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两个地位低得可怜却又不想和陌生人一块走路的人凑在一起,便比不得前面的两个女孩有话能说,一路走来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甚至彼此之间隔了好几步,连靠近都不想靠近对方。
  苏静蘅还有些不适应,元渺亦然,只是她先做了邀约,便不得不主动起来,笑吟吟地对苏静蘅说:“其实前天我就看见你们了,那天晚上,你相公骑马带你回家,我们村子好多人都看见了,他们说是你相公掳你走了,你肯定不愿意和他成亲,我说不是,他们还说我傻呢,昨天一遭,今日一遭,再看下来,证明他们说的是假的!我说的才是真的。”
  “昨天你们也看见我们了?”
  苏静蘅回想昨日发生的一切,又想了想对面村子的位置,猛地拍拍脑门。
  怎么这样!
  他们怎么在山上偷看她和宁知序!
  成亲的事闹那么大,想必那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两天都待在家看她和宁知序的热闹呢,要不是元渺跟她说,她都意识不到这些事。
  “前天夜里李三伯起夜,说瞧见有好多人围在你家门口,昨日白天又有人去闹,我心里还不确定,直到今天看见你们,不像是强迫的样子——”
  她说着拖长声音回头看了眼宁知序。
  心道这公子模样可真俊,笑得时候挺腼腆,不像是会掳人的样子。
  他们两个一看关系就很好。
  好好的亲事到了旁人嘴里就成了强迫,多不好,回去定要好好跟他们说说,不要再乱传谣言了,人家日子过得可好了,和她与相公一样。
  “其实——”苏静蘅顿顿,想说她确实是被宁知序掳回来的,可一想到后面都是自愿,虽然是被迫的自愿,但到底也算自愿,说多了麻烦,便犯不着跟她说那么多,于是道,“宁家的意思,哪容得了我们说,日子这样过,挺好的。”
  宁知序闻言抬头,很快,又低下头紧盯着车上的货物不知道在想什么。
  元渺知他们的境遇,丝毫不嫌弃,听了她的话对此颇为赞成,又近一步,挽住她的手点头:“是,我也这样以为,日子这样过挺好的,日后你们住在那儿,靠着我们村,可以常与我们村的人来往,缺什么要什么,村里人都和善得很,同我们说,大家肯定愿意帮你。”
  “你们村叫什么名字?”
  苏静蘅又开始回想那村子的样子。
  山间何处,多少人家,泉水流过,多少树多少花,一直未曾注意的模糊景象此刻在脑海里渐渐清晰。
  元渺拉着她的手说:“桃花村,就是梨花的那个桃花,能听懂吧?桃花村!”
  【作者有话说】
  七千字。
  终于,让我们进入新情节(闭目
  -
  第24章
  桃花村原叫李村,因村里人都姓李,聚居成村,数年来不曾改过名。
  又因村子周围种满桃树,三四月山里桃花次第开放,连成一片,如粉色霞雾围绕山间,过路者不知其村名,称赞山间美景时总爱称其为“桃花村”,久而久之,桃花村便顶替李村,成了村子的另一雅名。
  元渺并非此处村民,与苏静蘅一样,她自小与李和薪订下娃娃亲,去年年底嫁来此处,从此在桃花村安家,成了桃花村的村民。
  初来此处凡事都需要别人照应着,在这里住了几个月,不似刚来时那般小心翼翼,各家各户走了个遍,有了几个能说体己话的姊妹姑婶,丈夫待她极好,日子似乎回到还没成亲之前,一切正处在一个极有奔头却因抹去了新奇感而日渐觉得无聊的时候,偶然得知山脚下那处荒宅来了一对年轻夫妻,便忽然觉得自己成了前辈,心里对素未谋面的那对夫妻生出些许帮扶之意。
  同村的山儿哥入城采买时顺便打听到消息,回来传扬一番,仅二十来户人家的小村竟对此生出四五种不同的说法,关于那对阴差阳错成了夫妻又被驱逐在城外的年轻人,众人皆是好奇,自打他们住进山脚那座数年无人问津的荒宅之中,就忍不住从早到晚明处暗处地偷看他们,想方设法打听他们的消息。
  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心里没有坏主意,更别说元渺自小长在父母的宠爱之中,成亲之后也未曾与邻里闹过什么矛盾,得大家的帮助与爱护,养成了极为天真善良的性子,见了苏静蘅,与她几个眼神的交流,便认定她是个好人。
  知道村里人对他们好奇,总传一些有的没的的话,又知道他们两个初来此处,人生地不熟,恐他们日子难过,或许还要受家里的牵制,走在路上心里挣扎许久,总觉得自己应该找机会主动伸出手“提点”他们一番,恰好遇他们翻了车撒了豆子,便鼓着勇气上去帮忙,与苏静蘅说话,将自己知道的都告诉她,教她怎么跟村子里的人结交。
