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皇后微微颔首,回到了长乐宫,坐在了长榻上。
榻上放着一件还未做好的衣裳,皇后想着齐王将要回封地,便又忍着身子的不适,拿起衣裳继续缝制。
打算在齐王回封地之前,将这一件衣裳送给他。
与此同时,各位命妇为广宁公主送行之后,便各自回到了府上。
而在宫里劝阻命妇们慎言的那位夫人,回到府邸之后,便神色匆匆地去书房,寻上了自家的老爷。
第416章 疑团重重
“老爷,我今日在宫里听说了一件事儿。别家夫人说皇后娘娘年少时身子骨弱,子嗣很艰难,后来是仲太医将她的身子骨调理好了,方才嫁进了东宫。”
冯夫人压低声音说道:“皇后娘娘嫁给陛下几年,方才怀上了齐王。按理说,皇后娘娘身子骨弱,子嗣艰难也是常理之中的事儿。只不过,我听了她们的话,想起了一桩旧事,心里起了疑。”
冯老爷蹙眉:“何事?”
“您还记得二十年前在行宫发生的事儿吗?”冯夫人说:“淑妃娘娘想要分皇后娘娘的权,算计了皇后娘娘身边的宫婢。”
冯老爷的母亲与林老夫人是表姐妹,细算起来是亲戚关系,因为归属贤王党派。
林家被灭门,淑妃倒台,贤王被贬回封地。贤王的势力受到极大的冲击,一小部分人另谋出路,暗自投靠齐王,亦或者是赵颐。
另外一小部分人,则是沉寂下来,不站任何党派,在夹缝中求生存。
剩余的一部分人仍旧在等待时机,等齐王与赵颐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再趁势拥护贤王上位。
而冯家就属于最后一类,他们不仅仅是贤王的党派,还与贤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新帝登基,必然不会重用他们。
可以预料得到,他们的家族将会就此走向衰败。
冯夫人在宫里听到两位命妇的谈话,顿时联想到二十年前在行宫发生的事情,越是往下深想,越是觉得疑点重重。
当年淑妃娘娘之所以选择算计皇后身边的宫婢,那是因为这个宫婢是皇后从娘家带来的人。
这个宫婢能力卓绝,是寿安侯府精心培养出来,专门为皇后分忧解难的。
皇后身子骨病弱,手里的事务多半是交由身边的心腹处置。
而这个宫婢便是其中之一,十分得皇后的倚重。
淑妃娘娘打算斩断皇后娘娘的左膀右臂,继而再拿宫婢做文章,阻止寿安侯府继续往皇后身边送人,让皇后独木难支,达成分权的第一步。
冯夫人继续说道:“淑妃娘娘没有逮到宫婢和侍卫私通,疑心是皇后娘娘先一步得到风声,破了局。”
冯老爷闻言,记起这一桩事:“过去这么多年的事,你重新提起做什么?”
“我既然重新提起这件事,自然有我的用意。”冯夫人没好气地看了冯老爷一眼,徐徐道来:“那时淑妃娘娘失了先机,没有抓住把柄,也没有找不到那名侍卫,还以为侍卫落在皇后娘娘手里。她担心受怕好一阵,害怕侍卫会将她给供出来。谁知,一个月后行宫传来消息,说是有一名侍卫溺亡在水塘。”
“淑妃娘娘派人暗中打听了一番,方才知道死的就是那名侍卫。她便猜疑,侍卫是得逞了。否则的话,皇后娘娘必定会撬开侍卫的嘴,揭发她的罪行。可偏偏皇后娘娘没有这么做,而是将侍卫给灭口了。”
“淑妃娘娘不打算就此罢休,还想着要将宫婢抓来验身,若不是完璧之身,便编排宫婢私通,闹到陛下跟前去。哪知,这个时候传出宫婢染病去世的消息。”
说到这儿,冯夫人语气有些微妙:“皇后娘娘是在宫婢死的时候,传出了有孕的消息。”
冯老爷脸色骤然一变,意识到冯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等他开口训斥,便听到冯夫人又说:“我本来没有联想到这上面来,毕竟在行宫那段时间,陛下是宿在皇后的屋子里,说不定皇后是在行宫怀上的齐王,而宫婢是被皇后灭口了,以免落下把柄在淑妃手里。可我又想起另一桩事,当年为皇后娘娘接生的医女,医术精湛,是皇后娘娘专职医女。后来在皇后娘娘生下齐王不久,便退隐了。”
冯老爷陷入了沉思。
冯夫人说:“只要找到这一名医女,便能揭开疑团。若是我多想了,也没有什么影响。若是齐王真的不是皇后所出,贤王便能翻身了。”
第417章 刺杀
冯老爷皱紧眉心,手里捏着笔管,思索着冯夫人的话。其一,皇后身子骨病弱,子嗣艰难,嫁给陛下几年无所出。其二,宫婢与侍卫私通,在一个月后传出宫婢的死讯,紧接着皇后有了身孕。
若是因为这两点疑心齐王并非皇后所出,实在是太过荒谬。
可偏偏冯夫人提及皇后身边的医女,倒真的有些古怪了。
这名医女的来头不小,是经由仲太医举荐,陛下亲自派人请来专门给皇后娘娘调养身子骨。在皇后娘娘生产之后,正是身子骨虚弱之际,医女却毫无征兆的隐退了。
当年皇后是如何对北齐帝做出解释,他们不得而知了。
放在那个时候,他们只会以为医女做错什么,惹恼了皇后娘娘。
如今再回顾过往的种种,怎么看都透着蹊跷。
冯夫人说:“老爷,宫婢和侍卫私通的事情,除了林家和咱们之外,就只有淑妃知情了。宫婢的死,距离医女出宫,相差将近一年时间,谁会往这一方面去联想?”
