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51节
西方迄今为止的生产力发展,是局限于个体的企业,企业由于是私有的,所以是分割了生产力,不可能将这些已经被分割的生产力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是资本的本性——我的地盘我做主,领主之间,只能共和。
中国正在做的,则是打破以企业为边界的生产力分割局面。产业的利益和利润,虽然仍然以企业为单位分割,但生产力,则以互联网和数字化为工具,努力实现整体的统一。生产力如果统一了,那能够发挥的生产效率,自然是分割生产力的十倍甚至百倍。
回顾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凯西发现,这完全是人类空前的经济实验,是有了互联网、现代通讯技术、数据库、数据挖掘等当代科技工具后,试图对社会经济运行体系的高效重构。
所以对凯西这种科技人员而言,这才是重要的,企业能够参与这一场伟大实验,可能才有未来。相对而言,多赚几个钱算什么大事呢?每当想到这个空前宏伟的工程,正在中国、在人类社会,高度地发展,就有种浑身发抖的激动和刺激。
当然,维里埃不是凯西这样比较纯粹的科研人员,他主要是一个商人,重视利益是本能的,也只能看他自己的决定了。很多人的人生目的,就是赚钱嘛,这也很正常。
但对于真正的科技创业而言,中国是四大元素的集合体:中国科技、中国制造、中国贸易、中国市场,根本无法替代,要做事业,就必然成为中国的一份子。
历史发展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科研和产业,对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磁吸力量。这种磁吸,由于苏联的衰败和西方经济危机,得到了双倍的加强。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东奔似永嘉”。苏联和美国,现在由于各自的危机,确实有点“虏乱如麻”的味道,所以也难怪“四海”人才,开始奔向东方了。
中高级科研人员是最明显的,因为他们本身的流动能力,就是最强的。在中国明显地变成了全球科技中心的情况下,尤其青年科技人员,向中国流动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而在经济困难之下,这种趋势开始影响到了整体青年阶层,因为中国的工作不仅待遇最高,而且相对好找。在中国一定幅度地放松了工作签证申请之后,“到中国去”逐渐成为了在苏东和西方都很明显的潮流。
在新时空,有一个原时空完全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由于中国从七十年代开始,几乎就是全球公认的第一经济大国,而且领先美国的程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最近十年左右,全球的青年学生,学习汉语是越来越普及的事情,无论是科技还是商业领域,汉语逐渐成为与英语相提并论,甚至开始超越英语的主要应用语言。
个人学习了一门语言,再到这门语言的国家去,学习或工作一段时间,当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汉语的普及,也成为了“到中国去”的世界之潮的推动力。就算是美国,青年人来到中国工作的规模,也不断上升,其中一些人未必想移民,而是躲避经济危机,或者获得中国的工作经验,这对他们未来返回美国就业,当然也很有帮助——美国本土企业现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中国经验和中文能力,也日益成为了重要的考虑内容,甚至是决定性的需求能力。
在这样的转变中,虽然政治、军事上全球仍然是“中美苏三国志”,但在经济上,中国逐渐变成了唯一的中心地域,是全球经济的“cbd(中央商务经济区)”,而无论是美国西欧,还是苏联东欧,都向着“边陲化”的趋势发展。他们在全球经济上的地位和分量,日益被“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体系”替代。
第405章 苏东资源争夺战
西元1990年12月,民主德国耶拿市,著名的卡尔·蔡司(carl zeiss)工厂的所在地,耶拿的中国领事馆门口。
霍夫曼心情复杂地递给了卫兵他的邀请函,他身后的几名同事也是,他们都是蔡司公司的工程师。霍夫曼看了一眼同事们。中国人应该了解得很清楚,知道这几个人在蔡司工厂,算得上是最关键的技术人员了。中国人邀请他们参与领事馆的酒会,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说,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伟大的民主德国已经崩溃,正在与西德协商合并,苏联虽然同意了,但美国和英国的态度仍然不明朗,西德的科尔总理,正在展开努力的外交行动。
蔡司公司作为东德的工业明珠,已经来过好几波西德财团的访问团了,霍夫曼等人对此内心是反感的,他们并不像普通的东德民众那样,对西德人接管一切欢欣鼓舞。或许是因为蔡司公司的情况一直还不错,他们没有像那些东德普通民众那样,对政府和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都彻底失望了。
所以他们看到那些代表西德大财团们的代表,一个个傲慢的样子,内心是很不爽的——西德财团掌控的西德蔡司,在一些技术上,未必比得上东德蔡司。看到他们那种,你们这些垃圾,未来要依靠西德给你们一口饭吃的傲慢,实在是让人不爽。自己是凭本事吃饭,又不是混饭吃的。
中国领事微笑着欢迎他们,把他们带到了一个会议室,说是在酒会之前,向他们介绍几个朋友,霍夫曼等人对视一眼,心想这才是“戏肉”。
会议室进来了三位中年男人,为首的被称为“魏总”的人,与蔡司公司的几位工程师热情地握手,并与霍夫曼拥抱,叫他“老朋友”。霍夫曼一下子就认出了他,此人是设在昆明的“中国西南光学集团”的副总工程师,曾经访问过东德蔡司,当时主要接待他的,正是霍夫曼,因为霍夫曼正是东德蔡司的副总工程师,两人身份对等。
看到是熟人,霍夫曼心中隐隐有着猜测。
魏总先介绍了西南光学的最新发展情况,这吸引了蔡司公司这些科技人员的注意力。
西南光学目前在光学领域的产业布局是非常完整的,总共包括6个大的方面:
半导体技术:例如芯片步进机之光学微影技术、芯片曝光机、激光微影与同步加速光学的微影技术光学组件及模块等;
医疗系统:可视化与成像系统到诊断与治疗仪器、手术显微镜等;
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光扫描器,影像处理及成像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荧光能谱技术等;
工业测量技术:桥式测量机,悬臂式测量机,记忆测量形状,轮廓与表面的仪器等;
电子光学系统:摄影与电影摄影光学,数码投影机的光学模块,光电产品及其子系统与天文星象仪等;
消费光学产品:眼镜镜片、眼镜咨询与配镜系统、体育运动光学产品等。
听着魏总的介绍,见多识广的霍夫曼内心也非常震撼,这真的是一家庞大的企业,在光学领域几乎是无所不包,非常专业。霍夫曼知道,恐怕东德蔡司还能胜过他们的,无非是昂贵但高质量的镜头,以及在质量管理和加工方面长期累积的工艺技术。
在介绍完成后,魏总果然代表西南光学,向他们发出了工作邀请,而邀请提供的待遇,震动了所有人!
