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67节
而且海上风电带还多了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实现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工程,它也算是“华北水运网”的配套工程。风电带的一部分电力,用来淡化数百亿立方米的海水,输送到华北水运网。海水淡化工程,同时构成了对风电不稳定电力的调节工程,电力过多的时候,加大淡化海水生产量;电力过少的时候,就减少生产。
两个超级工程一东一西,构成了未来中国电力的半壁江山。
这样的电力超级工程,并不是单单着眼于规模性的发电,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样的超大规模,压低发电的成本,这是电力上的规模效应。制造业的优势,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赵云腾想起了原时空的2022年,俄乌战争美国收割欧洲,欧洲的能源价格太高,导致电力成本变得极高且供应不稳定,于是德国的巴斯夫在广东湛江,开始加速投资120亿欧元的超级石化基地。为什么呢?一方面是要保障石油和天然气这样的化工原料来源的稳定,另一方面更重要,必须要有低廉的电力,否则生产成本过高的话,产品就失去了竞争力。
传统产业固然依靠电力的成本,新兴的数字产业也是一样,看上去是虚拟的app,装在每个人的智能手机里,似乎电力价格的变化对它们印象不大,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这些app的生产资料,是数据,而数据依赖于电力才能存在。每一个数字平台的背后,都是服务器组、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的耗电量,都称得上是“电老虎”,单单是冷却服务器组的空调,每天的耗电量恐怕都是天文数字。
还有目前疯狂部署的5g基站,由于体积小功率大,每个基站都需要配套冷却空调,耗电量和耗电成本,就成为了5g应用费用的关键成本。更不要说纯电新能源车,以及正在普及的纯电大巴、纯电大卡等交通工具了。
放眼望去,全社会对电力的使用范围,正在急促地扩展,这只是初步,广度扩展到一定的程度,接下里的必然是深度。深度带来的,必然是耗电量的超越式发展,电力的耗用增长速度,一定会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一大截的。
这也正是国家为何如此规划电力发展规模的原因,最近的30年,从33万亿度到80万亿度,再到200万亿度和500万亿度,速度相对于gdp可能的增速,电力生产增长率明显是超越gdp增长率至少50%以上的。
赵云腾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了这种时代的脉动,美国这几年拼命地推高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实际上只是一种试图挽住旧时代尾巴的行动。新的时代到来了,但他们还完全没有能够跟上。在接下来的30年,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性,将一步步衰减,其能源属性将逐渐消失,只是作为最重要的化工原料而存在。相反,电力的重要性将一步步上升,直到最终完全取代化石燃料为止。
这是“油降电升”的新时代。赵云腾觉得,他已经窥视到了未来美国境况的一斑。随着油气的作用下降,油气的用量也会下降,美国今天试图维持的高价,终究支撑不住,油价可能会迎来一个超低的时代。
到那个时代,美国在高油价高电力成本下,其制造业毫无竞争力,石油业失去利润,金融业屡次收割资本主义世界后也难以为继,而医药业扩张到美国gdp的20%以上,平民百姓根本看不起病。这样的一个社会,难道会不崩溃吗?产业的全面崩溃,必将是社会全面崩溃的先驱。
美国人今天恐怕还不会想到,美国最终崩溃的导火索之一,就在这里,在青藏高原的世界穹顶,也在东海之滨的海岸。赵云腾充满信心地想着,微笑洋溢在他的脸上。
第432章 伊尔库茨克的春天
西元2000年5月,亚俄的伊尔库茨克。
春天来了,这里已经没有那么冷了,气温回升到了摄氏10度以上。傍晚的时候,刘昌贺与他的妻子薇拉,用儿童车拉着两人的小姑娘,漫步在著名的基洛夫广场上。他还是很喜欢这个广场的,广场的周围,有州政府办公大楼、三大教堂、二战胜利纪念墙、无名英雄烈士墓,爱情桥,伊尔库茨克建立者纪念碑,莫斯科大门——伊尔库茨克的凯旋门等,有着丰富的景观。
碰到的一些坐着的中老年人,有的面无表情,但也有些人看到他们,会微笑着打个招呼,气氛是祥和的。
这让刘昌贺感到满意,在他六年前来到这里的时候,气氛并不平静,当地人对大量中国双重国籍的人员进入亚俄,怒气冲冲,要是一个中国人落单,碰到了一群俄罗斯人,说不定就要被胖揍一顿。
刘昌贺就碰到过一次,幸好当时边上有两个蒙古族的小伙,他们看那帮人不顺眼,站到了刘昌贺一边,才让他免受了皮肉之苦,这也让他多了一群当地蒙古族的朋友,使得他很快能够融入当地的生活。
这也是伊尔库茨克这个城市特殊的地方,虽然原来居民的主体,大都是俄罗斯族人,占到了80%,但其余的20%人口,多数是蒙古族人。毕竟在沙俄强大起来之前,这里就是蒙古族的天下。
在新时空,由于没有外蒙的存在,在亚俄成立,并变成了中国的盟国,加入了中国体系之后,当地蒙古族人的心态,完全就倒向了中国,他们的“兄弟”都是中国人嘛。而他们在原苏联时代,总是有很多别扭的感受。说到底,还是“慕强”的心态,占了上风,中国人很快给他们带来了原苏联时代没有的好处嘛。
伊尔库茨克就是一个在贝加尔湖旁边建立起来的城市,被俄罗斯人称之为“西伯利亚的心脏”、“东方巴黎”、“西伯利亚的明珠’。不过在刘昌贺刚来的时候,他觉得这完全就是扯淡,是俄罗斯人的自吹自擂。
自然的风景确实很美,但与中国东北大区的很多地方比起来,也不是没见过。但基础设施实在太差了。城市就那么一个小机场,候机厅连几百人都容不下。从市里到贝加尔湖边的公路,只有双向两车道,还坑坑洼洼。
例如著名的旅游胜地奥利洪岛上,只有汽车压出来的土路,车开上去不停地跳跃,每辆车后都拖着百米长的烟尘。上岛的渡口,要排队等一个小时,还没有遮阳避雨的地方。岛上那个最大的村镇,很多游客去那里,却找不到一所公共卫生间。
这个60多万人的城市,如果放在中国,那连最落后的标准市的市区也比不上,但这个城市,居然已经是亚俄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新西伯利亚,所以被他们非常重视。
而出了伊尔库茨克市区,放眼整个伊尔库茨克州70多万平方公里,总共只有300万人,分散在十几个小城市,只有一条铁路和几条普通公路相连,服务业根本无法发展,其它产业也都是点状存在。
所以刘昌贺当时感到俄罗斯人的保守态度很可笑。占有土地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生活。没有足够的人口和建设,伊尔库茨克就会一直穷下去,饭都吃不饱了,还想搞民粹主义?中国有句有名的俗话:“抱着金饭碗讨饭吃”,不就是这些人的写照?什么都不想付出,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好在随着这些年的发展,俄罗斯人的民粹情绪日益减退。现实的经济利益,是最能说服人的。
