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筒子楼吃瓜看戏2.0 第142节
  姜满城乐了。小男孩也就八九岁的样子,身上的衣服都是补丁,看样子家庭不是很宽裕,不过眼神儿单纯,大大方方,一点儿也不自卑闪躲,一看就是家里有爱的孩子,姜满城:“你叫什么名字?鱼怎么换?”
  小男孩高兴地直搓着手:“我叫庄小冬,我家住杨家洼,也是油田的,我不骗人的。走,我带你去看,怎么换得问我爸,我也不知道,嘿嘿。”
  四人对视一眼,姜满城:“行啊,那小冬你领路,我们去看看你爸钓到的鱼。”
  小冬将野菜都放到背篓里,蹦蹦跳跳地在前面带路:“我爸可厉害了,每天下班都来钓鱼。你们要是想吃鱼了,都可以过来这里换。或者直接去我家,我家鱼最多了......”
  一路上,小冬叽叽喳喳,介绍着家里的‘换鱼生意’。四人跟在后面,很快地来到水库边。天气越来越热,虽然从上面看钓鱼的不少,但下来就发现,因着水库大,虽然人仍是不少,但排布得稀稀拉拉,并不显拥挤。
  小冬的爸爸姓庄,是油田高中的数学老师,瘦瘦高高的一个中年男人。虽然没教过姜楠,但姜楠是见过庄老师的,知道庄老师家里孩子多,钓鱼补贴家用也不奇怪。
  四人当即放下心。能跟认识但不太熟的人交易,也安全许多。
  庄老师是钓鱼高手,还不到正午,水桶里已经有三尾三四斤重的大鲶鱼,姜满城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好,刺少,回去炖茄子吃。我要一条最大的。”
  他看了眼姜楠,拉着庄老师到一边商量如何换。四人虽然轻装上阵,但包还是背了的,只不过塞了些旧报纸撑场面罢了,毕竟不能什么都不带就出来啊。
  这什么时候,做事情都得谨慎。
  三人等了没多久,姜满城乐呵呵回来,对姜楠轻声道:“两块钱加一斤粮票,给小冬就行。”
  如今猪肉大概八毛钱一斤,鱼便宜些,也要六毛了,这鱼不到四斤,要这么多钱也算公道了。姜楠点点头,拉着小冬,假装从兜里掏野果子,将钱和粮票混在其中,轻声道:“拿好,回去交给你爸。”
  小冬乐得眼睛都眯起来,他嗯嗯嗯地点头,握紧拳头跑向庄老师。
  买了鱼,往回走时,姜楠注意到,田家光也不知去哪儿了,这时候才刚到水库。见到熟人,田家光有片刻的心虚,很快地假装看不见,找到位置开始钓鱼。
  四人也不会没事儿找事,很快地找到一处地势平缓的山坡,开始午餐。
  姜楠提议:“爸,要不咱们烤鱼吧?炖鱼什么时候都能炖,好不容易出来一次,咱们烤着吃呗。”
  姜满城四周看了看:“要是烤的话,不能在这儿。得在水库周围,不然引起山火就不好了。”
  姜楠嘿嘿笑:“那咱们再回去?”
  姜满城:“你就折腾吧。”
  陈金花是个疼闺女的,笑着说:“好不容易出来一次,折腾就折腾嘛。小楠,把午餐需要的东西都拿出来,到了水库附近可不能随便往外掏东西了。”
  姜满城无奈,对周知行道:“走吧,烤肉至少得要柴火,还得挖一个隔离带,事儿还不少。你去拾柴火,我来挖隔离带。”
  周知行点头,陈金花笑:“不用特意捡,咱们下山的时候捡点儿就行。走吧。”
  四人又返回水库附近,架起柴火开始烤鱼。既然烤鱼,那一条肯定是不够的。姜满城又去跟庄老师买了两条,四个人分吃三条鱼,怎么都够吃了。
  姜楠吃得嘴巴一圈儿都是黑的,丝毫不觉景儿,还乐呵呵地说:“这鱼真是新鲜,刚钓出来就被烤了,就没有比这更新鲜的了。”
  其他三人纷纷点头,鲶鱼肥,烤起来还滋滋往下滴油,十分的诱人。烤鱼的香味瞬间吸引了更多钓鱼佬,有些人受不住,也开始学着四人的样子烤鱼,一时之间,庄老师的生意更好了。
  姜楠吃得意犹未尽,砸吧砸吧嘴儿,说:“不是说可以烤麻雀吗?要不咱们抓几只麻雀来烤吧?”
