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55节
整个能源体系在1935年的投资,高达1.2亿美元。这还是在前期,已经储备了大量生产设备的前提下,否则整体投资,可能要接近2亿美元。
大工业布局,除了上述与能源密切相关的石化等大工业体系外,其它还包括了很多其它方面的布局。
最重要的当然是钢铁,李思华前期一共储备了600万吨钢铁产能的生产线和设备。已经在海南和缅甸各投放了100万吨(海南自己已经发展到近150万吨),剩余的400万钢铁产能,主要释放在贵州和四川两个省。
在贵州最重点的当然是结合了煤炭、铁矿资源为一体的水城基地,计划投放产能150万吨。
四川的铁矿,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和凉山州一带,计划选择两个主要矿区,投放剩余的250万吨产能。为此,专门派遣2个主力师,去将凉山州及附近的奴隶主势力,全部扫平。并进驻部分地方部队,保护矿山的开发。
李思华是非常重视攀枝花的钢铁的,因为这里的铁矿是伴生钒钛的,而钒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味精”,在钢铁、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85%应用于钢铁工业,在钢中加入钒,可以改善钢的耐磨性、强度、硬度、延展性等性能,加入0.1%的钒,可提高钢强度10%~20%,减轻结构重量15~25%,降低成本8~10%。
钛更是“战略金属”,钛及其合金具有抗腐蚀、高强度、高温及低温强度性能好、无磁性、人体适应性好、形状记忆和超导等优异性能。
当然,短期是用钒,钛的大量应用要期待未来的科技进步。
除了上述的4大铁矿区外,由于海南和缅甸已经可以设计和修建50万吨产能以下的钢铁厂,因此在各处选择优质的中小铁矿,计划建设总量数百万吨的中小钢厂。
第91章 西南发展大局(三)
其次是云南的铜工业综合基地,以及贵州的铝工业综合基地等。
铜的用途可能比起钢铁更多。不仅军工上子弹和炮弹都离不开铜,更重要的是,例如通讯上的电线电缆、电机的定子、转子和轴头系统、引线框架、大工业铜管构成的管线和热交换器等。更不要说未来的集成电路、印刷电路和电真空器件等。
所以以东川铜矿和普朗铜矿等多个矿区为基础的云南矿业,就成为铜工业最重要的基地,建设的紧急程度,还超过了对钢铁的要求,需要在1936年中前完成,实现产能每年达到铜精矿含铜10万吨的水平。
铝工业则是为航空自制战机而准备的,所以在清镇的10万吨产能铝工业基地,以“贵州铝业”的名义同期开始了建设,建设的周期要求与铜工业基地是一样的。
其它重要金属开采,例如云南的钨、锑、锡、镍、铅等,都有大小不一的矿业进行开发。
除了金属和合金制造,其它大工业体系,包括材料、建材、仪器仪表、无线电通讯等,也以四川为重心进行了相关布局和工业建设。
民生大工业,则以兼具军民两用的化肥产业为核心。
在四川,是在缅甸合成氨工业基地的基础上,沿着油气田的分布,布局了多个合成氨工厂,因为合成氨是以天然气加煤炭为核心,非常适合在四川发展,何况四川本身就是农业大省,对化肥是极其需要的。
在贵州,则是以其丰富的磷矿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开阳磷矿为基础的磷肥大基地。
三大类化肥,氨肥、磷肥、钾肥,目前通过这些项目,可以将前两者蓬勃发展起来,至于钾肥,现在只有一些小矿,不成气候,只能是先发展技术。至于大规模生产,要等待未来攻略青海,取得盐湖资源。
化肥对农地有侵蚀,但也没办法。李思华前期尽量推广了农家积肥,但效力相比化肥差得太远,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实际上,21世纪的中国农业,每亩农地需要使用化肥将近30公斤,而以人畜粪便为主的农家积肥,要提供30公斤化肥同样多的养分,需要1吨的分量,所以对于农业是远远不够用的。
不过掺入大量树叶枯枝等植物成分的农家积肥,有一个好处,就是改善农地的微生物环境,保持农地的自然肥力。所以还是要大力发展,与化肥的使用结合起来。
在整体规划上,缅甸加上云贵川,总耕地面积要达到3亿亩,按照每亩10公斤化肥的使用量,需要各类化肥也将达到30亿公斤,即3000万吨化肥的需求,当下生产还远远达不到这个需求总量,李思华希望,是到1938~1939年达成。
不过,通过海南和缅甸这几年农业的经验,在少量使用化肥、大量使用农家积肥的基础上,改进种源,以稻谷为例,是可以达到每亩500斤的收成水平的,这也成为了对农业发展到1937年底的要求水平。届时3亿亩如果能收成1500亿斤粮食,则相当于0.75亿吨总收成,这已经是她前世历史上建国初期,全国粮食收成的一半了。
