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而梁万,手里拎着行李,看着车站人来人往、耳边声音嘈杂、最多的当属极具有地方特色的上海方言了,一股熟悉感扑面而来,仿佛再度回到了二十一世纪。
走出车站,梁万熟门熟路地找到了公交车站,坐上车,经过五站后,下车,站在了一家面馆儿门口。
他在上海生活了好几年,大大小小的馆子都没少去,可要说印象深刻的,还是这样藏在弄堂深处、深谙“酒香不怕巷子深”之道的宝藏小馆。
这家面馆儿是老字号,现在,应该是公私合营的。
事实上,像这样公私合营的店铺,在安城也有不少。
只不过,店铺的原主人和公方经理的经营想法并不会完全一致,时间久了,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差,公方经理被调走,店铺的原主人也苦于缺少固定的供应物资来源,只得关了店!
虽然知道他认识的老板老板娘这会儿还没出生呢,可梁万仍然迈着大步、走了进去,点了一碗他最熟悉的黄鱼面。
这是用黄鱼熬制的汤底,新鲜的还是冷冻的,以梁万的味觉,其实也尝不出来,但汤底浓稠,鲜美无比,这是没法儿否认的。
鱼肉是挑过的,细嫩无刺,和面条的滑爽劲道相得益彰。
一碗面下肚,唤醒了熟悉的记忆,可梁万不大愿意沉溺在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当中,便又转换心情,想到了远在安城的媳妇儿和家人。
是的,虽说他和韩菁结婚还不到半年,他脑海中,依然是原主的记忆占据了绝对优势,可梁万选择尊重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在他看来,媳妇儿,和老丈人一家,才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仅有的亲人!
可惜,他们没法儿一起来上海,尝到这一碗热气腾腾的黄鱼面了!
这样想着,却不妨碍梁万,又是一碗面,吃了个肚儿圆!
第31章
◎更新◎
住进四方招待所,放下行李后,梁万就带着购物清单出门了。
六十年代的上海,要说东西最齐全的地方,那肯定是非中央商场莫属的。
今天是工作日,可来中央商场买东西的人依然是络绎不绝。
梁万穿梭在人群中,每买一件东西,就在购物清单上打一个小小的对勾。
等到手里东西太多、快拿不下的时候,他来到商场入口处,把东西都放在这儿、由这里的工作人员暂时保管着,然后,又进入到下一轮的采购行动中。
如果只是巷子里的街坊邻居,梁万的采购任务可能还不会像现在这样重,可谁让大家伙儿都还惦记着亲戚朋友呢?
这年头儿,来上海出差的人不多,为买东西、专程来趟上海,那传出去,引来的绝不会是羡慕嫉妒,别人只会觉得,你脑子坏掉啦!
好在,要买的都是小件儿,采购上两轮,梁万的任务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糕点、特色美食这些,等到后天回安城的时候再买,也完全来得及!
当然,办完了别人的事,那肯定也不能落下自家人,只是,这一时半会儿的,梁万还没想好,能往家里带什么。
安城,梁万是两天前出发去上海的,可韩家人都觉得,他好像已经走了好几天似的。
这和过年前梁万去凤阳沟大队淘换东西还不大一样,那一回,梁万和刘东是一块儿去的,俩人关系又好,不管怎么说,都能互相照应着。
而且,凤阳沟大队距离安城也不算远。
可这一回,梁万去的是上海,韩家,也只有韩学礼因为公事出差、去过两回,家里人对上海不熟悉,心理上可不就觉得远了吗?
临睡觉前,韩菁下意识地看了眼日历,想了想,还是起身,把梁万回来的日子给圈出来了。
放下笔,虽然她也不太明白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谁说每件事情都要有意义才能去做呢?
事实上,心里惦记着梁万的,绝对不仅仅是韩菁一个人。
“咱们今儿去铁路局食堂吃饭吧,不知道大师傅今天又做了什么好吃的。”
韩老爷子正准备进厨房煮挂面、解决今天这一餐的时候,余秀芳突然提议道。
都一起过了大半辈子,韩老爷子哪儿能猜不到老妻在想什么?
顿时了然道:“去铁路局食堂吃饭是假,想去等咱们孙女婿的消息,才是真的吧?”
也难怪呢,毕竟,在家里,梁万和韩学礼聊得最多,却是和余秀芳的性子最能合得来。
余秀芳瞪了这不识趣的老头子一眼:“就你长嘴了是不是?”
