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你们是来出差啊?”赵老先生问。
“算是吧,我的一个小说拍成电影了,来参见试映会。”赵云升还有点难为情。
“哎哟,我们老赵家出文化人了!电影叫什么,什么时候放啊?我们也去看看。”赵丰年老还真有点激动起来。
“叫《晚秋》,先试映,公映还要有段日子呢。”赵云升说。
“不错不错,有出息,有出息,成军那个性子,亏他能养出个文化人儿子来。他还在副食品厂啊?”
“副食品厂现在没有了,拆分成几个新厂,他在副食品商店做一把手。”赵云升说。
“嗯,蛮好蛮好,你妈呢?退休了吗?”
“退休了,在家替我们带孩子呢。”赵云升说着从包里拿出一张悦悦的照片,“我女儿,赵馨悦,两岁半了。”
“养得真好,怎么不带来玩。”六奶奶看着照片说。
“路上时间长,等她大了带来玩。”王英说。
“英子呢,做什么工作的?一看就能干!”六爷爷又问。
赵云升笑道:“那确实很能干,我们北崇最年轻的厂长。”
“这么年轻都当厂长了?”
两个老人都很惊讶,看向王英的眼神都变了。
“小厂子。”王英谦虚道,“生产饼干之类的副食品。”
六奶奶看了一眼王英他们带来的礼,问道:“那是你们厂生产的吗?”
“有些是。”
“快拿来尝尝,家乡的味道。”六爷爷说。
六奶奶用一个果盘,把王英他们带的礼拆了好几样,放在果盘里端过来。
两个老人一吃都很惊讶,六奶奶说:“做得很好,不比京城这儿的点心差。”
“这个小鱼饼干好吃!下酒正好!对了,你们中午在这吃饭。老太婆你等下去买只烤鸭回来。”
六奶奶尝了口小鱼饼干,也说好吃,不过六奶奶最喜欢的还是桃酥。
“比我们京城这儿卖的还好吃些。”六奶奶说,“要是能卖到京城来,生意肯定好。”
那可不是容易的事,能在周边省市卖卖已经很难得,想要卖到京城来,要等市场经济发展一段时间后了。
“你们陪你们六爷爷说话,我去买菜。”六奶奶站起来说。
王英和赵云升陪老人说话,老人家有乡愁,听赵云升说起家长里短,不免长吁短叹,说到他认识的人亡故还落了两滴泪。
赵云升和王英在六爷爷家吃了午饭,下午还要参加试映,午饭后,两人待了一会儿就告辞了。
临走的时候,六爷爷一直把他们送到胡同口,还叫他们无论如何在回老家前,再过来一趟。
顾轩算着时间过来,把两人接走了。
顾轩直接把两人接到电影学院,先带着去见他老师,电影《晚秋》的导演何重。
王英前世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位何大导演,那时候他已经上了年纪,没想到年轻时长这样,看见赵云升后很热情。
赵云升和何重师徒俩谈着电影、文学创作上的事,王英擦不上话,就默默地听着。赵云升在与他们说话时,会时不时地看王英一眼,冲她笑笑,像是在安抚无聊的她。
王英并不觉得无聊,这些事,她两辈子第一次接触,对很多事都很好奇,听得津津有味。
下午三点,顾轩和何重带着赵云升和王英去往电影学院的放映礼堂。这时的礼堂前已经聚集了不少人,王英看到几个熟悉的面孔,那是后来在电视上看见过的导演和演员明星们。
还有几个拿着相机的记者,等着接下来的采访环节。
何重把赵云升介绍给他相熟的导演,他们听说赵云升是《晚秋》的原作者后,对赵云升都客气得很,其中有人就问起《新生》的版权问题。
何重这个时候就会很得意地推出自己的弟子顾轩:“《新生》版权早就被我学生买了,你要是想拍,可以去做做摄影、监制……”
“赵作家又不是只有这一本书,还有别的呢,赵作家,我们回头联系。”
四点整,试映会开始。
王英和赵云升坐在第四排中间位置,王英想起,这竟然是她重生后第一次看电影。影院一暗下来,赵云升就握住王英的手。
荧幕拉开,没有片头,直接是一辆蒸汽火车从远处驶来,四周的风景显示,故事发生的事件是秋天……
这是根据赵云升小说改编的电影,这小说、这电影都是前世没有的……王英想到这,内心有种激动,她想起前世听说过的一个词:蝴蝶效应。
如果她没有重生,那这些人,这里全部,所有人,都不会聚集在这儿,看这部电影。这些人,都是因她这只“蝴蝶”的煽动而聚集在这儿的。这种感觉,让王英有种难言的*兴奋。
