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80节
第一期铁路网的5000公里,预计要到1936年中,才能全部完成。
电力上,西南根据地各大工业区的电网、以及重要城市的电网基本建成,目前的重点,已经转向了全根据地的输电网联网,以及其它一些次要地区的电力建设。西北根据地,则电网的规划已经完成,配套新的大工业区的火电厂,是最重要的建设项目,优先级别还在城市电网之上,已经开始全面土建。
西南根据地,已经实现了有线电话通达所有重要城市和主要工业区,下一步则是全面铺开,一直通达到每个乡寨。需要说明的是,通讯系统目前广泛地采用了“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系统,属于当时欧美的主流电话系统。至于后世熟悉的程控机,现在还没有技术条件。
总的来说,在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上,西华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美国标准的同等技术,建设需要的就是资本和时间。
第六是军工生产能力。
从1935年底的结果看,西南根据地全部兵器和弹药生产的基地,基本建成,开始陆续投产。已经可以保障每年增加40个师以上的供给,以及现有部队需要的正常弹药规模和装备更换,而到1937年,则能保障每年60个师以上的装备。
还未完成的主要是装甲坦克以及几个飞机基地。重庆基地的猛虎坦克已经投产,但预计1936年的产量最多500辆,1937年才可能达到1000辆的水平,而在陕西和包头的坦克生产厂,最早也要到1936年底投产,到1937年7月前,猛虎坦克的拥有量,能够达到1200辆左右就不错了。
几个飞机基地比较类似装甲坦克的情况,虽然已经开始有小规模的试生产,但全面大规模生产的条件还不具备。预计要从1936年中开始,才能逐步全面地进入大规模生产的周期。
第七是人才资源。
从9月开始,德国已经逐步在向西华转送一些犹太人了,不过数量还比较少,预计接下来的1年,可能也不会超过5千人。虽然很多犹太人不断失去工作,也想移民,可是他们的移民方向,当然是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正常谁愿意跑到当时的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呢?现在肯来的人,还是因为这是安华财团出面聘用,这些人都以为是美国财团雇佣他们在中国服务而已。所以虽然不满意,但对那些没有选择的人而言,还是可以接受的。
总的来说,这个时候的纳粹,对于犹太人还没有到最狠的时候,这个时候,纳粹主要还是剥夺犹太人的工作权,其它的方面,包括移民,并不太干涉。不过从今年开始,这种对犹太人的动作会逐渐加剧。今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对“犹太人”作出了定义——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法案还剥夺了犹太人作为德国国民的基本权利。紧接着,其他法案会相继出台,比如“一个犹太人与一个非犹太人发生性关系被视作是犯罪”等,直接针对犹太人的法律条款层出不穷。
此后发展到1938年,纳粹德国已经禁止犹太人从事绝大多数的职业。等到1939年二战爆发,那就彻底是大屠杀了。
所以李思华也只能等待这个历史进程。当犹太人的处境越来越困难的时候,安华在德国的招募就越来越简单,甚至可能是犹太技术人员活命的唯一通道。
美国技术人员已经开始部分地回国了,再有半年,即1936年下半年开始,估计会开始大批量地返国。不过其中还有一个转机,就是1937年实际上美国的经济危机又严重了,所以一些人可能还是会短期留下,而从美国也还可以招募一些人。
当然,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1935年底,留学生回来了约7千多人,加上国内的,现在有8千高级技术人员,中级技术人员估计已经超过10万,而初级技术人员达到了90万人的规模。从现在的教育体系以及工业项目的发展看,未来中级和初级技术人员的规模,会成长得非常迅速。最缺的,还是高级技术人员,李思华的指望,是到1937年底,自己的高级技术人员,能达到2.5万人的规模,然后犹太人补充1万人,美国人留下5千人,总共4万人的高级技术团体,基本能够应付当前的工业化。
总的来说,盘算完这一本大账,李思华心中有了底气。
第131章 南方的涟漪
李思华对于抗日战争的预想,自然是要在大陆上对日本形成全面的优势,而且要有余量——应付国际列强,虽然可能性小、但又不能完全不做准备。
所以上述各种指标虽然都很重要,都缺一不可。但她最看重的,还是财政收入,因为这是一个综合指标,在同等的工业社会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就基本代表了军事潜力。如果西华的财政收入在1937年达到了100亿元即40亿美元的水平,而日本当年的财政收入是15亿美元,那么反应到西华陆军对日本陆军的战争资源差距,其实并不是约2.7倍的差距,实际差距可能会达到5倍。
为什么呢?因为日本与西华不同,此时的日本是一个海军与陆军平衡的国家,海军占据的资源,包括财政资源在内,并不比陆军少,所以其陆军得到的战争资源,用财政收入来衡量的话,几乎还要折半。而西华这个时候还谈不上发展海军,战争资源主要集中在陆军上,在陆地作战上,反而形成了优势。
