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毕竟,只需一眼,他就能看出来,他们俩本质上,其实是同一类人,而太相似的人在一起生活,会让人有种在照镜子的错觉。
平心而论,张林有更想找个简单、相处起来*不费力的另一半,而非像韩菁这样有思想有能力、不用倚靠任何人就能独立生活的参天大树!
他觉得,韩菁应该也是这么想的,要不然,也不会选择梁万了!
回家以后,梁万分分钟化身黏人精,贴着韩菁,一会儿帮她递水,一会儿替她拿扇子扇风,总之,这存在感,刷得足足的。
韩菁看着他把小心思几乎写在脸上,却故意不问一句,直到被扇子的风吹的、冷不丁打了个喷嚏,她这才承认,小梁同志的“卖乖之举”,是她无福消受啊!
“梁万,我想吃排骨了!明天,你给我做吧,好不好?”
梁万刚放下扇子,还没想到下一件能替韩菁做的事情呢,就听到了这句话,立刻来了精神。
“想吃排骨?这还不好办?你想喝莲藕排骨汤吗?或者我做红烧排骨、糖醋排骨?蒜香排骨我也能做啊!”
哼!就那个姓张的,还想取他而代之,也不想想,他这手厨艺,可是集二十一世纪精华和六十年代特色之大成、才练出来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他媳妇儿吃惯了细粮,哪儿还瞧得上“粗糠”啊?想取代他?等下下下辈子去吧!
很好哄的某人如是想着,牺牲一外人、赢得夫妻和睦的小韩同志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第42章
◎更新◎
临近五一劳动节,各大国营厂都开始筹备起了节目。
韩学礼倒不用亲自上场,但作为验收成果的评委之一,代表厂领导、为报名表演节目的同志们加油打气,这样的活动,却是少不了的。
“今年,食品厂宣传科有个年轻的女同志提了个想法,邀请去年当选劳模的同志们一起参与、排了出戏,我今天看过了,感觉排练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爸妈,到时候,你们也来厂里看节目吧?”
毕竟是国营单位,哪怕是工人们的节日、就是要大家伙儿一起热闹热闹,也不可能任由外来人员随意进出。
五一当天,韩学礼肯定是抽不出空来的,他打算,到时候让秘书张鑫来接家人进去。
“行啊!那就去看看呗!”韩老爷子一口应下,反正,他们老两口也没别的事情做,平时不是去护城河边儿上看人家钓鱼,就是去逛百货商场、看电影、去剧院听戏。
可是,这几样儿,在上几天班后、用来放松放松心情还行,但要说天天就干这几件事儿,时间一长,也难免觉得无聊。
像是最近,韩老爷子去看人家钓鱼、自个儿学着上手、却总是空手而归,“一气之下”,已经转移了找乐子的阵地,改为在巷子口那棵大榕树下面看人家下棋了。
“不巧,劳动节前两天,我要跟车去趟东北,估计是赶不上凑这个热闹了!”
梁万说着,心里叹口气,原先没工作的时候,想的是只要有份儿工作、不管是在哪个单位、做什么的、他都能接受。
可,人心总归是会不满足的,从进铁路局到现在,他常常跟车出差,往往一走就是三五天。
虽说家里至今也没出现过离了他不可的大事儿,但,要是真的出现了这样的事情,他人却在外地,连个电报都不一定能及时收到,那时候再懊恼,可就晚了!
“我也不去了,省里终于点头,同意让我们单位参与那个项目,常经理又把这事儿交给了我来盯着,这阵儿正忙着呢,劳动节,单位给放半天假,我打算和小徐一块儿去郊区看看!”
韩菁升成了办公室副主任,手底下总得有一两个能用的人,比起新婚不久的小张,她觉得,还是用小徐更心安理得一些。
俩孩子不去,长辈们也没觉得扫兴,孩子们各有各的事情忙,这是好事儿,至于他们,还没到走不动道的时候呢,哪儿就非得要孩子们陪着一块儿去了?
余秀芳当即就和韩老爷子开始盘算起来,劳动节那天,估计会在厂里看到有阵子没见的“老朋友”,这不得穿得体面板正点儿?
