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叶泽西好奇:“怎么突然问这个?”
“七月份我在潭市,看见那里有一条春鸟路,有一天我在之前拍下的照片里也见到了刻着这个名字的路碑,这是我第三次遇到了,挺有缘分的,对吧。”
叶泽西点点头:“是挺有缘分的。”
作为摄影师,故事性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捕捉和挖掘考验能力,除了天分,也是阅历的积累。
沈今懿对这个名字背后的人和故事产生了探知欲。
“都是在偏远的地区,名字也取得独特,这些路说不定是同一个人捐赠的,我想认识这位好心人。”
叶泽西父母也是扶贫干部,作为‘扶二代’,骨子里带了助人为乐的基因,当即表示可以帮她打听:“这条路前不久刚修复过,资金是省财政厅拨付的,捐赠人应该是直接对接的省厅,资料也在那边,我找个机会打听打听。”
沈今懿以为就是查查资料的事才开的口,不想给人添麻烦:“如果太麻烦就不用了。”
年轻的男人笑出一口白牙,真心实意地说:“这算什么麻烦,就出张嘴。”
他开玩笑:“就当是你的工伤补贴吧。”
沈今懿也笑:“工伤补贴早就赔付,进我的肚子了。”
拍完叶泽西的镜头,迎着晚霞往回走,他还要回县里总结工作,匆匆道别,脚步加快,先行离开。
其余人今日去山里补拍一些山草药的特写镜头,浩哥跟着去帮忙了。
沈今懿和另一个年轻女孩走在田间小路,旁边的小路走来一个身形佝偻的婆婆,看到她俩,从竹筐里拿出两根挂着水珠的黄瓜。
“我们这里穷,没什么吃的,尝尝自己种的黄瓜,很甜的,我洗过了。”
刚长大的本地小黄瓜,皮薄脆嫩,头上的花刚刚掉落,刺被婆婆洗得干净。
“谢谢婆婆。”
两人啃着黄瓜和婆婆聊家常,走到大路上,沈今懿举起相机,“婆婆,我给您拍张照片吧。”
婆婆摆摆手推辞道:“哎哟……我……我不好看了,我也不会摆造型。”
沈今懿看出那一双浑浊的眼睛里隐藏的渴望,笑道:“不会摆造型没关系,我教您。”
婆婆的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沟壑纵横的脸露出一个笑,孩童般向往又羞怯:“那就麻烦你了。”
沈今懿带了一个便携照片打印机,打印了照片给婆婆送了过去。
婆婆收到照片,爱不释手地抚摸着,“姑娘,你拍得真好。”
沈今懿坐在婆婆身边的小凳上,“您很上镜。”
婆婆笑着感慨:“上一次拍照,还是我和我家老头子结婚的时候,一转眼,我都八十岁了。”
听了她的话,沈今懿一怔,视线落在照片上,“婆婆,您的孩子呢?”
“我的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孙子跟着一起的,他们一年回来一次。”
陪着婆婆聊天,不知不觉忘了时间,山里的夜比城市深黑得更早,远远看到浩哥过来接她。
“婆婆,我要办一个摄影展,我想请您当我的模特拍一组照片,您看行吗?”
“啊?我都一把年纪了哪能做模特啊,我做不好的。”
沈今懿笑着说:“没关系,一点都不难,就是拍一下您的日常生活,您照常做自己的事情就好。”
婆婆听她这么说这才落下心,答应了她,沈今懿和她约定好时间。
睡前和陆徽时打视频,沈今懿还在纠结怎么组织语言,那边先开了口。
“行程有了变动?”
“现在还说不准,但很大可能会推迟。”沈今懿眨巴着眼睛。
她的眼睛亮亮的,底气十足,吃定了他不会有异议,陆徽时轻笑,问:“准备拍什么?”
沈今懿收了做作的卖萌表情,手垫着下巴,和他说起今天遇到的婆婆和自己的想法。
“他们供养自己的孩子出了大山,自己却被大山围困住一生,那位婆婆说,她六十年没有拍过照,这辈子没走出过栖云村,是一个很失败的人,我有一点难过。”
“哥哥,画展的最后一个单元,我想以被遗忘在大山深处的他们为主题。”
她歪着脸,在一个短暂的停顿后说:
“他们很了不起,这个世界不应该忘记他们。”
第120章蓝色烟花
陆徽时透过屏幕看她,那双雾蓝的眼眸在幽暗的光影里熠熠生辉。
全行业商业化的时代,她身上有着一些稀缺而珍贵的东西,有一句话形容得贴切: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这让他想到一位故人。
她也会为她骄傲的。
沈今懿看陆徽时不说话,冲屏幕挥挥手:“嗯?卡了吗?”