这就是李思华的底气,我用你5倍的力量,来在大陆上彻底打倒你。当然,日军会穷兵黩武,例如军费开支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肯定会超过财政收入的80%甚至更高,西华自己是不会这样杀鸡取卵的。李思华最高的心理预期,也不过是她前世美国二战时达到的45%左右,但即使日本将军费比例上升到了疯狂的90%比例,那么西华仍然可以保持相对于日本2.5倍的战争资本,这就保证了绝对优势。更何况,西华现在的工业投资,保证了直到1938和1939年的西南和西北根据地,仍然是工业的高速增长期,西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她有信心远远超越日本可能的增量。
这就是孙子《计篇》中的名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战争不是儿戏、不是蛮勇,将一切都准备到了,准备充分了,才能获得胜利。
西华占据半壁河山,中国局势大变。国民党统治似乎已经稳固的南方,也因此泛起阵阵涟漪,暗流开始不断涌动。
1935年12月的一天,西华的新闻发布会。
这个时候的西安,已经是“冠盖云集”,民国的新闻大报,都跑到西华中央所在的这个城市,来设立记者站。记者的出没,以及西华推动的城市建设,开始让这个西北城市,在现代首次有了一点“首都”的感觉。
这一次的记者会,本来的主题是关于西华的教育事业,因为前期海南大学以及曼德勒大学,还有科学院的高级人才积累,所以能够在西安建立西北工业大学,以及在成都的西南工业大学。这是李思华最重视的两个理工大学。关于这两个大学,西华对全国都做了很多宣传,希望能吸引除了根据地以外,全国的优秀学生。
这两所大学,都会得到西华科学院的全力支持。李思华还为其聘请了不少的美国科技人员,以及部分犹太科技人员作为师资,加上完善的科研仪器以及实验器材、多样化的教材,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中国最强的理工科大学。
这一次关于两所大学成立的新闻发布会,规格很高,由西华“外交部长”李玉振亲自主持。
参与发布会的非西华民国记者们,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自然也有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人,就有记者问李玉振:
“西华称这两所大学是国内最高等级的理工科大学。那么置邶大、青华还有国立中央大学于何地呢?难道认为这两所大学比他们更好吗?”
李玉振收敛了笑容,他知道这是来挑衅的了。他也不客气,说道:
“西南和西北这两所工业大学,与你提出的那些大学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方向,不能放在一个维度上比。前者是专精于理工科的大学,而你提出的这三所,都是综合性大学,按照现在他们科系的情况看,主要以文科为主。大家南辕北辙,有什么可比的呢?”
记者不服气,追问:“在邶大、青华还有国立中央大学,有很多大师,我们却不曾听说西华的这两所大学,有什么大师。”
李玉振被气笑了,他是深受李思华影响的。说道:“我们的大学中,当然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真正大师,在世界的学界,他们的成绩都被公认,只不过你们自己对于自然科学一无所知,不知道罢了。倒是我知道你们所谓的那些大师,按照西华的标准,他们根本不是所谓的大师,不过是一个玩弄文字的圈子,彼此商业吹嘘,吹捧出来的罢了,这样的大师,我们西华是不会用的。”
这下子台下乱成一片,众人都是大惊。西华这么猛的吗?对于民国知识界不屑一顾?
李玉振确实不屑一顾,继续说道:
“我们很清楚你们所谓的那些大师的成色。例如你们最有名的大师胡适,是个什么东西?此人崇洋媚外,挟洋自重,以卖国为荣。就在今年,他致信蒋介石,竟然要求国民党政府放弃东北三省,承认伪满洲国。”
“你们尊敬的邶大校长蔡元佩,在8年前的1927年清党大屠杀中,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亲自策划清党,做蒋介石的狗头军师,是蒋介石清党最忠实的走狗,他举起屠刀杀戮工人阶级甚至是自己的学生。在这场412大屠杀中,他蔡元佩配合蒋介石的清党,屠杀了31万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最绝的是,他们还屠杀了43万中下层的国民党成员。蔡元佩和蒋介石一样,就是一个疯狂的刽子手。”
“就是这个被称为伟大的校长,为了包庇自己的朋友——出卖秋瑾的满清忠实走狗胡道南,断然否认真凭实据下的胡道南出卖事实。呵呵,人品如何,青史可鉴。”
“所以不要和我们说你们的那些大师,在我们西华的眼中,太多的这些大师其实是渣滓。对于中国的社会科学,我们西华也会重头来过,对于没有民族气节的拜洋犬和站在剥削食利阶级立场上的文人,我们是坚决不会用的,也会坚决清除这些学界的垃圾。”
“至于国民党统治区内的那些大学,我们认为绝大多数都不适合民族发展的利益,比如其科目设置90%以上,都是文科的社会科学。而我们的国家当前需要什么?当然是科学技术。现在是可以奢谈风花雪月的时代吗?”
