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本朝现在好着呢,不劳你瞎操心啦!
  郭崇韬无奈,但还是配合了自家陛下的动作,怀中抱剑,露出了一个冷漠端庄的营业式假笑。
  “亚子所言,朕也有同感”,李世民若有所思,很快找来姚思廉,发了一篇文章上去。
  《梁书.羊侃传》。
  姚思廉是从秦王时期就归顺他的老臣,十八学士之一,近来,李世民指派他去主修《梁书》。
  羊侃的年代比较靠后,本来没那么快写到他对应的卷数。
  但因为之前他上了「壮志未酬榜」的缘故,就先把那一篇传记单独拎出来撰写。
  梁末看似距离他们很远,足足七八十年,其实,也就是两三代人的岁月。
  姚思廉就出生在梁朝覆灭的那一年。
  他父亲姚察也是史官,历仕梁、陈、隋三朝,留下了无比丰厚的资料,故而,本次写作十分顺利。
  姚思廉虽然不是什么大文豪,论文采,可能远远不如欧阳修,但也足以让万朝观众从中了解羊侃的一生。
  沉默。
  读完书后,万朝都是如死一般的沉默。
  羊侃和辛弃疾之间相隔了六百年,命运轨迹却无比相似,让人痛彻心扉。
  辛弃疾的爷爷辛赞,曾被迫栖身于北方沦丧之地,所以亲自教导孩子,欲匡济江山、一雪国耻。
  羊侃的身世也颇为类似。
  他爷爷羊规,是刘裕培养出的北府核心将领之一,在刘裕去世后,作为主力参与了宋文帝的元嘉北伐。
  这场北伐以惨败告终,让刘宋从此丢失了江淮之地。
  羊规也滞留在北境,无奈为鲜卑人的北魏政权效力,然而内心凄怆,常怀南归之意。
  羊侃自小就被爷爷带在身边,学习各种武艺兵法,诗书文学。
  他是个天才,容貌瑰伟,文武双全,学什么都又快又好。
  不仅精通文史,而且天生神力,能在飞驰的马背上拉开六石强弓,计七百二十斤。
  羊侃的武艺冠绝当世,被称作第一神箭手,即便放在万朝也是毫无疑问的猛将天花板。
  他不愿将兵锋对准汉人,就去杀羌人胡虏,率军剿灭了造反的羌人皇帝。
  一箭将羌人主将莫折天生钉死在阵前,因功封侯,也是当朝最年轻的汉人王侯。
  这一年,他只有二十六岁,正少年意气,春风飒沓,前途本是一片光明。
  但他还记得爷爷南归的遗愿,所以毅然起兵,反抗北魏。
  孝庄帝闻讯大骇,派使者加封他为司徒、泰山国公,甚至允许他永为兖州刺史,半独立地设置「国中国」。
  但羊侃果断斩杀了使者,率军南下,并修书给梁武帝表明归顺之意。
  南方政权几经更迭,南齐代宋,萧衍又代齐,梁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年。
  梁武帝收到羊侃的来信,怀疑有诈,故而迟迟不曾派出援军接应。
  于是,在南下渡江的这一路上,强敌如云,险象环生,羊侃唯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
  北魏派出了高欢、慕容绍宗为将,率军数十万,将羊侃围了十余重,却被他屡次击败反杀。
  直至箭矢用尽,羊侃趁夜突围,血战一日一夜后终于离开了北魏边境,准备渡江。
  他的两个手下败将,后来一个成了北齐的高祖神武帝,御极河山,光芒万丈,一个进了武庙,旌旗蔽空,扬威万里。
  只有他,当时分明是最惊艳的一个,来到南方后却一直名剑蒙尘,以最凄凉的结局落幕。
  若早知如此,悔否?
  ……
  羊侃是一个生性温柔宽厚的人,总会对他人的境遇感同身受。
  渡江南下的前夜,他的部众多是北方人,故土难离,迎着夜风唱起了凄凉的悲歌。
  他深深懂得,独自一人飘零在异国,茕茕孑立,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故而不愿让这些人再经受一次。
  于是,拜谢戍卒,凡有流连故土、不愿离去者,都放他们归乡。
  抵达的那一日,建康城为了迎接他,万人空巷,士女百姓都在奔走相告,欢呼道:“我们有羊将军了!”