所以,要疯狂地发展氨化工和磷化工。
军事工业布局上,现在则呈现了“十大军工基地”的格局。
除了海南和缅甸已经建成的两个。
在四川,就布局了4个军工基地,包括成都飞机制造基地(战斗机为主)、重庆兵工制造基地、德阳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绵阳先进军工科技研发制造基地。
在贵州,则是贵阳飞机制造基地(轰炸机为主)、遵义兵工制造基地。
而云南,则是昆明兵工制造基地和曲靖弹药兵工基地。
这十个军工基地,完成后基本上能生产适应二战的全部陆军和空军的武器装备。到1937年底,陆军装备,要达到每年40个步兵师、20个装甲师的生产装备能力;而空军装备,则要从1938年开始,具备年产各种飞机(战斗机为主)5000架以上的水平。整体来说,对于两个飞机制造基地,压力是最大的。当然,投资也是最多的。
所以包括大工业布局和军事工业布局在内,1935年的投资,高达2亿美元,而如果将李思华在前期购入的大量工厂、生产设备、生产线、工艺等计入的话,实际上1935年的实际工业投资,大约要超过6亿美元。而接下来的1936年和1937年,李思华估计每年至少还要投入2亿美元。
说到底,三省的大工业和其它主要工业,就是李思华用超过10亿美元(相当于25亿元银元或者人民币以上)的巨额投资,来打破常规的发展,配合前期在海南和缅甸的工业基础,在三年之内奠定中等强国的工业底子。
如此庞大的工业建设,自然对人才的需求是海量的。
1935年比较好的一点,是招聘的2万多美国技术人员,还基本上稳得住,虽然很多人已经打算回国,但时间上都被劝说,推到了1936年的下半年,即先让他们帮助完成近期的庞大工业建设的主体任务。
另外一点是,安华集团终于开始收获培养的高级人才了,1930年送出去的1万留学人员,到现在已经有七千多人,按照与安华的协议来到了根据地,除了有部分是单纯赚薪水的,打算按照协议做个三五年。也有至少五千多人,是真正的爱国者和进步分子,在根据地他们会长期发展下去。
这几年安华尽力按照每年1万人的规模,向欧美送留学生过去。到目前为止还算顺利,这样如果按照70%的比例(实际上最终应该能达到85%左右,因为一些人是为了研究,而延长了在欧美的时间),每年收获7千人的话,到1939年,较大概率能收获4万人左右的高级和准高级人力。
1939年后,欧洲停止这一高级人才培养工程,而在美国,则计划延续到1944年,还有5年时间,如果一切顺利,还能收获2万的高级和准高级人力。
这样的话,到1945年,加上本土培养,也许能达到8万人规模的高级和准高级人才团体,这已经非常不错了。可以撑起建国初期的科学研究和大学教育体系。
所以科学院已经大为扩容,而且多个专门的研究所,也已经因此成立。
在初期技术人员方面,目前大约有约40万人,等到7月后,会补充20万人,达到60万人的水平,其中部分资深的,经过这两年的充分工业实践训练,技术水平已经突破了初级的门槛,成为了中级人才,现在中级人才方面,在这40万人中,大约有个5万人的样子。李思华预计,到1937年下半年,基本可以达到她原来“十百千计划”预想的百万初级技术人员的要求。
产业工人方面,海南和缅甸大约有180万人的样子,在云贵川三省过去的底子,短期能增加50万人左右,总数就是230万人。这远远不够,但只能随着工业建设,不断招聘不断教育培训,李思华要求,到1937年底,形成1000万人的产业工人格局。
所以,她原来的“十百千计划”,到1937年底,高级十万人才是实现不了的,甚至再有八年,到1945年可能也够呛。不过后两项,百万初级技术人员和千万产业工人,现在还是很有希望的。
最后,包括外籍人才聘用、科研经费和教育培训经费等在内,再包括1935年新增的近30个师的装备费用,李思华虽然已经尽量节省,1935年的总投资还是达到了5.5亿美元,超过了原来预算4亿美元整整1.5亿美元。
对于超支的这1.5亿美元,李思华用近期的黄金收入弥补了大约0.5亿美元,但还是挪用了本来计划明年和后年使用的1亿美元。除去这些巨大开支后,她手上的“灵活现金”,已经只剩下6亿美元了。
至于根据地财政去年收入的5亿人民币,除了海南和缅甸根据地自己的开支大约2亿,其余3亿,是全部用来投入改善云贵川三省的民生建设,以尽快改变三省的民间面貌,包括乡寨建设、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
政府还尽量鼓励合法合规的个人投资,鼓励他们建立私人企业,以吸收民间资本投入整体建设。
金融和货币方面,她和人民银行的行长史政福等多次协商后,将人民币的发行范围,迅速扩大到了包括云贵川在内的全部根据地,而禁止了银元以外,包括法币在内其它货币的合法使用。
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关键是用人民币,才可以购买到粮食和海南、缅甸生产的大量工业品,其它货币除了银元外,西华的“商家”根本不收,而且使用银元的话,价格相比人民币,也不合算。
