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是真的。
“你能不能这样再叫我一遍?”阮夜笙的手紧紧握着手机,呼吸更是凝滞了。
奚墨如她的愿,说:“……夜笙,你找我什么事?”
“没什么事。”第一次听到奚墨这样叫她,阮夜笙有点受不住,好半天才能缓过来,说:“我是起来没看见你,不知道你在哪里,就打电话问问。”
奚墨含糊其辞:“我现在在忙一些事,所以走开了,待会回来。”
这时候,阮夜笙却听到手机那边响起了周文许的声音:“奚墨,这个架子上的礼物都已经找过了,并没有看到任何阮小姐当初大学时送你的礼物!”
阮夜笙没想到会听到周文许的声音,但她既然能听到,应该是周文许说得很大声,而且人可能就站在奚墨边上。
不过多亏了周文许,不用再问,她已经知道奚墨在哪了。
奚墨站在那接电话,也没料到周文许突然走过来,竟然当着她的面,高声说话,旁边几个帮忙的保安和帮佣都吓了一跳。
周文许这次说话像是在部队里喊跑步口令,声如洪钟,接着喊道:“现在我们找第三个架子,你放心,我们人多,晚饭之前,应该能将这些架子翻找到三分之二的进度!”
奚墨:“……”
周文许你故意的吧!
你还敢不敢大声点!
是不是要吃炒鱿鱼!
不过奚墨也就这么不高兴一下。周文许跟她这么多年,对她而言,已经和家人差不多了,如果周文许一直愿意在她的别墅里工作,她就会一直聘用他。
阮夜笙眼里带笑,说:“你在隔壁三楼是吗,我能不能过来?”
见瞒不下去,奚墨只好说:“是,你过来吧。外面下雨,记得戴手套和围巾出来。”
第141章 以前
第一百四十一章——以前
挂了电话,阮夜笙那一颗心还在砰砰乱跳。
她站在原地静了好一阵,才勉强平复了心绪,将乱蹦的心按住了。连她自己回过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奚墨只是换了个称呼方式来唤她,她竟然会悸动到这个地步。
但她真的好喜欢奚墨叫她夜笙。
只有奚墨这样叫她。
这种感觉是那样的特别,仿佛就此成为了她们两个人之间的小秘密。
阮夜笙心想,她得守住这份特别的秘密。
以后如果万一有熟人也直接叫她夜笙这两个字,她就得用点委婉的办法,让对方改称她为阮阮,这对她而言轻而易举。
想到这,阮夜笙又有点失笑。还没发生的事情,她居然现在就操心上了,奚墨怕是给她下了蛊,她却还是一头栽下去,心甘情愿。
因为奚墨在电话里明确提到了,阮夜笙特地系上围巾,戴好手套,将自己裹得严实暖和。外面还在下着冷雨,阮夜笙举着一把伞,沿着庭院里的小径,往隔壁楼走去。
还没到隔壁楼,远远地她就看见大门口站着一道高挑的身影,在寒冷的雨雾中,那身影显得那样温暖。
阮夜笙连忙加快了脚步,几乎是小跑着往那身影所在的位置奔去。
奚墨站在大门口,瞧见阮夜笙向她跑过来,嘴唇微微动了动,想要向阮夜笙喊一句什么。转念却又觉得自己会不会太操心了点,终究还是没说出口,只是略显僵硬地站在那,等着阮夜笙。
“奚墨。”阮夜笙跑到奚墨面前,说。
跑了一段路,她微微有了些喘,喘出的白气在她唇边散开,面颊也隐隐泛了点红润。
奚墨看着她这轻喘的模样,刚才咽下去的那句终于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下雨地滑,别这样跑,小心摔了。”
“你说得对。”阮夜笙眼底漾开笑意:“我太开心了,没注意,下回我会记住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奚墨也会这样叮嘱她一些细节了。什么天冷,要戴手套围巾啊,什么路滑的时候别跑步,容易摔着啊,诸如此类的,很有那么几分生活中的琐碎温柔。
奚墨的目光落在阮夜笙的围巾和手套上,神色也是有点不动声色的高兴的。
“你看见我,怎么不叫我呢?”阮夜笙的语气里有一种轻逗的意味。
奚墨:“……”
过了片刻,奚墨说:“……夜笙。”
阮夜笙这才满意了。
她还浸在奚墨终于改变对她的称呼的喜悦中,浑身都被一种难以自拔的酥麻裹着,新鲜感十足,总是想找机会多听奚墨叫她几次。
更何况,逗木头是那么有趣的一件事,不逗白不逗。
外面太冷,站在门口也不是个事,阮夜笙收了伞,与奚墨一起走进一楼,将身后的大门关上。
边往楼上走,阮夜笙边和奚墨说话:“我没想到你会特地到楼下接我。”