要不然,知道的说你是在发扬艰苦朴素作风,不知道的,还以为你退休了、没用了、家里的孩子也都变不孝顺了呢。
依旧和之前一样,28号,梁万大清早的就出发去了火车站。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向英也就懒得折腾、提前摊两张葱油饼、煮两个鸡蛋、让梁万带着了。
反正,梁万和列车餐厅的人基本上都已经混熟了,做完所有准备工作、等乘客们全都上车后,他就可以去餐厅吃早饭了。
火车天南地北、四处跑,连带着“搜罗”各种食材,餐厅里的食材种类繁多,大师傅往往“见猎心喜”、一时技痒、做几道不常见的美食,这也就便宜了梁万他们这些列车员。
“李唯哥,帮我留两斤虾呗!等咱们回程的时候,你帮我做成虾饺,我带回去,也给家里人尝尝鲜!”
列车上没有冰箱,像活虾这样需要低温保鲜的食材,通常是把冰块装进保温箱里、人为制造出低温环境、延长虾的存活时间。
梁万也知道,等他们回程的时候,这虾估计已经是半死不活的了,可谁让,在安城,想吃上新鲜的海货实在不容易呢!
条件有限,就不用挑三拣四的了,再说,梁万觉得,就算是这年头儿不怎么新鲜的活虾,吃着,肯定也比后世食品添加剂一大堆的东西更健康!
“成,没问题!”十分自然地从梁万手里接过钱,李唯一口应下。
尽管他和梁万不是每回都能正好跑同一条线,但每回碰上,梁万都会来找他“点菜”,次数多了,俩人的关系也就从“钱货两讫”转变成了“能深聊一点儿”的朋友关系!
“对了,你听说没,单位好像要做些调整,把跑每条线的人都固定下来?”
一般情况下,“你听说没”这四个字,只是用来开启话题的,这次也是一样,梁万当即惊讶道:
“固定下来?怎么个固定法儿?是按照个人意愿打申请、还是怎么着?总不能突然拿出一套试卷来让我们做吧?”
梁万心里评估着固定路线后的优劣之处,最后得出结论:这事儿可以一试!
尽管路线固定后,他出差的时间变少,连带着拿到手的补贴也会减少,但梁万觉得,一个月30天,至少有20天都在外地跑的日子,是真的有点儿难熬!
“这我还不太清楚,只听说,有人极力反对,又怕一两个人的分量不够,都开始悄悄拉人入伙儿了。”
李唯消息灵通,之所以跟梁万提起这事儿,也是怕他不知道这里面的水有多深、被人忽悠、栽进去了。
毕竟,“知音难觅”,来找李唯买东西的人不少,但要说最投缘的,那还得是梁万。
“这不就是正常的工作调整吗?跑哪条线不是跑?大家伙儿极力反对,估计就是担心不适应吧!”
梁万打着哈哈道,他加入乘务组也有一段时间了,对铁路单位能捞多少油水也算是门儿清。
这是个供求严重不平衡的年代,又因为交通不便、出门必须要开介绍信等等,一些在本地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东西,运到外地,就成了稀罕玩意儿。
倒买倒卖、从中赚取高额差价,这就是投机倒把罪。
乘务组这些人的胆子倒是没有那么大、每次都倒腾许多东西,但是,明知道冒一次险就可以挣到他们几个月的工资,还要求他们必须心如止水、不为所动,这也太强人所难了些!
梁万承认自个儿胆子小,他们家的人也都不算胆大,别说南北两地倒腾东西了,就连黑市,除了闹饥荒那两三年,他们家都很少去。
所以,当他在乘务组站稳脚跟后,有人来试探拉拢他的时候,梁万故意装傻充愣,让对方相信他就是个有点运气在身上的“老实人”,这才算是把对方糊弄过去了。
“对对对,大家就是怕不习惯而已!”
梁万能糊弄住不了解他的同事,但却未必能糊弄住李唯。
他了然一笑,连声附和道。
固定路线,意味着之前的人脉关系通通作废,意味着他们拿到手的钱减少,也意味着之后的购买地和出货地都是固定的、被发现举报的风险大大增加。
收益和风险严重不成正比,那些个人能答应才怪呢!
当然,这事儿要看破不说破,他们和领导之间的角力,不管谁胜出,都跟他和梁万这样的局外人没多大关系。
劳动节是全国所有工人的节日,即使梁万到了东北,也没能逃过这种气氛的感染。
他和乘务组的几个同事,还顺便在兄弟单位看了场表演,倒是变相弥补上了没能和家里人一块儿去食品厂看节目的遗憾。
东北素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流传,“物产资源丰富”的名声甚至已经传到了全国各地。
平心而论,张林有更想找个简单、相处起来*不费力的另一半,而非像韩菁这样有思想有能力、不用倚靠任何人就能独立生活的参天大树!