五年合同的薪资,大约是西德蔡司的两倍,这个倒是比较自然,因为西德的人均还比不上美国,中国的人均收入除了两个欧洲小国,已经是全球第一,所以给出西德蔡司的两倍收入,其实是正常的。但是这些东德蔡司的工程师,大部分可没有那么多的认知,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给出的待遇,大约是东德蔡司的10倍以上了!
其它待遇还包括:允许妻儿随行,提供一套三室两厅的精装修住宅;妻子在中国同样提供工作签证,可以找工作;昆明有中德国际学校,小孩子的教育不会被耽误,以及一些其它条件,例如如果想移民,工作满五年后,如果公司续聘,将帮助工程师家庭一体申请。
这些东德工程师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激动的神色,这样的条件,当然远远胜过西德并购东德蔡司后可能的待遇,中国人表现了足够的尊重,这是真的把他们当成了人才。就连此前不曾动心的霍夫曼,现在也认真地考虑起了去中国工作的问题。
接下来的酒会上,这几个工程师其实已经有点心不在焉,他们迫切地想要与家人商量此事。
同样的故事,在这个阶段,发生在了东欧几个国家的不少研究所和工厂,重点就是东欧最先进的东德与捷克斯洛伐克。单单这两个国家的技术人员,就超过了50万人,其中第一流素质的,5万人是没跑的。其它国家也有一些特长的,例如匈牙利的基础科技是很不错的,以前都出了那么多的大科学家呢。
不过此时,还主要是对一些最精华的科技人员下手,采用的主要是经济手段。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防止他们被西方吸纳。至于多数的科技人员,中国现在并不着急,东欧国家现在普遍处于资本主义狂热之中,很多人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发财呢。他们现在对西方的生活充满向往,包括科技人员多数也是一样,所以现在出手,并不是好时机。
在东欧的中国同志们,也不得不感慨东欧人“古怪”的思想,明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是全球之巅,西方远远落后。但他们对苏联体制的憎恶,却转移到了中国体制的身上,完全不顾事实。绝大部分的民众,在这个阶段,根本不会想着向中国学习,改革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而是就像得了失心疯,总是觉得西方的体制,才是他们的目标,尽管中国看来,西方已经明显地败落。最终他们只能总结说:这是历史文化影响下的意识形态偏执狂心态。
按照领袖李思华的提点,东欧的未来,必然被去工业化,那些普通的科技人员,大概率的结果,就是彻底失业,就算他们到了西方西,也只能是干低端的活,几年下来,原有的技术能力,也只能荒废。
所以让他们吃点苦头之后,再吸纳的可能性更高,知道了资本主义的伪善,才能重新对社会主义有所期待——虽然中国也不指望这个。
人才吸纳是中国本土的重点,但也只是针对高端科技人才。至于东欧的其它资源,例如他们的工厂和设备,中国也看不上眼。所以主要都是为非洲和次大陆准备的。目前开始大量地以极低的成本进行收购,转送这些国家,他们还是欢迎东欧的工业转移的。
中低端的人才吸纳,也是提供非洲和次大陆,中国自己有足够的人才,科技又领先,已经不需要了。例如东欧有大量的熟练技工,等到肚子都吃不饱饭的时候,给他们一份到次大陆或者非洲工作有着合理待遇的聘书,他们哪里还有什么对“民主自由”的期待和信仰。
在新时空,由于中国模式的成功,东欧终究还残留了不少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在他们的配合下,整个“转移行动”还是非常顺利的,对他们来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不能都让资本家们糟蹋了。这些人自己当然不会留在东欧,行动完成后,中国会接纳他们到北蒙八省,其实是为未来的中北大市场储备人力。而且这些国家中,现在不管是哪股势力,敢于得罪中国的并不多。
按照cfia的判断,最近几个月,恐怕东欧各国原苏联式社会主义政府,难以继续支撑,变天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整个“转移行动”,现在开始高速运转,虽然人才、工业、科技是重点,但其它有价值的东西,能够转移的,当然也要尽量转移。
西德国务部部长叶宁格,向中国驻德大使胡照明,慷慨激昂地表示着抗议,这是“东德蔡司事件”引发的,“中国搬空了半个蔡司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已经在西德报纸上成为热门新闻。
胡照明有点漫不经心的说道:“这是这些同志们的主动选择。我们对此很欣慰,在由于执行苏联式错误体制和路线,而导致的资本主义复辟的民主德国,仍然有着一些社会主义的忠诚者,我们当然要对他们负责。”
叶宁格大怒,完全是胡说八道,你们用高薪挖走了东德的人才,本来这些人应该是属于未来统一德国的宝贵财富的,见鬼了他们才是社会主义信仰者!他威胁道:“两德统一在即,统一后我们将禁止东德人员流向中国。”
胡照明脸色变得严肃:“你这是威胁吗?你们有什么资格来威胁中国?没有中国的同意,你觉得两德真的能够统一?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我们中央不少的领导人,正在推动一件事情,那就是向包括东德在内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投放中国的军事力量,干掉那些社会主义的叛徒!让你们的两德统一见鬼去!”
叶宁格的冷汗一下子下来了,他知道这多半只是中国人的威胁,可关键是,中国确实有这样的军事力量,万一呢?
“你们以为苏联会阻挡中国的出兵吗?戈尔巴乔夫个人或许会。但苏联有无数的同志,期盼我们出兵,你觉得戈尔巴乔夫敢阻挡吗?”
叶宁格咽下了一口唾沫:“你们难道想引起核大战吗?”他也知道美国的常规军力比不上中国。
胡照明哈哈地笑了:“你们也太看得起自己了吧?美国人会为了东德,与中国打一场核战?”
