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土地公的眼皮有不详征兆,张开嘴想追问是不是“害死”沈湘的官出来了。
在土地爷和宣婴的这番交谈中,今夜沈选的遭遇变得逐渐清晰,沈家从民国时期就总是被‘官’所选中的特殊体质好像也露出了一丝端倪。
他们都知道,宣婴和沈家世代的命运都绑在一起。
宣婴却至今没搞懂沈家在一百年前到底不小心惹了哪路鬼神。
但在这112年间,沈严,沈樵,沈如诚,包括沈选都曾经经历过一模一样的冥司召唤。
这个家族就像被诅咒了,宣婴记得最早的那一次厄运,是出现1961年的上海,沈家双生子当时一起撞克,是宣婴在金华发动道教五雷,却也只救下了沈严的命。
然后就是第二次。
这一次是1977年,宣婴救了四岁的沈如诚。
最后就是第三次。
1999年,宣婴第一次出手相助救了沈选,那个过程是宣婴迄今为止碰到最凶险的一次撞鬼驱邪,但他也不知道是不是沈选和祖辈不一样,沈选的四柱八字更轻,从小更容易撞克。
宣婴想到这里也开始没好气。
九十年代初,中国彻底进入了又一个新时代,沈选的父母也完全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模范。
沈选的命,除了容易被鬼附体,哪里都好。
他与他,真正不般配的地方本不是阴阳,贫富,性别,是一个出生在112年后的人懂不了宣婴,其实沈家人从没有记恨在心,在沈家的书架上,摆着马姨娘的回忆性散文和日记本,除了记叙了绍兴一代的风俗和1938年的历史时代背景,她只字未提仇恨。
宣婴再回忆起来,心中又涌出来人性的弱点,他觉得今天对沈选的态度是凶了点。
人和人的命数本该是不做对比的,沈选根本不懂什么是穷,宣婴这种爹又不疼,娘死的早,生前活活饿死在一口酱油缸的活倒霉蛋跟沈选压根不能比。
那又如何?
沈选不也成不了他。
他还是天上地下第一号的宣婴真君,比什么比,没意思。
他轻拍腿部,发出懒洋洋的声音,半点不觉得自卑地笑。
“嘘,都不晓得要避讳么,我可不想让沈家白发人送黑发人。”
土地公公一惊,认错说:“是,是我鲁莽了。”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所谓“讳”,有指帝王、“圣人”、长官以及鬼神的名字。常人总说不能在嘴上乱用乱说,平时用到与这类人物名字相同的字必须设法避开或改写,此谓避讳。
因为一旦犯“官”讳,活人定将身罹大祸。
可是沈选既然没事,土地公公现在就想知道宣婴要不要紧。
宣婴算是放松好的身体慵懒地勾起一件衣服往头顶套了下去,嘴里烦透了说:“我没事啊,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凡事也没有证据,我们两个小“官”乱说上级大‘官’的名讳可不行。不过今年过年有空,我要去地下打点一些烟酒纸扎给领导们了……”
宣婴估计也怕土地公公多嘴,一脸假充大方的他挥手:“我死不了的。”
这次轮到土地爷教训他。
“诶!你刚才还说要避讳!快呸呸呸!”
“呸!好了吧!”
“快说吉利话!”
宣婴皱眉挨了老头子给他的一个“切钉公”——这是吴语方言里的打孩子用语,人一旦老了,都是一样的,爱听吉利话,既然有些话是避讳……
“办年货!我们下次不说那个字,我们就说……家里办年货行不行?”
宣婴刚才吃饭吃的脸上带点红润感,他又是个什么事情都盼着热热闹闹的性子,歪头认错的微笑表情也很是讨老年人喜欢。
土地爷无奈地跟着他一起笑了起来。
“……哪里像个真君爷的样子。”
宣婴疯疯癫癫的,鼓起腮帮子,呼气吸气,又呼气:“狗屁倒灶的,我本来就是厉鬼一个,才不是什么真君假君。”
他还一身班味地抱怨,手臂比划比划沈选的个子,他掏出手机点出来一张照片。
“你知道么……他,一米八八的个子,居然要我背他……还是小孩子更可爱……你看是吧!他五岁的样子我一直存着呢……”
“哦哟,五岁的旧事体还替他留着啊?”