所以虽然人民币在三省民间的信用,现在还不能说从人民的内心信任出发,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确实已经流行开来,很快成为了民间交易的主要货币,用人民币能够真的买到好东西嘛。人民币的“实物锚定体系”,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还是很快体现出它的优势。
票证,也开始广为使用,在基层组织建立起来后,票证开始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供销社体系,则迅速深入到了每一个新设立的乡寨,包括仓储体系、物流体系等,都在快速建设发展中。很快,三省将构建起与海南和缅甸一样的物资流通和物价管制体系。
她和史政福共同的认知是,实物货币是一种内向封闭的货币,适合根据地现在这种基本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体系。因为很清楚,决定一个货币强弱的,是资本市场、能源、粮食和技术这4大因素。根据地目前并不存在资本市场,而是通过一套管制体系来实现货币流通,但如果要外向贸易,货币就必须能够流通和交易,这就需要资本市场;在根据地内,能源、粮食和技术都控制在我党组织手中,自然货币就是强势的。但如果放到国际上,显然这三者都没有优势。因此短期很清楚,只能是内循环的封闭型实物锚定管制货币。
随着高级人才的储备开始多起来,李思华考虑的几个未来重点发展的科研方向,开始初步启动了。
第一个最重要的方向,当然是原子弹,李思华对此有比较深的忧虑。从她前世的历史看,1950年代在朝鲜战争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确实面临着原子弹的极大威胁,当时美国顾忌的,与其说是全球舆论,不如说是苏联已经有了原子弹,而中国是其盟友。在这个时空,李思华是绝不会让国家对苏联有所依赖的,所以就要自力更生,只有自己有这个武器,才能自立。
李思华前世并不是科学家,并不知道原子弹设计和制造的奥秘。她只知道一些大众都知道的简单皮毛,例如原子弹是核裂变反应,原料是高浓度的铀或者钚,高浓度是通过一种将铀转化为气体的六氟化铀的“气体扩散法”的技术实现的,需要很多离心机,以及通过中子在反应堆内轰击。最后使核装药的体积或质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就会引发爆炸,对于体积和质量的控制,是将本来一大块分成两小块,单独存在的时候没事,只要两块被推在一起,体积和质量就超越临界,进入爆炸过程。
而且她并不知道自己所了解的这一些皮毛,本身是否是正确的,还是前世那些强国放出来的烟雾弹。所有这些正确性的验证,都要交给科学家了。
为此,经过不懈努力,根据地科学院招来了一位大才,准备作为原子弹研制的科技统帅。
此人就是王全昌,他在李思华前世的时空,就与原子弹研制关系密切。1931年,王全昌在德国就读研究生期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而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进行试验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奖。如果那个时代不是因为中国积贫积弱,很可能王全昌也会因此获得诺奖。所以他是李思华能够找到的,在1935年这个阶段,已经具备顶级科研能力的唯一核物理学家。其它前世那些大牛,在这个年代都还没有成长起来。1
在此次回国的近七千高级人才中,由于在当初留学的时候,就已经注意了专业上的选择,推荐很多留学人员选择相关研究领域。所以现在虽然像王全昌这样的顶级高手,还看不出来有谁,但数量还是不少,经过组织对这些人政治思想的严格考核,选择了400多人,以物理和数学方面的人才为主,提供给王全昌,组织核物理研究所,其实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研究原子弹。
李思华相信,有这样一只团队,领先于欧美至少4~5年开始研究,还有她提供的一些信息,没有道理,不能在美国和苏联爆炸原子弹的那个阶段,让中国也研制出来,在她与王全昌交谈的时候,有点开玩笑地提出了“十年之约”,希望原子弹能在10年后的1945年成功爆炸。她是有点开玩笑,可是王全昌嘴上没有承诺,心里却暗暗下了决心,10年时间,就算拼了命,我们也要把原子弹造出来。
原子弹的原理,对于他这样的顶尖物理学家来说,只是一层纸,所以经过与李思华的沟通,他完全了解了原子弹的意义,这是民族崛起的关键武力,是结束中国百年积弱的核心关键,自己能参与和领导这样关键的国家工程,是莫大的光荣,也是莫大的责任。
