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除了她最想知道的北境的情况,还有什么北地苦寒,他没有皮手套,手上长了冻疮,话里话外,就是让她给他做一双。
江清澜只觉好笑。
甭说她不会做,就是她会,也不可能为他做。
他这个人,惯是脸皮厚的,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
她上次就写了谢谢两个字,他又会成什么意了?简直得寸进尺,恬不知耻!
他骂她的那些话,还有朱明那事儿,直到现在,她一想到,也还是气结。
幸而信的后面,没写这些事儿了,而是说他遇到的一件奇事:
月前,一队将士因为夜间无法视物而误入陷阱。但谢临川说,那晚明明有月光,他看得清清楚楚的。
江清澜一见便知,这是夜盲症。如果是后天使然,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a来治疗。
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很多,尤其是动物内脏。
如今,猪肉便宜,猪肝就是不错的选择。但猪肝很腥,难以下咽。
她花了不少功夫,用鱼肉、胡萝卜做辅料,终于做出了一种猪肝丸,取名为夜视丸。
虽然说不上好吃,但也不至于难以下咽。
在临安城里,找了几个疑似有夜盲症的人试过后,她赶紧就把制作方法写成了信,托了杨松寄出去。
当然,为防他想入非非,除了这方子,多的,她是一个字也没写。
但很久很久,她都没有收到回信。连信送到了没有,她也不知道。
承平十七年二月初一,辽国魏王耶律望率领军二十万,进攻朱从达镇守的河间府。
但三日后,人们才知,河间府为佯攻,耶律望的大军连夜奔袭防守薄弱的真定府。
真定守将谭青战死,城破。
二月十五,耶律望再破石家庄,一路所向披靡。
直到太原府,才受杨茂所阻。双方攻守二月,各有胜负。
因为长期的抑制武将政策,宋军的边防体系里,层层掣肘。
边防将士频繁调动,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文官担任的安抚使,则可否决武将决策;后勤粮饷亦为转运使所控。
这样的一盘散沙的队伍,面对辽国铁骑,往往一触即溃。
并且,直到太原被围,朝中的主战派与主和派仍争执不休。
承平帝也犹豫不决,一时密令杨茂死守太原,一时又派监军前往掣肘。
他自秋狩坠马后,身体每况愈下,又为战事忧心,竟有呕血之症。
六月初二,耶律望乘汛,炸开汾河河堤,引汾水灌城。
太原本苦守良久、粮草不济,大水倒灌终至城破。
杨茂中流矢而死,谢临川率军且战且退,在隆德府与前来救援的朱从达部汇合,终于抵抗住了辽国进攻。
早在太原城破时,承平帝就仓皇求和,辽国不允,指责其背信弃义。
又列举了其十大罪状,包括:勾结斡朗改与女真部,纵容边军劫掠,窝藏辽国叛将,等等。
承平帝无奈,仓皇退位。
六月十六,太子继位,改国号熙宁。
熙宁帝亦秉承求和政策,向辽国称臣,将太原、真定府、德州等地全部割让,并赔款三十万两白银。
此时天气炎热,不利进攻。隆德府之战辽军又败,辽国便接受了和议,于六月二十退兵。
如此,战事渐歇。
又一年盛夏,边境哀苦,临安城里,却是繁华依旧。
江清澜从外边回来,见杨柳招摇、莺燕如旧,蓦的就想起林升那首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也不是全无义士。
真定谭青、太原杨茂战死,有文人把二人的故事改为传奇,在坊间说书。
一是柳浪闻莺,一是城头浴血,两相对比,江清澜更是心中慨然。
待回了杏花饭馆,忆及历史书上国破家亡后百姓的惨状,她也怔怔不语。
王蕙娘却给她一个帖子:东平王府的那位老祖宗,请你去吃饭。
第68章 冰雪细料馉饳
江清澜吃了一惊。
上次梁婵那事儿,谢老夫人于她可是有救命之恩。
她既知恩图报,也喜这位老祖宗的豪爽豁达,经常命人送些杏花饭馆的吃食过去。
偶尔,也亲去几次。
但她一个小辈儿,又为受恩之人,哪里当得起这位老祖宗的帖子。
忙急急换了衣服,着浅云色纱衫、蜜合色暗花绫棉裙,端的是清淡可人、洁净如雪。
乘了马车,行到西湖边上,她让谢家仆从引着上了一艘画舫。
谢家富贵,谢老夫人纵不好奢华,出行之所也不可太寒酸。
这画舫外间设紫檀雕花凭栏,悬琉璃风灯,内里铺着朱色祥云地衣、架着山水屏风。
朱漆圆桌上,琳琅满目的水果、鲜花摆了一桌。
那鎏金银箸、哥窑冰裂纹瓷盘一摆,人只一见,已经消了几分暑气。
更奇的是,一道小溪流从画舫角落流出,从桌上穿过。
中间无数琉璃盏浮浮沉沉,盛着的葡萄美酒波光潋滟着。
谢老夫人正透过船窗的垂竹丝帘,眺望远方碎金点点的湖面,见了她来,忙招手:好孩子,快些过来。
待江清澜行了礼坐下,她又道,如今苦夏,我就到这湖上来坐坐,劳慰你来陪我。
不等江清澜说话,她仔细打量一番,又道:你这孩子,怎么瞧着瘦了一圈儿?这样可不好。
江清澜一听,心里有点儿甜,又有点酸。
外边把谢老夫人传得神乎其神,在她看来,她却慈祥得像她外婆一般,总是嘘寒问暖,关心你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
但自开战以来,她心里着实惶恐。
这个时代的故事会像历史上的那般发展吗?异国入侵、靖康之耻?