这番话把台下都镇住了,在这一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西华是完全不同于民国旧历史的新政权,他们对于旧时代,基本上是蔑视的态度,甚至包括知识界。西华的改天换地,其中残酷的血腥味,吓住了很多人。
事后,周恩来等同志对于李玉振的发言不满,认为这样会破坏“统一战线”,但是李思华出面坚决地顶了回去,认为我们就是要执行这样的坚定政策,不妥协不掩饰,对于欠下人民血债和背叛民族利益的反动文人,绝没有什么“统一战线”可言。
尤其是她的一句话,把一些不赞同李玉振发言的同志都噎了回去:“你们有什么资格,能够代表412中被残杀的几十万同志和群众的冤魂,去原谅这些刽子手?”周恩来等同志只能苦笑,他们深感李思华等同志,对于所谓“统一战线”的不满。这个政策方向,在现在的西华很难持续下去。
李思华确实不满,她已经想着要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党内高层会议,坚决废除这个“统一战线”的提法,西华就是历史大势,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不过真正掀起轩然大波的,是在国民党的南方统治区。很多报纸将李玉振的发言报道出来后,引起了民国知识界的极大震撼。
这种震撼有几个方面,最大的震撼当然是西华对于民国这里知识界头面人物的看轻甚至是敌视——这是军阀时代完全没有发生过的情况,不管怎样,那些军阀表面上还是尊敬他们这些文人的,而西华现在,是直接的蔑视。这自然让很多人心生不悦,深感人心不古,视西华为“蛮夷”。
但也有很多人不那么想,他们本身就对国民党下的白色恐怖不满,对于知识界这些“大师”也很失望,觉得名不符实。西华的指控,让他们觉得很痛快。
还有些人,自然感到惶恐和害怕,尤其是参与了412清党的不少文人。西华毫不掩饰的敌意,以及誓言要清偿血债的态度,让他们感到震怖。已经有些人在认真地考虑,如果蒋介石政府不敌西华,自己和家人,该跑到哪里去的问题。
国民党控制的报纸,自然是借此拼命地贬损西华的“红色恐怖”。
1935年底西华给南方的印象,是复杂的,有人欣喜于西华高速发展的民族力量,有人恐惧于西华毫不犹豫的改天换地作为,有人担心西华未来的清算,有人心生向往,打算加入西华的行列。这就是大时代的涟漪,每个人因此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赣州油山深处的一处茂密的林中,项英和陈毅带着游击队员,警惕地观察着进入密林的小道。
他们至今还不敢相信,中央确实派人来了。从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他们已经过了1年2个月的苦日子。现在只剩下200多人,在油山苦捱度日。国民党军队对他们的清缴,似乎永无休止,每天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然而这一次确实是中央派人来了。
中央与南方红军的最后一次联系时,通知他们突围,分散打游击。然而在突围中失去了电台,他们也就完全失去了与中央的联系,在这山中,完全不知道世事已经大变。
其实中央等到4月,始终无法联系上南方红军。焦急之下,李思华提议派出特战单位,伪装潜入江西南方,设法联系到南方红军。这个意见被采纳了。
李志原也是激动万分,从4月出发,整整8个月了,终于联系上了红军。
李志原是一只特战中队的中队长,他们从贵州出发,一路经过湖南,5个月前就最终抵达江西赣州,可是在赣州附近转了几个月,也没有打听到项英和陈毅的消息,虽然也救了一些零星的红军士兵,但主要的任务没有完成,而且已经与当地国民党的小股军队多次冲突,他很担心继续下去,会呆不住的。
他们的给养倒是没问题,1934年的时候,李思华参与投资的美国c-47运输机投产,李思华立即购买了几架先行用起来。他们携带有电台,可以联系根据地空投物资。c-47的航程是2600公里,从贵州最近的一个机场飞过来,直线距离在900多公里左右,所以虽然滞空时间不长,但完成空投是没有问题的。
十几天前,他们终于碰到了直到他们消息的人,一个在老乡家养伤的落伍红军战士,确认了他们真的是中央派来的队伍,告诉了他们,主要的两位领导,项英和陈毅,都在赣州的油山。
所以他们立即赶往油山,在经过一番搜寻后,其实已经发现了游击队的踪影,但他们不敢立即接头,深怕引起误会导致交火,所以放置了物资,然后大声喊叫后撤退,等了半天,才有人来取走物资以及放在物资上的一叠信件。而信件中最重要的两封,就是周恩来写给项英以及主席写给陈毅的信件。
按照他们自己定的约定时间,今天李志原来和南方红军接头。
李志原放下所有武器,举起双手,一边喊着“我是中共中央派来的李志原,奉命接应你们。”一边走了出去,其它的特战战士们,都呆在很远的地方,以免误会。
双方会面,项英和陈毅心里已经信了八分,不过这个人的装束太奇怪了,头戴钢盔,穿得花花绿绿的,倒有点像外国军队的模样。
项英警惕地问:“你如何证明自己?”
