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他的腿在水肿,水肿的原因当然不是用来敷衍张渊的站立太久, 而是心脏无法负荷身体循环代谢压力的表现。
迟早有这一天——也可能根本不是从今天才开始。他试图避免审视自己的身体已经有一段时间, 无论是从外表打量还是静心聆听身体内部的声音。
如果药物能为他提供的帮助仅限于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都必须习惯身体逐渐崩塌的过程, 直到他彻底躺在床上,需要依靠仪器设备才能正常呼吸。
但张渊对他身体的关注超乎想象, 甚至能比他更早发现那些被他刻意忽略掉信号。
季苇一又接连按了几下,看着腿上的坑出现又消失,摸出手机来打开邮箱。
草稿箱里躺着一封早已编辑好的邮件,英文写的,篇幅不长,附件里是他各种检查报告的扫描件。
收件人是国外某个实验组,近一个月前他曾经和赵昕提出过申请加入实验组的想法,对方在看过课题之后认为在目前状态下仍建议他使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这封邮件就迟迟未能发出去。
季苇一看了看表,远隔大洋的那一头应该已经过了上班时间。在时差的影响下,他大概至少要等到明天中午左右才能收到回信。
这倒正合他意,如果现在就得到回复,哪怕对方只是要求补充资料,他今天晚上也注定难眠了。
因为循环不良而微微发凉的拇指在屏幕上方停顿一下,然后准确无误地落下去。季苇一看着进度条被“已发送”所取代,关了灯,让自己躺进黑暗里。
醒是咳醒的,西北的天气要比京城更干燥,他夜里多少有些呼吸不畅,不知道在睡梦中是不是口鼻并用,嗓子干得发痛。
季苇一先竖着枕头靠了一会儿,以防突然起身会因为体位性低血压摔倒,顺便在这个过程中给许琮发消息:【买个加湿器来。】
慢慢爬起来换衣服洗漱,推开门的瞬间就看见张渊站在门外。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走廊里不通风,他只穿一件短t,额头上却挂着汗,两手插在口袋里,助听器也没带。
看见季苇一,从口袋里摸出助听器塞进耳朵里。
季苇一确认他能听见才开口:“大清早的,在这里做什么?”
一张嘴说话,干哑的嗓音就掩盖不住,尾音淹没在几声低咳里。
张渊没答,只拿两只黑漆漆的眼睛盯着他。
季苇一清清嗓子,努力找回自己的声音:“天有点干,不要紧。”看张渊还是皱着眉头眼睛也不眨:“别看我了,你不饿吗?”
对方点点头:“饿。”
季苇一无奈:“饿就去吃饭。”
张渊又点点头,仍横在他身前阻挡去路:“一起去。”
闹了半天是在这里等着他,准时蹲点,默不作声,就好像料定了他打算把早上这一顿混过去似的。
季苇一没说什么,把外套拉链拉到领口,做了个请的手势,跟在张渊身后进了电梯。
他本来最烦别人管他吃饭不吃饭这类事情,哪怕在家里被念叨时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总免不了嘟囔几句。
但张渊不太一样,他不太能令季苇一感觉到自己正在被管教。
他想起自己刚回到父母身边不久时,曾经被带去做客。
主人家是四层独栋别墅,就在和他家同一个小区,实际上很难有串门的实感。但院子里养一条德国牧羊犬,对他而言特别新鲜。
那小狗据说是什么军犬后裔,当时不到一岁,身量还未完全长成,直立起来已经和当时的季苇一差不多高。
本来怕吓到孩子,主人家特意把它关在笼子里,后来见季苇一好奇,挂着口套栓了绳子带出来陪他玩。
其他细节他也记不清楚,只记得虽然大人很谨慎地把防护措施拉满,那只尚未成年的大型犬其实只是友好绕着他脚边走来走去,粗壮的尾巴打在他小腿上像鞭子一样。
牵着它的女主人转头和季苇一父母聊天:“别看长得挺大个,其实还小呢,每天一大早就在这里等,早上起来非得先来见它才行,哪天起晚了就听它在门外呜呜咽咽的。”
他趁着这个功夫,伸出手来在对方头顶轻抚了一下,提出了回到父母身边之后的第一个要求:“我们也能养狗吗?”