偏她这些心思,又无人可说。
她只好微微一笑:许是苦夏,胃口不佳,今日老祖宗的画舫清凉可人,我可要大吃特吃了!
谢老夫人哈哈一笑:那感情好,往日都是我吃你的,今日你也尝尝我这里的。
高声招呼:容嬷嬷,上菜!
只见一个方正脸、满脸褶儿的婆子上前来,冷着一张脸,指挥着小丫鬟们把各色菜品流水一般送上来。
但此时,江清澜已无心看那琳琅满目的菜肴,不错眼地盯着那婆子。
容嬷嬷?
江清澜忍不住呵呵笑起来。你别说,她那股子威严气势,还真有些《还珠格格》里容嬷嬷的样子。
怎么,你忘了她啦?谢老夫人见她诧异,就笑眯眯地解释,梁婵可记得她的巴掌。
江清澜这才记起来,当日在梁府,掌掴梁婵的,就是这位容嬷嬷。只她当时惊吓过度,一时没有注意。
这下认出来了,她就起身给这位容嬷嬷行了礼,道了谢。
容嬷嬷连说不敢,还了礼带着丫鬟们就下去了。
江清澜又细看桌上,俱是清淡可口的精致菜肴。
好些菜都用了多多的冰,一时间白雾缭绕,恍若置身冰雪之中,冰肌玉骨、清凉爽人。
面前这道莼菜银鱼羹她是认识的,鲜嫩无比,一直是江南地区的名菜,流传至于现代。
这一道,除了传统必备的西湖莼菜、太湖银鱼,还添了些暗红的火腿丝儿。不光味道多个层次,看上去又是绿又是白又是红的,煞是好看。
蜜渍雕花梅球儿也不稀奇。
如今,蜜煎局人多手快,各种蜜煎推陈出新不穷。只这种雕花梅球儿酸甜可口,是最大众、受欢迎的,竞相被摆出来宴客。
做法却也不难,便是将青梅取了核儿,雕以花纹,压扁后以蜜糖浸渍。
既是青梅做成的,成品皱褶又似梅花,便叫作雕花梅球儿。
其他的果物糕饼且不提了,江清澜瞧着,有两道菜却是奇怪。
白烟袅袅的青瓷冰鉴上,铺了一层竹沥水浸过的纱布,其上又是薄如纸页的藕片,几可透光。
藕眼儿里填满了虾蓉与鱼糜,白中泛红,一看就是鲜嫩极了。
冰鉴旁边的小碟子里,放着一些梅子酱与芥辣,应该是沾着藕片吃的。
谢老夫人见江清澜神在在的,就解释:
这东西是春和楼那伙子人琢磨出来的,就是把鱼虾肉往藕里一灌,还起了个酸唧唧的名儿,叫劳什子冰肌玉骨签[1],说白了,就是吃着凉快。
说罢,她夹了一筷子,立刻就送入口中。
江清澜也有样学样。
一尝,果然觉得这菜名副其实。
藕是嫩藕,极为爽脆,虾与鱼自然鲜甜无比,菜中虽无冰,却在冰鉴上放了许久,染了通身的沁凉。
这三重境界混合在一起,脆中有凉,凉中是鲜,鲜味混脆,简直令人口齿噙美霜、中心饮甜雪。
江清澜只觉好笑。
甭说她不会做,就是她会,也不可能为他做。
他这个人,惯是脸皮厚的,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
她上次就写了谢谢两个字,他又会成什么意了?简直得寸进尺,恬不知耻!