李志原有点哭笑不得,难道主席和周恩来的信件都不能证明吗?这说明经过这一年多的游击斗争,这里的同志们警惕性非常高。
他说道:“我可以让人马上送过来一部小型电台,你们立即可以与中央联系。”
电台很快被另一名解除武装的队员送了过来,其实就是话务员本人。但项英等人按照过去的密码接通了后,发报说明了情况,而很快就得到了回复。这个时候他们才松了一口气,这确实是同志。
双方部队汇合,彼此都好奇地打量着,南方红军是对特战队员的装备羡慕不已。而特战队员们,也对这些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钦佩不已。他们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已经坚持了1年又2个月,这是何等的毅力?
按照李志原的建议,他们寻找了一个开阔的山头,呼叫中央给予补给,尽快空投一批物资,改善南方红军的装备,其实这个时候他们直接领导的红军,也只剩下200多人。
项英和陈毅,从李志原这里,才第一次知道了中央这一年的变化,西华政权和西华军的存在,让他们简直不能用“目瞪口呆”来形容了,才刚刚进入了革命最困难的阶段,结果我们就马上翻身,要成为全国至强了?真的是很难相信。
等了几个小时,到了下午的时候,嗡嗡的飞机声终于响起,运输机来空投了,这让项英和陈毅非常好奇,也让他们对于李志原很多“离奇”的描述,信了三分。
空投的物资很丰富,除了武器弹药,军用食物,野营帐篷、药物,甚至连服装鞋帽都有。这使得南方红军立即鸟枪换炮,虽然个个瘦骨嶙峋,但穿上之后自然有一股军人的凛然之意。
不过最让他们在意的,当然是食物,大家的眼睛都绿了,以至于项英,屡次要求大家不要吃太快,吃太饱。不过他也是眼含热泪,多久了,没有吃过一次饱饭。
按照中央的建议,让他们在特战部队带领下,立即隐秘通过湖南,撤往贵州根据地修整。
派来的特战中队大约有50多人,加上南方红军的200多人,这一只小部队,大约有300人左右。在空投武器的武装下,已经是一只战斗力很强的部队了,只要不碰上国民党的重兵,对于保护自己沿途的安全,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在油山修整一晚后,这一只南方红军的种子部队,踏上了跋涉两千里,前往贵州的征途。不过,只要能够保持着空中的补给,相对于长征,还是轻松了很多。
而另一只特种中队,中队长黄进贤则比李志原幸运得多。同样是4月出发,他在9月份就已经找到了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找到了粟裕和刘颖。
本来寻找这一只部队并不在计划之内,因为中央苏区的领导同志们,只知道方志明的部队已经被打散,而方志明则已经牺牲在了国民党的屠刀之下。并不知道两人此时的动向。而李思华则记忆中有这段历史,所以特意又安排了一只特战部队,去寻找这两人。
当然,她的主要目标是粟裕,她之所以记得这段历史,也是因为粟裕,毕竟粟裕,在她心中,大约算得上前世解放军将帅能力前三的将领。
如此大才,枯守南方荒山野岭太可惜了,虽然抗日战争后,他们组成了新四军的主力,别有一番成就。但在这个时空,何必再让他们去经历那一段苦难?回来发展和指挥西华军不好吗?而且她也害怕自己的蝴蝶效应,反而影响了粟裕等人的发展。至于刘颖,她记得后来牺牲在国民党的屠刀之下,现在让他回来,很可能就拯救了一个同志。
所以,在项英和陈毅他们从油山动身的时候,粟裕和刘颖的队伍,已经进入了贵州境内。
除了这两只小队,在1935年的春天,很多的小队也被派到南方,拯救了一些其它的南方红军。
西南和西北的巨变,不但对东南形成影响,无数人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被改变。
第132章 左中右派与第一个集团军
随着各地红军以及白区干部的不断回归西华,中共早期的精华汇聚于西安。李思华终于体会到,她前世在历史上读到的那些复杂的人事和思想情况。
这一天,她和主席谈话,她首先谈到了最近几个月,大量同志,尤其是原来我党的高级干部,纷纷归队带给她的感悟。她对主席说:
“主席,我终于体会到在前世的历史中,为什么我党一会儿反右,一会儿反左,路线斗争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停。过去我觉得这是巨大的内耗,但现在有点明白,有的时候,恐怕真的是难以避免。”
这个话题很严肃、很压抑。主席的表情认真了起来,对李思华说:
“那你现在的认知是什么呢?”
