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但她没胃口,一点都没有,什么都吃不下。
寝室密码门推开的一瞬,满屋的黑暗如潮水般挟裹而来。
寂静、寂静。空无一人。
邬别雪在门口了愣了一瞬,才捱着胃痛和头疼慢吞吞给自己换鞋。
养成一种习惯需要很长的光景,但只要被打破,就毫无骨气地忘掉那些不容易,倒向另一头和你作对。
比如你坚持去了99天图书馆,但在最后一天,暴雨瓢泼、阴云密布的最后一天,你选择了躺在柔软被窝,那么接下来的时间,你可能都不会再去了。
坐在冰冷坚硬的座位时,你会怀念被窝的柔软舒适。
邬别雪一个人住了好几年,只不过和陶栀住在一起十几天,现在回到最初,她居然就有些不适应了。
说来可笑,几年的惯性,居然抵抗不了十几天的强制介入。
邬别雪有些烦闷,干脆没开客厅的灯,摸着黑走到卧室里。
床铺收拾得很整洁,只是看着少了些痕迹,显得很陌生。身体乳浸出来的香味也淡了很多,几乎快消散。
陶栀书桌上的一些东西被带走了,木质桌面空空如也。
邬别雪瞥了一眼,收回视线,去浴室里洗澡。
脱下衣服后,她没忍住把衣兜里的手机拿出来,点开微信,去查看新消息。
除了群里的消息,几乎都是一些认识的师弟师妹发来的节日祝福。
她往下滑着,找到那个薄荷糖果头像。和陶栀的聊天记录因为没有新内容,已经被顶到很下面。
说不出什么感觉,好像更闷了。
之前不是说了吗,出门也和自己说一声吧。
虽然是放假,但说一声:“师姐,我回家了。”
很难吗。
邬别雪用指尖摩挲着手机边框,正准备把手机放回去,突然又听到一声震动。
她滑上去查看,是婷婷发来的消息。
婷婷:我约好餐厅了~明天见姐姐!「小狗亲亲」
邬别雪盯着她发来的那个表情包,许久才回:好。
年轻女孩,似乎总是喜欢发一些可爱的小表情包,看上去朝气蓬勃,又柔软可爱。
邬别雪不受控地想到陶栀最喜欢发的那套表情包。
一只粉色的卡通小猪,看起来笨笨的,但是很多时候都笑得很可爱。
下一秒,她面无表情地把手机熄屏,放到洗漱台上,进了淋浴间洗澡。
中秋节假期的第一天,邬别雪在寝室里睡了一整天。
.
中秋节假期的第一天,陶栀在餐厅里帮忙了一整天。
客流量迎来小高峰,西餐厅被订得座无虚席,连带着后面几天,都被排满。
按理来说,陶娇坐到那个位置,已经完全是撒手掌柜的程度。但江市市中心这家餐厅生意实在太好,陶娇已经在规划扩展店面的事宜,所以这两天难免对餐厅更加上心。
祁挽山又在外地谈生意,中秋节那天才能赶回来。
陶栀见妈妈妈咪都忙得团团转,觉得自己一个人呆在家也不好玩,干脆去餐厅帮陶娇干干活。
她十四岁的时候,陶娇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育儿经,说不能直接给孩子打钱,要培养她们用劳动赚钱的本领。陶栀自己也乐意,于是就经常去餐厅帮忙端盘子,差点干成店里的员工标兵。
陶娇眼看着她越干越起劲,越干越熟练,总觉得事情走向不对劲。
直到后来,她给陶栀转生活费,对方一脸正气义正严辞地说:“妈咪,你转多了,我工资没有这么高。”
陶娇这才发现大事不妙。
在她和祁挽山的眼里,女儿就是要富养的,让陶栀去店里帮忙本就是奔着锻炼她的目的去的,哪会料到这般过犹不及。
陶娇和祁挽山愁坏了。特别是女儿成年之后有了自己的账户,很多转账都会原封不动地退回来。
祁挽山有时数落她两句:“这下好了,女儿都不收钱了,说不定再过几年就不认妈了。”
陶娇一脸不服:“不认妈,但肯定会认妈咪啦。毕竟人家陪着她长大的耶。”
祁挽山笑着点点头:“小栀学说话也是你陪着的,怪不得一口枱南腔,和你一摸一样。”
陶娇更不服了:“枱南腔怎么了?比你们这发音奇怪的江市话好听太多了好不好?”
