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陈朝众人:“……”
虽然听起来确实很可行。
但是吧,这种泛海浮槎,直接进行斩首行动的战术,总会让人想起另一件神奇操作。
“好似另一个版本的「委公北门,何谓无备」”,萧摩诃忍不住说道。
主打一个偷感十足!
他被自家陛下神情清淡地扫了一眼,顿时打了个抖,紧紧关上了嘴。
陈蒨为众人划定了战略部署:“从泉州出发,兵分数路,避开坚城,直捣心腹。”
“成师从台州登陆,鼓角为号,正面吸引敌军,趁夜沿河埋设火.药,设伏入彀,借机扫荡。”
侯安都点头,郑重其事地应下,他向来习惯了做先锋军的角色。
陈蒨拍了拍他的肩,再三叮嘱道:“记住,穷寇莫追,更不可以愠致战。陌生的海域凶险莫测,八月又值台风期,气候瞬息万变,你如遇上不对,莫要逞强,立即从海门弯一侧退兵,以保全实力为上。”
说到此处,从袖中摸出一张退兵路线图,一切箭头指示都画得明明白白。
连台风推断与汛期计算,都在下方拿小字给他标注清楚了,还有跑路的城池上可能会遇见什么样的敌人势力分布,该如何应对之类的。
此图在手,可谓是绝佳的逃亡利器。
万朝观众为之绝倒。
如此算无遗策,这怎么不是一个反向版本的宋祖「锦囊妙计」呢。
只不过,刘裕给人写锦囊,只关注该如何进兵才能战无不胜,陈蒨却在给下属们规划后路。
其实吧……
他用兵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总留了许多后手。
永远尽最大的努力,却总考虑到最坏的结果,一套方案背后,往往有数种、甚至十数种备用方法支撑。
说他锐意进取吧,那确实如此,开疆拓土一向冲得很快,无愧战神帝王之名。
说他小心谨慎吧,好像也是,还没正式大军开拨呢,已经连退路都谋划好了。
其中原因,细数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他少年时,作战从来都是只管向前冲,不计后果,什么单骑冲阵,勇冠三军,一百个人抵挡五千个人都是普普通通的日常。
甚至搞出了孤身刺杀侯景的震撼操作,走的完全就是那一种玉石俱焚、兰摧玉折的路线。
然而,在登基*之后。
因为麾下有太多不带脑子打仗的将领,经常在外面闯祸惹事,让本就混乱的局势愈发雪上加霜。
陈蒨多次被迫亲征去捞他们,一来二去,他悟了——
必须在出征之前就找好后路,定下万无一失之计,免得这些人不小心死在外面,他都来不及收尸!
陈朝新建未久,基础薄弱,确实输不起,一输就是亡国,直接进入史书和王敦、侯景等人并传。
“有劳陛下挂怀”,侯安都认真接过那张纸,叠了数叠,搁在怀中,“我都记住了。”
陈蒨目视着他,握住他的手,神情真切地说:“还有最后一条,你记得换上赵宋泉州兵的盔甲,倘若在外面闯了祸,莫要把朕供出来,知道么。”
侯安都:“……”
“当然,打胜仗庆功的时候还是可以说的”,陈蒨又补了一句。
侯安都感觉自己心口中了一箭,陛下好生无情qaq
他试图再最后挣扎一下:“陛下,我已经收敛了许多,并不会再四处挑衅作乱,弄到四面楚歌的境地了呢。”
陈蒨微微一笑,端方而清丽,好似一捧清新高洁的原上寒雪:“当年与北齐对垒,你仅带十骑闯入敌阵,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数十合,朕率军把你救出来的时候,你仿佛也是这么同朕保证的。”
侯安都:委委屈屈闭了麦。
罢辽,他在自家陛下心中没有任何信誉度可言。
很快,陈蒨又给萧摩诃、韩子高、吴明彻、章昭达等一众名将分别给出了规划,重点在于撤退的路线图。
此乃实打实的对症下药、量身定制,不仅结合了将领本身与对手的特性,甚至还专门为退兵画了阵型和路线。
比如给萧摩诃的就是“摆出战阵,自行殿后,徐徐而退”,韩子高即将对付的是江淮总督李庭芝,所以,情况更为复杂,事有不妥,必定要先设下圈套伏兵,小胜一场之后再退。
不少观众见了文皇陛下的手书,都忽然心血来潮,想上战场试一试跑路......