李思华回答:
“每个人由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不同,教育不同,此后的阅历和实践不同,就会形成对事物的不同认知,对观念的不同理解,偏偏,很多人往往很坚定,他自己形成的思想,即使是不符合组织的主张,你也很难改变他的内心。”
“按照我现在的认知,大致可以把干部自身的思想,分为4类,即民本左派、教条左派、机会主义中间派,以及新民主主义右派。”
这个提法引起了主席的兴趣,他说道:“愿闻其详。”李思华点点头。
“民本左派,就是你我这样思想的人,是以底层人民的利益,为一切思想和政策的出发点,因为站在底层人民一边,所以自然是左派,我们这一派,其实手段是灵活的。比如我,从来不抗拒私有制、市场化这类的思想,因为我把他们当成了可用的手段,只不过不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李思华先自己吹嘘了一下。
电力上,西南根据地各大工业区的电网、以及重要城市的电网基本建成,目前的重点,已经转向了全根据地的输电网联网,以及其它一些次要地区的电力建设。西北根据地,则电网的规划已经完成,配套新的大工业区的火电厂,是最重要的建设项目,优先级别还在城市电网之上,已经开始全面土建。
西南根据地,已经实现了有线电话通达所有重要城市和主要工业区,下一步则是全面铺开,一直通达到每个乡寨。需要说明的是,通讯系统目前广泛地采用了“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系统,属于当时欧美的主流电话系统。至于后世熟悉的程控机,现在还没有技术条件。
总的来说,在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上,西华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美国标准的同等技术,建设需要的就是资本和时间。
第六是军工生产能力。
从1935年底的结果看,西南根据地全部兵器和弹药生产的基地,基本建成,开始陆续投产。已经可以保障每年增加40个师以上的供给,以及现有部队需要的正常弹药规模和装备更换,而到1937年,则能保障每年60个师以上的装备。
还未完成的主要是装甲坦克以及几个飞机基地。重庆基地的猛虎坦克已经投产,但预计1936年的产量最多500辆,1937年才可能达到1000辆的水平,而在陕西和包头的坦克生产厂,最早也要到1936年底投产,到1937年7月前,猛虎坦克的拥有量,能够达到1200辆左右就不错了。
几个飞机基地比较类似装甲坦克的情况,虽然已经开始有小规模的试生产,但全面大规模生产的条件还不具备。预计要从1936年中开始,才能逐步全面地进入大规模生产的周期。
第七是人才资源。
从9月开始,德国已经逐步在向西华转送一些犹太人了,不过数量还比较少,预计接下来的1年,可能也不会超过5千人。虽然很多犹太人不断失去工作,也想移民,可是他们的移民方向,当然是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正常谁愿意跑到当时的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呢?现在肯来的人,还是因为这是安华财团出面聘用,这些人都以为是美国财团雇佣他们在中国服务而已。所以虽然不满意,但对那些没有选择的人而言,还是可以接受的。
总的来说,这个时候的纳粹,对于犹太人还没有到最狠的时候,这个时候,纳粹主要还是剥夺犹太人的工作权,其它的方面,包括移民,并不太干涉。不过从今年开始,这种对犹太人的动作会逐渐加剧。今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对“犹太人”作出了定义——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法案还剥夺了犹太人作为德国国民的基本权利。紧接着,其他法案会相继出台,比如“一个犹太人与一个非犹太人发生性关系被视作是犯罪”等,直接针对犹太人的法律条款层出不穷。
此后发展到1938年,纳粹德国已经禁止犹太人从事绝大多数的职业。等到1939年二战爆发,那就彻底是大屠杀了。
所以李思华也只能等待这个历史进程。当犹太人的处境越来越困难的时候,安华在德国的招募就越来越简单,甚至可能是犹太技术人员活命的唯一通道。
美国技术人员已经开始部分地回国了,再有半年,即1936年下半年开始,估计会开始大批量地返国。不过其中还有一个转机,就是1937年实际上美国的经济危机又严重了,所以一些人可能还是会短期留下,而从美国也还可以招募一些人。
当然,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1935年底,留学生回来了约7千多人,加上国内的,现在有8千高级技术人员,中级技术人员估计已经超过10万,而初级技术人员达到了90万人的规模。从现在的教育体系以及工业项目的发展看,未来中级和初级技术人员的规模,会成长得非常迅速。最缺的,还是高级技术人员,李思华的指望,是到1937年底,自己的高级技术人员,能达到2.5万人的规模,然后犹太人补充1万人,美国人留下5千人,总共4万人的高级技术团体,基本能够应付当前的工业化。
总的来说,盘算完这一本大账,李思华心中有了底气。
第131章 南方的涟漪
李思华对于抗日战争的预想,自然是要在大陆上对日本形成全面的优势,而且要有余量——应付国际列强,虽然可能性小、但又不能完全不做准备。
所以上述各种指标虽然都很重要,都缺一不可。但她最看重的,还是财政收入,因为这是一个综合指标,在同等的工业社会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就基本代表了军事潜力。如果西华的财政收入在1937年达到了100亿元即40亿美元的水平,而日本当年的财政收入是15亿美元,那么反应到西华陆军对日本陆军的战争资源差距,其实并不是约2.7倍的差距,实际差距可能会达到5倍。
