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就离谱,有生之年竟然能听到景略说这样的话!
  他简直做梦都不敢想啊!
  苻坚心头一跳,想到一种可能,伸出手,小心地试探了一下对面人额头的温度,蹙眉道:“莫非是复活的时候出了什么差错,需要将李时珍他们请回来再看看吗?”
  王猛无奈,为他细细分析道来:“如今情势早已大不相同。”
  “万朝的英主明君都在向外扩充,本朝自无理由落于人后。”
  “且陛下在副本经年,种种表现,大秦万民有目共睹,咸呼为不世之英主,江左之地民心可用,即可长驱而定。”
  好吧,苻坚被他的信心感染了,兴奋地握住了丞相的手。
  “我大秦,是时候混六合为一家了!”
  【作者有话说】
  本文写到这里,差不多就快完结了(思索)
  下章还有一个(单章很长的)万朝武庙齐聚明末,大家都在,一起驱除鞑虏的故事[比心]
  67
  第67章
  ◎千古名将齐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年华似水流。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许愿墙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不断有人许愿,也不断有人揭榜完成任务。
  有想获得一笔横财充实国库的,有干旱时节求雨得以大丰收的,有求亲人团聚,身体康复,乃至姻缘美满的。
  最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是这样两个愿望。
  一是大家已经很熟悉的,万朝书院的导师王贞仪。
  她许愿能见识宇宙星辰的奥秘,探索人类真知。
  在所有观众的见证下,她坐上许愿墙提供的特制小火箭,飞向星辰大海继续探索。
  来了一场新奇又刺激的宇宙之旅。
  王贞仪并不是干看着,而是同步对比许愿墙给她提供的教材,进行学习和记录。
  火箭隔绝了外边的极端高温,并无不适,很快路过了白矮星。
  那是一颗曾经辉煌的恒星,如今只剩下炽白的残骸。
  王贞仪立刻对照起了书本上的知识:“它体积不大却密度极高,表面温度高达十万开尔文”,远远望去,像一颗冷冽的钻石,孤独地在黑暗里燃烧着。
  接着,她又经过一颗红巨星。
  它的体积膨胀到了原先太阳数百倍,表面呈现暗红色,膨胀的氢壳不断向外喷洒炽热气体,形成一圈圈辉光的外壳,如同一朵缓慢盛放的火焰之花。
  王贞仪又对着书本,找到了对应的板块。
  继续航行,火箭飞临一片恒星诞生区。
  巨大的星云弥漫着氢气和尘埃,色泽斑斓。红色的电离氢区域和幽蓝色的反射星云交织在一起,内部,有新生恒星在聚合闪烁。
  王贞仪透过舷窗,看见一颗金牛t星变星。
  根据教材上所说,这是恒星的幼崽形态,周围环绕着朦胧的星周盘,正往外喷射高速等离子体射流。
  接下来,又遇到一颗中子星,那是大质量恒星塌缩后留下的极端产物,直径不过二十公里,非常之袖珍迷你,质量却达到了太阳的两倍。
  它的磁场极其强大,释放出的脉冲射电波如同宇宙的心跳,每隔几秒,便精准地跳个不停。
  远远的,还有一颗孤立的棕矮星。它可怜兮兮的模样,未能点燃氢聚变,亮度极低,只发出深红色的黯淡微光。
  更远的光年之外,稀薄的宇宙尘粒和零星的彗核缓缓漂浮着,似一场无声的落雪。
  观众为这绝美的景色惊叹不已。
  不过,都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他们只需要静静欣赏就好了,而王贞仪要考虑的就多了。
  要让飞船上的小机械手,伸过去近距离采样,要将所有数据记录下来,最后,还要编写出适合古人的天文学课本,等会在万朝推广。
  怎一个忙字了得。
  另一个愿望,同样是大家有所耳闻的,刚从大秦那里回来的名医李时珍。
  他从王丞相的复活经历上,获取了新的医学灵感。
  李时珍许愿,能得到后世的先进医学知识和仪器,继续攀登医术新高峰。
  天幕同意了这个愿望。
  并且贴心地提示,你还需要一些人体实验的素材,以便试错!
  万朝观众一听,争相给李时珍投送昏君和奸臣。
  惟恐落后一秒,人家的实验素材就收满了。
  什么徽钦、什么弘光、什么赵高、什么李处耘,全给他们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些家伙能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算是此生唯一一次积阴德了!