“……”
“……”
土地公公看他怎么说,宣婴不语只是一味说“吉利话”,土地爷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凡事只要宣婴能觉得开心,老头子也根本没有别的念想了。
神仙也是帮亲的,沈选是一个挺好的青年,可宣婴才是他的亲人啊,对吧。
第12章
人间百载沧桑,连幽冥地府也染了烟火气,掌管厉鬼的阴司大将军哄好了自家土地老头,开始对着案头堆积的文书发愁。
后土娘娘朱砂批注的“财务报告”四字也刺得他眼疼。
百年前他跟土地在虹口当城隍时可没这些劳什子规矩,如今倒要学凡人搞什么飞机财政规划。
他正想着,檐外飘来几星香灰,混着他供桌上的信众祭品和香烟。宣婴忽然想起,一百年前初升冥府殿主时,金华城隍庙前的糖画摊子也是这般烟火缭绕,当时他还经常变成一个小女孩在门口套圈,金华市过来卖年货商品的奶奶爷爷都认识宣婴。
他们会问,“囡囡几岁啦!”
宣婴会厚颜无耻说:“爷爷奶奶!我五岁!”
老年人们都把他当小孙女一样看护着,有一个东阳人奶奶还认了他做干孙女。
三年后,这个奶奶阳寿到头,无儿无女的她又一次见到了“干孙女”来替她勾写生死簿,可这次她看到的是大将军的原型,她当下想了半天,发现对于投胎,自己也已经不再恐惧,她对宣婴说了四个字,此生无憾。
但她还有一句话没说。
原来神官是这样的。
怪不得都说菩萨法相万千,宣婴不就是如此吗?
可宣婴以前喜欢度人,除了今夜出意外见沈选,也好久没有一次快活潇洒地去过人间了,毕竟大将军殿夜里可是热闹得很,所以他们还是都当好“泥菩萨”别吓唬凡人更稳妥。
“哟,大将军,老土,都还没睡呢。”
灶王爷看到了他们的大殿仍然亮灯,他也端着滚烫的黑色陶罐子过来看看。刚好桌上的国潮外卖盒还没收拾走,老神仙一把抓起领导的夜宵,围裙战袍沾满陈年油渍,补丁处还粘着几粒糯米,“大将军,原来你是又饿了?可这个预制菜被央视曝光过的,这些猪肉鸡肉可比咱们的岁数还大,神仙都会吃成旱魃!快,别吃了,我这板蓝根炖了三个时辰,趁热喝一点......”
宣婴便是地府鬼见愁,脸色顿时也大变,他坚决反对灶王爷给他喂苦苦的药:“不必了啊,我去睡了,没病没灾喝什么药。”
土地瞄了一眼他骤然紧绷的下颌,放软语气:“好歹把述职报告写完,冥司现在是公务员单位,最重文书体面。”
宣婴烦躁地扯开衣襟盘扣,露出锁骨处镇邪的鎏金锁和朱雀绿松鹿茸项链。
“你第一天认识我?我天生就是莽夫,也只有字还算拿的出手,可这是因为我上岸的时候,根本不用参加笔试啊!”
宣婴难得诉苦起来,他想到天天上班的神仙日子更不想说话了,他怎么过得像个小学生,又要被催写作业,又要喝中药,又不能说脏话,是不是因为他还没成家立业才被当地官殿的小孩子?可他都一百来岁了!
想了想,土地公公又拉着自家百岁小孩替他出谋划策说:“今年冥司的考公成绩出来了吗?不如我们也弄一个对外招聘岗位吧,是时候也该来点大学生了,我们这儿除了你一个年轻点的仙家,都快成了老年大学了。”
灶王爷点点头,还没放弃推销他的中药,“我跟我老伴儿灶神奶奶保管能做出标准的大学食堂饭,大将军你不是也爱吃我的饭嘛,来啊将军——”
“灶王爷您使不得!”宣婴见势不妙,急忙躲过了灶王爷。
灶王追他的粉红塑胶拖鞋在青砖地上打滑,可惜扑了个空。
宣婴一个地府大将军这下彻底打不过老头了,他气喘吁吁地捏紧讨厌苦涩的鼻子,盯着罐中翻腾的褐色药汁看了一眼,脖颈后青红色纹路忽明忽暗。灶王爷还想说什么,宣婴突然眼睛一眯,站起来就飞了出去,他的饰品护腕撞在桌子上当啷作响,嘴里流里流气地嚷嚷着:“我明天就找大学生来给我们单位写报告,我给他买酆都人寿保险!给他交社保!交住房公积金!对!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瞎胡扯的他很快一溜烟化作香火白烟跑了。
土地公追都没赶上他,拄着枣木杖从廊柱后转回来,老神仙杖头悬着的五谷锦囊叮咚作响,他作为行政一把手的语气也是头痛:“说了半天也没把报告写完,你看他这当官当的......”
两位老仙对视,斜阳透过雕花窗棂,将供桌那块傩戏面具称托得很是震慑人心——可高堂寺庙里供奉的玄袍玉带旁边也有一个和宣婴相似之处的轮廓,那蜷着的,炸毛的玳瑁异色瞳猫儿,不就是他们那位长不大的宣大将军吗?