此事以他半个小时之后就因为毛发过敏呼吸不畅进了急诊告终,当然季苇一后来意识到,哪怕没有他过敏这件事,家里也不会动养小动物的念头。
伺候他这样一个变着花生病的小孩已经够令人头疼的,绝不可能再让别的什么活物进来添堵。
他后来很快沉迷电影,养不养小动物说到底也只是小孩子的一时兴起,早就忘了。
之所以忽然在张渊身上产生了这种奇怪而又有些冒犯的联想,是因为有一瞬间,对方的表情让他觉得,好像等他一起吃饭真是的什么很重要的事情一样。
他不忍心拒绝,但又觉得张渊的世界不应该这么小。
他不是要拴着链子带着口套才能够出门的,也就不该在门口等着什么人必须要与他相见。
电梯空着,张渊先迈进去按了餐厅所在的一层,季苇一跟着进来,轿厢门关上的刹那,张渊便把脸转向他。
“昨晚……”他嘴唇动了动,不确定自己究竟有没有发出声音,只见季苇一抱臂倚在镜子似的墙壁上,很平静地微微仰头看着下降的层高数字。
小小的空间里只有他们两个人,除了电梯升降发出的噪音,就只剩下季苇一的呼吸声。
张渊听不见,却从季苇一胸口起伏的节奏里读出对方呼吸的频率又深又急。
他把没说的话咽回体内。
“到了。”季苇一轻声道。
他头天为了避免跟剧组的人撞上,没有来过餐厅。早餐是酒店常见的自助,菜品倒是不少,大部分都油乎乎的看起来没什么食欲。
季苇一在餐厅转了两圈,只拿了一点素菜和一碗粥。
菜炒得油盐都很重,粥的味道却意外不错。本以为是寡淡无味的白粥,入口才知道是鲜咸的。季苇一用勺子搅了搅,从碗底捞出鱼片和瑶柱。
鱼是淡水鱼,带着辨识度很高的土腥气,瑶柱也明显是干货泡发的。
平时放在家里,这样的东西他还是会嫌弃,在酒店里冷不丁喝到一碗,反倒很容易满足。
至少鱼是新鲜的,否则他矜贵的舌头一定警铃大作。
张渊端着盘子朝他走过来,犹豫一下,拉开季苇一斜对角的椅子坐下来。
季苇一于是低下头来,靠往自己嘴里塞粥避免和张渊对视,听到对方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来:“好吃吗?”
温热软糯的米粒滑进胃里,干痒的嗓子也变得舒服了一点。季苇一“嗯”了一声,终于找回自己的声音:“你也可以去尝尝。”
张渊没有起身,早上的阳光透过窗户晒过来,在他的鼻尖上凝成一粒小小的汗珠。
他看着季苇一低头时睫毛在脸上投下的阴影,很满足地咬了一口三明治。
粥当然应该好吃。
吃得满意的时候心情总是更好些,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手脚也没那么容易发冷。
射进屋内的阳光因为丁达尔效应给演员披上漂亮的光柱,季苇一把这一刻凝固在镜头中。
时光转瞬即逝,而影像历久弥新。
这或许就是他最初爱上电影的原因之一,短暂的生命总是被永恒的东西所吸引。
和怕冷就爱往暖和地方钻一个道理。
韩音的戏份只剩下一些较为轻松的部分,她杀青以后,剧组就要转战下一个拍摄地。
拍偏喜剧性的桥段有人笑场不奇怪,张渊ng也挺常见。
但是张渊频繁笑场,自从开拍至今确实是头一回。
他笑倒也不是大笑,然而顶着陈之禾的身份,哪怕只是扬起嘴角也显得很出戏。
程秋第四次叫停,终于忍不住把张渊喊过来,拉他到监视器前看回放:“到底什么东西那么好笑?”
张渊看着镜头里的自己,手在裤子缝上蹭两下,默不作声地把目光投在季苇一脸上。
程秋莫名其妙:“你看他做什么?”
