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算了,明天就明天。
阿宝这才心满意足,起身去挑选礼物。袁家收了帖子,立马让仆人带了口信,说袁翰林明日扫榻相迎两位小友。
次日一早,庄绍宗夫妇驱车来到袁翰林租住的两进小院,被仆人迎了进去。
让阿宝惊讶的是,杨冰云竟然和袁翰林一起在厅堂迎客,而且袁翰林长得也不丑,甚至可以说是一位美中年。
双方见礼后,袁翰林笑着解释道:“我竟然没想到我与庄相公有这样的渊源,不是通家之好,胜似通家之好。因此,便与杨氏一起招待贤伉俪。”
庄绍宗笑道:“袁翰林是名士,拙荆与尊宠是至交。翰林豁达通人情,我又岂是迂腐之人?”
话音刚罢,袁翰林就与庄绍宗一起笑起来。
袁翰林道:“你与你兄长的性情不同,不,有点相同。”
庄绍宗问:“大哥是老大,稳重周全,比我强多了。袁翰林口中的相同,我却不明白了。”
袁翰林感慨道:“你们都是心存良善的读书人。朝廷多几个你们这样的年轻人,何愁天下不平?”
庄绍宗拱手道:“惭愧惭愧,上次中举忝人乏,实在学问有限,不敢当翰林赞赏。”
在庄绍宗与袁翰林说着寒暄的话时,杨冰云与阿宝早已凑近低头窃窃私语,甚至携手出去,来到杨冰云的内室,说起私房话。
杨冰云挥手让随侍的丫鬟仆妇下去,阿宝见状连忙问起袁翰林对子嗣的看法。
杨冰云绯红着脸,小声道:*“他同意了,准备过两日就去府城住一段时间。”
阿宝抚掌大赞:“好啊好!我这就派仆人去府城和那位大夫说一声,他最擅长妇科和小儿科,比送子观音还灵验呢。”
杨冰云笑着点头:“如能得偿所愿,我承你的情。”
阿宝毫不在意道:“嘿,这算什么,你以后有所凭依就行。”
解决了一件事,阿宝和杨冰云都大为高兴。许是杨冰云此刻对袁家到不怎么避讳,说起袁翰林的妻妾儿女来。
“他们家书香门第,三位公子都是读书人,二公子中了进士,大公子只有秀才功名在家中支撑门户,三公子正在进学。两位大小姐都出嫁了,只有一女待嫁闺中。”杨冰云道。
阿宝问:“品性如何?”
杨冰云回:“各有各的不同,但大抵都是好的。夫人现在万事不管,孙男娣女绕膝,最是和善。其他妾室年事已高,宠爱稀薄,平日沉默度日。”
阿宝点头,握住杨冰云的手,郑重道:“要是以后遇到麻烦,你派人找我。”
杨冰云笑起来,笑容如同春雨后的青山,低声道:“我知道呢,阿宝。”
因着杨冰云与阿宝的关系,再加上袁翰林秉性直爽,今日比昨日多了几分亲近,用心地指导起庄绍宗的学问。
“你与你哥初来京师时的情况很像,圣贤书基础扎实,但思想……有古之遗风,但现在名师大儒多是泰州学派之人。”
泰州学派是如今的显学。
袁翰林又问:“你有什么想法?”
