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永琏忙道:“没不乐意,就是有点突然。其实蒸汽机的功劳也不能算在我头上。”
“那报纸呢?还有惠民食堂。”儿子也太不自信了,乾隆就提醒他。
永琏:“报纸我参与的也不多啊,大多数事情都是弘晓叔操心。惠民食堂是个小事儿,现在也步入正轨了,我一个月就过问两三次。”
乾隆就觉得这孩子太谦虚了,心下更加满意。
永琏还有个担忧没说出来,他是郡王了,大哥怎么办?
很快,雍正的魂魄就替他问了出来,“也不能忘了永璜那孩子,他生母早逝,怪可怜见儿的。”
永琏忙传话,“也给大哥封个郡王呗!”
乾隆:“郡王是说封就封的?”
永琏:“大哥督促我背书,也算有功劳,而且他对您和皇额娘十分孝敬,还经常照顾其他弟弟妹妹。”
他就很想说,当年皇玛法给你和五叔封亲王,你俩也没什么功劳啊!
乾隆就跟雍正的魂魄说:“你看这孩子,做什么都要拉上他大哥,要不是永璋还没入尚书房,他恨不得把永璋也带上。”
雍正道:“和你学的,做什么都拉上弘昼。”
永琏笑起来,立刻传话。
乾隆:“……”
乾隆就无奈答应下来,他本意是给永璜封个贝子,但想到那孩子人品不错,也足够勤奋,过几年到了入朝站班的年纪,给他一个郡王,手下有人,也好在朝中办事。
二月初三,海贵人生下一子,取名永琪。
这孩子生下来身体康健,也很乖巧,乾隆很喜欢。同月就诏封海贵人为愉嫔。
小永琪满月时,永琏才见到这个弟弟,永琪是个白胖白胖的宝宝,一双眼睛又黑又亮,见人也不怕生,咿咿呀呀说着婴儿语。
永璜、永琏都忍不住抱了抱小襁褓,俩哥哥还大方地给弟弟送了许多玩具。
永珹看到哥哥姐姐都去抱弟弟,有点不高兴,嘴巴一瘪大哭起来。
皇后忙去抱永珹,“四阿哥这是怎么了?”
“哥哥姐姐们都不喜欢我了,不抱我了呜呜……”小永珹现在说话倒是挺利索。
皇后哭笑不得,旁边贵妃等人听见了,都赶紧表示,她们喜欢小永珹。
太后也忙伸手,让皇后把永珹递给她。
小永珹到了太后怀里,太后就逗他,“不是你哥哥姐姐不喜欢你,是你长大了,吃的胖乎乎,他们力气小,抱不动。”
永琏听见四弟哭了,也来哄弟弟,“就是就是,我们怎么不喜欢你?昨儿我们不是还陪你叠小青蛙了吗?”
小永珹愣了下,想起昨日三个哥哥教自己叠纸,大家玩得很开心。就立刻止住眼泪,“要是,要是我一直不长大就好了。”
“为什么呀?”太后笑问。
“这样哥哥们就可以经常抱我了。”永珹委委屈屈。
大家都笑起来,嘉嫔就说永珹是个懒孩子,明明走路走的很稳当,但就是想要人抱。
去年因为嘉嫔之父在办理盐务时有些疏忽,乾隆命其回京,对嘉嫔的宠爱也稍微淡了些。连带着对永珹的关注也少了。
他听说这孩子懒,就吩咐嘉嫔好生教导,该给孩子讲道理,不能一味纵容。
嘉嫔心里很郁闷,她觉得自己和儿子在皇上心里的地位降低,多少是受了父亲的牵连。
看看高贵妃就知道了,没有孩子却盛宠不衰,除了她自己会讨皇上皇后欢心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父高斌能力出众,颇得皇上器重。其堂兄高晋现在负责《国朝新闻》采访之事,接触的都是大儒高官,前途不可限量。
同是内务府包衣出身,自家和高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她就让人给家里兄弟传话,都收敛一些,尤其管着鑫记的金鼎,别为了几个银子断送了一家的前程。
鑫记的生意越做越大,金鼎用不着贪,也能赚的盆满钵满。
尤其去年和亲王的眼镜行可以根据护目表私人订制眼镜,去配眼镜的人越来越多。
虽然私人订制的眼镜很贵,但是好用啊。到了年底,地方官员进京述职,不少人专门到鑫记配眼镜。
今年玻璃厂那边还烧制出一些带颜色的玻璃器皿,今年过年各家走礼,礼单上少不了玻璃制品。
还有高压锅,现在京中勋贵人家都用上了,食肆酒楼也都买高压锅代替砂锅。
唯一的缺点就是高压锅使用起来有那么一点危险,偶尔会有人因为操作不当烫伤,来鑫记要赔偿。
金鼎处理这种纠纷难免焦头烂额,就把责任怪到制造高压锅的匠人身上。