他觉得,韩菁应该也是这么想的,要不然,也不会选择梁万了!
回家以后,梁万分分钟化身黏人精,贴着韩菁,一会儿帮她递水,一会儿替她拿扇子扇风,总之,这存在感,刷得足足的。
韩菁看着他把小心思几乎写在脸上,却故意不问一句,直到被扇子的风吹的、冷不丁打了个喷嚏,她这才承认,小梁同志的“卖乖之举”,是她无福消受啊!
“梁万,我想吃排骨了!明天,你给我做吧,好不好?”
梁万刚放下扇子,还没想到下一件能替韩菁做的事情呢,就听到了这句话,立刻来了精神。
“想吃排骨?这还不好办?你想喝莲藕排骨汤吗?或者我做红烧排骨、糖醋排骨?蒜香排骨我也能做啊!”
哼!就那个姓张的,还想取他而代之,也不想想,他这手厨艺,可是集二十一世纪精华和六十年代特色之大成、才练出来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他媳妇儿吃惯了细粮,哪儿还瞧得上“粗糠”啊?想取代他?等下下下辈子去吧!
很好哄的某人如是想着,牺牲一外人、赢得夫妻和睦的小韩同志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第42章
◎更新◎
临近五一劳动节,各大国营厂都开始筹备起了节目。
韩学礼倒不用亲自上场,但作为验收成果的评委之一,代表厂领导、为报名表演节目的同志们加油打气,这样的活动,却是少不了的。
“今年,食品厂宣传科有个年轻的女同志提了个想法,邀请去年当选劳模的同志们一起参与、排了出戏,我今天看过了,感觉排练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爸妈,到时候,你们也来厂里看节目吧?”
毕竟是国营单位,哪怕是工人们的节日、就是要大家伙儿一起热闹热闹,也不可能任由外来人员随意进出。
五一当天,韩学礼肯定是抽不出空来的,他打算,到时候让秘书张鑫来接家人进去。
“行啊!那就去看看呗!”韩老爷子一口应下,反正,他们老两口也没别的事情做,平时不是去护城河边儿上看人家钓鱼,就是去逛百货商场、看电影、去剧院听戏。
可是,这几样儿,在上几天班后、用来放松放松心情还行,但要说天天就干这几件事儿,时间一长,也难免觉得无聊。
像是最近,韩老爷子去看人家钓鱼、自个儿学着上手、却总是空手而归,“一气之下”,已经转移了找乐子的阵地,改为在巷子口那棵大榕树下面看人家下棋了。
“不巧,劳动节前两天,我要跟车去趟东北,估计是赶不上凑这个热闹了!”
梁万说着,心里叹口气,原先没工作的时候,想的是只要有份儿工作、不管是在哪个单位、做什么的、他都能接受。
可,人心总归是会不满足的,从进铁路局到现在,他常常跟车出差,往往一走就是三五天。
虽说家里至今也没出现过离了他不可的大事儿,但,要是真的出现了这样的事情,他人却在外地,连个电报都不一定能及时收到,那时候再懊恼,可就晚了!
“我也不去了,省里终于点头,同意让我们单位参与那个项目,常经理又把这事儿交给了我来盯着,这阵儿正忙着呢,劳动节,单位给放半天假,我打算和小徐一块儿去郊区看看!”
韩菁升成了办公室副主任,手底下总得有一两个能用的人,比起新婚不久的小张,她觉得,还是用小徐更心安理得一些。
俩孩子不去,长辈们也没觉得扫兴,孩子们各有各的事情忙,这是好事儿,至于他们,还没到走不动道的时候呢,哪儿就非得要孩子们陪着一块儿去了?
余秀芳当即就和韩老爷子开始盘算起来,劳动节那天,估计会在厂里看到有阵子没见的“老朋友”,这不得穿得体面板正点儿?