在土地爷和宣婴的这番交谈中,今夜沈选的遭遇变得逐渐清晰,沈家从民国时期就总是被‘官’所选中的特殊体质好像也露出了一丝端倪。
他们都知道,宣婴和沈家世代的命运都绑在一起。
宣婴却至今没搞懂沈家在一百年前到底不小心惹了哪路鬼神。
但在这112年间,沈严,沈樵,沈如诚,包括沈选都曾经经历过一模一样的冥司召唤。
这个家族就像被诅咒了,宣婴记得最早的那一次厄运,是出现1961年的上海,沈家双生子当时一起撞克,是宣婴在金华发动道教五雷,却也只救下了沈严的命。
然后就是第二次。
这一次是1977年,宣婴救了四岁的沈如诚。
最后就是第三次。
1999年,宣婴第一次出手相助救了沈选,那个过程是宣婴迄今为止碰到最凶险的一次撞鬼驱邪,但他也不知道是不是沈选和祖辈不一样,沈选的四柱八字更轻,从小更容易撞克。
宣婴想到这里也开始没好气。
九十年代初,中国彻底进入了又一个新时代,沈选的父母也完全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模范。
沈选的命,除了容易被鬼附体,哪里都好。
他与他,真正不般配的地方本不是阴阳,贫富,性别,是一个出生在112年后的人懂不了宣婴,其实沈家人从没有记恨在心,在沈家的书架上,摆着马姨娘的回忆性散文和日记本,除了记叙了绍兴一代的风俗和1938年的历史时代背景,她只字未提仇恨。
宣婴再回忆起来,心中又涌出来人性的弱点,他觉得今天对沈选的态度是凶了点。
人和人的命数本该是不做对比的,沈选根本不懂什么是穷,宣婴这种爹又不疼,娘死的早,生前活活饿死在一口酱油缸的活倒霉蛋跟沈选压根不能比。
那又如何?
沈选不也成不了他。
他还是天上地下第一号的宣婴真君,比什么比,没意思。
他轻拍腿部,发出懒洋洋的声音,半点不觉得自卑地笑。
“嘘,都不晓得要避讳么,我可不想让沈家白发人送黑发人。”
土地公公一惊,认错说:“是,是我鲁莽了。”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所谓“讳”,有指帝王、“圣人”、长官以及鬼神的名字。常人总说不能在嘴上乱用乱说,平时用到与这类人物名字相同的字必须设法避开或改写,此谓避讳。
因为一旦犯“官”讳,活人定将身罹大祸。
可是沈选既然没事,土地公公现在就想知道宣婴要不要紧。
宣婴算是放松好的身体慵懒地勾起一件衣服往头顶套了下去,嘴里烦透了说:“我没事啊,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凡事也没有证据,我们两个小“官”乱说上级大‘官’的名讳可不行。不过今年过年有空,我要去地下打点一些烟酒纸扎给领导们了……”
宣婴估计也怕土地公公多嘴,一脸假充大方的他挥手:“我死不了的。”
这次轮到土地爷教训他。
“诶!你刚才还说要避讳!快呸呸呸!”
“呸!好了吧!”
“快说吉利话!”
宣婴皱眉挨了老头子给他的一个“切钉公”——这是吴语方言里的打孩子用语,人一旦老了,都是一样的,爱听吉利话,既然有些话是避讳……
“办年货!我们下次不说那个字,我们就说……家里办年货行不行?”
宣婴刚才吃饭吃的脸上带点红润感,他又是个什么事情都盼着热热闹闹的性子,歪头认错的微笑表情也很是讨老年人喜欢。
土地爷无奈地跟着他一起笑了起来。
“……哪里像个真君爷的样子。”
宣婴疯疯癫癫的,鼓起腮帮子,呼气吸气,又呼气:“狗屁倒灶的,我本来就是厉鬼一个,才不是什么真君假君。”
他还一身班味地抱怨,手臂比划比划沈选的个子,他掏出手机点出来一张照片。
“你知道么……他,一米八八的个子,居然要我背他……还是小孩子更可爱……你看是吧!他五岁的样子我一直存着呢……”
“哦哟,五岁的旧事体还替他留着啊?”
