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墨迹未干,她已将信笺折好,却不急着封缄,只是望着窗外的碎雪出神。炭火摇曳间,映得她侧脸忽明忽暗。
疏影捧着一方黑漆托盘缓步入内,见女娘独坐良久,便温声道,“娘子,这是今日从各处收回的废笺,暗探们刚送来的。”
何年接过那叠泛黄的纸笺,指尖轻抚过纸面纹路。一张檀香笺上题着半阙《临江仙》,笔锋如刀,正是兵部侍郎韩鼎臣的手笔。另有几张沉水香笺折痕宛然,显是国子监祭酒批注文章时所用。最底下还压着几页花笺,抄录着时下闺阁中流传的诗词。
她细细检视,虽未得紧要消息,却也不急。
她本就心绪不宁,索性开始照着兵部侍郎的那半阙词,临摹起他的字来。
大宁开国以来崇文重教,对字纸尤为敬惜。各州县皆建‘惜字塔’和,‘焚字炉’,专供焚烧带字废纸。民间更有‘回残局’‘惜字会’,专收官府、书院、富户废弃的公文、账册、字纸。
何年早已暗中布局,命探子假扮‘收卖故纸人’,走街串巷吆喝‘收故纸换灯油’,几乎垄断了玉京城的废纸行业。这些暗探不仅收购寻常废纸,更以高价回收各府废弃的笺纸。
浣花坊所产笺纸皆以金丝银线入纸,虽在达官显贵眼中不过寻常物件,但在下人眼里却是难得的财路。那些仆役为取笺中金银线,常常背着主人,将欲焚的信笺从炭盆中抢出,再卖给收笺人。
而何年手中还掌握着一份详尽的笺纸档案,将朝中重臣的用笺习惯悉数记录在册。
譬如参知政事韩焘向来奢靡无度,独爱用金粟笺。这种以金箔碾丝入纸的华贵笺纸,每张都价值不菲。当殿前都指挥使朱忠府上的下人,偷偷将废弃的金粟笺卖给‘收笺人’时,即便信笺内容已化为灰烬,何年也能仅凭蛛丝马迹,推断出谁与谁暗通款曲。
更何况,她命沥泉训养信鸽,每只皆以特定香气驯之。如此,熏染不同香料之笺纸由信鸽递送时,沥泉所训之鸽便可循香追踪。暗探据此绘制朝臣往来之图,尽可掌握朝中私相交通之秘。
兄长不明白,为何宋家遭此大难,其党羽竟然没有为其求情?
这是因为何年仿宋居珉笔迹,致书韩焘、崔帛,令其稍安勿躁,静观其变。
故而,及至圣旨下放前,没有一人为宋家进言。
宋氏党羽以为相国另有筹谋,岂料转瞬之间,大势已去。
何年临摹着兵部侍郎的笔迹,暗香捧来一只青瓷小罐。
“娘子,这批沉水香已蒸好了。”她揭开时,沉郁的香气混着水汽漫开。
何年笔尖蘸了一点香露,抹在云纹笺上。深褐的香痕顺着纸纹渗开,在素白纸上洇出淡淡哀愁。
她搁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忽觉一阵烦闷涌上心头。
抬眼望向窗外,暮色已经深重。最后一缕天光从窗子滲进来,在她案头投下一片幽蓝的影。
“暗香,”她轻唤一声,语气里带着几分倦意,“我心绪烦乱,你陪我出去走走吧。”
主仆二人踩着新雪,缓步穿过月洞门,来到改做制笺处的边院。
院里青砖地上摆满石缸子,里面浸泡着新采的楮树皮,纤维软化如绸。她伸手搅了搅,水纹荡开,映着天光细碎如银。
不知不觉间,月亮悄然攀上东墙,清冷的银辉洒在庭院里。
何年仰头望着那轮玉盘,莫名想起李信业曾说过,北境的月亮非常大,非常圆。
“取梯子来。”她突然提起裙裾,朝假山走去。
“娘子使不得!”暗香慌忙拦住,“这黑灯瞎火的,若是摔着可怎么好?”
