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刘大伯寄信寄东西过来,一是感谢梁万提供的新思路。
二来,也是想着这件事情告一段落了,养殖合作社有了从国营农场买到的奶牛幼崽,有了公社的资金支持,有了知青帮助联系到的技术员支持,以后的发展应当会平稳许多,既然这样,给梁万寄一封信,也就算是让这件事情有始有终了。
梁万正看着信呢,韩菁也把脑袋凑了过来,她已经看过袋子里的东西了,心里难免好奇起来:
“你这是帮了人家多大的忙啊?我看了下,有一袋杏子,还有一大包晒好的杏干,另外还有一块儿腊肉,一包木耳,一包干蘑菇,这些东西可不少呢。”
韩菁知道,这是刘东老家的大伯送给梁万的,倒不是她心里存着偏见,只是,农村的条件的确比不上城里。
人家送了这么重的礼,可见,梁万帮的一定是大忙!但,怕就怕这礼太重,给人添了负担,这倒是会让他们家人过意不去了!
第75章
◎更新◎
梁万这才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又道:
“我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提供了个新思路而已,谁知道,刘大伯他们这么客气,还特意送来了这些东西。”
如果是刘大伯当面来送东西,梁万肯定是不会收下的,可这会儿,东西都已经在他们家了,要是再托刘东送回去,刘东被夹在中间、难做人不说,也会让人多想。
大恩即大仇,当然,凤阳沟大队的人和梁万之间,还上升不到这种高度。
可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往来,几乎都是基于双方平等的地位、才能长久地把这段关系维持下去。
而梁万要是不愿意收下他们表示谢意的一点儿东西,倒是会让人觉得,梁万是在同情他们。
同情,尽管是出于善意的,可说到底,这也是一种“上位者”才有资格对“下位者”产生的情感。
因此,跟家里人简单说了下事情的经过后,梁万就做出了决定:
“既然刘大伯已经让刘东把东西送来了,那就收着、咱们家留着慢慢吃吧,不过,也不能白白收了人家的东西,回头我再寄一封信,问问他们还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韩菁赞同地点点头,一扭头,就看见她家闺女被她妈抱在怀里、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他们,嘴巴还时不时嗫嚅两下,好像能听懂他们在说些什么,自个儿也忍不住要参与进来似的。
韩菁不由得笑了,当了妈妈以后,她整个人都变得更从容了起来。
不仅仅是在生活里,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毕竟,她爸妈为她提供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那么,一代人总不能比一代人差吧?她也得好好努力,才能在将来让她闺女不管干什么事儿、心里都更有底气!
当然,就算当妈妈的,会自发地给自家闺女多添一层滤镜,也不能否认,这的确就是个还不到三个月的小娃娃。
听懂大人说话什么的,未免夸张了点儿。
“妈,小满该吃饭了,我去给她冲奶粉。”
没错,抬手腕看一下时间,韩菁很快就领会到了她闺女那些小动作的真正意思。
说起来,韩菁出月子以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韩家人就开始给孩子一直喝奶粉了。
仔细算起来,也只喝了不到俩月,一家子都是能挣钱的人,养一个小娃娃,完全是轻轻松松。
但也不可否认,给孩子喝奶粉,的确太费钱了。
他们家的条件能撑得住,可要是那些条件不如他们家、又没办法给孩子喂母乳的呢?
想到这儿,韩菁往奶瓶里舀奶粉的动作,突然顿住了。
不过,天大地大,还是闺女吃饭最大,她很快就冲好了奶粉,把奶瓶递给向英后,才迫不及待地跟梁万分享了下她刚刚萌生出的想法:
“你刚刚不是说,凤阳沟大队成立了养殖合作社,眼下在养奶牛嘛?他们应该就是想靠着养奶牛、卖牛奶、卖小牛犊来挣钱,顶多就是在养殖合作社里再多养一点儿鸡,让家家户户尽可能实现鸡蛋自由。”
“凤阳沟大队养的牛犊,肯定是要往周边公社、附近其他大队卖的,可是,那些大队养了奶牛,肯定也希望,能把牛犊卖出去挣钱。”
“这样一来,养牛的人越来越多,买牛犊的人却越来越少,最后,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直到彻底走不下去。”
“我刚刚想到,奶牛产的鲜牛奶,保质期短,价格高,运输不便,市场也有限,但如果把鲜牛奶再加工、做成奶粉呢?”
