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双方大战一场,谢临川惨胜,耶律隽退回邢州,但汴梁终究遭了两日劫掠,惨不忍睹。
众将士入得城来,见此情景,俱是心中哀戚,不能言语,立刻派了士兵收殓尸骸、安抚民众。
行到大相国寺外,只听得废墟之中有窸窣的响动,众人皆心中一惊,右手握上了佩刀。
却见瓦砾木料一塌,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钻出来,衣裳残破、小脸黢黑。
他似乎迷迷瞪瞪的,呆呆地看了马上的戎衣将士们一眼,却又扭转头,抱着一节烧焦的木头喃喃道:
爹,快吃,空印禅师给我的!
说罢,他颤巍巍地从残破的衣兜里,掏出一个双麻火烧。
木头怎会吃他的火烧呢?废墟里,分明还埋得有一角染血的袈裟。
他倒不气馁,见那火烧还完好如初,径自想了一会儿,嘟囔道:对、对,咱们回家和娘一起吃!
抱着那烧焦的柱子,他瘸着腿儿、摇晃着小身板儿就往前走。
夕阳追逐在他的身后,把他的影子映得小小的一节。
平林向来心软,见了这场景,已是泪流满面。
这个头一开,他们身后一些年轻的小兵也撑不住,呜呜地哭了起来,一时间,队伍中凄声一片。
陌山虽然红着眼睛,犹虎着脸,抬脚把平林的马踢了一脚,又往后一瞪。
连同平林在内,众人便都用袖子擦擦脸,硬把泪憋住了。
谢临川一直沉默着,面色阴郁,手却紧紧握着缰绳,青筋暴起,像似要把绳子捏断一般。
一直看小孩儿跌跌撞撞,消失在巷口,他才动了动唇,喑哑着声音吩咐平林:
把他送回家去,请大夫瞧瞧。若没人了,就让他跟着你。
平林那眼泪又滚瓜一般下来了,立刻吸吸鼻子,催马前去。
谢临川闭了闭眼,忽的又睁开,仰起头,任如血的晚霞披满全身。
他对着东南边广袤的天、连绵的群山看了一阵,紧了紧拳头,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心。
东京陷落、惨遭劫掠的消息传到民间,激起轩然大波。
此时春闱方过,不少士子仍逗留临安,日日七嘴八舌地聚在一起讨论国事。
有人痛骂姓童的内监尸位素餐、吃里扒外;
有人哀叹军备废弛,黄河沿线一触即溃,守军望风而逃;
亦有人在为汴梁陷落长吁短叹,更有亲朋好友在汴梁的,偷偷红了眼圈。
可骂得最多的,当然是辽国士兵的凶残暴虐。
外间闹得沸反盈天,厨房里却是静悄悄的,只有柴火在灶里发出的一声噼啪。
郑旺手上戴着厚厚的布手套,从滚烫的炉膛里,把烤好的双麻火烧一个个拿出来,整整齐齐放在竹簸箕里。
这双麻火烧是汴梁有名的饼食,因两面都沾芝麻,又是在炉膛里烤出来的而得名,口感酥香,颇有回味。
汴梁百姓爱用之作早点,往往配一碗甜甜的豆浆。
面粉和芝麻被高温一激,散发出奶油般甜香,吃在嘴里,却又有浓重的椒盐味儿。
这时候,再喝一口豆浆,双麻火烧的酥皮被软化得刚刚好,外层微糯而内里仍脆,令人回味无穷。
若是当做夜宵吃,就配一碗胡辣汤。
饼子焦香酥脆、汤底滚辣粘稠,吃完又饱了肚子,又暖了肠胃,就上.床睡觉,连梦里都是美的。
自从得知东京陷落,郑旺就一直愁眉不展。
他是汴梁人,虽没有亲人在了,但那些街坊邻居都是从小的交情。
尤其是小柱子,是他在汴梁面摊儿的小伙计,也不知逃过那一劫没有。
这些日子,他想到这些就难受。
把双麻火烧捡了出来,他又坐在灶前出神,一张黑黢黢的脸让灶火映得明晃晃的,透露出眼圈的一点红。
江清澜进得厨房去,见他这副样子,心里也似在水里浸、火里煎一般,难受得很。
她也不多话,点一点头,接过竹簸箕就走。
郑旺却道:等等!
他从竹簸箕里捡出一个黄焦焦的、芝麻最多的,捏在手里,心道:小柱子最爱吃有点儿糊的、芝麻多的火烧,把这个给他留着。
小柱子是死是活还不知道呢。
就算活着,他身在汴梁,千里迢迢,如何能吃得上这一个火烧?