“好好好!我不说了还不行吗?”韩老爷子赶忙举手投降,心里却免不了要腹诽两句:这老婆子,现在是越来越霸道了!
不过,韩老爷子也就是嘴上嘟囔两句罢了,实际上,说是要去铁路局食堂吃饭,他的态度有多积极,谁都能看出来。
这固然是因为铁路局食堂的饭好吃,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们的孙女婿,今天就要回来啦!
铁路局里,吃完饭的老两口,顺路就逛到了火车站附近,而后,又“十分凑巧”地等到了刚下火车、背着大包小包的梁万。
“呵!你小子,该不会把上海的石头都背回来了吧?”
韩老爷子嘴上打趣,动作却一点儿都不慢,立刻就从梁万手里接过了两个包裹。
别看他已经退休了,但有个词儿叫老当益壮,形容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这一身的力气,就算是尚且年轻的孙女婿,都未必能比得上他,更别说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的儿子了。
莫名被cue的韩学礼正在看秘书交上来的稿子,刚打算用笔圈出一处他认为要再琢磨下措辞的地方,就突然打了个喷嚏,手一抖,这个圆也就画成了奇奇怪怪的模样。
嗯?是他感冒了?还是有人在背后骂他?该不会是老邢那家伙吧?因为被他在会上反驳了提议?
不得不说,这大概就是聪明人的通病吧——容易多想!
那厢,梁万的行李都交给了老两口暂时看顾着,他自个儿则是加快脚步、回了趟铁路局。
虽说出差回来、大家都默认的是各回各家、好好歇半天、再重返工作岗位,但梁万有自己的想法。
他初来乍到,总归要把端正的态度表现出来。
像这样、别人都回家、只有他还回单位一趟、跟陆站长交代一声,虽说显得愣头青了点儿,还容易得罪人,可也正因为这样,别人才不会觉得他是个心机深沉的人、继而防备他啊!
好歹跑了趟上海,梁万觉得,自己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收获的,不说倒买倒卖挣大钱,只说能往家里多倒腾点儿东西,没个领路人,他得自个儿摸索到什么时候去?
“站长!”梁万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口,可是给陆站长吓了一跳。
“刚从上海回来,你不回家歇着,还来单位做什么?又没别的事儿了。”
看!连陆站长都认为,出差回来、直接回家歇着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梁万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争表现、当上铁路局的劳模。
所以,他只是简单跟陆站长汇报了下往返上海这几天学到的东西,又重点强调了下师傅徐天磊尽心尽力的帮助。
或许,这对徐天磊没多大作用,想当站长、当干部、坐办公室,又不是实习列车员的一两句好话就能决定的。
但梁万的态度摆出来,站长知道,徐天磊肯定也会知道,这就足够了。
从铁路局出来,梁万在附近的茶馆找到了韩老爷子他们。
老两口都是会享受的人,准确来说,余秀芳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而韩老爷子受她影响,生活方式也逐渐向她靠拢了。
梁万走进茶馆,就看见老两口那桌摆着一壶茶,还有一碟瓜子、一碟花生、一碟柿饼,只差一道,都能凑成一桌席面了。
“奶,这儿的柿饼好吃吗?”
梁万可不知道什么叫客气,径自坐下,伸手就拿了个柿饼,一口一口地尝着。
当然,要说味道,他肯定还是更相信奶奶的判断。
“不错,甜而不腻!”
老太太给出了她认为的最高评价。
于是,梁万毫不犹豫地又买了一斤柿饼,用油纸包着,拎在了手上。
“菁菁,回来了?来尝尝这柿饼,奶奶说特别好吃,你试试合不合你口味,要是喜欢,改明儿我再去多买点。”
上了一天班的疲惫,似乎都在这喋喋不休声中消失了,韩菁脸上浮现出笑容:
“这趟去上海,没遇上什么事儿吧?”
尽管在梁万进铁路局前,韩菁曾说过,像鹏飞叔这样、遇到这种危险事件的概率很低,但在梁万去上海后,她却总是忍不住想,万一这很低的概率,就是落在了梁万身上呢。
所以,看到梁万的第一时间,她才这样问道。
梁万一怔,明白她的意思,也没顾及着长辈都在场,直接握住了她的手:
“没事儿的,放心吧!”
