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贺兰澈陷入回忆:“那年初,明心书院办了一场齐物义讲。咱们三人都去了。二哥论经史侃侃而谈,力压群英,摘得头筹,很是扬名。回邺城后,王上开心极了。”
邺城之人到晋国的书院比课中出了风头——长乐默默记下。
季临渊拆信的动作微顿,脸色沉郁地补充:“临安回城半年后,突然吐血。当时疑为中毒,父王认定是晋国宫中所为。后来按弱症诊治,便不再提此事。”
“向来无证据之事,王兄慎言。”季临安哑声制止。
那年赴晋国前,他并未觉身体有异。义讲夺魁,力压明心书院榜元,得大儒赞誉。回城后,父王大喜,一度深信“天命王相”之说,私下叮嘱他今后更需勤勉修文习武,研习兵法阵图,并透露过两年拟旨加封他为世子。
而后,他便一病不起。父王几番调查,认定晋国所为,怒不可遏,甚至因此撕毁了几处通商条款。
只是,邺城与晋宫的微妙关系,哪怕在贺兰澈面前也需谨慎,更何况此时当着晋国人。
长乐对家国争端毫无兴趣,接着追问。
季临安续道:“次年我病势急转直下,几近危殆。父王遍请名医,试了几十种方子,最后用补气血之药才稍见起色。父王便派人去请药王来邺城,但药王不肯来。”
辛夷解释:“师父新承药王衣钵,谷中患者众多,且他身为晋人,不便赴邺城。何况……”
“理应如此。”季临安表示理解,饮了口热汤稍缓咳嗽,“虚有权势,病痛面前终是凡胎。既要求医,自当亲至谷中。邺城名医为我调补气血,略复精力后,父王不敢耽搁,一番安排,便派人送我来了药王谷。”
长乐记下,翻看对照旧册中记录的季临安病症,她忽然想到一件事——
“第一回求医,谁陪你来的?”
【作者有话说】
我们是重要剧情。
第15章
“是我。”贺兰澈插嘴。
季临安斜窝病榻之上,摇头否认。
“谁陪的诊,也影响神医诊治么?”季临渊盛气凌人,呛完了才承认:“第一回是父王派了两名黑骑,随江御医护送的。”
“哦?从邺城到药王谷,官路转水路再转山路,马车拖着重症病人,最快也要半月。邺城主与长公子竟都未同行?”
这问题似乎戳中要害,贺兰澈适时闭嘴,季临渊则警惕道:“涉及邺城机要,不便相告。”
长乐冷然道:“二公子病症胶着,多一分细节便多一分生机。医者无国界,长公子若顾忌,我只能盲目开方。”
她只当季临渊还在为昨日落水之事耿耿于怀,才处处与她作对。
最终季临渊松口:“那年临安重病卧床,父王操劳成疾,政事全压我肩上,实在脱不开身。这般解释,可算合理?”
长乐提笔记录:季临安重病首诊,家里人不想陪他到药王谷。
“接着说。”
病榻上的季临安咳得弯了腰,半晌才直起身子:“从谷中回去后时好时坏,咳血频发。又过了三四年,阿澈陪我去的,那时你也在谷中。”
说的就是六年前,贺兰澈来了,见到她以后,就堕落了。
而药王被这贵公子棘手的误诊案缠住,每天眼一睁就是苦思对策。
那时长乐刚学医,白日采药制药,夜间苦背典籍,偷空午睡。正逢谷中同门从关心渐至疏远,无人愿与她搭档。药王生怕她落后,硬将她带在身边,跟着辛夷打下手。
……
长乐问得极细,新册页记满后,得出结论:
一、季临安每在病情好转时逞强活动,必发咯血晕厥。
二、每回发病症状虽相似,发作却毫无规律。
三、邺城曾疑晋宫下毒,隔年更换亲卫,仍无济于事。
四、百医中有九十称为弱症,便按弱症施治。
这么一复推,季临安的病情已被她完全上手——这人病了十几年,拖到今天都没死,邺城御医是真的尽力了!
按照与辛夷商定的药方开贴后,长乐手脚利落,拿起瓶瓶罐罐针针盒盒,一句废话也没有的往季临渊那边去。
该查看季临渊的肩伤了,查看完,就算过完了真正白费的一天。
*
季临渊不知何时起,手中信封已展开读完,面色沉郁。察觉众人目光,他回神道:“前日给父王的家书,今日收到回信了。”
在场众人暗惊:这鸽子有些快啊,前日才寄出的,今日就能收到回信?