他懒得再和叶宁格磨牙,站起身来离去,说道:“请通知你们的科尔总理,对于中国在做的事情,最好闭上你们的眼睛,闭上你们的嘴巴。你们现在的舆论和行为,正在激怒中国。”
两天后,科尔亲自造访中国大使胡照明,对叶宁格的“鲁莽”道歉,他表示中国公司招聘东德蔡司技术人员和技工的行为,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西德无权抗议,说明西德未来不会给中国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行事的行为进行阻碍,一场风波似乎过去了。
但恐慌没有停止,因为中国向苏联戈尔巴乔夫政府正式提出了,联合干预东欧局势、惩罚叛徒的提案,这下子全世界都轰动了,苏联内部也因此乱成一团。
叶利钦等人坚决反对中国的提案。但政治局常委、新西伯利亚大区第一书记特洛尼科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人公开宣布支持,苏联内部两大派的激烈斗争,至此表露无疑。
此时东欧地区,波兰已经变成了团结工会政府,其它的国家正乱成一团,中国的提案,自然冲击力很大。让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势力,害怕起来。例如波兰总统瓦文萨,原来口口声声把中国说成是极权国家,是民主国家的敌人。这个时候不敢响了,他的外交部长等人,开始全力与中国进行外交斡旋。波兰媒体上,一夜之间,不见了攻击中国的内容。
美英法等西方大国,同样降低了攻击中国的调门,他们都害怕激怒了中国,导致中国真的采取军事行动。而且中国似乎有了一些前期行动,他们并不一定要通过苏联。
在非洲的乍得和尼日尔,中国开始向那里派遣部队,中国的特使,向它北面的利比亚卡大佐,要求协商使用利比亚空军基地,把一向狂傲的卡大佐,吓得不轻,他可不敢拒绝呀,否则中国“非洲革命”的下一个,不就是利比亚了?而利比亚是地中海国家,中国从那里,越过地中海,就可以登陆阿尔巴尼亚,进入南斯拉夫,然后就是整个东欧。而中国的海军的一个3航母大舰队,正开向地中海。
美英赫然发现,即使苏联不配合,中国也确实有军事干预东欧的现实能力。现在的非洲社会主义国家,工业、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完全可以为中国军队提供完善的后勤补给,中国根本没有因为距离太远,难以支撑后勤的问题。如果利比亚变成了其前线基地,威胁整个欧洲,就立即变成了现实!他娘的,利比亚还会变成中国军队充足的油料补给基地呢。
西方立即发动了一切资源,展开与中国的外交斡旋,东欧各国的反g调门和气焰一下子下来了,变成了强调民主自由、民族自决。全世界这下都想起了,中国现在才是世界的老大,东欧这些反g势力,哪有资格去挑战中国?西方因为“东欧变天”带来的嚣张气焰,也因此有所沉寂。
中国的这一次武力威慑,使得在东欧的“转移行动”变得比较顺利。包括cia在内,也不敢发动对中国行动的阻扰。
从1990年持续到1993年苏联崩溃为止的东欧转移行动,大约有50多万人离开了东欧来到中国,其中有几万名科技人员,但更多的是东欧gc党的残余信仰分子,他们本身在国内也处境艰难,就算是原来的gc党,大多数都已经改成了社会党,党内当权的都是所谓的激进派,其实就是资本主义民主化那一套,他们都靠边站了。
转移的人数不算太多,不过东欧有点价值的科技成果和实验数据,基本上都被带走了。中国购买了大量的“破产工厂”,让次大陆和非洲派遣了很多人员,把这些工厂设备运到他们国家去。
在这几个月内,东欧连续“变天”,一个苏联式社会主义的地域,很快复辟回了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东欧的“民意”,绝大多数的东欧人,此时由衷向往西方体制,羡慕他们的“自由民主”,其实是羡慕西欧相对东欧的生活水平。这种民意下,其实中国救不得,没法救。
不过在新时空,由于美欧资本主义自身处于困境,市场空间可以说,不足原时空的一半,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及原时空。在这样的背景下,变天的东欧也变得更加的困难,残酷的现实等待着这些天真的东欧国民。
虽然东欧的“官媒”,不敢直接攻击中国,但这个时代这些国家“百花齐放”,自然不缺攻击中国的舆论,虽然他们也不敢太过煽动——要是民众被他们煽动上街了,他们自己还要犯愁如何收拾,中国人可不会客气。例如保加利亚就是一日三惊,因为他们距离地中海最近,中国的空军,多次“侵犯”保加利亚领空,中国出兵“镇压”的风险,一直客观存在,东欧国家只能是保持“克制”。
所以对中国的舆论攻击,也主要是酸溜溜的,而不是煽动性的。例如说中国和其它中国系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掠夺东欧国家的工业和人才。例如感叹东欧的民主自由,受到了中国的打压等等。
中国当然也不客气,有一次中国的新闻发布会,有西方记者不怀好意地询问,中国是否在打压东欧国家对西方民主自由的选择,中国的发言人轻蔑地说道:“一帮叛徒,怎么可能指望我们尊重他们?不过我们用得着打压吗?这些叛徒,正在将他们的民族带入深渊,让1亿多国民变成了资本主义的新奴隶和国际贱民,苦难正在前面等待着他们,历史对于开倒车者从不怜悯。我们只是对那些坚定的gc主义信仰者负责任而已,对他们的国家毫无兴趣。”
中国对东欧资本主义化的“叛徒”、“奴隶”和“国际贱民”的表态,对于东欧资本主义各种势力的心理冲击自然很大,不过他们也不以为然,东欧人也不以为然,他们觉得自己在原来的苏联体制下吃够了苦头,对于所谓的“社会主义”恨之入骨。惹不起中国人,躲着就是了。
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分肥的过程中,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东欧各国的经济正在急剧恶化,并没有因为“新政府”上台而好转,他们遭到的第一个打击,就是东欧原来的工业产品,彻底失去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市场,中国系统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从东欧的进口大幅度缩减,而由于中国在苏联的影响力,在东欧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原来东欧对苏联的出口,也基本被中国系统的各国替代。
由于中国在自身5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体系内,已经建立完成了高中低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所以东欧产品的市场一旦被取代,根本就很难恢复了。
