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大明的江山就在这儿被太子托在手里,太子的身体也在这儿被自己拖垮了。骤然听闻太子性命垂危,无人明白他心中的惊涛骇浪。于国于家,长子在他心里的地位始终是不一样的。
那旁的儿子呢?
朱棣虽然才回来三天,可有关太子一家的遭遇他却已经调查的清楚明白。若说汉王对稚子下手让他震怒,可毕竟未曾得手,且说起来也可能是妇人阴私,他还有得开脱。
那么从马哈木那里搜罗来的通敌信件呢?汉王自己或许觉得他不过是利用异族铲除政敌,可战场上因他这所谓的利用之心死去的大明儿郎呢?
他们是谁的儿子又是谁的父亲?
他们的家人原本或许能盼到他们平安回家的。
他们为了我家打天下,如今却死在了朕的儿子手里。
这才真正触了他的逆鳞。
室内一时随着他的沉思渐渐安静下来,朱高炽一见老爷子此时的神情就知他动了杀心,只一时不知前因后果,虽有所猜测却不敢贸然开口。
直到老爷子走到了他的书案前,一眼看见了某张废纸上的字迹:“咦?朱祁钰?这是你给我的小曾孙取的名字?”
见朱棣眼睛都眯起来了,一下就察觉到亲爹不高兴的朱胖胖连忙解释道:“儿子当时想着太孙妃怀的是双胎,说不准会是两个男孩,所以就准备了一个名字,想着到时候向皇上讨个恩典,也给孙子留点什么。”
这话说得可怜,听着也叫人心酸。
朱棣瞧着这一笔子虚浮无力,想来太子取这名字时身体便已是强弩之末……
“玉玺,国之重器者也。这个名字取得不错,从今天起,这名字就是我取的了。嗯…我的嫡长曾孙,就叫朱祁钰。”
朱棣两手叉腰回头看向儿子:“怎么样,我这名儿取得好吧?”
“……好,皇上这名字取得真好。”
朱高炽哭笑不得地附和着,心里却又是感动的。他知道他爹这是对自己心怀愧疚想要补偿,也知道这是他爹在隐晦地宽慰他。
或者用胡善祥的话来说,这大概就是judy特有的表示爱意的方式。
虽然别扭,却让得到的人莫名欢喜。
从东宫出来,皇上一切如常,先在朝堂上论功行赏,接着又就这次大胜的成果推动边境政策。
互市自然还是开了起来,不过这回主动权就都掌握在了大明手里。
等忙完了这些事,一晃眼都进了十月。就在汉王和赵王放松了心神,以为老爷子只打算继续压着他们的把柄用来拿捏他们两人的时候,皇上突然以雷霆手段收押了汉王府亲眷及护卫,赵王一家则暂时被圈禁起来。
接着没过多久,又夺了汉王的冠服。
冠服一收,事情可就不对味儿了。
朱高炽得知此事不顾仍未养好的身体,一路奔至尚书房为老二老三求情。
然而这次,朱棣是下定了决心。他以汉王杀孽过重以至迷失心智为由,直接派人将他押去了老和尚的庆寿寺,由姚广孝亲自为他剃度,并为其取法号:孽还。
一直不肯安分就藩的汉王得偿所愿,他爹亲自替他在北京城郊外选了一处山清水秀的庄子做他修佛的宅院,除了几个伺候的下人和看守他的守卫,再无他人。
至于汉王府其他人,汉王妃探听禁中、谋害皇嗣证据确凿,以死罪论处,其余妾室有子女者随子女流放凤阳高墙,无子女者赐死。
皇上对于汉王的处置可谓震动朝野,谁也没有想到,一直在朝堂上蹦哒的汉王竟真有被皇上按下去的一天。
毕竟他曾跟随皇上立下汗马功劳,又与太子一母所出。即便此前皇上常常弹压却也不过是不轻不重地揭过。
尤其是朱瞻基,他可是很清楚,二叔和靖难遗孤勾结乃至曾想效仿唐太宗来一出玄武门之变皇上都能一笑而过,这次为何却如此震怒?
而朱棣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这还不算完。
紧接着就是清算这些年与朱高煦结党营私的文臣武将,这一清算,几乎半个朝廷屁股都不干净。
轻者贬官重者抄家流放。
汉王自己都说过,他汉王府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银子,跟他勾结颇深的那批人富得都流油了。
而汉王勾结更多的,又恰恰是武将。
这下可好,众臣工看看皇上这一个月的动作,横看竖看就看出一个“杀”字。
至于你说那些人会不会觉得兔死狐悲联合起来?
这不还有朱瞻基吗?