在韩菁回家前,韩家已经热闹过一阵儿的,都是来取东西的街坊邻居。
走出车站,梁万熟门熟路地找到了公交车站,坐上车,经过五站后,下车,站在了一家面馆儿门口。
他在上海生活了好几年,大大小小的馆子都没少去,可要说印象深刻的,还是这样藏在弄堂深处、深谙“酒香不怕巷子深”之道的宝藏小馆。
这家面馆儿是老字号,现在,应该是公私合营的。
事实上,像这样公私合营的店铺,在安城也有不少。
只不过,店铺的原主人和公方经理的经营想法并不会完全一致,时间久了,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差,公方经理被调走,店铺的原主人也苦于缺少固定的供应物资来源,只得关了店!
虽然知道他认识的老板老板娘这会儿还没出生呢,可梁万仍然迈着大步、走了进去,点了一碗他最熟悉的黄鱼面。
这是用黄鱼熬制的汤底,新鲜的还是冷冻的,以梁万的味觉,其实也尝不出来,但汤底浓稠,鲜美无比,这是没法儿否认的。
鱼肉是挑过的,细嫩无刺,和面条的滑爽劲道相得益彰。
一碗面下肚,唤醒了熟悉的记忆,可梁万不大愿意沉溺在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当中,便又转换心情,想到了远在安城的媳妇儿和家人。
是的,虽说他和韩菁结婚还不到半年,他脑海中,依然是原主的记忆占据了绝对优势,可梁万选择尊重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在他看来,媳妇儿,和老丈人一家,才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仅有的亲人!
可惜,他们没法儿一起来上海,尝到这一碗热气腾腾的黄鱼面了!
这样想着,却不妨碍梁万,又是一碗面,吃了个肚儿圆!
第31章
◎更新◎
住进四方招待所,放下行李后,梁万就带着购物清单出门了。
六十年代的上海,要说东西最齐全的地方,那肯定是非中央商场莫属的。
今天是工作日,可来中央商场买东西的人依然是络绎不绝。
梁万穿梭在人群中,每买一件东西,就在购物清单上打一个小小的对勾。
等到手里东西太多、快拿不下的时候,他来到商场入口处,把东西都放在这儿、由这里的工作人员暂时保管着,然后,又进入到下一轮的采购行动中。
如果只是巷子里的街坊邻居,梁万的采购任务可能还不会像现在这样重,可谁让大家伙儿都还惦记着亲戚朋友呢?
这年头儿,来上海出差的人不多,为买东西、专程来趟上海,那传出去,引来的绝不会是羡慕嫉妒,别人只会觉得,你脑子坏掉啦!
好在,要买的都是小件儿,采购上两轮,梁万的任务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糕点、特色美食这些,等到后天回安城的时候再买,也完全来得及!
当然,办完了别人的事,那肯定也不能落下自家人,只是,这一时半会儿的,梁万还没想好,能往家里带什么。
安城,梁万是两天前出发去上海的,可韩家人都觉得,他好像已经走了好几天似的。
这和过年前梁万去凤阳沟大队淘换东西还不大一样,那一回,梁万和刘东是一块儿去的,俩人关系又好,不管怎么说,都能互相照应着。
而且,凤阳沟大队距离安城也不算远。
可这一回,梁万去的是上海,韩家,也只有韩学礼因为公事出差、去过两回,家里人对上海不熟悉,心理上可不就觉得远了吗?
临睡觉前,韩菁下意识地看了眼日历,想了想,还是起身,把梁万回来的日子给圈出来了。
放下笔,虽然她也不太明白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谁说每件事情都要有意义才能去做呢?
事实上,心里惦记着梁万的,绝对不仅仅是韩菁一个人。
“咱们今儿去铁路局食堂吃饭吧,不知道大师傅今天又做了什么好吃的。”
韩老爷子正准备进厨房煮挂面、解决今天这一餐的时候,余秀芳突然提议道。
都一起过了大半辈子,韩老爷子哪儿能猜不到老妻在想什么?
顿时了然道:“去铁路局食堂吃饭是假,想去等咱们孙女婿的消息,才是真的吧?”
也难怪呢,毕竟,在家里,梁万和韩学礼聊得最多,却是和余秀芳的性子最能合得来。
余秀芳瞪了这不识趣的老头子一眼:“就你长嘴了是不是?”
