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这不是一个急切的吻。
像他本人一样,带着一种笃定而从容的气度,温柔地开启,又极富耐心地描绘、探索。
唇瓣相贴的触感温软微凉,辗转厮磨间,孙灵清晰地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息。
如同春日初晨沾着朝露的薄荷叶,清冽醒神中又融入了冬日暖阳下松木的醇厚温润,交织成一种奇异的、令人无比安心的暖流,瞬间包裹了她。
孙灵不由自主地合上了眼帘,烟花升腾炸裂的闷响还在耳畔,但更清晰的是自己胸腔里那擂鼓般的心跳声,一下下撞击着耳膜。
情之所至,她抬起双臂,主动勾住了他的脖颈,仰头回应。在他细细品尝她的柔软时,她也沉溺于他的气息与触感。
他的唇瓣温润,带着一种令人舒适的弹性。他的舌尖温柔地缠绕、包裹着她的,力道恰到好处,既不显急躁,也不显敷衍。
这恰到好处的温柔,这仿佛随时会克己抽离的隐忍分寸感,反而激起了孙灵心底更深的渴望。
她踮着脚尖,颈项仰得有些发酸,轻轻推了推他。诸葛亮坐在身后的矮榻上。孙灵顺势侧身坐在他腿上,就在豆粥摊那样。
只是此刻,再无旁人打扰。
于是便不再有任何顾忌。
唇齿相依,气息交融,他却仍觉得不够贴近。
他引导她调整姿势,让她面对面跨坐在他腿上,两人胸膛紧密相贴。
这下,两人的身体再无一丝缝隙。
这个吻变得绵长而深入。
诸葛亮始终保持着那份温柔的掌控,不疾不徐地探索着,带着令人心安的耐心与珍视。时间仿佛被拉长,久到两人都开始气息不稳,胸膛微微起伏,才终于缓缓分开。
一吻结束,诸葛亮的手依旧规规矩矩地停在她腰侧。
那双平日清澈深邃、仿佛看透一切世事的眼眸,此刻却清晰地蒙上了一层难得一见、近乎迷蒙的水润光泽,浓密的长睫低垂,其中盛满了毫不掩饰的、近乎痴迷的恋慕。
这份平素被深深掩藏的极致吸引力,在此刻破开层层理智的寒冰绽放出来,足以让人心神俱醉。
孙灵像是被抽走了浑身力气,软软地伏在他宽阔的胸膛上,脸颊贴着他的衣襟。她的手指却像是不安分的小兽,无意识地在他胸前滑动。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眼底翻涌的情愫迅速收敛,转瞬间又恢复了那副风轻云淡的模样。
他捉住她那只作乱的手,摊开她的掌心,郑重地将一把形制复杂精巧的青铜钥匙放入其中。
“孟英,”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与我成亲,可好?”
他没有说“嫁给我”,也没有说“我娶你”。他用的是“成亲”这两个字,沉甸甸的,包含着平等相携、互相尊重、共同缔结新生活的全部深意。
孙灵白皙的手指勾着那把样式奇特的铜钥匙,饶有兴致地转动:“这是什么?”
诸葛亮的声音从头顶传来:“还记得在益州时,你说想去参观我的私人花园吗?”
孙灵在他怀里轻哼一声,带着点埋怨:“你没忘啊?我还以为你说话不算数呢。”
诸葛亮低笑,胸腔微微震动:“怎会忘记。我在益州寻了一处山清水秀、冬暖夏凉的好地方,建了一座山庄。山庄里,有一座铜壁铁墙的库房,这便是唯一能打开它的钥匙。”
他继续描绘着:“山庄里,有精心培育、四季轮放的花圃,有搜罗来的各种珍禽异兽,有当世能寻到的所有典籍孤本……”
“你想要的一切,那里都有。更重要的是,它固若金汤,足以在任何风雨飘摇中,为我们撑起一片安稳天地。”
孙灵挑眉:“怎么?你是怕末世真的要来了?”
诸葛亮拥紧她,语气沉稳:“生逢乱世,自当未雨绸缪。无论外面如何动荡,那里都会是我们的退路,一个可以相伴终老的地方。”
孙灵毫不客气地将钥匙收进袖中:“给我?那我要了。”
诸葛亮目光灼灼地看着她:“……与我成亲,可好?”
孙灵在他怀里找了个更舒服的姿势,脸颊贴着他温热的胸膛,声音闷闷地传出来:“孔明,你说……婚姻是什么?我……有些害怕。”
诸葛亮在她发顶印下一个轻柔的吻:“怕什么?若你介意的是与周公瑾的过往,那大可不必。就当那已是前尘旧事,翻篇了。”
孙灵摇头,“不是这个。我是怕成亲之后,我们之间会变吗?你会不会有一天离开我?会不会想管着我,要我变成你期望的样子?”