永琏去看蒸汽机车的进度时,听匠人说起此事,就笑道:“这个事情简单,以后出售高压锅时,附赠一份使用说明书。如果再因操作不当出问题,那就不是鑫记的责任了。”
匠人们都觉得这法子好,以后卖蒸汽机也必须要配上使用说明。
造办处已经造出了蒸汽机车的车头,这是最难的。接下来就是铺设一条轨道试运行。
宫里的位置显然不够,永琏就和乾隆商量,在南苑铺设铁轨。
南苑很合适,地方大,周围没有太多民房,适合施工。
乾隆答应下来,内务府又为此拨了一笔银子。
允禄就和乾隆嘀咕,这个蒸汽机好是好,就是太费钱了,目前还没看到多少利润,为此投入的成本已经几千两。
乾隆也心疼,这才只是个开始,如果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日后要在两个城市之间铺设铁路,那才是大工程,钱从哪儿来?按说这银子该是户部出,毕竟是给百姓们用的。
可户部的银子都是百姓的救命钱,户部官员不会轻易拿出来的。
一想到日后朝廷花钱的地方千头万绪,乾隆就发愁。
眼下要紧的还是推广蒸汽机,三月中旬,乾隆在圆明园山高水长行亲耕礼。
永璜、永琏、弘曕、永壁以及蒙古的仨小孩都来参加了。
乾隆注重农事,但他自己对耕种其实一点兴趣都没有,播种就是表演一下给群臣看。
几个小孩却干得很有劲头,永琏还给官员们演示了抽水机的用法。
许多官员这都是头一回见到蒸汽机灌溉,赞叹不已。
几名宗室王公和军机大臣绕着那抽水机看了看,询问其中原理。
乾隆就让永璜、永琏讲。
俩小孩讲的头头是道,偶尔允禄、海望在旁补充两句。
李卫就说:“这个抽水机在干旱之时有大用,实在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好东西。”
张廷玉颔首,“陕西、甘肃、宁夏一带经常闹旱灾
,正需要这种机器。”
直隶总督孙嘉淦就奏请乾隆,今年先给直隶地区提供几台蒸汽抽水机。
“现在造办处还有六七台抽水机,就是为今年春耕用的。只是这机器成本不低……”乾隆道。
这么多蒸汽机不能白送吧,只送直隶衙门,其他地方瞧见好处,也来朝造办处要,造办处给不给?
一个省十几台,加起来要百余台,这成本可就不是小数目了。
孙嘉淦想了想,就说:“这样,臣先用直隶衙门的钱买五台,让人带着去直隶各地帮着百姓们灌溉。”
乾隆对这办法很满意,永琏却问:“那您会向百姓们收钱吗?”
孙嘉淦想了想,直隶衙门不可能每年做善事。毕竟派差役还要付工钱。“收,但是不能多收,要让百姓们用的起。”
永琏这才点头,“可以按照田亩面积收费。但下面的人未必会这么老实,您说收十文,下面人或许就要收二十文。这事儿又该怎么解决呢?”
旁边,军机处一帮老头听的频频点头,李卫道:“二阿哥的顾虑不无道理。”
孙嘉淦想了想,无非是让里长互相监督之类。
永琏又问:“万一里长和差役勾结呢?”
孙嘉淦:“……”
乾隆这才轻咳一声,“永琏,这事儿孙大人自有办法,用不着你操心。”
永琏笑,“儿子其实是想帮孙大人呀,可以在报纸上给这次灌溉打个广告,明码标价,差役们私自加价,百姓们立刻就发现了,有权向官府告发。虽然这样也不能完全避免,但能避免一次是一次。”
大家纷纷表示永琏这办法好,乾隆也点点头,在人群中找到弘晓,“广告怎么写,你和孙嘉淦商议,日后各省推行此事,也都如此办理。”
弘晓答应一声。
乾隆意思意思犁了两下地,就和几名上了年纪的官员到树荫下写劝农诗去了。
永璜等人第一次体验种地,虽然很累,但都是一身使不完的牛劲儿,就说要把山高水长剩下的地都种完。
乾隆就坐在不远处一边写诗一边观察几个小孩,自家那懒儿子这会儿也很卖力,小胖脸热得红扑扑的,袖子裤腿都挽起来,很有干活的样子。
永璜也在踏踏实实干活,时不时停下抹一把脸上的汗。
“那报纸呢?还有惠民食堂。”儿子也太不自信了,乾隆就提醒他。
永琏:“报纸我参与的也不多啊,大多数事情都是弘晓叔操心。惠民食堂是个小事儿,现在也步入正轨了,我一个月就过问两三次。”
乾隆就觉得这孩子太谦虚了,心下更加满意。
永琏还有个担忧没说出来,他是郡王了,大哥怎么办?