  桃花村里有多少户人家,谁家好相处谁家难相处,谁家事多谁家事少,一会儿的工夫都跟苏静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更提醒她:“我们村有个三井婆婆,人好,村里人都敬她,各家大事小事有拿不准的也总愿意听她的意见,若遇着解决不了的事,可以找她帮忙,看在她的面子上,无人敢说你们的不是。”
  宁知序默默听她们的对话,对那村子里的人有了些许认识,但仍提不起什么劲。
  他倒不觉得自己需要和那边的人扯上关系,隔着一条道与半程山路,只有几个月的交集不会深到哪里去,或许见了面点个头打声招呼就是最好的关系,可一看苏静蘅那副认真听讲,时不时请教的模样,又不得不将自己的想法压在心底。
  或许她还想多交几个朋友,看眼前和元渺说话的劲头,比整日和他待在一块要高兴得多。
  两个女孩子并肩走着,没一会儿就聊熟了,苏静蘅一改刚开始的拘谨,叽叽喳喳地问元渺村子里的事,谁家养的鸡打鸣声最大,谁家房子最好看,谁家中午做饭迟,谁家做饭早,原来她闲来无事盯着对面的村子看,村子里的动静她都记在心里。
  元渺一一作答,几句话说完,竟已走到家门口。
  苏静蘅望着突然出现的房子陷入疑惑:“这路怎么这么短?”
  但元渺只是笑笑,同她挥手作别,临走前不忘对她说:“有空我来找你玩!”
  苏静蘅连忙应和,说些请她到家里吃饭的客套话,等着人影从面前的小路往山上去,彻底消失在村子里,她才依依不舍地回头。
  宁知序没多问她的感受,一声不吭地将今日买的东西从车上搬下放好,收拾完又主动去烧水,供她擦洗身子,一切做完天色才刚暗,洗去一日的疲惫,两个人在外边看了会山看了会天看了会晚霞。
  过后点了灯在堂屋对面而坐,百无聊赖地摆弄着从城里得来的东西,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
  得了针线布匹,便替宁知序量体裁衣。
  有了纸笔墨卷,就教苏静蘅识几个简单的字。
  除了她自己已经认识的,最先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宁知序’,这三个字你要先会写。”
  “为什么?”
  宁知序磨墨落笔,工工整整写下自己的名字交给她,说,“以防哪日你走不见了,别人问你家住何处,有何亲友,你写不上我的名字,旁人怎么替你寻人呢?”
  “话是这么说,可我就算能写出你名字,也不一定能寻到你人。”
  “为什么?”
  “跑不见的肯定不是我,是你,你以后要是在这儿住着,或者在桃花村住着,就算分开了,我依旧能记得你,除非你一点消息都没有地跑了,故意避着我,不然我怎么会找不着你呢?”
  宁知序说:“也是。我若活着,自是会一直在这儿的。”
  苏静蘅还是将写着他名字的纸收下,带进屋里,临休息前说好了明日他替她写信,她替他做衣裳,宁知序看她这样子,问她接下来几日是不是不打算往山上去。
  苏静蘅说:“不去,若渺渺姑娘来找我的我便跟她去,她若不来,我便不去了。”
  能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自然是好的,可是眼下情况特殊,她不想多惹麻烦,这些日子身边只一人伴着能与她说说话就挺好的,其他的,且随缘吧。
  -
  元渺与李和薪回到家,将今日在城里的见闻说给自家公婆听,恰好隔壁赵琴娘吃完饭同自家男人四处消食溜达到自家门口,一齐将她的话听了去。
  她说:“今日回家的路上遇见对面那对新来的夫妻,说了些家常话,路上他们还分了些点心给我们,我看他们两个人都是温顺的性格,不会惹事,交个朋友倒是值当。”
  一家人搬了桌子在外,等小两口回来才一块儿吃晚饭,周素娘正坐下,闻言问:“新娘子与你一般大?”
  “比我小一岁,过了端午就十七了。”
  元渺说着,接过筷子亲昵地抱住周素娘的胳膊,唤道,“娘,我邀她来家里是不是不方便?正巧见了她绣的帕子,看样子是个刺绣的好手,我想找她讨教讨教,改明儿好给你和阿爹做一身新衣裳,若是不方便,我就不邀她到家里来了,到她家去也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