诸葛亮捧起她的脸,眼神温柔而坚定:“不会。除了给我一个名分,一切都不会改变。你只需做你自己,因为我爱的,就是此刻真实的你,无需任何改变。”
“我诸葛孔明此生,唯你一人,永不背离。唯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
若是旁人说出这番话,孙灵或许会掂量其中真假。但因为是诸葛亮亲口所言,她心中没有半分怀疑。
孙灵迎上他深邃的眼眸,一字一句,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那么,把你的一切都给我。”
“你的声名、权位、财富、你所有拥有的一切……以及你的性命,都得是我的。从此,我命即你命。我要你生,你便生;我要你死,你便死。能做到吗?”
诸葛亮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毫不犹豫,清晰无比地回应:“能。”
一个足以融化寒冰、点亮星河的璀璨笑容,瞬间在孙灵的脸上绽放开来。那笑容纯粹、明媚,带着全然的信赖和无与伦比的喜悦。
仿佛冬去春来,冰雪消融,足以温暖整个轮回。
第62章
得了孙灵允婚的首肯,诸葛亮近日逢人便带着藏不住的笑意,整个人如沐春风。同时他也愈发忙碌起来。婚事的筹备异常繁琐,他想给孙灵一个前所未有的、盛大无双的婚礼。
他需要知会身叔父诸葛玄,按礼数请其作为男方宗亲,郑重其事地向孙家提亲。
他要细细思量,是亲赴江东将孙氏亲眷迎至凉州观礼?还是干脆在凉、益、江东三地各办一场,让各方亲朋都能共享这桩喜事?
大到婚服的样式材质、宴席的规格菜式,小到婚礼当日用的器物装饰,凡是与孙灵相关的事宜,诸葛亮都坚持亲力亲为,绝不假手于人。
他知道孙灵不喜这些庶务,便全权揽下,只求给她一个完美无憾的大婚。
孙灵也乐得清闲,对筹备事宜全然不过问,给予他完全的信任。
她心里挂念的,另有其事。
年节之际,各地送来的贺礼堆积如山,成箱累牍地堆满了库房。早几年,她还会亲自开箱清点,斟酌着回礼、书写回信。
如今,面对这浩如烟海的馈赠,她只需浏览长长的礼单即可。只有极为重要的人物,如远在江东的家人、占据中原的曹操、坐镇益州的刘备等人,她会亲自挑选回礼。其余则由属官按制操办。
送来的珍宝令人咋舌:金银珠玉、绫罗绸缎,足够她穿戴几辈子。山珍海味、奇珍异果,足够她享用数世。
这些礼物中的大半,最终都作为赏赐分给了下属和亲信。
称她为当今天下最富有的诸侯,绝不为过。
与礼品一同涌来的,还有堆积如山的书信。
其中刘备最为勤快,隔三差五便有一封长信送达。信中事无巨细,如同记流水账般讲述他每日的起居见闻,从晨起练武到深夜批阅公文,末了总不忘附上一句“久未晤面,思念殊深”。
这次的新年贺信中,更是带来喜讯。他终于得了长子,取名阿斗。信中满纸都是初为人父的喜悦,盼孙灵能拨冗参加阿斗的满月宴。
孙灵捏着刘备的信笺,嘴角含笑。
这位叔父待她确实亲厚,得此麟儿乃天大之喜,理应道贺。
正好去看看诸葛亮置办的山庄,或许可以同他商议,借此机会一起回趟益州?
