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李晚月并没有用多大的力气,所以她脸上只有浅淡的红印,冰帕子敷过后就没事了。
苏语嫣几人各自传阅纸上的诗词,眼睛瞪大,这诗词她们从来没读过,若是李晚月作的,那她的才华该有多好啊。
苏老太傅都不一定能作出这样的诗词。
正在几人震惊时,苏老夫人和荣老夫人走了过来。
苏语嫣是和苏老夫人一起来的侯府。
苏老夫人见几人脸色不好,走上前询问。
“几个丫头这是在玩什么呢?”
宁若晗低下头,苏语嫣答:“祖母,我们是在玩飞花令。”
“哦?谁赢了?”
苏语嫣这时不敢说自己赢了。
苏老夫人随手拿过她们手里的纸张,瞬间就被上面的诗词吸引了。
她年轻时也是颇具才华,很喜欢诗词曲赋,所以嫁给苏老太傅也是琴瑟和鸣。
她激动的捧着诗词,口中不停说道:“妙啊,妙啊。”
“这诗写的如此精妙。”
“这首也不错。”
“老身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样的佳作,三生有幸,三生有幸啊。”
然后一脸期待地看着几名少女,问:“这是谁作的诗?”
几人面面相觑,荣芷说道:“这是方才谢晏的夫人李晚月写的。”
“她在哪儿?老身能不能见见她?”
荣芷只好让夏荷去请李晚月。
李晚月听到苏老太想见她,长者想见,她不能推辞,跟着夏荷返回凉亭。
世子夫人跟在她身边,到了凉亭,向她介绍亭中的两位老人。
着墨绿色祥云纹锦服的是荣老夫人,着绛紫色团福纹锦服的是苏老夫人,两位老人皆是面相和善,慈眉善目。
李晚月上前行礼问安。
苏老夫人站起身,捧着纸张激动的问:“谢少夫人,这几首诗作可是你作的?”
李晚月摇头:“苏老夫人唤我名字就好,我没有这么好的才华,只是在游商那里买过一本诗集,这些都是诗集里面的作品。”
“既是诗集,还有没有虽的诗作?能否麻烦晚月再写几首?”
“可以。”
李晚月说完,走到木桌处,提笔又写了几首。
苏老夫人看的不住点头,眼神晶亮。
“这样好的诗作,竟没有传开来,着实可惜啊,敢问晚月,老身可否将这几首诗作拿给我家老爷传看?”
李晚月点头:“可以,我把作者的名字标上,老夫人拿给谁看都可以,也可以送去书斋,供学子鉴赏。”
“好,老身谢谢你。”
李晚月把作者名称和字号标上。
第247章贺礼
谢老夫人仔细收好,然后看向李晚月:“听闻过两日是你们夫妻的婚宴,老身能去参加吗?”
李晚月笑着点头:“苏老夫人愿意参加,是我们的荣幸,晚些时候我让人给您送帖子。”
苏老夫人慈爱一笑,又和她聊起诗词。
聊的苏老夫人都不想回家了,简直想拉着李晚月聊个几天几夜。
不过天色晚了,不得不回,她还要赶紧回去把这几首诗拿给自家老头子看,他看了一定高兴。
李晚月他们也告辞回去了。
马车上,谢晏问:“苏老夫人同你聊的很投缘。”
“是啊,她是个极其喜爱诗书的老人。”李晚月问他:“荣将军和你说什么了?”
“他想劝我留在京中,这样更能有一番作为。”
“那你怎么想的呢?”