庄绍宗想了想,摇头道:“我不知道,但我想用所学做一些事情。”
袁翰林抚须大笑:“你与你大哥这点又很像。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内圣外王……三千大道殊途同归。”
“不过,圣人之言开卷有益。我有几册阳明先生和心斋先生的文集,送与你。”袁翰林道。
庄绍宗没有拒绝,接过这份好意,喜道:“学生多谢翰林。”
袁翰林道:“你若有什么疑问,直接写信与我便是。”
说罢,袁翰林突然一拍额头,道:“失策了,我打算趁着腿脚好,效仿谢公游山玩水,行踪不定,只怕你写信找不着人。”
听到这话,庄绍宗微笑起来,静待袁翰林下文。
“我年纪大了,若觉某地好,必在某地安居一段时日,到时我写信与你。你将平日疑惑都一一写在信中,寄给我便是。”袁翰林道。
庄绍宗拱手道谢:“翰林不吝赐教,学生铭感于内。”
说完,庄绍宗又笑道:“昨日翰林走后,山长感慨良久,我们这里文风不盛,难得有你这样的大儒过来,山长夫子并学生们都欣喜至极。”
“只是翰林你行程不定,山长感叹不能与你秉烛而谈,对我惋惜很久。”
袁翰林闻言,笑道:“东山书院学风淳朴,我甚是喜爱,若是有机会,一定会在书院多呆些日子。”
庄绍宗心中一动,东山书院师生诸人功名最高的只是举人,能遇见一位进士功名且是大儒的人,极为罕见。
若是能让他留在东山书院一段时间,说不定会对书院的师生有很大的助益呢。
庄绍宗昨晚从阿宝处听说,杨冰云有意在开封府城调养身体,现在又临近年节,说不定袁翰林真有可能在县城停留一段时间呢。
中午,袁翰林与杨冰云留二人用饭,宾主尽欢。
回来路上,庄绍宗问袁翰林是不是要在城里呆一段时间。阿宝笑着回答道:“袁翰林同意去看大夫,这两日就去府城。若是需要调养,恐怕需要一段时间。”
“你问这个做什么?”阿宝说完问庄绍宗。
庄绍宗笑道:“看见大儒,忍不住想多留他在书院几日交流交流。”
阿宝笑了:“那你要等到来年了。从这儿到府城赶路需要几天,不到半个月就过年了,即便他们不走,也只能明年去书院。”
庄绍宗笑道:“有可能就行,我这两日收获颇多。这里要多谢娘子,牵线搭桥。”
阿宝冲庄绍宗哼了一声,道:“我不是为你,是为自己,为我的好友冰云,不要自作多情。”
庄绍宗不以为意:“咱们论迹不论心,若非娘子与杨夫人相交莫逆,我哪有机会成为袁翰林的座上宾。”
阿宝又哼了一声,道:“你知道就好。”
果然次日,杨冰云央着袁翰林坐车到府城找擅长妇科的胡大夫看诊。
阿宝和庄绍宗都想得到结果,不过阿宝等的是看诊的结果,庄绍宗等的是二人是否暂留的结果,因而两人都未如原计划一样回家。
苏蕙仙乐得在娘家多住几日,也一样留在城里。
这一住一直住到了腊月二十三,明日就是祭灶神。若杨冰云与袁翰林从府城不回来,他们一家最迟明日一早就要回去了。
庄绍耀和沈绍祖放了假,明年过了元宵节来上课。两人被庄绍宗接到曹宅暂住。
让庄绍宗惊讶的是,向来焦不离孟的两兄弟竟然闹起了别扭。
瞧瞧那两人一副恨不得不认识对方的表情,庄绍宗看一次就想笑一次。
但是他怕弟弟们恼羞成怒,不敢笑,只能憋在心里,晚上与阿宝分享。
正当众人焦急等待时,忽然有仆人过来禀告,说是袁家的人又回来了。
阿宝立马拿出写好的帖子,递给仆人道:“你把这个送到杨夫人手中。”
这既是一张帖子也是一张信,阿宝邀请杨冰云并袁翰林到自家过年。
杨冰云动作很快,不多会儿写了一封信让仆从立马捎了回来。
她在信中婉言谢绝了阿宝的好意,又提到府城一行极为顺利,二人身体皆安,但袁翰林年纪大了开了几副保养的药,慢慢吃着,日后缘分到了就能如愿。
阿宝看完,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发自内心地为杨冰云感到高兴。
她准备送年礼时,要给杨冰云送一尊送子观音,祝福她早日能如愿。
次日一早,庄绍宗带着家人和礼物往桃花镇赶。他们已经在城里呆了很多时间,只怕家中父母早已担忧。
路过镇上,他先将沈绍祖送回舅舅家,临别之际嘱咐沈绍祖不要忘了学习,对沈绍祖别扭躲闪的神情也不以为意。
小孩子到了这个年纪,总是想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时常让人大为观止,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就好了。
直到庄绍耀离开,两兄弟一句话也没说。
庄绍耀心中冷哼,沈绍祖不说,他还不稀罕听呢。
扭扭捏捏,哼哼唧唧,一点都不爽快大方。
回到庄家,庄绍耀就看见母亲系着围裙,正拿着鸡毛掸子掸灰,见儿子儿媳都回来了,大为高兴。
“你们终于回来了,我还以为你要错过祭灶神呢。”沈母笑道:“你们先回屋歇着。”
苏蕙仙领着儿女见过沈母后,便回到房里换了一身衣裳,便出来和沈母一起打扫卫生。
阿宝和庄绍宗回到屋内纷发礼物,阿宝在城里买了不少吃的、玩的、用的东西。
庄绍耀则是十分郁闷,他视沈绍祖为兄弟,兄弟明显有事瞒着他。瞒着也就罢了,每个人都有只需要自己保守的秘密,但是沈绍祖对他别别扭扭就不对了。
他非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然而两人入学后几乎是同吃同住。他有的,表弟也有;表弟有的,他也有。
祭灶神都祭得不安生,庄绍耀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突然猛地站起来。
阿宝这才心满意足,起身去挑选礼物。袁家收了帖子,立马让仆人带了口信,说袁翰林明日扫榻相迎两位小友。
次日一早,庄绍宗夫妇驱车来到袁翰林租住的两进小院,被仆人迎了进去。
让阿宝惊讶的是,杨冰云竟然和袁翰林一起在厅堂迎客,而且袁翰林长得也不丑,甚至可以说是一位美中年。
双方见礼后,袁翰林笑着解释道:“我竟然没想到我与庄相公有这样的渊源,不是通家之好,胜似通家之好。因此,便与杨氏一起招待贤伉俪。”
庄绍宗笑道:“袁翰林是名士,拙荆与尊宠是至交。翰林豁达通人情,我又岂是迂腐之人?”
