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她想了想,试探着伸出手,却发现如雾般一触即散。
她自嘲的笑了,她以身祭阵,三魂七魄早已被打散,如今这个,应当是自己可怜三魂中的其一。
她注定入不了轮回,就连仅剩的一魂也只能孤独地漂泊在九幽之中,静静等待消散。
可没想到,这一魂竟还有着短暂的意识,五感也尚存一些。
孟姝觉得自己现在定是笑得很难看,可那又怎样,没人可以看得到她,正如她生来孤独,活于黑暗,又死于黑暗。
在鬼界一角,有一道鬼魂正漫无目的地飘浮着,她无聊地走到奈何桥上,看着桥上魂来魂往,每个魂都神情平静,无悲无喜,端着汤碗饮尽后,迎来的又是他们的一生。
可她不同。
她没有以后了,因此,孟姝看向这些魂灵的眼神中,竟有些羡慕。
谁能想到,堂堂鬼界至尊,号令天下百鬼的鬼王竟也会有着成为魂灵的一日。
并且,还是一个不能往生的魂灵。
孟姝轻飘飘地掠向桥头,在那里,一个布衣荆钗的老婆婆正弯腰从沸腾滚烫的热汤里,不紧不慢地舀出一勺又一勺,盛给下一个想要往生的魂灵。
孟姝熟练地找到孟婆背后的小木凳坐下,百无聊赖地撑着脸,看着孟婆不紧不慢地做着一个又一个重复的动作。
几次有急性子的魂灵催她,她只是一如既往地吓唬道:“着急的魂灵,下辈子可投不了好胎咯。”
可孟姝知道,明明是她上了年纪,手脚难免笨慢,几次她想要上前帮忙,却发现孟婆没有向往日一般招呼她,甚至没有反应。
回过神,孟姝这才记起,她已不是她了。
看着一勺勺忘川水被孟婆舀出,又倒入魂灵碗里,孟姝恍惚间,总感觉回到了从前——
每次孟姝若来,不是无聊了要找孟婆说说话,便是要出征。
而孟婆每次都会问。
果不其然,那日见到那由远及近的素色身影,孟婆便笑问:“殿下是又要出征吗?”
这次孟姝却没说话,她只笑了笑,接过孟婆手中的长勺,一如既往地帮她搅动着这一锅的汤。
青灰色的汤水氤氲着热气,里面女子倩影淖淖。
以前无聊,她总会向孟婆讨要汤喝,每次喝完都会明知故问:“婆婆这汤水怕是坏了,每次我饮都不管用。”
孟婆却总是会回答她无聊的问题:“殿下是鬼王,我老婆子这汤水再好再妙,对殿下都是无用的。”
“那倘若有一天,我死了呢?”
变成了这每日来来往往的魂灵。
孟婆听后总笑:“殿下不会死,百鬼之王要平平安安的。”
记忆回笼,这锅汤水也渐沸,热气腾绕间,锅里女子的身影也渐渐模糊。
“婆婆,等我回来了,再给我煮一碗你的粥吧。”
她顿了一顿,回头笑道:“这回我可不惦记着你的汤了,还是粥比较好。”
可孟婆哪会做粥,从她在鬼界时起,就一直只干着为魂煮汤、引魂过桥的活……
往日的一幕幕如同浮光掠影,当孟姝再一抬头时,看向孟婆背影的眼,竟有了一瞬的模糊。
看来她仅剩一魂的五感也在慢慢消失,要不了多久,这世上就真的没有孟姝了。
不知怎地,她的眼里竟莫名的酸楚。
若有人能看到,定会发现在奈何桥畔,孟婆的身后竟蜷缩着一个虚弱得几近消散的魂灵。
她正紧抱着自己,将头深深埋进怀中,瘦削的肩膀剧烈抖动着,似在哭泣。
第一卷遇仙
第2章
人间大地,西南边陲。
夜幕落,繁星点缀间,明月垂洒光华自大地,山脉顺着耸立的峰林蜿蜒过村岗,城郊偏僻处,乌夜静谧下,层林簌动,有一处人马自远处而来。
奇异的旗锣伞扇下,大红的喜帕在微风中轻轻拂动,激昂又阴郁的唢呐声响起,林间惊鸟皆仓皇逃出。
乡野间,诡异的红烛在夜风中摇曳,一滴烛泪滚落自泥土,幽幽烛火透过缭绕的薄雾,跳跃的烛光吸附在地,昏黄的明色拉长了队伍由远及近的身影,烛火扭曲着缠绕上他们的衣摆。
在队伍的最后,有人燃起纸钱,伴随着一声声古怪的吟唱,纸灰自空中飞舞,化作幽云,被寒风裹挟向夜幕,似在追寻着、那消失已久的冥魂。
山坳前,有座半人高的石碑伫立着。
落叶半遮住这破败的村碑,青苔斑驳,在碑前,依稀可见燃烧的香火痕迹。
朦胧的月光洒下,照过上头模糊的朱砂,若有人在定能瞧出,不甚清楚的红字下,隐隐约约有个“大”字的形状……
风吹过,脚步愈近,阵阵吟唱声传来,如同地府间的怨曲,令人毛骨悚然。