奚墨一时没有吭声,像此时此刻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阮夜笙了解奚墨,知道这木头的确是特地在等她。虽然她经常会因为心底对于奚墨的那种不可告人的感情而忐忑,怕自己因为奚墨如今对她越发好了,而想太多,陷入自作多情的自我怀疑之中,但是这一次她十分笃定,奚墨就是为她下楼来的。
奚墨迈步走上楼梯:“你是客人,我应该来接你。”
阮夜笙见她终于找了个理由出来,瞥她一眼:“你还真的是好客呢。”
奚墨:“……”
“你今天改了称呼,叫我夜笙。”阮夜笙的笑染在眼角眉梢,就一直没下来过,说:“不过我不改称呼了,我就喜欢叫你奚墨。”
“唔。”奚墨只是点头。
她的确也喜欢听阮夜笙叫她奚墨,她从大学听到如今,从阮夜笙嘴里说出的奚墨两字像刻在她骨子里,她早已习惯了。
大学的时候,阮夜笙总跟在她边上打转,每天她都要听阮夜笙这样叫她很多次,她是有些不耐的。
阮夜笙和她同班,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
那时候阮夜笙早上说奚墨早安,晚上说奚墨晚安,买了好东西也会带到奚墨面前,说什么奚墨你看一看这东西有趣不有趣,奚墨你会不会也想要一个,这个送给你怎么样。
什么我妈妈终于回家了,带了很多礼物,是她出差当地特有的,外面买不到,奚墨你看看这些礼物照片,里面有你想要的礼物吗。
奚墨你什么时候去图书馆,我跟你一块去。
奚墨你想不想去海洋馆看看呢?
诸如此类。
大学时的阮夜笙,青春飞扬,浑身都是活力。
不知不觉,她竟听阮夜笙叫她奚墨,听了这么多年了。
阮夜笙不知道奚墨此刻起伏的思绪,话语里有点娇嗔的味道,她说:“虽然很多人叫你奚墨,但我叫的,反正和别人都不一样。”
奚墨心想,的确不一样。
因为阮夜笙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两人来到三楼。
隔壁楼每一层的面积也很宽敞,阮夜笙本来还以为三楼有很多个房间,结果看了之后才发现,三楼其实只有一大一小两个房间。
尤其是大的那间房,实在是有些过于震撼。
她站在门口,看着里面整齐摆放的一列列架子延伸过去,如同那些厂房仓库里摆放的货架一般。每列架子分了许多层,每一层都摆满了透明收纳箱,收纳箱里全是礼物。能明显看出那些方方正正的礼物盒都被归了类,一些架子上专门叠的是大件,一些架子上叠的是小件,还有一些造型并不规则的礼物盒,也是统一分在一个类别。
阮夜笙一看到这里面的布局,明白在隔壁这栋楼装修的时候,奚墨一早就将三楼设计成她专门存放礼物和粉丝来信的地方,没有留什么墙壁,直接像仓库似的一通到底。
目前架子虽多,相对整个房间而言,却只是占据了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大的空余地。这样敞阔且没有什么阻隔的区域,完全可以供奚墨一直存放下去。
另外一间房相比礼物房而言,就小得多了,但也远比一般所见的房间要大上不少。里面的布局和礼物房一致,只是那些透明收纳箱里装的都是满满当当的各式信封。
有了这些透明收纳箱,帮佣只需要定期清理落在收纳箱上的灰尘即可,里面的礼物盒与信封都能得到妥善的封存。
井井有条地分类,还便于整理打扫,的确很有奚墨的风格。
也多亏是奚墨的风格,即使礼物和书信数量众多,多花点时间,将那些收纳箱依次打开清点,迟早能找到。
周文许和几个帮佣还有保安正在里面忙着拆礼物盒,分工很明确,一个架子挨着一个架子地递进,至于已经彻底找过的收纳箱,还会在不显眼的地方做个标注,避免混淆。
阮夜笙看到这一切,在内心深处感叹起了奚墨的用心。
或许这里面和奚墨那种近乎强迫症的认真有一定的关系,喜欢什么东西都整齐有序,但更多的还是对他人心血的尊重。
她虽无法回应那些人,但仍是将那些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手工礼物,还有一字一句亲笔写下的书信仔细收好,给了一个明亮体面的栖身之所,从未让它们蒙尘。
“你能不能这样再叫我一遍?”阮夜笙的手紧紧握着手机,呼吸更是凝滞了。
奚墨如她的愿,说:“……夜笙,你找我什么事?”
