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皇后拦住永琏的手,“估计是那孩子无聊,就随便写了两页,只有个开头,没什么好看的。”
  永琏已经瞄到最上面一页的几个字。
  “刘皇叔在玉帝面前落下泪来,玉帝心中不忍……”
  永琏:“……”好大的脑洞,他更想看了。
  皇后见他还眼巴巴的盯着那几页纸,就解释道:“闺中女孩的文字,不能随便看。你若传出去,容易影响人家的闺誉。”
  其实没这么严格,皇后不让永琏看,主要是这姑娘写得故事太天马
  行空了些,刚钮伦看了都忍不住笑。她怕永琏大大咧咧的,看完当笑话讲给其他人,那就不太好了。
  永琏闻言,只得作罢。
  但他实在太想知道刘皇叔和玉帝的故事了,次日让高晋去采访时,他就让高晋带句话,“顺便问问舒姑娘愿不愿意在《国朝新闻》上连载小说,可以用化名。”
  高晋采访兄妹俩的时候,舒赫德的夫人在旁陪着,舒常是个老实性子,回答的言简意赅。舒楠话就比较多,完整讲述了接种牛痘期间的心情变化。
  问完牛痘相关的问题,高晋犹豫了下,不好单独和舒姑娘说话,就当着舒赫德之妻以及舒常的面问:“主子问您愿不愿意在报纸上刊登小说,可以用化名。”
  舒赫德之妻和舒常都以为高晋说的主子是乾隆,舒赫德之妻有些奇怪,舒常则以为皇上看了妹妹写的日记,欣赏妹妹的文采。
  虽然他不觉得妹妹的日记会有多么出众的文采,但能明显看出皇上很喜欢妹妹。
  他自然替妹妹高兴。
  舒楠则是一下想到了那两天自己无聊写的话本。
  因为那就是写着玩儿的,她写完就团了团扔在角落了,离开痘所的时候竟然忘了这回事。
  一想到自己胡编乱造的内容被皇上看到了,舒楠尴尬的脚趾抠地。但在报纸上刊登小说这件事又很有诱惑力。
  “承蒙主子爷厚爱,只是舒楠一介女流,又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她的作品如何配印在报纸上?”舒赫德之妻见舒楠愣愣的不说话,就道。
  高晋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从去年夏天开始,报纸上也会有小说话本连载。但那是怡亲王请文人创作的,以劝善教化为主,也有才子佳人题材。
  因为报纸一个月只有三期,一年多过去,也只连载了两个话本。
  二阿哥的主意,话本不能全部在报纸上连载完,只连载一半,要想看剩下一半,需要买书。
  这样既刺激了报纸的销量,还能让书坊大赚一笔。创作话本的文人更是乐开了花,原本只是想靠润笔费供自己考科举,现在赚了钱,考科举的心都淡了。
  高晋还是希望这么宝贵的机会能给那些读书人,留给舒家姑娘实在浪费了。
  舒楠听额娘替自己拒绝,心里有一点失落,但她也知道自己未必真有这个能力,就说:“还请高大人替我谢过主子爷的信任,但此事小女不敢做主,要问过阿玛才行。”
  高晋回宫交差,永琏笑道:“是该问过舒师父的。”如果舒师父不同意,他明儿再劝劝,这时代女子不方便见外男,做其他事总有各种规矩限制,用化名写话本既不用抛头露面,又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多好啊!
  而且四大名著,啊不对三大名著合订本什么的,真的很想看!
  舒赫德当晚听妻子和女儿说了白天的事,立刻就明白过来,高晋口中的主子不是皇上,而是二阿哥。
  因为永琏对他这个师父很信任,早就把自己负责《国朝新闻》的事情告诉他了。
  舒赫德也从阿桂那里得知,最初提出报纸这个想法的就是二阿哥。
  舒赫德倒是不反对女儿在报纸上刊登文章,反正用化名,也不影响什么。
  只是二阿哥怎么知道自家闺女会写话本?他这个当阿玛的都不知道啊。
  第65章 没有赏赐
  “额娘和妹妹看了舒姑娘的书稿,十分喜欢。但额娘不让我看。”
  次日,舒赫德直接去问永琏,他担心的是俩孩子在宫里见过面,或者私下说过话。自家闺女没告诉自己。
  不怪舒赫德多想,实在是自家这个闺女从小主意就大,先斩后奏的事儿没少干。
  谁知永琏却说是因为舒楠的书稿到了皇后手里。
  舒赫德不确定女儿写了什么,想必皇后和三格格夸了自家闺女的文采,二阿哥才愿意让她在报纸上发表作品。
  “二阿哥希望她写什么样的话本?”舒赫德问。
  永琏想说刘备和玉帝,但又怕这剧情太炸裂,读者接受不了。就说:“只要是积极向上,惩恶扬善的都可以,不拘什么题材。但是这事儿我也做不了主,还得经过怡王叔的审核。”
  因为弘晓最爱看小说话本,这块一直是他亲自审稿。永琏虽然想给舒楠一个机会,却也不能破坏规则。
  舒赫德点头,答应让舒楠试试。
  舒楠得知自己真的有望在报纸上刊登作品,又高兴又忐忑。
  她给自己取了个化名叫“南星”,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本小说。
  半个月后,舒赫德告诉永琏,“小女已经让人将手稿送去修书处了,她说全听怡亲王的安排,能选上是她的荣幸,选不上也没事,等她日后有了更好的灵感,再来试试。”
  永琏点头,又好奇问:“她用了什么化名?”