张渊便把目光挪开:“对不起。”
程秋深知跟他讲话有多费劲,放弃深究:“你冷静一下,我们再来一次。”
打板之后再次开始,她把余光从监视器上往旁边移动。
“停!”女人长出一口气,侧过身来:“我知道了,一看见你笑他就跟着笑。”
季苇一从摄影机后面探出头:“我没笑。”
“你笑了。”程秋举起自己的手机屏幕:“你把口罩带上。”
季苇一看着镜头里自己弯弯的眉眼,不自觉摸了摸脸。
他怎么没意识到。
第54章
躲不掉也没那么想躲的鱼片粥又吃了三天, 剧组和此地的缘分也就到了尽头。
韩音在傍晚杀青,夕阳的余辉与她和张渊的离别一同定格在镜头中。鲜花和掌声簇拥,年轻的女人冲着一众台前幕后的同事们鞠躬道谢。
迟早有这一天——也可能根本不是从今天才开始。他试图避免审视自己的身体已经有一段时间, 无论是从外表打量还是静心聆听身体内部的声音。
如果药物能为他提供的帮助仅限于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都必须习惯身体逐渐崩塌的过程, 直到他彻底躺在床上,需要依靠仪器设备才能正常呼吸。
但张渊对他身体的关注超乎想象, 甚至能比他更早发现那些被他刻意忽略掉信号。
季苇一又接连按了几下,看着腿上的坑出现又消失,摸出手机来打开邮箱。
草稿箱里躺着一封早已编辑好的邮件,英文写的,篇幅不长,附件里是他各种检查报告的扫描件。
收件人是国外某个实验组,近一个月前他曾经和赵昕提出过申请加入实验组的想法,对方在看过课题之后认为在目前状态下仍建议他使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这封邮件就迟迟未能发出去。
季苇一看了看表,远隔大洋的那一头应该已经过了上班时间。在时差的影响下,他大概至少要等到明天中午左右才能收到回信。
这倒正合他意,如果现在就得到回复,哪怕对方只是要求补充资料,他今天晚上也注定难眠了。
因为循环不良而微微发凉的拇指在屏幕上方停顿一下,然后准确无误地落下去。季苇一看着进度条被“已发送”所取代,关了灯,让自己躺进黑暗里。
醒是咳醒的,西北的天气要比京城更干燥,他夜里多少有些呼吸不畅,不知道在睡梦中是不是口鼻并用,嗓子干得发痛。
季苇一先竖着枕头靠了一会儿,以防突然起身会因为体位性低血压摔倒,顺便在这个过程中给许琮发消息:【买个加湿器来。】
慢慢爬起来换衣服洗漱,推开门的瞬间就看见张渊站在门外。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走廊里不通风,他只穿一件短t,额头上却挂着汗,两手插在口袋里,助听器也没带。
看见季苇一,从口袋里摸出助听器塞进耳朵里。
季苇一确认他能听见才开口:“大清早的,在这里做什么?”
一张嘴说话,干哑的嗓音就掩盖不住,尾音淹没在几声低咳里。
张渊没答,只拿两只黑漆漆的眼睛盯着他。
季苇一清清嗓子,努力找回自己的声音:“天有点干,不要紧。”看张渊还是皱着眉头眼睛也不眨:“别看我了,你不饿吗?”
对方点点头:“饿。”
季苇一无奈:“饿就去吃饭。”
张渊又点点头,仍横在他身前阻挡去路:“一起去。”
闹了半天是在这里等着他,准时蹲点,默不作声,就好像料定了他打算把早上这一顿混过去似的。
季苇一没说什么,把外套拉链拉到领口,做了个请的手势,跟在张渊身后进了电梯。
他本来最烦别人管他吃饭不吃饭这类事情,哪怕在家里被念叨时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总免不了嘟囔几句。
但张渊不太一样,他不太能令季苇一感觉到自己正在被管教。
他想起自己刚回到父母身边不久时,曾经被带去做客。
主人家是四层独栋别墅,就在和他家同一个小区,实际上很难有串门的实感。但院子里养一条德国牧羊犬,对他而言特别新鲜。
那小狗据说是什么军犬后裔,当时不到一岁,身量还未完全长成,直立起来已经和当时的季苇一差不多高。
本来怕吓到孩子,主人家特意把它关在笼子里,后来见季苇一好奇,挂着口套栓了绳子带出来陪他玩。
其他细节他也记不清楚,只记得虽然大人很谨慎地把防护措施拉满,那只尚未成年的大型犬其实只是友好绕着他脚边走来走去,粗壮的尾巴打在他小腿上像鞭子一样。
牵着它的女主人转头和季苇一父母聊天:“别看长得挺大个,其实还小呢,每天一大早就在这里等,早上起来非得先来见它才行,哪天起晚了就听它在门外呜呜咽咽的。”
他趁着这个功夫,伸出手来在对方头顶轻抚了一下,提出了回到父母身边之后的第一个要求:“我们也能养狗吗?”