陆徽时回过神:“没有。”
“那你怎么不说话?”沈今懿觉得他的反应有点不对劲,想到什么,和他商量:“你想我回来过生日对吗?要不我先回家一趟吧,过完生日再回来拍?”
对她本人而言,她并不热衷于过生日,每年大张旗鼓,只是因为她喜欢收礼物。
生日那天是周三,她知道,陆徽时提前许久就在协调行程空出那一天,章樾同步过来的安排时常有改动。
上旬有两个s级重点项目立项,都是他不能缺席的场合,他也只能空出一天时间,第二天紧接着又要飞去新加坡。
他应该是想陪她过21岁生日的,以丈夫的名义。
“我觉得行。”沈今懿越想越觉得可行,就要拍板定夺,陆徽时制止了她的冲动。
“山里的老人不常拍照,面对镜头总归是拘谨的,你现在刚和他们建立了熟悉感,是拍摄他们的好时机,回家一趟,又要重新构建联系,他们的状态没有现在自然,或许就拍不出你现在你想要的感觉了。”
“可是……”
“不用可是。”陆徽时看出她的惋惜是为了自己,低沉的语调安抚人心:“宝贝,在你新的一岁,完成一件有价值的作品,我也会为你高兴。”
他眼眸幽深,含着笑意:“我们来日方长。”
这应该是陆徽时第一次表达他对自己职业的看法,沈今懿有些意外,呆呆地看着他,从他的话里感受到了一种被托举的力量。
她心里荡起一片涟漪,想要抱他无法实现,只能戳戳屏幕上英俊的脸,眼睛弯成漂亮的月牙,嗓音温软:“哥哥,我好爱你呀。”
**
纪录片采景途中,沈今懿完成了部分人像拍摄。
九天后,国庆假期结束,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完成工作返京,沈今懿的拍摄也进行了三分之二,比她预想中更顺利。
10月9日,生日这天,自零点起就有祝福的信息进来,她回信息就回了半个多小时。
完成当日拍摄任务回来,借宿这家的婶婶给她煮了长寿面,面上卧了两个炸得金黄的煎蛋,撒了葱花。
沈今懿拿了一只小碗,分了面和一个煎蛋给婶婶的小儿子。
婶婶连忙阻止:“小沈,他吃过饭了,你自己吃,别管他。”
沈今懿笑着说:“嘉嘉陪我吃,面更香。”
婶婶看着两人亲亲热热地坐在一起,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嘉嘉的父亲带着姐姐生活在外地多年,姐姐已经上高二了,在城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
沈今懿刚知道的时候有些诧异,因为在贫困地区的大部分家庭,教育资源会优先偏向男孩。
闲聊时,婶婶说出自己的想法:“女孩子不读书,没有好的出路的,男孩还能卖一把力气,怎么都有一口饭吃,女孩不行的。”
淳朴的妇女笑道:“现在没有条件送两个小孩去城里读,先紧着姐姐,我和他爸还在攒钱,嘉嘉上中学了,应该就能送到他爸那里了,小学先将就着读。”
家中还有一位奶奶,不见身影,沈今懿刚准备问,就见老人从厨房出来,手里端了一盘裹了黄豆粉的野草饼。
奶奶不会说话,婶婶替她说道:“这是用一种野菜做的饼,我婆婆今天去坡上采的,用的最嫩的尖,山里没什么好东西招待,你尝尝看吃不吃得惯?”