“没什么事。”第一次听到奚墨这样叫她,阮夜笙有点受不住,好半天才能缓过来,说:“我是起来没看见你,不知道你在哪里,就打电话问问。”
奚墨含糊其辞:“我现在在忙一些事,所以走开了,待会回来。”
这时候,阮夜笙却听到手机那边响起了周文许的声音:“奚墨,这个架子上的礼物都已经找过了,并没有看到任何阮小姐当初大学时送你的礼物!”
阮夜笙没想到会听到周文许的声音,但她既然能听到,应该是周文许说得很大声,而且人可能就站在奚墨边上。
不过多亏了周文许,不用再问,她已经知道奚墨在哪了。
奚墨站在那接电话,也没料到周文许突然走过来,竟然当着她的面,高声说话,旁边几个帮忙的保安和帮佣都吓了一跳。
周文许这次说话像是在部队里喊跑步口令,声如洪钟,接着喊道:“现在我们找第三个架子,你放心,我们人多,晚饭之前,应该能将这些架子翻找到三分之二的进度!”
奚墨:“……”
周文许你故意的吧!
你还敢不敢大声点!
是不是要吃炒鱿鱼!
不过奚墨也就这么不高兴一下。周文许跟她这么多年,对她而言,已经和家人差不多了,如果周文许一直愿意在她的别墅里工作,她就会一直聘用他。
阮夜笙眼里带笑,说:“你在隔壁三楼是吗,我能不能过来?”
见瞒不下去,奚墨只好说:“是,你过来吧。外面下雨,记得戴手套和围巾出来。”
第141章 以前
第一百四十一章——以前
挂了电话,阮夜笙那一颗心还在砰砰乱跳。
她站在原地静了好一阵,才勉强平复了心绪,将乱蹦的心按住了。连她自己回过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奚墨只是换了个称呼方式来唤她,她竟然会悸动到这个地步。
但她真的好喜欢奚墨叫她夜笙。
只有奚墨这样叫她。
这种感觉是那样的特别,仿佛就此成为了她们两个人之间的小秘密。
阮夜笙心想,她得守住这份特别的秘密。
以后如果万一有熟人也直接叫她夜笙这两个字,她就得用点委婉的办法,让对方改称她为阮阮,这对她而言轻而易举。
想到这,阮夜笙又有点失笑。还没发生的事情,她居然现在就操心上了,奚墨怕是给她下了蛊,她却还是一头栽下去,心甘情愿。
因为奚墨在电话里明确提到了,阮夜笙特地系上围巾,戴好手套,将自己裹得严实暖和。外面还在下着冷雨,阮夜笙举着一把伞,沿着庭院里的小径,往隔壁楼走去。
还没到隔壁楼,远远地她就看见大门口站着一道高挑的身影,在寒冷的雨雾中,那身影显得那样温暖。
阮夜笙连忙加快了脚步,几乎是小跑着往那身影所在的位置奔去。
奚墨站在大门口,瞧见阮夜笙向她跑过来,嘴唇微微动了动,想要向阮夜笙喊一句什么。转念却又觉得自己会不会太操心了点,终究还是没说出口,只是略显僵硬地站在那,等着阮夜笙。
“奚墨。”阮夜笙跑到奚墨面前,说。
跑了一段路,她微微有了些喘,喘出的白气在她唇边散开,面颊也隐隐泛了点红润。
奚墨看着她这轻喘的模样,刚才咽下去的那句终于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下雨地滑,别这样跑,小心摔了。”
“你说得对。”阮夜笙眼底漾开笑意:“我太开心了,没注意,下回我会记住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奚墨也会这样叮嘱她一些细节了。什么天冷,要戴手套围巾啊,什么路滑的时候别跑步,容易摔着啊,诸如此类的,很有那么几分生活中的琐碎温柔。
奚墨的目光落在阮夜笙的围巾和手套上,神色也是有点不动声色的高兴的。
“你看见我,怎么不叫我呢?”阮夜笙的语气里有一种轻逗的意味。
奚墨:“……”
过了片刻,奚墨说:“……夜笙。”
阮夜笙这才满意了。
她还浸在奚墨终于改变对她的称呼的喜悦中,浑身都被一种难以自拔的酥麻裹着,新鲜感十足,总是想找机会多听奚墨叫她几次。
更何况,逗木头是那么有趣的一件事,不逗白不逗。
外面太冷,站在门口也不是个事,阮夜笙收了伞,与奚墨一起走进一楼,将身后的大门关上。
边往楼上走,阮夜笙边和奚墨说话:“我没想到你会特地到楼下接我。”
