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儿子给皇额娘请安。”
胤禛起身便看见太后有些虚弱地坐着,见他来忙让他坐下,言语中满是关怀。
“儿子身体无事,倒是皇额娘瞧着气色不大好,没有让御医好好看看吗?”
“哀家这是老了,御医能治病,治不了命。”太后笑着感慨了一句,见此时气氛还好,才斟酌着开口:“何况这些天哀家听宫里头这些风言风语,也难免觉得头疼。”
皇帝原本柔和的眼神一顿,虽然仍不露声色,但心里的防备既起,周身的气势自然也为之一变:
“那些流言竟然都传到皇额娘这儿了,还是有谁扰了太后的清修?”
“这些流言越演越烈,何须旁人再说什么?”太后摇了摇头,“这些话,虽然多是虚言,但说到底还是懿贵妃不能劝解皇上对六宫一视同仁,致使六宫失和。皇上若真为她好,就更不应该偏宠太过。”
皇帝拨弄着手中的十八子,眼神逐渐深幽:“皇额娘就只是要说这个吗?”
“哀家是太后,自然说得都是后宫之事。”
“如今,这事儿已经不单单只是后宫嫔妃争风吃醋的小事了。”皇帝淡然开口,言语中却隐含雷霆之势:“前朝不知有多少人,借着这些魑魅伎俩生事,更有一干汲汲营营的小人妄图以此牟利。”
“皇额娘觉得此事因懿贵妃而起,却不知道是因朕而生。如今前朝风波不停,幸好她一直安分守己待在宫里,身边人也还算得用,未曾让后宫这些荒谬之言污了她的耳朵。”
太后看着自己的儿子,突然笑了下:“皇帝这样说,倒是哀家委屈她了。”
“儿子并非此意。”皇帝并不看她,只微垂着眼睛,言语中听不出什么情感:“只是这事说来,皇后也难辞其咎。管理后宫,竟仍由这样的言论肆意开来。身为皇后,连自己份内之事都做不好,实在让朕失望。”
“皇后,的确没能料理好此事。只是她身子不好,难免精神不济……”
“太后说得是。说来若不是突然出了这档子事,朕如今就该料理朝中剩下的那些妄执恩宠之辈。”
皇帝说着,抬头看向了他的生母:“如今却不得不先将此事暂缓,倒给那些人喘息之机了。”
“……既然如此,皇上倒可以趁此料理了那些人。”太后看了眼皇帝,下意识撇开了目光,“前几日隆科多送了些补药,哀家才想起他早已年老,皇帝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倒不如让他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皇帝听到这儿,便懒得再继续说下去,只淡淡道:“皇额娘为隆科多着想,他却未必愿意。朕在养心殿还有些折子,先告退了。”
“也好,回去路上让下面人小心些。”
等皇帝走后,太后才微微放松了身体,眼中充满忧虑:“竹息,你说皇上是不是对隆科多起了杀心?”
“太后别多想,隆科多大人又不像年羹尧那样跋扈。”
“可他却比年羹尧更大胆。”太后虽然嘴上说自己只关心后宫,但对前朝如此的情况也实则一清二楚。
正因为明白这些事已经踩在了皇帝的逆鳞上,她才会因为皇帝隐隐约约透露出,此事有隆科多的参与时如此失态。
想到皇帝离去前那一眼,她只觉得一颗心坠得难受。
………
“你说皇上去了承乾宫,出来时面色如常?”皇后取了头上的发簪,原本不虞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
之前皇上气势汹汹来她的景仁宫问罪,直言自己能力有限就已经够她感到屈辱了,没想到这些流言加上立储,都不能动摇皇帝对安陵容的宠爱,这就更让宜修嫉妒愤怒了。
剪秋将她的发髻散开,轻手轻脚给皇后通起头发,“是,奴婢亲眼看见,皇上出来时不仅面色如常,方才从太后宫里回去后,还赏了承乾宫许多珍玩,苏培盛亲自送去的呢。”
“没想到往日竟是我小瞧了她。”皇后拨弄了下手腕上那对手环,看着镜中自己的白发,叹了口气:“只可惜她就如当日的甄嬛一样,被皇上关在深宫,都不知道家人如今的境况。”
“娘娘说得是,听说她父亲本就还在病中,听闻此事如今已病得起不来身了。还有她那个弟弟,自然也不敢上朝。如今待在家里闭门不出呢。”
“真是可怜,可惜皇上既然下旨,本宫自然要严查宫中流言,也不能再告知她此事。”
第149章 安陵容90
“若她父亲有个万一,这可真是终身的遗憾了。”端妃躺在床上,听了吉祥的话倒庆幸这些消息不曾被陵容知道。
再等等,说不准她就和当日的甄嬛一样,不足为惧了。
“娘娘何必还要操心这些。”吉祥端来药,等端妃一饮而尽才劝道:“娘娘这病断不能太过操心劳力,您已经尽力了,其他事便交给旁人吧。”
“若她真有意外,这宫里便唯皇后一人独大。”端妃满嘴苦涩,笑得凄冷:“若不是……我何必与虎谋皮。皇后一旦得势,这宫里就再难听见孩子啼哭了。”
“那娘娘要不要?”