接下来,东欧国家就只能指望正在转化为欧盟的欧共体,如果加上东欧各国,这大致是一个242万平方千米,人口3.7亿的大经济体。但问题是,在新时空欧盟的经济力量,仅有原时空的不到60%水平,对于东欧的带动自然也要弱势很多。
第406章 苏联内部斗争的激化
西元1991年3月,特洛尼科夫正在视察乌克兰的几个材料研究所。
新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是乌克兰的强项,在乌克兰集中了苏联号称为"五大材料研究所"的精华。包括乌克兰科学院材料学研究所、超硬材料研究所、晶体学研究所、强度问题研究所、金属物理研究所。从事的范围之广,成果之丰,都令人赞叹。从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功能材料到人造超硬材料、无所不包。
在材料方面的强势,也带动了乌克兰地域焊接科技的发展。以巴顿焊接所为代表团的焊接技术,在国际上与中国同处于领先地位。在钢轨和高强度合金焊接工艺和设备,大厚度钛及其合金的焊接技术工艺和设备,高频焊接制管工艺,太空焊接技术和工艺,水下机械化焊接,金属和非金属相料之间的焊接,都具有世界顶级的科技。
特洛尼科夫正在推动“苏联东部科学院”等研究所的扩展,实际上就是以苏联亲中派的政治力量,行政式地调动优秀的科技人员,转移到苏联东部。例如上述的“5+1”一共6个研究所,都会在新西伯利亚大区,开办所谓的“分所”,将精华人员全部转移过去。这样的难度其实不大,因为科研人员一旦过去,薪资大约是现在的3倍,而住宅和物资供应的丰富,都完全不是西部能比的,虽然卢布的汇率一直在狂跌,这当然是因为中国在背后支援的缘故。
所以现在乌克兰的科研人员,是疯了一般地报名到东部去——在西部,他们都要吃不上饭了,到了东部虽然苦寒,但生活简直是人间天堂。他们的一些先去的同事,不断写信回来叙述他们现在东部的幸福生活,这使得他们在现实的困境下,急不可耐地要赶紧调到东部。
苏联大约有高水平的研究人员150多万人,而在乌克兰的就有30多万人,乌克兰科研人员在苏联内部,更是毫无疑问的第二位,仅次于莫斯科-圣彼得堡地域。
特洛尼科夫现在推动的,这是在中国顾问的建议和中国国家支持下的“东进计划”,目标就是尽量将苏联的这150万科研人员中的精华人员,尽量转移东部,在东部重建完整的苏联科研体系。当然,有些人就是崇拜西方的“民主自由”,不愿意来已经在苏联内部著名的“社会主义东部”,那也只能由他们,不过特洛尼科夫自己也认为,如果工作得力,那么至少100万研发人员是可以期待的。
特洛尼科夫为首的政治团体,并不想分裂苏联。但面对苏联内部思想上的分崩离析,他们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立足东部就是这种“预防”。
特洛尼科夫现在得到了戈尔巴乔夫政权内大量高官的支持,对苏联崩溃的担心,使得他们开始支持特洛尼科夫,包括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苏联总理帕夫洛夫、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苏联内务部长普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现在已经围绕着特洛尼科夫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
这个集团的共识是,只有在中国人的支持下,苏联才可能被拯救,这是基于共同的gc主义信仰,中国显然不想让苏联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变成了中国的敌人。中国已经表示了最强硬的态度,哪怕最后出兵,至少也要保证苏联东部的社会主义政权和体制。
利用政治集团集合起来的力量,在中国经济力量的支持下,特洛尼科夫集团对东部的军队深入进行了调整。首先是解决了东部军队的待遇和福利问题,毕竟现在苏联人心涣散,与军人们谈信仰,当然不如直接的物质待遇来得有效。在军心稳定的前提下,国防部长亚佐夫以军事改革的名义,不断调整高级军官的职务,让东部各大军区的军事力量,尽量掌握在可靠的人手中。
在这方面,他们得到了kgb主席克留奇科夫的大力支持,通过kgb,集团掌握着大量高级军官贪腐的证据,要不合作者下台,是很容易的事情。
特洛尼科夫则对这些高级军官,直接使用了“贿赂”的办法,向他们的家族,提供了中苏合资企业的部分股权,用利益把大家捆绑起来,避免他们被收买。这种不符合社会主义理念的事情,在他看来是短期的不得已。等到未来自然要纠正,不过他也不打算收回利益,而是要保留利益的话,就必须退出军职。
有了军队的支持,在党政职位方面,特洛尼科夫大力提拔了新人,替代东部贪腐的旧官僚。苏联这些年有着大量从中国留学回来的干部,这构成了“东部改革”的主力。
所以在苏联东部,一个比较坚实的党政军集团,逐渐成型,他们牢牢地控制了苏联东部的政权,并且在中国的支持下,以及对中国的大量贸易,支撑了东部逐渐成为苏联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域,也是物资根本不匮乏的地域。
但是在苏联的西部,他们的尝试却变得非常困难。以俄罗斯共和国主席叶利钦为主的“西化派”明显地占了上风,他们有着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明确支持,西部受到西方的影响要大得多,甚至美国人还咬着牙向苏联提供了90亿美元的贷款,指定用于苏联西部。这种支持,使得西部的民众,都对于西方合作满怀憧憬。
所以在西部,关键是“人心向西”,几乎与东欧的情况类似,包括军队将领也是一样,这让特洛尼科夫集团感到非常棘手。而且西部人口太多,采用物质利诱的方式,也不现实,做不到,中国的支持当然也不是无限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搞什么“东进运动”也就毫不足奇,努力先把西部挖空再说,避免社会主义苏联的宝贵财富,都落到了资本主义手中。科技人员只是最优先的,一些苏联最好的工厂,现在同样在“支援建设”其“东部新厂”,目的还是一样,即将最精华的人才、资产和设备,都运到东部。
其实特洛尼科夫已经与金武怠商量了一个“最终方案”,如果最终无法整合苏联西部,部那么就在中国强大力量的压制下,与西部资本主义达成一个“邦联”的新国体,实行“一国两制”,西部是资本主义社会,东部是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上就是两个国家,但用“两国邦联”的名义,避免俄罗斯联邦的最后国土分裂,也保留未来重新统一俄罗斯的余地。
“一国两制”,可以说是一种“对赌协议”,等到30年后,再看到底哪一边发展得更好,而发展得更好的一边,自然可以争取大部分俄罗斯国民的支持,重新将俄罗斯统一到唯一的体制上来,而特洛尼科夫对于这种前景非常自信,有着全球最强的中国的支持,没有可能输掉。