沈今懿有点感动,吸了吸鼻子,夹了一个饼。
野菜微苦的味道被白糖掩盖,清新中撞着黄豆粉的焦香,沈今懿眼睛亮起来,哇了一声,“奶奶,好吃。”
奶奶笑着点点头,干枯的手把把搪瓷盘推到她面前。
不用婶婶翻译,沈今懿也看懂了:喜欢就多吃一点。
吃过面,沈今懿和嘉嘉在院子里消食,夜空繁星闪烁,她教他辨认星座。
早秋时节,夜间的风带了凉意,婶婶没过一会儿就来催促两人回屋。
一大一小回到房间,一起和奶奶看她喜欢的抗战片。
临睡前,沈今懿照例要和陆徽时打视频,刚点开他的微信头像,尖啸的破空声打破山村的静谧。
砰——砰——砰——
沈今懿探头从窗外看去,梦幻的蓝色焰火盛大绚烂,千万丝流光从天际坠落,像星河流泻,滚烫地烙印在她雾蓝的眼眸。
“七月份我在潭市,看见那里有一条春鸟路,有一天我在之前拍下的照片里也见到了刻着这个名字的路碑,这是我第三次遇到了,挺有缘分的,对吧。”
叶泽西点点头:“是挺有缘分的。”
作为摄影师,故事性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捕捉和挖掘考验能力,除了天分,也是阅历的积累。
沈今懿对这个名字背后的人和故事产生了探知欲。
“都是在偏远的地区,名字也取得独特,这些路说不定是同一个人捐赠的,我想认识这位好心人。”
叶泽西父母也是扶贫干部,作为‘扶二代’,骨子里带了助人为乐的基因,当即表示可以帮她打听:“这条路前不久刚修复过,资金是省财政厅拨付的,捐赠人应该是直接对接的省厅,资料也在那边,我找个机会打听打听。”
沈今懿以为就是查查资料的事才开的口,不想给人添麻烦:“如果太麻烦就不用了。”
年轻的男人笑出一口白牙,真心实意地说:“这算什么麻烦,就出张嘴。”
他开玩笑:“就当是你的工伤补贴吧。”
沈今懿也笑:“工伤补贴早就赔付,进我的肚子了。”
拍完叶泽西的镜头,迎着晚霞往回走,他还要回县里总结工作,匆匆道别,脚步加快,先行离开。
其余人今日去山里补拍一些山草药的特写镜头,浩哥跟着去帮忙了。
沈今懿和另一个年轻女孩走在田间小路,旁边的小路走来一个身形佝偻的婆婆,看到她俩,从竹筐里拿出两根挂着水珠的黄瓜。
“我们这里穷,没什么吃的,尝尝自己种的黄瓜,很甜的,我洗过了。”
刚长大的本地小黄瓜,皮薄脆嫩,头上的花刚刚掉落,刺被婆婆洗得干净。
“谢谢婆婆。”
两人啃着黄瓜和婆婆聊家常,走到大路上,沈今懿举起相机,“婆婆,我给您拍张照片吧。”
婆婆摆摆手推辞道:“哎哟……我……我不好看了,我也不会摆造型。”
沈今懿看出那一双浑浊的眼睛里隐藏的渴望,笑道:“不会摆造型没关系,我教您。”
婆婆的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沟壑纵横的脸露出一个笑,孩童般向往又羞怯:“那就麻烦你了。”
沈今懿带了一个便携照片打印机,打印了照片给婆婆送了过去。
婆婆收到照片,爱不释手地抚摸着,“姑娘,你拍得真好。”
沈今懿坐在婆婆身边的小凳上,“您很上镜。”
婆婆笑着感慨:“上一次拍照,还是我和我家老头子结婚的时候,一转眼,我都八十岁了。”
听了她的话,沈今懿一怔,视线落在照片上,“婆婆,您的孩子呢?”
“我的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孙子跟着一起的,他们一年回来一次。”
陪着婆婆聊天,不知不觉忘了时间,山里的夜比城市深黑得更早,远远看到浩哥过来接她。
“婆婆,我要办一个摄影展,我想请您当我的模特拍一组照片,您看行吗?”
“啊?我都一把年纪了哪能做模特啊,我做不好的。”
沈今懿笑着说:“没关系,一点都不难,就是拍一下您的日常生活,您照常做自己的事情就好。”
婆婆听她这么说这才落下心,答应了她,沈今懿和她约定好时间。
睡前和陆徽时打视频,沈今懿还在纠结怎么组织语言,那边先开了口。
“行程有了变动?”
“现在还说不准,但很大可能会推迟。”沈今懿眨巴着眼睛。
她的眼睛亮亮的,底气十足,吃定了他不会有异议,陆徽时轻笑,问:“准备拍什么?”
沈今懿收了做作的卖萌表情,手垫着下巴,和他说起今天遇到的婆婆和自己的想法。
“他们供养自己的孩子出了大山,自己却被大山围困住一生,那位婆婆说,她六十年没有拍过照,这辈子没走出过栖云村,是一个很失败的人,我有一点难过。”
“哥哥,画展的最后一个单元,我想以被遗忘在大山深处的他们为主题。”
她歪着脸,在一个短暂的停顿后说:
“他们很了不起,这个世界不应该忘记他们。”
第120章蓝色烟花
陆徽时透过屏幕看她,那双雾蓝的眼眸在幽暗的光影里熠熠生辉。
全行业商业化的时代,她身上有着一些稀缺而珍贵的东西,有一句话形容得贴切: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这让他想到一位故人。
她也会为她骄傲的。
沈今懿看陆徽时不说话,冲屏幕挥挥手:“嗯?卡了吗?”
