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布政使林有为瞧着镇北王的三个儿子,带着精兵守在营帐旁边,便不敢靠近营帐。
都指挥使汪乔信盯着营帐看了好一会儿,随即转身离营帐远了一些,挑了一块空地坐下,从怀里掏出干粮吃了起来。
沈渡见北齐随行的将士,全都与汪乔信坐在一块啃饼子,便发出了暗号。
帐子里的镇北王听到暗号,面容沉肃地对赵颐说道:“我昨夜收到了探子的密信,北齐对百姓加重了赋税,有些百姓集结起来抗议,北齐朝廷派去的官兵把抗议的百姓全都杀了。从这一点便能看出,北齐帝要对大周发兵的决心。”
“我和皇上收到你写的信,知道你做的选择。你是个好孩子,并没有被权力蒙蔽心智,忘了养育你的土地,以及真心待你的至亲。”
“只不过,你不会听从北齐帝的命令对大周发兵,让北齐帝的算盘落空,他会拿你和蛮蛮开刀。”
说到这里,镇北王从怀里掏出靖安帝的一封密信递给赵颐:“皇上在我来应城之时,便事先把信交到我手里,并且嘱咐我,等时机到了,再把信交给你。”
如今,应该算是时机到了吧?
第522章 清君侧
靖安帝向来是把信交给自己的亲信送到赵颐的手里。
如今靖安帝把信交给镇北王,可见这封信的重要性,恐怕半个字都不能泄露出去。
赵颐从镇北王手里接过信,撕开封口,取出一张白色的生绢,上面不见任何笔墨的痕迹。
他把白色生绢往火上一烤,方才显现出浅黄色的字迹。
这是用明矾水写的信。
赵颐逐字往下看,越看心里越震动。
靖安帝在信里说,北齐帝的子嗣,如今只剩下赵颐一个人。然而,北齐帝并不信任在大周养大的儿子,会一心一意的向着北齐。
虽然北齐帝相信人性经不起考验,所有人都无法抵抗权力的诱惑,但是仪贞公主不慕权势,不为强权折腰,只会为了她心里的信仰和执念低头。
北齐帝怀疑赵颐会像他的母亲一样,对大周忠心耿耿,哪怕为此献出自己的性命,也要维护大周社稷,所以才会逼迫赵颐向大周发兵。
如果赵颐违背北齐帝的命令,不向大周发兵,定然会沦为北齐帝掣肘大周的棋子。
若是真的到了那一天,靖安帝便会借兵给赵颐,助他反了北齐帝。
镇北王看着赵颐盯着信出神,不由地说道:“原本皇上等你带着仪贞公主的骸骨回大周,待到大周休养生息之后,再踏平北齐。”
“可北齐帝出尔反尔,不愿意让你带着仪贞公主骸骨回国,将你强行留在北齐,以此掣肘大周。”
“皇上有意对北齐出兵,但心里有三个顾虑。其一,以大周的国力,并不适合进行长久作战,只适合速战速决。其二,他顾及到你与蛮蛮的安危。其三,则是担忧北齐帝为了报复他,让仪贞公主尸骨无存。”
“原来皇上打算静观其变,再想一个万全之策,既能让你安然无恙地带着仪贞公主的骸骨回国,又能吞并了北齐。”
“哪知,北齐皇室的局势出现了变动,皇后所出的齐王被幽禁在广阳宫,而淑妃所出的贤王也死了,只剩下你这么一个儿子。”
“而你在北齐的政绩斐然,还十分得民心,皇上便动了心思,不如让你留在北齐称帝。”
镇北王如何不知道靖安帝有心统一北齐?
