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坐着300路公交上国贸桥,可以直面这座城市的繁忙与繁华,可在姜南西的眼中,每一盏灯火都是被抽走灵魂的眼,轮胎与地面摩擦,发出城市无奈又空洞的叹息。
四处的喧闹诉说着个体的渺小和孤单,姜南西有清楚的认知,如果待在这里,自己大概率会被淹没在阴暗潮湿的角落,成为金碧辉煌背后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
所以毕业时,她想去南方一带的城市。
但前任来了北京。
年轻时的女孩儿为了爱情可以做出很多惊天动地的事。
包括去到一个并不接纳自己的城市。
来时,她努力说服自己,北京资源多,机会多,相信自己只要好好努力,假以时日一定能实现她的编导梦。
半年之后分手,姜南西的工作却正值上升期,便一直留了下来。
就这么混混沌沌的过了几年。
最初的梦想已经变成了工作的养料。
北京这座城市,就像一台驰骋前行的机器,人和人仿佛精密的齿轮,争相咬合在一起,稳定而规律地维持着机器的运转秩序。
秩序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社会螺丝的更新燃烧,速度快到甚至没有喘息的间隙。
好像大家都默认了,日复一日的工作毫无价值也没有关系。
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年轻的勇气被挫折消解,梦想的野心在忙碌中殆尽,人或投降,或泄气,或勇进,或反抗。
到了姜南西这,卡在现实和理想的大裂谷,进退两难,除去挫败,就是索然无味。
她找不到了留在北京的理由。
“休息一下也好,就趁这段时间看看之前没空看的北京。”何星屿心疼地看着床上的人,毕竟他亲眼看见过发着烧的姜南西,在凌晨两点被领导一个电话叫起来改方案。
他知道她在这不快乐。
于是何星屿说:“这几天玉渊潭的荷花开得不错,你可以去转转。”
姜南西:“好。”
“你先躺会儿,阿姨寄了两箱橙子,我给你榨个橙汁儿醒酒。”
姜南西笑着嗯了声。
橙汁榨好后,何星屿把姜南西叫到客厅,然后自己又进了厨房准备做早饭。
姜南西捧着杯子尝了一口,含着果肉的汁水在舌尖漾开,一丝丝清新的酸和恰到好处的甜,让人神清气爽。
跟何星屿是高中同班同学,毕业后毫无交集,直到某次一次合作重逢后成了朋友,阴差阳错的又一起合租。
两颗年轻而孤独的心,在冰冷的钢铁丛林中互相依靠取暖,收获了跟陈笛和何星屿的友情,大概是北京怜悯给姜南西的唯一的礼物。
就像这一杯鲜榨橙汁,是宿醉后最好的慰藉。
何星屿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姜南西坐在客厅餐桌刷手机。
想了想,她打开微信。
“对了橙子,你不说想调整作息吗?”何星屿边洗菜边问。
姜南西点开宁朝的头像,嘴上应着:“啊怎么了?”
刚才没细看,现在才注意到,宁朝的微信头像是一只深灰色机械小狗,小狗的脸占了大半个屏幕,圆溜溜的双眼高冷地盯着镜头。
微信名是一串乱码英文字母,gdbcy。
何星屿说:“我前段时间给幼儿园拍宣传片,听他们说起咱们附近这片小区的孩子有点多。要找个人专门每天早上7点送孩子上校车,你要是起得来,我跟那园长说一声。”
他们在望京这边租的房子,因靠着商区和地铁站,小区人口密集大,理所当然的孩子也就多,有时候姜南西加完班回来,都还能听见家长教孩子写作业发飙的声音。
“行啊。”姜南西答应下来,她是真想调整作息。
然后她点进宁朝的朋友圈,朋友圈背景是一处丁字路口,昏黄的路灯静谧地照拂着夜晚街道,姜南西第一眼感觉这段路有点眼熟,但一时没想起来。
底下只更新了一条动态,还是一个多星期以前的,某人工智能公司受政府表彰的新闻链接,链接里还有张公司负责人宁朝接受表彰的照片。
除此之外,寡淡一片。
原来是创业公司的老板。
姜南西抿下嘴唇,看不出来还挺低调的。
何星屿走出厨房时,姜南西问:“何星屿,我把他衣服弄脏的事儿你知道吗?”