陶娇在辟出来的办公室,透着单向玻璃门看到外面陶栀用流利的英语给客人介绍餐品,突然就想起那些和祁挽山娇嗔过的话,连带着那些年陶栀学说话的情景。
忽然就很想笑,又想哭。
想起许多年前,去枱南福利院挑孩子的那天,下着延绵细雨。
她和祁挽山撑着一顶大伞,淌过湿润水迹,进入老旧的福利院,来领回属于她们的孩子。
一众闹腾顽皮的小孩里,她们几乎是一眼就看到了角落里的陶栀。
小女孩生得很可爱,脸颊也白生生的,唇红齿白,小小的一个,文弱安静,睁着好奇的大眼望向她们。
院长开始对孩子们介绍,说新的领养家庭以后回会去江市定居,愿意跟着走的小朋友可以到前面来,和阿姨们认识一下。
江市,大城市,象征着两人非富即贵的身份,象征着日后吃喝不愁的物质生活。
于是,面前的一众小男孩围了过来。他们把胸脯挺得很高,努力笑得可爱,装出来的懂事和活泼不需要火眼金睛也能一眼看破。
但那个女孩,她过分安静、始终安静,一个人缩在角落,稚嫩眉眼里好像凝着不属于她的东西,没有上来讨好,甚至都没有移动位置。
陶娇看不透她在想什么。但就是被她身上文弱安静的气质吸引。
院长看见她们紧紧锁定的目光,心下了然,将两人请进房间,颇为无奈地告诉她们,想领养这个女孩的人很多,但她一直都不愿意跟着领养家庭走。
祁挽山有些遗憾,想再重新挑一个女孩。但陶娇不愿意,她拧着祁挽山的衣角,说想再试试。
院长见她这么坚持,犹豫许久,又重新告诉陶娇,这个女孩,她不会说话。
二人哑然。
院长叹口气,笑意变得苦涩,说还有其她孩子,恳求她们能带一个走。
祁挽山知道院长不容易,口上迎合着,已经重新走到孩子堆里,把带来的零食分给他们,同时重新物色着合眼缘的孩子。
但陶娇没去。
她撑着伞,一个人去后院转了一圈,又看到那个小女孩。
她一个人坐在房檐底下,依旧是纯净的眼,安静地望着檐下坠落的细密水珠。
天空替她流泪。
灰败的场景里,她是不可多得的干净和鲜活。
她忍不住走到女孩身前,蹲下身子,风衣下摆蹭到地面,却毫不在意。她放轻声音,用亲切的笑意和她说话。
走近了,陶娇这才发现,女孩身上有一些不像是无意留下的伤。淤青、破口、血痂,在嫩白的皮肤上交织出惊心怵目的痕迹。
陶娇倒吸一口冷气,眸子里点起怒火,正想起身去寻院长,却发现陶栀正用澄澈的眼望她,羞赧地笑。
然后,她做了一个让陶娇未曾意料到的举动。
她小心翼翼从兜里摸出一张叠得很整齐的纸巾,动作很轻地捏过她的风衣下摆,细致又耐心地帮她把沾湿的污迹擦干净。
陶娇望着她认真的小脸,没来由地哽咽了。
没有人会不喜欢这个孩子。
她轻轻攥过陶栀干净却瘦弱的手腕,声音有些抖,却依旧温和:“你愿意……和我们走吗?”
许久、许久。
久到陶娇以为她不会回应的那一刻,女孩面颊浮出甜美酒窝,朝她坚定地点了点头。
陶栀成了陶娇和祁挽山的孩子,她们回了江市。
那几年,祁挽山和陶娇为了她的嗓子四处奔波,几乎把整个南方的医院都跑了一遍,但得到的诊断出乎意料的一致——
幼时未得妥善救治,女孩的嗓子被摧残到几乎不可能再发出任何声音。
连医生投来的目光都带着探究,怀疑她们是虐待儿童,故意不治,拖了这么多年又才良心发现,想着亡羊补牢。
小陶栀对这些情绪总是很敏锐,她会着急地向医生摆手解释,会用圆珠笔在白纸上一笔一画落下稚嫩的痕迹:她们对我很好、她们很爱我。
这种时候,陶娇和祁挽山总是不忍地别过眼去。
做了几次手术,又打了好多次针,药也不计其数地在吃,陶栀依旧没有能开口说话的迹象。
说不清治不好到底是谁更难受,但陶娇鲜少看见小陶栀露出失落的神情。她那时以为,孩子还太小,不懂治得好与治不好背后的深刻意义。
不过也好,难过和悲伤这些不美好的东西,留给成年人来感受就好。