但此时,没有人在意这些了。
江清澜见郑旺怔怔然,就退出去,轻轻吐了口气,叫了王蕙娘进去。
等她把双麻火烧分给食客,却见得月光之下,几个地皮流氓竖着耳朵,倚在墙根下偷听屋里士子们说话。
她是最厌这几个游手好闲的,以前还带壶酒来,喝得醉醺醺的,点一碟毛豆,就在店里高声谈笑。
后来不知怎的,被人揍得鼻青脸肿的,屋就不敢进了。
此时,江清澜见他们几个听得眉飞色舞,目露精光,也悄悄走到门边,听他们说话。
呸!他娘.的辽国人,在汴梁杀咱们手足、辱咱们姐妹,你听听,这些大官人都说,不能就这么算了!
咱们哥儿几个虽干不了大事,这股子义气却是真真儿的!
说罢,只听得一阵闷咚咚的响声,想是那人正在拍自己的胸脯。
又有人道:
崇新门外住了不少贼囚根子辽人,家家富得流油,男人们因为战乱还留在外地,净是些妇人,咱们也去劫掠一番,让她们看看咱们大宋儿郎的雄风!
几个流氓哄的一声笑起来。
有人却道:你这软脚虾敢去抢劫,不怕府署的衙役了?
拍胸脯那人道:怕甚,我听兄弟们都谋划好些天了,今儿个定要血债血偿!
说罢,由他领头,带着那几人,趁着酒意,摇摇晃晃地往外走。
江清澜拧眉听了半晌,心道不好。
薛齐家就在崇新门外,家财万贯,萧雅里是辽国贵族,长得又漂亮,首当其冲!
另一个,她还得罪过梁婵,这人心胸狭隘,必会趁机挑事!
她马上叫来樱桃:
你去东平王府求见谢老夫人,请她派一队亲卫来,不要暴露身份。再请她通知临安府署,有贼子要去崇新门外作乱,要立刻派衙役去镇压!
杏花饭馆离东平王府不算近,但樱桃脚程倒快,顷刻就请了人回来。
一行十二个人,个个戎衣佩刀,却并未悬挂谢家腰牌。
江清澜戴好幕篱,爬上马车,跟着他们,威武浩荡地往崇新门外薛家宅子去。
但越是走,江清澜越心惊。
她撩起马车上的帘子一看,崇新门外家家门户紧闭,街上几无人烟,唯听得一声声的高呼,似是浪潮一般,由远及近,喊的分明是:
杀辽人!杀辽人!
江清澜哪里见过这阵仗,听得脖子一缩,差点儿栽倒在马车里。
但一想到萧雅里,她又极力镇定下来,扶着车壁坐起来,催促前行。
待行到薛宅,只见一伙男人,约有十几二十个,把大门团团围住,正抱了柱子在撞门。
那朱漆木门吱吱呀呀的,已开了二指宽的缝。
唰的一声,谢家领头的亲卫抽出佩刀,猛的暴喝:大胆,光天化日,私闯民宅,你们是要造反不成!
其他人也随之抽出佩刀,齐刷刷地亮着雪亮的锋刃。
若是普通地痞,见了这阵仗,早就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了。谁曾想,这群人竟大有来头。
一个身形高大、脸上有一块二指宽旧疤的汉子站了出来,抱拳道:
兄弟误会了,咱们是临安府署的白役,奉命来捉辽国奸细的。说罢,果真递上一个府署的腰牌。
白役便是临时差役,多由市井无赖充任,往往在衙役们忙不过来时候,做些协助缉捕、站堂传唤的杂务。
果然,那汉子道:
河那边有流氓抢劫闹事,府署里的哥哥们都去拘人了。又传信说,有人密报,此地有辽国奸细,让兄弟带回去问几句话。
哪里知道,屋里这娘们儿是个硬茬儿,把我等骂得狗血淋头,还放了些冷箭。兄弟无奈,只好撞门。
江清澜坐在马车里,尖着耳朵听了半晌,心中只道不好。
这伙人明明是地痞,却有府署的腰牌,且他们这阵仗,如何看也不像是临时纠集的。
方才在杏花饭馆外,那几个地痞说,有人谋划多时了,便是他们?事出反常必有妖,必是有人从中作梗。
萧雅里豪爽豁达,邻里四下都与之交好,且自辽宋两国开展以来就深居简出。除了得罪过梁婵,她再也想不出来还有其他。
又听前面那人在与谢家亲卫交涉,说什么汴梁陷落,他等义愤填膺,府署得了此地有奸细的消息,他们个个争先恐后地来寻人。
江清澜仔细听了一回,只觉声音有些耳熟,待挑开帘子,看见那人的脸,脸色就是一变。
众将士入得城来,见此情景,俱是心中哀戚,不能言语,立刻派了士兵收殓尸骸、安抚民众。
行到大相国寺外,只听得废墟之中有窸窣的响动,众人皆心中一惊,右手握上了佩刀。
却见瓦砾木料一塌,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钻出来,衣裳残破、小脸黢黑。
他似乎迷迷瞪瞪的,呆呆地看了马上的戎衣将士们一眼,却又扭转头,抱着一节烧焦的木头喃喃道:
爹,快吃,空印禅师给我的!