何年却已踏上石阶,月色将她的身影拉得修长。
“无妨,我只是想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也想离月亮近一点。”
当她终于站在假山顶上时,夜风拂过她的鬓角,她只觉视野开阔,心情舒畅许多。
举目望去,视线越过自家院墙,可以看见远处皇城巍峨的轮廓。
在这玉京城里,最高的就是皇城,最不可攀越的,也是这高耸而雄伟的皇城。
何年将手指搭在皇城的檐角上,轻呼了一口气,“比起月亮,皇城还是好摘得多......”
皇城内的垂拱殿中,庆帝正将手中的酒盏狠狠掷在地上。鎏金酒盏撞在玉阶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朕想做个明君!”他踉跄着站起身,龙袍袖口沾着酒渍,“想做个让史官称颂的仁德之君,这有什么错?!”
他的怒吼在空荡的殿中回荡,“为何满朝文武,偏要逼朕做那独断专行的昏君?”
侍立的太监们跪伏在地,瑟瑟发抖。月光透过十二扇雕花窗棂,将天子的身影投在墙上,那影子扭曲得不成人形。
宋檀一袭靛青太监服,俯身拾起地上的碎瓷片,步履轻缓地走到庆帝身侧。
“陛下,”他声音温润如玉石相击,“臣幼时读书,听闻先贤有训:主家若太过宽厚,刁奴便会得寸进尺。”他指尖轻抚过瓷片锋利的边缘,“如今朝堂之势,亦是如此。”
庆帝恼怒道,“太后仗着有先帝御赐的九凤杖,如今又寻回周佑宁这个亲侄,越发不将朕放在眼里。朕已经发落了宋家,她竟敢在晨省时质问库银案,这分明是让朕难堪......民间那出《碧血丹心录》的戏文,更是内涵朕与宋家沆瀣一气......”
“陛下明鉴。”宋檀将茶盏轻轻放在案上,袖间沉水香暗涌,在烛火摇曳中氤氲开来。
“《礼记》言‘妇人无外事’。太后虽贵为国母,终究是深宫妇人,岂能妄议朝政?先帝赐杖,原为表孝道,非为干政之凭。而今太后以杖问政,已是僭越。”
“至于周小郎君......后宫重地,除陛下外,岂容外男随意行走?若传出侍卫秽乱宫闱的风声......”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周小郎君还如何自处?又有何脸面留在后宫?”
他适时收声,留白处更显深意。
“卿此言......”庆帝喉结微动,原本恍惚的双眸渐渐聚焦。
见庆帝神色微动,宋檀近前半步,玉簪在烛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
“陛下,太后一届深宫后妇,何足为患?除去周佑宁这个外戚,再以尽孝之名,为慈宁宫多添些伶俐的宫人。晨昏定省,侍药奉膳,如此周全照料,太后自然颐养天年,不再为俗务所扰。”
不等庆帝作答,宋檀自行领命道,“昔年汉室有‘长信宫’旧事,前朝亦有‘仁寿宫’典故。陛下以孝治天下,臣愿亲自挑选稳重懂事的宫女,必使太后起居无忧,陛下亦无后顾之忧!”
“至于郭御史之流......”宋檀唇角微扬,眼中寒芒乍现,“不过是欺陛下仁厚。《尚书》有云‘惟辟作威,惟辟作福’。而今朝臣们仗着陛下宽厚,竟敢妄议天家,此风断不可长......”
他忍着身下剧痛,伏跪在地,含泪道,“陛下,宋家对陛下一片忠心,宋氏合族愿献出全部家财,助陛下扩建皇城司。待皇城司耳目遍布朝野,则百官奏章未呈而陛下先知,群臣私语方起而天听已闻。届时......”
