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如此一来,云贵两省的地方官把希望都放在鄂容安身上了。就等着他和藩属国多签几个咖啡订单。
其他省一看云贵和陕甘都得到了朝廷拨款,有望开办制造局分局,也着急了。
但湖广是天下粮仓,乾隆不希望这两省全力耕种,河南也是农业大省,又临近直隶和陕西,没必要单开一个分局。浙江、江苏、福建有一个江南制造局就够了。
现在就只有山东、山西和关外还需要开个分局,朝廷一时拿不出太多钱,只能三选一。
山西巡抚、山东巡抚和盛京将军为了这事儿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在工部官员的实地考察下,决定在山西开分局。
山西是最适合开制造局的地方,煤矿多,商人多。晋商还财大气粗,想捐十万两给山西制造局。
晋商是出了名的抠门,朝中官员都不信他们愿意出十万两。
“晋商愿意出钱,自然是看到了这其中的利益。”
尚书房内,阿哥们讨论起这件事,永琏就说:“山西的煤矿铁矿都需要蒸汽机,但现在造办处生产出的蒸汽机运过去成本很高,很多煤矿用不起。再说商人运送货物需要蒸汽车,这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尤其山西是挣蒙古人的钱,都是陆路运输,蒸汽车就更重要了。别说十万两,就是二十万两他们也不亏。”
“这么说,其他省的商人也应该捐。”弘曕道。“江南富商那么多怎么没人掏钱啊?”和晋商一比,江南那些富商目光就有些短浅了。
永琏叹道:“现在江南那些富商偷着乐呢,他们一分钱没出,朝廷就给他们办了制造局。”
不过晋商开了这个头,其他省的地方官有样学样,肯定会让当地商人出点血。
富商们出点血没问题,千万不能以开办制造局的由头增加百姓负担。
永琏想到这个可能性,下学就去找汗阿玛。
乾隆听他说完,不由笑道:“等你想到,黄花菜都凉了。关于这事儿朕早发了谕旨。谁敢以办厂之由给百姓增加苛捐杂税,一律严惩不贷。”
永琏道:“可百姓们并不知情,要不在《国朝新闻上》提一提这件事吧。”百姓们不会看邸报,但很多百姓会看《国朝新闻》。
乾隆若有所思,这就是在让百姓监督官员。
原来报纸还有这样的用途。
乾隆于是点头,让如意馆的画师们用连环画的形式描述朝廷的政策。以便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懂。
因为制造局在各地开分局,要有个总揽之人。海望负责造办处多年,这件事还是他来负责最合适。
景山官学培养出第一批会制造蒸汽机的匠人也已经进入造办处,经过考核后被派往各省。
乾隆九年才过去两个月,乾隆就花了几十万两出去,虽然去年也赚了不少,乾隆还是很心疼。
整个上半年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南苑。
皇后也带着后宫女眷们俭省,钗环首饰能不打新的就不要打了,衣服也少做两件。
有皇后以身作则,妃嫔们就算心中不愿意,也只能遵守。
永璜成亲时,正赶上宫里俭省开支,乾隆和皇后对着小两口念了许多勤俭持家的道理。
喜塔腊氏见皇后娘娘都只用普通珠花,赶紧把自己的金玉珠宝收起来。
回门时还不忘提醒娘家人,宫里都这么节俭,家里一定不可太铺张奢靡。
永璜很喜欢自己这位福晋,婚假结束,回尚书房读书时整个人都乐呵呵的。
连阿桂都调侃他,“郡王新婚大喜,气色都比从前好了。”
永璜脸色微红,“这……这几日休息的好。”
他这一解释,永琏就露出坏笑:“可不是休息的好么,今日我上学时,大哥还没起呢。”
明瑞道:“大阿哥一向勤勉,怎么起迟了?”
永璜脸更红了,起得迟当然是因为睡得迟,睡得迟当然是因为有正事要做。
众人闻言都笑起来,阿桂也跟着笑。
阿桂下午见了舒赫德就说起此事,“时间过得真快,刚教他们的时候,还都是稚气未脱的小孩儿,现在大阿哥已经成亲,二阿哥和明瑞他们也已经会开那种玩笑了。”而他自己也从一名初入官场的荫生升到了兵部员外郎,并且娶妻生子,回想起来既感慨又欣慰。
谁知舒赫德闻言却没有这样的感慨,他颇为不赞同地看着阿桂,“尚书房内,二阿哥如此调侃兄嫂,你为何不阻止?”