过去的伊尔库茨克这个城市,虽然按照中国标准很垃圾。但其它的条件太好了。
首先这里是亚俄通向中国的第一大门。伊尔库茨克州接壤中国的唐努省等三个北蒙省,中北大市场计划纳入亚俄的第一站,就是伊尔库茨克州,其地理优势,其实比起新西伯利亚来更强,这里天然有作为中国资本进入亚俄的桥头堡的地位。
而且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水资源——除了贝加尔湖,这里还属于叶尼塞河流域(安加拉、下通古斯卡河)和勒拿河(维季姆河、基列加河)流域。中北大市场的水资源调用费,除了亚俄中央分享的部分外,在地区中,伊尔库茨克州分享了最大的一块。而且因此水电快速发展——调动水源总是与水电密不可分的,这里的水电,未来预计会达到每年2000亿度的规模,相比中国当然不算什么,可是这个数据,已经接近于前苏联发电总量的最高峰,那个时代,前苏联全国发电总量的最高记录,也不过是2156亿度。
其次是木材,四分之三的土地覆盖着针叶林,覆盖总面积超过55万平方公里,木材储量达92亿立方米。因此在中国大规模投资中,家具和造纸业、纤维业顺利成章地发展了起来,成为了新的经济支柱之一。
再有就是黄金,伊尔库茨克地区的苏霍伊原木金矿,仅仅主矿中,便拥有4000万盎司的黄金储量。如果算上其连接的西伯利亚各矿区,整个矿床的黄金储备可达6700万盎司,是全球目前全球现存有储量最大的金矿之一。原来这里的产量不大,是因为资本不足,设备落后,采矿的条件差,吸引不了矿工。等到中国投资加入,旧貌换新颜,现在每年的开采量,高达200多万盎司,单单每年的黄金收入,就有20亿人民币。
原苏联时代,这里主要的产业是冶金(铝材为主),木材,石油(炼油)和军工4大产业。
现在军工的规模不大,著名的伊尔库特集团(飞机制造厂)现在主要是亚俄采购中国军机零件后的组装厂以及维修厂。在俄罗斯分家以后,当时几千万人的人亚俄,显然无力支撑一个独立的大国军工体系,而且有了中国的保护,他们在军工上多花钱,毫无意义。现在亚俄的正规军不过是40多万人,还没有他们的国卫部队多——需要防守亚俄与欧俄之间的边境嘛。如果不是欧俄的存在让他们必须警惕,这样百万人的士兵,都让他们觉得是一种浪费,当时人口只有8000万嘛。
所以亚俄现在的武器,除了轻武器系统外,大多数现代化的武器,都是采购中国军工系统的,享受中国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低价。军工虽然萎缩了,但其它传统的3大产业,都可以说是鸟枪换炮,现代化了。
原来这里的冶金主要是铝矿,但亚俄的铝矿并不丰富,只是原来航空业的需求,刺激了对铝材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亚俄加欧俄,铝矿储量都不到4亿吨,连全球前十都排不进。所以对于铝材的生产,并没有扩充。而是在中国资本加入后,形成了一个“中俄稀有金属矿业联合集群”。
这个集群,更着重于对其它稀有金属的开采,重点是锰矿、锂矿、钛矿这3种,尤其重视的是钛矿——这是“世纪金属”,对于新时代的航空、火箭、化工、造船和食品工业,都非常重要。这些稀有金属,根本不愁销路,除了亚俄自用,其余有多少,中国就要多少,利润丰厚。
作为采矿业的外溢,化工产业也发展了起来。这里有超过150亿吨的钾盐,对于中北大市场而言,运输条件总归要比中国青海好很多,所以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北大市场的钾肥生产中心。而且伊尔库茨克这里,原来的化工产业基础不错,原苏联53%的合成树脂、塑料,45%的聚氯乙烯都是这里生产的。在新时代,在原来的基础上,一个庞大的化工原料生产和加工基地逐渐形成了。
随着整个亚俄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展开,相应的水泥和建材行业,也在伊尔库茨克兴起,所需要的原料,在这里应有尽有。
有了上述的产业加成,随着大规模的基建,中国人来得越来越多,现在这座城市,人口是倒过来的,它已经膨胀了8倍,变成了一个500万人的大城市,而中国人已经占了70%,俄罗斯和其它民族的人口,不过是30%左右。
这也是整个亚俄的一个缩影,现在亚俄总人口大约1.6亿人,已经远远超过了欧俄,其中中国双重国籍人口1亿人左右,占到了全部人口的60%以上,俄罗斯人其实只有4000万左右,其余近2000万人是其它民族,其中还包括300多万来自东欧的移民人口。
或许是见怪不怪了,民粹上的反应,并没有因此而上升,相反,民族间通婚反而上升了。终究经济是最强大的力量,既然经济高速发展,都能找得到工作,薪水连年上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就不会太过关注民族这样的政治问题,人们更关心,什么时候亚俄的薪酬水平,能够完全赶上中国,对中北大市场薪酬一体化的期待,远远超过了对民族问题的关心。
发展到这个程度,“去民族化”基本算是深入人心了,因为人们发现,决定自己生活水平的,终究是个人的能力和本事,而不是你属于哪一个民族。中国人在亚俄,也有很多混得一般的;而有些俄罗斯人,现在薪酬和生活水平很高,尤其是科技人员。
这就是一个从不愿意接受现实,到被动只能接受现实,到把现实当作正常和平常的过程,当发现中国人“入侵”俄罗斯,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对自己的生活影响其实是正面的时候,一切的敌视,就逐渐淡漠。
现在就算是亚俄的军队,都一样有大量的中国双重国籍士兵入伍,他们在国内轮不到当兵,来到亚俄,发现有机会,热爱军旅生涯的他们,就申请入伍了,现在大量的军官,也都是中国双重国籍,本身两国军队间就有交流任职机制。
随着这些年情况的好转,刘昌贺逐渐也融入了这座城市,现在他的一些朋友是俄罗斯人,歧视的情况很少了。这也是他找了俄罗斯媳妇的背景——薇拉就是他的俄罗斯朋友介绍的,否则他这个对女性有点社恐的性格,找媳妇还是有点困难的。
时光流逝,刘昌贺逐渐喜欢上了这座城市。他发现,伊尔库茨克这座城市,相对于中国,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他最喜欢的,是这里的大学。在沙俄时代,伊尔库茨克是沙皇流放十二月党人的地方,这些俄罗斯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在这里留下了教育的传统。
伊尔库茨克市内,有亚俄科学研究所西伯利亚支部第二科学中心,贝加尔湖沼学研究所等一流的科学技术研究所。作为东西伯利亚的重要文化中心,伊尔库茨克市有多所高等院校,以及亚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东西伯利亚分部等科研机构。
这里的科技研发,以纯科学研究为主,在地理、化学、地球化学、日地物理学、能源系统、地壳、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系统动力学和控制理论、湖泊学、激光物理等方面,都是一流的。
他是来了伊尔库茨克两年之后,才知道当时那个60多万人口的城市,居然有10万多学生,教育是非常发达的。刘昌贺的妻子薇拉,就毕业于著名的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