中国正在做的,则是打破以企业为边界的生产力分割局面。产业的利益和利润,虽然仍然以企业为单位分割,但生产力,则以互联网和数字化为工具,努力实现整体的统一。生产力如果统一了,那能够发挥的生产效率,自然是分割生产力的十倍甚至百倍。
回顾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凯西发现,这完全是人类空前的经济实验,是有了互联网、现代通讯技术、数据库、数据挖掘等当代科技工具后,试图对社会经济运行体系的高效重构。
所以对凯西这种科技人员而言,这才是重要的,企业能够参与这一场伟大实验,可能才有未来。相对而言,多赚几个钱算什么大事呢?每当想到这个空前宏伟的工程,正在中国、在人类社会,高度地发展,就有种浑身发抖的激动和刺激。
当然,维里埃不是凯西这样比较纯粹的科研人员,他主要是一个商人,重视利益是本能的,也只能看他自己的决定了。很多人的人生目的,就是赚钱嘛,这也很正常。
但对于真正的科技创业而言,中国是四大元素的集合体:中国科技、中国制造、中国贸易、中国市场,根本无法替代,要做事业,就必然成为中国的一份子。
历史发展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科研和产业,对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磁吸力量。这种磁吸,由于苏联的衰败和西方经济危机,得到了双倍的加强。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东奔似永嘉”。苏联和美国,现在由于各自的危机,确实有点“虏乱如麻”的味道,所以也难怪“四海”人才,开始奔向东方了。
中高级科研人员是最明显的,因为他们本身的流动能力,就是最强的。在中国明显地变成了全球科技中心的情况下,尤其青年科技人员,向中国流动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而在经济困难之下,这种趋势开始影响到了整体青年阶层,因为中国的工作不仅待遇最高,而且相对好找。在中国一定幅度地放松了工作签证申请之后,“到中国去”逐渐成为了在苏东和西方都很明显的潮流。
在新时空,有一个原时空完全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由于中国从七十年代开始,几乎就是全球公认的第一经济大国,而且领先美国的程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最近十年左右,全球的青年学生,学习汉语是越来越普及的事情,无论是科技还是商业领域,汉语逐渐成为与英语相提并论,甚至开始超越英语的主要应用语言。
个人学习了一门语言,再到这门语言的国家去,学习或工作一段时间,当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汉语的普及,也成为了“到中国去”的世界之潮的推动力。就算是美国,青年人来到中国工作的规模,也不断上升,其中一些人未必想移民,而是躲避经济危机,或者获得中国的工作经验,这对他们未来返回美国就业,当然也很有帮助——美国本土企业现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中国经验和中文能力,也日益成为了重要的考虑内容,甚至是决定性的需求能力。
在这样的转变中,虽然政治、军事上全球仍然是“中美苏三国志”,但在经济上,中国逐渐变成了唯一的中心地域,是全球经济的“cbd(中央商务经济区)”,而无论是美国西欧,还是苏联东欧,都向着“边陲化”的趋势发展。他们在全球经济上的地位和分量,日益被“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体系”替代。
第405章 苏东资源争夺战
西元1990年12月,民主德国耶拿市,著名的卡尔·蔡司(carl zeiss)工厂的所在地,耶拿的中国领事馆门口。
霍夫曼心情复杂地递给了卫兵他的邀请函,他身后的几名同事也是,他们都是蔡司公司的工程师。霍夫曼看了一眼同事们。中国人应该了解得很清楚,知道这几个人在蔡司工厂,算得上是最关键的技术人员了。中国人邀请他们参与领事馆的酒会,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说,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伟大的民主德国已经崩溃,正在与西德协商合并,苏联虽然同意了,但美国和英国的态度仍然不明朗,西德的科尔总理,正在展开努力的外交行动。
蔡司公司作为东德的工业明珠,已经来过好几波西德财团的访问团了,霍夫曼等人对此内心是反感的,他们并不像普通的东德民众那样,对西德人接管一切欢欣鼓舞。或许是因为蔡司公司的情况一直还不错,他们没有像那些东德普通民众那样,对政府和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都彻底失望了。
所以他们看到那些代表西德大财团们的代表,一个个傲慢的样子,内心是很不爽的——西德财团掌控的西德蔡司,在一些技术上,未必比得上东德蔡司。看到他们那种,你们这些垃圾,未来要依靠西德给你们一口饭吃的傲慢,实在是让人不爽。自己是凭本事吃饭,又不是混饭吃的。
中国领事微笑着欢迎他们,把他们带到了一个会议室,说是在酒会之前,向他们介绍几个朋友,霍夫曼等人对视一眼,心想这才是“戏肉”。
会议室进来了三位中年男人,为首的被称为“魏总”的人,与蔡司公司的几位工程师热情地握手,并与霍夫曼拥抱,叫他“老朋友”。霍夫曼一下子就认出了他,此人是设在昆明的“中国西南光学集团”的副总工程师,曾经访问过东德蔡司,当时主要接待他的,正是霍夫曼,因为霍夫曼正是东德蔡司的副总工程师,两人身份对等。
看到是熟人,霍夫曼心中隐隐有着猜测。
魏总先介绍了西南光学的最新发展情况,这吸引了蔡司公司这些科技人员的注意力。
西南光学目前在光学领域的产业布局是非常完整的,总共包括6个大的方面:
半导体技术:例如芯片步进机之光学微影技术、芯片曝光机、激光微影与同步加速光学的微影技术光学组件及模块等;
医疗系统:可视化与成像系统到诊断与治疗仪器、手术显微镜等;
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光扫描器,影像处理及成像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荧光能谱技术等;
工业测量技术:桥式测量机,悬臂式测量机,记忆测量形状,轮廓与表面的仪器等;
电子光学系统:摄影与电影摄影光学,数码投影机的光学模块,光电产品及其子系统与天文星象仪等;
消费光学产品:眼镜镜片、眼镜咨询与配镜系统、体育运动光学产品等。
听着魏总的介绍,见多识广的霍夫曼内心也非常震撼,这真的是一家庞大的企业,在光学领域几乎是无所不包,非常专业。霍夫曼知道,恐怕东德蔡司还能胜过他们的,无非是昂贵但高质量的镜头,以及在质量管理和加工方面长期累积的工艺技术。
在介绍完成后,魏总果然代表西南光学,向他们发出了工作邀请,而邀请提供的待遇,震动了所有人!
