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李奥师父说,英国的工厂大多建在河边,运用水车带动纺织机。”小太监把自己在课上听到的内容,一五一十转述给乾隆。
乾隆之前听传教士们说过,他们那里的作坊叫工厂,工厂里面很多女工。
永琏打听这个做什么?
永琏早料到课上的内容瞒不住汗阿玛,他就让李奥教自己画水车。
乾隆检查功课的时候,也不好说什么。只是敲敲儿子脑袋,“专心学画,学完西洋画,过两年还要学水墨画。”乾隆希望儿子能学会郎世宁那种中西合璧的画法。
他实在是学不来,这种事就指望儿子了。到时候送一幅去法兰西,让法兰西国王见识见识大清皇族的艺术水准。
因为加了一个时辰的课程,永琏每天酉初才能正式下学,到长春宫跟额娘妹妹说几句话就要回阿哥所去休息。
这日他到长春宫时,皇后正让宫女整理库房的布料。
永琏一边吃点心一边听宫女汇报,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哆啰呢。
《红楼梦》里就出现过这种衣料,是毛呢的一种。原来宫里也有。
他就兴致勃勃和皇后分享,“那个哆啰呢原来是英吉利工厂生产出来的。”
哆啰呢是西洋贡品,但因为表面不光滑,也不够轻盈,宫里都不愿拿它做衣服,一般只铺在炕上做炕毯。
这些多罗呢进贡时是纯色,样子太普通,宫里还会让人在上面绣上图案。
也就只有宫里这么奢侈,很多官家女眷,都用哆啰呢做衣服,毕竟貂皮、狐皮有限,要紧着家里经常出门的男人穿,女眷只能退而求其次,穿这种不太舒服的西洋布料。
“原来是英吉利的,听说他们那里很冷,的确适合穿哆啰呢。”皇后听家里长辈说过一些西洋的国家,英国好像在北边,她下意识就觉得北方更寒冷。
“李奥师父说,英吉利工厂可以大量生产哆啰呢,许多平民也能穿得起哆啰呢,证明这布料并不难织。”永琏道:“咱们也可以试试,就是那些洋人狡猾得很,不会把哆啰呢的织法告诉咱们。”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矿业和纺织业开始的,大清也可以试试。有迫切需要提高生产力的需求,人们也就会想办法更新生产工具了。
“这是自然,咱们也不会把丝绸的织造方法告诉他们。”皇后笑道。
永琏道:“可是哆啰呢能御寒,若是可以大量生产,百姓们冬天就不受冻了。”
宫里和富贵人家有各种动物皮毛的衣服御寒,百姓们连一件棉衣都难得。现在新疆还不是大清说了算,想大量种植棉花,恐怕得等平准战争打完。不如多研究几种可以御寒的衣料。
皇后欣慰地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真是处处想着百姓。
皇后也觉得哆啰呢不是多么复杂的工艺,她就让人找出一块哆啰呢的炕毯,跟擅长纺织的宫女嬷嬷研究了下。
长春宫众人没研究出什么名堂,倒是次日贵妃来请安,听见皇后在和人讨论哆啰呢、洋缎这些西洋织品,就说:“澳门那边有一些洋商的家眷,他们或许知道这些布料是怎么织出来的。”
这些西洋贡品在大清价格很高,贵妃在家时,也就一两件洋缎和哆啰呢的衣服,她进宫前把这几件衣服送给妹妹们,几个妹妹为了几件衣服争起来,到现在还有姐妹怪她偏心。
如果大清能生产出这些衣料,家里女眷也就不必为了几件衣服争风吃醋了。
第35章 共渡难关
在前明,就有大量佛郎机人以囤货等理由在澳门居住。
清军入关后,这些佛朗机人继续盘踞在澳门,但他们和朝廷协商好了,愿意老老实实缴纳赋税,遵守大清法度。
朝廷也就没有赶走他们,只是设了香山知县管理澳门的行政事务。
很多佛郎机人不仅在澳门囤放货物进行休整,还把家眷也带到了澳门。
佛郎机人偶尔也会向朝廷进贡一些西洋毛料,皇后觉得他们肯定知道这些毛料的纺织方法。
针织之事是女子本分,皇后作为天下女子之表率,还要行亲蚕礼,鼓励女子勤于此事。
这件事由皇后和贵妃提出,乾隆没觉得有任何不妥。只是道:“先不忙着到澳门找人,朕召见行商进京,说不定他知道这里面的门道。”
在乾隆看来,英吉利的纺织工厂也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建在河边运用水力吗?中国早在<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so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宋朝就有类似的机器了。
皇后得知乾隆要见行商,有些意外。
是广州十三行出什么事儿了吗?