在最近的几年,这种在亚俄科研上的领先地位,更加得到了加强。主要就是因为来自欧俄和东欧的一些科研人才,更愿意在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这样,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的“大城市”居留。
这使得刘昌贺坚定了留在伊尔库茨克市生活的决心。他是电子工程师,这是亚俄缺乏的人才,就算去亚俄的首府新西伯利亚,也很容易立足。但对伊尔库茨克有了信心,又成家立业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生活在伊尔库茨克了,毕竟亚俄可没有中国那样的流动体制,他所在的虽然也是亚俄中央的混合制央企,但也无需随时流动到其它城市。
触动刘昌贺的教育条件,自然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有了小小薇拉以后,他觉得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这里,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孩子按照中国的法律,出身就是双重国籍,但如果送回国,他担心父母看顾不过来,到时耽误了学习就不好了。最好还是在这里完成到高中教育,然后看她自己的主意,去中国还是留在亚俄读大学。当然,这一切都还是他自己的如意算盘,未来到底会怎么样,还无法确定。
当然,他决定定居留在这里,也是觉得伊尔库茨克这里,与中国本土的生活越来越接近。例如这里毕竟是与中国最临近的亚俄大城市,他就不用像前几年那样,吃那些难吃的俄罗斯食物,或许本质不算难吃,但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长期吃那些“简陋”的食物,还是有些受不了。随着这里变成了大城市,又多了众多的中国人,现在中国各种食物和餐饮,伊尔库茨克都有了。
购物也是一样,中国的各种互联网平台,已经覆盖了亚俄,不过因为亚俄毕竟地域太过广大,例如电商购物,还是难以全域覆盖的,但对于伊尔库茨克这样的大城市,基本与中国本土是一样的,他和薇拉,可以网购任何商品,与中国内地的效率相比,也最多拖延12天。如果是网购的亚俄本地商品,速度还要快一些,这些平台,现在都有在亚俄的合资企业,他们已经构筑了在亚俄的服务网络,虽然还比不上中国本土,但对于亚俄大中城市的服务效率,却是已经赶上了。
或许再有个5年,就真的与中国内地差不多了,亚俄现在模仿中国的标准市制度,全国重点发展大约60个城市,所以正在建构串联这60个城市的干线和高速公路、重载铁路和高铁,以及改扩建每个城市的机场。虽然亚俄地域广大,但终究所有的60个城市,都落在南部适合发展地域的350万平方公里之内,所以建设规模虽大,但毕竟不是中国内地的那种超级规模,进展速度还是很快的。再有5年,整个框架应该是有了,当然完善的交通,恐怕还要1015年才能完成。
之所以采取标准市模式,是因为亚俄发现,只有这样的200300万人汇聚到一个个城市,才能形成每个城市的服务业,这些服务业,人口太少了可不行。否则单独发展一个个大型工厂,留不住人的。过去前苏联那种十几万人、二十几万人的小城市,构筑不起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所以也留不住人,城市就缺乏活力。
当然,每个城市也不能都搞成伊尔库茨克这样的500万人以上、未来甚至达到1000万人的大城市,不去说本身这样可能造成“大城市病”,而且那样的话,亚俄就无法进行全国性的开发了——城市的数量太少。
所以亚俄根据中国顾问团的建议,又自己研究下来,还是觉得中国的标准市体制是最好的,这是一种两个方向折中的最优解——城市既不能过大、又不能过小。用标准市体制,来统合亚俄人口分布的“地域面广度”和“城市点密度”是最好的。
每个标准市的发展,中国人传授了很多经验。在中国,很多大企业,包括互联网平台,是盯着标准市的发展的,因为他们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中北和西北大市场,一旦有新的标准市被批准,这些企业就会安排自身的发展计划,来新标准市,建立自己的区域市场和“地盘”,这使得新城市的发展,省了不少力。亚俄也广泛地采用了这样的手段,每个新标准市发展前,他们都会根据对新城市的定位,向一些亚俄和中国的大集团发出邀约,邀请他们来投资各自擅长的产业、建设或服务等领域。
刘昌贺很清楚,这是逐渐发展的中国与亚俄之间的深度融合。他也听朋友说过,在中亚那里要更深入——因为中亚各国自身的能力,比起亚俄来差得很远,所以那里基本是中国官员和专家,主导一切建设发展。那样也来的更干脆,大量复制了中国西北本土的发展经验,很多时候速度比起亚俄这面,还要快得多,现在的中亚,相比以前已经完全变了样。
当然独立发展的乌兹别克,其发展速度,相对就慢了很多,虽然中国的支持并不少,但他们内部的政治还是比较复杂,拖延了发展的趋势,所以相比其它的4国,要差上不少。
不管快也好,慢也好,刘昌贺这样的普通人,也看得到明显的趋势——中亚和亚俄,都正在变成中国大体系的一部分,无论是经济、产业、资源、市场,都逐渐在融为一体,从而推动了政治和军事等上层领域的进一步融合,这是时代的大趋势,是中国强大实力和正确的思想引导下的成果。
否则刘昌贺怎么会考虑定居亚俄呢?他其实是个现实的人。
小小薇拉跌跌撞撞地跑向他,刘昌贺笑着伸开了双手,看着女儿,内心仿佛有蜜糖在融化开来。
第433章 殷华移民潮与新局
西元2000年10月,南美洲,秘鲁联邦。
菲利普用口音仍然有点古怪的汉语,手按在秘鲁联邦的宪法上,诵读完了宣誓忠诚的誓言。
一名女性移民官,递给他新做好的他的身份证“费历普”,这就是他的中文名字了,她微笑着对他说道:“费先生,恭喜你,现在你已经成为秘鲁联邦国民的一分子了,享有国民的一切正常待遇。”
菲利普谢谢了她。收拾好证件和文件,他走出了移民署,内心既有激动也有感伤,现在自己就是这个被称为“小中华”又被称为“殷华”的秘鲁联邦的国民了,在意大利的一切,都是人生已经消逝的过去了。
意大利的机械工程专业教育,是西方非常有名气的,而菲利普更是毕业于博洛尼亚大学,这是意大利最好的大学,号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所谓的“世界大学之母”,曾经与牛津大学(英)、巴黎大学(法)、萨拉曼卡大学(西),并称为欧洲四大名校。
所以欧洲的经济虽然困难,但毕业前菲利普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相信意大利强大的机械产业,肯定能为自己提供良好的职业,不说前途似锦,至少衣食不愁。
但毕业前后的遭遇,完全是给了他一闷棍。欧洲的经济形势太糟了,意大利的情况,比起最强的法国和德国来,更糟一些。那些他投档的大企业,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使得他不得不把就业的目标转向中小企业,但也没有什么机会,只能是断断续续地打零工,关键是这样的日子似乎没有个头,如果这样下去两三年,恐怕他所学的专业都荒废了,这让他非常恐慌。
在新时空,如同整个欧洲一样,意大利的情况,比起原时空要差得多,原时空到2000年的时候,意大利的gdp已经有1.44万亿美元,而在新时空,现在仅有7000亿美元左右,缩减了一半不止。人口5000多万,人均gdp勉强超过了1.3万美元/人,不过人均gdp能够突破1万美元,还算是高收入的发达国家。