说罢,他颤巍巍地从残破的衣兜里,掏出一个双麻火烧。
木头怎会吃他的火烧呢?废墟里,分明还埋得有一角染血的袈裟。
他倒不气馁,见那火烧还完好如初,径自想了一会儿,嘟囔道:对、对,咱们回家和娘一起吃!
抱着那烧焦的柱子,他瘸着腿儿、摇晃着小身板儿就往前走。
夕阳追逐在他的身后,把他的影子映得小小的一节。
平林向来心软,见了这场景,已是泪流满面。
这个头一开,他们身后一些年轻的小兵也撑不住,呜呜地哭了起来,一时间,队伍中凄声一片。
陌山虽然红着眼睛,犹虎着脸,抬脚把平林的马踢了一脚,又往后一瞪。
连同平林在内,众人便都用袖子擦擦脸,硬把泪憋住了。
谢临川一直沉默着,面色阴郁,手却紧紧握着缰绳,青筋暴起,像似要把绳子捏断一般。
一直看小孩儿跌跌撞撞,消失在巷口,他才动了动唇,喑哑着声音吩咐平林:
把他送回家去,请大夫瞧瞧。若没人了,就让他跟着你。
平林那眼泪又滚瓜一般下来了,立刻吸吸鼻子,催马前去。
谢临川闭了闭眼,忽的又睁开,仰起头,任如血的晚霞披满全身。
他对着东南边广袤的天、连绵的群山看了一阵,紧了紧拳头,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心。
东京陷落、惨遭劫掠的消息传到民间,激起轩然大波。
此时春闱方过,不少士子仍逗留临安,日日七嘴八舌地聚在一起讨论国事。
有人痛骂姓童的内监尸位素餐、吃里扒外;
有人哀叹军备废弛,黄河沿线一触即溃,守军望风而逃;
亦有人在为汴梁陷落长吁短叹,更有亲朋好友在汴梁的,偷偷红了眼圈。
可骂得最多的,当然是辽国士兵的凶残暴虐。
外间闹得沸反盈天,厨房里却是静悄悄的,只有柴火在灶里发出的一声噼啪。
郑旺手上戴着厚厚的布手套,从滚烫的炉膛里,把烤好的双麻火烧一个个拿出来,整整齐齐放在竹簸箕里。
这双麻火烧是汴梁有名的饼食,因两面都沾芝麻,又是在炉膛里烤出来的而得名,口感酥香,颇有回味。
汴梁百姓爱用之作早点,往往配一碗甜甜的豆浆。
面粉和芝麻被高温一激,散发出奶油般甜香,吃在嘴里,却又有浓重的椒盐味儿。
这时候,再喝一口豆浆,双麻火烧的酥皮被软化得刚刚好,外层微糯而内里仍脆,令人回味无穷。
若是当做夜宵吃,就配一碗胡辣汤。
饼子焦香酥脆、汤底滚辣粘稠,吃完又饱了肚子,又暖了肠胃,就上.床睡觉,连梦里都是美的。
自从得知东京陷落,郑旺就一直愁眉不展。
他是汴梁人,虽没有亲人在了,但那些街坊邻居都是从小的交情。
尤其是小柱子,是他在汴梁面摊儿的小伙计,也不知逃过那一劫没有。
这些日子,他想到这些就难受。
把双麻火烧捡了出来,他又坐在灶前出神,一张黑黢黢的脸让灶火映得明晃晃的,透露出眼圈的一点红。
江清澜进得厨房去,见他这副样子,心里也似在水里浸、火里煎一般,难受得很。
她也不多话,点一点头,接过竹簸箕就走。
郑旺却道:等等!
他从竹簸箕里捡出一个黄焦焦的、芝麻最多的,捏在手里,心道:小柱子最爱吃有点儿糊的、芝麻多的火烧,把这个给他留着。
小柱子是死是活还不知道呢。
就算活着,他身在汴梁,千里迢迢,如何能吃得上这一个火烧?