第二个重要的方向,是电子信息技术。
所谓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后世的总结,是所谓的4c:元器件制造工业,通讯,控制和计算机。这是个非常广域的科技领域,几乎涉及到大多数的现代工业制造。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电子信息革命,美国之所以最后在冷战中战胜前苏联,其在电子信息科技领域上的领先和产业化,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1935年这个时候,总的来说,这个领域还没有完全形成,只有一些雏形,例如最重要的基础,即可以工业化的晶体管还没有发明,主要的电子元器件,还是电子管,即真空二级管、真空三极管等,历史上美国在1946年发明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用18000个电子管搭建的。不过,基础是有的,例如在1929年,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就已经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但因为所需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所以还造不出来。
在这个领域,西华聘请了另一位物理大师苏星北作为领军人物,建立了好几个研究所,回国研发人员中,几乎有超过2000人都是在这个领域。
李思华的目标,短期重点是无线电,尤其是对基于无线电测向、脉冲系统、腔体磁控管等无线电科技的雷达研发,当然也包括无线电通讯。
中期的重点就是可工业化的晶体管,以及在晶体管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李思华一向认为,计算机系统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极大,计算机尤其未来的计算机网络,与国家层面宏观的计划经济管理,两者之间是绝配。
所以她对于这个领域的研发推进,极为关注,她与苏星北也有一个“十年之约”,希望到1945年能够看到晶体管基础的计算机,研发初步成功。
当然在这个领域,她更希望能发展出诸多的现代科技产业,例如计算机产业、电子通讯产业、电子元器件产业等等。
其余还有几个重要的方向,例如未来军工科技,主要包括导弹、喷气式飞机、船舰等;例如材料研究,包括各种金属合金、化工材料等;例如电机和动力科技,包括汽车、轮船、火车等使用的发动机和动力装置。
今天是洒下种子,期待十年后能开始收获,李思华默默地想着。
第92章 各方的回响(一)
唐纵走进了沙坪坝的一条小巷,走了几步,又警觉地回头张望了一下。共产党的管控太严密,他带来的人马根本不敢集中活动,在他身后,只有一个行动队员保卫他。
唐纵此时,是军统前身,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的秘书。湘江战役后,西华又攻占了四川,“割据”云贵川三省,在海外还有缅甸大部,这个势力之强大、崛起之迅速,都让蒋介石政府如坐针毡,对于西华的情报工作,现在成为了特务处的最优先级别。其实不止于特务处,唐纵知道,国民党的其它特务机构,例如徐恩曾领导的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即后来的中统),都踊跃派出了大批特务,大家都想尽快获取有效情报,赢得蒋总统的重视和褒奖。
由于对西华情报工作的极端重视,他向戴笠申请,亲自来西华。他希望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获得准确的第一手情报。
他是二月份刚过完年就到西华总部所在的城市重庆的,来了才知道,西华的管控有多么严格,他们占领重庆才短短一个多月,可是这个城市已经完全不是他以前印象中的那个喧闹、肮脏、袍哥横行的重庆了。
他是以商人来四川购货的名义,来到重庆的。他对新重庆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共产党像是把整个城市洗刷了一遍,街道上连垃圾都没有了,到处是树起的新垃圾桶;戴着红袖标的“城管”走来走去,管理着市容;街边的房子,本来都是积垢几十年的,在城管的帮助下,全部被清洗过,破烂的地方还统统修补了。整个城市似乎焕然一新,单单这第一眼直接的印象,就让他感到有些恐惧,共产党对城市的治理能力,居然深入到了这个程度,民国的城市,何曾干净到这个程度?