为什么呢?因为日本与西华不同,此时的日本是一个海军与陆军平衡的国家,海军占据的资源,包括财政资源在内,并不比陆军少,所以其陆军得到的战争资源,用财政收入来衡量的话,几乎还要折半。而西华这个时候还谈不上发展海军,战争资源主要集中在陆军上,在陆地作战上,反而形成了优势。
这就是李思华的底气,我用你5倍的力量,来在大陆上彻底打倒你。当然,日军会穷兵黩武,例如军费开支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肯定会超过财政收入的80%甚至更高,西华自己是不会这样杀鸡取卵的。李思华最高的心理预期,也不过是她前世美国二战时达到的45%左右,但即使日本将军费比例上升到了疯狂的90%比例,那么西华仍然可以保持相对于日本2.5倍的战争资本,这就保证了绝对优势。更何况,西华现在的工业投资,保证了直到1938和1939年的西南和西北根据地,仍然是工业的高速增长期,西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她有信心远远超越日本可能的增量。
这就是孙子《计篇》中的名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战争不是儿戏、不是蛮勇,将一切都准备到了,准备充分了,才能获得胜利。
西华占据半壁河山,中国局势大变。国民党统治似乎已经稳固的南方,也因此泛起阵阵涟漪,暗流开始不断涌动。
1935年12月的一天,西华的新闻发布会。
这个时候的西安,已经是“冠盖云集”,民国的新闻大报,都跑到西华中央所在的这个城市,来设立记者站。记者的出没,以及西华推动的城市建设,开始让这个西北城市,在现代首次有了一点“首都”的感觉。
这一次的记者会,本来的主题是关于西华的教育事业,因为前期海南大学以及曼德勒大学,还有科学院的高级人才积累,所以能够在西安建立西北工业大学,以及在成都的西南工业大学。这是李思华最重视的两个理工大学。关于这两个大学,西华对全国都做了很多宣传,希望能吸引除了根据地以外,全国的优秀学生。
这两所大学,都会得到西华科学院的全力支持。李思华还为其聘请了不少的美国科技人员,以及部分犹太科技人员作为师资,加上完善的科研仪器以及实验器材、多样化的教材,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中国最强的理工科大学。
这一次关于两所大学成立的新闻发布会,规格很高,由西华“外交部长”李玉振亲自主持。
参与发布会的非西华民国记者们,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自然也有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人,就有记者问李玉振:
“西华称这两所大学是国内最高等级的理工科大学。那么置邶大、青华还有国立中央大学于何地呢?难道认为这两所大学比他们更好吗?”
李玉振收敛了笑容,他知道这是来挑衅的了。他也不客气,说道:
“西南和西北这两所工业大学,与你提出的那些大学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方向,不能放在一个维度上比。前者是专精于理工科的大学,而你提出的这三所,都是综合性大学,按照现在他们科系的情况看,主要以文科为主。大家南辕北辙,有什么可比的呢?”
记者不服气,追问:“在邶大、青华还有国立中央大学,有很多大师,我们却不曾听说西华的这两所大学,有什么大师。”
李玉振被气笑了,他是深受李思华影响的。说道:“我们的大学中,当然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真正大师,在世界的学界,他们的成绩都被公认,只不过你们自己对于自然科学一无所知,不知道罢了。倒是我知道你们所谓的那些大师,按照西华的标准,他们根本不是所谓的大师,不过是一个玩弄文字的圈子,彼此商业吹嘘,吹捧出来的罢了,这样的大师,我们西华是不会用的。”
这下子台下乱成一片,众人都是大惊。西华这么猛的吗?对于民国知识界不屑一顾?
李玉振确实不屑一顾,继续说道:
“我们很清楚你们所谓的那些大师的成色。例如你们最有名的大师胡适,是个什么东西?此人崇洋媚外,挟洋自重,以卖国为荣。就在今年,他致信蒋介石,竟然要求国民党政府放弃东北三省,承认伪满洲国。”
“你们尊敬的邶大校长蔡元佩,在8年前的1927年清党大屠杀中,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亲自策划清党,做蒋介石的狗头军师,是蒋介石清党最忠实的走狗,他举起屠刀杀戮工人阶级甚至是自己的学生。在这场412大屠杀中,他蔡元佩配合蒋介石的清党,屠杀了31万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最绝的是,他们还屠杀了43万中下层的国民党成员。蔡元佩和蒋介石一样,就是一个疯狂的刽子手。”
“就是这个被称为伟大的校长,为了包庇自己的朋友——出卖秋瑾的满清忠实走狗胡道南,断然否认真凭实据下的胡道南出卖事实。呵呵,人品如何,青史可鉴。”
“所以不要和我们说你们的那些大师,在我们西华的眼中,太多的这些大师其实是渣滓。对于中国的社会科学,我们西华也会重头来过,对于没有民族气节的拜洋犬和站在剥削食利阶级立场上的文人,我们是坚决不会用的,也会坚决清除这些学界的垃圾。”
“至于国民党统治区内的那些大学,我们认为绝大多数都不适合民族发展的利益,比如其科目设置90%以上,都是文科的社会科学。而我们的国家当前需要什么?当然是科学技术。现在是可以奢谈风花雪月的时代吗?”
