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宫里打秋风的日子 第125节
  前阵子谭绍邀他去谭府探讨学问,才坐下没多会儿,姚五姚六就过来,看着是赶巧来的,洪佶却知是谭绍之妻姚七小姐安排的。
  姚家想通过他缓和同崔家和崔兰愔的关系,却是打错了主意。
  虽谭绍不知情,洪佶也没顾着,当场就告辞离开了谭家。
  以往融洽亲厚的表兄弟情就淡了下来,洪佶却没什么可惜的。
  谭绍身为姚家的女婿,做不到同姚家完全割舍,同样,他是崔家大房的女婿,就要时刻以崔家大房的利益为重。
  那边谭绍却很遗憾,曾几何时,崔家大房如他第二个家一样,洪佶和崔谡还有崔戬都是无话不谈的,如今却渐行渐远。
  如今进士功名在即,也没有想象中那样欢喜不尽。
  到了辰时,礼部侍郎引着众贡士们往前行去,待到奉天门前站定,随着鼓乐声大作,奉天门缓缓开启,众人列队进入。
  纵算是来过一回,洪佶还是会被奉天殿的巍峨庄肃而震撼到。
  穿过奉天殿、华盖殿、最后来到谨身殿,于丹陛前先拜见了一众读卷官、受卷官、执事官。
  辰正一刻,皇帝来到了谨身殿,随即一众人等进入谨身殿,叩拜后,申阁老上前宣读圣旨,策问的题目是“论文武之道”。
  殿中已摆好考试用的桌案,宣读完毕,众贡士依次入座,执事官开始发放策题及答卷的纸张。
  待拿到策题,很多人都有些懵。
  正常策问的题目下,都有一段引经据典的引言,考生一般会从这段引言里推断上意,以此定下文章的基调。
  看着只有一行“论文武之道”的题目,再多一字没有的策题,可不就不会了。
  洪佶从听到题目起,心口就开始怦怦大跳。
  他揣摩到皇帝会重用武将,对鞑喇用兵后,他就想过殿试的策论会不会是关于文治武功的,就着这个思路他做了两篇文章。
  没想到今日的策题真的应了他的猜想,洪佶将他做的那两篇文章默念了一遍,将皇帝登基以来的做法从头至尾捋了一遍后,又做了增减,他很快就理出了文章的大框。
  几回深呼吸,洪佶让自己镇定下来,铺开纸张,他开始下笔。
  丹陛上,皇帝于大座上盘
  腿坐了,合上双眼,不知是在入定还是打瞌睡。
  朝臣们早都习惯,都是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事。
  因着从策题上推断不出上意,好些贡士们悄悄往丹陛上的皇帝瞄去。
  大郢并没有如前朝那样有圣颜不可窥的说法,当然直视还是不可,眼角悄悄瞄两眼却是使得的。
  对于皇帝爱打坐的事,贡士们大多都打听到了,如今活生生瞧见了,还是忍不住震惊,这样懒散没坐相的皇帝实在和心里描绘的英明神武的明君形象对不上。
  这样找不出前例的皇帝,贡士们就更摸不准他的喜好想法了。
  士宦人家的子弟要好一些,如谭绍、姚五公子等人也开始往草纸上书写起来。
  说是皇帝亲试,一般坐半个一个时辰,皇帝就会离开,再于临交卷时回来。
  这回却不是,皇帝始终盘坐在那里未动。
  到了午间,皇帝在上头不吃不喝,臣子们就是饿得饥肠辘辘也要忍着,而带了吃食的贡士们就更不敢妄动了。
  别人还好,申阁老却有些熬不住。
  他挪步往丹陛下立着的谷丰那儿去了,悄声道:“陛下也不能这样饿着,是不是找娘娘安排下?”
  谷丰往殿内一扫,目光定在狄年那里,“殿试何其重大,不会有人借此弹劾娘娘干政吧?”
  申阁老眼角抽了好几抽,奏疏都批上了,还怕人说干政么?