毕竟混淆皇室血脉是要被诛九族,谁能料想到皇后会有这样大的胆子?
随即,冯夫人想到史书上曾经记载过后妃狸猫换太子的事例,便不觉得有多荒唐了。
“老爷,仔细想一想,也不是没有这一种可能。若是皇后不能生,只有贤王一个纯正的皇室血脉,那么储君之位非贤王莫属了。皇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方才兵行险招,抱养了一个孩子充作亲生的。”
冯夫人继续劝说:“再说了,我们只是派人去查探医女的行踪,找她确认这一件事儿,是与不是对我们而言又没什么损失。”
“咱们家什么情况,您心里最清楚不过了,就指着贤王能翻身。可如今的情势,除非广陵王和齐王犯下大逆不道的罪责,否则的话贤王甭想翻身。”
说到这里,她冷哼一声:“日后齐王亦或者是广陵王上位,您就等着咱们家被打压吧。”
冯老爷动摇了,就如冯夫人所说,只是找一个人罢了,又没有什么损失。
“医女医术精湛,方才入了仲太医的眼。而她擅长治女人的病,以她的能力必定会声名显赫。”冯老爷搁下手里的管束:“这样一来目标明确,倒也容易找着人。”
若是一个寻常的医女,事情可就难办许多。
冯夫人见冯老爷将她的话听进去了,并且安排心腹去找人,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心里盼着尽快找到人。
-
而另一端的齐王,则是私底下吩咐心腹,再次联络了赵颐的人,暂时将计划往后推一推,多给他一点时间做准备。
齐王养了近一个月,伤势好转了许多,在离与赵颐的计划开始的前一天夜里,他吩咐内侍给他更衣,特意去养心殿见北齐帝一面。
候在门口的内侍瞧见齐王来了,眼底闪过了惊诧,连忙行礼:“奴婢给殿下请安。”
齐王淡声道:“父皇睡下了吗?”
内侍回道:“陛下还未歇下。”
说完这句话,便进殿去通传。
不消片刻,内侍从殿内出来,毕恭毕敬地说道:“殿下,陛下请您进殿。”
齐王微微颔首,抬步踏入寝殿,一眼瞧见北齐帝披着一件外袍坐在榻上,榻上的小几上摆着一壶茶,冒着袅袅热气。
他隔着淡薄的水雾看着北齐帝精神不振的面容,攥紧了垂在身侧的手。这些天躺在床上养伤,他翻来覆去的想了很多。
他想过杀了北齐帝,万一得逞了,皇宫里有母后把控,将全部消息压下来,说不定他能够登基,然后永绝后患了。
即便失败了,他面临着赐死的局面,但是贤王在封地,赵颐有九成的把握登基。而赵颐答应过他,会护着母后等人。
可母后不希望他做傻事,想让他好好活下去,所以他不能杀了北齐帝,将自己置于险境。
北齐帝半晌没有听到动静,合上一本奏折,抬眼看向发呆的齐王:“怎么,不认识朕了?”