  姜满城:“我可不会抓麻雀,金花,你会吗?”
  陈金花是个城里孩子,还真没网过麻雀,她摇摇头:“不会。”
  周知行笑:“没事儿,小冬肯定会。”
  他招呼一边帮着庄老师做生意的小冬:“小冬,来,有事儿跟你说。”
  小冬满脸的高兴,今天遇到四人,爸爸的鱼都卖出去了不说,运气还格外好,钓到的都是大鱼。他看了眼庄老师,庄老师摆摆手让他自便,小冬嘿嘿笑着跑过来。
  周知行轻声将网麻雀的事儿说了,小冬乐得什么似的:“周哥你放心,我这就去抓麻雀。五只一块钱,咱可说好了?”
  周知行点头:“说好了。”
  因着鱼吃完了,麻雀还没续上,姜满城干脆学着庄老师的样子,在旁边钓鱼。他之前没钓过鱼,自然运气不好,直到小冬送来十只麻雀,姜满城一条鱼都没钓上来。
  他干脆支好鱼竿,直接去烤麻雀,烤好了也没少吃。
  姜楠第一次吃这玩意儿,怎么说呢,烤起来肉有些柴,但也是肉,还是好吃的。
  也许是四人吃的太香,竟惹得一个钓鱼佬提着一尾草鱼过来换。那人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戴个眼镜,由庄老师领着过来,他说:“姜先生,我用这条鱼,换你们五只麻雀怎么样?我这虽然是草鱼,但也有差不多三斤了,怎么样?我也是好久没吃过烤麻雀了,一时嘴馋。”
  姜满城想起之前吃过的水煮鱼,又见这人是庄老师领来的,爽快地点头:“行,看在庄老师的面子上,我们跟你换。”
  说着,他挑了五只还没去毛的麻雀递过去。
  小插曲很快地过去,四人吃吃喝喝,快乐地享受完了午餐。因着都是肉,姜楠还特意将上午摘的覆盆子洗了洗,四人一人吃了几口野果子解腻。
  将火用土和水彻底熄灭,四人找到一处树荫,树荫下有四五颗大石头,正好可以坐下休息。水库周围柳树最多,风一吹,枝叶摇摇摆摆。
  四人坐下没多久,周知行随手拽掉一根摇摆的柳枝,三两下做了个哨子,放到嘴边吹起来。
  姜楠跟着哼了一会儿,等一曲终了,她斜眼儿笑道:“你还会这个呢?”
  周知行晃晃树哨,也跟着笑:“我以前怎么说也是纨绔,乐器那可是专门学过的。吹这个小意思啦。”
  姜楠切一声:“说你胖你还喘上了。”
  陈金花捅捅旁边闭目养神的男人:“满城,你会不?”
  姜满城打了个呵欠:“金花,我上辈子就是个太监,能活着就不错了,哪里会什么乐器啊。我能识字都是自学的奇迹了,咱可不能太贪心。”
  陈金花拧了把姜满城的胳膊:“我哪里贪心了?我就问问,问问还不行?”
  姜满城嘿嘿笑:“行,行,我的姑奶奶。”
  他看了眼陈金花,心内叹气,他这是要学点儿啥乐器好呢?个臭周知行,会点儿乐器就显摆,他姜满城还会刻假章,会模仿他人笔迹,他说什么了嘛?!
  快乐的时光总是一闪而过,四人歇过午觉,没过多停留,收拾收拾就下了山。虽然没发现人参、灵芝什么的,但吃了榴莲、烤鱼和烤麻雀,也算是很愉快的周末了。
  四人骑上自行车,很快地回到家属院。周末除了出去玩儿,还是有其他事情要做的。如今没有家用电器帮忙,洗衣、做饭、缝衣服、打扫卫生等等家务,都得亲自动手,就连棉被都要自己做。
  四人回来这么早,就是为了将棉被里的棉花重新弹一弹,要是能再买点棉花,最好往里续上一些。虽然现在是夏天,但朝阳油田冬天冷得早,弹棉花、续棉花、做棉被,起码得三个周末的时间。
  今日他们就是要去弹棉花,一号院附近有一家店,是专门弹棉花的,四人回到一号院后,将家里的两条棉被匆匆拆掉被面。
  陈金花边拆棉被,边问:“小行,你的被子不重新弹一弹?”