“正要跟你说这事儿呢。”何星屿将煮好的面条放在餐桌,“那衣服,干洗店可能处理不了了,你给人赔了吧。”
“什么意思?”姜南西眼睛微睁,一脸焦急地追问:“很脏吗?”
何星屿语态轻巧随意:“脏倒没多脏。”
姜南西放了放心。
下一秒,何星屿微笑着无情宣布:“但那是prada的最新款,八千八百块。”
......
姜南西的手机“啪”地摔到地上。
第4章 冰美式
◎卧槽姐妹,我遇到个变态!◎
暂时不想面对这个残忍的事实,姜南西吃完面又闷头睡了一觉。
醒来时是下午一点,何星屿已经出门上班。
她坐在床上醒了会困,一时不知道要干什么,午后的空气黏糊又干燥,压在寂静无声的房间里,让人徒生一种无法摆脱的荒凉感。
于是姜南西爬起来收拾房间,整理好四处摆放的书籍,将乱扔的化妆品归于原位,拖了拖地,然后将昨天穿过的衣服扔进洗衣机。
盖上洗衣机盖子的时候,姜南西不愿面对的事实再次涌上心头。
她仰天哀嚎一声,对自己昨晚做的事情感到无比后悔。
回到房间,她拿起手机,点开和宁朝的微信对话框,认命地在键盘上敲字,打了删删了打,到底发了两条信息过去。
姜橙子:【我听我朋友说了,你那个衣服挺贵的,可能也没法儿干洗了。】
姜橙子:【你把购买记录截图发我吧,多少钱我转你。】
因为从小被教育的责任心,姜南西会为了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但毕竟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最好还是有个实质性的凭证。
玩着手机等了十分钟,对面一直没回复,姜南西便不再继续等,而是起身收拾衣柜。
她把秋冬的衣服全部找出来打包好,打算明天约个快递都寄回重庆老家。
做完这一切,晾好洗净的衣服,时间才刚过四点,姜南西环视一圈周围,从客厅走到厨房,又从厨房走回阳台,眺望远处的蓝天白云。
等到第四只小鸟飞过天际,姜南西终于觉得时间有些难熬。
一直在家里这么待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或许何星屿说得没错,她应该趁这个时间好好看看之前没空看的北京。
虽然这几年变成了纠结型人格,但在某些特定时刻,下定了决心的姜南西,还会显现出几分年少时风风火火的影子。
她随便找了套休闲白t牛仔裤穿上,也没化妆,背上相机,挎着个帆布包就出门了。
北京城太大,有朋友戏称是分为东南西北四大象限,如非必要请勿穿越结界,所以这个时间点出门,姜南西只能去离家最近的798艺术区。
前苏联援建的工业园区,随着时代发展退出历史舞台,从2002年开始,这里涌入大批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自此,逐渐形成了一个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时尚店铺和餐饮酒吧等各类文化机构的艺术群落。
这片被誉为北京最具工业传奇、艺术气息、城市活力和国际影响的区域,随处可见的红色砖墙和上世纪工业建筑,高耸的烟囱矗立在草坪上,镌刻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热火朝天的工业文明。
从2号门进去,姜南西边走边看,一路从红石广场逛到了798cube美术馆,灰色混凝土的墙面外,光影分明,两个漂亮的小姑娘正兴致勃勃地在拍照打卡。
近期在美术馆里展出的,是一位韩国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两极椭圆的概念,将生与死、自然与人工,善与恶视为统一而非对立的两极,引发观众对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思考。
不仅这里,整片798都会不定期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时装秀,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参观交流。
但姜南西对这些不太感兴趣。
尤其之前公司把年会定在园区另一头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赶上毕加索作品大展,她领导余向光满嘴爹味地讲了半小时自己对现实主义的理解。