但此时,没有人在意这些了。
江清澜见郑旺怔怔然,就退出去,轻轻吐了口气,叫了王蕙娘进去。
等她把双麻火烧分给食客,却见得月光之下,几个地皮流氓竖着耳朵,倚在墙根下偷听屋里士子们说话。
她是最厌这几个游手好闲的,以前还带壶酒来,喝得醉醺醺的,点一碟毛豆,就在店里高声谈笑。
后来不知怎的,被人揍得鼻青脸肿的,屋就不敢进了。
此时,江清澜见他们几个听得眉飞色舞,目露精光,也悄悄走到门边,听他们说话。
呸!他娘.的辽国人,在汴梁杀咱们手足、辱咱们姐妹,你听听,这些大官人都说,不能就这么算了!
咱们哥儿几个虽干不了大事,这股子义气却是真真儿的!
说罢,只听得一阵闷咚咚的响声,想是那人正在拍自己的胸脯。
又有人道:
崇新门外住了不少贼囚根子辽人,家家富得流油,男人们因为战乱还留在外地,净是些妇人,咱们也去劫掠一番,让她们看看咱们大宋儿郎的雄风!
几个流氓哄的一声笑起来。
有人却道:你这软脚虾敢去抢劫,不怕府署的衙役了?
拍胸脯那人道:怕甚,我听兄弟们都谋划好些天了,今儿个定要血债血偿!
说罢,由他领头,带着那几人,趁着酒意,摇摇晃晃地往外走。
江清澜拧眉听了半晌,心道不好。
薛齐家就在崇新门外,家财万贯,萧雅里是辽国贵族,长得又漂亮,首当其冲!
另一个,她还得罪过梁婵,这人心胸狭隘,必会趁机挑事!
她马上叫来樱桃:
你去东平王府求见谢老夫人,请她派一队亲卫来,不要暴露身份。再请她通知临安府署,有贼子要去崇新门外作乱,要立刻派衙役去镇压!
杏花饭馆离东平王府不算近,但樱桃脚程倒快,顷刻就请了人回来。
一行十二个人,个个戎衣佩刀,却并未悬挂谢家腰牌。
江清澜戴好幕篱,爬上马车,跟着他们,威武浩荡地往崇新门外薛家宅子去。
但越是走,江清澜越心惊。
她撩起马车上的帘子一看,崇新门外家家门户紧闭,街上几无人烟,唯听得一声声的高呼,似是浪潮一般,由远及近,喊的分明是:
杀辽人!杀辽人!
江清澜哪里见过这阵仗,听得脖子一缩,差点儿栽倒在马车里。
但一想到萧雅里,她又极力镇定下来,扶着车壁坐起来,催促前行。
待行到薛宅,只见一伙男人,约有十几二十个,把大门团团围住,正抱了柱子在撞门。
那朱漆木门吱吱呀呀的,已开了二指宽的缝。
唰的一声,谢家领头的亲卫抽出佩刀,猛的暴喝:大胆,光天化日,私闯民宅,你们是要造反不成!
其他人也随之抽出佩刀,齐刷刷地亮着雪亮的锋刃。
若是普通地痞,见了这阵仗,早就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了。谁曾想,这群人竟大有来头。
一个身形高大、脸上有一块二指宽旧疤的汉子站了出来,抱拳道:
兄弟误会了,咱们是临安府署的白役,奉命来捉辽国奸细的。说罢,果真递上一个府署的腰牌。
白役便是临时差役,多由市井无赖充任,往往在衙役们忙不过来时候,做些协助缉捕、站堂传唤的杂务。
果然,那汉子道:
河那边有流氓抢劫闹事,府署里的哥哥们都去拘人了。又传信说,有人密报,此地有辽国奸细,让兄弟带回去问几句话。
哪里知道,屋里这娘们儿是个硬茬儿,把我等骂得狗血淋头,还放了些冷箭。兄弟无奈,只好撞门。
江清澜坐在马车里,尖着耳朵听了半晌,心中只道不好。
这伙人明明是地痞,却有府署的腰牌,且他们这阵仗,如何看也不像是临时纠集的。
方才在杏花饭馆外,那几个地痞说,有人谋划多时了,便是他们?事出反常必有妖,必是有人从中作梗。
萧雅里豪爽豁达,邻里四下都与之交好,且自辽宋两国开展以来就深居简出。除了得罪过梁婵,她再也想不出来还有其他。
又听前面那人在与谢家亲卫交涉,说什么汴梁陷落,他等义愤填膺,府署得了此地有奸细的消息,他们个个争先恐后地来寻人。
江清澜仔细听了一回,只觉声音有些耳熟,待挑开帘子,看见那人的脸,脸色就是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