很快,雍正的魂魄就替他问了出来,“也不能忘了永璜那孩子,他生母早逝,怪可怜见儿的。”
永琏忙传话,“也给大哥封个郡王呗!”
乾隆:“郡王是说封就封的?”
永琏:“大哥督促我背书,也算有功劳,而且他对您和皇额娘十分孝敬,还经常照顾其他弟弟妹妹。”
他就很想说,当年皇玛法给你和五叔封亲王,你俩也没什么功劳啊!
乾隆就跟雍正的魂魄说:“你看这孩子,做什么都要拉上他大哥,要不是永璋还没入尚书房,他恨不得把永璋也带上。”
雍正道:“和你学的,做什么都拉上弘昼。”
永琏笑起来,立刻传话。
乾隆:“……”
乾隆就无奈答应下来,他本意是给永璜封个贝子,但想到那孩子人品不错,也足够勤奋,过几年到了入朝站班的年纪,给他一个郡王,手下有人,也好在朝中办事。
二月初三,海贵人生下一子,取名永琪。
这孩子生下来身体康健,也很乖巧,乾隆很喜欢。同月就诏封海贵人为愉嫔。
小永琪满月时,永琏才见到这个弟弟,永琪是个白胖白胖的宝宝,一双眼睛又黑又亮,见人也不怕生,咿咿呀呀说着婴儿语。
永璜、永琏都忍不住抱了抱小襁褓,俩哥哥还大方地给弟弟送了许多玩具。
永珹看到哥哥姐姐都去抱弟弟,有点不高兴,嘴巴一瘪大哭起来。
皇后忙去抱永珹,“四阿哥这是怎么了?”
“哥哥姐姐们都不喜欢我了,不抱我了呜呜……”小永珹现在说话倒是挺利索。
皇后哭笑不得,旁边贵妃等人听见了,都赶紧表示,她们喜欢小永珹。
太后也忙伸手,让皇后把永珹递给她。
小永珹到了太后怀里,太后就逗他,“不是你哥哥姐姐不喜欢你,是你长大了,吃的胖乎乎,他们力气小,抱不动。”
永琏听见四弟哭了,也来哄弟弟,“就是就是,我们怎么不喜欢你?昨儿我们不是还陪你叠小青蛙了吗?”
小永珹愣了下,想起昨日三个哥哥教自己叠纸,大家玩得很开心。就立刻止住眼泪,“要是,要是我一直不长大就好了。”
“为什么呀?”太后笑问。
“这样哥哥们就可以经常抱我了。”永珹委委屈屈。
大家都笑起来,嘉嫔就说永珹是个懒孩子,明明走路走的很稳当,但就是想要人抱。
去年因为嘉嫔之父在办理盐务时有些疏忽,乾隆命其回京,对嘉嫔的宠爱也稍微淡了些。连带着对永珹的关注也少了。
他听说这孩子懒,就吩咐嘉嫔好生教导,该给孩子讲道理,不能一味纵容。
嘉嫔心里很郁闷,她觉得自己和儿子在皇上心里的地位降低,多少是受了父亲的牵连。
看看高贵妃就知道了,没有孩子却盛宠不衰,除了她自己会讨皇上皇后欢心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父高斌能力出众,颇得皇上器重。其堂兄高晋现在负责《国朝新闻》采访之事,接触的都是大儒高官,前途不可限量。
同是内务府包衣出身,自家和高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她就让人给家里兄弟传话,都收敛一些,尤其管着鑫记的金鼎,别为了几个银子断送了一家的前程。
鑫记的生意越做越大,金鼎用不着贪,也能赚的盆满钵满。
尤其去年和亲王的眼镜行可以根据护目表私人订制眼镜,去配眼镜的人越来越多。
虽然私人订制的眼镜很贵,但是好用啊。到了年底,地方官员进京述职,不少人专门到鑫记配眼镜。
今年玻璃厂那边还烧制出一些带颜色的玻璃器皿,今年过年各家走礼,礼单上少不了玻璃制品。
还有高压锅,现在京中勋贵人家都用上了,食肆酒楼也都买高压锅代替砂锅。
唯一的缺点就是高压锅使用起来有那么一点危险,偶尔会有人因为操作不当烫伤,来鑫记要赔偿。
金鼎处理这种纠纷难免焦头烂额,就把责任怪到制造高压锅的匠人身上。
永琏去看蒸汽机车的进度时,听匠人说起此事,就笑道:“这个事情简单,以后出售高压锅时,附赠一份使用说明书。如果再因操作不当出问题,那就不是鑫记的责任了。”