朕那是在针对武将吗?
不是啊!
朕那是在教训自己的儿子,收拾儿子身边的狐朋狗友啊!
政治资源还是那么多,你们想要,该选谁结党不用朕提醒了吧?
“仗暂时打完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和平,咱们要好好发展,不能叫那些蛀虫坏了我这锅好粥啊。”
朱棣躺在榻上揉了揉眉心,看了眼给他捶腿的朱瞻基:“小子,你也算历练出来了。”
“我和爷爷您还差的远呢。”
“又贫嘴,你爹的身子好些了吗?”
“自打那次跑来给我二叔……还孽法师求情,回去就烧了一晚上,好在没有大碍,如今天天在院子里玩儿狗呢。”
提起还孽,屋子里的气氛便不由低沉了许多。
“你爹虽然仁厚,并不是一个不明是非的人。你是不是觉得他分明知道了还孽的事情却还求情,这种行为太昏聩了?”
朱棣一看孙子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历经沧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变得悠远:“他其实都明白,只是放不下。你爹和你二叔,从前是多好的一对兄弟啊……是我对不起他们……”
第454章 胡善祥45
汉王的下场就犹如被儆猴的鸡,给予了赵王极大的震撼。
他们能和朱高炽挺腰子,敢把朱瞻基算计到死,可是朱棣?
哈,赐给汉王陀罗尼经被已经被朱棣废物利用,又转赠给了赵王。可他能死吗?他敢死吗?
情知这是老爹在敲打自己,赵王忙不迭进宫痛哭流涕一番陈情:他是跟着二哥做了很多错事,但是二哥通敌这事儿他真不知道啊!他错了,他大错特错,他愿意立刻就藩从此老老实实当个闲散王爷再不给爹和大哥添一点儿乱子!
要不说真论起脑子,赵王至少是个倒数第二呢。跟一直嚷嚷着老爷子偏心的二哥不同,他一眼就觉察出了事情的关窍。
接着再给太子那儿送上一堆好东西和一封声泪俱下的致歉书,果然,太子爷又爬起来给这个弟弟求情来了。
“爹,我们三个一母同袍,老二犯了大错,您要罚他我拦不住。可两个亲兄弟,您好歹也给儿子留一个,日后总还有个能说话的……”
朱高炽又是理论分析赵王犯的那些错误又是打感情牌,好歹是将朱高燧给保住了。
等老爷子喊了滚,两个兄弟竟都松了口气,一溜烟从大殿上跑走了。
满身疲倦的朱棣仍是一副棉袍穿到底,看着在他旁边耷拉着眉眼不敢吭声的孙子嗤笑一声:“怎么学起你爹那八竿子打不出一个屁的丧气样?”
“爷爷和爹还有三叔说话,哪有我插话的地方。”
“这会儿倒学乖了,要是搁从前,你就该不服气,旁敲侧击地说我对儿子有私心。”朱棣笑着盘腿坐在榻上,又拍了拍另一边,朱瞻基连忙坐了过去,爷孙两个挨得很近:
“等你那对龙凤胎过了百天,正式取了名儿,爷爷就放心了。”
这话说得模棱两可,朱瞻基第一反应是爷爷上了年纪身体不好了,忙抬起头,没遮掩好的慌乱一眼就被朱棣看透。
欣慰之余,他不忘给了大孙子一个肘击:“臭小子想什么呢,你爷爷我是老了只想偷懒享享清福。御医给你爹的身体检查过了,恢复的不错,等到登基大典那天应该不用人扶。”
“爷爷!”
“激动什么?觉得我打仗前跟你爹的承诺都是唬着他给我弄粮草?”朱棣插着手听着外头寒风瑟瑟,“我不放心啊,这江山我得看着你爹把它治理好。”
说着把头转向朱瞻基:“还有你儿子,等我退下来,那孩子得跟着我,我得亲自教。”
“我为大明江山累死累活了一辈子,从不敢懈怠,总不能让后世子孙给我败喽。”
朱棣慢慢起身站在大殿中央,闭上眼睛仿佛万里河山尽在他两掌之间。
……
对于朱棣要把皇位丢给儿子,自个闹着要去庆寿寺当太上皇的行为,谁也没想到太子的反应竟然那么大。
不管朱棣是好言相劝还是破口大骂,反正朱高炽就跟个王八壳一样,就是咬死了不同意,再逼他就连口都不开了,把自个关在书房干脆谁都不见。
“唉…太子爷也不知道这是在使什么小孩性子,从前也不见他跟老爷子别腔子,如今倒为这事儿硬气了,我真是搞不懂。”
身体已经大好的太子妃提起这事儿就来气,意思意思差不多不就行了吗?老爷子都主动开口了,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总算得着应得的了,他居然还矫情上了。
那旁的儿子呢?