五年合同的薪资,大约是西德蔡司的两倍,这个倒是比较自然,因为西德的人均还比不上美国,中国的人均收入除了两个欧洲小国,已经是全球第一,所以给出西德蔡司的两倍收入,其实是正常的。但是这些东德蔡司的工程师,大部分可没有那么多的认知,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给出的待遇,大约是东德蔡司的10倍以上了!
其它待遇还包括:允许妻儿随行,提供一套三室两厅的精装修住宅;妻子在中国同样提供工作签证,可以找工作;昆明有中德国际学校,小孩子的教育不会被耽误,以及一些其它条件,例如如果想移民,工作满五年后,如果公司续聘,将帮助工程师家庭一体申请。
这些东德工程师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激动的神色,这样的条件,当然远远胜过西德并购东德蔡司后可能的待遇,中国人表现了足够的尊重,这是真的把他们当成了人才。就连此前不曾动心的霍夫曼,现在也认真地考虑起了去中国工作的问题。
接下来的酒会上,这几个工程师其实已经有点心不在焉,他们迫切地想要与家人商量此事。
同样的故事,在这个阶段,发生在了东欧几个国家的不少研究所和工厂,重点就是东欧最先进的东德与捷克斯洛伐克。单单这两个国家的技术人员,就超过了50万人,其中第一流素质的,5万人是没跑的。其它国家也有一些特长的,例如匈牙利的基础科技是很不错的,以前都出了那么多的大科学家呢。
不过此时,还主要是对一些最精华的科技人员下手,采用的主要是经济手段。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防止他们被西方吸纳。至于多数的科技人员,中国现在并不着急,东欧国家现在普遍处于资本主义狂热之中,很多人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发财呢。他们现在对西方的生活充满向往,包括科技人员多数也是一样,所以现在出手,并不是好时机。
在东欧的中国同志们,也不得不感慨东欧人“古怪”的思想,明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是全球之巅,西方远远落后。但他们对苏联体制的憎恶,却转移到了中国体制的身上,完全不顾事实。绝大部分的民众,在这个阶段,根本不会想着向中国学习,改革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而是就像得了失心疯,总是觉得西方的体制,才是他们的目标,尽管中国看来,西方已经明显地败落。最终他们只能总结说:这是历史文化影响下的意识形态偏执狂心态。
按照领袖李思华的提点,东欧的未来,必然被去工业化,那些普通的科技人员,大概率的结果,就是彻底失业,就算他们到了西方西,也只能是干低端的活,几年下来,原有的技术能力,也只能荒废。
所以让他们吃点苦头之后,再吸纳的可能性更高,知道了资本主义的伪善,才能重新对社会主义有所期待——虽然中国也不指望这个。
人才吸纳是中国本土的重点,但也只是针对高端科技人才。至于东欧的其它资源,例如他们的工厂和设备,中国也看不上眼。所以主要都是为非洲和次大陆准备的。目前开始大量地以极低的成本进行收购,转送这些国家,他们还是欢迎东欧的工业转移的。
中低端的人才吸纳,也是提供非洲和次大陆,中国自己有足够的人才,科技又领先,已经不需要了。例如东欧有大量的熟练技工,等到肚子都吃不饱饭的时候,给他们一份到次大陆或者非洲工作有着合理待遇的聘书,他们哪里还有什么对“民主自由”的期待和信仰。
在新时空,由于中国模式的成功,东欧终究还残留了不少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在他们的配合下,整个“转移行动”还是非常顺利的,对他们来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不能都让资本家们糟蹋了。这些人自己当然不会留在东欧,行动完成后,中国会接纳他们到北蒙八省,其实是为未来的中北大市场储备人力。而且这些国家中,现在不管是哪股势力,敢于得罪中国的并不多。
按照cfia的判断,最近几个月,恐怕东欧各国原苏联式社会主义政府,难以继续支撑,变天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整个“转移行动”,现在开始高速运转,虽然人才、工业、科技是重点,但其它有价值的东西,能够转移的,当然也要尽量转移。
西德国务部部长叶宁格,向中国驻德大使胡照明,慷慨激昂地表示着抗议,这是“东德蔡司事件”引发的,“中国搬空了半个蔡司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已经在西德报纸上成为热门新闻。
胡照明有点漫不经心的说道:“这是这些同志们的主动选择。我们对此很欣慰,在由于执行苏联式错误体制和路线,而导致的资本主义复辟的民主德国,仍然有着一些社会主义的忠诚者,我们当然要对他们负责。”
叶宁格大怒,完全是胡说八道,你们用高薪挖走了东德的人才,本来这些人应该是属于未来统一德国的宝贵财富的,见鬼了他们才是社会主义信仰者!他威胁道:“两德统一在即,统一后我们将禁止东德人员流向中国。”
胡照明脸色变得严肃:“你这是威胁吗?你们有什么资格来威胁中国?没有中国的同意,你觉得两德真的能够统一?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我们中央不少的领导人,正在推动一件事情,那就是向包括东德在内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投放中国的军事力量,干掉那些社会主义的叛徒!让你们的两德统一见鬼去!”
叶宁格的冷汗一下子下来了,他知道这多半只是中国人的威胁,可关键是,中国确实有这样的军事力量,万一呢?
“你们以为苏联会阻挡中国的出兵吗?戈尔巴乔夫个人或许会。但苏联有无数的同志,期盼我们出兵,你觉得戈尔巴乔夫敢阻挡吗?”
叶宁格咽下了一口唾沫:“你们难道想引起核大战吗?”他也知道美国的常规军力比不上中国。
胡照明哈哈地笑了:“你们也太看得起自己了吧?美国人会为了东德,与中国打一场核战?”
