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嘿嘿,正合朕意,这样他就不会老想着要离开了!”
李存勖:“……”
不是很懂你们师生的相处方式,但大为震撼.jpg
朱厚照说到这里,一派喜气洋洋:“朕知道,先生心中一定是留恋朕的,根本舍不得离开,每次辞官上书定然只是在走过场——”
“朕能怎样?当然是主动给他台阶下了。”
李存勖:“……”
你为什么这么有自信啊!
他怎么就觉得,杨廷和的每一次辞官仿佛都是真心的……
李存勖见他一脸春风得意,到底还是没打击他,认真出主意道:“你既然不想气你的先生,只能偷偷开溜了。”
主打一个先斩后奏!
最好再多留点事务,让杨廷和忙起来,这样他就不会有时间生气了!
考虑得多么体贴周全啊!
朱厚照就等这句话,两眼锃亮:“快说吧,怎么去?你有经验,朕配合你!”
李存勖:“……”
他有个毛线团团的跑路经验啊。
他又没背着郭崇韬偷溜过,向来都是郭崇韬陪他一起出征讨敌的,江山万里,并辔同行。
但被朱厚照这样充满期盼地盯着,一时还真说不出拒绝的话。
良久,沉吟道:“你且附耳过来……朕有一计,先这般,再那般那般。”
朱厚照欣然同意。
杨慎立在不远处看着,见两人窃窃私语,不知谋算着什么,心中陡然涌起了一股不祥的预感。
唉,他爹又该感到头疼了。
朱厚照刚定下逃跑计划,心情很好,一抬头,见杨慎杵在那里,便随意地招了招手,指向身旁的空地。
“你也过来躺着,聊两句吧。”
杨慎:“……”
他看着充满泥土的青草地,内心充满了拒绝。
杨慎年少登科,高中状元,一向是风流俊雅的翩翩少年郎,极其爱干净。
后人说他,“衣服起居穷极华洁,貌似三吴贵公子”,可谓恰如其分。
他提着一尘不染的素白衣裾,立在那里,踌躇半晌,都没能下定决心,终于还是眼一闭,破釜沉舟道:“回陛下,臣不愿……”
李存勖觉得这少年的声音分外好听,抬眸看去,迎着灿烂的日光,见他眉目澄炽,姿颜俊秀,鹤衣轻裳立在云深处,端的是一派如画气度。
他忽然闪电般扣住了对方手腕,捧起指尖,端详了好一会许久,还上手捏了捏。
“庄宗陛下?!”
这是何等的轻薄登徒子行径,杨慎一阵惊愕。
正要将手缩回来,却被他握得更紧。
“你会弹琵琶吧?”李存勖语气笃定地说,“而且练了很久,朕看见了你手上的弦茧。”
杨慎本想否认,因为他父亲并不喜欢他弹琵琶。
李存勖却不待他说话,就冲着朱厚照匆匆一点头:“把他借给我几个时辰。”
朱厚照啊了一声,下意识点头,反应过来后又赶紧往外追了两步:“他是杨师傅的儿子,亚子你注意分寸,千万别乱来,不然先生会伤心的!”
“放心吧。”
李存勖无语,好了,知道你最关心你的老师了。
杨慎有点茫然,还不等他反应过来,李存勖已捏住了他的手腕,将人拽上马,一路风驰电掣逐流星,来到了自己的营帐中。
“弹”,他从行囊最深处翻出了一张曲谱,掷到杨慎怀中。
杨慎虽然好几年没正经弹过完整的曲子,但该有的眼力还是有的。
这曲子一咏三叹,结构复杂,且都是宫商悲音,苍凉大气如江河滔滔,岁月千秋,绝非轻易上手。
纸业的边缘早已泛黄,流淌过许多年华,也曾辗转过许多不同的人之手。
再看题目,《百年歌》。
杨慎轻轻地叹一口气,猜到了这首曲子来源于何处。
当年三垂冈之战,晋王李克用大破敌军,设宴庆功。
宴上,他奏起了陆机的《百年歌》,弹到年华衰退之音,满座皆怆然落泪。
李存勖时年五岁,亦在侧座,李克用笑中带泪,抚摸着他的脊背说:“吾今老矣,二十年后,亚子代我战于此处!”
这就是一切故事的开始。
二十年后,李存勖起兵灭梁,疾驰六日,大破敌军,驻军于三垂冈故地,慨然泪下曰:“此父王置酒处也!”