“这样,咱们安城有了自个儿的奶粉厂,奶粉的价格会稍微下滑不说,最关键的是,就没有那么难买了啊!到时候,咱们闺女也就不愁哪个月买不到奶粉票、断粮了!”
在安城,奶粉之所以贵,一是因为安城并没有奶粉厂,只能从外地运输过来,中间层层加价,成本一高,售价自然低不到哪里去。
二来,是因为奶粉票的供应不足,除了孕妇,只有退休干部,每个月会发两张奶粉票,作为营养品。
可说到底,票不够,还不是因为供应量少吗?
如果安城有了自个儿的奶粉厂,最先满足的,肯定是本地居民的需求,这样一来,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上头哪里还需要再刻意控制着奶粉票的发放?
梁万从来都不会小瞧他媳妇儿的能耐,毕竟,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诶,含金量那可是相当高的。
所以,他耐心地听到了最后,紧接着,就听见他媳妇儿毫不掩饰、暴露了自个儿的真实目的,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合着,你想这么多,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咱们家闺女能够实现奶粉自由啊?”
这倒是跟为了一口醋、包了顿饺子,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了。
“倒也不能这么说吧!”韩菁嗔怪地瞪了他一眼:
“这算是我的私心,但是,把原因按重要程度排序的话,这个得排到最后了。”
“我觉得,凤阳沟大队适合往奶粉厂这个方向发展,一是想降低他们到时候找牛犊、找牛奶销路的难度,二呢,是希望他们这条路能够尽可能地多走两年,最起码,也得让每家每户都挣到一些钱再说。”
“再者,等到附近公社养奶牛的人越来越多,奶粉厂不愁原料供应,规模不也能得到扩大吗?说不定,将来有一天,能发展到像食品厂这样的规模呢!”
因为,相比较从头开始、建一座工厂,养殖的门槛儿和难度无疑是较低的,这就意味着,等凤阳沟大队靠养殖赚到钱以后,跟风、照搬照抄的人会越来越多。
一群人一窝蜂地涌入一个尚不成熟的市场,结果并不会是成功把蛋糕做大,只会是把市场彻底挤垮,到时候,大家一块儿被“打回原形”。
既然韩菁凭借着她的能力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又刚刚收到凤阳沟大队的人送来的东西,那么,她觉得,像梁万一样,帮他们再想想主意,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听不听,那是别人的事儿,反正,她只求一个问心无愧,这就够了。
“媳妇儿啊,想办工厂,可没那么简单!光是这回成立养殖合作社,他们公社就出了一回血。”
“刘大伯在信里说,公社的高书记也顶着很大压力呢,连带着他们大队长也把养殖合作社的事儿看得比什么都重,牛犊运回来以后,更是恨不得从早到晚住在牛圈里。”
“你想啊,现在养殖合作社的事儿都还没见到回头钱呢,又让他们再掏一笔、去成立奶粉厂,这现实吗?”
“要不,还是等他们先赚两年钱,我再跟刘大伯提提这事儿吧?”
梁万是站在凤阳沟大队社员的角度上来思考这个问题的,就算成立养殖合作社,公社也赞助了一笔,但,社员们肯定也是掏了钱的。
除了大队公账上的资金,家家户户都根据自个儿的能力、也投入了一笔,要说他们心里半点儿不慌,那可能吗?
敢赌这一回,是相信大队长的本事,也是因为公社高书记的背书,可是,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弱的。
让他们赌一回,可以,接二连三地再赌一回,哪怕有“当工人”这块儿饼在前面吊着,哪怕真有赌徒愿意跟着大队长干,可是,大家伙儿兜里,又能掏出多少钱来呢?
韩菁把梁万的想法猜了个准儿,顿时哭笑不得:
“我当然知道,建工厂,没有那么简单!别的不说,单单是那些设备,动辄几万块钱,指望着从农民手里集中资金来办这件事,得等到猴年马月去啊!”
“那,你的意思是?”这下,梁万是真的有些*迷糊了。
说到底,他虽然是个富二代,可,白手起家的人,是他爸妈,而不是他,就连长大以后攒班底、拍短剧的成功经历,那也是基于他是个富二代、家里能够提供大部分支持的前提。
所以,要说从零起步,梁万在这一块儿的敏锐度,那真是远远比不上韩菁的。
“爸,食品厂和机械厂,你老大我老二地打了这么多年,你想不想打场翻身仗、顺便在退休前、试试厂长办公室的椅子够不够舒服呢?”