姜南西忍住了没给他一发霰.弹主义。
园区里有一处空中钢铁走廊,站在上面能俯瞰大半个园区,夏天的树木枝叶繁茂,阳光的影子在地上灵动游弋。
透过树网,可以看见道路两边的涂鸦墙和买手店,复古的工业风和新潮的时尚交织相印,视线尽头,751老炉区的钢铁管道的硬核线条,给人带来十足的视觉冲击。
拍了几张照片后,姜南西从走廊上下来,顺着游览的人群往前走。
前面不远处有家名为acecafe的咖啡店,露天餐桌别有风味,姜南西打算过去坐一会儿。
四处的喧闹诉说着个体的渺小和孤单,姜南西有清楚的认知,如果待在这里,自己大概率会被淹没在阴暗潮湿的角落,成为金碧辉煌背后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
所以毕业时,她想去南方一带的城市。
但前任来了北京。
年轻时的女孩儿为了爱情可以做出很多惊天动地的事。
包括去到一个并不接纳自己的城市。
来时,她努力说服自己,北京资源多,机会多,相信自己只要好好努力,假以时日一定能实现她的编导梦。
半年之后分手,姜南西的工作却正值上升期,便一直留了下来。
就这么混混沌沌的过了几年。
最初的梦想已经变成了工作的养料。
北京这座城市,就像一台驰骋前行的机器,人和人仿佛精密的齿轮,争相咬合在一起,稳定而规律地维持着机器的运转秩序。
秩序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社会螺丝的更新燃烧,速度快到甚至没有喘息的间隙。
好像大家都默认了,日复一日的工作毫无价值也没有关系。
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年轻的勇气被挫折消解,梦想的野心在忙碌中殆尽,人或投降,或泄气,或勇进,或反抗。
到了姜南西这,卡在现实和理想的大裂谷,进退两难,除去挫败,就是索然无味。
她找不到了留在北京的理由。
“休息一下也好,就趁这段时间看看之前没空看的北京。”何星屿心疼地看着床上的人,毕竟他亲眼看见过发着烧的姜南西,在凌晨两点被领导一个电话叫起来改方案。
他知道她在这不快乐。
于是何星屿说:“这几天玉渊潭的荷花开得不错,你可以去转转。”
姜南西:“好。”
“你先躺会儿,阿姨寄了两箱橙子,我给你榨个橙汁儿醒酒。”
姜南西笑着嗯了声。
橙汁榨好后,何星屿把姜南西叫到客厅,然后自己又进了厨房准备做早饭。
姜南西捧着杯子尝了一口,含着果肉的汁水在舌尖漾开,一丝丝清新的酸和恰到好处的甜,让人神清气爽。
跟何星屿是高中同班同学,毕业后毫无交集,直到某次一次合作重逢后成了朋友,阴差阳错的又一起合租。
两颗年轻而孤独的心,在冰冷的钢铁丛林中互相依靠取暖,收获了跟陈笛和何星屿的友情,大概是北京怜悯给姜南西的唯一的礼物。
就像这一杯鲜榨橙汁,是宿醉后最好的慰藉。
何星屿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姜南西坐在客厅餐桌刷手机。
想了想,她打开微信。
“对了橙子,你不说想调整作息吗?”何星屿边洗菜边问。
姜南西点开宁朝的头像,嘴上应着:“啊怎么了?”
刚才没细看,现在才注意到,宁朝的微信头像是一只深灰色机械小狗,小狗的脸占了大半个屏幕,圆溜溜的双眼高冷地盯着镜头。
微信名是一串乱码英文字母,gdbcy。
何星屿说:“我前段时间给幼儿园拍宣传片,听他们说起咱们附近这片小区的孩子有点多。要找个人专门每天早上7点送孩子上校车,你要是起得来,我跟那园长说一声。”
他们在望京这边租的房子,因靠着商区和地铁站,小区人口密集大,理所当然的孩子也就多,有时候姜南西加完班回来,都还能听见家长教孩子写作业发飙的声音。
“行啊。”姜南西答应下来,她是真想调整作息。
然后她点进宁朝的朋友圈,朋友圈背景是一处丁字路口,昏黄的路灯静谧地照拂着夜晚街道,姜南西第一眼感觉这段路有点眼熟,但一时没想起来。
底下只更新了一条动态,还是一个多星期以前的,某人工智能公司受政府表彰的新闻链接,链接里还有张公司负责人宁朝接受表彰的照片。
除此之外,寡淡一片。
原来是创业公司的老板。
姜南西抿下嘴唇,看不出来还挺低调的。
何星屿走出厨房时,姜南西问:“何星屿,我把他衣服弄脏的事儿你知道吗?”
