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靖安帝:“……”
  赵国公:“……”
  “颐儿,朕正好有事。”靖安帝询问道:“依你所见,关州的事情该如何解决?”
  “流民已经到了皇城脚下,关州的贪官污吏恐怕早就消除了证据,等你们去查,查到的也是他们推出来的替死鬼。抄了家,治了罪,也填补不上粮食的亏空。”
  赵颐咳了几声,缓了缓,方才继续说道:“各地粮仓设有郎中、通判、都使管理粮食的收支,这次遇到灾情,储备粮也是经他们的手借出去。”
  “皇上不妨下诏,如今粮仓空虚,等五月丰收的时候,百姓借的粮食要归还给粮仓,若是归还不上的缺口,便由负责此事的人解决。”
  “粮食没有发放到百姓的手里,这一批粮食全都被官员给贪污。关州的灾情惊动了朝廷,他们不敢继续剥削百姓,只能自己掏腰包填补这个空缺。若是填补不上是要被问罪,自然会联络上其他合谋的官员吧?”
  “您便暗中派钦差大人到了关州之后,再让另一拨人颁发旨意,留意到是哪些人动了粮食,一一给记下来,等他们填补了粮仓之后,再随意找罪名将他们给扣下,抄了他们的家产,用这一笔银钱来建粮仓。”
  靖安帝听后,拊掌道:“颐儿,还是你的良策多。”
  这的确是引蛇出洞的好办法。
  他好奇道:“你是如何想出这么得体,又有效的招数?”
  赵颐说:“内子爱看书,她前几日看到一本杂记,里头有一则典故,她觉得十分有趣,便分享给我看,我从中得到了启发。”
  靖安帝有些意外,好奇心愈发的浓厚:“一则什么样的典故?”
  赵颐淡声道:“魏公用贼防盗。”
  靖安帝:“……”
  赵国公:“……”
  赵颐温声说道:“皇上,微臣建议您要重视粮食的储存量,该号召百姓垦荒屯田,调整税收扩大粮食的积累,再在边关多建粮仓,保证戍边的粮草充足,以防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
  靖安帝同样意识到这个问题,正是因为储备粮不够,粮仓空虚,导致北境的战事吃紧,以及百姓流离失所。
  赵颐的建议很中肯,农业是百姓生死之本。
  他见赵颐神色淡然,只有在提起沈青檀时,才有一些变化。
  靖安帝刻意问道:“关于民生大计的提议,你又是如何想到的?”
  赵颐听出了靖安帝话里带着调侃,有些无奈地说道:“从军粮短缺,百姓食不果腹得到的启发。”
  顿了顿,他又说道:“您曾经给微臣一本《经史典故》,这本书讲的便是农业是立国之本。”
  靖安帝神色有些黯然,当初他是想要大力推广重农政策,可变法一事非同小可,受到了阻力,一直没有实施下去。
  他沉声说道:“先谈谈关州的详细事宜。”
  几个人议完事,赵国公与赵颐正要告退。
  靖安帝叫住赵颐,提醒道:“再过几日便是你姑母的忌日,你到时候要记得来祭拜她。”
  第111章 消失的放妻书
  赵颐脚步一顿,恭敬地应下,随赵国公一同出宫。
  祖孙俩坐上马车,赵颐看向了赵国公,只见他的神色黯淡,似乎是从靖安帝提起元荣皇后时,他便是这么一副神情。
  赵颐思索片刻,终究还是问出口:“您在想姑母的事情?”
  赵国公敛去神色,浑浊的眸子望着赵颐的脸,好一会儿才低叹一声:“我只是在想故人逝去多年,不必在每年的忌日都铺张的准备祭礼。这样一来,只会让活着的人更加悲恸。”
  赵颐眉心微微一皱,没有回赵国公的话,因为这是靖安帝的安排。
  赵国公意识到失态了,自我调侃道:“我年纪大了,倒是容易多愁善感。”
  赵颐微笑道:“您老当益壮。”
  赵国公摆了摆手:“不行了,人老就得服老,要不了一两年,我便要告老还乡。”
  赵颐望着赵国公花白的头发,犹记得前两年还是一头乌发,如今竟是快要全白了。他向来挺直的脊背,也有些微微佝偻。
  今日上了早朝,再到御书房议事,他的眉眼间便流露出疲惫,似乎些体力不支。
  直至这一刻,赵颐才意识到赵国公是真的老了。
  他低声说道:“祖父,我想拿回放在您那儿的放妻书。”
  赵国公有些意外地问道:“你要拿回去?”不知道想起什么,他又皱眉道:“你与沈氏夫妻不和?”