红烛燃尽,婆娑摇曳的光影消失,队伍走进石碑指向的深处,阴乐停止,寂静的黑暗笼下,枝叶抖动间,伴着夜中薄雾,似有鬼影夜行。
………
又是一夜。
在西南方的另一角,妄枝山树影婆娑,风影疾过之处,鬼鸟邪鹰之声磔磔云霄。
寒月笼下间,清辉洒地,带着斑驳的黑影,诡谲与生机相伴而生。
伴随着走动,女子发间的银饰碰撞出轻泠的声响,乌黑的长发随意作辫垂落在胸前。
她身着红袖白纱并蒂裙,苗人绣纹下,裙上棠花清丽动人,手中提灯伴着月色映亮了她的身影,给这昏暗的山林平白增添了几分生气。
夜晚的山风穿过层叠的群叶,争先恐后地涌入林间。
风吹起女子的衣摆,手中提灯轻轻一晃,在夜中孤寂地闪烁着。
看着杳无人烟的幽静山林,孟姝回想起玉骨村人对妄枝山的传说。
相传妄枝山之所以邪祟遍地,恶鬼横行,是因为在百年前,曾有神灵与恶鬼于山巅血战,此后,妄枝山不仅野兽遍出,还阴邪至极。
从那以后,世人便言:妄枝山,阴邪肆虐,百鬼夜行,故曰“禁忌”。
而眼下,妄枝山难得再一次迎来了活人。
行走在昏暗的山林间,随着四周景象的不断变换,女子的身影逐渐深入。
眼前景象愈发昏暗,月色被茂密的枝叶所隐,焦急与恐惧交织着,渐渐扰乱她心绪,孟姝提灯的手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穆如癸失踪了。
最近人间四处生变,依稀有恶鬼传言流出,苗疆中人偏信神佛,一时间议论纷纷。
孟姝无父无母,是穆如癸将她捡来抚养长大,孟姝便唤他“阿爷”。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穆如癸发现这孩子生来招鬼,日日哭夜,扰得邻里不得安宁,这便带她搬到了苗疆玉骨村。
爷孙俩就此相依为命,在这苗人深村一住便是十多年,但穆如癸此人极怪。
他嘴毒又气人,个子不高,还有些罗锅,生性不羁,是个嗜酒的小老头,腰间小酒壶从不离身,却又偏偏武功高强,似乎连通灵之术也沾染几分。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竟无缘无故地消失了。
自恶鬼传言在玉骨村散播开后,孟姝便察觉穆如癸开始早出晚归,回来时常常神色生变,直至今日她采药回家时,发现人已经不见了。
这个古怪的小老头,说走就走,只给她留了一封莫名其妙的信。
孟姝抬头,目光穿过层叠的枝叶望向夜空,在那里,月色熠熠,光照满盈,却空显寂寞。
穆如癸在信中写到:“姝儿,待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离开苗疆。事出突然,我便不与你告别了,你更不必找来,小老头我最爱浪荡天涯,誓要尝遍百酒,你只须谨记将玉符佩戴在身,安心待在玉骨村即可。若时机到,我们自会相见。且自珍重,勿念。”
除此之外,还在信旁边给她放了个模样丑怪的草环,想来是他无聊时瞎编的。
他这莫名其妙的一通出走,逼得孟姝又气又急。
这小老头近日的古怪是听了传言后才这样的,孟姝才不信他是偷溜去游山玩水了,猜到他多半是有事瞒着自己,搞不好就是因那所谓的“恶鬼”。
“恶鬼”传言怪邪,许多人听闻或许会嗤之以鼻,但孟姝知道,这世上是有鬼怪的,她也知道,穆如癸对这些怪事莫名在意。
没办法,她无法“乖乖听话”,对穆如癸的行事视而不见。
现下人间看似安稳,可若那些流言是真的,怕是危险重重。
她必须找到穆如癸,问清前因后果,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
都说这妄枝山是诡异之地,她不知道穆如癸是否真的出村,还是仍在山上逗留,情急之下,她只好来此找人,妄枝山大,一找便是一天。
随着女子急促的步伐,越往里走便愈发黝黑阴凉,耳边时而静谧时而窸窣,伴着若有若无的哀嚎,如同百年前身死而不瞑目的鬼魅,趁着无人之夜,在此埋骨之地诉说心头不甘。
孟姝自幼跟着穆如癸习武,若是遇见了什么飞鸟走兽她倒是不怕,可这黑夜……