这番话把台下都镇住了,在这一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西华是完全不同于民国旧历史的新政权,他们对于旧时代,基本上是蔑视的态度,甚至包括知识界。西华的改天换地,其中残酷的血腥味,吓住了很多人。
事后,周恩来等同志对于李玉振的发言不满,认为这样会破坏“统一战线”,但是李思华出面坚决地顶了回去,认为我们就是要执行这样的坚定政策,不妥协不掩饰,对于欠下人民血债和背叛民族利益的反动文人,绝没有什么“统一战线”可言。
尤其是她的一句话,把一些不赞同李玉振发言的同志都噎了回去:“你们有什么资格,能够代表412中被残杀的几十万同志和群众的冤魂,去原谅这些刽子手?”周恩来等同志只能苦笑,他们深感李思华等同志,对于所谓“统一战线”的不满。这个政策方向,在现在的西华很难持续下去。
李思华确实不满,她已经想着要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党内高层会议,坚决废除这个“统一战线”的提法,西华就是历史大势,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不过真正掀起轩然大波的,是在国民党的南方统治区。很多报纸将李玉振的发言报道出来后,引起了民国知识界的极大震撼。
这种震撼有几个方面,最大的震撼当然是西华对于民国这里知识界头面人物的看轻甚至是敌视——这是军阀时代完全没有发生过的情况,不管怎样,那些军阀表面上还是尊敬他们这些文人的,而西华现在,是直接的蔑视。这自然让很多人心生不悦,深感人心不古,视西华为“蛮夷”。
但也有很多人不那么想,他们本身就对国民党下的白色恐怖不满,对于知识界这些“大师”也很失望,觉得名不符实。西华的指控,让他们觉得很痛快。
还有些人,自然感到惶恐和害怕,尤其是参与了412清党的不少文人。西华毫不掩饰的敌意,以及誓言要清偿血债的态度,让他们感到震怖。已经有些人在认真地考虑,如果蒋介石政府不敌西华,自己和家人,该跑到哪里去的问题。
国民党控制的报纸,自然是借此拼命地贬损西华的“红色恐怖”。
1935年底西华给南方的印象,是复杂的,有人欣喜于西华高速发展的民族力量,有人恐惧于西华毫不犹豫的改天换地作为,有人担心西华未来的清算,有人心生向往,打算加入西华的行列。这就是大时代的涟漪,每个人因此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赣州油山深处的一处茂密的林中,项英和陈毅带着游击队员,警惕地观察着进入密林的小道。
他们至今还不敢相信,中央确实派人来了。从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他们已经过了1年2个月的苦日子。现在只剩下200多人,在油山苦捱度日。国民党军队对他们的清缴,似乎永无休止,每天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然而这一次确实是中央派人来了。
中央与南方红军的最后一次联系时,通知他们突围,分散打游击。然而在突围中失去了电台,他们也就完全失去了与中央的联系,在这山中,完全不知道世事已经大变。
其实中央等到4月,始终无法联系上南方红军。焦急之下,李思华提议派出特战单位,伪装潜入江西南方,设法联系到南方红军。这个意见被采纳了。
李志原也是激动万分,从4月出发,整整8个月了,终于联系上了红军。
李志原是一只特战中队的中队长,他们从贵州出发,一路经过湖南,5个月前就最终抵达江西赣州,可是在赣州附近转了几个月,也没有打听到项英和陈毅的消息,虽然也救了一些零星的红军士兵,但主要的任务没有完成,而且已经与当地国民党的小股军队多次冲突,他很担心继续下去,会呆不住的。
他们的给养倒是没问题,1934年的时候,李思华参与投资的美国c-47运输机投产,李思华立即购买了几架先行用起来。他们携带有电台,可以联系根据地空投物资。c-47的航程是2600公里,从贵州最近的一个机场飞过来,直线距离在900多公里左右,所以虽然滞空时间不长,但完成空投是没有问题的。
十几天前,他们终于碰到了直到他们消息的人,一个在老乡家养伤的落伍红军战士,确认了他们真的是中央派来的队伍,告诉了他们,主要的两位领导,项英和陈毅,都在赣州的油山。
所以他们立即赶往油山,在经过一番搜寻后,其实已经发现了游击队的踪影,但他们不敢立即接头,深怕引起误会导致交火,所以放置了物资,然后大声喊叫后撤退,等了半天,才有人来取走物资以及放在物资上的一叠信件。而信件中最重要的两封,就是周恩来写给项英以及主席写给陈毅的信件。
按照他们自己定的约定时间,今天李志原来和南方红军接头。
李志原放下所有武器,举起双手,一边喊着“我是中共中央派来的李志原,奉命接应你们。”一边走了出去,其它的特战战士们,都呆在很远的地方,以免误会。
双方会面,项英和陈毅心里已经信了八分,不过这个人的装束太奇怪了,头戴钢盔,穿得花花绿绿的,倒有点像外国军队的模样。
项英警惕地问:“你如何证明自己?”