赵云升凑到王英耳边,细声说:“英子,我好紧张。”
王英握紧赵云升的手,靠过去说:“这才是第一部 ,以后,多着呢。”
荧幕上,火车正在疾驰,可以看出火车经过好几个地方,周边的环境变了好几次。最后停在京城的火车站,女主角跟着人潮从火车上下来,她左顾右盼,在她侧过脸时,荧幕上出现电影的名字《晚秋》,并且有一行小字“根据赵云升著同名小说改编”。
赵云升的手紧握了一下王英,王英感觉到赵云升在轻轻颤抖,便也紧紧地回握他。
两人双手紧握,没有再交流,安静看完整部电影。当最后一个工作人员的字幕消失在荧幕上,影院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168章 热情“大作家,感受到读者的热情了吗……
掌声一直持续到影院的帷幕被拉开,影院里恢复光亮。
坐在王英他们前排的人开始恭喜何重,现场观影的观众陆续起身。赵云升还愣坐在原地,紧握着王英的手。
王英侧头看他,他还盯着荧幕的方向,好像还沉浸在电影里没有回过神。
直到顾轩拍了一下赵云升的肩,赵云升才整个人一怔,好似从梦境中脱离。
“赵云升同志,准备发《晚秋》的单行本吧。”顾轩说。
“电影拍得真好,比我原著好。”赵云升怔怔说道。
“别谦虚了赵大作家,接下来你可能要忙了,不知道多少人要找上门……”
电影放映结束后,有一个记者采访环节,赵云升作为原作者也被请去回答几个问题,之后又和导演、演员们一起合影留念。
采访结束后,何重和几位主演被人包围着,赵云升身边也围了几个人,都是影视圈的人。其中有人之前并不是认识赵云升,在看过电影后,得知他既是原作者,又是编剧之一,便找他攀谈。有人想请他做编剧,也有人想买他的版权。
顾轩一直跟在赵云升身边,帮他和众人周旋。
赵云升好不容易在顾轩的帮忙下突出重围,回到王英身边。
“恭喜你呀。”王英笑眯眯地说。
“我还有点懵。”赵云升小声说。
顾轩说:“有人找你约稿,或者买版权,你一定要小心些,特别是签合同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楚,不嫌麻烦的话,可以找我给你看。”
“我肯定不嫌发麻,就是太麻烦你了。”赵云升说。
“我们不说这个。”顾轩说着揽着赵云升的肩,带他们走到偏僻的地方。
试映会结束,何重请赵云升夫妇吃饭,和他们一起的还有这部电影的三位主角,以及何导演的几个导演朋友,当然少不了关键人物顾轩。
当何重给赵云升夫妇正式介绍这些人时,王英心里感叹,这个几个导演都是后来国内影视圈里赫赫有名的人物啊。哪怕她不太关注这方面,都听说过他们的名字。
席间,有位吴导说:“我现在也在筹备一部电影,是根据咱们传统戏曲改编的,缺一个编剧,赵作家,你有没有兴趣啊?”
赵云升谦虚地说:“我虽然写过几本小说,编剧还是新手。”
“《晚秋》你不就是联合编剧么,我看好你。怎么样,一起做吗?”吴导说。
“老吴,你吃饭,想约稿就等下吃好饭,坐下认真谈。”何重说。
“行行,反正我先预定一下。”吴导说。
话题很快就从赵云升身上转移到电影上,王英听着这些人讲解拍摄中的趣事,感觉很有意思。
倒是赵云升,生怕王英觉得被怠慢了,时不时地关照她一句。
晚饭结束后,天色已经不早,吴导就约赵云升明天再谈编剧的事。赵云升松了口气,他根本不懂这里头的门道,决定还得回去多问问顾轩。
回家的路上,顾轩就和赵云升先说了吴导这个人,又说了他的做事风格,要是给这个人贴标签,那就是严格和完美主义。
“他在京城找不到人给他做编剧了。”顾轩说,“太烦了,就这个改变传统戏曲的剧本,他已经熬走三个编剧,谁敢给他写。”
“那他怎么不干脆自己做编剧?很多导演本身也是编剧吧。”王英问道。
“算是吧,我的一个小说拍成电影了,来参见试映会。”赵云升还有点难为情。
“哎哟,我们老赵家出文化人了!电影叫什么,什么时候放啊?我们也去看看。”赵丰年老还真有点激动起来。
“叫《晚秋》,先试映,公映还要有段日子呢。”赵云升说。
“不错不错,有出息,有出息,成军那个性子,亏他能养出个文化人儿子来。他还在副食品厂啊?”