  却不能直说,申阁斟酌道:“朝臣们都知娘娘是按着陛下吩咐行事。”
  谷丰就笑了:“我听申阁老的安排。”
  申阁老提醒道,“我如今可不是阁老了。”
  谷丰笑嘻嘻摇头,“娘娘也习惯这样喊呢,申阁老就听着吧。”也不听申阁老再说,他转过丹陛往谨身殿后门去了。
  崔兰愔正等着呢。
  早上皇帝没头没尾一句,“让延华殿厨房准备些吃食,不必急着送过去,等谷丰来要再说。”
  知道皇帝是想让她于这科的进士里扬个名儿,崔兰愔自然要上心。
  让延华殿小厨房备了不掉渣顶饱又好吃的点心,谷丰一来,不语就喊了内侍,一起抬着点心热茶往谨身殿去了。
  进了谨身殿,谷丰先往丹陛上禀了,“娘娘见陛下没回去,猜着诸臣和贡士们要跟着挨饿,有些于心不忍,就准备了些易用的吃食,陛下看是?”
  大座上的皇帝半睁开眼,往下看道:“停下用膳罢。”
  申阁老和古尚书一起上前:“臣等谢娘娘体恤。”
  诸臣和贡士们跟着齐声道:“臣等谢娘娘体恤。”
  不语只将吃食交给谷丰,就带着内侍退出了谨身殿。
  申阁老等暗赞皇后的人知轻重,待拿过分到的点心吃了,看着不起眼的点心却是极其好吃,可比云来点心铺子的点心了,茶也香,这都不是充饥了,而是一顿难得的美食。
  申阁老抬颌往狄年那里点了下,对古尚书道:“吃人嘴短,狄年往后怕是不好弹劾皇后了。”
  贡士们见皇帝和诸臣们也是和大家用一样的点心和茶,这是听都未听说过的,这样接地气的皇帝,还有这就拿贡生当自己人的皇后,于这样的朝堂就有了更大的憧憬。
  用了顿好的,心绪平和之下,忽然思路就来了,贡生们接着埋头疾书。
  待到多数的人都写出大半的时候,打坐中的皇帝忽然离座下了丹陛,往下头转了一圈。
  说他是巡视吧,他却连停留都不曾,倒像是于场中散步消食一样。
  本来紧张到提起心的贡士们,见他就那样随走随扫地经过,该是连行字都看不全,真的是白惊慌一下。
  走一圈后,皇帝就离开了谨身殿。
  朝臣们却不敢掉以轻心,知道这一趟下来,皇帝于贡士们哪个做了哪样的文章,又是怎样的笔迹,姓名籍贯等等,无一错漏地都记下了。
  这要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皇帝那里跟着就知道了,一时都打了十二万分的小心。
  果然,等十一日,申阁老率众读卷官来延华殿,待要读前十二名的试卷时,皇帝先弹了一指,不言上前说道:“陛下都记得哪个是哪个,糊名拆了吧。”
  申阁老等赶忙动手拆了糊名,皇帝抬手,“都呈上来。”
  申阁老将十二份试卷呈上,见皇帝扫一眼即过,顷刻间十二份试卷就已读完时,哪怕早知道皇帝可以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样亲眼目睹了,还是很心惊。
  皇帝又要来二三甲的名录,扫一眼后,于二甲三甲里点出五人,“这几人的试卷拿来。”
  申阁老等心里一凛,知道头十二名里有皇帝不认可的。
  赶紧将那五人的试卷找出来,皇帝一眼一过,从里面点出两人,“榜眼、探花。”
  他又从先前的十二名里头拿出一卷,“状元。”
  看到点状元的试卷,申阁老等都是眼神骤缩,果然是皇帝,竟是一点都不避嫌。