但这就不是她可以随意问的了,只能道:“好,此事倒也不甚要紧。”
乾隆瞥她一眼,“你怎么想起琢磨哆啰呢,是不是永琏又和你说什么了?这小子对英吉利好奇的很。”
皇后笑道:“永琏只是说英吉利的纺织工厂很多,能大批量生产各种布料。”她顿了顿,“但臣妾有一事疑惑,英吉利的人都在工厂里做工,谁来种地呢?”
“听说他们不擅耕种,也没有多少适宜耕种的土地。”乾隆道。
这是外国的事儿,和皇后讨论几句问题不大。
“所以就靠贩卖商品维持生计?”皇后好奇。
乾隆点头,得意道:“英吉利人到处赚钱,却赚不到咱们大清的钱。”
皇后笑道:“是啊,大清地大物博,不需要依靠国外的东西,什么哆啰呢、西洋钟不过是图个新鲜。”
只要不是必需品,西洋商人就别想在大清赚到多少钱。
乾隆闻言,却又想起那晚让自己辗转难眠的问题,这些欧洲国家到底把纺织品卖到哪儿去了?
那个利未亚也不像是大量需要纺织品的地方啊。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不管是哪种洋布,里面都多少需要一些棉线,英吉利就那么点地方,又要开办工厂,又要养羊,还有地方种植棉花吗?
帝后二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西洋的事儿,躺到榻上准备就寝。
皇后都快睡着了,忽听旁边的人幽幽问了句:“利未亚能种棉花吗?”
皇后:???
入夏后,乾隆就没心思琢磨西洋人怎么赚钱的事儿了。
今年直隶、山东等地闹旱灾,粮价飞涨,朝廷忙着赈灾。
乾隆愁得嘴上都长了泡,他登基以来,有哪里做的不好吗?怎么会有这么严重的旱情?
乾隆非常重视赈灾之事,一边让各地粮仓开仓放粮,一边广开言路,让官员们帮他反省反省,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很快,李卫就上奏,表示应该继续
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既是先帝遗愿,又是民心所望。
乾隆立刻表示,李爱卿说得对,这就派讷亲往陕西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为什么是陕西?一是因为陕西的士绅势力没那么大,土地兼并现象相对来说不太严重,二是因为陕西今年风调雨顺,相对太平,推行新政会更加顺利。
“可遭灾的是直隶、山东一带,会不会是这两地的官员有问题?”
阿桂在课上和永琏他们讲了这件事,永璜不解提问。
阿桂就笑呵呵和阿哥爷解释,天灾和官员的德行没有必然联系。
永琏震惊脸,阿桂也太敢说了吧。
永璜却理解错了,“照这么说,官员的德行不重要了?”
“当然重要,官员若是贪赃枉法、横征暴敛,那天灾就会变成人祸。”
永璜还是不太明白,皱着眉头思索。
永琏就给哥哥举个例子,“就像前明末年,各地天灾不断,又遇上贪官污吏,贪墨赈灾银,百姓没得到救助,饿死的人多了,就会反抗,要么为匪,要么叛乱。”
阿桂:“对对对,前明就是这样。”幸好二阿哥提醒自己,这种事要加个前明的前提,宋元也行。
永琏:“……”还算您有求生欲。
永璜恍然大悟,“我明白了。”
明瑞又问起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内容,阿桂就跟他们讲了,这次各种拿前明举例子,一个士绅带着整个家族不用纳税服役,朝廷摊派下来的徭役全落到了百姓身上。
阿桂还给几个小孩讲了雍正朝的河南罢考事件,以及田文镜和雍正爷的雷霆手段。
几个小孩听得热血沸腾,但随即又有些担心,生怕这种事又发生在陕西。
不仅小孩们在担心,满朝文武都担心。
直隶这边忙着赈灾,苗疆那边时不时打仗,西北再来个士绅闹事,还不得乱套?
一向稳妥的皇上,是突然被先帝爷附身了吗?
劝谏的折子雪片般送到乾隆跟前,乾隆看了官员们的危言耸听,终于理解汗阿玛为啥那么暴躁了。
合着被摊派徭役的不是他们这些官员,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什么自古如此。
但乾隆心态比汗阿玛好,也懒得在朱批理长篇大论和这些人辩论,有的一看开头是说官绅一体当差的事儿,就回个冷漠无情的“知道了”。
乾隆之前听传教士们说过,他们那里的作坊叫工厂,工厂里面很多女工。
永琏打听这个做什么?