奚墨一时没有吭声,像此时此刻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阮夜笙了解奚墨,知道这木头的确是特地在等她。虽然她经常会因为心底对于奚墨的那种不可告人的感情而忐忑,怕自己因为奚墨如今对她越发好了,而想太多,陷入自作多情的自我怀疑之中,但是这一次她十分笃定,奚墨就是为她下楼来的。
奚墨迈步走上楼梯:“你是客人,我应该来接你。”
阮夜笙见她终于找了个理由出来,瞥她一眼:“你还真的是好客呢。”
奚墨:“……”
“你今天改了称呼,叫我夜笙。”阮夜笙的笑染在眼角眉梢,就一直没下来过,说:“不过我不改称呼了,我就喜欢叫你奚墨。”
“唔。”奚墨只是点头。
她的确也喜欢听阮夜笙叫她奚墨,她从大学听到如今,从阮夜笙嘴里说出的奚墨两字像刻在她骨子里,她早已习惯了。
大学的时候,阮夜笙总跟在她边上打转,每天她都要听阮夜笙这样叫她很多次,她是有些不耐的。
阮夜笙和她同班,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
那时候阮夜笙早上说奚墨早安,晚上说奚墨晚安,买了好东西也会带到奚墨面前,说什么奚墨你看一看这东西有趣不有趣,奚墨你会不会也想要一个,这个送给你怎么样。
什么我妈妈终于回家了,带了很多礼物,是她出差当地特有的,外面买不到,奚墨你看看这些礼物照片,里面有你想要的礼物吗。
奚墨你什么时候去图书馆,我跟你一块去。
奚墨你想不想去海洋馆看看呢?
诸如此类。
大学时的阮夜笙,青春飞扬,浑身都是活力。
不知不觉,她竟听阮夜笙叫她奚墨,听了这么多年了。
阮夜笙不知道奚墨此刻起伏的思绪,话语里有点娇嗔的味道,她说:“虽然很多人叫你奚墨,但我叫的,反正和别人都不一样。”
奚墨心想,的确不一样。
因为阮夜笙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两人来到三楼。
隔壁楼每一层的面积也很宽敞,阮夜笙本来还以为三楼有很多个房间,结果看了之后才发现,三楼其实只有一大一小两个房间。
尤其是大的那间房,实在是有些过于震撼。
她站在门口,看着里面整齐摆放的一列列架子延伸过去,如同那些厂房仓库里摆放的货架一般。每列架子分了许多层,每一层都摆满了透明收纳箱,收纳箱里全是礼物。能明显看出那些方方正正的礼物盒都被归了类,一些架子上专门叠的是大件,一些架子上叠的是小件,还有一些造型并不规则的礼物盒,也是统一分在一个类别。
阮夜笙一看到这里面的布局,明白在隔壁这栋楼装修的时候,奚墨一早就将三楼设计成她专门存放礼物和粉丝来信的地方,没有留什么墙壁,直接像仓库似的一通到底。
目前架子虽多,相对整个房间而言,却只是占据了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大的空余地。这样敞阔且没有什么阻隔的区域,完全可以供奚墨一直存放下去。
另外一间房相比礼物房而言,就小得多了,但也远比一般所见的房间要大上不少。里面的布局和礼物房一致,只是那些透明收纳箱里装的都是满满当当的各式信封。
有了这些透明收纳箱,帮佣只需要定期清理落在收纳箱上的灰尘即可,里面的礼物盒与信封都能得到妥善的封存。
井井有条地分类,还便于整理打扫,的确很有奚墨的风格。
也多亏是奚墨的风格,即使礼物和书信数量众多,多花点时间,将那些收纳箱依次打开清点,迟早能找到。
周文许和几个帮佣还有保安正在里面忙着拆礼物盒,分工很明确,一个架子挨着一个架子地递进,至于已经彻底找过的收纳箱,还会在不显眼的地方做个标注,避免混淆。
阮夜笙看到这一切,在内心深处感叹起了奚墨的用心。
或许这里面和奚墨那种近乎强迫症的认真有一定的关系,喜欢什么东西都整齐有序,但更多的还是对他人心血的尊重。
她虽无法回应那些人,但仍是将那些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手工礼物,还有一字一句亲笔写下的书信仔细收好,给了一个明亮体面的栖身之所,从未让它们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