“靖朝人才济济,不差我一个,再说我治理好安平县,也是为朝廷做贡献,在安平县的生活更舒心些。”
李晚月头靠在他肩上:“若是你想留在京中发展,我支持你,只要你想,若是为了我,放弃自己的想法,没有必要。”
谢晏笑着握住她的手:“没有勉强,我是真的觉得在安平县生活的更快乐,想要在那里生活,当然,更重要的是和你一起。”
李晚月笑了笑,提醒他:“对了,你回去后让母亲写份请帖送去苏府吧,苏老夫人想要参加咱们的婚宴。”
“好。”
马车在热闹的人群穿梭,耳边是小贩喊声,熙熙攘攘,热热闹闹。
苏老夫人回府后,把诗拿给苏老太傅看,苏老太傅看的爱不释手。
想要立刻去找李晚月聊诗词,被苏老太拦下了,毕竟她今儿缠着人家聊了许久。
苏老太傅只能暂时歇了心思。
翌日他就拿着诗词给好友看,到处显摆他得了好诗词,经过他的传播,没两天,整个京城都听说了几首诗。
各大茶楼酒楼,书院书斋都在讨论,连皇家都知道了,热闹非凡。
皇上派人传召谢晏夫妇入宫觐见。
给的理由是,上次封赏他们,他们不在京中,免了谢恩,这次来了京中,就要去谢恩了。
两人立刻更衣,去了皇宫。
面对巍峨高大的宫门,庄严肃穆的感觉扑面而来。
谢晏道:“别紧张,当今天子贤明,不会随意处罚人的。”
李晚月点头,她前世也去皇宫玩过好几次,此时看着眼前朱红宫墙,金黄琉璃瓦的皇宫,面容冷肃的侍卫,还是有种压迫感。
宣政殿内,两人齐齐跪地扣拜:“臣(臣妇)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
“谢皇上。”
两人起身,李晚月利用起身的功夫,快速瞟了一眼龙案后的皇上,约莫四十来岁,穿着明皇色龙袍,不怒自威,气场强大。
元帝看向谢晏,温和道:“谢爱卿,朕上次见你,还是殿试的时候,一转眼,几年未见了。”
“是。”
元帝叹了口气:“朕当时想着,你若留在京中,必然有一番做为,没想到你竟自请外任,朕从韩大人那里了解了你这两年的事迹,做的很好,去年政绩斐然,又是剿匪,又是将贪官绳之以法,种出高产粮食,更是救数万将士于寒冬,你上奏的修建堤坝的法子,已经修建完成,临州府几个容易受洪灾的州府已经上了折子,今年汛期没有出事,且当地官员经过探查,那个堤坝确实比其它的堤坝效果好,这些功劳,朕心里都记着呢。
这样大的功牢,当好好奖赏,当时朕想着来年将你调回京城,任大理寺少卿,或者去六部亦或翰林院,沈爱卿却说让朕听听你的意见,说你今年会进京,你是怎么想的呢?说与朕听听。”
谢晏拱手:“臣多谢皇上看重,你方才说的这些,大多都是臣妻想出来的,是她的功劳,且靖朝人才济济,多的是才华横溢之人,臣治理好一方,也是为皇上分忧,为朝廷出力,臣就算是在安平县,也能为皇上效力。”
元帝见他态度坚决,摆了摆手:“你们夫妻一体,共同为朝廷出力,都有功,也罢,既然你不愿,朕也不勉强,不过有功必赏,朕定要赏的,你可有什么想要的?”
“没有,皇上赏什么,臣都高兴。”
元帝笑了笑,又看向李晚月:“朕亲封的县君,这还是第一次见到,李氏晚月,你很好,打破了无数人对农家人的刻板印象,觉得他们见识浅薄,可实际上,只是见识的方面不一样。
朝臣的见识在书本策略,农家人的见识在田地,让这些读书人去种田,他们一样不懂,只是朕不知道,你是怎么想到那样的堤坝?想到用动物毛发做成衣物的?”
“回皇上,堤坝是臣妇在一本杂记上见到过,至于动物绒毛做衣物,臣妇家里养过家禽,当时荣大人到安平县提出问题时,臣妇想着芦花不如毛绒保暖,便想着试试,没想到做出来挺暖和的,就这样。”
元帝笑着点了点头:“你若是男儿就好了,朕定要封你个官职。”
李晚月屈膝一礼:“谢皇上看重,能为皇上分忧,是臣妇之幸。”
“你们尽心为朝廷出力,朕也要为你们准备一份新婚贺礼,等你们办宴席那日再送你们。”
“多谢皇上。”
又聊了一会儿,元帝就让两人出宫了。
走出宫门,李晚月舒了口气,跟以前去故宫玩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毕竟是这个朝代的最高掌权者,不过见到了皇帝,也算值了。
马车上,谢晏赞道:“夫人胆识过人,今日的表现,一点也不逊于那些朝廷命妇,倒像是常进宫一样。”
“看来我装的很好,连你都看不出来。”
谢晏笑着揉了揉她的发。
转眼到了答谢婚宴这日,因着谢晏夫妇被皇上召见,苏太傅宣传诗词,平阳侯的关系,不少人跟谢正淮走的都近了些,谢正淮又临时发了不少请帖,以至于宴席比之前定好的数量,多了十来桌。
苏太傅,平阳侯府,沈家,其他官员和家眷也来了一些。
谢家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热闹了,就算办宴会,来的也只是同等门户,高些品级的家眷还是因为沈家才来的。
苏语嫣几人各自传阅纸上的诗词,眼睛瞪大,这诗词她们从来没读过,若是李晚月作的,那她的才华该有多好啊。
苏老太傅都不一定能作出这样的诗词。
正在几人震惊时,苏老夫人和荣老夫人走了过来。
苏语嫣是和苏老夫人一起来的侯府。
苏老夫人见几人脸色不好,走上前询问。
“几个丫头这是在玩什么呢?”