要不然,知道的说你是在发扬艰苦朴素作风,不知道的,还以为你退休了、没用了、家里的孩子也都变不孝顺了呢。
依旧和之前一样,28号,梁万大清早的就出发去了火车站。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向英也就懒得折腾、提前摊两张葱油饼、煮两个鸡蛋、让梁万带着了。
反正,梁万和列车餐厅的人基本上都已经混熟了,做完所有准备工作、等乘客们全都上车后,他就可以去餐厅吃早饭了。
火车天南地北、四处跑,连带着“搜罗”各种食材,餐厅里的食材种类繁多,大师傅往往“见猎心喜”、一时技痒、做几道不常见的美食,这也就便宜了梁万他们这些列车员。
“李唯哥,帮我留两斤虾呗!等咱们回程的时候,你帮我做成虾饺,我带回去,也给家里人尝尝鲜!”
列车上没有冰箱,像活虾这样需要低温保鲜的食材,通常是把冰块装进保温箱里、人为制造出低温环境、延长虾的存活时间。
梁万也知道,等他们回程的时候,这虾估计已经是半死不活的了,可谁让,在安城,想吃上新鲜的海货实在不容易呢!
条件有限,就不用挑三拣四的了,再说,梁万觉得,就算是这年头儿不怎么新鲜的活虾,吃着,肯定也比后世食品添加剂一大堆的东西更健康!
“成,没问题!”十分自然地从梁万手里接过钱,李唯一口应下。
尽管他和梁万不是每回都能正好跑同一条线,但每回碰上,梁万都会来找他“点菜”,次数多了,俩人的关系也就从“钱货两讫”转变成了“能深聊一点儿”的朋友关系!
“对了,你听说没,单位好像要做些调整,把跑每条线的人都固定下来?”
一般情况下,“你听说没”这四个字,只是用来开启话题的,这次也是一样,梁万当即惊讶道:
“固定下来?怎么个固定法儿?是按照个人意愿打申请、还是怎么着?总不能突然拿出一套试卷来让我们做吧?”
梁万心里评估着固定路线后的优劣之处,最后得出结论:这事儿可以一试!
尽管路线固定后,他出差的时间变少,连带着拿到手的补贴也会减少,但梁万觉得,一个月30天,至少有20天都在外地跑的日子,是真的有点儿难熬!
“这我还不太清楚,只听说,有人极力反对,又怕一两个人的分量不够,都开始悄悄拉人入伙儿了。”
李唯消息灵通,之所以跟梁万提起这事儿,也是怕他不知道这里面的水有多深、被人忽悠、栽进去了。
毕竟,“知音难觅”,来找李唯买东西的人不少,但要说最投缘的,那还得是梁万。
“这不就是正常的工作调整吗?跑哪条线不是跑?大家伙儿极力反对,估计就是担心不适应吧!”
梁万打着哈哈道,他加入乘务组也有一段时间了,对铁路单位能捞多少油水也算是门儿清。
这是个供求严重不平衡的年代,又因为交通不便、出门必须要开介绍信等等,一些在本地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东西,运到外地,就成了稀罕玩意儿。
倒买倒卖、从中赚取高额差价,这就是投机倒把罪。
乘务组这些人的胆子倒是没有那么大、每次都倒腾许多东西,但是,明知道冒一次险就可以挣到他们几个月的工资,还要求他们必须心如止水、不为所动,这也太强人所难了些!
梁万承认自个儿胆子小,他们家的人也都不算胆大,别说南北两地倒腾东西了,就连黑市,除了闹饥荒那两三年,他们家都很少去。
所以,当他在乘务组站稳脚跟后,有人来试探拉拢他的时候,梁万故意装傻充愣,让对方相信他就是个有点运气在身上的“老实人”,这才算是把对方糊弄过去了。
“对对对,大家就是怕不习惯而已!”
梁万能糊弄住不了解他的同事,但却未必能糊弄住李唯。
他了然一笑,连声附和道。
固定路线,意味着之前的人脉关系通通作废,意味着他们拿到手的钱减少,也意味着之后的购买地和出货地都是固定的、被发现举报的风险大大增加。
收益和风险严重不成正比,那些个人能答应才怪呢!
当然,这事儿要看破不说破,他们和领导之间的角力,不管谁胜出,都跟他和梁万这样的局外人没多大关系。
劳动节是全国所有工人的节日,即使梁万到了东北,也没能逃过这种气氛的感染。
他和乘务组的几个同事,还顺便在兄弟单位看了场表演,倒是变相弥补上了没能和家里人一块儿去食品厂看节目的遗憾。
东北素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流传,“物产资源丰富”的名声甚至已经传到了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