齐王回过神来,给北齐帝行一礼:“儿臣在宫里养伤,还未曾来给父皇请安。明日便是端午,儿臣便来给您请安。”
顿了顿,他自责道:“今日见到父皇,方才发现父皇的身子骨不如之前硬朗,鬓边都生出白发了。儿臣心里愧疚,如今及冠了,非但没能为父皇分忧,反而还让您为儿臣操心。”
“难得你有这一份孝心。”北齐帝笑了:“这世间哪有不为儿女操心的父母?”他搁下奏折,指着旁边:“坐。”
榻上放着一件还未做好的衣裳,皇后想着齐王将要回封地,便又忍着身子的不适,拿起衣裳继续缝制。
打算在齐王回封地之前,将这一件衣裳送给他。
与此同时,各位命妇为广宁公主送行之后,便各自回到了府上。
而在宫里劝阻命妇们慎言的那位夫人,回到府邸之后,便神色匆匆地去书房,寻上了自家的老爷。
第416章 疑团重重
“老爷,我今日在宫里听说了一件事儿。别家夫人说皇后娘娘年少时身子骨弱,子嗣很艰难,后来是仲太医将她的身子骨调理好了,方才嫁进了东宫。”
冯夫人压低声音说道:“皇后娘娘嫁给陛下几年,方才怀上了齐王。按理说,皇后娘娘身子骨弱,子嗣艰难也是常理之中的事儿。只不过,我听了她们的话,想起了一桩旧事,心里起了疑。”
冯老爷蹙眉:“何事?”
“您还记得二十年前在行宫发生的事儿吗?”冯夫人说:“淑妃娘娘想要分皇后娘娘的权,算计了皇后娘娘身边的宫婢。”
冯老爷的母亲与林老夫人是表姐妹,细算起来是亲戚关系,因为归属贤王党派。
林家被灭门,淑妃倒台,贤王被贬回封地。贤王的势力受到极大的冲击,一小部分人另谋出路,暗自投靠齐王,亦或者是赵颐。
另外一小部分人,则是沉寂下来,不站任何党派,在夹缝中求生存。
剩余的一部分人仍旧在等待时机,等齐王与赵颐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再趁势拥护贤王上位。
而冯家就属于最后一类,他们不仅仅是贤王的党派,还与贤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新帝登基,必然不会重用他们。
可以预料得到,他们的家族将会就此走向衰败。
冯夫人在宫里听到两位命妇的谈话,顿时联想到二十年前在行宫发生的事情,越是往下深想,越是觉得疑点重重。
当年淑妃娘娘之所以选择算计皇后身边的宫婢,那是因为这个宫婢是皇后从娘家带来的人。
这个宫婢能力卓绝,是寿安侯府精心培养出来,专门为皇后分忧解难的。
皇后身子骨病弱,手里的事务多半是交由身边的心腹处置。
而这个宫婢便是其中之一,十分得皇后的倚重。
淑妃娘娘打算斩断皇后娘娘的左膀右臂,继而再拿宫婢做文章,阻止寿安侯府继续往皇后身边送人,让皇后独木难支,达成分权的第一步。
冯夫人继续说道:“淑妃娘娘没有逮到宫婢和侍卫私通,疑心是皇后娘娘先一步得到风声,破了局。”
冯老爷闻言,记起这一桩事:“过去这么多年的事,你重新提起做什么?”
“我既然重新提起这件事,自然有我的用意。”冯夫人没好气地看了冯老爷一眼,徐徐道来:“那时淑妃娘娘失了先机,没有抓住把柄,也没有找不到那名侍卫,还以为侍卫落在皇后娘娘手里。她担心受怕好一阵,害怕侍卫会将她给供出来。谁知,一个月后行宫传来消息,说是有一名侍卫溺亡在水塘。”
“淑妃娘娘派人暗中打听了一番,方才知道死的就是那名侍卫。她便猜疑,侍卫是得逞了。否则的话,皇后娘娘必定会撬开侍卫的嘴,揭发她的罪行。可偏偏皇后娘娘没有这么做,而是将侍卫给灭口了。”
“淑妃娘娘不打算就此罢休,还想着要将宫婢抓来验身,若不是完璧之身,便编排宫婢私通,闹到陛下跟前去。哪知,这个时候传出宫婢染病去世的消息。”
说到这儿,冯夫人语气有些微妙:“皇后娘娘是在宫婢死的时候,传出了有孕的消息。”
冯老爷脸色骤然一变,意识到冯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等他开口训斥,便听到冯夫人又说:“我本来没有联想到这上面来,毕竟在行宫那段时间,陛下是宿在皇后的屋子里,说不定皇后是在行宫怀上的齐王,而宫婢是被皇后灭口了,以免落下把柄在淑妃手里。可我又想起另一桩事,当年为皇后娘娘接生的医女,医术精湛,是皇后娘娘专职医女。后来在皇后娘娘生下齐王不久,便退隐了。”
冯老爷陷入了沉思。
冯夫人说:“只要找到这一名医女,便能揭开疑团。若是我多想了,也没有什么影响。若是齐王真的不是皇后所出,贤王便能翻身了。”
第417章 刺杀
冯老爷皱紧眉心,手里捏着笔管,思索着冯夫人的话。其一,皇后身子骨病弱,子嗣艰难,嫁给陛下几年无所出。其二,宫婢与侍卫私通,在一个月后传出宫婢的死讯,紧接着皇后有了身孕。
若是因为这两点疑心齐王并非皇后所出,实在是太过荒谬。
可偏偏冯夫人提及皇后身边的医女,倒真的有些古怪了。
这名医女的来头不小,是经由仲太医举荐,陛下亲自派人请来专门给皇后娘娘调养身子骨。在皇后娘娘生产之后,正是身子骨虚弱之际,医女却毫无征兆的隐退了。
当年皇后是如何对北齐帝做出解释,他们不得而知了。
放在那个时候,他们只会以为医女做错什么,惹恼了皇后娘娘。
如今再回顾过往的种种,怎么看都透着蹊跷。
冯夫人说:“老爷,宫婢和侍卫私通的事情,除了林家和咱们之外,就只有淑妃知情了。宫婢的死,距离医女出宫,相差将近一年时间,谁会往这一方面去联想?”
