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陈蒨提议道:“正好四个人都在,给岳家军四代人拍个合影吧。”
大家都觉得这个点子不错。
于是片刻后。
李庭芝牵着小孟珙,毕再遇抱起了小岳飞,来了一张大合照。
“谁是这个门派的祖师?”
小孟珙不满地嘀嘀咕咕:“为什么祖师是旁边那个笨笨的小朋友,而不是我?我觉得自己也有开宗立派的潜质!不行,我以后也要当祖师!”
李庭芝无奈极了,老师你可悠着点吧。
都说做人留一线。
别看四岁的你,可以轻而易举镇压二岁的岳飞。
但二十四岁的你,就会被二十二岁的他打哭了呢。
……
陈蒨给张煌言发了一条消息。
他知道,张煌言也兑换了复活卡,想要复活郑成功。
特意去信提醒,复活这件事没那么简单,可能需要某种对应的引子,才能复活来自正确时间节点上的人。
苻坚在丞相的灵堂中复活王猛,所以,归来的就是巅峰版王猛。
刘裕在刘宋位面复活岳飞,他在陈朝帝宫复活孟珙。
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和复活之人没什么关系,所以,回来的就是两个孩子。
张煌言这段时间,总负责各类善后事务,忙得要命,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陈蒨见他许久不回,料想他没看到,特意让人上门当面传达了一遍。
张煌言听完,眉头一下子皱紧了。
郑经惶恐地问:“世伯,该怎么办?”
如今天下大定,正需要一位新主,他父王是隆武帝收养的嗣子,又立有大功,归来登基,名正言顺。
但如果回来的是一个小幼崽,主少国疑。
可就完犊子了。
张煌言沉默良久,语气平静地说:“我知道*了,我来当他复活的引子。”
郑经:啊啊啊?
很快,他就被撵了出去。
张煌言看他横竖不顺眼,觉得他站在这个地方,就会坏人心情。
唯恐因为有他在,延平王的魂魄一个不高兴,就不回来了。
郑经:qaq
世伯你好狠的心!
……
所有人都被屏退。
张煌言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宫殿中,面前摆放着一张郑成功的画像,一则牌位,和一柄佩剑。
心中默念道:
“祈求上天开眼,让我的殿下平安归来。”
“我愿以身为灯,照亮他归来的路。”
二人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一直是最亲密的战友。
同袍的鲜血溅落在这片曾奋战过的土地上,将会成为最好的路标,指引迷途的魂魄。
张煌言握着剑,在手臂上划了一下,血如泉流般涌出。
他闭上眼,倚在画像前,轻轻念诵着自己写的《祭延平王文》,声音在寂静的殿宇中回荡:
【惟王金符启曜,玉牒分光。】
——他想,殿下就是光啊。
这个沧海横流的乱世,山河动荡,黎民何哀。
众生或变节投身虎狼肆虐作怅,或惶惶于荆榛败絮之间。
惟殿下一人,孤剑照夜,志凌霜雪,若永夜唯一明亮的星辰,映照万里荒寒。
张煌言继续念着:
【昔在草昧,翊我隆皇,宠承西第,谟展东厢。】
——昔年,隆武帝对郑成功绝爱之,立为嗣子,悉心教导培养。
著名的国策延平条陈,就是在这时候提出来的:“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
所以后来,他选了「延平」作为自己的王号。
汀洲陷落,隆武帝殉国。
少年郑成功悲怒之下,焚青衣起兵,初时只有一舟一旅,很快响应如潮。
此后凡二十载,整个东南沿海的抗清事业都是由他一人筹谋支撑。
无数的仁人志士,迢迢奔赴他的旗帜下,纵百死,犹未言悔。
【玄圭锡命,黄钺开疆,霓旌铁骑,锦缆牙樯。】
——郑成功锐意恢复,策划了声势浩大的三入长江战役,以张煌言为先锋,捷报频传。
归去后,沉寂练兵数载,练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海上舰队,舳舻千艘,战将数百员,雄兵二十余万。
永历十三年,挥师大举北伐。
【陵迟展谒,城高受降,中原冠带,夹道壶浆。】
——传檄各处州县,大江南北相率来归,吏民在城外携版图迎王师,于雨中焚香请求登岸。
兵锋之盛,势如破竹直抵南京城下。
【悲笳复动,鸣镝犹强,肇基东鄙,拓地南荒。】
——奈何天命无常,十万大军败如星散,一朝卷甲。
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粮草基地,于是大举东征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夫何月掩,忽而星亡,九关翼折,百谷澜狂。】
——红毛鬼被驱逐后,他亦于同年病逝。
死时急怒攻心,抓破面目,但说国事不济,无颜见隆武帝于地下。
【惊闻剑化,痛切舟藏,匪敢告奠,聊志不忘。】
——张煌言已经不记得,刚听闻讣告时,他是怎样悲痛欲绝。
并没有太多伤心的时间,向海天遥哭一场,便要坚强起来,勉力支撑大局。
殿下已然离去,若他也乱了阵脚,抗清义军就真成一盘散沙,真的没有任何希望了。
后来很多次,战局间隙,想为故人写祭文,仓惶落笔,却总不成文字。
欲祭疑君在,故不忍书之。
明明天地山河如初,明明征战过的故垒遗痕还在。
为何人间城池已改,旌旗已换,只余我一人形单影只,投身于鼎镬刀剑。
那年在舟山,他为殿下招降城守,曾有人问,你们延平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张煌言说:“自是千古第一流人,欲为千古第一等事。”
这些年,他一直就在这位“千古第一流人”身边,成为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许多次遇到难关,郑成功会对他说:“此事非卿不可,卿试为我为之。”
就为这一句话。
他此生募义军,浮海槎,战边陲,扶危境,席卷素涛,漂泊万里,不惧险阻,甘死如饴……
直到如今的这一日。
殿下,魂归来兮。
大明不能没有你,我......不能没有你。
张煌言给手臂简单地包扎了一下,思绪万千,疲倦地闭上眼,一任泪水滑落。
周围夜色沉沉,皆归于苍凉静寂。
等了许久,仿佛听见了衣袂摩擦,轻轻掠过地面的声音。
张煌言:!!!