意大利的机械、航空、汽车这三大工业,以及农业和皮革,仍然是欧洲顶级的。但问题是,在新时空意大利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即市场空间太小。它所谓的强势产业,没有一样能强势得比中国更强的,根本卖不到社会主义国家体系。而它特色的所谓皮革制品、奢侈品等“品牌产品”,也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气相不合”,难以进入“大市场”。
所以意大利的产品,也就只能在西方市场这个占全球比例日益缩小的小圈子里销售,能过做到现在的程度,已经算不错了。
但随着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和金融收割欧洲的战争,意大利就倒了血霉了。它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几乎所有的能源和大宗物资,都仰赖进口。风暴一来,意大利的货币里拉,首先跌成了狗,接下来不但是石油和天然气暴涨,其它的原材料几乎都暴涨,这样上下挤压,意大利的经济危机,立即爆发。
菲利普毕业的时候,正是意大利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大型企业开始往美国迁移的时候,他要能找到好工作才是见鬼了呢,有几个意大利企业在这个时候,还愿意招聘新人的?多少资深有能力的骨干工程师都失业了,何况他这个还需要实践锻炼的新人呢。
在国内找不到出路,菲利普被逼无奈,就想到了移民。最早的移民目标,自然是美国,但菲利普仔细研究之后,认为移民美国,对他来说也很艰难。
原因并不复杂——美国的实体经济,同样很糟糕。美国人收割欧洲,并没有能带来实体经济的好转。油价涨得那么高,大宗物资那么贵,成本就非常高,与中国体系的工业品根本没得比。中国体系通过社会主义体制的内部调控,能够控制成本,但在资本主义世界,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西方制度下,原材料跌的时候就会跌过分,涨的时候也会涨过分。
既然美国和欧洲的实体经济都是一团糟,美国人的工业品卖给谁呢?包括欧洲工业转移,其实还是内卷争夺西方有限的市场。但西方也不可能全方位地完全对其它国家市场禁入啊,所以中国工业产品还是不断地渗入,只不过不是中国直接出口,表面上都是爪哇民国、菲律宾等地出口西方的,实际上谁都知道,那就是中国产品,就连美国也难以完全禁止,从中国进口是大生意,背后的利益集团很强的。
菲利普很讨厌美国,因为他认为美国人把西方的工业都摧毁了。他是名牌大学生,不是那些媒体一忽悠就轻信的傻子。美国人这几年干的事情,他以为自己还是能认知清楚的,这些王八蛋,不就是想用欧洲的血肉,去填补美国的漏洞吗?可是美国这么干,可以说不但毁了欧洲的工业,同样也毁了美国的工业,因为整个西方的工业,现在比起中国更加落后了,就连那些传统的工业,西方相对中国成本的差距,也更大了。
美国现在比欧洲强的,就是高油价撑起来的石油和石化产业,以及那些纯剥削的金融吸血鬼。菲利普判断移民美国后自己的就业,一点都不乐观。如果他是学石油或者石化的,也许还能指望一下,可是他是学机械工程的,这种情况下跑到美国去,相比呆在欧洲又能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大概就是在欧洲,他还饿不死,因为还有家人支持,到了美国,恐怕他才要饿死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菲利普不得不考虑起此前从未考虑过的移民中国的可能性。他能有这样的思想,得益于这些年移民中国在西方,已经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实上,西方移民的数量也超过了45万人,数量并不少。
但是他打听下来,来中国也不是敞开大门的,每年有一定的限额,因为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移民中国变得很热门,所有要“排队”,他的条件虽然符合,但这样排队,恐怕两三年,也未必能得到批准。
移民中国很热门,在菲利普看来是很自然的,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富强的国家,人均gdp也是全球第一(原来欧洲那几个高收入小国,在八十年代后都不行了),收入最高,而且社会主义性质,导致工作又稳定可靠,当然人们都愿意去。
但是菲利普没办法等两三年啊,这么久,他可没法熬下去,最终他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体系的“南美社会主义联盟”(简称南社),这个由秘鲁联邦、巴拉圭和厄瓜多尔组成的三国联盟,现在是全球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尤其是秘鲁联邦,其人均收入已经接近美国,比意大利的人均还高。
移民南美对菲利普来说,语言上是有优势的,除了主要使用的中文,那里很多人用拉丁语或其变种西班牙语,这些他都会,他觉得当年这些地方都是西班牙殖民地,恐怕在生活上也易于接受,应该与意大利有相似之处——不过这一点,在他抵达南美后,就发现是扯淡,哪里还有什么西班牙的影子?都是中国的影子才对,这就是一个小中国,文化已经彻底被中国人改造了。
让他意外的是秘鲁联邦的发达程度。如果不是为了移民自己做的研究,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秘鲁联邦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读书的时候他没有关心过,而且意大利媒体也很少报道,报道也不过是抹黑罢了,对于这里蓬勃的经济发展,是一点都没有提及的,此前他根本不知道,这里已经是一个远超意大利的经济强国了。
幸好意大利有了互联网,而且他懂得中文,可以直接阅读中国的网络信息。西方媒体不报道,但中国的媒体上对“南社”的经济和发展情况,可是有着大量的报道和分析的。
他赫然才发现,原来秘鲁联邦,已经是全球gdp排名第三的大国,总量超过了德国和英法。在中国年复一年的疯狂投资之下,这里的gdp年成长率,从来就没有低于20%,几乎是三四年就翻一番。大量的中国双重国籍人员移民南美,带来了各种企业投资和经济发展,也撑起了南社的各种产业。
现在整个南社的人口,大约是2.9亿人,其中中国双重国籍,超过了2亿人。三国经济一体化之下,755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得到了整体性配套的开发,完全是仿照中国本土的样式,据说中国每年对南社的投资,都超过1万亿人民币。这当然是全球其它国家都不能想象的庞大投资,南社的经济因此就像吹气球一样的迅速膨胀——而且不是那种低质量的生长,是绝对高质量的,这个气球可不像美欧那样的脆弱。
中国不但是帮助南社建设庞大的基础设施,而且帮助构建了完善的大工业体系,整个完善和先进的程度,完全比肩中国本土,这也是南社又被叫做“殷华”的缘故,并不仅仅因为中国移民占了人口的多数,而且是因为其一切的建设水准,都是按照中国本土而来的,所以那就是另一个小中华了。