陆徽时回过神:“没有。”
“那你怎么不说话?”沈今懿觉得他的反应有点不对劲,想到什么,和他商量:“你想我回来过生日对吗?要不我先回家一趟吧,过完生日再回来拍?”
对她本人而言,她并不热衷于过生日,每年大张旗鼓,只是因为她喜欢收礼物。
生日那天是周三,她知道,陆徽时提前许久就在协调行程空出那一天,章樾同步过来的安排时常有改动。
上旬有两个s级重点项目立项,都是他不能缺席的场合,他也只能空出一天时间,第二天紧接着又要飞去新加坡。
他应该是想陪她过21岁生日的,以丈夫的名义。
“我觉得行。”沈今懿越想越觉得可行,就要拍板定夺,陆徽时制止了她的冲动。
“山里的老人不常拍照,面对镜头总归是拘谨的,你现在刚和他们建立了熟悉感,是拍摄他们的好时机,回家一趟,又要重新构建联系,他们的状态没有现在自然,或许就拍不出你现在你想要的感觉了。”
“可是……”
“不用可是。”陆徽时看出她的惋惜是为了自己,低沉的语调安抚人心:“宝贝,在你新的一岁,完成一件有价值的作品,我也会为你高兴。”
他眼眸幽深,含着笑意:“我们来日方长。”
这应该是陆徽时第一次表达他对自己职业的看法,沈今懿有些意外,呆呆地看着他,从他的话里感受到了一种被托举的力量。
她心里荡起一片涟漪,想要抱他无法实现,只能戳戳屏幕上英俊的脸,眼睛弯成漂亮的月牙,嗓音温软:“哥哥,我好爱你呀。”
**
纪录片采景途中,沈今懿完成了部分人像拍摄。
九天后,国庆假期结束,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完成工作返京,沈今懿的拍摄也进行了三分之二,比她预想中更顺利。
10月9日,生日这天,自零点起就有祝福的信息进来,她回信息就回了半个多小时。
完成当日拍摄任务回来,借宿这家的婶婶给她煮了长寿面,面上卧了两个炸得金黄的煎蛋,撒了葱花。
沈今懿拿了一只小碗,分了面和一个煎蛋给婶婶的小儿子。
婶婶连忙阻止:“小沈,他吃过饭了,你自己吃,别管他。”
沈今懿笑着说:“嘉嘉陪我吃,面更香。”
婶婶看着两人亲亲热热地坐在一起,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嘉嘉的父亲带着姐姐生活在外地多年,姐姐已经上高二了,在城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
沈今懿刚知道的时候有些诧异,因为在贫困地区的大部分家庭,教育资源会优先偏向男孩。
闲聊时,婶婶说出自己的想法:“女孩子不读书,没有好的出路的,男孩还能卖一把力气,怎么都有一口饭吃,女孩不行的。”
淳朴的妇女笑道:“现在没有条件送两个小孩去城里读,先紧着姐姐,我和他爸还在攒钱,嘉嘉上中学了,应该就能送到他爸那里了,小学先将就着读。”
家中还有一位奶奶,不见身影,沈今懿刚准备问,就见老人从厨房出来,手里端了一盘裹了黄豆粉的野草饼。
奶奶不会说话,婶婶替她说道:“这是用一种野菜做的饼,我婆婆今天去坡上采的,用的最嫩的尖,山里没什么好东西招待,你尝尝看吃不吃得惯?”
沈今懿有点感动,吸了吸鼻子,夹了一个饼。
野菜微苦的味道被白糖掩盖,清新中撞着黄豆粉的焦香,沈今懿眼睛亮起来,哇了一声,“奶奶,好吃。”
奶奶笑着点点头,干枯的手把把搪瓷盘推到她面前。
不用婶婶翻译,沈今懿也看懂了:喜欢就多吃一点。
吃过面,沈今懿和嘉嘉在院子里消食,夜空繁星闪烁,她教他辨认星座。
早秋时节,夜间的风带了凉意,婶婶没过一会儿就来催促两人回屋。
一大一小回到房间,一起和奶奶看她喜欢的抗战片。
临睡前,沈今懿照例要和陆徽时打视频,刚点开他的微信头像,尖啸的破空声打破山村的静谧。
砰——砰——砰——
沈今懿探头从窗外看去,梦幻的蓝色焰火盛大绚烂,千万丝流光从天际坠落,像星河流泻,滚烫地烙印在她雾蓝的眼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