“哎呀,两位阿哥本就亲近,调侃几句有什么?”阿桂觉得舒赫德太古板了。两位阿哥爷能忍受舒赫德这样严格的师父,算他们脾气好。
舒赫德哼了一声,“二阿哥能开这样的玩笑,证明他已经懂了那方面的事儿,万一移了性情不专心读书可怎么好?”
阿桂:“二阿哥关心吏治、关心民生还要关心那些新机器的更新改良,什么时候专心读书过?”
舒赫德:“……”
竟无法反驳。
“至于那方面的事儿,有皇上皇后操心。他这个年纪,就算有一两个侍妾也不奇怪。”阿桂猜测皇上自己就是个多情种子,在这种事上对孩子们不会约束太严。当皇帝的,只要不沉迷女色就行。多几个妃嫔还有助于皇家开枝散叶。
乾隆也确实是这样想的,可永琏在这种事上分明就没开窍。
皇后试探过给他院子里安排两名宫女,这小子傻乎乎的说人够用了,不需要。
找弘晓借小说,借的也是神鬼志怪、历史演义之类。
“奴才给永琏推荐了好几本才子佳人小说,他不愿意看,也没办法啊!”弘晓也很无语,第一次遇见当阿玛的盼着儿子读才子佳人小说。
“他最近找你借了什么小说?”乾隆问。
“他最近倒没找奴才借,是让奴才帮他买的,南星出了新书叫《西游记外传》。”弘晓道。
乾隆本人不喜欢《西游记》这类小说,但他也知道南星,此人在《国朝新闻》上连载过小说,十分受欢迎。
后来趁热打铁写了两本《西游记》的别传,还有图画版,弘昼、允禧家的孩子们人手一本。
但人家七八岁的小孩喜欢看是正常的,永琏多大了?怎么还是如此幼稚?
“明儿带一本给朕,朕倒要看看这书有多好。”
第76章 谈婚论嫁
乾隆看了南星的《西游记外传》只想说……这书真能扯。
他一看就知道这个作者并不是读圣贤书长大的那种书生,因为这本书里没有读书人的清高酸腐味,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写神仙故事。
很多《西游记》里一笔带过的小妖怪,在这本外传中戏份很多。妖怪们也妖怪们的生存烦恼。就像生活在世间的普通人一样,为了富贵、权力、子孙后代而奔波。
行文流畅,语言风趣幽默却又发人深省。儒释道三家经常被作者随意拿来调侃。但也有宣扬佛家慈悲、道家逍遥和儒家忠义的故事。
乾隆不得不承认,这书比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小说有意思。
在乾隆的想象里,南星应当是个二十出头有点游侠气的青年,书中一些用词能看出是京城人士,乾隆猜测南星是家境优渥的八旗子弟,和弘晓一样,喜欢读杂书,也有机会和佛道两家的人往来,又不用参加科举,对孔夫子没那么多敬畏。
乾隆又在周围的侍卫和南书房大臣中调查了一圈,出身满洲勋贵的侍卫们都很喜欢南星的书,傅文更是忠实读者。南书房的文官们则对这样的神鬼志怪没什么兴趣,又因为里面经常调侃酸腐文人,文官们更不喜欢。
还有这书里的诗词,写得比《西游记》里的诗还差,一点意境都没有。文官们都说南星是某个茶馆里识字的说书先生。
他们虽然讨厌这本书,但他们也没理由拦着皇上读这本书。因为这书的主旨还是劝善的。
乾隆就觉得这书的内容很适合搬到戏台上,小妖怪们热热闹闹的,逢年过节大家看了高兴。
他于是叫来南府的人,从这书里挑一两个故事排演。
“尽量在慧郡王过生日前排好。”宫里皇子们的生日一直过得很简单,也就是给汗阿玛额娘行礼,吃碗长寿面。小时候还能收到一些礼物,进了尚书房后,礼物也免了。
今年永琏过生日,
让他看一出戏,就当自己送他的生辰礼物了。
至于永琏的婚姻问题,儿子不开窍,还得他这个当汗阿玛的操心。
与此同时,乾隆一直留心着永琏的亲事。
明年又是大选年,永琏的福晋就要在明年这批秀女中选。
在选秀之前,乾隆想先打听打听,看看除富察家的满洲勋贵家中,有没有适龄的女孩儿。
乾隆最近见了三四十岁的官员就问他们儿女,很多官员也猜到了这其中的意思。
钮祜禄家的兄弟多,儿女也多,爱必达、阿里衮等人就表现得很积极。
乾隆也比较看好他们家,算是备选之一。