他忽而抬头直视庆帝,“那些妄议天家之人方才知道,谁才是这天下的主人!”
【作者有话说】
入v前偶尔有榜,却几乎不涨。入v后一路无榜,点击不涨收藏不涨,所幸末点还算稳,全靠热爱和对读者负责撑着写。写完发文最近阅读根本不显示有更新,自己刷了十几遍,目录也不显示最新一章的标题,晋江挣得钱到底拿去干啥了?为啥这么不智能?还有那个听书软件,听完一章就卡顿,深夜崩溃发疯无能狂怒
第118章
◎一个内侍◎
寅时三刻,将军府内灯火通明。
二十四名尚宫局女官,踏着细碎的步子鱼贯而入。鎏金铜盆中热气氤氲,鸾凤缠枝镜台映着烛光。
何年端坐镜前,任由她们为自己梳妆。
她一身正红织金云纹缎翟衣,华贵衣料上以金线绣制的孔雀翟鸟,每一根羽毛都缀满细小的珊瑚珠,在烛火下泛着粼粼金光。
女官小心翼翼为她戴上九翟四凤冠,冠上金凤口衔东珠,两侧赤金点翠流苏簪,簪头镶嵌的翡翠,流转着摄人心魄的碧色。
这一身装束将她衬得,既雍容华贵又不失威仪。
卯时正,八名内侍抬着翟轿缓缓起驾。前导六对朱漆描金提炉,十二名宫娥执孔雀羽扇随行。
过内桥时,礼部鸣静鞭三响,清脆的鞭声穿透晨雾,惊起檐角几只寒鸦。
何年指尖轻挑轿帘,只见天色阴沉得骇人,乌压压的云层仿佛要坠下来一般,却迟迟不见落雪。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
轿辇行至奉天殿转角处,何年敏锐地瞥见几个内侍,抬着草席匆匆拐进小巷。草席一角滑落,露出一截青白小腿,脚上还穿着绣鞋。
她不动声色地轻叩轿壁,疏影立即会意上前,将腕上赤金镯子塞进一个宫女手中。
疏影捧着一方黑漆托盘缓步入内,见女娘独坐良久,便温声道,“娘子,这是今日从各处收回的废笺,暗探们刚送来的。”
何年接过那叠泛黄的纸笺,指尖轻抚过纸面纹路。一张檀香笺上题着半阙《临江仙》,笔锋如刀,正是兵部侍郎韩鼎臣的手笔。另有几张沉水香笺折痕宛然,显是国子监祭酒批注文章时所用。最底下还压着几页花笺,抄录着时下闺阁中流传的诗词。
她细细检视,虽未得紧要消息,却也不急。
她本就心绪不宁,索性开始照着兵部侍郎的那半阙词,临摹起他的字来。
大宁开国以来崇文重教,对字纸尤为敬惜。各州县皆建‘惜字塔’和,‘焚字炉’,专供焚烧带字废纸。民间更有‘回残局’‘惜字会’,专收官府、书院、富户废弃的公文、账册、字纸。
何年早已暗中布局,命探子假扮‘收卖故纸人’,走街串巷吆喝‘收故纸换灯油’,几乎垄断了玉京城的废纸行业。这些暗探不仅收购寻常废纸,更以高价回收各府废弃的笺纸。
浣花坊所产笺纸皆以金丝银线入纸,虽在达官显贵眼中不过寻常物件,但在下人眼里却是难得的财路。那些仆役为取笺中金银线,常常背着主人,将欲焚的信笺从炭盆中抢出,再卖给收笺人。
而何年手中还掌握着一份详尽的笺纸档案,将朝中重臣的用笺习惯悉数记录在册。
譬如参知政事韩焘向来奢靡无度,独爱用金粟笺。这种以金箔碾丝入纸的华贵笺纸,每张都价值不菲。当殿前都指挥使朱忠府上的下人,偷偷将废弃的金粟笺卖给‘收笺人’时,即便信笺内容已化为灰烬,何年也能仅凭蛛丝马迹,推断出谁与谁暗通款曲。
更何况,她命沥泉训养信鸽,每只皆以特定香气驯之。如此,熏染不同香料之笺纸由信鸽递送时,沥泉所训之鸽便可循香追踪。暗探据此绘制朝臣往来之图,尽可掌握朝中私相交通之秘。
兄长不明白,为何宋家遭此大难,其党羽竟然没有为其求情?