此事以他半个小时之后就因为毛发过敏呼吸不畅进了急诊告终,当然季苇一后来意识到,哪怕没有他过敏这件事,家里也不会动养小动物的念头。
伺候他这样一个变着花生病的小孩已经够令人头疼的,绝不可能再让别的什么活物进来添堵。
他后来很快沉迷电影,养不养小动物说到底也只是小孩子的一时兴起,早就忘了。
之所以忽然在张渊身上产生了这种奇怪而又有些冒犯的联想,是因为有一瞬间,对方的表情让他觉得,好像等他一起吃饭真是的什么很重要的事情一样。
他不忍心拒绝,但又觉得张渊的世界不应该这么小。
他不是要拴着链子带着口套才能够出门的,也就不该在门口等着什么人必须要与他相见。
电梯空着,张渊先迈进去按了餐厅所在的一层,季苇一跟着进来,轿厢门关上的刹那,张渊便把脸转向他。
“昨晚……”他嘴唇动了动,不确定自己究竟有没有发出声音,只见季苇一抱臂倚在镜子似的墙壁上,很平静地微微仰头看着下降的层高数字。
小小的空间里只有他们两个人,除了电梯升降发出的噪音,就只剩下季苇一的呼吸声。
张渊听不见,却从季苇一胸口起伏的节奏里读出对方呼吸的频率又深又急。
他把没说的话咽回体内。
“到了。”季苇一轻声道。
他头天为了避免跟剧组的人撞上,没有来过餐厅。早餐是酒店常见的自助,菜品倒是不少,大部分都油乎乎的看起来没什么食欲。
季苇一在餐厅转了两圈,只拿了一点素菜和一碗粥。
菜炒得油盐都很重,粥的味道却意外不错。本以为是寡淡无味的白粥,入口才知道是鲜咸的。季苇一用勺子搅了搅,从碗底捞出鱼片和瑶柱。
鱼是淡水鱼,带着辨识度很高的土腥气,瑶柱也明显是干货泡发的。
平时放在家里,这样的东西他还是会嫌弃,在酒店里冷不丁喝到一碗,反倒很容易满足。
至少鱼是新鲜的,否则他矜贵的舌头一定警铃大作。
张渊端着盘子朝他走过来,犹豫一下,拉开季苇一斜对角的椅子坐下来。
季苇一于是低下头来,靠往自己嘴里塞粥避免和张渊对视,听到对方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来:“好吃吗?”
温热软糯的米粒滑进胃里,干痒的嗓子也变得舒服了一点。季苇一“嗯”了一声,终于找回自己的声音:“你也可以去尝尝。”
张渊没有起身,早上的阳光透过窗户晒过来,在他的鼻尖上凝成一粒小小的汗珠。
他看着季苇一低头时睫毛在脸上投下的阴影,很满足地咬了一口三明治。
粥当然应该好吃。
吃得满意的时候心情总是更好些,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手脚也没那么容易发冷。
射进屋内的阳光因为丁达尔效应给演员披上漂亮的光柱,季苇一把这一刻凝固在镜头中。
时光转瞬即逝,而影像历久弥新。
这或许就是他最初爱上电影的原因之一,短暂的生命总是被永恒的东西所吸引。
和怕冷就爱往暖和地方钻一个道理。
韩音的戏份只剩下一些较为轻松的部分,她杀青以后,剧组就要转战下一个拍摄地。
拍偏喜剧性的桥段有人笑场不奇怪,张渊ng也挺常见。
但是张渊频繁笑场,自从开拍至今确实是头一回。
他笑倒也不是大笑,然而顶着陈之禾的身份,哪怕只是扬起嘴角也显得很出戏。
程秋第四次叫停,终于忍不住把张渊喊过来,拉他到监视器前看回放:“到底什么东西那么好笑?”
张渊看着镜头里的自己,手在裤子缝上蹭两下,默不作声地把目光投在季苇一脸上。
程秋莫名其妙:“你看他做什么?”
张渊便把目光挪开:“对不起。”
程秋深知跟他讲话有多费劲,放弃深究:“你冷静一下,我们再来一次。”
打板之后再次开始,她把余光从监视器上往旁边移动。
“停!”女人长出一口气,侧过身来:“我知道了,一看见你笑他就跟着笑。”
季苇一从摄影机后面探出头:“我没笑。”
“你笑了。”程秋举起自己的手机屏幕:“你把口罩带上。”
季苇一看着镜头里自己弯弯的眉眼,不自觉摸了摸脸。
他怎么没意识到。
第54章
躲不掉也没那么想躲的鱼片粥又吃了三天, 剧组和此地的缘分也就到了尽头。
韩音在傍晚杀青,夕阳的余辉与她和张渊的离别一同定格在镜头中。鲜花和掌声簇拥,年轻的女人冲着一众台前幕后的同事们鞠躬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