永琏早料到课上的内容瞒不住汗阿玛,他就让李奥教自己画水车。
乾隆检查功课的时候,也不好说什么。只是敲敲儿子脑袋,“专心学画,学完西洋画,过两年还要学水墨画。”乾隆希望儿子能学会郎世宁那种中西合璧的画法。
他实在是学不来,这种事就指望儿子了。到时候送一幅去法兰西,让法兰西国王见识见识大清皇族的艺术水准。
因为加了一个时辰的课程,永琏每天酉初才能正式下学,到长春宫跟额娘妹妹说几句话就要回阿哥所去休息。
这日他到长春宫时,皇后正让宫女整理库房的布料。
永琏一边吃点心一边听宫女汇报,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哆啰呢。
《红楼梦》里就出现过这种衣料,是毛呢的一种。原来宫里也有。
他就兴致勃勃和皇后分享,“那个哆啰呢原来是英吉利工厂生产出来的。”
哆啰呢是西洋贡品,但因为表面不光滑,也不够轻盈,宫里都不愿拿它做衣服,一般只铺在炕上做炕毯。
这些多罗呢进贡时是纯色,样子太普通,宫里还会让人在上面绣上图案。
也就只有宫里这么奢侈,很多官家女眷,都用哆啰呢做衣服,毕竟貂皮、狐皮有限,要紧着家里经常出门的男人穿,女眷只能退而求其次,穿这种不太舒服的西洋布料。
“原来是英吉利的,听说他们那里很冷,的确适合穿哆啰呢。”皇后听家里长辈说过一些西洋的国家,英国好像在北边,她下意识就觉得北方更寒冷。
“李奥师父说,英吉利工厂可以大量生产哆啰呢,许多平民也能穿得起哆啰呢,证明这布料并不难织。”永琏道:“咱们也可以试试,就是那些洋人狡猾得很,不会把哆啰呢的织法告诉咱们。”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矿业和纺织业开始的,大清也可以试试。有迫切需要提高生产力的需求,人们也就会想办法更新生产工具了。
“这是自然,咱们也不会把丝绸的织造方法告诉他们。”皇后笑道。
永琏道:“可是哆啰呢能御寒,若是可以大量生产,百姓们冬天就不受冻了。”
宫里和富贵人家有各种动物皮毛的衣服御寒,百姓们连一件棉衣都难得。现在新疆还不是大清说了算,想大量种植棉花,恐怕得等平准战争打完。不如多研究几种可以御寒的衣料。
皇后欣慰地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真是处处想着百姓。
皇后也觉得哆啰呢不是多么复杂的工艺,她就让人找出一块哆啰呢的炕毯,跟擅长纺织的宫女嬷嬷研究了下。
长春宫众人没研究出什么名堂,倒是次日贵妃来请安,听见皇后在和人讨论哆啰呢、洋缎这些西洋织品,就说:“澳门那边有一些洋商的家眷,他们或许知道这些布料是怎么织出来的。”
这些西洋贡品在大清价格很高,贵妃在家时,也就一两件洋缎和哆啰呢的衣服,她进宫前把这几件衣服送给妹妹们,几个妹妹为了几件衣服争起来,到现在还有姐妹怪她偏心。
如果大清能生产出这些衣料,家里女眷也就不必为了几件衣服争风吃醋了。
第35章 共渡难关
在前明,就有大量佛郎机人以囤货等理由在澳门居住。
清军入关后,这些佛朗机人继续盘踞在澳门,但他们和朝廷协商好了,愿意老老实实缴纳赋税,遵守大清法度。
朝廷也就没有赶走他们,只是设了香山知县管理澳门的行政事务。
很多佛郎机人不仅在澳门囤放货物进行休整,还把家眷也带到了澳门。
佛郎机人偶尔也会向朝廷进贡一些西洋毛料,皇后觉得他们肯定知道这些毛料的纺织方法。
针织之事是女子本分,皇后作为天下女子之表率,还要行亲蚕礼,鼓励女子勤于此事。
这件事由皇后和贵妃提出,乾隆没觉得有任何不妥。只是道:“先不忙着到澳门找人,朕召见行商进京,说不定他知道这里面的门道。”
在乾隆看来,英吉利的纺织工厂也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建在河边运用水力吗?中国早在<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so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宋朝就有类似的机器了。
皇后得知乾隆要见行商,有些意外。
是广州十三行出什么事儿了吗?