她自嘲的笑了,她以身祭阵,三魂七魄早已被打散,如今这个,应当是自己可怜三魂中的其一。
她注定入不了轮回,就连仅剩的一魂也只能孤独地漂泊在九幽之中,静静等待消散。
可没想到,这一魂竟还有着短暂的意识,五感也尚存一些。
孟姝觉得自己现在定是笑得很难看,可那又怎样,没人可以看得到她,正如她生来孤独,活于黑暗,又死于黑暗。
在鬼界一角,有一道鬼魂正漫无目的地飘浮着,她无聊地走到奈何桥上,看着桥上魂来魂往,每个魂都神情平静,无悲无喜,端着汤碗饮尽后,迎来的又是他们的一生。
可她不同。
她没有以后了,因此,孟姝看向这些魂灵的眼神中,竟有些羡慕。
谁能想到,堂堂鬼界至尊,号令天下百鬼的鬼王竟也会有着成为魂灵的一日。
并且,还是一个不能往生的魂灵。
孟姝轻飘飘地掠向桥头,在那里,一个布衣荆钗的老婆婆正弯腰从沸腾滚烫的热汤里,不紧不慢地舀出一勺又一勺,盛给下一个想要往生的魂灵。
孟姝熟练地找到孟婆背后的小木凳坐下,百无聊赖地撑着脸,看着孟婆不紧不慢地做着一个又一个重复的动作。
几次有急性子的魂灵催她,她只是一如既往地吓唬道:“着急的魂灵,下辈子可投不了好胎咯。”
可孟姝知道,明明是她上了年纪,手脚难免笨慢,几次她想要上前帮忙,却发现孟婆没有向往日一般招呼她,甚至没有反应。
回过神,孟姝这才记起,她已不是她了。
看着一勺勺忘川水被孟婆舀出,又倒入魂灵碗里,孟姝恍惚间,总感觉回到了从前——
每次孟姝若来,不是无聊了要找孟婆说说话,便是要出征。
而孟婆每次都会问。
果不其然,那日见到那由远及近的素色身影,孟婆便笑问:“殿下是又要出征吗?”
这次孟姝却没说话,她只笑了笑,接过孟婆手中的长勺,一如既往地帮她搅动着这一锅的汤。
青灰色的汤水氤氲着热气,里面女子倩影淖淖。
以前无聊,她总会向孟婆讨要汤喝,每次喝完都会明知故问:“婆婆这汤水怕是坏了,每次我饮都不管用。”
孟婆却总是会回答她无聊的问题:“殿下是鬼王,我老婆子这汤水再好再妙,对殿下都是无用的。”
“那倘若有一天,我死了呢?”
变成了这每日来来往往的魂灵。
孟婆听后总笑:“殿下不会死,百鬼之王要平平安安的。”
记忆回笼,这锅汤水也渐沸,热气腾绕间,锅里女子的身影也渐渐模糊。
“婆婆,等我回来了,再给我煮一碗你的粥吧。”
她顿了一顿,回头笑道:“这回我可不惦记着你的汤了,还是粥比较好。”
可孟婆哪会做粥,从她在鬼界时起,就一直只干着为魂煮汤、引魂过桥的活……
往日的一幕幕如同浮光掠影,当孟姝再一抬头时,看向孟婆背影的眼,竟有了一瞬的模糊。
看来她仅剩一魂的五感也在慢慢消失,要不了多久,这世上就真的没有孟姝了。
不知怎地,她的眼里竟莫名的酸楚。
若有人能看到,定会发现在奈何桥畔,孟婆的身后竟蜷缩着一个虚弱得几近消散的魂灵。
她正紧抱着自己,将头深深埋进怀中,瘦削的肩膀剧烈抖动着,似在哭泣。
第一卷遇仙
第2章
人间大地,西南边陲。
夜幕落,繁星点缀间,明月垂洒光华自大地,山脉顺着耸立的峰林蜿蜒过村岗,城郊偏僻处,乌夜静谧下,层林簌动,有一处人马自远处而来。
奇异的旗锣伞扇下,大红的喜帕在微风中轻轻拂动,激昂又阴郁的唢呐声响起,林间惊鸟皆仓皇逃出。
乡野间,诡异的红烛在夜风中摇曳,一滴烛泪滚落自泥土,幽幽烛火透过缭绕的薄雾,跳跃的烛光吸附在地,昏黄的明色拉长了队伍由远及近的身影,烛火扭曲着缠绕上他们的衣摆。
在队伍的最后,有人燃起纸钱,伴随着一声声古怪的吟唱,纸灰自空中飞舞,化作幽云,被寒风裹挟向夜幕,似在追寻着、那消失已久的冥魂。
山坳前,有座半人高的石碑伫立着。
落叶半遮住这破败的村碑,青苔斑驳,在碑前,依稀可见燃烧的香火痕迹。
朦胧的月光洒下,照过上头模糊的朱砂,若有人在定能瞧出,不甚清楚的红字下,隐隐约约有个“大”字的形状……
风吹过,脚步愈近,阵阵吟唱声传来,如同地府间的怨曲,令人毛骨悚然。
红烛燃尽,婆娑摇曳的光影消失,队伍走进石碑指向的深处,阴乐停止,寂静的黑暗笼下,枝叶抖动间,伴着夜中薄雾,似有鬼影夜行。