他也感受到了共产党管控的严密,在朝天门码头上船的时候,共产党设立了关卡,有所谓的“民事侦缉警察”,对商人们进行简单询问,然后发给“通行证”,登记姓名和相貌特征,规定只能在本城使用,如果要去其它地方,需要换发当地的新通行证。
他还注意到,共产党大规模地设立了“民兵”组织,在重庆的街头,这些民兵不断巡查,他们都携带有武器,想在街头搞事,恐怕分分钟就会被镇压。民兵的数量也太多了,他在和客店服务员聊天的时候知道,民兵总数高达人口的10%,这是西华的公开信息,而且民兵也是要接受军事训练的,并不是扛着枪做个样子。
所以他敏锐地感觉到,他们这一群人一起活动,风险太大了,到重庆的第三天,他就把人都分散了出去,让他们到重庆其它区域,或者其余的四川城市“考察”,自己只带着一个暗卫,单独在重庆活动。
他此时庆幸于自己的谨慎。因为派到重庆的另一队人马,本来是要组织重庆情报站的,结果在拍发了第一封电报后,就覆灭了。其中有队员逃出,找到了唐纵队伍中,负责联系重庆站的人,告之了这个消息。大家的判断是,很有可能共产党有无线电测向技术,电台因此非常危险。
他的心情也非常沉重,共产党在四川,并没有掩饰自己的强大武力。其在郊区的军营,居然还有所谓对市民的“军队开放日”。他自己找到机会,在开放日,亲眼去目睹了中共的主力部队,那全副武装的强大装备,尤其是重炮、坦克等重装备,以他的见识,民国的中央军是远远比不上的。
至于这一次的任务,对于共产党领导层的了解,大部分的任务应该算完成了,其实也不用搞情报,共产党最高领导层,即西华政治局的任命名单,就公开地在他们的《新华日报》上刊登着呢。
果然匪党的领袖,还是主席。其它政治局委员,大多数是特务处有过基本了解的,但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名字,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尤其是那个最重点的目标叫李力胜的,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是一点情报都没有。
特务处早就关注上了这个李力胜,可是原来此人远在缅甸,特务处鞭长莫及,对于共产党叛徒的审判,居然没有一个人认识此人。而国民党方面,原来与中共熟悉的人士,也都没有听说过此人。到现在这个人已经在重庆了,居然还是找不到一点情报,这让他非常烦躁。
根据西华政治局的任命名单,此人明显是主席的副手,是共产党的第二把手,位次还在老牌的中共人物周恩来等人之上,在共产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如此重要的人物,居然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早在缅甸事变时,李力胜这个名字,已经名噪天下,现在更是天下皆知,可是居然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
昨天他们几个在重庆的头目,隐秘聚合会议,居然有个家伙,说是听说这个李力胜,是个年轻女人。这让大家都哈哈大笑,开什么玩笑,这太扯淡了,果然现在外面都是流言,没一句真的。
走到客店,他又回头望了望,才回到自己的房间。刚进门关上,就有人在门外敲门,他不觉皱了皱眉头。打开门,是他的一个手下,脸色有点激动,他心中一动,朝着走廊左右看了一下,没有人,然后才让他的手下进门。
关上门,小弟迫不及待地对他说:“唐秘书,那个李力胜有点消息了。”
唐纵赶紧问:“是什么消息?”