这是因为何年仿宋居珉笔迹,致书韩焘、崔帛,令其稍安勿躁,静观其变。
故而,及至圣旨下放前,没有一人为宋家进言。
宋氏党羽以为相国另有筹谋,岂料转瞬之间,大势已去。
何年临摹着兵部侍郎的笔迹,暗香捧来一只青瓷小罐。
“娘子,这批沉水香已蒸好了。”她揭开时,沉郁的香气混着水汽漫开。
何年笔尖蘸了一点香露,抹在云纹笺上。深褐的香痕顺着纸纹渗开,在素白纸上洇出淡淡哀愁。
她搁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忽觉一阵烦闷涌上心头。
抬眼望向窗外,暮色已经深重。最后一缕天光从窗子滲进来,在她案头投下一片幽蓝的影。
“暗香,”她轻唤一声,语气里带着几分倦意,“我心绪烦乱,你陪我出去走走吧。”
主仆二人踩着新雪,缓步穿过月洞门,来到改做制笺处的边院。
院里青砖地上摆满石缸子,里面浸泡着新采的楮树皮,纤维软化如绸。她伸手搅了搅,水纹荡开,映着天光细碎如银。
不知不觉间,月亮悄然攀上东墙,清冷的银辉洒在庭院里。
何年仰头望着那轮玉盘,莫名想起李信业曾说过,北境的月亮非常大,非常圆。
“取梯子来。”她突然提起裙裾,朝假山走去。
“娘子使不得!”暗香慌忙拦住,“这黑灯瞎火的,若是摔着可怎么好?”
何年却已踏上石阶,月色将她的身影拉得修长。
“无妨,我只是想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也想离月亮近一点。”
当她终于站在假山顶上时,夜风拂过她的鬓角,她只觉视野开阔,心情舒畅许多。
举目望去,视线越过自家院墙,可以看见远处皇城巍峨的轮廓。
在这玉京城里,最高的就是皇城,最不可攀越的,也是这高耸而雄伟的皇城。
何年将手指搭在皇城的檐角上,轻呼了一口气,“比起月亮,皇城还是好摘得多......”
皇城内的垂拱殿中,庆帝正将手中的酒盏狠狠掷在地上。鎏金酒盏撞在玉阶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朕想做个明君!”他踉跄着站起身,龙袍袖口沾着酒渍,“想做个让史官称颂的仁德之君,这有什么错?!”
他的怒吼在空荡的殿中回荡,“为何满朝文武,偏要逼朕做那独断专行的昏君?”
侍立的太监们跪伏在地,瑟瑟发抖。月光透过十二扇雕花窗棂,将天子的身影投在墙上,那影子扭曲得不成人形。
宋檀一袭靛青太监服,俯身拾起地上的碎瓷片,步履轻缓地走到庆帝身侧。
“陛下,”他声音温润如玉石相击,“臣幼时读书,听闻先贤有训:主家若太过宽厚,刁奴便会得寸进尺。”他指尖轻抚过瓷片锋利的边缘,“如今朝堂之势,亦是如此。”
庆帝恼怒道,“太后仗着有先帝御赐的九凤杖,如今又寻回周佑宁这个亲侄,越发不将朕放在眼里。朕已经发落了宋家,她竟敢在晨省时质问库银案,这分明是让朕难堪......民间那出《碧血丹心录》的戏文,更是内涵朕与宋家沆瀣一气......”