当然,也有印第安人的影响因素,“殷”与“印”在中文里是同音嘛,中国本来就有殷商帝国失败的时候,其中的部分商人东渡美洲的传说。虽然这个传说多半不可靠,但印第安人,是远古时代亚洲大陆与美洲大陆之间还有大陆桥的时候,从亚洲北部移民美洲的可能性,则是相对比较靠谱的猜想。
两个超级工程一东一西,构成了未来中国电力的半壁江山。
这样的电力超级工程,并不是单单着眼于规模性的发电,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样的超大规模,压低发电的成本,这是电力上的规模效应。制造业的优势,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赵云腾想起了原时空的2022年,俄乌战争美国收割欧洲,欧洲的能源价格太高,导致电力成本变得极高且供应不稳定,于是德国的巴斯夫在广东湛江,开始加速投资120亿欧元的超级石化基地。为什么呢?一方面是要保障石油和天然气这样的化工原料来源的稳定,另一方面更重要,必须要有低廉的电力,否则生产成本过高的话,产品就失去了竞争力。
传统产业固然依靠电力的成本,新兴的数字产业也是一样,看上去是虚拟的app,装在每个人的智能手机里,似乎电力价格的变化对它们印象不大,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这些app的生产资料,是数据,而数据依赖于电力才能存在。每一个数字平台的背后,都是服务器组、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的耗电量,都称得上是“电老虎”,单单是冷却服务器组的空调,每天的耗电量恐怕都是天文数字。
还有目前疯狂部署的5g基站,由于体积小功率大,每个基站都需要配套冷却空调,耗电量和耗电成本,就成为了5g应用费用的关键成本。更不要说纯电新能源车,以及正在普及的纯电大巴、纯电大卡等交通工具了。
放眼望去,全社会对电力的使用范围,正在急促地扩展,这只是初步,广度扩展到一定的程度,接下里的必然是深度。深度带来的,必然是耗电量的超越式发展,电力的耗用增长速度,一定会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一大截的。
这也正是国家为何如此规划电力发展规模的原因,最近的30年,从33万亿度到80万亿度,再到200万亿度和500万亿度,速度相对于gdp可能的增速,电力生产增长率明显是超越gdp增长率至少50%以上的。
赵云腾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了这种时代的脉动,美国这几年拼命地推高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实际上只是一种试图挽住旧时代尾巴的行动。新的时代到来了,但他们还完全没有能够跟上。在接下来的30年,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性,将一步步衰减,其能源属性将逐渐消失,只是作为最重要的化工原料而存在。相反,电力的重要性将一步步上升,直到最终完全取代化石燃料为止。
这是“油降电升”的新时代。赵云腾觉得,他已经窥视到了未来美国境况的一斑。随着油气的作用下降,油气的用量也会下降,美国今天试图维持的高价,终究支撑不住,油价可能会迎来一个超低的时代。
到那个时代,美国在高油价高电力成本下,其制造业毫无竞争力,石油业失去利润,金融业屡次收割资本主义世界后也难以为继,而医药业扩张到美国gdp的20%以上,平民百姓根本看不起病。这样的一个社会,难道会不崩溃吗?产业的全面崩溃,必将是社会全面崩溃的先驱。
美国人今天恐怕还不会想到,美国最终崩溃的导火索之一,就在这里,在青藏高原的世界穹顶,也在东海之滨的海岸。赵云腾充满信心地想着,微笑洋溢在他的脸上。
第432章 伊尔库茨克的春天
西元2000年5月,亚俄的伊尔库茨克。
春天来了,这里已经没有那么冷了,气温回升到了摄氏10度以上。傍晚的时候,刘昌贺与他的妻子薇拉,用儿童车拉着两人的小姑娘,漫步在著名的基洛夫广场上。他还是很喜欢这个广场的,广场的周围,有州政府办公大楼、三大教堂、二战胜利纪念墙、无名英雄烈士墓,爱情桥,伊尔库茨克建立者纪念碑,莫斯科大门——伊尔库茨克的凯旋门等,有着丰富的景观。
碰到的一些坐着的中老年人,有的面无表情,但也有些人看到他们,会微笑着打个招呼,气氛是祥和的。
这让刘昌贺感到满意,在他六年前来到这里的时候,气氛并不平静,当地人对大量中国双重国籍的人员进入亚俄,怒气冲冲,要是一个中国人落单,碰到了一群俄罗斯人,说不定就要被胖揍一顿。
刘昌贺就碰到过一次,幸好当时边上有两个蒙古族的小伙,他们看那帮人不顺眼,站到了刘昌贺一边,才让他免受了皮肉之苦,这也让他多了一群当地蒙古族的朋友,使得他很快能够融入当地的生活。
这也是伊尔库茨克这个城市特殊的地方,虽然原来居民的主体,大都是俄罗斯族人,占到了80%,但其余的20%人口,多数是蒙古族人。毕竟在沙俄强大起来之前,这里就是蒙古族的天下。
在新时空,由于没有外蒙的存在,在亚俄成立,并变成了中国的盟国,加入了中国体系之后,当地蒙古族人的心态,完全就倒向了中国,他们的“兄弟”都是中国人嘛。而他们在原苏联时代,总是有很多别扭的感受。说到底,还是“慕强”的心态,占了上风,中国人很快给他们带来了原苏联时代没有的好处嘛。
伊尔库茨克就是一个在贝加尔湖旁边建立起来的城市,被俄罗斯人称之为“西伯利亚的心脏”、“东方巴黎”、“西伯利亚的明珠’。不过在刘昌贺刚来的时候,他觉得这完全就是扯淡,是俄罗斯人的自吹自擂。
自然的风景确实很美,但与中国东北大区的很多地方比起来,也不是没见过。但基础设施实在太差了。城市就那么一个小机场,候机厅连几百人都容不下。从市里到贝加尔湖边的公路,只有双向两车道,还坑坑洼洼。
例如著名的旅游胜地奥利洪岛上,只有汽车压出来的土路,车开上去不停地跳跃,每辆车后都拖着百米长的烟尘。上岛的渡口,要排队等一个小时,还没有遮阳避雨的地方。岛上那个最大的村镇,很多游客去那里,却找不到一所公共卫生间。
这个60多万人的城市,如果放在中国,那连最落后的标准市的市区也比不上,但这个城市,居然已经是亚俄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新西伯利亚,所以被他们非常重视。
而出了伊尔库茨克市区,放眼整个伊尔库茨克州70多万平方公里,总共只有300万人,分散在十几个小城市,只有一条铁路和几条普通公路相连,服务业根本无法发展,其它产业也都是点状存在。
所以刘昌贺当时感到俄罗斯人的保守态度很可笑。占有土地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生活。没有足够的人口和建设,伊尔库茨克就会一直穷下去,饭都吃不饱了,还想搞民粹主义?中国有句有名的俗话:“抱着金饭碗讨饭吃”,不就是这些人的写照?什么都不想付出,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好在随着这些年的发展,俄罗斯人的民粹情绪日益减退。现实的经济利益,是最能说服人的。
过去的伊尔库茨克这个城市,虽然按照中国标准很垃圾。但其它的条件太好了。
首先这里是亚俄通向中国的第一大门。伊尔库茨克州接壤中国的唐努省等三个北蒙省,中北大市场计划纳入亚俄的第一站,就是伊尔库茨克州,其地理优势,其实比起新西伯利亚来更强,这里天然有作为中国资本进入亚俄的桥头堡的地位。