从曲谱的折旧程度上来看,大约这些年间,李存勖没少找人复刻这首曲子,但却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弹出记忆中的音节。
故人已逝,思君不可追。
旧游何处不堪寻?无寻处,唯有少年心。
杨慎双手将曲谱递还给李存勖,摇头道:“恕我无能为力,万朝的琵琶圣手不少,陛下不妨去寻褚蒜子女帝位面的谢尚将军,又或者王昭君。”
李存勖却坚持道:“试试吧。”
说着,便递上了琵琶。
杨慎到底拗不过他,只得抱着琵琶在窗前坐下,半边身子落在了夕阳中,迎向霞光绮丽,晚风入帘,信手一拨弦。
流光照耀着他白净的指尖,也落在水晶般的琴弦上,晶莹欲碎,仿佛有一片如水的时光在静默流淌。
一开始,还有点生疏滞涩,越弹越渐入佳境。
李存勖自己就是音律大师,精于此道,顿时听出了真东西,一下坐直了身子。
他迎合着这个音调,唱起《百年歌》:
“一十时,颜如蕣华晔有晖,体如飘风行如飞……”
一曲终了,余音犹在幽幽绕梁。
杨慎眼眸微闭,指尖仍停留在弦上,缓缓压下最后一丝颤音。
“可惜了”,李存勖眉峰微蹙,“你其他都很好,唯独腕力欠缺了些。这一句「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本该是高.潮,可你的音上不去。”
杨慎神色无奈:“这没办法,我只是个文人。”
虽然是文人中的变异品种,擅长骑射,身手还不错,但毕竟没亲自去过沙场。
倘若把镇西将军谢尚换过来,大约会更好。
琵琶有很多激烈的曲子,如《十面埋伏》,再如今日这首《百年歌》,确实要耗费好一番气骨与心力,更适合真正的将军弹奏。
李存勖点点头,若有所思:“你再来一次,朕听着。”
杨慎依言照做。
到那一句「力可扛鼎志干云」的时候,李存勖忽然伸出两根手指,从下方托住了他手腕,极其精细地使力,恰到好处地滑过了这个音。
又在下一句来临前,及时松开。
进入第五音「荷旄仗节镇邦家」,直接从身后握住了他的手,带动拂过整个音部,直到最后一声,弦音落定。
“此曲的技法已然尽善尽美”,李存勖叹道,“即便在朕请人复奏的所有《百年歌》中,也可名列第一。”
唯一有所欠缺的,便是感情。
杨慎毕竟只是个少年人,阅历还不够,李存勖自己也还风华正茂。
他们两人凑在一起,哪能体会到当年李克用征战半生,白发苍苍,听曲落泪的悲恸?
杨慎微微抿唇,面容上掠过了一丝笑意,好似霁月明霞一般,愈发显得眉眼温朗明媚:“陛下谬赞。”
李存勖有些好奇地问:“你既然弹得这么好,为什么后来不弹了?”
杨慎沉默许久,神色有些低落:“世人喜欢,我也喜欢,但朝中人不喜欢。”
李存勖挑眉:“愿闻其详。”
杨慎便讲了一个故事。
那时候,他刚状元及第。
常在清风明月夜,绾两角髻,着单纱半臂,背负琵琶,共二三友人清客,携尊酒,席地坐西长安街上,酒酣和唱,撮拨到晓【1】。
天天弹,洒脱率性至极。
后来有一次,首辅李东阳上朝,路过此地,很为琵琶声惊异,就停车问,弹者是谁。
杨慎抱着琵琶起身,斟给他一杯酒,灿然笑道:“朝期尚早,愿为先生更弹。”
一曲弹罢,不知东方之既白。
李东阳明显欣赏不来他这种狂生作风,耐心听完一曲,就对他说:“公子韵度,自足千古,何必躬亲丝竹乃擅风华。”
杨廷和听闻这个传言,很不高兴。
他本想让儿子拜入李东*阳门下来着,结果忽然闹出这一茬,回去就将人训了一顿。
杨慎从此就不再抚弦了。
自是长安一片月,绝不闻琵琶声矣。
李存勖听完这个「街头歌手被迫回归家庭(?)」的故事,不由眉梢一抬,沾上了恚怒之色:“这老登好没道理!你好心给他弹曲子,他竟然反过来向你家长告状!”