宁若晗低下头,苏语嫣答:“祖母,我们是在玩飞花令。”
“哦?谁赢了?”
苏语嫣这时不敢说自己赢了。
苏老夫人随手拿过她们手里的纸张,瞬间就被上面的诗词吸引了。
她年轻时也是颇具才华,很喜欢诗词曲赋,所以嫁给苏老太傅也是琴瑟和鸣。
她激动的捧着诗词,口中不停说道:“妙啊,妙啊。”
“这诗写的如此精妙。”
“这首也不错。”
“老身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样的佳作,三生有幸,三生有幸啊。”
然后一脸期待地看着几名少女,问:“这是谁作的诗?”
几人面面相觑,荣芷说道:“这是方才谢晏的夫人李晚月写的。”
“她在哪儿?老身能不能见见她?”
荣芷只好让夏荷去请李晚月。
李晚月听到苏老太想见她,长者想见,她不能推辞,跟着夏荷返回凉亭。
世子夫人跟在她身边,到了凉亭,向她介绍亭中的两位老人。
着墨绿色祥云纹锦服的是荣老夫人,着绛紫色团福纹锦服的是苏老夫人,两位老人皆是面相和善,慈眉善目。
李晚月上前行礼问安。
苏老夫人站起身,捧着纸张激动的问:“谢少夫人,这几首诗作可是你作的?”
李晚月摇头:“苏老夫人唤我名字就好,我没有这么好的才华,只是在游商那里买过一本诗集,这些都是诗集里面的作品。”
“既是诗集,还有没有虽的诗作?能否麻烦晚月再写几首?”
“可以。”
李晚月说完,走到木桌处,提笔又写了几首。
苏老夫人看的不住点头,眼神晶亮。
“这样好的诗作,竟没有传开来,着实可惜啊,敢问晚月,老身可否将这几首诗作拿给我家老爷传看?”
李晚月点头:“可以,我把作者的名字标上,老夫人拿给谁看都可以,也可以送去书斋,供学子鉴赏。”
“好,老身谢谢你。”
李晚月把作者名称和字号标上。
第247章贺礼
谢老夫人仔细收好,然后看向李晚月:“听闻过两日是你们夫妻的婚宴,老身能去参加吗?”
李晚月笑着点头:“苏老夫人愿意参加,是我们的荣幸,晚些时候我让人给您送帖子。”
苏老夫人慈爱一笑,又和她聊起诗词。
聊的苏老夫人都不想回家了,简直想拉着李晚月聊个几天几夜。
不过天色晚了,不得不回,她还要赶紧回去把这几首诗拿给自家老头子看,他看了一定高兴。
李晚月他们也告辞回去了。
马车上,谢晏问:“苏老夫人同你聊的很投缘。”
“是啊,她是个极其喜爱诗书的老人。”李晚月问他:“荣将军和你说什么了?”
“他想劝我留在京中,这样更能有一番作为。”
“那你怎么想的呢?”