贺兰澈算道:“鸽子线型直飞,寻常快马需七日,它却缩成一晚。必是昨日晨抵达王宫,王上连夜或今晨回信,这才赶上咱们收到。好鸽子,真是好鸽子。”
眼下似乎不是最该关注鸽子的时候,季临安追问:“王兄,信中说了什么?”
长乐一边听他们闲话,一边挎下季临渊的贴身中衣,查看他的肩伤,所幸脓疡没受到昨日淤泥的影响——他的骚包大鹅外套隔水效果不错。
伤口已不再发红,结痂迅速,只剩零星水泡待挑破,再等七日新痂脱落,伤应该就好得差不多了。
今日可以针扎他的四处经络,助淤血散开,会好得更快。反正她没有痛觉,只会帮病人们挑选能速愈法子。
瞬间手起针落,像戳木头似的,将季临渊疼得紧咬牙关。
他此时不爽,非常不爽,却懒得喷人。只借着清创,凤目紧阖,将手中软宣纸信一扬,扔到贺兰澈脚边:“你来念吧。”
贺兰澈抖开长信,嗓音温润,将威严的父训念得柔和:
“临渊吾儿——”
大哥给了他一个白眼。
“来书已悉。汝既与临安共疗于鹤州,甚善。归期勿急,城中诸事安好。
唯忧临安体弱,汝当就近悉心照拂,其衣物、饮食、作息皆需上心。天朗气清之时,可劝其适度操练,切莫过劳。
既在药王座下,当信诸医,不可轻慢。所需之物,速来书告之,邺城必全力备办。
另有一事:汝妹顽劣,竟私离邺城,轻装赴鹤州,吾心甚怒。汝为长兄,当速寻其踪迹,护其周全,一同返城,切莫有失。”
这信就念完了。
贺兰澈总结道:“王上十分关心大哥与二哥呢,另外叫大哥尊重药王谷诸位神医,唔……季雨芙也来了。”
长乐却瞥见季临渊的脸色,立刻明白他因何不爽。
那日,她私拆他的家书里,这朵心机黑莲,分明在信中大段大段渲染自己受伤之重,盼父亲关怀。
此刻回信,父亲也大段大段叮嘱弟弟的身体,连妹妹都要他照料,独独未提他的伤势。
邺城主该是公事繁忙的高贵人物吧?竟然也会絮絮叨叨记挂小儿子冷了要添衣,要喝温水,要在饭后散步。
大儿子这边则一句带过,仿佛他受伤了会迅速好起来一样,还不忘记要求他,身为长兄应该如何。
原来真正扎疼季临渊的,是他父亲的偏心啊。
这位铁血长公子眼底暗涌,迅速敛去情绪,正色道:“雨芙跟来了,却不知何日能到。我会派晨风去大道接应。她冰雪聪明,又逢鹤州义诊,路上人多,应无大碍。”
自读信起,赫赫威风的长公子提不起精神,只心事重重地坐着,任长乐挑破最后几颗水泡,敷上红粉。他硬生生忍下疼痛,一声不吭。
长乐明白了一些,下手也就对他温柔了一些——但也没有太温柔,毕竟她太久都没体会过“肉疼”的滋味。
旁人被使劲一掐,会嚎叫出逃,她只会觉得被捏了一下,皮肉深层处会产生的“酸麻”“钝痛”,早就和她绝交了。
因而,她多嘴问了声:“疼的话,你可以同我说,不必忍着。”
倒叫他讶异抬头看了她一眼,只是素来矜贵而重风仪的季长公子不肯领情,只“哼”了一声:“区区小伤,何足挂齿。”
“嘶……”
清完创,长乐收拾好诊具要走,叮嘱道:“既然你们城主要诸位听药王谷的医嘱,我就有一言,二公子应多多卧床休养,即便天气好了,也不该让他过度锻炼。”
“放心,我一定陪着兄长静养。”贺兰澈应了下来。
他昨日惨遭心上人拒绝,更得知她从未看过自己那些信的一残酷事实。可却又真的被长乐收下了礼物,很难形容今日感受。
然而此刻,他更为二哥缠绵的病情心急如焚。
以往在邺城中养病时,御医就再三叮嘱了“静养”,可就是拦不住上了年纪的人对开窗通风、锻炼活动的执念。
尤其季氏世代武将出身,确信后代子孙应文武双修,才是邺城立足根本。因而,二哥略有气色便会被邺王催着出门活动,上次游猎吐血就是一个好下场。
御医是说了也不听,说了也不改。
但愿有机会,药王能去邺城亲自警告王上!