其他省一看云贵和陕甘都得到了朝廷拨款,有望开办制造局分局,也着急了。
但湖广是天下粮仓,乾隆不希望这两省全力耕种,河南也是农业大省,又临近直隶和陕西,没必要单开一个分局。浙江、江苏、福建有一个江南制造局就够了。
现在就只有山东、山西和关外还需要开个分局,朝廷一时拿不出太多钱,只能三选一。
山西巡抚、山东巡抚和盛京将军为了这事儿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在工部官员的实地考察下,决定在山西开分局。
山西是最适合开制造局的地方,煤矿多,商人多。晋商还财大气粗,想捐十万两给山西制造局。
晋商是出了名的抠门,朝中官员都不信他们愿意出十万两。
“晋商愿意出钱,自然是看到了这其中的利益。”
尚书房内,阿哥们讨论起这件事,永琏就说:“山西的煤矿铁矿都需要蒸汽机,但现在造办处生产出的蒸汽机运过去成本很高,很多煤矿用不起。再说商人运送货物需要蒸汽车,这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尤其山西是挣蒙古人的钱,都是陆路运输,蒸汽车就更重要了。别说十万两,就是二十万两他们也不亏。”
“这么说,其他省的商人也应该捐。”弘曕道。“江南富商那么多怎么没人掏钱啊?”和晋商一比,江南那些富商目光就有些短浅了。
永琏叹道:“现在江南那些富商偷着乐呢,他们一分钱没出,朝廷就给他们办了制造局。”
不过晋商开了这个头,其他省的地方官有样学样,肯定会让当地商人出点血。
富商们出点血没问题,千万不能以开办制造局的由头增加百姓负担。
永琏想到这个可能性,下学就去找汗阿玛。
乾隆听他说完,不由笑道:“等你想到,黄花菜都凉了。关于这事儿朕早发了谕旨。谁敢以办厂之由给百姓增加苛捐杂税,一律严惩不贷。”
永琏道:“可百姓们并不知情,要不在《国朝新闻上》提一提这件事吧。”百姓们不会看邸报,但很多百姓会看《国朝新闻》。
乾隆若有所思,这就是在让百姓监督官员。
原来报纸还有这样的用途。
乾隆于是点头,让如意馆的画师们用连环画的形式描述朝廷的政策。以便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懂。
因为制造局在各地开分局,要有个总揽之人。海望负责造办处多年,这件事还是他来负责最合适。
景山官学培养出第一批会制造蒸汽机的匠人也已经进入造办处,经过考核后被派往各省。
乾隆九年才过去两个月,乾隆就花了几十万两出去,虽然去年也赚了不少,乾隆还是很心疼。
整个上半年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南苑。
皇后也带着后宫女眷们俭省,钗环首饰能不打新的就不要打了,衣服也少做两件。
有皇后以身作则,妃嫔们就算心中不愿意,也只能遵守。
永璜成亲时,正赶上宫里俭省开支,乾隆和皇后对着小两口念了许多勤俭持家的道理。
喜塔腊氏见皇后娘娘都只用普通珠花,赶紧把自己的金玉珠宝收起来。
回门时还不忘提醒娘家人,宫里都这么节俭,家里一定不可太铺张奢靡。
永璜很喜欢自己这位福晋,婚假结束,回尚书房读书时整个人都乐呵呵的。
连阿桂都调侃他,“郡王新婚大喜,气色都比从前好了。”
永璜脸色微红,“这……这几日休息的好。”
他这一解释,永琏就露出坏笑:“可不是休息的好么,今日我上学时,大哥还没起呢。”
明瑞道:“大阿哥一向勤勉,怎么起迟了?”
永璜脸更红了,起得迟当然是因为睡得迟,睡得迟当然是因为有正事要做。
众人闻言都笑起来,阿桂也跟着笑。
阿桂下午见了舒赫德就说起此事,“时间过得真快,刚教他们的时候,还都是稚气未脱的小孩儿,现在大阿哥已经成亲,二阿哥和明瑞他们也已经会开那种玩笑了。”而他自己也从一名初入官场的荫生升到了兵部员外郎,并且娶妻生子,回想起来既感慨又欣慰。
谁知舒赫德闻言却没有这样的感慨,他颇为不赞同地看着阿桂,“尚书房内,二阿哥如此调侃兄嫂,你为何不阻止?”