他骂她的那些话,还有朱明那事儿,直到现在,她一想到,也还是气结。
幸而信的后面,没写这些事儿了,而是说他遇到的一件奇事:
月前,一队将士因为夜间无法视物而误入陷阱。但谢临川说,那晚明明有月光,他看得清清楚楚的。
江清澜一见便知,这是夜盲症。如果是后天使然,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a来治疗。
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很多,尤其是动物内脏。
如今,猪肉便宜,猪肝就是不错的选择。但猪肝很腥,难以下咽。
她花了不少功夫,用鱼肉、胡萝卜做辅料,终于做出了一种猪肝丸,取名为夜视丸。
虽然说不上好吃,但也不至于难以下咽。
在临安城里,找了几个疑似有夜盲症的人试过后,她赶紧就把制作方法写成了信,托了杨松寄出去。
当然,为防他想入非非,除了这方子,多的,她是一个字也没写。
但很久很久,她都没有收到回信。连信送到了没有,她也不知道。
承平十七年二月初一,辽国魏王耶律望率领军二十万,进攻朱从达镇守的河间府。
但三日后,人们才知,河间府为佯攻,耶律望的大军连夜奔袭防守薄弱的真定府。
真定守将谭青战死,城破。
二月十五,耶律望再破石家庄,一路所向披靡。
直到太原府,才受杨茂所阻。双方攻守二月,各有胜负。
因为长期的抑制武将政策,宋军的边防体系里,层层掣肘。
边防将士频繁调动,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文官担任的安抚使,则可否决武将决策;后勤粮饷亦为转运使所控。
这样的一盘散沙的队伍,面对辽国铁骑,往往一触即溃。
并且,直到太原被围,朝中的主战派与主和派仍争执不休。
承平帝也犹豫不决,一时密令杨茂死守太原,一时又派监军前往掣肘。
他自秋狩坠马后,身体每况愈下,又为战事忧心,竟有呕血之症。
六月初二,耶律望乘汛,炸开汾河河堤,引汾水灌城。
太原本苦守良久、粮草不济,大水倒灌终至城破。
杨茂中流矢而死,谢临川率军且战且退,在隆德府与前来救援的朱从达部汇合,终于抵抗住了辽国进攻。
早在太原城破时,承平帝就仓皇求和,辽国不允,指责其背信弃义。
又列举了其十大罪状,包括:勾结斡朗改与女真部,纵容边军劫掠,窝藏辽国叛将,等等。
承平帝无奈,仓皇退位。
六月十六,太子继位,改国号熙宁。
熙宁帝亦秉承求和政策,向辽国称臣,将太原、真定府、德州等地全部割让,并赔款三十万两白银。
此时天气炎热,不利进攻。隆德府之战辽军又败,辽国便接受了和议,于六月二十退兵。
如此,战事渐歇。
又一年盛夏,边境哀苦,临安城里,却是繁华依旧。
江清澜从外边回来,见杨柳招摇、莺燕如旧,蓦的就想起林升那首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也不是全无义士。
真定谭青、太原杨茂战死,有文人把二人的故事改为传奇,在坊间说书。
一是柳浪闻莺,一是城头浴血,两相对比,江清澜更是心中慨然。
待回了杏花饭馆,忆及历史书上国破家亡后百姓的惨状,她也怔怔不语。
王蕙娘却给她一个帖子:东平王府的那位老祖宗,请你去吃饭。
第68章 冰雪细料馉饳
江清澜吃了一惊。
上次梁婵那事儿,谢老夫人于她可是有救命之恩。
她既知恩图报,也喜这位老祖宗的豪爽豁达,经常命人送些杏花饭馆的吃食过去。
偶尔,也亲去几次。
但她一个小辈儿,又为受恩之人,哪里当得起这位老祖宗的帖子。
忙急急换了衣服,着浅云色纱衫、蜜合色暗花绫棉裙,端的是清淡可人、洁净如雪。
乘了马车,行到西湖边上,她让谢家仆从引着上了一艘画舫。
谢家富贵,谢老夫人纵不好奢华,出行之所也不可太寒酸。
这画舫外间设紫檀雕花凭栏,悬琉璃风灯,内里铺着朱色祥云地衣、架着山水屏风。
朱漆圆桌上,琳琅满目的水果、鲜花摆了一桌。
那鎏金银箸、哥窑冰裂纹瓷盘一摆,人只一见,已经消了几分暑气。
更奇的是,一道小溪流从画舫角落流出,从桌上穿过。
中间无数琉璃盏浮浮沉沉,盛着的葡萄美酒波光潋滟着。
谢老夫人正透过船窗的垂竹丝帘,眺望远方碎金点点的湖面,见了她来,忙招手:好孩子,快些过来。
待江清澜行了礼坐下,她又道,如今苦夏,我就到这湖上来坐坐,劳慰你来陪我。
不等江清澜说话,她仔细打量一番,又道:你这孩子,怎么瞧着瘦了一圈儿?这样可不好。
江清澜一听,心里有点儿甜,又有点酸。
外边把谢老夫人传得神乎其神,在她看来,她却慈祥得像她外婆一般,总是嘘寒问暖,关心你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
但自开战以来,她心里着实惶恐。
这个时代的故事会像历史上的那般发展吗?异国入侵、靖康之耻?