而且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水资源——除了贝加尔湖,这里还属于叶尼塞河流域(安加拉、下通古斯卡河)和勒拿河(维季姆河、基列加河)流域。中北大市场的水资源调用费,除了亚俄中央分享的部分外,在地区中,伊尔库茨克州分享了最大的一块。而且因此水电快速发展——调动水源总是与水电密不可分的,这里的水电,未来预计会达到每年2000亿度的规模,相比中国当然不算什么,可是这个数据,已经接近于前苏联发电总量的最高峰,那个时代,前苏联全国发电总量的最高记录,也不过是2156亿度。
其次是木材,四分之三的土地覆盖着针叶林,覆盖总面积超过55万平方公里,木材储量达92亿立方米。因此在中国大规模投资中,家具和造纸业、纤维业顺利成章地发展了起来,成为了新的经济支柱之一。
再有就是黄金,伊尔库茨克地区的苏霍伊原木金矿,仅仅主矿中,便拥有4000万盎司的黄金储量。如果算上其连接的西伯利亚各矿区,整个矿床的黄金储备可达6700万盎司,是全球目前全球现存有储量最大的金矿之一。原来这里的产量不大,是因为资本不足,设备落后,采矿的条件差,吸引不了矿工。等到中国投资加入,旧貌换新颜,现在每年的开采量,高达200多万盎司,单单每年的黄金收入,就有20亿人民币。
原苏联时代,这里主要的产业是冶金(铝材为主),木材,石油(炼油)和军工4大产业。
现在军工的规模不大,著名的伊尔库特集团(飞机制造厂)现在主要是亚俄采购中国军机零件后的组装厂以及维修厂。在俄罗斯分家以后,当时几千万人的人亚俄,显然无力支撑一个独立的大国军工体系,而且有了中国的保护,他们在军工上多花钱,毫无意义。现在亚俄的正规军不过是40多万人,还没有他们的国卫部队多——需要防守亚俄与欧俄之间的边境嘛。如果不是欧俄的存在让他们必须警惕,这样百万人的士兵,都让他们觉得是一种浪费,当时人口只有8000万嘛。
所以亚俄现在的武器,除了轻武器系统外,大多数现代化的武器,都是采购中国军工系统的,享受中国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低价。军工虽然萎缩了,但其它传统的3大产业,都可以说是鸟枪换炮,现代化了。
原来这里的冶金主要是铝矿,但亚俄的铝矿并不丰富,只是原来航空业的需求,刺激了对铝材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亚俄加欧俄,铝矿储量都不到4亿吨,连全球前十都排不进。所以对于铝材的生产,并没有扩充。而是在中国资本加入后,形成了一个“中俄稀有金属矿业联合集群”。
这个集群,更着重于对其它稀有金属的开采,重点是锰矿、锂矿、钛矿这3种,尤其重视的是钛矿——这是“世纪金属”,对于新时代的航空、火箭、化工、造船和食品工业,都非常重要。这些稀有金属,根本不愁销路,除了亚俄自用,其余有多少,中国就要多少,利润丰厚。
作为采矿业的外溢,化工产业也发展了起来。这里有超过150亿吨的钾盐,对于中北大市场而言,运输条件总归要比中国青海好很多,所以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北大市场的钾肥生产中心。而且伊尔库茨克这里,原来的化工产业基础不错,原苏联53%的合成树脂、塑料,45%的聚氯乙烯都是这里生产的。在新时代,在原来的基础上,一个庞大的化工原料生产和加工基地逐渐形成了。
随着整个亚俄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展开,相应的水泥和建材行业,也在伊尔库茨克兴起,所需要的原料,在这里应有尽有。
有了上述的产业加成,随着大规模的基建,中国人来得越来越多,现在这座城市,人口是倒过来的,它已经膨胀了8倍,变成了一个500万人的大城市,而中国人已经占了70%,俄罗斯和其它民族的人口,不过是30%左右。
这也是整个亚俄的一个缩影,现在亚俄总人口大约1.6亿人,已经远远超过了欧俄,其中中国双重国籍人口1亿人左右,占到了全部人口的60%以上,俄罗斯人其实只有4000万左右,其余近2000万人是其它民族,其中还包括300多万来自东欧的移民人口。
或许是见怪不怪了,民粹上的反应,并没有因此而上升,相反,民族间通婚反而上升了。终究经济是最强大的力量,既然经济高速发展,都能找得到工作,薪水连年上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就不会太过关注民族这样的政治问题,人们更关心,什么时候亚俄的薪酬水平,能够完全赶上中国,对中北大市场薪酬一体化的期待,远远超过了对民族问题的关心。
发展到这个程度,“去民族化”基本算是深入人心了,因为人们发现,决定自己生活水平的,终究是个人的能力和本事,而不是你属于哪一个民族。中国人在亚俄,也有很多混得一般的;而有些俄罗斯人,现在薪酬和生活水平很高,尤其是科技人员。
这就是一个从不愿意接受现实,到被动只能接受现实,到把现实当作正常和平常的过程,当发现中国人“入侵”俄罗斯,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对自己的生活影响其实是正面的时候,一切的敌视,就逐渐淡漠。
现在就算是亚俄的军队,都一样有大量的中国双重国籍士兵入伍,他们在国内轮不到当兵,来到亚俄,发现有机会,热爱军旅生涯的他们,就申请入伍了,现在大量的军官,也都是中国双重国籍,本身两国军队间就有交流任职机制。
随着这些年情况的好转,刘昌贺逐渐也融入了这座城市,现在他的一些朋友是俄罗斯人,歧视的情况很少了。这也是他找了俄罗斯媳妇的背景——薇拉就是他的俄罗斯朋友介绍的,否则他这个对女性有点社恐的性格,找媳妇还是有点困难的。
时光流逝,刘昌贺逐渐喜欢上了这座城市。他发现,伊尔库茨克这座城市,相对于中国,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他最喜欢的,是这里的大学。在沙俄时代,伊尔库茨克是沙皇流放十二月党人的地方,这些俄罗斯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在这里留下了教育的传统。
伊尔库茨克市内,有亚俄科学研究所西伯利亚支部第二科学中心,贝加尔湖沼学研究所等一流的科学技术研究所。作为东西伯利亚的重要文化中心,伊尔库茨克市有多所高等院校,以及亚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东西伯利亚分部等科研机构。
这里的科技研发,以纯科学研究为主,在地理、化学、地球化学、日地物理学、能源系统、地壳、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系统动力学和控制理论、湖泊学、激光物理等方面,都是一流的。
他是来了伊尔库茨克两年之后,才知道当时那个60多万人口的城市,居然有10万多学生,教育是非常发达的。刘昌贺的妻子薇拉,就毕业于著名的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
在最近的几年,这种在亚俄科研上的领先地位,更加得到了加强。主要就是因为来自欧俄和东欧的一些科研人才,更愿意在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这样,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的“大城市”居留。