小弟告诉他,他们的人无意中在茶馆,听到有人摆龙门阵的时候,说那个李力胜还是个作曲家,民国现在很有名的歌曲《我的祖国》,就是这个李力胜作词作曲的。当时边上有人质疑这个消息,那个人还说现在学校里大家都知道,娃儿们的老师都是这样说的,不可能假。
这个情报让唐纵精神一振,虽然这不算是什么机密情报,但毕竟能让他们开始对李力胜有点了解了,总算有了点头绪。
这首歌很出名,有不少人会唱,唐纵也不止一次听过这首歌,但不记得歌词。等到小弟将歌词送来后,他想通过歌词,先看看能否有什么线索。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唐纵皱着眉头,这个李力胜,是出身江南水乡吗?大河,是长江还是黄河?多半是长江,“稻花”嘛。不过这首歌,也只能给他提供这样简单的猜想信息了。
大工业布局,除了上述与能源密切相关的石化等大工业体系外,其它还包括了很多其它方面的布局。
最重要的当然是钢铁,李思华前期一共储备了600万吨钢铁产能的生产线和设备。已经在海南和缅甸各投放了100万吨(海南自己已经发展到近150万吨),剩余的400万钢铁产能,主要释放在贵州和四川两个省。
在贵州最重点的当然是结合了煤炭、铁矿资源为一体的水城基地,计划投放产能150万吨。
四川的铁矿,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和凉山州一带,计划选择两个主要矿区,投放剩余的250万吨产能。为此,专门派遣2个主力师,去将凉山州及附近的奴隶主势力,全部扫平。并进驻部分地方部队,保护矿山的开发。
李思华是非常重视攀枝花的钢铁的,因为这里的铁矿是伴生钒钛的,而钒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味精”,在钢铁、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85%应用于钢铁工业,在钢中加入钒,可以改善钢的耐磨性、强度、硬度、延展性等性能,加入0.1%的钒,可提高钢强度10%~20%,减轻结构重量15~25%,降低成本8~10%。
钛更是“战略金属”,钛及其合金具有抗腐蚀、高强度、高温及低温强度性能好、无磁性、人体适应性好、形状记忆和超导等优异性能。
当然,短期是用钒,钛的大量应用要期待未来的科技进步。
除了上述的4大铁矿区外,由于海南和缅甸已经可以设计和修建50万吨产能以下的钢铁厂,因此在各处选择优质的中小铁矿,计划建设总量数百万吨的中小钢厂。
第91章 西南发展大局(三)
其次是云南的铜工业综合基地,以及贵州的铝工业综合基地等。
铜的用途可能比起钢铁更多。不仅军工上子弹和炮弹都离不开铜,更重要的是,例如通讯上的电线电缆、电机的定子、转子和轴头系统、引线框架、大工业铜管构成的管线和热交换器等。更不要说未来的集成电路、印刷电路和电真空器件等。
所以以东川铜矿和普朗铜矿等多个矿区为基础的云南矿业,就成为铜工业最重要的基地,建设的紧急程度,还超过了对钢铁的要求,需要在1936年中前完成,实现产能每年达到铜精矿含铜10万吨的水平。
铝工业则是为航空自制战机而准备的,所以在清镇的10万吨产能铝工业基地,以“贵州铝业”的名义同期开始了建设,建设的周期要求与铜工业基地是一样的。
其它重要金属开采,例如云南的钨、锑、锡、镍、铅等,都有大小不一的矿业进行开发。
除了金属和合金制造,其它大工业体系,包括材料、建材、仪器仪表、无线电通讯等,也以四川为重心进行了相关布局和工业建设。
民生大工业,则以兼具军民两用的化肥产业为核心。
在四川,是在缅甸合成氨工业基地的基础上,沿着油气田的分布,布局了多个合成氨工厂,因为合成氨是以天然气加煤炭为核心,非常适合在四川发展,何况四川本身就是农业大省,对化肥是极其需要的。
在贵州,则是以其丰富的磷矿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开阳磷矿为基础的磷肥大基地。
三大类化肥,氨肥、磷肥、钾肥,目前通过这些项目,可以将前两者蓬勃发展起来,至于钾肥,现在只有一些小矿,不成气候,只能是先发展技术。至于大规模生产,要等待未来攻略青海,取得盐湖资源。
化肥对农地有侵蚀,但也没办法。李思华前期尽量推广了农家积肥,但效力相比化肥差得太远,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实际上,21世纪的中国农业,每亩农地需要使用化肥将近30公斤,而以人畜粪便为主的农家积肥,要提供30公斤化肥同样多的养分,需要1吨的分量,所以对于农业是远远不够用的。
不过掺入大量树叶枯枝等植物成分的农家积肥,有一个好处,就是改善农地的微生物环境,保持农地的自然肥力。所以还是要大力发展,与化肥的使用结合起来。