他的心猛地一跳,踉踉跄跄起身,连眼泪都忘了擦,转眸看去,下意识屏住了呼吸,如梦寐一般开口说:“……殿下。”
“苍水。”
故人在光影深处扬眉微笑,向他伸出手来,明明灿灿,一似旧时。
【作者有话说】
本文到这里就正式结束了,延平王终于赶在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里出了个场,可喜可贺(喂)
断断续续近一年终于写完啦,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这里举办了一个全订抽奖活动,鞠躬~
我一向认为,历史写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将正确的人所做过的那些正确的事展现出来。换言之,历史上有一些他/她,风华如斯,各有风采,结果却关注度不高,甚至就这样被遗忘,实在是一桩憾事。
所以,我每次翻阅史书,看到一些有趣的、或者感人的故事,乃至某个史料当中一两句很打动我的片段,就会记录下来,差不多每年换一本厚厚的历史读书笔记,之后有机会的话,就把其中的一些故事分享出来。这些人这些事倘若被就此埋没,实在是太可惜了,唉,太可惜了。
从“分享”的这个角度而言,本文还算比较圆满的完成了目标,当然,因为篇幅限制,也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和故事来不及写了,只好留到下期再见。
非常感谢阅读到这里,祝大家都拥有美好的一天!
小贴士:找看好看得小说,就来海棠书屋呀~www.海棠书屋.net
大家都觉得这个点子不错。
于是片刻后。
李庭芝牵着小孟珙,毕再遇抱起了小岳飞,来了一张大合照。
“谁是这个门派的祖师?”
小孟珙不满地嘀嘀咕咕:“为什么祖师是旁边那个笨笨的小朋友,而不是我?我觉得自己也有开宗立派的潜质!不行,我以后也要当祖师!”
李庭芝无奈极了,老师你可悠着点吧。
都说做人留一线。
别看四岁的你,可以轻而易举镇压二岁的岳飞。
但二十四岁的你,就会被二十二岁的他打哭了呢。
……
陈蒨给张煌言发了一条消息。
他知道,张煌言也兑换了复活卡,想要复活郑成功。
特意去信提醒,复活这件事没那么简单,可能需要某种对应的引子,才能复活来自正确时间节点上的人。
苻坚在丞相的灵堂中复活王猛,所以,归来的就是巅峰版王猛。
刘裕在刘宋位面复活岳飞,他在陈朝帝宫复活孟珙。
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和复活之人没什么关系,所以,回来的就是两个孩子。
张煌言这段时间,总负责各类善后事务,忙得要命,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陈蒨见他许久不回,料想他没看到,特意让人上门当面传达了一遍。
张煌言听完,眉头一下子皱紧了。
郑经惶恐地问:“世伯,该怎么办?”
如今天下大定,正需要一位新主,他父王是隆武帝收养的嗣子,又立有大功,归来登基,名正言顺。
但如果回来的是一个小幼崽,主少国疑。
可就完犊子了。
张煌言沉默良久,语气平静地说:“我知道*了,我来当他复活的引子。”
郑经:啊啊啊?
很快,他就被撵了出去。
张煌言看他横竖不顺眼,觉得他站在这个地方,就会坏人心情。
唯恐因为有他在,延平王的魂魄一个不高兴,就不回来了。
郑经:qaq
世伯你好狠的心!
