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乾隆叹了口气,“朕倒不担心永璜,是永琏那小子不让人省心。”
  “永琏就更不用担心了,他俩舅舅在,还能让他出事?”弘昼觉得四哥就是关心则乱。
  “时间过得真快,永琏都能出去办差了。”乾隆调转马头往回走。
  弘昼想了想,太子长大了,容易遭到皇上忌惮。他就笑道:“永琏也只能办点简单的差事,真让他跟朝中那些老油条周旋,恐怕还有些难为他。”
  乾隆深以为然,“那是,”这小子虽然在用人上有几分天赋,但经常当甩手掌柜,要不是自己帮他盯着,早有人钻空子了。
  永璜、永琏基本是坐半天马车,骑半天马。
  兄弟俩还专门去铁路施工现场看了看,现在天气没那么热了,已经陆陆续续复工。
  永琏亲自看了民夫们吃的东西,虽然只是馒头和大锅菜,但量大管饱,也还算干净。
  听民夫说,傅恒每天都会来现场看看。
  “那位傅大人长得可斯文了,听说是皇后的弟弟呢。人家一点架子都没有,若中午赶不回去,就蹲在这路边和我们一起吃饭。”
  “有时候他晚上才过来,带人检查当天铺设的轨道,若有问题,第二天及时修整。”
  几个民夫说着,突然发现这两位小公子身后站着的青年和那位傅大人有几分相似,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永琏忙让民夫们继续忙,和永璜上了马车。
  兄弟俩一直是坐同一辆马车的,乾隆给他们安排的翰林师父每天给他们讲一篇文章。晚上到了驿馆行宫,兄弟俩会把这文章再读几遍,练两页大字再去洗漱。
  除了乾隆安排的功课,永琏还会把沿路见闻记下来,回京后也要呈给乾隆看的。
  因为康熙经常出巡,沿路行宫很多,之前听说乾隆要带着太后东巡,这些行宫都被修缮过。
  永璜、永琏住到行宫后,当地官员会来拜见。一般只是寒暄几句,但有一回永璜不在,是傅文陪着永琏见当地官员。
  这人立刻说起自己祖上和富察家的关系,“微臣少时家贫,到了京城没个落脚的地方,是马齐大人心善,将其名下房产低价租给下官,下官这才得以在京城备考,只可惜马齐大人病逝时,下官没能回去吊唁。”
  他说着说着就呜呜咽咽哭起来。
  别说永琏了,连傅文都哭不出来。
  永琏就劝这名官员,“老伯爷走得十分安详,没受什么罪。他若在天有灵,看到您为一方父母官,为百姓造福,也会欣慰的。”
  这名官员就擦了眼泪,说起他们县赈灾的情况。听起来十分记挂百姓,还自掏腰包施粥赈济。
  等要走的时候,这人拿出一份房契,“当年马齐大人对微臣的恩情,微臣没齿难忘,这是京城一个小院的地契,微臣想着送给二阿哥和还给马齐大人是一样的……”
  永琏:???
  “怎么就一样了?”傅文赶紧替永琏把房契推回去,“再说伯父当年只是把房子租给您,又不是送给您,您这是做什么?”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微臣现在不愁吃穿,多报答几分也是应该的。”县令道。
  傅文再想拒绝,就听永琏道:“那爷就替老伯爷收下了。”又对傅文道:“四舅舅帮我收起来吧。”
  傅文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对上永琏的眼
  神,就拿着房契到后面去了。
  等傅文离开,永琏就压低声音问那县令,“刚听您说今年光是给百姓送冰水和药材就花了几千两,衙门里的银子够用吗?”
  县令叹息一声:“不瞒您说,本县上一任知县就有四五千两亏空,这次赈灾又花了几千两,现在上面要查,臣不知该如何是好啊!这钱也不是微臣花了,都是用在百姓身上……”
  永琏听他倒了一阵苦水,傅文回来,县令才闭嘴。
  “您别着急,就像您说的,若这钱都是花在百姓身上,朝廷肯定不会让您来补这个亏空。”
  县令听二阿哥这意思是要帮着自己说话,就松口气。
  永琏打了个哈欠,县令适时告退。
  等人走了,傅文才道:“阿哥爷,此人求您什么事儿?”