李志原有点哭笑不得,难道主席和周恩来的信件都不能证明吗?这说明经过这一年多的游击斗争,这里的同志们警惕性非常高。
他说道:“我可以让人马上送过来一部小型电台,你们立即可以与中央联系。”
电台很快被另一名解除武装的队员送了过来,其实就是话务员本人。但项英等人按照过去的密码接通了后,发报说明了情况,而很快就得到了回复。这个时候他们才松了一口气,这确实是同志。
双方部队汇合,彼此都好奇地打量着,南方红军是对特战队员的装备羡慕不已。而特战队员们,也对这些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钦佩不已。他们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已经坚持了1年又2个月,这是何等的毅力?
按照李志原的建议,他们寻找了一个开阔的山头,呼叫中央给予补给,尽快空投一批物资,改善南方红军的装备,其实这个时候他们直接领导的红军,也只剩下200多人。
项英和陈毅,从李志原这里,才第一次知道了中央这一年的变化,西华政权和西华军的存在,让他们简直不能用“目瞪口呆”来形容了,才刚刚进入了革命最困难的阶段,结果我们就马上翻身,要成为全国至强了?真的是很难相信。
等了几个小时,到了下午的时候,嗡嗡的飞机声终于响起,运输机来空投了,这让项英和陈毅非常好奇,也让他们对于李志原很多“离奇”的描述,信了三分。
空投的物资很丰富,除了武器弹药,军用食物,野营帐篷、药物,甚至连服装鞋帽都有。这使得南方红军立即鸟枪换炮,虽然个个瘦骨嶙峋,但穿上之后自然有一股军人的凛然之意。
不过最让他们在意的,当然是食物,大家的眼睛都绿了,以至于项英,屡次要求大家不要吃太快,吃太饱。不过他也是眼含热泪,多久了,没有吃过一次饱饭。
按照中央的建议,让他们在特战部队带领下,立即隐秘通过湖南,撤往贵州根据地修整。
派来的特战中队大约有50多人,加上南方红军的200多人,这一只小部队,大约有300人左右。在空投武器的武装下,已经是一只战斗力很强的部队了,只要不碰上国民党的重兵,对于保护自己沿途的安全,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在油山修整一晚后,这一只南方红军的种子部队,踏上了跋涉两千里,前往贵州的征途。不过,只要能够保持着空中的补给,相对于长征,还是轻松了很多。
而另一只特种中队,中队长黄进贤则比李志原幸运得多。同样是4月出发,他在9月份就已经找到了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找到了粟裕和刘颖。
本来寻找这一只部队并不在计划之内,因为中央苏区的领导同志们,只知道方志明的部队已经被打散,而方志明则已经牺牲在了国民党的屠刀之下。并不知道两人此时的动向。而李思华则记忆中有这段历史,所以特意又安排了一只特战部队,去寻找这两人。
当然,她的主要目标是粟裕,她之所以记得这段历史,也是因为粟裕,毕竟粟裕,在她心中,大约算得上前世解放军将帅能力前三的将领。
如此大才,枯守南方荒山野岭太可惜了,虽然抗日战争后,他们组成了新四军的主力,别有一番成就。但在这个时空,何必再让他们去经历那一段苦难?回来发展和指挥西华军不好吗?而且她也害怕自己的蝴蝶效应,反而影响了粟裕等人的发展。至于刘颖,她记得后来牺牲在国民党的屠刀之下,现在让他回来,很可能就拯救了一个同志。
所以,在项英和陈毅他们从油山动身的时候,粟裕和刘颖的队伍,已经进入了贵州境内。
除了这两只小队,在1935年的春天,很多的小队也被派到南方,拯救了一些其它的南方红军。
西南和西北的巨变,不但对东南形成影响,无数人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被改变。
第132章 左中右派与第一个集团军
随着各地红军以及白区干部的不断回归西华,中共早期的精华汇聚于西安。李思华终于体会到,她前世在历史上读到的那些复杂的人事和思想情况。
这一天,她和主席谈话,她首先谈到了最近几个月,大量同志,尤其是原来我党的高级干部,纷纷归队带给她的感悟。她对主席说:
“主席,我终于体会到在前世的历史中,为什么我党一会儿反右,一会儿反左,路线斗争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停。过去我觉得这是巨大的内耗,但现在有点明白,有的时候,恐怕真的是难以避免。”
这个话题很严肃、很压抑。主席的表情认真了起来,对李思华说:
“那你现在的认知是什么呢?”
李思华回答:
“每个人由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不同,教育不同,此后的阅历和实践不同,就会形成对事物的不同认知,对观念的不同理解,偏偏,很多人往往很坚定,他自己形成的思想,即使是不符合组织的主张,你也很难改变他的内心。”
“按照我现在的认知,大致可以把干部自身的思想,分为4类,即民本左派、教条左派、机会主义中间派,以及新民主主义右派。”
这个提法引起了主席的兴趣,他说道:“愿闻其详。”李思华点点头。
“民本左派,就是你我这样思想的人,是以底层人民的利益,为一切思想和政策的出发点,因为站在底层人民一边,所以自然是左派,我们这一派,其实手段是灵活的。比如我,从来不抗拒私有制、市场化这类的思想,因为我把他们当成了可用的手段,只不过不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李思华先自己吹嘘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