在整体规划上,缅甸加上云贵川,总耕地面积要达到3亿亩,按照每亩10公斤化肥的使用量,需要各类化肥也将达到30亿公斤,即3000万吨化肥的需求,当下生产还远远达不到这个需求总量,李思华希望,是到1938~1939年达成。
不过,通过海南和缅甸这几年农业的经验,在少量使用化肥、大量使用农家积肥的基础上,改进种源,以稻谷为例,是可以达到每亩500斤的收成水平的,这也成为了对农业发展到1937年底的要求水平。届时3亿亩如果能收成1500亿斤粮食,则相当于0.75亿吨总收成,这已经是她前世历史上建国初期,全国粮食收成的一半了。
所以,要疯狂地发展氨化工和磷化工。
军事工业布局上,现在则呈现了“十大军工基地”的格局。
除了海南和缅甸已经建成的两个。
在四川,就布局了4个军工基地,包括成都飞机制造基地(战斗机为主)、重庆兵工制造基地、德阳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绵阳先进军工科技研发制造基地。
在贵州,则是贵阳飞机制造基地(轰炸机为主)、遵义兵工制造基地。
而云南,则是昆明兵工制造基地和曲靖弹药兵工基地。
这十个军工基地,完成后基本上能生产适应二战的全部陆军和空军的武器装备。到1937年底,陆军装备,要达到每年40个步兵师、20个装甲师的生产装备能力;而空军装备,则要从1938年开始,具备年产各种飞机(战斗机为主)5000架以上的水平。整体来说,对于两个飞机制造基地,压力是最大的。当然,投资也是最多的。
所以包括大工业布局和军事工业布局在内,1935年的投资,高达2亿美元,而如果将李思华在前期购入的大量工厂、生产设备、生产线、工艺等计入的话,实际上1935年的实际工业投资,大约要超过6亿美元。而接下来的1936年和1937年,李思华估计每年至少还要投入2亿美元。
说到底,三省的大工业和其它主要工业,就是李思华用超过10亿美元(相当于25亿元银元或者人民币以上)的巨额投资,来打破常规的发展,配合前期在海南和缅甸的工业基础,在三年之内奠定中等强国的工业底子。
如此庞大的工业建设,自然对人才的需求是海量的。
1935年比较好的一点,是招聘的2万多美国技术人员,还基本上稳得住,虽然很多人已经打算回国,但时间上都被劝说,推到了1936年的下半年,即先让他们帮助完成近期的庞大工业建设的主体任务。
另外一点是,安华集团终于开始收获培养的高级人才了,1930年送出去的1万留学人员,到现在已经有七千多人,按照与安华的协议来到了根据地,除了有部分是单纯赚薪水的,打算按照协议做个三五年。也有至少五千多人,是真正的爱国者和进步分子,在根据地他们会长期发展下去。
这几年安华尽力按照每年1万人的规模,向欧美送留学生过去。到目前为止还算顺利,这样如果按照70%的比例(实际上最终应该能达到85%左右,因为一些人是为了研究,而延长了在欧美的时间),每年收获7千人的话,到1939年,较大概率能收获4万人左右的高级和准高级人力。
1939年后,欧洲停止这一高级人才培养工程,而在美国,则计划延续到1944年,还有5年时间,如果一切顺利,还能收获2万的高级和准高级人力。
这样的话,到1945年,加上本土培养,也许能达到8万人规模的高级和准高级人才团体,这已经非常不错了。可以撑起建国初期的科学研究和大学教育体系。
所以科学院已经大为扩容,而且多个专门的研究所,也已经因此成立。
在初期技术人员方面,目前大约有约40万人,等到7月后,会补充20万人,达到60万人的水平,其中部分资深的,经过这两年的充分工业实践训练,技术水平已经突破了初级的门槛,成为了中级人才,现在中级人才方面,在这40万人中,大约有个5万人的样子。李思华预计,到1937年下半年,基本可以达到她原来“十百千计划”预想的百万初级技术人员的要求。
产业工人方面,海南和缅甸大约有180万人的样子,在云贵川三省过去的底子,短期能增加50万人左右,总数就是230万人。这远远不够,但只能随着工业建设,不断招聘不断教育培训,李思华要求,到1937年底,形成1000万人的产业工人格局。
所以,她原来的“十百千计划”,到1937年底,高级十万人才是实现不了的,甚至再有八年,到1945年可能也够呛。不过后两项,百万初级技术人员和千万产业工人,现在还是很有希望的。
最后,包括外籍人才聘用、科研经费和教育培训经费等在内,再包括1935年新增的近30个师的装备费用,李思华虽然已经尽量节省,1935年的总投资还是达到了5.5亿美元,超过了原来预算4亿美元整整1.5亿美元。
对于超支的这1.5亿美元,李思华用近期的黄金收入弥补了大约0.5亿美元,但还是挪用了本来计划明年和后年使用的1亿美元。除去这些巨大开支后,她手上的“灵活现金”,已经只剩下6亿美元了。