  周知行摇头:“我的还是去年新买的棉被,不用。”
  陈金花劝:“还是弹一弹吧。”
  她压低声音:“小楠的系统里有棉花,你重新弹一弹,到时候做棉被的时候我给你多加点儿棉花,冬天盖的时候也能暖和点。听话,去拿上来,咱们拆掉一起送过去弹一弹。”
  周知行挠挠头:“行吧,陈姨那你等一会儿。我去把棉被抱来。”
  陈金花点头:“去吧,我给你拆了,咱们一起抱过去。”
  四人没耽搁,不到一个小时,就将三条棉被都拆好,这时候的棉花是很难买的,送到店铺之前,姜满城特意去取了秤杆,重新称了一下。三条棉被一共不到十八斤。
  陈金花:“等弹好了,一条棉被续上两斤棉花,做成八斤重的厚被子,冬天盖着暖和。”
  其他人自然没意见,四人抱着棉花到店铺。当然,当天是弹不好的,得后天取货。
  悠闲的周末过后,周一上班,邵勇处传来好消息,在荣婶老家院子的水槽边,发现一个用牛皮纸包着的本子,本子里都是这些年做生意的账册。鲜活的人,在荣婶的笔记本里,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代号,她没有记录这些人的去向,仅记录了每个人的价格。
  荣婶听说发现了账本,嗤笑一声,知道瞒不下去了,干脆坦白道:“我卖了她们又如何?她们本来在家里过的就不好,我卖了她们,也是给她们重新找一条出路,是送她们过好日子的,她们该感谢我!”
  蓝青山冷着脸:“你把人都卖到哪儿了?”
  荣婶切一声:“谁管这个?我们是拐人的,卖人有另一条线,我把人卖给他们,谁管他们再把这些人卖去哪儿呢。我要的是钱!钱,懂吧。再说,我打听那么多,别人还以为我要抢生意呢。”
  蓝青山运气:“那跟你合作买人的是谁?”
  荣婶想了想,说:“主要有三伙人,一伙儿是......”
  人贩子案有了新的进展,因着荣婶交代的三个买人团伙,都不在白水市,派出所给当地发了协查函,并命令邵勇即刻去另一个地点出差,同时派孙正义带着四组去另一个地方,三组去另一个地点出差。六组则留下来,整理证据和书面材料。
  等全部忙完,三条棉被都续好了,还重新晒了晒,就连杜荷花的生日都过完了。今年姜楠和周知行忙着人贩子的案子,没时间回去,生日前一天,姜楠特意在系统里买了五斤五花肉,作为赔礼。
  等这伙人贩子全部落网,也到了秋高气爽的九月了。
  都说秋天是忙碌的季节,还真不是说说的。农民要忙秋收,城里人要晒秋菜,而搬到新房的姜桂小夫妻,则忙着宴请众人暖房。
  两人分到了一个不足三十平的单间,在姜满城的提议下,隔成了一房一厅一卫的格局,客厅功能多,既是饭厅,又是厨房,还是宴请客人的地方,因此面积是最大的,有十七平米,而房间还不到十平,卫生间极小,仅三平方米多一点。
  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住小夫妻两个还是很宽敞的,就算将来罗桃的孩子出生了,三人住也绰绰有余。暖房宴上,杜荷花难得的给了马红花一个好脸,这个二儿媳总算是开窍了,不缠着儿子要住过来,还算是懂事。
  马红花翻个白眼儿,她虽然疼儿子,可也不是那么没成算的好不好。她就一个儿子,连个闺*女都没有,将来生个病什么的,还不是得靠着儿媳妇?她才不做恶婆婆得罪儿媳呢。她可是很明事理的婆婆。嗯,显然忘了之前想给儿媳喝“转胎药”的事儿了。
  巧合的是,当天程改改和荆爱华也在办暖房宴,两人的房子跟姜桂的一样大,不过被改成了两室的格局,显得局促许多。程改改的公公婆婆一副长住的打算,被褥都铺好了,来送暖房礼的姜楠都感到了气氛的尴尬。
  幸好她不用吃席,否则真会消化不良。
  参加完姜桂的暖房宴,天气稍稍转凉。四人趁着还不冷,利用周末的时间,上了两次山,挖野菜,采蘑菇野果子的,晒干腌渍,准备冬天吃。
  当然,仅凭四人的努力,这点儿菜和蘑菇肯定不够,大头儿还是杜荷花他们给准备的。每年姜满城都要在西河岸换干菜,杜荷花早早在村子里收好,姜满城一家到时间了去拿就成。当然,钱和票肯定不少。今年有了庄老师这条线,连咸鱼都多了起来,姜家的仓库都堆满了,一点儿也不用为过冬发愁。
  等到买第一波冬菜时,成美娟的肚子已经挺得老高了。因着没分到房子,前一段方南山和成美娟每天耷拉个脸,跟谁欠了他们钱似的,看得四号楼众人啧啧称奇。谁不知道他们没戏啊,就他们还觉得自个儿肯定能分到房子,心里没点儿数。
  刘老太撇嘴,冲着刚下楼的姜楠招手,一脸的慈祥:“小楠,来,刘奶奶问你点儿事。”
  姜楠拢了拢围巾,小跑过去:“刘奶奶,什么事儿啊?”