“不,既然已经做了,便只能继续。”端妃说到这儿,忽然开心起来:“等到那时,皇后必定不肯将六阿哥交给旁人,说不准她也打着主意再养一个年纪小的。可惜她不知道,那孩子活脱脱就是个妖孽,即便才五岁,却也比她费心教养出的三阿哥强。”
“到时只怕她也得尝尝养虎为患的滋味。”
宫里的流言蜚语在皇后强势的镇压下,只过了三两天便销声匿迹。皇帝见此却玩味地说了句:“皇后倒颇有手段。”
随即将此事抛诸脑后,他如今一心扎在了前朝,暂时也顾不上后宫这些阴鸷事。
宫外一时到开始血雨腥风,反倒是宫内看起来似乎风平浪静了。
但陵容知道,她们都在等,等安比槐身死。
【她们应该会派人动手以防万一吧?总不能就真的干等着吧?】
【谁知道,她俩心眼子都多,估计都想观望一手,看能不能撞上大运。】陵容将手中抄好的经书放去一边,心里暗暗摇头:【这就是心思不和的坏处了,双方都怕彼此占了便宜,又都希望占对方的便宜,一个弄不好就很容易让猎物逃脱。】
【不过以她俩的手段,应当很快就会出结果,我猜是端妃先退一步。】
【啊?为什么不是皇后,她应该更想搞死你吧?】n1表示她永远搞不懂宿主到底是咋猜的。
陵容也表示系统你就是太年轻,【端妃上了贼船没那么好下来,这次的计划用到了皇后前朝势力,走到这一步再血本无归,皇后可不会放过她。】
【何况端妃手里有现成的人呢,宝雀那个烂赌鬼的哥哥不是正好,到时候派个人跟他一起,等弄死了安比槐,若没人发现便罢,若有人发现直接推到他身上。】
【谁能想到我宫里的下人,竟然和与世无争的端妃娘娘有关系呢?】
不过陵容就是要让她们动起来,安比槐本来就要死了。死前还能替她做件事,也不枉她编出那些恶心人的谎话来替他遮掩。
能清清白白的死去,倒便宜了这个糟老头子。
【诶,对了,我这回的任务奖励能不能是那个啊?】
【你说它?可以是可以,不过只要这个吗?】
【哎呀这个多好用啊,就它了,其他的暂时用不上。】
【我这儿还新得了两颗药,你看看用不用得上。】
【这个好,搭配它,我这出戏就更逼真了……】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就到了五月。
皇帝终于举起了屠刀,开始肃清朝堂,顺便再将早就看不顺眼的朝臣趁机撸了下去,换上了他搜罗的一批批人才。
连带着他们那群庶吉士都提前毕了业,分配到各部历练去了。
安柯自然也是一样,且被分到了张廷玉主管的户部。
这时皇帝才想起来,因为之前的流言尚且赋闲在家的安比槐。没等他下旨为其平叛,就收到了其病死家中的消息。
手里拿着处州知府呈上的安比槐的陈情书,一时心中百感交集:“倒是朕,误了他……”
信中安比槐并未关心自己的清白,而是自愧于令皇帝声名被污,且表示自己病重乃是天意,并非那些流言蜚语,希望皇上能稍稍宽慰贵妃,勿使她伤心太过,以免损伤龙胎和贵体。
令还言明他已托付妻子与祖中亲人,将家中所有财产全都用于兴修水利、供养学堂中的寒门弟子。
“无德无才,唯有以此稍报皇恩。”
最后一页还附上了他这些年在南方为官的经验,包括农耕、税收、行商等,甚至还有丽水县各家族的详细关系。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拿着这个,就是头猪去了,都能将丽水县治理好。
皇帝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面对陵容,只能传旨给予安比槐身后哀荣,虽然他死时已不是官身,但皇帝还是按照惯例加赠知府衔,并提高了应有的祭银、葬银。
胤禛起身便看见太后有些虚弱地坐着,见他来忙让他坐下,言语中满是关怀。
“儿子身体无事,倒是皇额娘瞧着气色不大好,没有让御医好好看看吗?”