话音刚罢,袁翰林就与庄绍宗一起笑起来。
袁翰林道:“你与你兄长的性情不同,不,有点相同。”
庄绍宗问:“大哥是老大,稳重周全,比我强多了。袁翰林口中的相同,我却不明白了。”
袁翰林感慨道:“你们都是心存良善的读书人。朝廷多几个你们这样的年轻人,何愁天下不平?”
庄绍宗拱手道:“惭愧惭愧,上次中举忝人乏,实在学问有限,不敢当翰林赞赏。”
在庄绍宗与袁翰林说着寒暄的话时,杨冰云与阿宝早已凑近低头窃窃私语,甚至携手出去,来到杨冰云的内室,说起私房话。
杨冰云挥手让随侍的丫鬟仆妇下去,阿宝见状连忙问起袁翰林对子嗣的看法。
杨冰云绯红着脸,小声道:*“他同意了,准备过两日就去府城住一段时间。”
阿宝抚掌大赞:“好啊好!我这就派仆人去府城和那位大夫说一声,他最擅长妇科和小儿科,比送子观音还灵验呢。”
杨冰云笑着点头:“如能得偿所愿,我承你的情。”
阿宝毫不在意道:“嘿,这算什么,你以后有所凭依就行。”
解决了一件事,阿宝和杨冰云都大为高兴。许是杨冰云此刻对袁家到不怎么避讳,说起袁翰林的妻妾儿女来。
“他们家书香门第,三位公子都是读书人,二公子中了进士,大公子只有秀才功名在家中支撑门户,三公子正在进学。两位大小姐都出嫁了,只有一女待嫁闺中。”杨冰云道。
阿宝问:“品性如何?”
杨冰云回:“各有各的不同,但大抵都是好的。夫人现在万事不管,孙男娣女绕膝,最是和善。其他妾室年事已高,宠爱稀薄,平日沉默度日。”
阿宝点头,握住杨冰云的手,郑重道:“要是以后遇到麻烦,你派人找我。”
杨冰云笑起来,笑容如同春雨后的青山,低声道:“我知道呢,阿宝。”
因着杨冰云与阿宝的关系,再加上袁翰林秉性直爽,今日比昨日多了几分亲近,用心地指导起庄绍宗的学问。
“你与你哥初来京师时的情况很像,圣贤书基础扎实,但思想……有古之遗风,但现在名师大儒多是泰州学派之人。”
泰州学派是如今的显学。
袁翰林又问:“你有什么想法?”
庄绍宗想了想,摇头道:“我不知道,但我想用所学做一些事情。”
袁翰林抚须大笑:“你与你大哥这点又很像。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内圣外王……三千大道殊途同归。”
“不过,圣人之言开卷有益。我有几册阳明先生和心斋先生的文集,送与你。”袁翰林道。
庄绍宗没有拒绝,接过这份好意,喜道:“学生多谢翰林。”
袁翰林道:“你若有什么疑问,直接写信与我便是。”
说罢,袁翰林突然一拍额头,道:“失策了,我打算趁着腿脚好,效仿谢公游山玩水,行踪不定,只怕你写信找不着人。”
听到这话,庄绍宗微笑起来,静待袁翰林下文。
“我年纪大了,若觉某地好,必在某地安居一段时日,到时我写信与你。你将平日疑惑都一一写在信中,寄给我便是。”袁翰林道。
庄绍宗拱手道谢:“翰林不吝赐教,学生铭感于内。”
说完,庄绍宗又笑道:“昨日翰林走后,山长感慨良久,我们这里文风不盛,难得有你这样的大儒过来,山长夫子并学生们都欣喜至极。”
“只是翰林你行程不定,山长感叹不能与你秉烛而谈,对我惋惜很久。”
袁翰林闻言,笑道:“东山书院学风淳朴,我甚是喜爱,若是有机会,一定会在书院多呆些日子。”
庄绍宗心中一动,东山书院师生诸人功名最高的只是举人,能遇见一位进士功名且是大儒的人,极为罕见。
若是能让他留在东山书院一段时间,说不定会对书院的师生有很大的助益呢。
庄绍宗昨晚从阿宝处听说,杨冰云有意在开封府城调养身体,现在又临近年节,说不定袁翰林真有可能在县城停留一段时间呢。
中午,袁翰林与杨冰云留二人用饭,宾主尽欢。
回来路上,庄绍宗问袁翰林是不是要在城里呆一段时间。阿宝笑着回答道:“袁翰林同意去看大夫,这两日就去府城。若是需要调养,恐怕需要一段时间。”
“你问这个做什么?”阿宝说完问庄绍宗。