陈蒨不仅考虑了本方的退路,就连敌人的退路都全部堵死了。
他这么声称道:“宋理宗乃是昏君中的昏君,天下苦赵宋已久,我王师远道而来,料想不至于面对太过激烈的反扑。”
“只是,二百年王朝一遭覆灭,难免有些拎不清的人负隅顽抗到底,再来一遭拥立新君、衣冠南渡的流程。是以,定要守好入海口,若他们往海上逃逸,便及时进行截杀。”
“子高在钱塘江一带面对的局势尤其错综复杂,所谓围师必阙,不必逼这些赵宋死忠作困兽之斗,可以在通往宁波府的包围线上让开一个角,诱导他们南逃。”
什么?
你问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烟波无穷,行军方向难以控制,万一这些人不按计划出牌,而是往北边跑?
汉武帝正在北边拉着新认祖归宗的好大孙刘必烈,祭祖扫陵呢,赵宋人有几个胆子,敢去那里捋虎须?
陈蒨见众将都收起了退兵计划图,如此再无后顾之忧,朗然一笑,折箭起誓道:“此战必灭赵宋,诸君与朕同往!”
侯安都等人皆欢呼着,登坛誓师,举杯一饮而尽。
他们虽然不是北府兵那样的钢铁之师,却是一支绝对以陈蒨为核心的军队,如臂指使,百战驱策,只要有文皇陛下在此,注视着他冲锋陷阵的背影,便会所向无敌,愿为之效死。
梁末的政局是不折不扣的乱世,各方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逐鹿厮杀,浸满了血与泪的悲歌,人口为之锐减十之八九。
如果没有陈蒨,他们中的许多人根本不可能存活下来,早已沦为了白骨蓬蒿,坟前草盈,更遑论能成为帝国上将,建功立业,戮血千里。
现在,正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时候。
众人意志冲霄,都想取得一场大胜,获取奖励来救自己的陛下。
......
诸城迎刃而下,很快就从永嘉江攻入了青田。
如今的江淮总督李庭芝就驻节于此,在他的默许下,宋军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像样的抵抗,就让陈朝军队长驱直入。
李庭芝原本在家守孝,是因为诸朝进攻,被宋理宗慌乱之下,临时夺情启用的。
他守孝的对象,是自己的老师、吉国公孟珙。
孟珙是岳家军第三代将领,他的祖父孟林是岳飞亲将——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岳家军作为一支军团在此时早已经不存在了,尽管还有少数的余晖,比如广东摧锋军,仍旧活跃在战争前线,但他们已经以民间义勇为主,不再被视为官兵了。
斯人已逝,而精魂永存。
害人的赵宋昏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悲剧还在一代代重演。
孟珙完成了岳飞的遗愿灭金,但他的晚景无比凄凉,在君王的猜忌与流言中伤中郁郁而终,只留下充满憾恨的叹息:“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
凭什么呢?
李庭芝想不明白。
为何恶人依旧得志,而忠臣良将如岳元帅、如他的老师,却不得善终?
赵宋难道不该覆灭,他作为岳家军的第四代人,真正意义上的最后继承者,难道不该握紧手中剑,完成这一场迟到多年的清算吗?
李庭芝散发抽簪,独自下马,来见陈蒨。
彼时,陈朝将领们正在开庆功宴。
因为军中禁酒,实行得十分严格,众人围坐在一处,品尝鲈鱼烩。
鲈鱼烩是著名的江东特色,晋时,吴人张翰骤闻秋风起,家乡鲈鱼堪烩,于是十分潇洒地挂冠离去,辞官归故里,江东游子于异地品尝这一道佳肴,格外触动情思。
皇后沈妙容就很擅长烹饪这一道佳肴,佐以莼菜,名动京华。陈宫上下,建康士女,追捧效仿她的人众多,往往蔚然成风。
沈皇后并没有参与本次活动,陈蒨出征在外,她需要留下监国,决断一应政事。
这个安排遭到了不少人反对,理由也很简单,监国之位自从被北边的拓跋氏发明以来,一直就是继承人的象征。
大家听说过立皇太孙的,过继嗣子的,兄终弟及的,甚至如西辽仁宗那样兄终妹及的……但还没听说过传位给皇后的。
就算监国不代表册立继承人,但让皇后监国也与礼法不合吧。
陈蒨作为铁腕帝王,才不管什么礼法不礼法,迅速收拾掉了一批反对者,转瞬就在朝会上言笑晏晏地问百官,爱卿可有异议?若是有的话,莫非能提出什么更好的方案?