  舒赫德笑得有些无奈:“那丫头不告诉臣,只有她和家里一个小童知道。”
  永琏想想,这样也好,既然要用化名怕影响她的名声,就不该告诉旁人。
  因为报纸上小说话本的连载期比较长,来投稿的人并不算多,很有可能今年八月投稿,明年一月才能正式发表。
  弘晓也就不着急审稿,等正在连载的这篇快到一半时,他再敲定下一篇。
  今年夏天湖广一带苗民抗税闹事,这还是改土归流的后遗症。加上当地官员一开始试图招抚,事情闹得有点大,乾隆特派张广泗,杜恺等人平乱,湖广总督班第总指挥。
  到七月底,叛乱总算平息了。但朝廷上下都知道这是暂时的,苗疆那些土司未必能就此放弃抵抗。
  接下来还得以招抚、分权等方法,逐个瓦解苗疆这些土司们。
  今年是乾隆三十岁寿辰,早早就有官员上奏想进京给他贺寿,还有官员准备进献寿礼贺表。
  乾隆提前几个月下旨,表示各省官员不用因此事进贡贺礼,他年富力强的,还不是大摆寿宴的年纪。
  舒赫德和阿桂都在课上谈及此事,表示当今皇上体恤臣子,杜绝奢靡风气,实乃明主。
  永琏不敢置信,这还是那个爱摆排场的乾隆皇帝吗?
  乾隆本性是很喜欢热闹的,但他现在更看重名声。先帝勤俭务实是朝野上下出了名的,他过生日也没怎么大办过。自己如果办得太隆重,官员们少不得要拿他和先帝做对比。
  等她五六十岁的时候再大半也不迟,到时候永琏他们都大了,让几个儿子帮他操办寿宴。想想就美滋滋。
  虽然不让各地官员送礼,也不摆宴席,但整寿到底要特殊一些。
  乾隆要去奉先殿、寿皇殿行礼。并向太后行礼。然后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
  谁知到了万寿节当天,因为要往各处行礼,乾隆比平日早起两刻钟。刚梳洗毕,礼部官员就来奏请让乾隆去给太后行礼。
  乾隆急匆匆的准备往寿康宫去,走到半路,寿康宫那边来人说,太后还没起身。
  乾隆和礼部官员都很尴尬。
  只好先去奉先殿行礼。等太后那边起身,乾隆再去寿康宫。
  太后一早起来听说皇上刚准备来行礼,半路又返回了。有些自责,“是哀家不好,明知他今日行程满,应该早点起身接受他的行礼。”
  裕太妃就安慰她,“这事儿也不能怪您啊,也没和咱们说皇上会提早过来。”
  太后叹气,“哀家该想到
  的。”
  等上午乾隆来行礼时,太后情绪就很低落,连连说自己越老越糊涂,竟在乾隆三十岁生日当天出这样状况。
  这时,孩子们都在,永琏就道:“这事儿怎么能怪皇玛嬷呢?您没起晚,是汗阿玛提早来了。”
  钮伦忙说:“这也不能怪汗阿玛,汗阿玛是听礼部官员的安排。”
  乾隆:“皇额娘,您可千万别自责,这事儿归根到底是礼部那些人的错,他们对这件事不够重视。”
  “这是皇上登基后的第一个整寿,礼部那边难免手忙脚乱。”皇后道。
  先帝朝太后薨逝的早,多年没有给太后请安的流程。礼部官员安排起来就有几分疏忽。
  乾隆绝不容忍这种事,要是不敲打那些礼部官员,那些人指不定把这事儿当笑话讲呢。皇上去给太后行礼,太后还在睡懒觉。
  因为太后在先帝朝不受宠,乾隆最怕的就是官员们轻视太后。
  永琏见汗阿玛还是黑着脸,就转移话题,“我们什么时候给汗阿玛进献寿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