朱棣虽然才回来三天,可有关太子一家的遭遇他却已经调查的清楚明白。若说汉王对稚子下手让他震怒,可毕竟未曾得手,且说起来也可能是妇人阴私,他还有得开脱。
那么从马哈木那里搜罗来的通敌信件呢?汉王自己或许觉得他不过是利用异族铲除政敌,可战场上因他这所谓的利用之心死去的大明儿郎呢?
他们是谁的儿子又是谁的父亲?
他们的家人原本或许能盼到他们平安回家的。
他们为了我家打天下,如今却死在了朕的儿子手里。
这才真正触了他的逆鳞。
室内一时随着他的沉思渐渐安静下来,朱高炽一见老爷子此时的神情就知他动了杀心,只一时不知前因后果,虽有所猜测却不敢贸然开口。
直到老爷子走到了他的书案前,一眼看见了某张废纸上的字迹:“咦?朱祁钰?这是你给我的小曾孙取的名字?”
见朱棣眼睛都眯起来了,一下就察觉到亲爹不高兴的朱胖胖连忙解释道:“儿子当时想着太孙妃怀的是双胎,说不准会是两个男孩,所以就准备了一个名字,想着到时候向皇上讨个恩典,也给孙子留点什么。”
这话说得可怜,听着也叫人心酸。
朱棣瞧着这一笔子虚浮无力,想来太子取这名字时身体便已是强弩之末……
“玉玺,国之重器者也。这个名字取得不错,从今天起,这名字就是我取的了。嗯…我的嫡长曾孙,就叫朱祁钰。”
朱棣两手叉腰回头看向儿子:“怎么样,我这名儿取得好吧?”
“……好,皇上这名字取得真好。”
朱高炽哭笑不得地附和着,心里却又是感动的。他知道他爹这是对自己心怀愧疚想要补偿,也知道这是他爹在隐晦地宽慰他。
或者用胡善祥的话来说,这大概就是judy特有的表示爱意的方式。
虽然别扭,却让得到的人莫名欢喜。
从东宫出来,皇上一切如常,先在朝堂上论功行赏,接着又就这次大胜的成果推动边境政策。
互市自然还是开了起来,不过这回主动权就都掌握在了大明手里。
等忙完了这些事,一晃眼都进了十月。就在汉王和赵王放松了心神,以为老爷子只打算继续压着他们的把柄用来拿捏他们两人的时候,皇上突然以雷霆手段收押了汉王府亲眷及护卫,赵王一家则暂时被圈禁起来。
接着没过多久,又夺了汉王的冠服。
冠服一收,事情可就不对味儿了。
朱高炽得知此事不顾仍未养好的身体,一路奔至尚书房为老二老三求情。
然而这次,朱棣是下定了决心。他以汉王杀孽过重以至迷失心智为由,直接派人将他押去了老和尚的庆寿寺,由姚广孝亲自为他剃度,并为其取法号:孽还。
一直不肯安分就藩的汉王得偿所愿,他爹亲自替他在北京城郊外选了一处山清水秀的庄子做他修佛的宅院,除了几个伺候的下人和看守他的守卫,再无他人。
至于汉王府其他人,汉王妃探听禁中、谋害皇嗣证据确凿,以死罪论处,其余妾室有子女者随子女流放凤阳高墙,无子女者赐死。
皇上对于汉王的处置可谓震动朝野,谁也没有想到,一直在朝堂上蹦哒的汉王竟真有被皇上按下去的一天。
毕竟他曾跟随皇上立下汗马功劳,又与太子一母所出。即便此前皇上常常弹压却也不过是不轻不重地揭过。
尤其是朱瞻基,他可是很清楚,二叔和靖难遗孤勾结乃至曾想效仿唐太宗来一出玄武门之变皇上都能一笑而过,这次为何却如此震怒?
而朱棣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这还不算完。
紧接着就是清算这些年与朱高煦结党营私的文臣武将,这一清算,几乎半个朝廷屁股都不干净。
轻者贬官重者抄家流放。
汉王自己都说过,他汉王府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银子,跟他勾结颇深的那批人富得都流油了。
而汉王勾结更多的,又恰恰是武将。
这下可好,众臣工看看皇上这一个月的动作,横看竖看就看出一个“杀”字。
至于你说那些人会不会觉得兔死狐悲联合起来?
这不还有朱瞻基吗?
朕那是在针对武将吗?
不是啊!
朕那是在教训自己的儿子,收拾儿子身边的狐朋狗友啊!