  ……
  这日,一条震撼人心的许愿发布,宛如洪流般震撼了万朝——
  郑经从陈文帝那里交易来了许愿卡,将自己的位面设置成了副本。
  并传檄万朝。
  邀请各位英杰一道,共伐鞑虏,重开汉家天!
  檄文是张煌言所写,一字字一句句,皆壮阔凛冽,悲怆激昂。
  读之令人怆然动容,如见浩然正气与浴血悲歌流荡在风中:
  《驱除鞑虏万朝义师讨逆檄文》:
  【维汉家正朔,流传万世,华夏衣冠,继绝存亡。自大明太祖高皇帝龙飞应运,奠定疆宇,太宗文皇帝迁都北域,气吞山河。礼乐文章,咸熙百代,岂料天步艰难,边患猖獗,鞑虏趁机窃据神州,涂炭生灵,覆我家邦,肆虐中原者,万历末年至今,四十余年矣!】
  【回首金瓯破碎,宗社凋残。庙堂之上,乌烟瘴气;江山之中,黍离麦秀。彼辈非我族类,心怀豺狼,窃据九州,屠戮忠良,焚我庙貌,戕我先民,贬我风俗,灭我典章,视我衣冠若敝屣,驱我士庶如草芥,汉家血脉,几至湮没无闻!】
  【顾我华夏者,礼仪之邦,四海同心,千秋共祖。今逆贼僭伪,颠倒乾坤,悖逆天理,残虐百姓,天怒人怨,岂容久安!】
  【是以万朝义烈云起,千古志士并驱,愿以血肉之躯,雪千载之奇耻,当以锋镝之利,扫九重之妖氛。】
  【观彼鞑清,窃国篡位,剃发易服,图我种族之灭绝;禁我经书,灭我典籍,欲我精神之沉沦。今吾同仁共起,誓以忠烈扶社稷,复中原衣冠。凡我同胞,心存血性,志在恢复,宜各整戈矛,誓同驱逐胡虏。无分贵贱,不计生死,纵身死魂灭,志未渝也!】
  【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尚飨!】
  【中原万里,待我披靡逆氛;汉家赤子,愿共誓复山河。黄河不尽,壮士此心不移;青史有名,丹心可鉴苍昊。倘有后退苟安之徒,背本忘祖,必为天人同弃;若能共举大义,赴汤蹈火,虽死犹荣!】
  【呜呼!同胞其勉之!逆贼行将覆灭,王气已尽,天命所归,在我义军。】
  【今举此檄,昭告四海,凡有志恢复者,义不容辞,同心协力,共雪国耻,共复华夏!】
  ……
  四十年血泪,三万里家国,尽在此文中。
  张煌言写得很慢。
  握笔时,几乎一字一泪,往昔的一幕幕自眼前掠过。
  这一路上的烽烟血火,黎民哀哭,还有所有那些,曾并肩作战,生死相托,却终究一一离他而去,相失在无涯沧海中的别时故人……
  最终,定格为了一道披甲仗剑、立在船头的身影。
  殿下,别君久矣。
  当初说好的要一起匡济天下,何忍独弃我一人于岁月中。
  自你离去后,我在千军万马中抬头见一痕月色,有时也恍然如见你眉眼。
  我向金戈铁马,鲸波尽处,长风万里来寻你,那是你曾停留过、战斗过的地方,也是我的来时路。
  “世伯,写完了”,郑经垂手立在一旁,主动给他磨墨。
  张煌言有时看他的仪容,依稀会带上三四分的故人光景。
  但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
  延平王那样的人,一个时代只能出一个,从前没见过,后来者中,大概也不会再有了。
  ——史张李郑中原路,浙闽粤滇南国都。
  所谓「史张李郑」,是说明末抗清的诸王诸名将之中,唯郑成功出生最晚,最为年少。
  战斗意志却最坚决,影响也最为深远。
  “走吧”,张煌言写完了最后一行字,揽衣起身,决然如利剑出鞘,“去征战。”
  他要将殿下的魂灵重新带回这人间。
  ……
  这则檄文在万朝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间,云集景从,响应者如潮。
  众多英杰摩拳擦掌,誓要带队进入副本,将满清犁庭扫穴!
  就连一些少数民族的名将,比如,岭南圣母冼英,临淮王李光弼,还有北齐的斛律光,都主动请缨参与了。
  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当年,晋王李定国在国境西南起兵抗清,就有彝、苗、瑶、壮、侗、仡佬、傣等族的儿女战士们,紧密围绕在他身边,坚持作战。
  数量之多,甚至达过了晋王军队的半数。
  李定国最精锐的特种部队象军,就来自傣人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