只不过靖安帝与仪贞公主曾经相依为命,是仪贞公主用自己的清白和性命,才让靖安帝得以回到大周称帝。
如果没有仪贞公主,也就没有如今的靖安帝。
靖安帝自然要保全仪贞公主唯一的血脉。
若是大周统一了北齐,即便文武百官不在意赵颐的血统,赵颐在靖安帝的扶植下成为权臣,日后新帝登基,难保会忌惮赵颐,继而起了铲除他的心思。
最两全的法子,便是扶植赵颐成为北齐的新帝,方才能够让赵颐安稳度日。
闻言,赵颐顿时明白过来,靖安帝为何说等到时机成熟了,再把这一封信给他。
因为北齐帝为了增强国力,对大周发兵,所以加重了对百姓的赋税征收。
朝廷如此剥削百姓,势必会引发内乱。
届时,他们便借着北齐内乱的契机,打着清君侧,肃宫廷的名义起兵“救驾”。
第523章 急流勇退
赵颐情绪难以平静,原以为靖安帝在位多少年,便会护他多少年,尽可能的给予他恩宠。未曾想到靖安帝竟然会为他考虑得这般长远,就连他的后路都给铺好了。
他把手里的信递给镇北王:“我原来只想带母亲回国,完成她的夙愿。只是陛下害死我的母亲,他害怕舅舅会率领大周的铁骑踏平了北齐,替母亲报仇,方才将我留在北齐。”
“陛下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他明白我和母亲在舅舅心目中的重要性,利用我的安危来制衡舅舅。其二是想要打破齐王和贤王夺嫡的平衡,让我牵制他们两个,稳固他的皇权。”
“他的做法将我卷入了夺嫡之争,我也就有了争夺北齐皇位的心思,将来再把北齐的国土,并入到大周的版图。如此一来,我不但完成了母亲的夙愿,还能够保全你在大周的地位。”
镇北王有些意外赵颐的打算,鲜少有人能够做到将唾手可得的皇位,拱手让给其他人。而赵颐顾及到他在大周的处境,甘愿把北齐的国土,并入到大周的版图。
“常言道,一个女婿半个儿子,你这般尽心尽力的为我着想,与亲儿子没什么区别。那我这个做父亲的,为何就不能为你们退让?”
说到这儿,镇北王神色沉凝:“我沈家世代忠良,祖辈们个个战死沙场,从来不曾有过二心,可先帝却忌惮镇北王府手里的权势,处处打压、迫害。”
“我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原来我便不打算让三个儿子立功,准备找个时机把手里的兵权归还给朝廷,避免因王府的权势太盛,而给他们带去灾祸。”
只是没想到靖安帝重新重用他,又因着他的女儿与靖安帝最疼爱的外甥喜结良缘,对他愈发信重。
无论赵颐是在北齐做皇帝,还是与靖安帝里应外合,助大周吞并了北齐,成为一名权臣。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对镇北王府不利。
毕竟,功高招忌,一个权势滔天的文臣,与一个手握重兵的武将,结成了两姓之好,有哪个皇帝能够睡得安稳?
镇北王继续说道:“虽说当今是个明主,且用人不疑,命我统领三军攻打北齐,重振了王府的威望,也让我找到了女儿。但君心难测,我早就做好了急流勇退的打算。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把兵权还给皇上,逐渐淡出朝廷。”
赵颐的心情极为沉重,历朝历代,鲜少有武将能够得以善终。
因为他们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危及到了皇权,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主动交出兵权,行事低调,以此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免得引起天家的猜忌,才能够全身而退。
镇北王看完信,递还给赵颐:“你们舅甥俩都在为彼此筹谋,这一份情谊倒是很难得。以你的能力,帮助皇上统一北齐,以他对你的看重,必定会对你委以重任。皇上就是担心他给你的恩宠,会令新帝忌惮你。为了保全你,方才决定助你在北齐称帝。”
“北齐不仅国库空虚,就连兵力也不足。如今增加了赋税,恐怕接着就是要征兵。如果征兵,朝廷还是没有顾及到百姓的感受,北齐就要大乱了。”
“你如果听信皇上的话,在北齐内乱的时候,借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救驾’,不但避免了你弑父篡位的名声,还有利于你收复政权,亦是免去了苍生涂炭。”
在靖安帝的眼里,北齐帝就是害死仪贞公主的罪魁祸首,两国之间本来就有着血海深仇。
倘若北齐帝对仪贞公主的死怀有愧疚,平日里对赵颐多有弥补,也不至于让靖安帝如此痛恨他。
可偏偏北齐帝毫无愧疚之心,还为了给贤王登上皇位铺路,三番五次派暗卫刺杀赵颐,这分明就是没把赵颐当亲儿子看待。
既然如此,靖安帝认为赵颐也就没必要再顾念父子情分,对北齐帝手下留情。
赵颐沉默不语。
镇北王也不劝他,把几个儿子叫了进来,一家人好好说些体己话。
可美好的时光,终究是短暂的,一转眼间,便到了分别的时刻。
从吃完团圆饭开始,镇北王妃就一直牵着沈青檀的手没有放开。如今,听到北齐的人在营帐外头催促,镇北王妃更是握紧了几分,依依不舍地护送沈青檀去往马车旁边。
沈青檀不想和亲人分别,想要再与他们再多待一些时光。
因为经此一别,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他们一家人才能够再次相聚。
“娘亲、爹爹、大哥、二哥、三哥……”
沈青檀喉口发堵,一一唤着对他们的称呼,却见他们一个个红了眼眶。
都指挥使汪乔信盯着营帐看了好一会儿,随即转身离营帐远了一些,挑了一块空地坐下,从怀里掏出干粮吃了起来。
沈渡见北齐随行的将士,全都与汪乔信坐在一块啃饼子,便发出了暗号。
帐子里的镇北王听到暗号,面容沉肃地对赵颐说道:“我昨夜收到了探子的密信,北齐对百姓加重了赋税,有些百姓集结起来抗议,北齐朝廷派去的官兵把抗议的百姓全都杀了。从这一点便能看出,北齐帝要对大周发兵的决心。”
“我和皇上收到你写的信,知道你做的选择。你是个好孩子,并没有被权力蒙蔽心智,忘了养育你的土地,以及真心待你的至亲。”
“只不过,你不会听从北齐帝的命令对大周发兵,让北齐帝的算盘落空,他会拿你和蛮蛮开刀。”
说到这里,镇北王从怀里掏出靖安帝的一封密信递给赵颐:“皇上在我来应城之时,便事先把信交到我手里,并且嘱咐我,等时机到了,再把信交给你。”
如今,应该算是时机到了吧?