二来,也是想着这件事情告一段落了,养殖合作社有了从国营农场买到的奶牛幼崽,有了公社的资金支持,有了知青帮助联系到的技术员支持,以后的发展应当会平稳许多,既然这样,给梁万寄一封信,也就算是让这件事情有始有终了。
梁万正看着信呢,韩菁也把脑袋凑了过来,她已经看过袋子里的东西了,心里难免好奇起来:
“你这是帮了人家多大的忙啊?我看了下,有一袋杏子,还有一大包晒好的杏干,另外还有一块儿腊肉,一包木耳,一包干蘑菇,这些东西可不少呢。”
韩菁知道,这是刘东老家的大伯送给梁万的,倒不是她心里存着偏见,只是,农村的条件的确比不上城里。
人家送了这么重的礼,可见,梁万帮的一定是大忙!但,怕就怕这礼太重,给人添了负担,这倒是会让他们家人过意不去了!
第75章
◎更新◎
梁万这才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又道:
“我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提供了个新思路而已,谁知道,刘大伯他们这么客气,还特意送来了这些东西。”
如果是刘大伯当面来送东西,梁万肯定是不会收下的,可这会儿,东西都已经在他们家了,要是再托刘东送回去,刘东被夹在中间、难做人不说,也会让人多想。
大恩即大仇,当然,凤阳沟大队的人和梁万之间,还上升不到这种高度。
可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往来,几乎都是基于双方平等的地位、才能长久地把这段关系维持下去。
而梁万要是不愿意收下他们表示谢意的一点儿东西,倒是会让人觉得,梁万是在同情他们。
同情,尽管是出于善意的,可说到底,这也是一种“上位者”才有资格对“下位者”产生的情感。
因此,跟家里人简单说了下事情的经过后,梁万就做出了决定:
“既然刘大伯已经让刘东把东西送来了,那就收着、咱们家留着慢慢吃吧,不过,也不能白白收了人家的东西,回头我再寄一封信,问问他们还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韩菁赞同地点点头,一扭头,就看见她家闺女被她妈抱在怀里、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他们,嘴巴还时不时嗫嚅两下,好像能听懂他们在说些什么,自个儿也忍不住要参与进来似的。
韩菁不由得笑了,当了妈妈以后,她整个人都变得更从容了起来。
不仅仅是在生活里,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毕竟,她爸妈为她提供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那么,一代人总不能比一代人差吧?她也得好好努力,才能在将来让她闺女不管干什么事儿、心里都更有底气!
当然,就算当妈妈的,会自发地给自家闺女多添一层滤镜,也不能否认,这的确就是个还不到三个月的小娃娃。
听懂大人说话什么的,未免夸张了点儿。
“妈,小满该吃饭了,我去给她冲奶粉。”
没错,抬手腕看一下时间,韩菁很快就领会到了她闺女那些小动作的真正意思。
说起来,韩菁出月子以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韩家人就开始给孩子一直喝奶粉了。
仔细算起来,也只喝了不到俩月,一家子都是能挣钱的人,养一个小娃娃,完全是轻轻松松。
但也不可否认,给孩子喝奶粉,的确太费钱了。
他们家的条件能撑得住,可要是那些条件不如他们家、又没办法给孩子喂母乳的呢?
想到这儿,韩菁往奶瓶里舀奶粉的动作,突然顿住了。
不过,天大地大,还是闺女吃饭最大,她很快就冲好了奶粉,把奶瓶递给向英后,才迫不及待地跟梁万分享了下她刚刚萌生出的想法:
“你刚刚不是说,凤阳沟大队成立了养殖合作社,眼下在养奶牛嘛?他们应该就是想靠着养奶牛、卖牛奶、卖小牛犊来挣钱,顶多就是在养殖合作社里再多养一点儿鸡,让家家户户尽可能实现鸡蛋自由。”
“凤阳沟大队养的牛犊,肯定是要往周边公社、附近其他大队卖的,可是,那些大队养了奶牛,肯定也希望,能把牛犊卖出去挣钱。”
“这样一来,养牛的人越来越多,买牛犊的人却越来越少,最后,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直到彻底走不下去。”
“我刚刚想到,奶牛产的鲜牛奶,保质期短,价格高,运输不便,市场也有限,但如果把鲜牛奶再加工、做成奶粉呢?”