  刘老太也是去排队买冬菜的,同行的是大孙子程勘探,她推了推孙子,催促说:“快跑着去排队,磨蹭啥,奶奶跟你小楠姐说几句话。”
  程勘探是个有眼色的,他不爱说话,见刘老太催了,也不辩解,小跑着去占位置。刘老太见人跑远了,才低声问:“小楠,你们派出所的蓝所长,是不是有个闺女还没嫁人?”
  姜楠咦了一声,狐疑地上下打量刘老太:“刘奶奶,您不会是想......庆丽姐可比勘探大三岁呢,这不合适吧?”
  刘老太潇洒地一摆手:“合适,太合适了!大三岁咋了?女大三抱金砖!我们可不在乎这个!勘探如今也十七快十八了,跟蓝家闺女谈两年,就能结婚了,多合适啊。小楠,你可得帮刘奶奶多说几句好话。勘探你也认识,多老实的一个孩子啊,长得好,脾气也好,现在在他爸手下干活,可能干了,如今已经是帮厨了,过两年考级,那可就是厨师了。”
  姜楠听得直挠头:“刘奶奶,这个,这个......”
  姜楠还真是麻爪儿了,蓝所长的闺女她去年拜年的时候见过,十分漂亮知性的一个姐姐,还是小学老师。这么好的条件,真的能看上程勘探吗?
  第104章 供销社偷盗案
  不是姜楠看不起程勘探,这个人的人品还是可以的,可个人条件也就那样儿了啊。优点呢,也有,有正式的工作,个头儿高一点儿,目前还是瘦的,可不排除后期当厨师得‘工伤’,胖起来的可能。而且就算以后能当上厨师,目前也只是个帮厨......
  姜楠咽了咽口水,没把话说满,只是说:“刘奶奶,我可不敢保证啥哈。您是想让我当媒人,给双方介绍吗?”
  刘老太一把拉住姜楠的手,十分稀罕的样子,不住地揉搓姜楠的手背,那语气亲密得仿佛两人是亲祖孙:“对啊,小楠,你可真是个灵透的孩子。不用你保证啥,只要蓝家那孩子同意见面就行,其他咱也不强求。如今改改嫁出去了,我可不就得忙着张罗勘探的婚事儿嘛,哎呀,别提了,啥都要忙活,啥都得我操心。你说说,家里啥都得我来干,那死老头子啥也不管,累死我算了。”
  姜楠囧,她忙打断刘老太的抱怨,说道:“刘奶奶,我会跟蓝所说的,那个啥,庆丽姐同不同意见面我不知道哈,我就传个话。”
  刘老太忙不迭地点头:“好好好,小楠,我跟你说......”
  陈金花赶紧出声解救自家孩子:“刘大妈,快走吧,买冬菜的人越来越多了,咱们还得去排队呢,不然可买不到一等菜。”
  “哎呀,妈,我跑得快,我先去排队哈,您和刘奶奶聊着,我走了。”姜楠飞快地冲向前,上辈子她只相过亲,从没做过媒人。而且媒人是那么好做的呀,两口子的事儿最难办,她可不想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