“陛下明鉴。”宋檀将茶盏轻轻放在案上,袖间沉水香暗涌,在烛火摇曳中氤氲开来。
“《礼记》言‘妇人无外事’。太后虽贵为国母,终究是深宫妇人,岂能妄议朝政?先帝赐杖,原为表孝道,非为干政之凭。而今太后以杖问政,已是僭越。”
“至于周小郎君......后宫重地,除陛下外,岂容外男随意行走?若传出侍卫秽乱宫闱的风声......”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周小郎君还如何自处?又有何脸面留在后宫?”
他适时收声,留白处更显深意。
“卿此言......”庆帝喉结微动,原本恍惚的双眸渐渐聚焦。
见庆帝神色微动,宋檀近前半步,玉簪在烛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
“陛下,太后一届深宫后妇,何足为患?除去周佑宁这个外戚,再以尽孝之名,为慈宁宫多添些伶俐的宫人。晨昏定省,侍药奉膳,如此周全照料,太后自然颐养天年,不再为俗务所扰。”
不等庆帝作答,宋檀自行领命道,“昔年汉室有‘长信宫’旧事,前朝亦有‘仁寿宫’典故。陛下以孝治天下,臣愿亲自挑选稳重懂事的宫女,必使太后起居无忧,陛下亦无后顾之忧!”
“至于郭御史之流......”宋檀唇角微扬,眼中寒芒乍现,“不过是欺陛下仁厚。《尚书》有云‘惟辟作威,惟辟作福’。而今朝臣们仗着陛下宽厚,竟敢妄议天家,此风断不可长......”
他忍着身下剧痛,伏跪在地,含泪道,“陛下,宋家对陛下一片忠心,宋氏合族愿献出全部家财,助陛下扩建皇城司。待皇城司耳目遍布朝野,则百官奏章未呈而陛下先知,群臣私语方起而天听已闻。届时......”
他忽而抬头直视庆帝,“那些妄议天家之人方才知道,谁才是这天下的主人!”
【作者有话说】
入v前偶尔有榜,却几乎不涨。入v后一路无榜,点击不涨收藏不涨,所幸末点还算稳,全靠热爱和对读者负责撑着写。写完发文最近阅读根本不显示有更新,自己刷了十几遍,目录也不显示最新一章的标题,晋江挣得钱到底拿去干啥了?为啥这么不智能?还有那个听书软件,听完一章就卡顿,深夜崩溃发疯无能狂怒
第118章
◎一个内侍◎
寅时三刻,将军府内灯火通明。
二十四名尚宫局女官,踏着细碎的步子鱼贯而入。鎏金铜盆中热气氤氲,鸾凤缠枝镜台映着烛光。
何年端坐镜前,任由她们为自己梳妆。
她一身正红织金云纹缎翟衣,华贵衣料上以金线绣制的孔雀翟鸟,每一根羽毛都缀满细小的珊瑚珠,在烛火下泛着粼粼金光。
女官小心翼翼为她戴上九翟四凤冠,冠上金凤口衔东珠,两侧赤金点翠流苏簪,簪头镶嵌的翡翠,流转着摄人心魄的碧色。
这一身装束将她衬得,既雍容华贵又不失威仪。
卯时正,八名内侍抬着翟轿缓缓起驾。前导六对朱漆描金提炉,十二名宫娥执孔雀羽扇随行。
过内桥时,礼部鸣静鞭三响,清脆的鞭声穿透晨雾,惊起檐角几只寒鸦。
何年指尖轻挑轿帘,只见天色阴沉得骇人,乌压压的云层仿佛要坠下来一般,却迟迟不见落雪。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
轿辇行至奉天殿转角处,何年敏锐地瞥见几个内侍,抬着草席匆匆拐进小巷。草席一角滑落,露出一截青白小腿,脚上还穿着绣鞋。
她不动声色地轻叩轿壁,疏影立即会意上前,将腕上赤金镯子塞进一个宫女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