“这样,咱们安城有了自个儿的奶粉厂,奶粉的价格会稍微下滑不说,最关键的是,就没有那么难买了啊!到时候,咱们闺女也就不愁哪个月买不到奶粉票、断粮了!”
在安城,奶粉之所以贵,一是因为安城并没有奶粉厂,只能从外地运输过来,中间层层加价,成本一高,售价自然低不到哪里去。
二来,是因为奶粉票的供应不足,除了孕妇,只有退休干部,每个月会发两张奶粉票,作为营养品。
可说到底,票不够,还不是因为供应量少吗?
如果安城有了自个儿的奶粉厂,最先满足的,肯定是本地居民的需求,这样一来,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上头哪里还需要再刻意控制着奶粉票的发放?
梁万从来都不会小瞧他媳妇儿的能耐,毕竟,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诶,含金量那可是相当高的。
所以,他耐心地听到了最后,紧接着,就听见他媳妇儿毫不掩饰、暴露了自个儿的真实目的,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合着,你想这么多,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咱们家闺女能够实现奶粉自由啊?”
这倒是跟为了一口醋、包了顿饺子,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了。
“倒也不能这么说吧!”韩菁嗔怪地瞪了他一眼:
“这算是我的私心,但是,把原因按重要程度排序的话,这个得排到最后了。”
“我觉得,凤阳沟大队适合往奶粉厂这个方向发展,一是想降低他们到时候找牛犊、找牛奶销路的难度,二呢,是希望他们这条路能够尽可能地多走两年,最起码,也得让每家每户都挣到一些钱再说。”
“再者,等到附近公社养奶牛的人越来越多,奶粉厂不愁原料供应,规模不也能得到扩大吗?说不定,将来有一天,能发展到像食品厂这样的规模呢!”
因为,相比较从头开始、建一座工厂,养殖的门槛儿和难度无疑是较低的,这就意味着,等凤阳沟大队靠养殖赚到钱以后,跟风、照搬照抄的人会越来越多。
一群人一窝蜂地涌入一个尚不成熟的市场,结果并不会是成功把蛋糕做大,只会是把市场彻底挤垮,到时候,大家一块儿被“打回原形”。
既然韩菁凭借着她的能力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又刚刚收到凤阳沟大队的人送来的东西,那么,她觉得,像梁万一样,帮他们再想想主意,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听不听,那是别人的事儿,反正,她只求一个问心无愧,这就够了。
“媳妇儿啊,想办工厂,可没那么简单!光是这回成立养殖合作社,他们公社就出了一回血。”
“刘大伯在信里说,公社的高书记也顶着很大压力呢,连带着他们大队长也把养殖合作社的事儿看得比什么都重,牛犊运回来以后,更是恨不得从早到晚住在牛圈里。”
“你想啊,现在养殖合作社的事儿都还没见到回头钱呢,又让他们再掏一笔、去成立奶粉厂,这现实吗?”
“要不,还是等他们先赚两年钱,我再跟刘大伯提提这事儿吧?”
梁万是站在凤阳沟大队社员的角度上来思考这个问题的,就算成立养殖合作社,公社也赞助了一笔,但,社员们肯定也是掏了钱的。
除了大队公账上的资金,家家户户都根据自个儿的能力、也投入了一笔,要说他们心里半点儿不慌,那可能吗?
敢赌这一回,是相信大队长的本事,也是因为公社高书记的背书,可是,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弱的。
让他们赌一回,可以,接二连三地再赌一回,哪怕有“当工人”这块儿饼在前面吊着,哪怕真有赌徒愿意跟着大队长干,可是,大家伙儿兜里,又能掏出多少钱来呢?
韩菁把梁万的想法猜了个准儿,顿时哭笑不得:
“我当然知道,建工厂,没有那么简单!别的不说,单单是那些设备,动辄几万块钱,指望着从农民手里集中资金来办这件事,得等到猴年马月去啊!”
“那,你的意思是?”这下,梁万是真的有些*迷糊了。
说到底,他虽然是个富二代,可,白手起家的人,是他爸妈,而不是他,就连长大以后攒班底、拍短剧的成功经历,那也是基于他是个富二代、家里能够提供大部分支持的前提。
所以,要说从零起步,梁万在这一块儿的敏锐度,那真是远远比不上韩菁的。
“爸,食品厂和机械厂,你老大我老二地打了这么多年,你想不想打场翻身仗、顺便在退休前、试试厂长办公室的椅子够不够舒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