“哀家这是老了,御医能治病,治不了命。”太后笑着感慨了一句,见此时气氛还好,才斟酌着开口:“何况这些天哀家听宫里头这些风言风语,也难免觉得头疼。”
皇帝原本柔和的眼神一顿,虽然仍不露声色,但心里的防备既起,周身的气势自然也为之一变:
“那些流言竟然都传到皇额娘这儿了,还是有谁扰了太后的清修?”
“这些流言越演越烈,何须旁人再说什么?”太后摇了摇头,“这些话,虽然多是虚言,但说到底还是懿贵妃不能劝解皇上对六宫一视同仁,致使六宫失和。皇上若真为她好,就更不应该偏宠太过。”
皇帝拨弄着手中的十八子,眼神逐渐深幽:“皇额娘就只是要说这个吗?”
“哀家是太后,自然说得都是后宫之事。”
“如今,这事儿已经不单单只是后宫嫔妃争风吃醋的小事了。”皇帝淡然开口,言语中却隐含雷霆之势:“前朝不知有多少人,借着这些魑魅伎俩生事,更有一干汲汲营营的小人妄图以此牟利。”
“皇额娘觉得此事因懿贵妃而起,却不知道是因朕而生。如今前朝风波不停,幸好她一直安分守己待在宫里,身边人也还算得用,未曾让后宫这些荒谬之言污了她的耳朵。”
太后看着自己的儿子,突然笑了下:“皇帝这样说,倒是哀家委屈她了。”
“儿子并非此意。”皇帝并不看她,只微垂着眼睛,言语中听不出什么情感:“只是这事说来,皇后也难辞其咎。管理后宫,竟仍由这样的言论肆意开来。身为皇后,连自己份内之事都做不好,实在让朕失望。”
“皇后,的确没能料理好此事。只是她身子不好,难免精神不济……”
“太后说得是。说来若不是突然出了这档子事,朕如今就该料理朝中剩下的那些妄执恩宠之辈。”
皇帝说着,抬头看向了他的生母:“如今却不得不先将此事暂缓,倒给那些人喘息之机了。”
“……既然如此,皇上倒可以趁此料理了那些人。”太后看了眼皇帝,下意识撇开了目光,“前几日隆科多送了些补药,哀家才想起他早已年老,皇帝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倒不如让他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皇帝听到这儿,便懒得再继续说下去,只淡淡道:“皇额娘为隆科多着想,他却未必愿意。朕在养心殿还有些折子,先告退了。”
“也好,回去路上让下面人小心些。”
等皇帝走后,太后才微微放松了身体,眼中充满忧虑:“竹息,你说皇上是不是对隆科多起了杀心?”
“太后别多想,隆科多大人又不像年羹尧那样跋扈。”
“可他却比年羹尧更大胆。”太后虽然嘴上说自己只关心后宫,但对前朝如此的情况也实则一清二楚。
正因为明白这些事已经踩在了皇帝的逆鳞上,她才会因为皇帝隐隐约约透露出,此事有隆科多的参与时如此失态。
想到皇帝离去前那一眼,她只觉得一颗心坠得难受。
………
“你说皇上去了承乾宫,出来时面色如常?”皇后取了头上的发簪,原本不虞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
之前皇上气势汹汹来她的景仁宫问罪,直言自己能力有限就已经够她感到屈辱了,没想到这些流言加上立储,都不能动摇皇帝对安陵容的宠爱,这就更让宜修嫉妒愤怒了。
剪秋将她的发髻散开,轻手轻脚给皇后通起头发,“是,奴婢亲眼看见,皇上出来时不仅面色如常,方才从太后宫里回去后,还赏了承乾宫许多珍玩,苏培盛亲自送去的呢。”
“没想到往日竟是我小瞧了她。”皇后拨弄了下手腕上那对手环,看着镜中自己的白发,叹了口气:“只可惜她就如当日的甄嬛一样,被皇上关在深宫,都不知道家人如今的境况。”
“娘娘说得是,听说她父亲本就还在病中,听闻此事如今已病得起不来身了。还有她那个弟弟,自然也不敢上朝。如今待在家里闭门不出呢。”
“真是可怜,可惜皇上既然下旨,本宫自然要严查宫中流言,也不能再告知她此事。”
第149章 安陵容90
“若她父亲有个万一,这可真是终身的遗憾了。”端妃躺在床上,听了吉祥的话倒庆幸这些消息不曾被陵容知道。
再等等,说不准她就和当日的甄嬛一样,不足为惧了。
“娘娘何必还要操心这些。”吉祥端来药,等端妃一饮而尽才劝道:“娘娘这病断不能太过操心劳力,您已经尽力了,其他事便交给旁人吧。”
“若她真有意外,这宫里便唯皇后一人独大。”端妃满嘴苦涩,笑得凄冷:“若不是……我何必与虎谋皮。皇后一旦得势,这宫里就再难听见孩子啼哭了。”
“那娘娘要不要?”