百官安静如鸡。
虽然听起来确实很可行。
但是吧,这种泛海浮槎,直接进行斩首行动的战术,总会让人想起另一件神奇操作。
“好似另一个版本的「委公北门,何谓无备」”,萧摩诃忍不住说道。
主打一个偷感十足!
他被自家陛下神情清淡地扫了一眼,顿时打了个抖,紧紧关上了嘴。
陈蒨为众人划定了战略部署:“从泉州出发,兵分数路,避开坚城,直捣心腹。”
“成师从台州登陆,鼓角为号,正面吸引敌军,趁夜沿河埋设火.药,设伏入彀,借机扫荡。”
侯安都点头,郑重其事地应下,他向来习惯了做先锋军的角色。
陈蒨拍了拍他的肩,再三叮嘱道:“记住,穷寇莫追,更不可以愠致战。陌生的海域凶险莫测,八月又值台风期,气候瞬息万变,你如遇上不对,莫要逞强,立即从海门弯一侧退兵,以保全实力为上。”
说到此处,从袖中摸出一张退兵路线图,一切箭头指示都画得明明白白。
连台风推断与汛期计算,都在下方拿小字给他标注清楚了,还有跑路的城池上可能会遇见什么样的敌人势力分布,该如何应对之类的。
此图在手,可谓是绝佳的逃亡利器。
万朝观众为之绝倒。
如此算无遗策,这怎么不是一个反向版本的宋祖「锦囊妙计」呢。
只不过,刘裕给人写锦囊,只关注该如何进兵才能战无不胜,陈蒨却在给下属们规划后路。
其实吧……
他用兵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总留了许多后手。
永远尽最大的努力,却总考虑到最坏的结果,一套方案背后,往往有数种、甚至十数种备用方法支撑。
说他锐意进取吧,那确实如此,开疆拓土一向冲得很快,无愧战神帝王之名。
说他小心谨慎吧,好像也是,还没正式大军开拨呢,已经连退路都谋划好了。
其中原因,细数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他少年时,作战从来都是只管向前冲,不计后果,什么单骑冲阵,勇冠三军,一百个人抵挡五千个人都是普普通通的日常。
甚至搞出了孤身刺杀侯景的震撼操作,走的完全就是那一种玉石俱焚、兰摧玉折的路线。
然而,在登基*之后。
因为麾下有太多不带脑子打仗的将领,经常在外面闯祸惹事,让本就混乱的局势愈发雪上加霜。
陈蒨多次被迫亲征去捞他们,一来二去,他悟了——
必须在出征之前就找好后路,定下万无一失之计,免得这些人不小心死在外面,他都来不及收尸!
陈朝新建未久,基础薄弱,确实输不起,一输就是亡国,直接进入史书和王敦、侯景等人并传。
“有劳陛下挂怀”,侯安都认真接过那张纸,叠了数叠,搁在怀中,“我都记住了。”
陈蒨目视着他,握住他的手,神情真切地说:“还有最后一条,你记得换上赵宋泉州兵的盔甲,倘若在外面闯了祸,莫要把朕供出来,知道么。”
侯安都:“……”
“当然,打胜仗庆功的时候还是可以说的”,陈蒨又补了一句。
侯安都感觉自己心口中了一箭,陛下好生无情qaq
他试图再最后挣扎一下:“陛下,我已经收敛了许多,并不会再四处挑衅作乱,弄到四面楚歌的境地了呢。”
陈蒨微微一笑,端方而清丽,好似一捧清新高洁的原上寒雪:“当年与北齐对垒,你仅带十骑闯入敌阵,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数十合,朕率军把你救出来的时候,你仿佛也是这么同朕保证的。”
侯安都:委委屈屈闭了麦。
罢辽,他在自家陛下心中没有任何信誉度可言。
很快,陈蒨又给萧摩诃、韩子高、吴明彻、章昭达等一众名将分别给出了规划,重点在于撤退的路线图。
此乃实打实的对症下药、量身定制,不仅结合了将领本身与对手的特性,甚至还专门为退兵画了阵型和路线。
比如给萧摩诃的就是“摆出战阵,自行殿后,徐徐而退”,韩子高即将对付的是江淮总督李庭芝,所以,情况更为复杂,事有不妥,必定要先设下圈套伏兵,小胜一场之后再退。
不少观众见了文皇陛下的手书,都忽然心血来潮,想上战场试一试跑路......