“正要跟你说这事儿呢。”何星屿将煮好的面条放在餐桌,“那衣服,干洗店可能处理不了了,你给人赔了吧。”
“什么意思?”姜南西眼睛微睁,一脸焦急地追问:“很脏吗?”
何星屿语态轻巧随意:“脏倒没多脏。”
姜南西放了放心。
下一秒,何星屿微笑着无情宣布:“但那是prada的最新款,八千八百块。”
......
姜南西的手机“啪”地摔到地上。
第4章 冰美式
◎卧槽姐妹,我遇到个变态!◎
暂时不想面对这个残忍的事实,姜南西吃完面又闷头睡了一觉。
醒来时是下午一点,何星屿已经出门上班。
她坐在床上醒了会困,一时不知道要干什么,午后的空气黏糊又干燥,压在寂静无声的房间里,让人徒生一种无法摆脱的荒凉感。
于是姜南西爬起来收拾房间,整理好四处摆放的书籍,将乱扔的化妆品归于原位,拖了拖地,然后将昨天穿过的衣服扔进洗衣机。
盖上洗衣机盖子的时候,姜南西不愿面对的事实再次涌上心头。
她仰天哀嚎一声,对自己昨晚做的事情感到无比后悔。
回到房间,她拿起手机,点开和宁朝的微信对话框,认命地在键盘上敲字,打了删删了打,到底发了两条信息过去。
姜橙子:【我听我朋友说了,你那个衣服挺贵的,可能也没法儿干洗了。】
姜橙子:【你把购买记录截图发我吧,多少钱我转你。】
因为从小被教育的责任心,姜南西会为了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但毕竟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最好还是有个实质性的凭证。
玩着手机等了十分钟,对面一直没回复,姜南西便不再继续等,而是起身收拾衣柜。
她把秋冬的衣服全部找出来打包好,打算明天约个快递都寄回重庆老家。
做完这一切,晾好洗净的衣服,时间才刚过四点,姜南西环视一圈周围,从客厅走到厨房,又从厨房走回阳台,眺望远处的蓝天白云。
等到第四只小鸟飞过天际,姜南西终于觉得时间有些难熬。
一直在家里这么待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或许何星屿说得没错,她应该趁这个时间好好看看之前没空看的北京。
虽然这几年变成了纠结型人格,但在某些特定时刻,下定了决心的姜南西,还会显现出几分年少时风风火火的影子。
她随便找了套休闲白t牛仔裤穿上,也没化妆,背上相机,挎着个帆布包就出门了。
北京城太大,有朋友戏称是分为东南西北四大象限,如非必要请勿穿越结界,所以这个时间点出门,姜南西只能去离家最近的798艺术区。
前苏联援建的工业园区,随着时代发展退出历史舞台,从2002年开始,这里涌入大批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自此,逐渐形成了一个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时尚店铺和餐饮酒吧等各类文化机构的艺术群落。
这片被誉为北京最具工业传奇、艺术气息、城市活力和国际影响的区域,随处可见的红色砖墙和上世纪工业建筑,高耸的烟囱矗立在草坪上,镌刻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热火朝天的工业文明。
从2号门进去,姜南西边走边看,一路从红石广场逛到了798cube美术馆,灰色混凝土的墙面外,光影分明,两个漂亮的小姑娘正兴致勃勃地在拍照打卡。
近期在美术馆里展出的,是一位韩国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两极椭圆的概念,将生与死、自然与人工,善与恶视为统一而非对立的两极,引发观众对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思考。
不仅这里,整片798都会不定期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时装秀,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参观交流。
但姜南西对这些不太感兴趣。
尤其之前公司把年会定在园区另一头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赶上毕加索作品大展,她领导余向光满嘴爹味地讲了半小时自己对现实主义的理解。
姜南西忍住了没给他一发霰.弹主义。
园区里有一处空中钢铁走廊,站在上面能俯瞰大半个园区,夏天的树木枝叶繁茂,阳光的影子在地上灵动游弋。
透过树网,可以看见道路两边的涂鸦墙和买手店,复古的工业风和新潮的时尚交织相印,视线尽头,751老炉区的钢铁管道的硬核线条,给人带来十足的视觉冲击。
拍了几张照片后,姜南西从走廊上下来,顺着游览的人群往前走。
前面不远处有家名为acecafe的咖啡店,露天餐桌别有风味,姜南西打算过去坐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