“靖朝人才济济,不差我一个,再说我治理好安平县,也是为朝廷做贡献,在安平县的生活更舒心些。”
李晚月头靠在他肩上:“若是你想留在京中发展,我支持你,只要你想,若是为了我,放弃自己的想法,没有必要。”
谢晏笑着握住她的手:“没有勉强,我是真的觉得在安平县生活的更快乐,想要在那里生活,当然,更重要的是和你一起。”
李晚月笑了笑,提醒他:“对了,你回去后让母亲写份请帖送去苏府吧,苏老夫人想要参加咱们的婚宴。”
“好。”
马车在热闹的人群穿梭,耳边是小贩喊声,熙熙攘攘,热热闹闹。
苏老夫人回府后,把诗拿给苏老太傅看,苏老太傅看的爱不释手。
想要立刻去找李晚月聊诗词,被苏老太拦下了,毕竟她今儿缠着人家聊了许久。
苏老太傅只能暂时歇了心思。
翌日他就拿着诗词给好友看,到处显摆他得了好诗词,经过他的传播,没两天,整个京城都听说了几首诗。
各大茶楼酒楼,书院书斋都在讨论,连皇家都知道了,热闹非凡。
皇上派人传召谢晏夫妇入宫觐见。
给的理由是,上次封赏他们,他们不在京中,免了谢恩,这次来了京中,就要去谢恩了。
两人立刻更衣,去了皇宫。
面对巍峨高大的宫门,庄严肃穆的感觉扑面而来。
谢晏道:“别紧张,当今天子贤明,不会随意处罚人的。”
李晚月点头,她前世也去皇宫玩过好几次,此时看着眼前朱红宫墙,金黄琉璃瓦的皇宫,面容冷肃的侍卫,还是有种压迫感。
宣政殿内,两人齐齐跪地扣拜:“臣(臣妇)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
“谢皇上。”
两人起身,李晚月利用起身的功夫,快速瞟了一眼龙案后的皇上,约莫四十来岁,穿着明皇色龙袍,不怒自威,气场强大。
元帝看向谢晏,温和道:“谢爱卿,朕上次见你,还是殿试的时候,一转眼,几年未见了。”
“是。”
元帝叹了口气:“朕当时想着,你若留在京中,必然有一番做为,没想到你竟自请外任,朕从韩大人那里了解了你这两年的事迹,做的很好,去年政绩斐然,又是剿匪,又是将贪官绳之以法,种出高产粮食,更是救数万将士于寒冬,你上奏的修建堤坝的法子,已经修建完成,临州府几个容易受洪灾的州府已经上了折子,今年汛期没有出事,且当地官员经过探查,那个堤坝确实比其它的堤坝效果好,这些功劳,朕心里都记着呢。
这样大的功牢,当好好奖赏,当时朕想着来年将你调回京城,任大理寺少卿,或者去六部亦或翰林院,沈爱卿却说让朕听听你的意见,说你今年会进京,你是怎么想的呢?说与朕听听。”
谢晏拱手:“臣多谢皇上看重,你方才说的这些,大多都是臣妻想出来的,是她的功劳,且靖朝人才济济,多的是才华横溢之人,臣治理好一方,也是为皇上分忧,为朝廷出力,臣就算是在安平县,也能为皇上效力。”
元帝见他态度坚决,摆了摆手:“你们夫妻一体,共同为朝廷出力,都有功,也罢,既然你不愿,朕也不勉强,不过有功必赏,朕定要赏的,你可有什么想要的?”
“没有,皇上赏什么,臣都高兴。”
元帝笑了笑,又看向李晚月:“朕亲封的县君,这还是第一次见到,李氏晚月,你很好,打破了无数人对农家人的刻板印象,觉得他们见识浅薄,可实际上,只是见识的方面不一样。
朝臣的见识在书本策略,农家人的见识在田地,让这些读书人去种田,他们一样不懂,只是朕不知道,你是怎么想到那样的堤坝?想到用动物毛发做成衣物的?”
“回皇上,堤坝是臣妇在一本杂记上见到过,至于动物绒毛做衣物,臣妇家里养过家禽,当时荣大人到安平县提出问题时,臣妇想着芦花不如毛绒保暖,便想着试试,没想到做出来挺暖和的,就这样。”
元帝笑着点了点头:“你若是男儿就好了,朕定要封你个官职。”
李晚月屈膝一礼:“谢皇上看重,能为皇上分忧,是臣妇之幸。”
“你们尽心为朝廷出力,朕也要为你们准备一份新婚贺礼,等你们办宴席那日再送你们。”
“多谢皇上。”
又聊了一会儿,元帝就让两人出宫了。
走出宫门,李晚月舒了口气,跟以前去故宫玩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毕竟是这个朝代的最高掌权者,不过见到了皇帝,也算值了。
马车上,谢晏赞道:“夫人胆识过人,今日的表现,一点也不逊于那些朝廷命妇,倒像是常进宫一样。”
“看来我装的很好,连你都看不出来。”
谢晏笑着揉了揉她的发。
转眼到了答谢婚宴这日,因着谢晏夫妇被皇上召见,苏太傅宣传诗词,平阳侯的关系,不少人跟谢正淮走的都近了些,谢正淮又临时发了不少请帖,以至于宴席比之前定好的数量,多了十来桌。
苏太傅,平阳侯府,沈家,其他官员和家眷也来了一些。
谢家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热闹了,就算办宴会,来的也只是同等门户,高些品级的家眷还是因为沈家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