杨慎委婉地说:“……庄宗陛下,他毕竟是我的老师。”
太惨了,李存勖同情地拍了拍他的肩:“你以后什么时候想弹琵琶了,就到朕的营帐中来,没人敢拦你。”
杨慎的眼眸亮了亮,轻声说:“好。”
李存勖:“……”
不是很懂你们师生的相处方式,但大为震撼.jpg
朱厚照说到这里,一派喜气洋洋:“朕知道,先生心中一定是留恋朕的,根本舍不得离开,每次辞官上书定然只是在走过场——”
“朕能怎样?当然是主动给他台阶下了。”
李存勖:“……”
你为什么这么有自信啊!
他怎么就觉得,杨廷和的每一次辞官仿佛都是真心的……
李存勖见他一脸春风得意,到底还是没打击他,认真出主意道:“你既然不想气你的先生,只能偷偷开溜了。”
主打一个先斩后奏!
最好再多留点事务,让杨廷和忙起来,这样他就不会有时间生气了!
考虑得多么体贴周全啊!
朱厚照就等这句话,两眼锃亮:“快说吧,怎么去?你有经验,朕配合你!”
李存勖:“……”
他有个毛线团团的跑路经验啊。
他又没背着郭崇韬偷溜过,向来都是郭崇韬陪他一起出征讨敌的,江山万里,并辔同行。
但被朱厚照这样充满期盼地盯着,一时还真说不出拒绝的话。
良久,沉吟道:“你且附耳过来……朕有一计,先这般,再那般那般。”
朱厚照欣然同意。
杨慎立在不远处看着,见两人窃窃私语,不知谋算着什么,心中陡然涌起了一股不祥的预感。
唉,他爹又该感到头疼了。
朱厚照刚定下逃跑计划,心情很好,一抬头,见杨慎杵在那里,便随意地招了招手,指向身旁的空地。
“你也过来躺着,聊两句吧。”
杨慎:“……”
他看着充满泥土的青草地,内心充满了拒绝。
杨慎年少登科,高中状元,一向是风流俊雅的翩翩少年郎,极其爱干净。
后人说他,“衣服起居穷极华洁,貌似三吴贵公子”,可谓恰如其分。
他提着一尘不染的素白衣裾,立在那里,踌躇半晌,都没能下定决心,终于还是眼一闭,破釜沉舟道:“回陛下,臣不愿……”
李存勖觉得这少年的声音分外好听,抬眸看去,迎着灿烂的日光,见他眉目澄炽,姿颜俊秀,鹤衣轻裳立在云深处,端的是一派如画气度。
他忽然闪电般扣住了对方手腕,捧起指尖,端详了好一会许久,还上手捏了捏。
“庄宗陛下?!”
这是何等的轻薄登徒子行径,杨慎一阵惊愕。
正要将手缩回来,却被他握得更紧。
“你会弹琵琶吧?”李存勖语气笃定地说,“而且练了很久,朕看见了你手上的弦茧。”
杨慎本想否认,因为他父亲并不喜欢他弹琵琶。
李存勖却不待他说话,就冲着朱厚照匆匆一点头:“把他借给我几个时辰。”
朱厚照啊了一声,下意识点头,反应过来后又赶紧往外追了两步:“他是杨师傅的儿子,亚子你注意分寸,千万别乱来,不然先生会伤心的!”
“放心吧。”
李存勖无语,好了,知道你最关心你的老师了。
杨慎有点茫然,还不等他反应过来,李存勖已捏住了他的手腕,将人拽上马,一路风驰电掣逐流星,来到了自己的营帐中。
“弹”,他从行囊最深处翻出了一张曲谱,掷到杨慎怀中。
杨慎虽然好几年没正经弹过完整的曲子,但该有的眼力还是有的。
这曲子一咏三叹,结构复杂,且都是宫商悲音,苍凉大气如江河滔滔,岁月千秋,绝非轻易上手。
纸业的边缘早已泛黄,流淌过许多年华,也曾辗转过许多不同的人之手。
再看题目,《百年歌》。
杨慎轻轻地叹一口气,猜到了这首曲子来源于何处。
当年三垂冈之战,晋王李克用大破敌军,设宴庆功。
宴上,他奏起了陆机的《百年歌》,弹到年华衰退之音,满座皆怆然落泪。
李存勖时年五岁,亦在侧座,李克用笑中带泪,抚摸着他的脊背说:“吾今老矣,二十年后,亚子代我战于此处!”
这就是一切故事的开始。
二十年后,李存勖起兵灭梁,疾驰六日,大破敌军,驻军于三垂冈故地,慨然泪下曰:“此父王置酒处也!”