匠人们都觉得这法子好,以后卖蒸汽机也必须要配上使用说明。
造办处已经造出了蒸汽机车的车头,这是最难的。接下来就是铺设一条轨道试运行。
宫里的位置显然不够,永琏就和乾隆商量,在南苑铺设铁轨。
南苑很合适,地方大,周围没有太多民房,适合施工。
乾隆答应下来,内务府又为此拨了一笔银子。
允禄就和乾隆嘀咕,这个蒸汽机好是好,就是太费钱了,目前还没看到多少利润,为此投入的成本已经几千两。
乾隆也心疼,这才只是个开始,如果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日后要在两个城市之间铺设铁路,那才是大工程,钱从哪儿来?按说这银子该是户部出,毕竟是给百姓们用的。
可户部的银子都是百姓的救命钱,户部官员不会轻易拿出来的。
一想到日后朝廷花钱的地方千头万绪,乾隆就发愁。
眼下要紧的还是推广蒸汽机,三月中旬,乾隆在圆明园山高水长行亲耕礼。
永璜、永琏、弘曕、永壁以及蒙古的仨小孩都来参加了。
乾隆注重农事,但他自己对耕种其实一点兴趣都没有,播种就是表演一下给群臣看。
几个小孩却干得很有劲头,永琏还给官员们演示了抽水机的用法。
许多官员这都是头一回见到蒸汽机灌溉,赞叹不已。
几名宗室王公和军机大臣绕着那抽水机看了看,询问其中原理。
乾隆就让永璜、永琏讲。
俩小孩讲的头头是道,偶尔允禄、海望在旁补充两句。
李卫就说:“这个抽水机在干旱之时有大用,实在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好东西。”
张廷玉颔首,“陕西、甘肃、宁夏一带经常闹旱灾
,正需要这种机器。”
直隶总督孙嘉淦就奏请乾隆,今年先给直隶地区提供几台蒸汽抽水机。
“现在造办处还有六七台抽水机,就是为今年春耕用的。只是这机器成本不低……”乾隆道。
这么多蒸汽机不能白送吧,只送直隶衙门,其他地方瞧见好处,也来朝造办处要,造办处给不给?
一个省十几台,加起来要百余台,这成本可就不是小数目了。
孙嘉淦想了想,就说:“这样,臣先用直隶衙门的钱买五台,让人带着去直隶各地帮着百姓们灌溉。”
乾隆对这办法很满意,永琏却问:“那您会向百姓们收钱吗?”
孙嘉淦想了想,直隶衙门不可能每年做善事。毕竟派差役还要付工钱。“收,但是不能多收,要让百姓们用的起。”
永琏这才点头,“可以按照田亩面积收费。但下面的人未必会这么老实,您说收十文,下面人或许就要收二十文。这事儿又该怎么解决呢?”
旁边,军机处一帮老头听的频频点头,李卫道:“二阿哥的顾虑不无道理。”
孙嘉淦想了想,无非是让里长互相监督之类。
永琏又问:“万一里长和差役勾结呢?”
孙嘉淦:“……”
乾隆这才轻咳一声,“永琏,这事儿孙大人自有办法,用不着你操心。”
永琏笑,“儿子其实是想帮孙大人呀,可以在报纸上给这次灌溉打个广告,明码标价,差役们私自加价,百姓们立刻就发现了,有权向官府告发。虽然这样也不能完全避免,但能避免一次是一次。”
大家纷纷表示永琏这办法好,乾隆也点点头,在人群中找到弘晓,“广告怎么写,你和孙嘉淦商议,日后各省推行此事,也都如此办理。”
弘晓答应一声。
乾隆意思意思犁了两下地,就和几名上了年纪的官员到树荫下写劝农诗去了。
永璜等人第一次体验种地,虽然很累,但都是一身使不完的牛劲儿,就说要把山高水长剩下的地都种完。
乾隆就坐在不远处一边写诗一边观察几个小孩,自家那懒儿子这会儿也很卖力,小胖脸热得红扑扑的,袖子裤腿都挽起来,很有干活的样子。
永璜也在踏踏实实干活,时不时停下抹一把脸上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