庄绍宗笑道:“看见大儒,忍不住想多留他在书院几日交流交流。”
阿宝笑了:“那你要等到来年了。从这儿到府城赶路需要几天,不到半个月就过年了,即便他们不走,也只能明年去书院。”
庄绍宗笑道:“有可能就行,我这两日收获颇多。这里要多谢娘子,牵线搭桥。”
阿宝冲庄绍宗哼了一声,道:“我不是为你,是为自己,为我的好友冰云,不要自作多情。”
庄绍宗不以为意:“咱们论迹不论心,若非娘子与杨夫人相交莫逆,我哪有机会成为袁翰林的座上宾。”
阿宝又哼了一声,道:“你知道就好。”
果然次日,杨冰云央着袁翰林坐车到府城找擅长妇科的胡大夫看诊。
阿宝和庄绍宗都想得到结果,不过阿宝等的是看诊的结果,庄绍宗等的是二人是否暂留的结果,因而两人都未如原计划一样回家。
苏蕙仙乐得在娘家多住几日,也一样留在城里。
这一住一直住到了腊月二十三,明日就是祭灶神。若杨冰云与袁翰林从府城不回来,他们一家最迟明日一早就要回去了。
庄绍耀和沈绍祖放了假,明年过了元宵节来上课。两人被庄绍宗接到曹宅暂住。
让庄绍宗惊讶的是,向来焦不离孟的两兄弟竟然闹起了别扭。
瞧瞧那两人一副恨不得不认识对方的表情,庄绍宗看一次就想笑一次。
但是他怕弟弟们恼羞成怒,不敢笑,只能憋在心里,晚上与阿宝分享。
正当众人焦急等待时,忽然有仆人过来禀告,说是袁家的人又回来了。
阿宝立马拿出写好的帖子,递给仆人道:“你把这个送到杨夫人手中。”
这既是一张帖子也是一张信,阿宝邀请杨冰云并袁翰林到自家过年。
杨冰云动作很快,不多会儿写了一封信让仆从立马捎了回来。
她在信中婉言谢绝了阿宝的好意,又提到府城一行极为顺利,二人身体皆安,但袁翰林年纪大了开了几副保养的药,慢慢吃着,日后缘分到了就能如愿。
阿宝看完,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发自内心地为杨冰云感到高兴。
她准备送年礼时,要给杨冰云送一尊送子观音,祝福她早日能如愿。
次日一早,庄绍宗带着家人和礼物往桃花镇赶。他们已经在城里呆了很多时间,只怕家中父母早已担忧。
路过镇上,他先将沈绍祖送回舅舅家,临别之际嘱咐沈绍祖不要忘了学习,对沈绍祖别扭躲闪的神情也不以为意。
小孩子到了这个年纪,总是想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时常让人大为观止,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就好了。
直到庄绍耀离开,两兄弟一句话也没说。
庄绍耀心中冷哼,沈绍祖不说,他还不稀罕听呢。
扭扭捏捏,哼哼唧唧,一点都不爽快大方。
回到庄家,庄绍耀就看见母亲系着围裙,正拿着鸡毛掸子掸灰,见儿子儿媳都回来了,大为高兴。
“你们终于回来了,我还以为你要错过祭灶神呢。”沈母笑道:“你们先回屋歇着。”
苏蕙仙领着儿女见过沈母后,便回到房里换了一身衣裳,便出来和沈母一起打扫卫生。
阿宝和庄绍宗回到屋内纷发礼物,阿宝在城里买了不少吃的、玩的、用的东西。
庄绍耀则是十分郁闷,他视沈绍祖为兄弟,兄弟明显有事瞒着他。瞒着也就罢了,每个人都有只需要自己保守的秘密,但是沈绍祖对他别别扭扭就不对了。
他非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然而两人入学后几乎是同吃同住。他有的,表弟也有;表弟有的,他也有。
祭灶神都祭得不安生,庄绍耀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突然猛地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