从曲谱的折旧程度上来看,大约这些年间,李存勖没少找人复刻这首曲子,但却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弹出记忆中的音节。
故人已逝,思君不可追。
旧游何处不堪寻?无寻处,唯有少年心。
杨慎双手将曲谱递还给李存勖,摇头道:“恕我无能为力,万朝的琵琶圣手不少,陛下不妨去寻褚蒜子女帝位面的谢尚将军,又或者王昭君。”
李存勖却坚持道:“试试吧。”
说着,便递上了琵琶。
杨慎到底拗不过他,只得抱着琵琶在窗前坐下,半边身子落在了夕阳中,迎向霞光绮丽,晚风入帘,信手一拨弦。
流光照耀着他白净的指尖,也落在水晶般的琴弦上,晶莹欲碎,仿佛有一片如水的时光在静默流淌。
一开始,还有点生疏滞涩,越弹越渐入佳境。
李存勖自己就是音律大师,精于此道,顿时听出了真东西,一下坐直了身子。
他迎合着这个音调,唱起《百年歌》:
“一十时,颜如蕣华晔有晖,体如飘风行如飞……”
一曲终了,余音犹在幽幽绕梁。
杨慎眼眸微闭,指尖仍停留在弦上,缓缓压下最后一丝颤音。
“可惜了”,李存勖眉峰微蹙,“你其他都很好,唯独腕力欠缺了些。这一句「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本该是高.潮,可你的音上不去。”
杨慎神色无奈:“这没办法,我只是个文人。”
虽然是文人中的变异品种,擅长骑射,身手还不错,但毕竟没亲自去过沙场。
倘若把镇西将军谢尚换过来,大约会更好。
琵琶有很多激烈的曲子,如《十面埋伏》,再如今日这首《百年歌》,确实要耗费好一番气骨与心力,更适合真正的将军弹奏。
李存勖点点头,若有所思:“你再来一次,朕听着。”
杨慎依言照做。
到那一句「力可扛鼎志干云」的时候,李存勖忽然伸出两根手指,从下方托住了他手腕,极其精细地使力,恰到好处地滑过了这个音。
又在下一句来临前,及时松开。
进入第五音「荷旄仗节镇邦家」,直接从身后握住了他的手,带动拂过整个音部,直到最后一声,弦音落定。
“此曲的技法已然尽善尽美”,李存勖叹道,“即便在朕请人复奏的所有《百年歌》中,也可名列第一。”
唯一有所欠缺的,便是感情。
杨慎毕竟只是个少年人,阅历还不够,李存勖自己也还风华正茂。
他们两人凑在一起,哪能体会到当年李克用征战半生,白发苍苍,听曲落泪的悲恸?
杨慎微微抿唇,面容上掠过了一丝笑意,好似霁月明霞一般,愈发显得眉眼温朗明媚:“陛下谬赞。”
李存勖有些好奇地问:“你既然弹得这么好,为什么后来不弹了?”
杨慎沉默许久,神色有些低落:“世人喜欢,我也喜欢,但朝中人不喜欢。”
李存勖挑眉:“愿闻其详。”
杨慎便讲了一个故事。
那时候,他刚状元及第。
常在清风明月夜,绾两角髻,着单纱半臂,背负琵琶,共二三友人清客,携尊酒,席地坐西长安街上,酒酣和唱,撮拨到晓【1】。
天天弹,洒脱率性至极。
后来有一次,首辅李东阳上朝,路过此地,很为琵琶声惊异,就停车问,弹者是谁。
杨慎抱着琵琶起身,斟给他一杯酒,灿然笑道:“朝期尚早,愿为先生更弹。”
一曲弹罢,不知东方之既白。
李东阳明显欣赏不来他这种狂生作风,耐心听完一曲,就对他说:“公子韵度,自足千古,何必躬亲丝竹乃擅风华。”
杨廷和听闻这个传言,很不高兴。
他本想让儿子拜入李东*阳门下来着,结果忽然闹出这一茬,回去就将人训了一顿。
杨慎从此就不再抚弦了。
自是长安一片月,绝不闻琵琶声矣。
李存勖听完这个「街头歌手被迫回归家庭(?)」的故事,不由眉梢一抬,沾上了恚怒之色:“这老登好没道理!你好心给他弹曲子,他竟然反过来向你家长告状!”
杨慎委婉地说:“……庄宗陛下,他毕竟是我的老师。”
太惨了,李存勖同情地拍了拍他的肩:“你以后什么时候想弹琵琶了,就到朕的营帐中来,没人敢拦你。”
杨慎的眼眸亮了亮,轻声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