“副食品厂现在没有了,拆分成几个新厂,他在副食品商店做一把手。”赵云升说。
“嗯,蛮好蛮好,你妈呢?退休了吗?”
“退休了,在家替我们带孩子呢。”赵云升说着从包里拿出一张悦悦的照片,“我女儿,赵馨悦,两岁半了。”
“养得真好,怎么不带来玩。”六奶奶看着照片说。
“路上时间长,等她大了带来玩。”王英说。
“英子呢,做什么工作的?一看就能干!”六爷爷又问。
赵云升笑道:“那确实很能干,我们北崇最年轻的厂长。”
“这么年轻都当厂长了?”
两个老人都很惊讶,看向王英的眼神都变了。
“小厂子。”王英谦虚道,“生产饼干之类的副食品。”
六奶奶看了一眼王英他们带来的礼,问道:“那是你们厂生产的吗?”
“有些是。”
“快拿来尝尝,家乡的味道。”六爷爷说。
六奶奶用一个果盘,把王英他们带的礼拆了好几样,放在果盘里端过来。
两个老人一吃都很惊讶,六奶奶说:“做得很好,不比京城这儿的点心差。”
“这个小鱼饼干好吃!下酒正好!对了,你们中午在这吃饭。老太婆你等下去买只烤鸭回来。”
六奶奶尝了口小鱼饼干,也说好吃,不过六奶奶最喜欢的还是桃酥。
“比我们京城这儿卖的还好吃些。”六奶奶说,“要是能卖到京城来,生意肯定好。”
那可不是容易的事,能在周边省市卖卖已经很难得,想要卖到京城来,要等市场经济发展一段时间后了。
“你们陪你们六爷爷说话,我去买菜。”六奶奶站起来说。
王英和赵云升陪老人说话,老人家有乡愁,听赵云升说起家长里短,不免长吁短叹,说到他认识的人亡故还落了两滴泪。
赵云升和王英在六爷爷家吃了午饭,下午还要参加试映,午饭后,两人待了一会儿就告辞了。
临走的时候,六爷爷一直把他们送到胡同口,还叫他们无论如何在回老家前,再过来一趟。
顾轩算着时间过来,把两人接走了。
顾轩直接把两人接到电影学院,先带着去见他老师,电影《晚秋》的导演何重。
王英前世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位何大导演,那时候他已经上了年纪,没想到年轻时长这样,看见赵云升后很热情。
赵云升和何重师徒俩谈着电影、文学创作上的事,王英擦不上话,就默默地听着。赵云升在与他们说话时,会时不时地看王英一眼,冲她笑笑,像是在安抚无聊的她。
王英并不觉得无聊,这些事,她两辈子第一次接触,对很多事都很好奇,听得津津有味。
下午三点,顾轩和何重带着赵云升和王英去往电影学院的放映礼堂。这时的礼堂前已经聚集了不少人,王英看到几个熟悉的面孔,那是后来在电视上看见过的导演和演员明星们。
还有几个拿着相机的记者,等着接下来的采访环节。
何重把赵云升介绍给他相熟的导演,他们听说赵云升是《晚秋》的原作者后,对赵云升都客气得很,其中有人就问起《新生》的版权问题。
何重这个时候就会很得意地推出自己的弟子顾轩:“《新生》版权早就被我学生买了,你要是想拍,可以去做做摄影、监制……”
“赵作家又不是只有这一本书,还有别的呢,赵作家,我们回头联系。”
四点整,试映会开始。
王英和赵云升坐在第四排中间位置,王英想起,这竟然是她重生后第一次看电影。影院一暗下来,赵云升就握住王英的手。
荧幕拉开,没有片头,直接是一辆蒸汽火车从远处驶来,四周的风景显示,故事发生的事件是秋天……
这是根据赵云升小说改编的电影,这小说、这电影都是前世没有的……王英想到这,内心有种激动,她想起前世听说过的一个词:蝴蝶效应。
如果她没有重生,那这些人,这里全部,所有人,都不会聚集在这儿,看这部电影。这些人,都是因她这只“蝴蝶”的煽动而聚集在这儿的。这种感觉,让王英有种难言的*兴奋。
赵云升凑到王英耳边,细声说:“英子,我好紧张。”
王英握紧赵云升的手,靠过去说:“这才是第一部 ,以后,多着呢。”