  洪佶的策论做得是好,不过还有谭绍、姚璟、及另几个都很不错,虽各有侧重,却都是有理有据,很是言之有物。
  按着皇帝平日的行事,这些人都猜到他会点洪佶一甲,洪佶又容貌俊美,最大的可能是探花。
  却不想皇帝根本就不介意世人怎么看,直接点了洪佶的状元。
  再看皇帝点榜眼和探花的那两位,一个是二甲中间的名次,一个是进了三甲的,两人的策论都是赞成文治武功并行的,言之有物是一定的,却是过于平实朴素,文采上略有欠缺,这样的往科都是排不到前面的。
  皇帝却给点了榜眼和探花,这下再是迟钝的都知道了,皇帝重整大都督府只是开始,他要重振军武,开文武并重之道。
  申阁老看了眼谭绍的卷子,几人之前都心许的状元之卷,却落到了二甲,谁能想到皇帝只讲锐意进取,中庸之说在他这里是吃不开的。
  往后科举的侧重会大不同了。
  却见皇帝又拿出姚璟的卷子来,“花里胡哨的,三甲。”
  姚璟的文章虽花团锦簇了些,却是揣摩准了圣意的,怎也不会落到三甲去。
  虽皇帝还是面无表情,申阁老等却都在想,是皇帝还记着姚家冒犯皇后的事呢,还是为着继续敲打姚家?
  一时半会儿的,姚家想回归中枢是难了。
  第137章 西阁怎外面没传出一点动静?
  四月十二巳时,奉天殿前,文武百官分立于丹樨内两侧,新科进士们也分列于后。
  礼乐奏起,皇帝进入奉天殿升座,叩拜后,留下新科进士在外,文武诸臣入殿。
  鸿胪寺官宣读制诰后,申阁老上前唱第一甲第一名姓名,殿内和丹樨上都有鸿胪寺官员声音洪亮地往外重复传唱,“一甲第一名洪佶!”
  听清念的是自己名字后,洪佶脑里一片空白,他没想到皇帝会点他的状元。
  这是皇帝登基后的第一科会试,朝野都看着,得拿出个态度来,所以洪佶就算知道自己的策论能贴合圣意,也没奢望过凭此进入一甲,最大的预期是传胪之位。
  直到由伞盖鼓乐引导,五城兵马司兵卒护送,身披红绫骑在高头骏马上开始游街,洪佶仍是缥缥缈缈神游一样。
  沿途的高呼赞叹声,投掷来的鲜花绣帕都没能让洪佶有真实感,一路行进到大中桥处,听得临街茶楼上一声柔婉呼唤,“芬哥儿快看,打头的是你爹,你爹中状元了呢!”
  不高不低的声音,却让洪佶于千万重的呼声里立时就分辨出来,也将他拉到了实地。
  他抬头望去,崔兰芝抱着洪芬向他招手,边上姜氏、顾氏等崔姜两家的女眷都是一脸喜悦地朝他笑着。
  正疑惑怎不见舅子们时,迎面一支红艳欲滴的花枝砸过来,洪佶抬手正要挡开,却听得姜羡含笑的声音,“这可是大姐从姑母花房里专挑出来的,大表哥你可不要辜负了。”
  洪佶赶忙改挡为抓,堪
  堪在花枝掉落前捞到手里,将那枝丽春花别到衣襟上。
  才别好,一枝又一枝的丽春花袭来,跟着是崔甫、崔戬等的笑声,“一枝哪够,都簪上才好看。”
  洪佶笑着一枝一枝接了,听劝地将花枝分成两束簪到帽上。
  “状元比探花郎俊俏。”
  “不知是否婚配呢?”
  “该有等着捉回去成亲的。”
  ……人群里的议论声此起彼伏,如燕语莺啼。
  洪佶却充耳不闻,他回眸朝茶楼上挥手,姜羡就带头往上喊话,“大姐,你应一声姐夫啊!”
  崔兰芝还真没怵,她抱着洪芬大方地立在窗边儿,一身海棠红衫裙,看着明艳动人,比洪佶簪的丽春花还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