  赵颐一愣,不等他开口,赵国公语重心长地说道:“颐儿,男儿大丈夫,做事不能鲁莽,更不能意气用事。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应该知道君子之道。若只是因为夫妻之间出现一点问题,你便将先前为沈氏铺的后路给拆了,未免太没有度量了?”
  赵颐:“……”
  “祖父,我只是想着与沈氏是夫妻,我为她做的任何事情,她都应该有知情权。她从一进门,便认定我是她的夫君。而我却瞒着她写下这一封放妻书,对她未免太不尊重了。”
  赵颐无奈地说道:“我想拿回这封放妻书给销毁了,即便日后我的病治不好,对她今后的去处与安排,我都应该亲自与她商量。”
  赵国公定定地看了赵颐半晌,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丝人情味儿。
  此时此刻,赵国公觉得自己逼迫赵颐娶妻,是他做的最对的一个决定。
  虽然赵颐是阴差阳错娶了沈青檀,但是不可否认,这二人是一段良缘。
  赵国公慈爱地说道:“放妻书在书房,你待会随我去拿。”
  赵颐一颗心稍稍落定,他向来信奉东西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实,否则的话容易生出变故。
  马车停在赵国公府门口,赵颐与赵国公一同去往书房。
  一进前院便发现院子里摆满了书册,赵颐瞧见小厮拿着鸡毛掸子拂去书册上的灰尘。
  “书有些受潮,还又生了虫子,我瞧见今日天气好,便让小厮将书搬出来晒。”赵国公解释了一句,踏进了书房,取出钥匙片开了抽屉的锁,去拿放妻书。
  赵颐站在桌案旁等。
  “咦?”赵国公一通翻箱倒柜,眉毛紧拧:“我分明记得将放妻书放在抽屉里的啊,怎的会不见了呢?”
  赵颐不禁变了脸色:“祖父,您仔细想一想,放妻书是收在抽屉里吗?”
  赵国公苦思冥想一番,突然想了起来:“我一开始是放在抽屉里,你后来不是娶错新娘子了吗?然后问我要回信,再另写了一封。当时似乎是军粮出了问题,我顺手夹在一本书册里,便出府去处理了。”
  他往书案右边去拿书,摸了一个空,这才意识到书被小厮全都搬出去晒了。
  赵颐见赵国公的手顿住,然后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盯着空空落落的书案。
  他心里顿时生出一个不好的预感。
  “祖父,您知道是放在哪本书里吗?”
  赵国公表情一僵,不自然地说道:“我年纪大了,容易忘事……”顿了顿,他一边往外走,一边说道:“小厮搬出去的,他应该知道,我去找人问一问。”
  赵颐揉一揉眉心,抬步出了书房,便听见小厮回话:“公爷,小人不识字,不知道搁在书案上的是哪些书。”
  他的心往下一沉。
  赵国公瞧见赵颐出来,有些愧疚地说道:“颐儿,我让小厮去书里找?”
  赵颐深吸一口气:“不必了,我自己找。”
  此事越少的人知道越好。
  外头晒的书,少说也有上百本。
  赵国公见赵颐身子骨弱,自知此事是因为他的疏忽大意,才导致今日的局面,便随赵颐一块去找放妻书。
  “祖父,您去歇着。”赵颐阻拦赵国公,态度坚定道:“只是翻书找信而已,不会累着我。”
  赵国公见状,只好站在一旁盯梢,若是赵颐不舒服,他可以及时阻止,然后再请人帮忙。
  赵颐扫了一眼密密麻麻铺了半个院子的书,顶着太阳一本一本地翻找过去。
  赵国公心里过意不去,毕竟事情是他搞砸的,哪里能安心坐着等?
  祖孙俩找了将近半个时辰,全都翻完了,不见放妻书的影子。
  赵国公心里有些发慌,若是这封信落在旁人手里,被人拿去大做文章的话,往小了说则是影响夫妻俩的感情,往大了说则是会让沈青檀成为话题的中心。
  自然不会是好的话题。
  赵颐的脸色冷沉下来,猜测放妻书在搬运的过程中掉出来了,若是被人给捡走……
  想到这里,他无法冷静下来,正要唤人一块找,便听到赵国公欣喜地说道:“颐儿,我想起来了,那封信是放在家训里。”
  赵颐皱眉道:“院子里没有家训。”
  “不在?”赵国公眼皮子一跳,立即进书房翻找一通,仍旧不见家训。他从书房出来,板着脸问小厮:“谁动了书房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