*
屋中点上几盏若隐若现的灯烛后,众人四散。
邺城之人到晋国的书院比课中出了风头——长乐默默记下。
季临渊拆信的动作微顿,脸色沉郁地补充:“临安回城半年后,突然吐血。当时疑为中毒,父王认定是晋国宫中所为。后来按弱症诊治,便不再提此事。”
“向来无证据之事,王兄慎言。”季临安哑声制止。
那年赴晋国前,他并未觉身体有异。义讲夺魁,力压明心书院榜元,得大儒赞誉。回城后,父王大喜,一度深信“天命王相”之说,私下叮嘱他今后更需勤勉修文习武,研习兵法阵图,并透露过两年拟旨加封他为世子。
而后,他便一病不起。父王几番调查,认定晋国所为,怒不可遏,甚至因此撕毁了几处通商条款。
只是,邺城与晋宫的微妙关系,哪怕在贺兰澈面前也需谨慎,更何况此时当着晋国人。
长乐对家国争端毫无兴趣,接着追问。
季临安续道:“次年我病势急转直下,几近危殆。父王遍请名医,试了几十种方子,最后用补气血之药才稍见起色。父王便派人去请药王来邺城,但药王不肯来。”
辛夷解释:“师父新承药王衣钵,谷中患者众多,且他身为晋人,不便赴邺城。何况……”
“理应如此。”季临安表示理解,饮了口热汤稍缓咳嗽,“虚有权势,病痛面前终是凡胎。既要求医,自当亲至谷中。邺城名医为我调补气血,略复精力后,父王不敢耽搁,一番安排,便派人送我来了药王谷。”
长乐记下,翻看对照旧册中记录的季临安病症,她忽然想到一件事——
“第一回求医,谁陪你来的?”
【作者有话说】
我们是重要剧情。
第15章
“是我。”贺兰澈插嘴。
季临安斜窝病榻之上,摇头否认。
“谁陪的诊,也影响神医诊治么?”季临渊盛气凌人,呛完了才承认:“第一回是父王派了两名黑骑,随江御医护送的。”
“哦?从邺城到药王谷,官路转水路再转山路,马车拖着重症病人,最快也要半月。邺城主与长公子竟都未同行?”
这问题似乎戳中要害,贺兰澈适时闭嘴,季临渊则警惕道:“涉及邺城机要,不便相告。”
长乐冷然道:“二公子病症胶着,多一分细节便多一分生机。医者无国界,长公子若顾忌,我只能盲目开方。”
她只当季临渊还在为昨日落水之事耿耿于怀,才处处与她作对。
最终季临渊松口:“那年临安重病卧床,父王操劳成疾,政事全压我肩上,实在脱不开身。这般解释,可算合理?”
长乐提笔记录:季临安重病首诊,家里人不想陪他到药王谷。
“接着说。”
病榻上的季临安咳得弯了腰,半晌才直起身子:“从谷中回去后时好时坏,咳血频发。又过了三四年,阿澈陪我去的,那时你也在谷中。”
说的就是六年前,贺兰澈来了,见到她以后,就堕落了。
而药王被这贵公子棘手的误诊案缠住,每天眼一睁就是苦思对策。
那时长乐刚学医,白日采药制药,夜间苦背典籍,偷空午睡。正逢谷中同门从关心渐至疏远,无人愿与她搭档。药王生怕她落后,硬将她带在身边,跟着辛夷打下手。
……
长乐问得极细,新册页记满后,得出结论:
一、季临安每在病情好转时逞强活动,必发咯血晕厥。
二、每回发病症状虽相似,发作却毫无规律。
三、邺城曾疑晋宫下毒,隔年更换亲卫,仍无济于事。
四、百医中有九十称为弱症,便按弱症施治。
这么一复推,季临安的病情已被她完全上手——这人病了十几年,拖到今天都没死,邺城御医是真的尽力了!
按照与辛夷商定的药方开贴后,长乐手脚利落,拿起瓶瓶罐罐针针盒盒,一句废话也没有的往季临渊那边去。
该查看季临渊的肩伤了,查看完,就算过完了真正白费的一天。
*
季临渊不知何时起,手中信封已展开读完,面色沉郁。察觉众人目光,他回神道:“前日给父王的家书,今日收到回信了。”
在场众人暗惊:这鸽子有些快啊,前日才寄出的,今日就能收到回信?