“哎呀,两位阿哥本就亲近,调侃几句有什么?”阿桂觉得舒赫德太古板了。两位阿哥爷能忍受舒赫德这样严格的师父,算他们脾气好。
舒赫德哼了一声,“二阿哥能开这样的玩笑,证明他已经懂了那方面的事儿,万一移了性情不专心读书可怎么好?”
阿桂:“二阿哥关心吏治、关心民生还要关心那些新机器的更新改良,什么时候专心读书过?”
舒赫德:“……”
竟无法反驳。
“至于那方面的事儿,有皇上皇后操心。他这个年纪,就算有一两个侍妾也不奇怪。”阿桂猜测皇上自己就是个多情种子,在这种事上对孩子们不会约束太严。当皇帝的,只要不沉迷女色就行。多几个妃嫔还有助于皇家开枝散叶。
乾隆也确实是这样想的,可永琏在这种事上分明就没开窍。
皇后试探过给他院子里安排两名宫女,这小子傻乎乎的说人够用了,不需要。
找弘晓借小说,借的也是神鬼志怪、历史演义之类。
“奴才给永琏推荐了好几本才子佳人小说,他不愿意看,也没办法啊!”弘晓也很无语,第一次遇见当阿玛的盼着儿子读才子佳人小说。
“他最近找你借了什么小说?”乾隆问。
“他最近倒没找奴才借,是让奴才帮他买的,南星出了新书叫《西游记外传》。”弘晓道。
乾隆本人不喜欢《西游记》这类小说,但他也知道南星,此人在《国朝新闻》上连载过小说,十分受欢迎。
后来趁热打铁写了两本《西游记》的别传,还有图画版,弘昼、允禧家的孩子们人手一本。
但人家七八岁的小孩喜欢看是正常的,永琏多大了?怎么还是如此幼稚?
“明儿带一本给朕,朕倒要看看这书有多好。”
第76章 谈婚论嫁
乾隆看了南星的《西游记外传》只想说……这书真能扯。
他一看就知道这个作者并不是读圣贤书长大的那种书生,因为这本书里没有读书人的清高酸腐味,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写神仙故事。
很多《西游记》里一笔带过的小妖怪,在这本外传中戏份很多。妖怪们也妖怪们的生存烦恼。就像生活在世间的普通人一样,为了富贵、权力、子孙后代而奔波。
行文流畅,语言风趣幽默却又发人深省。儒释道三家经常被作者随意拿来调侃。但也有宣扬佛家慈悲、道家逍遥和儒家忠义的故事。
乾隆不得不承认,这书比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小说有意思。
在乾隆的想象里,南星应当是个二十出头有点游侠气的青年,书中一些用词能看出是京城人士,乾隆猜测南星是家境优渥的八旗子弟,和弘晓一样,喜欢读杂书,也有机会和佛道两家的人往来,又不用参加科举,对孔夫子没那么多敬畏。
乾隆又在周围的侍卫和南书房大臣中调查了一圈,出身满洲勋贵的侍卫们都很喜欢南星的书,傅文更是忠实读者。南书房的文官们则对这样的神鬼志怪没什么兴趣,又因为里面经常调侃酸腐文人,文官们更不喜欢。
还有这书里的诗词,写得比《西游记》里的诗还差,一点意境都没有。文官们都说南星是某个茶馆里识字的说书先生。
他们虽然讨厌这本书,但他们也没理由拦着皇上读这本书。因为这书的主旨还是劝善的。
乾隆就觉得这书的内容很适合搬到戏台上,小妖怪们热热闹闹的,逢年过节大家看了高兴。
他于是叫来南府的人,从这书里挑一两个故事排演。
“尽量在慧郡王过生日前排好。”宫里皇子们的生日一直过得很简单,也就是给汗阿玛额娘行礼,吃碗长寿面。小时候还能收到一些礼物,进了尚书房后,礼物也免了。
今年永琏过生日,
让他看一出戏,就当自己送他的生辰礼物了。
至于永琏的婚姻问题,儿子不开窍,还得他这个当汗阿玛的操心。
与此同时,乾隆一直留心着永琏的亲事。
明年又是大选年,永琏的福晋就要在明年这批秀女中选。
在选秀之前,乾隆想先打听打听,看看除富察家的满洲勋贵家中,有没有适龄的女孩儿。
乾隆最近见了三四十岁的官员就问他们儿女,很多官员也猜到了这其中的意思。
钮祜禄家的兄弟多,儿女也多,爱必达、阿里衮等人就表现得很积极。
乾隆也比较看好他们家,算是备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