  “亏空填不上,想让我替他说几句话,就说用到这次赈灾上面了。”永琏冷笑一声,“四舅舅帮我去街上打听打听,看看是否如他所说,给百姓送水送粮送药材。”
  傅文心说这没什么好查的,如果钱真的用到百姓身上了,这县令也不至于如此心虚,巴巴地求到二阿哥跟前来。
  果然,下面人到街上一问,该县虽有施粥赈济,但粮食和药材是没有的,中暑而死的百姓足有几百人。
  第74章 二弟救我
  永璜、永琏一边吃早饭,一边听傅文汇报。
  “多少是花了些钱在赈济上,但不是用给灾民的。听说最热那几天,一车一车的冰往衙门和县学送,还给县学的师生发了解暑的成药。所以跟读书人打听,大家都说这位县太爷是个好官。”
  永璜已经听永琏说了昨晚的事儿,忍不住皱眉,“这也太不公平了。”
  永琏心说赈济灾民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越是穷苦的百姓,越难得到救助。
  “到时候要查起来,他也有话说,确实花了银子,还有那些读书人给他作证。”永琏道:“至于普通百姓的话,他也可以说,赈灾也未必能救助所有人,官府自然要紧着对朝廷有用的人救助。”
  傅文和傅谦都点头.
  “让人送信给直隶总督衙门,派人来查账。”永琏道。
  他和永璜没权力查县衙的账目,只能让总督衙门来。
  “但也别来太快了,影响我们继续钓鱼。”永琏笑眯眯。
  如果他们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来查这名县令,接下来经过的地方官员收到消息肯定会各种掩饰。
  到那时候再想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光是在直隶,类似的事情永琏他们都遇到了四五次。有的是账上有亏空,来永琏跟前卖惨,一旦事发好帮他们求情,有的是来展示政绩,给内定小太子留一个好印象,有的就是单纯来送礼的,先搭上关系再说。
  因为永璜和永琏几乎是形影不离,想单独跟永琏说话很难。正好随行的傅文和傅谦是永琏的舅舅,很多人就把礼物送到了他们跟前。
  傅文和傅谦倒不至于被这点东西诱惑,李荣保的这些孩子们很清楚,富察家的富贵,全系于皇后母子之身,尤其是二阿哥,如果二阿哥失去圣心,或者遭皇上忌惮。他们兄弟的前途也就完了。
  反之,只要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遗诏上没换名字,他们富察家的富贵前程就都在。
  所以只要牵扯到二阿哥,他们定然慎之又慎。哪怕有官员拿着富察家从前的把柄来威胁,想让他们帮着牵线搭桥,兄弟俩也不会干的。
  但有时候想知道对方的目的,会先假意把东西收下,然后立刻密奏乾隆。
  沿路偶尔能遇到官府在安置流民,青壮年去铺设铁路,妇女则去纺织工坊。
  漠南蒙古也因为高温受到了一些影响,他们本来就不擅长耕种,很多蒙古人就想把土地典卖给汉人百姓。
  乾隆本来是不太愿意这种事发生的,但现在蒙古人找到更适合他们的活儿,那就是养羊。这些耕地给汉人也不至于影响他们的生计,于是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直隶这边也会安排一些汉人去蒙古、山西一带耕种。
  关外旱情相对没那么严重,官员来接待两位小王爷时聊得也不再是赈济当地灾民的事儿,而是说如何帮助直隶、山西、山东。
  朝廷是不让内地百姓随意出关耕种的,但每到灾年还是有百姓冒险。
  永琏就说:“关外沃野千里,不让百姓耕种岂不是可惜了?”
  “关外大多是皇庄,还有一些满洲勋贵的庄子,这些庄子上收成都很不错。”盛京这边的官员就和永璜、永琏解释。
  只不过这些钱最后都到了皇家手里。
  永琏也没和官员们说太多,只说好奇,想去皇庄看看。
  这就等于是自家庄子,永璜、永琏当然有资格看。
  虽然不再行程安排内,官员们商议一番,还是答应下来。
  次日,官员就带着两位小王爷和两位国舅爷去参观了当地最大的一处皇庄。
  这里主要种小麦和旱稻。
  永琏见了庄头,询问收成。
  下午又说要和哥哥去周围跑马行围。
  乾隆原本的行程里,隔三差五就要行围。后来改成皇子祭祀,把行围都取消了。
  两位郡王行围不用那么大阵仗,只让当地旗营的部分兵丁和随行侍卫们陪同。
  永琏忙活一下午,就射了两只兔子和一只傻狍子。倒是和当地驻防旗兵聊了挺多。
  因为关外地广人稀,城里做生意的也赚不了什么钱。关外的富人是有钱没处花,穷人则是没有赚钱的门路,大家过的都不怎么好。
  在京城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东西的双轮车,在盛京很少见到,偶尔有两三辆,一问还是从京城买的二手的。价钱却是京城的好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