这使得刘昌贺坚定了留在伊尔库茨克市生活的决心。他是电子工程师,这是亚俄缺乏的人才,就算去亚俄的首府新西伯利亚,也很容易立足。但对伊尔库茨克有了信心,又成家立业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生活在伊尔库茨克了,毕竟亚俄可没有中国那样的流动体制,他所在的虽然也是亚俄中央的混合制央企,但也无需随时流动到其它城市。
触动刘昌贺的教育条件,自然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有了小小薇拉以后,他觉得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这里,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孩子按照中国的法律,出身就是双重国籍,但如果送回国,他担心父母看顾不过来,到时耽误了学习就不好了。最好还是在这里完成到高中教育,然后看她自己的主意,去中国还是留在亚俄读大学。当然,这一切都还是他自己的如意算盘,未来到底会怎么样,还无法确定。
当然,他决定定居留在这里,也是觉得伊尔库茨克这里,与中国本土的生活越来越接近。例如这里毕竟是与中国最临近的亚俄大城市,他就不用像前几年那样,吃那些难吃的俄罗斯食物,或许本质不算难吃,但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长期吃那些“简陋”的食物,还是有些受不了。随着这里变成了大城市,又多了众多的中国人,现在中国各种食物和餐饮,伊尔库茨克都有了。
购物也是一样,中国的各种互联网平台,已经覆盖了亚俄,不过因为亚俄毕竟地域太过广大,例如电商购物,还是难以全域覆盖的,但对于伊尔库茨克这样的大城市,基本与中国本土是一样的,他和薇拉,可以网购任何商品,与中国内地的效率相比,也最多拖延12天。如果是网购的亚俄本地商品,速度还要快一些,这些平台,现在都有在亚俄的合资企业,他们已经构筑了在亚俄的服务网络,虽然还比不上中国本土,但对于亚俄大中城市的服务效率,却是已经赶上了。
或许再有个5年,就真的与中国内地差不多了,亚俄现在模仿中国的标准市制度,全国重点发展大约60个城市,所以正在建构串联这60个城市的干线和高速公路、重载铁路和高铁,以及改扩建每个城市的机场。虽然亚俄地域广大,但终究所有的60个城市,都落在南部适合发展地域的350万平方公里之内,所以建设规模虽大,但毕竟不是中国内地的那种超级规模,进展速度还是很快的。再有5年,整个框架应该是有了,当然完善的交通,恐怕还要1015年才能完成。
之所以采取标准市模式,是因为亚俄发现,只有这样的200300万人汇聚到一个个城市,才能形成每个城市的服务业,这些服务业,人口太少了可不行。否则单独发展一个个大型工厂,留不住人的。过去前苏联那种十几万人、二十几万人的小城市,构筑不起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所以也留不住人,城市就缺乏活力。
当然,每个城市也不能都搞成伊尔库茨克这样的500万人以上、未来甚至达到1000万人的大城市,不去说本身这样可能造成“大城市病”,而且那样的话,亚俄就无法进行全国性的开发了——城市的数量太少。
所以亚俄根据中国顾问团的建议,又自己研究下来,还是觉得中国的标准市体制是最好的,这是一种两个方向折中的最优解——城市既不能过大、又不能过小。用标准市体制,来统合亚俄人口分布的“地域面广度”和“城市点密度”是最好的。
每个标准市的发展,中国人传授了很多经验。在中国,很多大企业,包括互联网平台,是盯着标准市的发展的,因为他们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中北和西北大市场,一旦有新的标准市被批准,这些企业就会安排自身的发展计划,来新标准市,建立自己的区域市场和“地盘”,这使得新城市的发展,省了不少力。亚俄也广泛地采用了这样的手段,每个新标准市发展前,他们都会根据对新城市的定位,向一些亚俄和中国的大集团发出邀约,邀请他们来投资各自擅长的产业、建设或服务等领域。
刘昌贺很清楚,这是逐渐发展的中国与亚俄之间的深度融合。他也听朋友说过,在中亚那里要更深入——因为中亚各国自身的能力,比起亚俄来差得很远,所以那里基本是中国官员和专家,主导一切建设发展。那样也来的更干脆,大量复制了中国西北本土的发展经验,很多时候速度比起亚俄这面,还要快得多,现在的中亚,相比以前已经完全变了样。
当然独立发展的乌兹别克,其发展速度,相对就慢了很多,虽然中国的支持并不少,但他们内部的政治还是比较复杂,拖延了发展的趋势,所以相比其它的4国,要差上不少。
不管快也好,慢也好,刘昌贺这样的普通人,也看得到明显的趋势——中亚和亚俄,都正在变成中国大体系的一部分,无论是经济、产业、资源、市场,都逐渐在融为一体,从而推动了政治和军事等上层领域的进一步融合,这是时代的大趋势,是中国强大实力和正确的思想引导下的成果。
否则刘昌贺怎么会考虑定居亚俄呢?他其实是个现实的人。
小小薇拉跌跌撞撞地跑向他,刘昌贺笑着伸开了双手,看着女儿,内心仿佛有蜜糖在融化开来。
第433章 殷华移民潮与新局
西元2000年10月,南美洲,秘鲁联邦。
菲利普用口音仍然有点古怪的汉语,手按在秘鲁联邦的宪法上,诵读完了宣誓忠诚的誓言。
一名女性移民官,递给他新做好的他的身份证“费历普”,这就是他的中文名字了,她微笑着对他说道:“费先生,恭喜你,现在你已经成为秘鲁联邦国民的一分子了,享有国民的一切正常待遇。”
菲利普谢谢了她。收拾好证件和文件,他走出了移民署,内心既有激动也有感伤,现在自己就是这个被称为“小中华”又被称为“殷华”的秘鲁联邦的国民了,在意大利的一切,都是人生已经消逝的过去了。
意大利的机械工程专业教育,是西方非常有名气的,而菲利普更是毕业于博洛尼亚大学,这是意大利最好的大学,号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所谓的“世界大学之母”,曾经与牛津大学(英)、巴黎大学(法)、萨拉曼卡大学(西),并称为欧洲四大名校。
所以欧洲的经济虽然困难,但毕业前菲利普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相信意大利强大的机械产业,肯定能为自己提供良好的职业,不说前途似锦,至少衣食不愁。
但毕业前后的遭遇,完全是给了他一闷棍。欧洲的经济形势太糟了,意大利的情况,比起最强的法国和德国来,更糟一些。那些他投档的大企业,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使得他不得不把就业的目标转向中小企业,但也没有什么机会,只能是断断续续地打零工,关键是这样的日子似乎没有个头,如果这样下去两三年,恐怕他所学的专业都荒废了,这让他非常恐慌。
在新时空,如同整个欧洲一样,意大利的情况,比起原时空要差得多,原时空到2000年的时候,意大利的gdp已经有1.44万亿美元,而在新时空,现在仅有7000亿美元左右,缩减了一半不止。人口5000多万,人均gdp勉强超过了1.3万美元/人,不过人均gdp能够突破1万美元,还算是高收入的发达国家。