……
所有人都被屏退。
张煌言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宫殿中,面前摆放着一张郑成功的画像,一则牌位,和一柄佩剑。
心中默念道:
“祈求上天开眼,让我的殿下平安归来。”
“我愿以身为灯,照亮他归来的路。”
二人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一直是最亲密的战友。
同袍的鲜血溅落在这片曾奋战过的土地上,将会成为最好的路标,指引迷途的魂魄。
张煌言握着剑,在手臂上划了一下,血如泉流般涌出。
他闭上眼,倚在画像前,轻轻念诵着自己写的《祭延平王文》,声音在寂静的殿宇中回荡:
【惟王金符启曜,玉牒分光。】
——他想,殿下就是光啊。
这个沧海横流的乱世,山河动荡,黎民何哀。
众生或变节投身虎狼肆虐作怅,或惶惶于荆榛败絮之间。
惟殿下一人,孤剑照夜,志凌霜雪,若永夜唯一明亮的星辰,映照万里荒寒。
张煌言继续念着:
【昔在草昧,翊我隆皇,宠承西第,谟展东厢。】
——昔年,隆武帝对郑成功绝爱之,立为嗣子,悉心教导培养。
著名的国策延平条陈,就是在这时候提出来的:“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
所以后来,他选了「延平」作为自己的王号。
汀洲陷落,隆武帝殉国。
少年郑成功悲怒之下,焚青衣起兵,初时只有一舟一旅,很快响应如潮。
此后凡二十载,整个东南沿海的抗清事业都是由他一人筹谋支撑。
无数的仁人志士,迢迢奔赴他的旗帜下,纵百死,犹未言悔。
【玄圭锡命,黄钺开疆,霓旌铁骑,锦缆牙樯。】
——郑成功锐意恢复,策划了声势浩大的三入长江战役,以张煌言为先锋,捷报频传。
归去后,沉寂练兵数载,练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海上舰队,舳舻千艘,战将数百员,雄兵二十余万。
永历十三年,挥师大举北伐。
【陵迟展谒,城高受降,中原冠带,夹道壶浆。】
——传檄各处州县,大江南北相率来归,吏民在城外携版图迎王师,于雨中焚香请求登岸。
兵锋之盛,势如破竹直抵南京城下。
【悲笳复动,鸣镝犹强,肇基东鄙,拓地南荒。】
——奈何天命无常,十万大军败如星散,一朝卷甲。
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粮草基地,于是大举东征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夫何月掩,忽而星亡,九关翼折,百谷澜狂。】
——红毛鬼被驱逐后,他亦于同年病逝。
死时急怒攻心,抓破面目,但说国事不济,无颜见隆武帝于地下。
【惊闻剑化,痛切舟藏,匪敢告奠,聊志不忘。】
——张煌言已经不记得,刚听闻讣告时,他是怎样悲痛欲绝。
并没有太多伤心的时间,向海天遥哭一场,便要坚强起来,勉力支撑大局。
殿下已然离去,若他也乱了阵脚,抗清义军就真成一盘散沙,真的没有任何希望了。
后来很多次,战局间隙,想为故人写祭文,仓惶落笔,却总不成文字。
欲祭疑君在,故不忍书之。
明明天地山河如初,明明征战过的故垒遗痕还在。
为何人间城池已改,旌旗已换,只余我一人形单影只,投身于鼎镬刀剑。
那年在舟山,他为殿下招降城守,曾有人问,你们延平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张煌言说:“自是千古第一流人,欲为千古第一等事。”
这些年,他一直就在这位“千古第一流人”身边,成为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许多次遇到难关,郑成功会对他说:“此事非卿不可,卿试为我为之。”
就为这一句话。
他此生募义军,浮海槎,战边陲,扶危境,席卷素涛,漂泊万里,不惧险阻,甘死如饴……
直到如今的这一日。
殿下,魂归来兮。
大明不能没有你,我......不能没有你。
张煌言给手臂简单地包扎了一下,思绪万千,疲倦地闭上眼,一任泪水滑落。
周围夜色沉沉,皆归于苍凉静寂。
等了许久,仿佛听见了衣袂摩擦,轻轻掠过地面的声音。
张煌言:!!!
他的心猛地一跳,踉踉跄跄起身,连眼泪都忘了擦,转眸看去,下意识屏住了呼吸,如梦寐一般开口说:“……殿下。”
“苍水。”
故人在光影深处扬眉微笑,向他伸出手来,明明灿灿,一似旧时。
【作者有话说】
本文到这里就正式结束了,延平王终于赶在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里出了个场,可喜可贺(喂)
断断续续近一年终于写完啦,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这里举办了一个全订抽奖活动,鞠躬~
我一向认为,历史写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将正确的人所做过的那些正确的事展现出来。换言之,历史上有一些他/她,风华如斯,各有风采,结果却关注度不高,甚至就这样被遗忘,实在是一桩憾事。
所以,我每次翻阅史书,看到一些有趣的、或者感人的故事,乃至某个史料当中一两句很打动我的片段,就会记录下来,差不多每年换一本厚厚的历史读书笔记,之后有机会的话,就把其中的一些故事分享出来。这些人这些事倘若被就此埋没,实在是太可惜了,唉,太可惜了。
从“分享”的这个角度而言,本文还算比较圆满的完成了目标,当然,因为篇幅限制,也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和故事来不及写了,只好留到下期再见。
非常感谢阅读到这里,祝大家都拥有美好的一天!
小贴士:找看好看得小说,就来海棠书屋呀~www.海棠书屋.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