直到某天,她和祁挽山都因工作忙碌,没办法陪着孩子去打点滴。祁挽山联系了医院的朋友,专门开了间高级病房,让孩子一个人输液。
寝室密码门推开的一瞬,满屋的黑暗如潮水般挟裹而来。
寂静、寂静。空无一人。
邬别雪在门口了愣了一瞬,才捱着胃痛和头疼慢吞吞给自己换鞋。
养成一种习惯需要很长的光景,但只要被打破,就毫无骨气地忘掉那些不容易,倒向另一头和你作对。
比如你坚持去了99天图书馆,但在最后一天,暴雨瓢泼、阴云密布的最后一天,你选择了躺在柔软被窝,那么接下来的时间,你可能都不会再去了。
坐在冰冷坚硬的座位时,你会怀念被窝的柔软舒适。
邬别雪一个人住了好几年,只不过和陶栀住在一起十几天,现在回到最初,她居然就有些不适应了。
说来可笑,几年的惯性,居然抵抗不了十几天的强制介入。
邬别雪有些烦闷,干脆没开客厅的灯,摸着黑走到卧室里。
床铺收拾得很整洁,只是看着少了些痕迹,显得很陌生。身体乳浸出来的香味也淡了很多,几乎快消散。
陶栀书桌上的一些东西被带走了,木质桌面空空如也。
邬别雪瞥了一眼,收回视线,去浴室里洗澡。
脱下衣服后,她没忍住把衣兜里的手机拿出来,点开微信,去查看新消息。
除了群里的消息,几乎都是一些认识的师弟师妹发来的节日祝福。
她往下滑着,找到那个薄荷糖果头像。和陶栀的聊天记录因为没有新内容,已经被顶到很下面。
说不出什么感觉,好像更闷了。
之前不是说了吗,出门也和自己说一声吧。
虽然是放假,但说一声:“师姐,我回家了。”
很难吗。
邬别雪用指尖摩挲着手机边框,正准备把手机放回去,突然又听到一声震动。
她滑上去查看,是婷婷发来的消息。
婷婷:我约好餐厅了~明天见姐姐!「小狗亲亲」
邬别雪盯着她发来的那个表情包,许久才回:好。
年轻女孩,似乎总是喜欢发一些可爱的小表情包,看上去朝气蓬勃,又柔软可爱。
邬别雪不受控地想到陶栀最喜欢发的那套表情包。
一只粉色的卡通小猪,看起来笨笨的,但是很多时候都笑得很可爱。
下一秒,她面无表情地把手机熄屏,放到洗漱台上,进了淋浴间洗澡。
中秋节假期的第一天,邬别雪在寝室里睡了一整天。
.
中秋节假期的第一天,陶栀在餐厅里帮忙了一整天。
客流量迎来小高峰,西餐厅被订得座无虚席,连带着后面几天,都被排满。
按理来说,陶娇坐到那个位置,已经完全是撒手掌柜的程度。但江市市中心这家餐厅生意实在太好,陶娇已经在规划扩展店面的事宜,所以这两天难免对餐厅更加上心。
祁挽山又在外地谈生意,中秋节那天才能赶回来。
陶栀见妈妈妈咪都忙得团团转,觉得自己一个人呆在家也不好玩,干脆去餐厅帮陶娇干干活。
她十四岁的时候,陶娇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育儿经,说不能直接给孩子打钱,要培养她们用劳动赚钱的本领。陶栀自己也乐意,于是就经常去餐厅帮忙端盘子,差点干成店里的员工标兵。
陶娇眼看着她越干越起劲,越干越熟练,总觉得事情走向不对劲。
直到后来,她给陶栀转生活费,对方一脸正气义正严辞地说:“妈咪,你转多了,我工资没有这么高。”
陶娇这才发现大事不妙。
在她和祁挽山的眼里,女儿就是要富养的,让陶栀去店里帮忙本就是奔着锻炼她的目的去的,哪会料到这般过犹不及。
陶娇和祁挽山愁坏了。特别是女儿成年之后有了自己的账户,很多转账都会原封不动地退回来。
祁挽山有时数落她两句:“这下好了,女儿都不收钱了,说不定再过几年就不认妈了。”
陶娇一脸不服:“不认妈,但肯定会认妈咪啦。毕竟人家陪着她长大的耶。”
祁挽山笑着点点头:“小栀学说话也是你陪着的,怪不得一口枱南腔,和你一摸一样。”
陶娇更不服了:“枱南腔怎么了?比你们这发音奇怪的江市话好听太多了好不好?”