偏她这些心思,又无人可说。
她只好微微一笑:许是苦夏,胃口不佳,今日老祖宗的画舫清凉可人,我可要大吃特吃了!
谢老夫人哈哈一笑:那感情好,往日都是我吃你的,今日你也尝尝我这里的。
高声招呼:容嬷嬷,上菜!
只见一个方正脸、满脸褶儿的婆子上前来,冷着一张脸,指挥着小丫鬟们把各色菜品流水一般送上来。
但此时,江清澜已无心看那琳琅满目的菜肴,不错眼地盯着那婆子。
容嬷嬷?
江清澜忍不住呵呵笑起来。你别说,她那股子威严气势,还真有些《还珠格格》里容嬷嬷的样子。
怎么,你忘了她啦?谢老夫人见她诧异,就笑眯眯地解释,梁婵可记得她的巴掌。
江清澜这才记起来,当日在梁府,掌掴梁婵的,就是这位容嬷嬷。只她当时惊吓过度,一时没有注意。
这下认出来了,她就起身给这位容嬷嬷行了礼,道了谢。
容嬷嬷连说不敢,还了礼带着丫鬟们就下去了。
江清澜又细看桌上,俱是清淡可口的精致菜肴。
好些菜都用了多多的冰,一时间白雾缭绕,恍若置身冰雪之中,冰肌玉骨、清凉爽人。
面前这道莼菜银鱼羹她是认识的,鲜嫩无比,一直是江南地区的名菜,流传至于现代。
这一道,除了传统必备的西湖莼菜、太湖银鱼,还添了些暗红的火腿丝儿。不光味道多个层次,看上去又是绿又是白又是红的,煞是好看。
蜜渍雕花梅球儿也不稀奇。
如今,蜜煎局人多手快,各种蜜煎推陈出新不穷。只这种雕花梅球儿酸甜可口,是最大众、受欢迎的,竞相被摆出来宴客。
做法却也不难,便是将青梅取了核儿,雕以花纹,压扁后以蜜糖浸渍。
既是青梅做成的,成品皱褶又似梅花,便叫作雕花梅球儿。
其他的果物糕饼且不提了,江清澜瞧着,有两道菜却是奇怪。
白烟袅袅的青瓷冰鉴上,铺了一层竹沥水浸过的纱布,其上又是薄如纸页的藕片,几可透光。
藕眼儿里填满了虾蓉与鱼糜,白中泛红,一看就是鲜嫩极了。
冰鉴旁边的小碟子里,放着一些梅子酱与芥辣,应该是沾着藕片吃的。
谢老夫人见江清澜神在在的,就解释:
这东西是春和楼那伙子人琢磨出来的,就是把鱼虾肉往藕里一灌,还起了个酸唧唧的名儿,叫劳什子冰肌玉骨签[1],说白了,就是吃着凉快。
说罢,她夹了一筷子,立刻就送入口中。
江清澜也有样学样。
一尝,果然觉得这菜名副其实。
藕是嫩藕,极为爽脆,虾与鱼自然鲜甜无比,菜中虽无冰,却在冰鉴上放了许久,染了通身的沁凉。
这三重境界混合在一起,脆中有凉,凉中是鲜,鲜味混脆,简直令人口齿噙美霜、中心饮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