毕竟混淆皇室血脉是要被诛九族,谁能料想到皇后会有这样大的胆子?
随即,冯夫人想到史书上曾经记载过后妃狸猫换太子的事例,便不觉得有多荒唐了。
“老爷,仔细想一想,也不是没有这一种可能。若是皇后不能生,只有贤王一个纯正的皇室血脉,那么储君之位非贤王莫属了。皇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方才兵行险招,抱养了一个孩子充作亲生的。”
冯夫人继续劝说:“再说了,我们只是派人去查探医女的行踪,找她确认这一件事儿,是与不是对我们而言又没什么损失。”
“咱们家什么情况,您心里最清楚不过了,就指着贤王能翻身。可如今的情势,除非广陵王和齐王犯下大逆不道的罪责,否则的话贤王甭想翻身。”
说到这里,她冷哼一声:“日后齐王亦或者是广陵王上位,您就等着咱们家被打压吧。”
冯老爷动摇了,就如冯夫人所说,只是找一个人罢了,又没有什么损失。
“医女医术精湛,方才入了仲太医的眼。而她擅长治女人的病,以她的能力必定会声名显赫。”冯老爷搁下手里的管束:“这样一来目标明确,倒也容易找着人。”
若是一个寻常的医女,事情可就难办许多。
冯夫人见冯老爷将她的话听进去了,并且安排心腹去找人,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心里盼着尽快找到人。
-
而另一端的齐王,则是私底下吩咐心腹,再次联络了赵颐的人,暂时将计划往后推一推,多给他一点时间做准备。
齐王养了近一个月,伤势好转了许多,在离与赵颐的计划开始的前一天夜里,他吩咐内侍给他更衣,特意去养心殿见北齐帝一面。
候在门口的内侍瞧见齐王来了,眼底闪过了惊诧,连忙行礼:“奴婢给殿下请安。”
齐王淡声道:“父皇睡下了吗?”
内侍回道:“陛下还未歇下。”
说完这句话,便进殿去通传。
不消片刻,内侍从殿内出来,毕恭毕敬地说道:“殿下,陛下请您进殿。”
齐王微微颔首,抬步踏入寝殿,一眼瞧见北齐帝披着一件外袍坐在榻上,榻上的小几上摆着一壶茶,冒着袅袅热气。
他隔着淡薄的水雾看着北齐帝精神不振的面容,攥紧了垂在身侧的手。这些天躺在床上养伤,他翻来覆去的想了很多。
他想过杀了北齐帝,万一得逞了,皇宫里有母后把控,将全部消息压下来,说不定他能够登基,然后永绝后患了。
即便失败了,他面临着赐死的局面,但是贤王在封地,赵颐有九成的把握登基。而赵颐答应过他,会护着母后等人。
可母后不希望他做傻事,想让他好好活下去,所以他不能杀了北齐帝,将自己置于险境。
北齐帝半晌没有听到动静,合上一本奏折,抬眼看向发呆的齐王:“怎么,不认识朕了?”
齐王回过神来,给北齐帝行一礼:“儿臣在宫里养伤,还未曾来给父皇请安。明日便是端午,儿臣便来给您请安。”
顿了顿,他自责道:“今日见到父皇,方才发现父皇的身子骨不如之前硬朗,鬓边都生出白发了。儿臣心里愧疚,如今及冠了,非但没能为父皇分忧,反而还让您为儿臣操心。”
“难得你有这一份孝心。”北齐帝笑了:“这世间哪有不为儿女操心的父母?”他搁下奏折,指着旁边:“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