政治资源还是那么多,你们想要,该选谁结党不用朕提醒了吧?
“仗暂时打完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和平,咱们要好好发展,不能叫那些蛀虫坏了我这锅好粥啊。”
朱棣躺在榻上揉了揉眉心,看了眼给他捶腿的朱瞻基:“小子,你也算历练出来了。”
“我和爷爷您还差的远呢。”
“又贫嘴,你爹的身子好些了吗?”
“自打那次跑来给我二叔……还孽法师求情,回去就烧了一晚上,好在没有大碍,如今天天在院子里玩儿狗呢。”
提起还孽,屋子里的气氛便不由低沉了许多。
“你爹虽然仁厚,并不是一个不明是非的人。你是不是觉得他分明知道了还孽的事情却还求情,这种行为太昏聩了?”
朱棣一看孙子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历经沧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变得悠远:“他其实都明白,只是放不下。你爹和你二叔,从前是多好的一对兄弟啊……是我对不起他们……”
第454章 胡善祥45
汉王的下场就犹如被儆猴的鸡,给予了赵王极大的震撼。
他们能和朱高炽挺腰子,敢把朱瞻基算计到死,可是朱棣?
哈,赐给汉王陀罗尼经被已经被朱棣废物利用,又转赠给了赵王。可他能死吗?他敢死吗?
情知这是老爹在敲打自己,赵王忙不迭进宫痛哭流涕一番陈情:他是跟着二哥做了很多错事,但是二哥通敌这事儿他真不知道啊!他错了,他大错特错,他愿意立刻就藩从此老老实实当个闲散王爷再不给爹和大哥添一点儿乱子!
要不说真论起脑子,赵王至少是个倒数第二呢。跟一直嚷嚷着老爷子偏心的二哥不同,他一眼就觉察出了事情的关窍。
接着再给太子那儿送上一堆好东西和一封声泪俱下的致歉书,果然,太子爷又爬起来给这个弟弟求情来了。
“爹,我们三个一母同袍,老二犯了大错,您要罚他我拦不住。可两个亲兄弟,您好歹也给儿子留一个,日后总还有个能说话的……”
朱高炽又是理论分析赵王犯的那些错误又是打感情牌,好歹是将朱高燧给保住了。
等老爷子喊了滚,两个兄弟竟都松了口气,一溜烟从大殿上跑走了。
满身疲倦的朱棣仍是一副棉袍穿到底,看着在他旁边耷拉着眉眼不敢吭声的孙子嗤笑一声:“怎么学起你爹那八竿子打不出一个屁的丧气样?”
“爷爷和爹还有三叔说话,哪有我插话的地方。”
“这会儿倒学乖了,要是搁从前,你就该不服气,旁敲侧击地说我对儿子有私心。”朱棣笑着盘腿坐在榻上,又拍了拍另一边,朱瞻基连忙坐了过去,爷孙两个挨得很近:
“等你那对龙凤胎过了百天,正式取了名儿,爷爷就放心了。”
这话说得模棱两可,朱瞻基第一反应是爷爷上了年纪身体不好了,忙抬起头,没遮掩好的慌乱一眼就被朱棣看透。
欣慰之余,他不忘给了大孙子一个肘击:“臭小子想什么呢,你爷爷我是老了只想偷懒享享清福。御医给你爹的身体检查过了,恢复的不错,等到登基大典那天应该不用人扶。”
“爷爷!”
“激动什么?觉得我打仗前跟你爹的承诺都是唬着他给我弄粮草?”朱棣插着手听着外头寒风瑟瑟,“我不放心啊,这江山我得看着你爹把它治理好。”
说着把头转向朱瞻基:“还有你儿子,等我退下来,那孩子得跟着我,我得亲自教。”
“我为大明江山累死累活了一辈子,从不敢懈怠,总不能让后世子孙给我败喽。”
朱棣慢慢起身站在大殿中央,闭上眼睛仿佛万里河山尽在他两掌之间。
……
对于朱棣要把皇位丢给儿子,自个闹着要去庆寿寺当太上皇的行为,谁也没想到太子的反应竟然那么大。
不管朱棣是好言相劝还是破口大骂,反正朱高炽就跟个王八壳一样,就是咬死了不同意,再逼他就连口都不开了,把自个关在书房干脆谁都不见。
“唉…太子爷也不知道这是在使什么小孩性子,从前也不见他跟老爷子别腔子,如今倒为这事儿硬气了,我真是搞不懂。”
身体已经大好的太子妃提起这事儿就来气,意思意思差不多不就行了吗?老爷子都主动开口了,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总算得着应得的了,他居然还矫情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