陈蒨不仅考虑了本方的退路,就连敌人的退路都全部堵死了。
他这么声称道:“宋理宗乃是昏君中的昏君,天下苦赵宋已久,我王师远道而来,料想不至于面对太过激烈的反扑。”
“只是,二百年王朝一遭覆灭,难免有些拎不清的人负隅顽抗到底,再来一遭拥立新君、衣冠南渡的流程。是以,定要守好入海口,若他们往海上逃逸,便及时进行截杀。”
“子高在钱塘江一带面对的局势尤其错综复杂,所谓围师必阙,不必逼这些赵宋死忠作困兽之斗,可以在通往宁波府的包围线上让开一个角,诱导他们南逃。”
什么?
你问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烟波无穷,行军方向难以控制,万一这些人不按计划出牌,而是往北边跑?
汉武帝正在北边拉着新认祖归宗的好大孙刘必烈,祭祖扫陵呢,赵宋人有几个胆子,敢去那里捋虎须?
陈蒨见众将都收起了退兵计划图,如此再无后顾之忧,朗然一笑,折箭起誓道:“此战必灭赵宋,诸君与朕同往!”
侯安都等人皆欢呼着,登坛誓师,举杯一饮而尽。
他们虽然不是北府兵那样的钢铁之师,却是一支绝对以陈蒨为核心的军队,如臂指使,百战驱策,只要有文皇陛下在此,注视着他冲锋陷阵的背影,便会所向无敌,愿为之效死。
梁末的政局是不折不扣的乱世,各方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逐鹿厮杀,浸满了血与泪的悲歌,人口为之锐减十之八九。
如果没有陈蒨,他们中的许多人根本不可能存活下来,早已沦为了白骨蓬蒿,坟前草盈,更遑论能成为帝国上将,建功立业,戮血千里。
现在,正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时候。
众人意志冲霄,都想取得一场大胜,获取奖励来救自己的陛下。
......
诸城迎刃而下,很快就从永嘉江攻入了青田。
如今的江淮总督李庭芝就驻节于此,在他的默许下,宋军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像样的抵抗,就让陈朝军队长驱直入。
李庭芝原本在家守孝,是因为诸朝进攻,被宋理宗慌乱之下,临时夺情启用的。
他守孝的对象,是自己的老师、吉国公孟珙。
孟珙是岳家军第三代将领,他的祖父孟林是岳飞亲将——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岳家军作为一支军团在此时早已经不存在了,尽管还有少数的余晖,比如广东摧锋军,仍旧活跃在战争前线,但他们已经以民间义勇为主,不再被视为官兵了。
斯人已逝,而精魂永存。
害人的赵宋昏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悲剧还在一代代重演。
孟珙完成了岳飞的遗愿灭金,但他的晚景无比凄凉,在君王的猜忌与流言中伤中郁郁而终,只留下充满憾恨的叹息:“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
凭什么呢?
李庭芝想不明白。
为何恶人依旧得志,而忠臣良将如岳元帅、如他的老师,却不得善终?
赵宋难道不该覆灭,他作为岳家军的第四代人,真正意义上的最后继承者,难道不该握紧手中剑,完成这一场迟到多年的清算吗?
李庭芝散发抽簪,独自下马,来见陈蒨。
彼时,陈朝将领们正在开庆功宴。
因为军中禁酒,实行得十分严格,众人围坐在一处,品尝鲈鱼烩。
鲈鱼烩是著名的江东特色,晋时,吴人张翰骤闻秋风起,家乡鲈鱼堪烩,于是十分潇洒地挂冠离去,辞官归故里,江东游子于异地品尝这一道佳肴,格外触动情思。
皇后沈妙容就很擅长烹饪这一道佳肴,佐以莼菜,名动京华。陈宫上下,建康士女,追捧效仿她的人众多,往往蔚然成风。
沈皇后并没有参与本次活动,陈蒨出征在外,她需要留下监国,决断一应政事。
这个安排遭到了不少人反对,理由也很简单,监国之位自从被北边的拓跋氏发明以来,一直就是继承人的象征。
大家听说过立皇太孙的,过继嗣子的,兄终弟及的,甚至如西辽仁宗那样兄终妹及的……但还没听说过传位给皇后的。
就算监国不代表册立继承人,但让皇后监国也与礼法不合吧。
陈蒨作为铁腕帝王,才不管什么礼法不礼法,迅速收拾掉了一批反对者,转瞬就在朝会上言笑晏晏地问百官,爱卿可有异议?若是有的话,莫非能提出什么更好的方案?
百官安静如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