“不,既然已经做了,便只能继续。”端妃说到这儿,忽然开心起来:“等到那时,皇后必定不肯将六阿哥交给旁人,说不准她也打着主意再养一个年纪小的。可惜她不知道,那孩子活脱脱就是个妖孽,即便才五岁,却也比她费心教养出的三阿哥强。”
“到时只怕她也得尝尝养虎为患的滋味。”
宫里的流言蜚语在皇后强势的镇压下,只过了三两天便销声匿迹。皇帝见此却玩味地说了句:“皇后倒颇有手段。”
随即将此事抛诸脑后,他如今一心扎在了前朝,暂时也顾不上后宫这些阴鸷事。
宫外一时到开始血雨腥风,反倒是宫内看起来似乎风平浪静了。
但陵容知道,她们都在等,等安比槐身死。
【她们应该会派人动手以防万一吧?总不能就真的干等着吧?】
【谁知道,她俩心眼子都多,估计都想观望一手,看能不能撞上大运。】陵容将手中抄好的经书放去一边,心里暗暗摇头:【这就是心思不和的坏处了,双方都怕彼此占了便宜,又都希望占对方的便宜,一个弄不好就很容易让猎物逃脱。】
【不过以她俩的手段,应当很快就会出结果,我猜是端妃先退一步。】
【啊?为什么不是皇后,她应该更想搞死你吧?】n1表示她永远搞不懂宿主到底是咋猜的。
陵容也表示系统你就是太年轻,【端妃上了贼船没那么好下来,这次的计划用到了皇后前朝势力,走到这一步再血本无归,皇后可不会放过她。】
【何况端妃手里有现成的人呢,宝雀那个烂赌鬼的哥哥不是正好,到时候派个人跟他一起,等弄死了安比槐,若没人发现便罢,若有人发现直接推到他身上。】
【谁能想到我宫里的下人,竟然和与世无争的端妃娘娘有关系呢?】
不过陵容就是要让她们动起来,安比槐本来就要死了。死前还能替她做件事,也不枉她编出那些恶心人的谎话来替他遮掩。
能清清白白的死去,倒便宜了这个糟老头子。
【诶,对了,我这回的任务奖励能不能是那个啊?】
【你说它?可以是可以,不过只要这个吗?】
【哎呀这个多好用啊,就它了,其他的暂时用不上。】
【我这儿还新得了两颗药,你看看用不用得上。】
【这个好,搭配它,我这出戏就更逼真了……】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就到了五月。
皇帝终于举起了屠刀,开始肃清朝堂,顺便再将早就看不顺眼的朝臣趁机撸了下去,换上了他搜罗的一批批人才。
连带着他们那群庶吉士都提前毕了业,分配到各部历练去了。
安柯自然也是一样,且被分到了张廷玉主管的户部。
这时皇帝才想起来,因为之前的流言尚且赋闲在家的安比槐。没等他下旨为其平叛,就收到了其病死家中的消息。
手里拿着处州知府呈上的安比槐的陈情书,一时心中百感交集:“倒是朕,误了他……”
信中安比槐并未关心自己的清白,而是自愧于令皇帝声名被污,且表示自己病重乃是天意,并非那些流言蜚语,希望皇上能稍稍宽慰贵妃,勿使她伤心太过,以免损伤龙胎和贵体。
令还言明他已托付妻子与祖中亲人,将家中所有财产全都用于兴修水利、供养学堂中的寒门弟子。
“无德无才,唯有以此稍报皇恩。”
最后一页还附上了他这些年在南方为官的经验,包括农耕、税收、行商等,甚至还有丽水县各家族的详细关系。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拿着这个,就是头猪去了,都能将丽水县治理好。
皇帝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面对陵容,只能传旨给予安比槐身后哀荣,虽然他死时已不是官身,但皇帝还是按照惯例加赠知府衔,并提高了应有的祭银、葬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