“……”
“……”
土地公公看他怎么说,宣婴不语只是一味说“吉利话”,土地爷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凡事只要宣婴能觉得开心,老头子也根本没有别的念想了。
神仙也是帮亲的,沈选是一个挺好的青年,可宣婴才是他的亲人啊,对吧。
第12章
人间百载沧桑,连幽冥地府也染了烟火气,掌管厉鬼的阴司大将军哄好了自家土地老头,开始对着案头堆积的文书发愁。
后土娘娘朱砂批注的“财务报告”四字也刺得他眼疼。
百年前他跟土地在虹口当城隍时可没这些劳什子规矩,如今倒要学凡人搞什么飞机财政规划。
他正想着,檐外飘来几星香灰,混着他供桌上的信众祭品和香烟。宣婴忽然想起,一百年前初升冥府殿主时,金华城隍庙前的糖画摊子也是这般烟火缭绕,当时他还经常变成一个小女孩在门口套圈,金华市过来卖年货商品的奶奶爷爷都认识宣婴。
他们会问,“囡囡几岁啦!”
宣婴会厚颜无耻说:“爷爷奶奶!我五岁!”
老年人们都把他当小孙女一样看护着,有一个东阳人奶奶还认了他做干孙女。
三年后,这个奶奶阳寿到头,无儿无女的她又一次见到了“干孙女”来替她勾写生死簿,可这次她看到的是大将军的原型,她当下想了半天,发现对于投胎,自己也已经不再恐惧,她对宣婴说了四个字,此生无憾。
但她还有一句话没说。
原来神官是这样的。
怪不得都说菩萨法相万千,宣婴不就是如此吗?
可宣婴以前喜欢度人,除了今夜出意外见沈选,也好久没有一次快活潇洒地去过人间了,毕竟大将军殿夜里可是热闹得很,所以他们还是都当好“泥菩萨”别吓唬凡人更稳妥。
“哟,大将军,老土,都还没睡呢。”
灶王爷看到了他们的大殿仍然亮灯,他也端着滚烫的黑色陶罐子过来看看。刚好桌上的国潮外卖盒还没收拾走,老神仙一把抓起领导的夜宵,围裙战袍沾满陈年油渍,补丁处还粘着几粒糯米,“大将军,原来你是又饿了?可这个预制菜被央视曝光过的,这些猪肉鸡肉可比咱们的岁数还大,神仙都会吃成旱魃!快,别吃了,我这板蓝根炖了三个时辰,趁热喝一点......”
宣婴便是地府鬼见愁,脸色顿时也大变,他坚决反对灶王爷给他喂苦苦的药:“不必了啊,我去睡了,没病没灾喝什么药。”
土地瞄了一眼他骤然紧绷的下颌,放软语气:“好歹把述职报告写完,冥司现在是公务员单位,最重文书体面。”
宣婴烦躁地扯开衣襟盘扣,露出锁骨处镇邪的鎏金锁和朱雀绿松鹿茸项链。
“你第一天认识我?我天生就是莽夫,也只有字还算拿的出手,可这是因为我上岸的时候,根本不用参加笔试啊!”
宣婴难得诉苦起来,他想到天天上班的神仙日子更不想说话了,他怎么过得像个小学生,又要被催写作业,又要喝中药,又不能说脏话,是不是因为他还没成家立业才被当地官殿的小孩子?可他都一百来岁了!
想了想,土地公公又拉着自家百岁小孩替他出谋划策说:“今年冥司的考公成绩出来了吗?不如我们也弄一个对外招聘岗位吧,是时候也该来点大学生了,我们这儿除了你一个年轻点的仙家,都快成了老年大学了。”
灶王爷点点头,还没放弃推销他的中药,“我跟我老伴儿灶神奶奶保管能做出标准的大学食堂饭,大将军你不是也爱吃我的饭嘛,来啊将军——”
“灶王爷您使不得!”宣婴见势不妙,急忙躲过了灶王爷。
灶王追他的粉红塑胶拖鞋在青砖地上打滑,可惜扑了个空。
宣婴一个地府大将军这下彻底打不过老头了,他气喘吁吁地捏紧讨厌苦涩的鼻子,盯着罐中翻腾的褐色药汁看了一眼,脖颈后青红色纹路忽明忽暗。灶王爷还想说什么,宣婴突然眼睛一眯,站起来就飞了出去,他的饰品护腕撞在桌子上当啷作响,嘴里流里流气地嚷嚷着:“我明天就找大学生来给我们单位写报告,我给他买酆都人寿保险!给他交社保!交住房公积金!对!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瞎胡扯的他很快一溜烟化作香火白烟跑了。
土地公追都没赶上他,拄着枣木杖从廊柱后转回来,老神仙杖头悬着的五谷锦囊叮咚作响,他作为行政一把手的语气也是头痛:“说了半天也没把报告写完,你看他这当官当的......”
两位老仙对视,斜阳透过雕花窗棂,将供桌那块傩戏面具称托得很是震慑人心——可高堂寺庙里供奉的玄袍玉带旁边也有一个和宣婴相似之处的轮廓,那蜷着的,炸毛的玳瑁异色瞳猫儿,不就是他们那位长不大的宣大将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