意大利的机械、航空、汽车这三大工业,以及农业和皮革,仍然是欧洲顶级的。但问题是,在新时空意大利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即市场空间太小。它所谓的强势产业,没有一样能强势得比中国更强的,根本卖不到社会主义国家体系。而它特色的所谓皮革制品、奢侈品等“品牌产品”,也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气相不合”,难以进入“大市场”。
所以意大利的产品,也就只能在西方市场这个占全球比例日益缩小的小圈子里销售,能过做到现在的程度,已经算不错了。
但随着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和金融收割欧洲的战争,意大利就倒了血霉了。它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几乎所有的能源和大宗物资,都仰赖进口。风暴一来,意大利的货币里拉,首先跌成了狗,接下来不但是石油和天然气暴涨,其它的原材料几乎都暴涨,这样上下挤压,意大利的经济危机,立即爆发。
菲利普毕业的时候,正是意大利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大型企业开始往美国迁移的时候,他要能找到好工作才是见鬼了呢,有几个意大利企业在这个时候,还愿意招聘新人的?多少资深有能力的骨干工程师都失业了,何况他这个还需要实践锻炼的新人呢。
在国内找不到出路,菲利普被逼无奈,就想到了移民。最早的移民目标,自然是美国,但菲利普仔细研究之后,认为移民美国,对他来说也很艰难。
原因并不复杂——美国的实体经济,同样很糟糕。美国人收割欧洲,并没有能带来实体经济的好转。油价涨得那么高,大宗物资那么贵,成本就非常高,与中国体系的工业品根本没得比。中国体系通过社会主义体制的内部调控,能够控制成本,但在资本主义世界,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西方制度下,原材料跌的时候就会跌过分,涨的时候也会涨过分。
既然美国和欧洲的实体经济都是一团糟,美国人的工业品卖给谁呢?包括欧洲工业转移,其实还是内卷争夺西方有限的市场。但西方也不可能全方位地完全对其它国家市场禁入啊,所以中国工业产品还是不断地渗入,只不过不是中国直接出口,表面上都是爪哇民国、菲律宾等地出口西方的,实际上谁都知道,那就是中国产品,就连美国也难以完全禁止,从中国进口是大生意,背后的利益集团很强的。
菲利普很讨厌美国,因为他认为美国人把西方的工业都摧毁了。他是名牌大学生,不是那些媒体一忽悠就轻信的傻子。美国人这几年干的事情,他以为自己还是能认知清楚的,这些王八蛋,不就是想用欧洲的血肉,去填补美国的漏洞吗?可是美国这么干,可以说不但毁了欧洲的工业,同样也毁了美国的工业,因为整个西方的工业,现在比起中国更加落后了,就连那些传统的工业,西方相对中国成本的差距,也更大了。
美国现在比欧洲强的,就是高油价撑起来的石油和石化产业,以及那些纯剥削的金融吸血鬼。菲利普判断移民美国后自己的就业,一点都不乐观。如果他是学石油或者石化的,也许还能指望一下,可是他是学机械工程的,这种情况下跑到美国去,相比呆在欧洲又能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大概就是在欧洲,他还饿不死,因为还有家人支持,到了美国,恐怕他才要饿死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菲利普不得不考虑起此前从未考虑过的移民中国的可能性。他能有这样的思想,得益于这些年移民中国在西方,已经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实上,西方移民的数量也超过了45万人,数量并不少。
但是他打听下来,来中国也不是敞开大门的,每年有一定的限额,因为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移民中国变得很热门,所有要“排队”,他的条件虽然符合,但这样排队,恐怕两三年,也未必能得到批准。
移民中国很热门,在菲利普看来是很自然的,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富强的国家,人均gdp也是全球第一(原来欧洲那几个高收入小国,在八十年代后都不行了),收入最高,而且社会主义性质,导致工作又稳定可靠,当然人们都愿意去。
但是菲利普没办法等两三年啊,这么久,他可没法熬下去,最终他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体系的“南美社会主义联盟”(简称南社),这个由秘鲁联邦、巴拉圭和厄瓜多尔组成的三国联盟,现在是全球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尤其是秘鲁联邦,其人均收入已经接近美国,比意大利的人均还高。
移民南美对菲利普来说,语言上是有优势的,除了主要使用的中文,那里很多人用拉丁语或其变种西班牙语,这些他都会,他觉得当年这些地方都是西班牙殖民地,恐怕在生活上也易于接受,应该与意大利有相似之处——不过这一点,在他抵达南美后,就发现是扯淡,哪里还有什么西班牙的影子?都是中国的影子才对,这就是一个小中国,文化已经彻底被中国人改造了。
让他意外的是秘鲁联邦的发达程度。如果不是为了移民自己做的研究,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秘鲁联邦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读书的时候他没有关心过,而且意大利媒体也很少报道,报道也不过是抹黑罢了,对于这里蓬勃的经济发展,是一点都没有提及的,此前他根本不知道,这里已经是一个远超意大利的经济强国了。
幸好意大利有了互联网,而且他懂得中文,可以直接阅读中国的网络信息。西方媒体不报道,但中国的媒体上对“南社”的经济和发展情况,可是有着大量的报道和分析的。
他赫然才发现,原来秘鲁联邦,已经是全球gdp排名第三的大国,总量超过了德国和英法。在中国年复一年的疯狂投资之下,这里的gdp年成长率,从来就没有低于20%,几乎是三四年就翻一番。大量的中国双重国籍人员移民南美,带来了各种企业投资和经济发展,也撑起了南社的各种产业。
现在整个南社的人口,大约是2.9亿人,其中中国双重国籍,超过了2亿人。三国经济一体化之下,755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得到了整体性配套的开发,完全是仿照中国本土的样式,据说中国每年对南社的投资,都超过1万亿人民币。这当然是全球其它国家都不能想象的庞大投资,南社的经济因此就像吹气球一样的迅速膨胀——而且不是那种低质量的生长,是绝对高质量的,这个气球可不像美欧那样的脆弱。
中国不但是帮助南社建设庞大的基础设施,而且帮助构建了完善的大工业体系,整个完善和先进的程度,完全比肩中国本土,这也是南社又被叫做“殷华”的缘故,并不仅仅因为中国移民占了人口的多数,而且是因为其一切的建设水准,都是按照中国本土而来的,所以那就是另一个小中华了。
当然,也有印第安人的影响因素,“殷”与“印”在中文里是同音嘛,中国本来就有殷商帝国失败的时候,其中的部分商人东渡美洲的传说。虽然这个传说多半不可靠,但印第安人,是远古时代亚洲大陆与美洲大陆之间还有大陆桥的时候,从亚洲北部移民美洲的可能性,则是相对比较靠谱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