她接着拆开下一封信笺,是弟弟孙权写来的。
信中言道,他年满十八,尚未婚配。上门提亲的媒人络绎不绝,母亲和嫂子为他挑选了好几位门当户对的江东闺秀,皆是世家出身、才貌双全的淑女。
然而孙权在信中坦言,他对这些女子皆不甚合意,并非她们不够好,只是……
他自己也说不清缘由,便写信来向阿姐讨个主意。
周瑜和陆逊也在旁频频劝说,希望孙灵能和他们一同返回江东探亲。
孙灵心头涌起一阵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离家日久,是时候该回去看看了。
孙灵已有了回益州贺喜和返江东探亲两个打算,她拆开了第三封信。
是师父孔融的亲笔信。
建安七年(202年),孙灵坐镇西凉,解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此刻的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正是志得意满之时。他刚刚加封自己为“魏公”,位极人臣,距离称帝仅一步之遥。
他拥有称帝的实力,那份野心也几乎不加掩饰地昭示于天下。
像他本人一样,带着一种笃定而从容的气度,温柔地开启,又极富耐心地描绘、探索。
唇瓣相贴的触感温软微凉,辗转厮磨间,孙灵清晰地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息。
如同春日初晨沾着朝露的薄荷叶,清冽醒神中又融入了冬日暖阳下松木的醇厚温润,交织成一种奇异的、令人无比安心的暖流,瞬间包裹了她。
孙灵不由自主地合上了眼帘,烟花升腾炸裂的闷响还在耳畔,但更清晰的是自己胸腔里那擂鼓般的心跳声,一下下撞击着耳膜。
情之所至,她抬起双臂,主动勾住了他的脖颈,仰头回应。在他细细品尝她的柔软时,她也沉溺于他的气息与触感。
他的唇瓣温润,带着一种令人舒适的弹性。他的舌尖温柔地缠绕、包裹着她的,力道恰到好处,既不显急躁,也不显敷衍。
这恰到好处的温柔,这仿佛随时会克己抽离的隐忍分寸感,反而激起了孙灵心底更深的渴望。
她踮着脚尖,颈项仰得有些发酸,轻轻推了推他。诸葛亮坐在身后的矮榻上。孙灵顺势侧身坐在他腿上,就在豆粥摊那样。
只是此刻,再无旁人打扰。
于是便不再有任何顾忌。
唇齿相依,气息交融,他却仍觉得不够贴近。
他引导她调整姿势,让她面对面跨坐在他腿上,两人胸膛紧密相贴。
这下,两人的身体再无一丝缝隙。
这个吻变得绵长而深入。
诸葛亮始终保持着那份温柔的掌控,不疾不徐地探索着,带着令人心安的耐心与珍视。时间仿佛被拉长,久到两人都开始气息不稳,胸膛微微起伏,才终于缓缓分开。
一吻结束,诸葛亮的手依旧规规矩矩地停在她腰侧。
那双平日清澈深邃、仿佛看透一切世事的眼眸,此刻却清晰地蒙上了一层难得一见、近乎迷蒙的水润光泽,浓密的长睫低垂,其中盛满了毫不掩饰的、近乎痴迷的恋慕。
这份平素被深深掩藏的极致吸引力,在此刻破开层层理智的寒冰绽放出来,足以让人心神俱醉。
孙灵像是被抽走了浑身力气,软软地伏在他宽阔的胸膛上,脸颊贴着他的衣襟。她的手指却像是不安分的小兽,无意识地在他胸前滑动。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眼底翻涌的情愫迅速收敛,转瞬间又恢复了那副风轻云淡的模样。
他捉住她那只作乱的手,摊开她的掌心,郑重地将一把形制复杂精巧的青铜钥匙放入其中。
“孟英,”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与我成亲,可好?”
他没有说“嫁给我”,也没有说“我娶你”。他用的是“成亲”这两个字,沉甸甸的,包含着平等相携、互相尊重、共同缔结新生活的全部深意。
孙灵白皙的手指勾着那把样式奇特的铜钥匙,饶有兴致地转动:“这是什么?”
诸葛亮的声音从头顶传来:“还记得在益州时,你说想去参观我的私人花园吗?”
孙灵在他怀里轻哼一声,带着点埋怨:“你没忘啊?我还以为你说话不算数呢。”
诸葛亮低笑,胸腔微微震动:“怎会忘记。我在益州寻了一处山清水秀、冬暖夏凉的好地方,建了一座山庄。山庄里,有一座铜壁铁墙的库房,这便是唯一能打开它的钥匙。”
他继续描绘着:“山庄里,有精心培育、四季轮放的花圃,有搜罗来的各种珍禽异兽,有当世能寻到的所有典籍孤本……”
“你想要的一切,那里都有。更重要的是,它固若金汤,足以在任何风雨飘摇中,为我们撑起一片安稳天地。”
孙灵挑眉:“怎么?你是怕末世真的要来了?”
诸葛亮拥紧她,语气沉稳:“生逢乱世,自当未雨绸缪。无论外面如何动荡,那里都会是我们的退路,一个可以相伴终老的地方。”
孙灵毫不客气地将钥匙收进袖中:“给我?那我要了。”
诸葛亮目光灼灼地看着她:“……与我成亲,可好?”
孙灵在他怀里找了个更舒服的姿势,脸颊贴着他温热的胸膛,声音闷闷地传出来:“孔明,你说……婚姻是什么?我……有些害怕。”
诸葛亮在她发顶印下一个轻柔的吻:“怕什么?若你介意的是与周公瑾的过往,那大可不必。就当那已是前尘旧事,翻篇了。”
孙灵摇头,“不是这个。我是怕成亲之后,我们之间会变吗?你会不会有一天离开我?会不会想管着我,要我变成你期望的样子?”