第522章 清君侧
靖安帝向来是把信交给自己的亲信送到赵颐的手里。
如今靖安帝把信交给镇北王,可见这封信的重要性,恐怕半个字都不能泄露出去。
赵颐从镇北王手里接过信,撕开封口,取出一张白色的生绢,上面不见任何笔墨的痕迹。
他把白色生绢往火上一烤,方才显现出浅黄色的字迹。
这是用明矾水写的信。
赵颐逐字往下看,越看心里越震动。
靖安帝在信里说,北齐帝的子嗣,如今只剩下赵颐一个人。然而,北齐帝并不信任在大周养大的儿子,会一心一意的向着北齐。
虽然北齐帝相信人性经不起考验,所有人都无法抵抗权力的诱惑,但是仪贞公主不慕权势,不为强权折腰,只会为了她心里的信仰和执念低头。
北齐帝怀疑赵颐会像他的母亲一样,对大周忠心耿耿,哪怕为此献出自己的性命,也要维护大周社稷,所以才会逼迫赵颐向大周发兵。
如果赵颐违背北齐帝的命令,不向大周发兵,定然会沦为北齐帝掣肘大周的棋子。
若是真的到了那一天,靖安帝便会借兵给赵颐,助他反了北齐帝。
镇北王看着赵颐盯着信出神,不由地说道:“原本皇上等你带着仪贞公主的骸骨回大周,待到大周休养生息之后,再踏平北齐。”
“可北齐帝出尔反尔,不愿意让你带着仪贞公主骸骨回国,将你强行留在北齐,以此掣肘大周。”
“皇上有意对北齐出兵,但心里有三个顾虑。其一,以大周的国力,并不适合进行长久作战,只适合速战速决。其二,他顾及到你与蛮蛮的安危。其三,则是担忧北齐帝为了报复他,让仪贞公主尸骨无存。”
“原来皇上打算静观其变,再想一个万全之策,既能让你安然无恙地带着仪贞公主的骸骨回国,又能吞并了北齐。”
“哪知,北齐皇室的局势出现了变动,皇后所出的齐王被幽禁在广阳宫,而淑妃所出的贤王也死了,只剩下你这么一个儿子。”
“而你在北齐的政绩斐然,还十分得民心,皇上便动了心思,不如让你留在北齐称帝。”
镇北王如何不知道靖安帝有心统一北齐?