贺兰澈算道:“鸽子线型直飞,寻常快马需七日,它却缩成一晚。必是昨日晨抵达王宫,王上连夜或今晨回信,这才赶上咱们收到。好鸽子,真是好鸽子。”
眼下似乎不是最该关注鸽子的时候,季临安追问:“王兄,信中说了什么?”
长乐一边听他们闲话,一边挎下季临渊的贴身中衣,查看他的肩伤,所幸脓疡没受到昨日淤泥的影响——他的骚包大鹅外套隔水效果不错。
伤口已不再发红,结痂迅速,只剩零星水泡待挑破,再等七日新痂脱落,伤应该就好得差不多了。
今日可以针扎他的四处经络,助淤血散开,会好得更快。反正她没有痛觉,只会帮病人们挑选能速愈法子。
瞬间手起针落,像戳木头似的,将季临渊疼得紧咬牙关。
他此时不爽,非常不爽,却懒得喷人。只借着清创,凤目紧阖,将手中软宣纸信一扬,扔到贺兰澈脚边:“你来念吧。”
贺兰澈抖开长信,嗓音温润,将威严的父训念得柔和:
“临渊吾儿——”
大哥给了他一个白眼。
“来书已悉。汝既与临安共疗于鹤州,甚善。归期勿急,城中诸事安好。
唯忧临安体弱,汝当就近悉心照拂,其衣物、饮食、作息皆需上心。天朗气清之时,可劝其适度操练,切莫过劳。
既在药王座下,当信诸医,不可轻慢。所需之物,速来书告之,邺城必全力备办。
另有一事:汝妹顽劣,竟私离邺城,轻装赴鹤州,吾心甚怒。汝为长兄,当速寻其踪迹,护其周全,一同返城,切莫有失。”
这信就念完了。
贺兰澈总结道:“王上十分关心大哥与二哥呢,另外叫大哥尊重药王谷诸位神医,唔……季雨芙也来了。”
长乐却瞥见季临渊的脸色,立刻明白他因何不爽。
那日,她私拆他的家书里,这朵心机黑莲,分明在信中大段大段渲染自己受伤之重,盼父亲关怀。
此刻回信,父亲也大段大段叮嘱弟弟的身体,连妹妹都要他照料,独独未提他的伤势。
邺城主该是公事繁忙的高贵人物吧?竟然也会絮絮叨叨记挂小儿子冷了要添衣,要喝温水,要在饭后散步。
大儿子这边则一句带过,仿佛他受伤了会迅速好起来一样,还不忘记要求他,身为长兄应该如何。
原来真正扎疼季临渊的,是他父亲的偏心啊。
这位铁血长公子眼底暗涌,迅速敛去情绪,正色道:“雨芙跟来了,却不知何日能到。我会派晨风去大道接应。她冰雪聪明,又逢鹤州义诊,路上人多,应无大碍。”
自读信起,赫赫威风的长公子提不起精神,只心事重重地坐着,任长乐挑破最后几颗水泡,敷上红粉。他硬生生忍下疼痛,一声不吭。
长乐明白了一些,下手也就对他温柔了一些——但也没有太温柔,毕竟她太久都没体会过“肉疼”的滋味。
旁人被使劲一掐,会嚎叫出逃,她只会觉得被捏了一下,皮肉深层处会产生的“酸麻”“钝痛”,早就和她绝交了。
因而,她多嘴问了声:“疼的话,你可以同我说,不必忍着。”
倒叫他讶异抬头看了她一眼,只是素来矜贵而重风仪的季长公子不肯领情,只“哼”了一声:“区区小伤,何足挂齿。”
“嘶……”
清完创,长乐收拾好诊具要走,叮嘱道:“既然你们城主要诸位听药王谷的医嘱,我就有一言,二公子应多多卧床休养,即便天气好了,也不该让他过度锻炼。”
“放心,我一定陪着兄长静养。”贺兰澈应了下来。
他昨日惨遭心上人拒绝,更得知她从未看过自己那些信的一残酷事实。可却又真的被长乐收下了礼物,很难形容今日感受。
然而此刻,他更为二哥缠绵的病情心急如焚。
以往在邺城中养病时,御医就再三叮嘱了“静养”,可就是拦不住上了年纪的人对开窗通风、锻炼活动的执念。
尤其季氏世代武将出身,确信后代子孙应文武双修,才是邺城立足根本。因而,二哥略有气色便会被邺王催着出门活动,上次游猎吐血就是一个好下场。
御医是说了也不听,说了也不改。
但愿有机会,药王能去邺城亲自警告王上!
*
屋中点上几盏若隐若现的灯烛后,众人四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