诸葛亮捧起她的脸,眼神温柔而坚定:“不会。除了给我一个名分,一切都不会改变。你只需做你自己,因为我爱的,就是此刻真实的你,无需任何改变。”
“我诸葛孔明此生,唯你一人,永不背离。唯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
若是旁人说出这番话,孙灵或许会掂量其中真假。但因为是诸葛亮亲口所言,她心中没有半分怀疑。
孙灵迎上他深邃的眼眸,一字一句,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那么,把你的一切都给我。”
“你的声名、权位、财富、你所有拥有的一切……以及你的性命,都得是我的。从此,我命即你命。我要你生,你便生;我要你死,你便死。能做到吗?”
诸葛亮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毫不犹豫,清晰无比地回应:“能。”
一个足以融化寒冰、点亮星河的璀璨笑容,瞬间在孙灵的脸上绽放开来。那笑容纯粹、明媚,带着全然的信赖和无与伦比的喜悦。
仿佛冬去春来,冰雪消融,足以温暖整个轮回。
第62章
得了孙灵允婚的首肯,诸葛亮近日逢人便带着藏不住的笑意,整个人如沐春风。同时他也愈发忙碌起来。婚事的筹备异常繁琐,他想给孙灵一个前所未有的、盛大无双的婚礼。
他需要知会身叔父诸葛玄,按礼数请其作为男方宗亲,郑重其事地向孙家提亲。
他要细细思量,是亲赴江东将孙氏亲眷迎至凉州观礼?还是干脆在凉、益、江东三地各办一场,让各方亲朋都能共享这桩喜事?
大到婚服的样式材质、宴席的规格菜式,小到婚礼当日用的器物装饰,凡是与孙灵相关的事宜,诸葛亮都坚持亲力亲为,绝不假手于人。
他知道孙灵不喜这些庶务,便全权揽下,只求给她一个完美无憾的大婚。
孙灵也乐得清闲,对筹备事宜全然不过问,给予他完全的信任。
她心里挂念的,另有其事。
年节之际,各地送来的贺礼堆积如山,成箱累牍地堆满了库房。早几年,她还会亲自开箱清点,斟酌着回礼、书写回信。
如今,面对这浩如烟海的馈赠,她只需浏览长长的礼单即可。只有极为重要的人物,如远在江东的家人、占据中原的曹操、坐镇益州的刘备等人,她会亲自挑选回礼。其余则由属官按制操办。
送来的珍宝令人咋舌:金银珠玉、绫罗绸缎,足够她穿戴几辈子。山珍海味、奇珍异果,足够她享用数世。
这些礼物中的大半,最终都作为赏赐分给了下属和亲信。
称她为当今天下最富有的诸侯,绝不为过。
与礼品一同涌来的,还有堆积如山的书信。
其中刘备最为勤快,隔三差五便有一封长信送达。信中事无巨细,如同记流水账般讲述他每日的起居见闻,从晨起练武到深夜批阅公文,末了总不忘附上一句“久未晤面,思念殊深”。
这次的新年贺信中,更是带来喜讯。他终于得了长子,取名阿斗。信中满纸都是初为人父的喜悦,盼孙灵能拨冗参加阿斗的满月宴。
孙灵捏着刘备的信笺,嘴角含笑。
这位叔父待她确实亲厚,得此麟儿乃天大之喜,理应道贺。
正好去看看诸葛亮置办的山庄,或许可以同他商议,借此机会一起回趟益州?
她接着拆开下一封信笺,是弟弟孙权写来的。
信中言道,他年满十八,尚未婚配。上门提亲的媒人络绎不绝,母亲和嫂子为他挑选了好几位门当户对的江东闺秀,皆是世家出身、才貌双全的淑女。
然而孙权在信中坦言,他对这些女子皆不甚合意,并非她们不够好,只是……
他自己也说不清缘由,便写信来向阿姐讨个主意。
周瑜和陆逊也在旁频频劝说,希望孙灵能和他们一同返回江东探亲。
孙灵心头涌起一阵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离家日久,是时候该回去看看了。
孙灵已有了回益州贺喜和返江东探亲两个打算,她拆开了第三封信。
是师父孔融的亲笔信。
建安七年(202年),孙灵坐镇西凉,解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此刻的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正是志得意满之时。他刚刚加封自己为“魏公”,位极人臣,距离称帝仅一步之遥。
他拥有称帝的实力,那份野心也几乎不加掩饰地昭示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