他懒得再和叶宁格磨牙,站起身来离去,说道:“请通知你们的科尔总理,对于中国在做的事情,最好闭上你们的眼睛,闭上你们的嘴巴。你们现在的舆论和行为,正在激怒中国。”
两天后,科尔亲自造访中国大使胡照明,对叶宁格的“鲁莽”道歉,他表示中国公司招聘东德蔡司技术人员和技工的行为,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西德无权抗议,说明西德未来不会给中国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行事的行为进行阻碍,一场风波似乎过去了。
但恐慌没有停止,因为中国向苏联戈尔巴乔夫政府正式提出了,联合干预东欧局势、惩罚叛徒的提案,这下子全世界都轰动了,苏联内部也因此乱成一团。
叶利钦等人坚决反对中国的提案。但政治局常委、新西伯利亚大区第一书记特洛尼科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人公开宣布支持,苏联内部两大派的激烈斗争,至此表露无疑。
此时东欧地区,波兰已经变成了团结工会政府,其它的国家正乱成一团,中国的提案,自然冲击力很大。让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势力,害怕起来。例如波兰总统瓦文萨,原来口口声声把中国说成是极权国家,是民主国家的敌人。这个时候不敢响了,他的外交部长等人,开始全力与中国进行外交斡旋。波兰媒体上,一夜之间,不见了攻击中国的内容。
美英法等西方大国,同样降低了攻击中国的调门,他们都害怕激怒了中国,导致中国真的采取军事行动。而且中国似乎有了一些前期行动,他们并不一定要通过苏联。
在非洲的乍得和尼日尔,中国开始向那里派遣部队,中国的特使,向它北面的利比亚卡大佐,要求协商使用利比亚空军基地,把一向狂傲的卡大佐,吓得不轻,他可不敢拒绝呀,否则中国“非洲革命”的下一个,不就是利比亚了?而利比亚是地中海国家,中国从那里,越过地中海,就可以登陆阿尔巴尼亚,进入南斯拉夫,然后就是整个东欧。而中国的海军的一个3航母大舰队,正开向地中海。
美英赫然发现,即使苏联不配合,中国也确实有军事干预东欧的现实能力。现在的非洲社会主义国家,工业、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完全可以为中国军队提供完善的后勤补给,中国根本没有因为距离太远,难以支撑后勤的问题。如果利比亚变成了其前线基地,威胁整个欧洲,就立即变成了现实!他娘的,利比亚还会变成中国军队充足的油料补给基地呢。
西方立即发动了一切资源,展开与中国的外交斡旋,东欧各国的反g调门和气焰一下子下来了,变成了强调民主自由、民族自决。全世界这下都想起了,中国现在才是世界的老大,东欧这些反g势力,哪有资格去挑战中国?西方因为“东欧变天”带来的嚣张气焰,也因此有所沉寂。
中国的这一次武力威慑,使得在东欧的“转移行动”变得比较顺利。包括cia在内,也不敢发动对中国行动的阻扰。
从1990年持续到1993年苏联崩溃为止的东欧转移行动,大约有50多万人离开了东欧来到中国,其中有几万名科技人员,但更多的是东欧gc党的残余信仰分子,他们本身在国内也处境艰难,就算是原来的gc党,大多数都已经改成了社会党,党内当权的都是所谓的激进派,其实就是资本主义民主化那一套,他们都靠边站了。
转移的人数不算太多,不过东欧有点价值的科技成果和实验数据,基本上都被带走了。中国购买了大量的“破产工厂”,让次大陆和非洲派遣了很多人员,把这些工厂设备运到他们国家去。
在这几个月内,东欧连续“变天”,一个苏联式社会主义的地域,很快复辟回了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东欧的“民意”,绝大多数的东欧人,此时由衷向往西方体制,羡慕他们的“自由民主”,其实是羡慕西欧相对东欧的生活水平。这种民意下,其实中国救不得,没法救。
不过在新时空,由于美欧资本主义自身处于困境,市场空间可以说,不足原时空的一半,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及原时空。在这样的背景下,变天的东欧也变得更加的困难,残酷的现实等待着这些天真的东欧国民。
虽然东欧的“官媒”,不敢直接攻击中国,但这个时代这些国家“百花齐放”,自然不缺攻击中国的舆论,虽然他们也不敢太过煽动——要是民众被他们煽动上街了,他们自己还要犯愁如何收拾,中国人可不会客气。例如保加利亚就是一日三惊,因为他们距离地中海最近,中国的空军,多次“侵犯”保加利亚领空,中国出兵“镇压”的风险,一直客观存在,东欧国家只能是保持“克制”。
所以对中国的舆论攻击,也主要是酸溜溜的,而不是煽动性的。例如说中国和其它中国系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掠夺东欧国家的工业和人才。例如感叹东欧的民主自由,受到了中国的打压等等。
中国当然也不客气,有一次中国的新闻发布会,有西方记者不怀好意地询问,中国是否在打压东欧国家对西方民主自由的选择,中国的发言人轻蔑地说道:“一帮叛徒,怎么可能指望我们尊重他们?不过我们用得着打压吗?这些叛徒,正在将他们的民族带入深渊,让1亿多国民变成了资本主义的新奴隶和国际贱民,苦难正在前面等待着他们,历史对于开倒车者从不怜悯。我们只是对那些坚定的gc主义信仰者负责任而已,对他们的国家毫无兴趣。”
中国对东欧资本主义化的“叛徒”、“奴隶”和“国际贱民”的表态,对于东欧资本主义各种势力的心理冲击自然很大,不过他们也不以为然,东欧人也不以为然,他们觉得自己在原来的苏联体制下吃够了苦头,对于所谓的“社会主义”恨之入骨。惹不起中国人,躲着就是了。
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分肥的过程中,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东欧各国的经济正在急剧恶化,并没有因为“新政府”上台而好转,他们遭到的第一个打击,就是东欧原来的工业产品,彻底失去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市场,中国系统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从东欧的进口大幅度缩减,而由于中国在苏联的影响力,在东欧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原来东欧对苏联的出口,也基本被中国系统的各国替代。
由于中国在自身5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体系内,已经建立完成了高中低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所以东欧产品的市场一旦被取代,根本就很难恢复了。