荧幕上,火车正在疾驰,可以看出火车经过好几个地方,周边的环境变了好几次。最后停在京城的火车站,女主角跟着人潮从火车上下来,她左顾右盼,在她侧过脸时,荧幕上出现电影的名字《晚秋》,并且有一行小字“根据赵云升著同名小说改编”。
赵云升的手紧握了一下王英,王英感觉到赵云升在轻轻颤抖,便也紧紧地回握他。
两人双手紧握,没有再交流,安静看完整部电影。当最后一个工作人员的字幕消失在荧幕上,影院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168章 热情“大作家,感受到读者的热情了吗……
掌声一直持续到影院的帷幕被拉开,影院里恢复光亮。
坐在王英他们前排的人开始恭喜何重,现场观影的观众陆续起身。赵云升还愣坐在原地,紧握着王英的手。
王英侧头看他,他还盯着荧幕的方向,好像还沉浸在电影里没有回过神。
直到顾轩拍了一下赵云升的肩,赵云升才整个人一怔,好似从梦境中脱离。
“赵云升同志,准备发《晚秋》的单行本吧。”顾轩说。
“电影拍得真好,比我原著好。”赵云升怔怔说道。
“别谦虚了赵大作家,接下来你可能要忙了,不知道多少人要找上门……”
电影放映结束后,有一个记者采访环节,赵云升作为原作者也被请去回答几个问题,之后又和导演、演员们一起合影留念。
采访结束后,何重和几位主演被人包围着,赵云升身边也围了几个人,都是影视圈的人。其中有人之前并不是认识赵云升,在看过电影后,得知他既是原作者,又是编剧之一,便找他攀谈。有人想请他做编剧,也有人想买他的版权。
顾轩一直跟在赵云升身边,帮他和众人周旋。
赵云升好不容易在顾轩的帮忙下突出重围,回到王英身边。
“恭喜你呀。”王英笑眯眯地说。
“我还有点懵。”赵云升小声说。
顾轩说:“有人找你约稿,或者买版权,你一定要小心些,特别是签合同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楚,不嫌麻烦的话,可以找我给你看。”
“我肯定不嫌发麻,就是太麻烦你了。”赵云升说。
“我们不说这个。”顾轩说着揽着赵云升的肩,带他们走到偏僻的地方。
试映会结束,何重请赵云升夫妇吃饭,和他们一起的还有这部电影的三位主角,以及何导演的几个导演朋友,当然少不了关键人物顾轩。
当何重给赵云升夫妇正式介绍这些人时,王英心里感叹,这个几个导演都是后来国内影视圈里赫赫有名的人物啊。哪怕她不太关注这方面,都听说过他们的名字。
席间,有位吴导说:“我现在也在筹备一部电影,是根据咱们传统戏曲改编的,缺一个编剧,赵作家,你有没有兴趣啊?”
赵云升谦虚地说:“我虽然写过几本小说,编剧还是新手。”
“《晚秋》你不就是联合编剧么,我看好你。怎么样,一起做吗?”吴导说。
“老吴,你吃饭,想约稿就等下吃好饭,坐下认真谈。”何重说。
“行行,反正我先预定一下。”吴导说。
话题很快就从赵云升身上转移到电影上,王英听着这些人讲解拍摄中的趣事,感觉很有意思。
倒是赵云升,生怕王英觉得被怠慢了,时不时地关照她一句。
晚饭结束后,天色已经不早,吴导就约赵云升明天再谈编剧的事。赵云升松了口气,他根本不懂这里头的门道,决定还得回去多问问顾轩。
回家的路上,顾轩就和赵云升先说了吴导这个人,又说了他的做事风格,要是给这个人贴标签,那就是严格和完美主义。
“他在京城找不到人给他做编剧了。”顾轩说,“太烦了,就这个改变传统戏曲的剧本,他已经熬走三个编剧,谁敢给他写。”
“那他怎么不干脆自己做编剧?很多导演本身也是编剧吧。”王英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