但这就不是她可以随意问的了,只能道:“好,此事倒也不甚要紧。”
乾隆瞥她一眼,“你怎么想起琢磨哆啰呢,是不是永琏又和你说什么了?这小子对英吉利好奇的很。”
皇后笑道:“永琏只是说英吉利的纺织工厂很多,能大批量生产各种布料。”她顿了顿,“但臣妾有一事疑惑,英吉利的人都在工厂里做工,谁来种地呢?”
“听说他们不擅耕种,也没有多少适宜耕种的土地。”乾隆道。
这是外国的事儿,和皇后讨论几句问题不大。
“所以就靠贩卖商品维持生计?”皇后好奇。
乾隆点头,得意道:“英吉利人到处赚钱,却赚不到咱们大清的钱。”
皇后笑道:“是啊,大清地大物博,不需要依靠国外的东西,什么哆啰呢、西洋钟不过是图个新鲜。”
只要不是必需品,西洋商人就别想在大清赚到多少钱。
乾隆闻言,却又想起那晚让自己辗转难眠的问题,这些欧洲国家到底把纺织品卖到哪儿去了?
那个利未亚也不像是大量需要纺织品的地方啊。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不管是哪种洋布,里面都多少需要一些棉线,英吉利就那么点地方,又要开办工厂,又要养羊,还有地方种植棉花吗?
帝后二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西洋的事儿,躺到榻上准备就寝。
皇后都快睡着了,忽听旁边的人幽幽问了句:“利未亚能种棉花吗?”
皇后:???
入夏后,乾隆就没心思琢磨西洋人怎么赚钱的事儿了。
今年直隶、山东等地闹旱灾,粮价飞涨,朝廷忙着赈灾。
乾隆愁得嘴上都长了泡,他登基以来,有哪里做的不好吗?怎么会有这么严重的旱情?
乾隆非常重视赈灾之事,一边让各地粮仓开仓放粮,一边广开言路,让官员们帮他反省反省,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很快,李卫就上奏,表示应该继续
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既是先帝遗愿,又是民心所望。
乾隆立刻表示,李爱卿说得对,这就派讷亲往陕西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为什么是陕西?一是因为陕西的士绅势力没那么大,土地兼并现象相对来说不太严重,二是因为陕西今年风调雨顺,相对太平,推行新政会更加顺利。
“可遭灾的是直隶、山东一带,会不会是这两地的官员有问题?”
阿桂在课上和永琏他们讲了这件事,永璜不解提问。
阿桂就笑呵呵和阿哥爷解释,天灾和官员的德行没有必然联系。
永琏震惊脸,阿桂也太敢说了吧。
永璜却理解错了,“照这么说,官员的德行不重要了?”
“当然重要,官员若是贪赃枉法、横征暴敛,那天灾就会变成人祸。”
永璜还是不太明白,皱着眉头思索。
永琏就给哥哥举个例子,“就像前明末年,各地天灾不断,又遇上贪官污吏,贪墨赈灾银,百姓没得到救助,饿死的人多了,就会反抗,要么为匪,要么叛乱。”
阿桂:“对对对,前明就是这样。”幸好二阿哥提醒自己,这种事要加个前明的前提,宋元也行。
永琏:“……”还算您有求生欲。
永璜恍然大悟,“我明白了。”
明瑞又问起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内容,阿桂就跟他们讲了,这次各种拿前明举例子,一个士绅带着整个家族不用纳税服役,朝廷摊派下来的徭役全落到了百姓身上。
阿桂还给几个小孩讲了雍正朝的河南罢考事件,以及田文镜和雍正爷的雷霆手段。
几个小孩听得热血沸腾,但随即又有些担心,生怕这种事又发生在陕西。
不仅小孩们在担心,满朝文武都担心。
直隶这边忙着赈灾,苗疆那边时不时打仗,西北再来个士绅闹事,还不得乱套?
一向稳妥的皇上,是突然被先帝爷附身了吗?
劝谏的折子雪片般送到乾隆跟前,乾隆看了官员们的危言耸听,终于理解汗阿玛为啥那么暴躁了。
合着被摊派徭役的不是他们这些官员,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什么自古如此。
但乾隆心态比汗阿玛好,也懒得在朱批理长篇大论和这些人辩论,有的一看开头是说官绅一体当差的事儿,就回个冷漠无情的“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