只不过靖安帝与仪贞公主曾经相依为命,是仪贞公主用自己的清白和性命,才让靖安帝得以回到大周称帝。
如果没有仪贞公主,也就没有如今的靖安帝。
靖安帝自然要保全仪贞公主唯一的血脉。
若是大周统一了北齐,即便文武百官不在意赵颐的血统,赵颐在靖安帝的扶植下成为权臣,日后新帝登基,难保会忌惮赵颐,继而起了铲除他的心思。
最两全的法子,便是扶植赵颐成为北齐的新帝,方才能够让赵颐安稳度日。
闻言,赵颐顿时明白过来,靖安帝为何说等到时机成熟了,再把这一封信给他。
因为北齐帝为了增强国力,对大周发兵,所以加重了对百姓的赋税征收。
朝廷如此剥削百姓,势必会引发内乱。
届时,他们便借着北齐内乱的契机,打着清君侧,肃宫廷的名义起兵“救驾”。
第523章 急流勇退
赵颐情绪难以平静,原以为靖安帝在位多少年,便会护他多少年,尽可能的给予他恩宠。未曾想到靖安帝竟然会为他考虑得这般长远,就连他的后路都给铺好了。
他把手里的信递给镇北王:“我原来只想带母亲回国,完成她的夙愿。只是陛下害死我的母亲,他害怕舅舅会率领大周的铁骑踏平了北齐,替母亲报仇,方才将我留在北齐。”
“陛下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他明白我和母亲在舅舅心目中的重要性,利用我的安危来制衡舅舅。其二是想要打破齐王和贤王夺嫡的平衡,让我牵制他们两个,稳固他的皇权。”
“他的做法将我卷入了夺嫡之争,我也就有了争夺北齐皇位的心思,将来再把北齐的国土,并入到大周的版图。如此一来,我不但完成了母亲的夙愿,还能够保全你在大周的地位。”
镇北王有些意外赵颐的打算,鲜少有人能够做到将唾手可得的皇位,拱手让给其他人。而赵颐顾及到他在大周的处境,甘愿把北齐的国土,并入到大周的版图。
“常言道,一个女婿半个儿子,你这般尽心尽力的为我着想,与亲儿子没什么区别。那我这个做父亲的,为何就不能为你们退让?”
说到这儿,镇北王神色沉凝:“我沈家世代忠良,祖辈们个个战死沙场,从来不曾有过二心,可先帝却忌惮镇北王府手里的权势,处处打压、迫害。”
“我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原来我便不打算让三个儿子立功,准备找个时机把手里的兵权归还给朝廷,避免因王府的权势太盛,而给他们带去灾祸。”
只是没想到靖安帝重新重用他,又因着他的女儿与靖安帝最疼爱的外甥喜结良缘,对他愈发信重。
无论赵颐是在北齐做皇帝,还是与靖安帝里应外合,助大周吞并了北齐,成为一名权臣。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对镇北王府不利。
毕竟,功高招忌,一个权势滔天的文臣,与一个手握重兵的武将,结成了两姓之好,有哪个皇帝能够睡得安稳?
镇北王继续说道:“虽说当今是个明主,且用人不疑,命我统领三军攻打北齐,重振了王府的威望,也让我找到了女儿。但君心难测,我早就做好了急流勇退的打算。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把兵权还给皇上,逐渐淡出朝廷。”
赵颐的心情极为沉重,历朝历代,鲜少有武将能够得以善终。
因为他们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危及到了皇权,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主动交出兵权,行事低调,以此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免得引起天家的猜忌,才能够全身而退。
镇北王看完信,递还给赵颐:“你们舅甥俩都在为彼此筹谋,这一份情谊倒是很难得。以你的能力,帮助皇上统一北齐,以他对你的看重,必定会对你委以重任。皇上就是担心他给你的恩宠,会令新帝忌惮你。为了保全你,方才决定助你在北齐称帝。”
“北齐不仅国库空虚,就连兵力也不足。如今增加了赋税,恐怕接着就是要征兵。如果征兵,朝廷还是没有顾及到百姓的感受,北齐就要大乱了。”
“你如果听信皇上的话,在北齐内乱的时候,借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救驾’,不但避免了你弑父篡位的名声,还有利于你收复政权,亦是免去了苍生涂炭。”
在靖安帝的眼里,北齐帝就是害死仪贞公主的罪魁祸首,两国之间本来就有着血海深仇。
倘若北齐帝对仪贞公主的死怀有愧疚,平日里对赵颐多有弥补,也不至于让靖安帝如此痛恨他。
可偏偏北齐帝毫无愧疚之心,还为了给贤王登上皇位铺路,三番五次派暗卫刺杀赵颐,这分明就是没把赵颐当亲儿子看待。
既然如此,靖安帝认为赵颐也就没必要再顾念父子情分,对北齐帝手下留情。
赵颐沉默不语。
镇北王也不劝他,把几个儿子叫了进来,一家人好好说些体己话。
可美好的时光,终究是短暂的,一转眼间,便到了分别的时刻。
从吃完团圆饭开始,镇北王妃就一直牵着沈青檀的手没有放开。如今,听到北齐的人在营帐外头催促,镇北王妃更是握紧了几分,依依不舍地护送沈青檀去往马车旁边。
沈青檀不想和亲人分别,想要再与他们再多待一些时光。
因为经此一别,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他们一家人才能够再次相聚。
“娘亲、爹爹、大哥、二哥、三哥……”
沈青檀喉口发堵,一一唤着对他们的称呼,却见他们一个个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