏铎听得云里雾里:
  “你说你只是散步了点谣言,就把有动作的全赶了,没动作的全留下了?”
  潘妤点头:“对。”
  “所以,你没有去核实宫人的来历?”魏铎惊讶。
  潘妤再点头:“对啊。那么多人,一个个核实好麻烦,我又不想了解他们,钓鱼执法多简单。”
  “钓鱼……执法?”
  魏铎呆呆的喝了口汤,咂摸着这个词语,竟觉得这形容无比妥帖。
  是他狭隘了,还想着一个个去核实了解,让他们自己送上门,确实能省不少力,还能精准打击。
  此时潘妤也已经端着汤碗,坐在张顺给她搬来的椅子上小口的喝着。
  魏铎不知为何,竟觉得她那碗好像更好喝些,低头看了一眼,忽然发觉不对:
  “这是……燕窝吗?”
  潘妤斯斯文文的掖了掖唇角,坦然摇头:
  “不是,银耳。”
  魏铎端着碗从龙案后走出,在潘妤身前站定后探了探头,确定她碗里的东西跟自己是一样的。
  让张顺也给自己搬了张椅子,与潘妤并排坐着喝汤,边喝边饶有兴趣的问:
  “我以为你们盛京的姑娘都只吃名贵的燕窝,竟也会吃银耳吗?”
  潘妤放下碗,决定跟他科普一下:
  “我不是盛京长大的姑娘,但也知道燕窝之所以名贵,是采摘困难,产量稀少导致的,并不是它本身多有价值,银耳随处可见,价格适中,口感和营养也很好,没什么区别。”
  魏铎这才想起,潘妤虽为潘家女,却是汝阳长大的,正因如此,她才跟盛京诸多娇客不甚相同吧。
  “或许陛下更喜欢燕窝?那我以后……”
  潘妤科普完才担心崩人设,立马想要弥补,不过魏铎却并不在意:
  “不必!银耳挺好的。”又喝了两口,魏铎感慨:“我只是想起我阿娘,她以前也对我和兄长说过燕窝的事。”
  魏铎口中的阿娘,指的并非如今长乐宫的那位太后,而是他的生母,大云氏。
  大云氏故去后,留下三个孩儿无人照料,武安王魏良瑜担心续弦苛待他们,便干脆为他们求娶了亲姨母入府照料。
  小云氏性格温婉,也确实将三个孩子照料得很好,只因入府时,三个孩子已经大了,不愿改口,直至今日,魏铎仍称呼小云氏为‘姨母’,对此小云氏也甘之如饴,并不勉强。
  “婆母会这般想,定是个睿智且超脱世俗的奇女子,真乃吾辈楷模啊。”潘妤有求于人,不吝彩虹屁。
  魏铎疑惑:
  “你是夸我阿娘,还是夸你自己?”
  潘妤正色:“当然是夸婆母,我这点微末道行不过米粒之珠,如何能与皓月争辉?”
  魏铎终于被她逗笑,看在她这么卖力吹捧的份上,自然要如她所愿了。
  将碗里的银耳汤尽数喝完,放下碗的同时对外传唤张顺,安排调兵之事。
  **
  有了魏铎的支持,潘妤赶人的事进行得尤为顺利。
  六局二十四司来了一次特大洗牌,从前的尚宫和宫令全部空缺下来,潘妤也不急着册封新的。
  而是把各司的职务分配到个人,选出业务能力突出的几个,轮班代尚宫之职,每日做工作小结,写工作日志,长秋宫每月一次述职大会,人人皆可畅所欲言。
  各司各部不再是尚宫一言堂,把权利分发到更多人手中,少了从前的身份倾轧,大家手中权利差不多,就能互相监督,互相协助,做起事来反而效率更高。
  原本因为皇后的暴力裁员,满京城都在等着后宫运作崩溃的笑话,但他们等了又等,望眼欲穿,也只等到了后宫各部运作如常,皇后把后宫整肃得如铁桶一般的消息。
  寻常世家如今想传递消息入宫还真不容易,不过也有那厉害的,一如潘氏,成功把消息递到了兰乔嬷嬷面前。
  这也不奇怪,潘妤的陪嫁人员除了兰乔嬷嬷等心腹之人,还有不少出自崔家和潘家,找个把人带话还是能做到的。
  “……就是这般,太夫人要入宫面见娘娘。”
  兰乔嬷嬷把消息带到,便躬身立于一侧,并不多言。
  今日正巧兰陵公主和寿昌公主来长秋宫拜见,潘妤设了一出精致有趣的水席留她们用饭,兰乔嬷嬷也是等到潘妤去更衣时才找着机会将此事告知,又小心翼翼,生怕自家娘娘生气。
  潘妤在全身铜镜前整理一番,古代规矩多,宴席中想去厕所不能直接说,非得转两个弯,说自己要去更衣。
  既然说了更衣,那上完厕所就不能原封不动的出去,至少得换个外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