………
又是一夜。
在西南方的另一角,妄枝山树影婆娑,风影疾过之处,鬼鸟邪鹰之声磔磔云霄。
寒月笼下间,清辉洒地,带着斑驳的黑影,诡谲与生机相伴而生。
伴随着走动,女子发间的银饰碰撞出轻泠的声响,乌黑的长发随意作辫垂落在胸前。
她身着红袖白纱并蒂裙,苗人绣纹下,裙上棠花清丽动人,手中提灯伴着月色映亮了她的身影,给这昏暗的山林平白增添了几分生气。
夜晚的山风穿过层叠的群叶,争先恐后地涌入林间。
风吹起女子的衣摆,手中提灯轻轻一晃,在夜中孤寂地闪烁着。
看着杳无人烟的幽静山林,孟姝回想起玉骨村人对妄枝山的传说。
相传妄枝山之所以邪祟遍地,恶鬼横行,是因为在百年前,曾有神灵与恶鬼于山巅血战,此后,妄枝山不仅野兽遍出,还阴邪至极。
从那以后,世人便言:妄枝山,阴邪肆虐,百鬼夜行,故曰“禁忌”。
而眼下,妄枝山难得再一次迎来了活人。
行走在昏暗的山林间,随着四周景象的不断变换,女子的身影逐渐深入。
眼前景象愈发昏暗,月色被茂密的枝叶所隐,焦急与恐惧交织着,渐渐扰乱她心绪,孟姝提灯的手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穆如癸失踪了。
最近人间四处生变,依稀有恶鬼传言流出,苗疆中人偏信神佛,一时间议论纷纷。
孟姝无父无母,是穆如癸将她捡来抚养长大,孟姝便唤他“阿爷”。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穆如癸发现这孩子生来招鬼,日日哭夜,扰得邻里不得安宁,这便带她搬到了苗疆玉骨村。
爷孙俩就此相依为命,在这苗人深村一住便是十多年,但穆如癸此人极怪。
他嘴毒又气人,个子不高,还有些罗锅,生性不羁,是个嗜酒的小老头,腰间小酒壶从不离身,却又偏偏武功高强,似乎连通灵之术也沾染几分。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竟无缘无故地消失了。
自恶鬼传言在玉骨村散播开后,孟姝便察觉穆如癸开始早出晚归,回来时常常神色生变,直至今日她采药回家时,发现人已经不见了。
这个古怪的小老头,说走就走,只给她留了一封莫名其妙的信。
孟姝抬头,目光穿过层叠的枝叶望向夜空,在那里,月色熠熠,光照满盈,却空显寂寞。
穆如癸在信中写到:“姝儿,待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离开苗疆。事出突然,我便不与你告别了,你更不必找来,小老头我最爱浪荡天涯,誓要尝遍百酒,你只须谨记将玉符佩戴在身,安心待在玉骨村即可。若时机到,我们自会相见。且自珍重,勿念。”
除此之外,还在信旁边给她放了个模样丑怪的草环,想来是他无聊时瞎编的。
他这莫名其妙的一通出走,逼得孟姝又气又急。
这小老头近日的古怪是听了传言后才这样的,孟姝才不信他是偷溜去游山玩水了,猜到他多半是有事瞒着自己,搞不好就是因那所谓的“恶鬼”。
“恶鬼”传言怪邪,许多人听闻或许会嗤之以鼻,但孟姝知道,这世上是有鬼怪的,她也知道,穆如癸对这些怪事莫名在意。
没办法,她无法“乖乖听话”,对穆如癸的行事视而不见。
现下人间看似安稳,可若那些流言是真的,怕是危险重重。
她必须找到穆如癸,问清前因后果,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
都说这妄枝山是诡异之地,她不知道穆如癸是否真的出村,还是仍在山上逗留,情急之下,她只好来此找人,妄枝山大,一找便是一天。
随着女子急促的步伐,越往里走便愈发黝黑阴凉,耳边时而静谧时而窸窣,伴着若有若无的哀嚎,如同百年前身死而不瞑目的鬼魅,趁着无人之夜,在此埋骨之地诉说心头不甘。
孟姝自幼跟着穆如癸习武,若是遇见了什么飞鸟走兽她倒是不怕,可这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