“好好好!我不说了还不行吗?”韩老爷子赶忙举手投降,心里却免不了要腹诽两句:这老婆子,现在是越来越霸道了!
不过,韩老爷子也就是嘴上嘟囔两句罢了,实际上,说是要去铁路局食堂吃饭,他的态度有多积极,谁都能看出来。
这固然是因为铁路局食堂的饭好吃,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们的孙女婿,今天就要回来啦!
铁路局里,吃完饭的老两口,顺路就逛到了火车站附近,而后,又“十分凑巧”地等到了刚下火车、背着大包小包的梁万。
“呵!你小子,该不会把上海的石头都背回来了吧?”
韩老爷子嘴上打趣,动作却一点儿都不慢,立刻就从梁万手里接过了两个包裹。
别看他已经退休了,但有个词儿叫老当益壮,形容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这一身的力气,就算是尚且年轻的孙女婿,都未必能比得上他,更别说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的儿子了。
莫名被cue的韩学礼正在看秘书交上来的稿子,刚打算用笔圈出一处他认为要再琢磨下措辞的地方,就突然打了个喷嚏,手一抖,这个圆也就画成了奇奇怪怪的模样。
嗯?是他感冒了?还是有人在背后骂他?该不会是老邢那家伙吧?因为被他在会上反驳了提议?
不得不说,这大概就是聪明人的通病吧——容易多想!
那厢,梁万的行李都交给了老两口暂时看顾着,他自个儿则是加快脚步、回了趟铁路局。
虽说出差回来、大家都默认的是各回各家、好好歇半天、再重返工作岗位,但梁万有自己的想法。
他初来乍到,总归要把端正的态度表现出来。
像这样、别人都回家、只有他还回单位一趟、跟陆站长交代一声,虽说显得愣头青了点儿,还容易得罪人,可也正因为这样,别人才不会觉得他是个心机深沉的人、继而防备他啊!
好歹跑了趟上海,梁万觉得,自己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收获的,不说倒买倒卖挣大钱,只说能往家里多倒腾点儿东西,没个领路人,他得自个儿摸索到什么时候去?
“站长!”梁万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口,可是给陆站长吓了一跳。
“刚从上海回来,你不回家歇着,还来单位做什么?又没别的事儿了。”
看!连陆站长都认为,出差回来、直接回家歇着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梁万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争表现、当上铁路局的劳模。
所以,他只是简单跟陆站长汇报了下往返上海这几天学到的东西,又重点强调了下师傅徐天磊尽心尽力的帮助。
或许,这对徐天磊没多大作用,想当站长、当干部、坐办公室,又不是实习列车员的一两句好话就能决定的。
但梁万的态度摆出来,站长知道,徐天磊肯定也会知道,这就足够了。
从铁路局出来,梁万在附近的茶馆找到了韩老爷子他们。
老两口都是会享受的人,准确来说,余秀芳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而韩老爷子受她影响,生活方式也逐渐向她靠拢了。
梁万走进茶馆,就看见老两口那桌摆着一壶茶,还有一碟瓜子、一碟花生、一碟柿饼,只差一道,都能凑成一桌席面了。
“奶,这儿的柿饼好吃吗?”
梁万可不知道什么叫客气,径自坐下,伸手就拿了个柿饼,一口一口地尝着。
当然,要说味道,他肯定还是更相信奶奶的判断。
“不错,甜而不腻!”
老太太给出了她认为的最高评价。
于是,梁万毫不犹豫地又买了一斤柿饼,用油纸包着,拎在了手上。
“菁菁,回来了?来尝尝这柿饼,奶奶说特别好吃,你试试合不合你口味,要是喜欢,改明儿我再去多买点。”
上了一天班的疲惫,似乎都在这喋喋不休声中消失了,韩菁脸上浮现出笑容:
“这趟去上海,没遇上什么事儿吧?”
尽管在梁万进铁路局前,韩菁曾说过,像鹏飞叔这样、遇到这种危险事件的概率很低,但在梁万去上海后,她却总是忍不住想,万一这很低的概率,就是落在了梁万身上呢。
所以,看到梁万的第一时间,她才这样问道。
梁万一怔,明白她的意思,也没顾及着长辈都在场,直接握住了她的手:
“没事儿的,放心吧!”
在韩菁回家前,韩家已经热闹过一阵儿的,都是来取东西的街坊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