  他在校场中骑马如风,练习马槊,往往观者如睹。甚至争相爬到树上,将树枝折断。
  后来,大家都将这种马槊叫做“折树槊”。
  梁武帝对他很是优待,早就建好了奢华的府邸,赏赐也冠绝当时,更是千里迢迢从西域找来骏马「紫骝」相赠,道是「名马配名将」。
  羊侃秉性刚直,不容于世,与当时的宰相何敬容、宠臣朱异都不合。
  梁武帝对他极力回护,丝毫不在意这些谗言中伤,故而,他一生始终青云顺遂,官居高位,从未经历过宦海风波的席卷摧折。
  可是,这并非羊侃真正想要的。
  梁武帝对他再好,也只是像对待吉祥物一样捧着他,从不让他掌兵,也不给他兵权。
  宁可任用才能低劣的亲侄子萧渊明、亲弟弟萧宏为主帅,输得一败涂地,也不愿派羊侃率军北伐。
  羊侃一次又一次地给朝廷上书,提出军事策略。
  他说「时机已至,当击徐州」,说「侯景必叛,不可不防」,又说「采石乃重镇,切不可失」。
  后来的事情发展证明,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无比正确,但梁武帝永远只是一笑置之,并不采纳,然后带他去夜宴。
  梁宫热热闹闹,永远有参加不完的宴会,唱不完的笙歌。
  这是江南最好的时代,是三百年来文化最璀璨的时刻。
  梁武帝是爱书之人,聚天下之藏书数十万卷,故而整个梁朝上行下效,文学之风盛行。
  这个时代集中诞生了整个中古年间最出色的诗人与文豪,几乎人人都会吟诗,更有数量众多的才女名姝。
  梁朝崇尚佛法,鄙弃儒学,抛弃了儒家三纲五常的桎梏,成为世俗的反叛者,风气极其开放。
  才女们走出了闺阁与宫阙,参与文学沙龙,任意传播她们的作品。
  皇次子萧纲,即后来的梁简文帝,和他的幕僚徐陵一道为所有女性读者编撰了诗选《玉台新咏》。
  在这个年代,没有人愿意用兵。
  像现在这样,难道不好吗?
  天下已经分隔南北超过两百年了,为什么还要统一?
  台城烟柳,秦淮风流,江南之地如此富饶美丽,何不就此沉醉?
  梁人欣赏羊侃的英秀貌美,爱他的书法与谱曲的才华,静听他在宴会上的低眉抚琴,他坐在小舟里弹琴唱歌,围观的人浩浩荡荡围满了两岸十余里。
  可他们,永远不会支持羊侃北伐。
  漫漫二十年间,羊侃的北伐之梦屡次碰壁,从满腔热血到心字成灰,只能流连于宴会,聊作消遣。
  就这样,一个本该枕戈待旦、春风万里的少年将军,在梁宫宴会的众星捧月间,壮志凋零,金戈消沉,蹉跎了光阴,青丝换白发。
  多少次中宵寒夜,独立城头,泪湿薄衫,梦里依稀得见北国风雪,苍茫乡关。
  却再也回不去了。
  当羊侃时隔半生,再一次拿起刀剑杀敌的时候,已经是梁朝覆灭之日。
  羯人侯景叛乱,茫茫铁蹄踏碎了南梁盛世,南人久不知兵,被他一路摧枯拉朽,屠城灭地,直接打到了建康城下,进入了内城台城。
  天倾地覆之际,羊侃站了出来,主持所有的城中防务,安定人心。
  他战不旋踵,数夜不卸甲,屡次击退叛军的合围和进攻,坚守了一百多日,最后战死。
  死后不久,台城陷落,昔日光辉灿烂的南梁帝国灰飞烟灭,尽数为他做了陪葬。
  ……
  观众读完这个故事,不觉心中怆然。
  辛弃疾与羊侃,都是文武双全之才,都曾年少意气风发,都选择了过江南渡,最后在无限苍凉中落幕了这一生。
  他们的身后,各自有一片残破飘零的北方山河。
  虽然相隔了六百年,但命运的轮转却没有停止,依旧是偏安一隅,让英雄们徒然流血又流泪。
  或许这便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大唐平阳公主:那么问题来了,辛弃疾和羊侃都是整个历史排得上号的猛将,他们如果打一架,谁能赢?】
  观众一怔,好问题啊。
  【武安君白起:各有千秋,看临场发挥。】
  【从纸面数据来看,辛弃疾以五十人冲击五万人营地,生擒叛贼首领;羊侃马背上拉开六石弓,两万大军破数十万敌军重围,对手当中甚至还有两个武庙,这一局算是不相上下。】
  【征南将军杜预:他俩谁赢我不知道,反正随便伸一只手,就能把我打飞出去。】
  【宁州刺史李秀:本以为自己可以走斩将搴旗、所向披靡的猛将路线,直到今天知道了这两人,我已经决定改走智将路线了(笑)。】
  【刘宋龙骧将军王镇恶:如果我和辛弃疾对决,仅用一招,我就会选一个最优雅端庄的姿态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