接下来,东欧国家就只能指望正在转化为欧盟的欧共体,如果加上东欧各国,这大致是一个242万平方千米,人口3.7亿的大经济体。但问题是,在新时空欧盟的经济力量,仅有原时空的不到60%水平,对于东欧的带动自然也要弱势很多。
第406章 苏联内部斗争的激化
西元1991年3月,特洛尼科夫正在视察乌克兰的几个材料研究所。
新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是乌克兰的强项,在乌克兰集中了苏联号称为"五大材料研究所"的精华。包括乌克兰科学院材料学研究所、超硬材料研究所、晶体学研究所、强度问题研究所、金属物理研究所。从事的范围之广,成果之丰,都令人赞叹。从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功能材料到人造超硬材料、无所不包。
在材料方面的强势,也带动了乌克兰地域焊接科技的发展。以巴顿焊接所为代表团的焊接技术,在国际上与中国同处于领先地位。在钢轨和高强度合金焊接工艺和设备,大厚度钛及其合金的焊接技术工艺和设备,高频焊接制管工艺,太空焊接技术和工艺,水下机械化焊接,金属和非金属相料之间的焊接,都具有世界顶级的科技。
特洛尼科夫正在推动“苏联东部科学院”等研究所的扩展,实际上就是以苏联亲中派的政治力量,行政式地调动优秀的科技人员,转移到苏联东部。例如上述的“5+1”一共6个研究所,都会在新西伯利亚大区,开办所谓的“分所”,将精华人员全部转移过去。这样的难度其实不大,因为科研人员一旦过去,薪资大约是现在的3倍,而住宅和物资供应的丰富,都完全不是西部能比的,虽然卢布的汇率一直在狂跌,这当然是因为中国在背后支援的缘故。
所以现在乌克兰的科研人员,是疯了一般地报名到东部去——在西部,他们都要吃不上饭了,到了东部虽然苦寒,但生活简直是人间天堂。他们的一些先去的同事,不断写信回来叙述他们现在东部的幸福生活,这使得他们在现实的困境下,急不可耐地要赶紧调到东部。
苏联大约有高水平的研究人员150多万人,而在乌克兰的就有30多万人,乌克兰科研人员在苏联内部,更是毫无疑问的第二位,仅次于莫斯科-圣彼得堡地域。
特洛尼科夫现在推动的,这是在中国顾问的建议和中国国家支持下的“东进计划”,目标就是尽量将苏联的这150万科研人员中的精华人员,尽量转移东部,在东部重建完整的苏联科研体系。当然,有些人就是崇拜西方的“民主自由”,不愿意来已经在苏联内部著名的“社会主义东部”,那也只能由他们,不过特洛尼科夫自己也认为,如果工作得力,那么至少100万研发人员是可以期待的。
特洛尼科夫为首的政治团体,并不想分裂苏联。但面对苏联内部思想上的分崩离析,他们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立足东部就是这种“预防”。
特洛尼科夫现在得到了戈尔巴乔夫政权内大量高官的支持,对苏联崩溃的担心,使得他们开始支持特洛尼科夫,包括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苏联总理帕夫洛夫、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苏联内务部长普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现在已经围绕着特洛尼科夫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
这个集团的共识是,只有在中国人的支持下,苏联才可能被拯救,这是基于共同的gc主义信仰,中国显然不想让苏联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变成了中国的敌人。中国已经表示了最强硬的态度,哪怕最后出兵,至少也要保证苏联东部的社会主义政权和体制。
利用政治集团集合起来的力量,在中国经济力量的支持下,特洛尼科夫集团对东部的军队深入进行了调整。首先是解决了东部军队的待遇和福利问题,毕竟现在苏联人心涣散,与军人们谈信仰,当然不如直接的物质待遇来得有效。在军心稳定的前提下,国防部长亚佐夫以军事改革的名义,不断调整高级军官的职务,让东部各大军区的军事力量,尽量掌握在可靠的人手中。
在这方面,他们得到了kgb主席克留奇科夫的大力支持,通过kgb,集团掌握着大量高级军官贪腐的证据,要不合作者下台,是很容易的事情。
特洛尼科夫则对这些高级军官,直接使用了“贿赂”的办法,向他们的家族,提供了中苏合资企业的部分股权,用利益把大家捆绑起来,避免他们被收买。这种不符合社会主义理念的事情,在他看来是短期的不得已。等到未来自然要纠正,不过他也不打算收回利益,而是要保留利益的话,就必须退出军职。
有了军队的支持,在党政职位方面,特洛尼科夫大力提拔了新人,替代东部贪腐的旧官僚。苏联这些年有着大量从中国留学回来的干部,这构成了“东部改革”的主力。
所以在苏联东部,一个比较坚实的党政军集团,逐渐成型,他们牢牢地控制了苏联东部的政权,并且在中国的支持下,以及对中国的大量贸易,支撑了东部逐渐成为苏联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域,也是物资根本不匮乏的地域。
但是在苏联的西部,他们的尝试却变得非常困难。以俄罗斯共和国主席叶利钦为主的“西化派”明显地占了上风,他们有着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明确支持,西部受到西方的影响要大得多,甚至美国人还咬着牙向苏联提供了90亿美元的贷款,指定用于苏联西部。这种支持,使得西部的民众,都对于西方合作满怀憧憬。
所以在西部,关键是“人心向西”,几乎与东欧的情况类似,包括军队将领也是一样,这让特洛尼科夫集团感到非常棘手。而且西部人口太多,采用物质利诱的方式,也不现实,做不到,中国的支持当然也不是无限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搞什么“东进运动”也就毫不足奇,努力先把西部挖空再说,避免社会主义苏联的宝贵财富,都落到了资本主义手中。科技人员只是最优先的,一些苏联最好的工厂,现在同样在“支援建设”其“东部新厂”,目的还是一样,即将最精华的人才、资产和设备,都运到东部。
其实特洛尼科夫已经与金武怠商量了一个“最终方案”,如果最终无法整合苏联西部,部那么就在中国强大力量的压制下,与西部资本主义达成一个“邦联”的新国体,实行“一国两制”,西部是资本主义社会,东部是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上就是两个国家,但用“两国邦联”的名义,避免俄罗斯联邦的最后国土分裂,也保留未来重新统一俄罗斯的余地。
“一国两制”,可以说是一种“对赌协议”,等到30年后,再看到底哪一边发展得更好,而发展得更好的一边,自然可以争取大部分俄罗斯国民的支持,重新将俄罗斯统一到唯一的体制上来,而特洛尼科夫对于这种前景非常自信,有着全球最强的中国的支持,没有可能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