陶娇在辟出来的办公室,透着单向玻璃门看到外面陶栀用流利的英语给客人介绍餐品,突然就想起那些和祁挽山娇嗔过的话,连带着那些年陶栀学说话的情景。
忽然就很想笑,又想哭。
想起许多年前,去枱南福利院挑孩子的那天,下着延绵细雨。
她和祁挽山撑着一顶大伞,淌过湿润水迹,进入老旧的福利院,来领回属于她们的孩子。
一众闹腾顽皮的小孩里,她们几乎是一眼就看到了角落里的陶栀。
小女孩生得很可爱,脸颊也白生生的,唇红齿白,小小的一个,文弱安静,睁着好奇的大眼望向她们。
院长开始对孩子们介绍,说新的领养家庭以后回会去江市定居,愿意跟着走的小朋友可以到前面来,和阿姨们认识一下。
江市,大城市,象征着两人非富即贵的身份,象征着日后吃喝不愁的物质生活。
于是,面前的一众小男孩围了过来。他们把胸脯挺得很高,努力笑得可爱,装出来的懂事和活泼不需要火眼金睛也能一眼看破。
但那个女孩,她过分安静、始终安静,一个人缩在角落,稚嫩眉眼里好像凝着不属于她的东西,没有上来讨好,甚至都没有移动位置。
陶娇看不透她在想什么。但就是被她身上文弱安静的气质吸引。
院长看见她们紧紧锁定的目光,心下了然,将两人请进房间,颇为无奈地告诉她们,想领养这个女孩的人很多,但她一直都不愿意跟着领养家庭走。
祁挽山有些遗憾,想再重新挑一个女孩。但陶娇不愿意,她拧着祁挽山的衣角,说想再试试。
院长见她这么坚持,犹豫许久,又重新告诉陶娇,这个女孩,她不会说话。
二人哑然。
院长叹口气,笑意变得苦涩,说还有其她孩子,恳求她们能带一个走。
祁挽山知道院长不容易,口上迎合着,已经重新走到孩子堆里,把带来的零食分给他们,同时重新物色着合眼缘的孩子。
但陶娇没去。
她撑着伞,一个人去后院转了一圈,又看到那个小女孩。
她一个人坐在房檐底下,依旧是纯净的眼,安静地望着檐下坠落的细密水珠。
天空替她流泪。
灰败的场景里,她是不可多得的干净和鲜活。
她忍不住走到女孩身前,蹲下身子,风衣下摆蹭到地面,却毫不在意。她放轻声音,用亲切的笑意和她说话。
走近了,陶娇这才发现,女孩身上有一些不像是无意留下的伤。淤青、破口、血痂,在嫩白的皮肤上交织出惊心怵目的痕迹。
陶娇倒吸一口冷气,眸子里点起怒火,正想起身去寻院长,却发现陶栀正用澄澈的眼望她,羞赧地笑。
然后,她做了一个让陶娇未曾意料到的举动。
她小心翼翼从兜里摸出一张叠得很整齐的纸巾,动作很轻地捏过她的风衣下摆,细致又耐心地帮她把沾湿的污迹擦干净。
陶娇望着她认真的小脸,没来由地哽咽了。
没有人会不喜欢这个孩子。
她轻轻攥过陶栀干净却瘦弱的手腕,声音有些抖,却依旧温和:“你愿意……和我们走吗?”
许久、许久。
久到陶娇以为她不会回应的那一刻,女孩面颊浮出甜美酒窝,朝她坚定地点了点头。
陶栀成了陶娇和祁挽山的孩子,她们回了江市。
那几年,祁挽山和陶娇为了她的嗓子四处奔波,几乎把整个南方的医院都跑了一遍,但得到的诊断出乎意料的一致——
幼时未得妥善救治,女孩的嗓子被摧残到几乎不可能再发出任何声音。
连医生投来的目光都带着探究,怀疑她们是虐待儿童,故意不治,拖了这么多年又才良心发现,想着亡羊补牢。
小陶栀对这些情绪总是很敏锐,她会着急地向医生摆手解释,会用圆珠笔在白纸上一笔一画落下稚嫩的痕迹:她们对我很好、她们很爱我。
这种时候,陶娇和祁挽山总是不忍地别过眼去。
做了几次手术,又打了好多次针,药也不计其数地在吃,陶栀依旧没有能开口说话的迹象。
说不清治不好到底是谁更难受,但陶娇鲜少看见小陶栀露出失落的神情。她那时以为,孩子还太小,不懂治得好与治不好背后的深刻意义。
不过也好,难过和悲伤这些不美好的东西,留给成年人来感受就好。
直到某天,她和祁挽山都因工作忙碌,没办法陪着孩子去打点滴。祁挽山联系了医院的朋友,专门开了间高级病房,让孩子一个人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