至于根据地财政去年收入的5亿人民币,除了海南和缅甸根据地自己的开支大约2亿,其余3亿,是全部用来投入改善云贵川三省的民生建设,以尽快改变三省的民间面貌,包括乡寨建设、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
政府还尽量鼓励合法合规的个人投资,鼓励他们建立私人企业,以吸收民间资本投入整体建设。
金融和货币方面,她和人民银行的行长史政福等多次协商后,将人民币的发行范围,迅速扩大到了包括云贵川在内的全部根据地,而禁止了银元以外,包括法币在内其它货币的合法使用。
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关键是用人民币,才可以购买到粮食和海南、缅甸生产的大量工业品,其它货币除了银元外,西华的“商家”根本不收,而且使用银元的话,价格相比人民币,也不合算。
所以虽然人民币在三省民间的信用,现在还不能说从人民的内心信任出发,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确实已经流行开来,很快成为了民间交易的主要货币,用人民币能够真的买到好东西嘛。人民币的“实物锚定体系”,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还是很快体现出它的优势。
票证,也开始广为使用,在基层组织建立起来后,票证开始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供销社体系,则迅速深入到了每一个新设立的乡寨,包括仓储体系、物流体系等,都在快速建设发展中。很快,三省将构建起与海南和缅甸一样的物资流通和物价管制体系。
她和史政福共同的认知是,实物货币是一种内向封闭的货币,适合根据地现在这种基本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体系。因为很清楚,决定一个货币强弱的,是资本市场、能源、粮食和技术这4大因素。根据地目前并不存在资本市场,而是通过一套管制体系来实现货币流通,但如果要外向贸易,货币就必须能够流通和交易,这就需要资本市场;在根据地内,能源、粮食和技术都控制在我党组织手中,自然货币就是强势的。但如果放到国际上,显然这三者都没有优势。因此短期很清楚,只能是内循环的封闭型实物锚定管制货币。
随着高级人才的储备开始多起来,李思华考虑的几个未来重点发展的科研方向,开始初步启动了。
第一个最重要的方向,当然是原子弹,李思华对此有比较深的忧虑。从她前世的历史看,1950年代在朝鲜战争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确实面临着原子弹的极大威胁,当时美国顾忌的,与其说是全球舆论,不如说是苏联已经有了原子弹,而中国是其盟友。在这个时空,李思华是绝不会让国家对苏联有所依赖的,所以就要自力更生,只有自己有这个武器,才能自立。
李思华前世并不是科学家,并不知道原子弹设计和制造的奥秘。她只知道一些大众都知道的简单皮毛,例如原子弹是核裂变反应,原料是高浓度的铀或者钚,高浓度是通过一种将铀转化为气体的六氟化铀的“气体扩散法”的技术实现的,需要很多离心机,以及通过中子在反应堆内轰击。最后使核装药的体积或质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就会引发爆炸,对于体积和质量的控制,是将本来一大块分成两小块,单独存在的时候没事,只要两块被推在一起,体积和质量就超越临界,进入爆炸过程。
而且她并不知道自己所了解的这一些皮毛,本身是否是正确的,还是前世那些强国放出来的烟雾弹。所有这些正确性的验证,都要交给科学家了。
为此,经过不懈努力,根据地科学院招来了一位大才,准备作为原子弹研制的科技统帅。
此人就是王全昌,他在李思华前世的时空,就与原子弹研制关系密切。1931年,王全昌在德国就读研究生期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而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进行试验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奖。如果那个时代不是因为中国积贫积弱,很可能王全昌也会因此获得诺奖。所以他是李思华能够找到的,在1935年这个阶段,已经具备顶级科研能力的唯一核物理学家。其它前世那些大牛,在这个年代都还没有成长起来。1
在此次回国的近七千高级人才中,由于在当初留学的时候,就已经注意了专业上的选择,推荐很多留学人员选择相关研究领域。所以现在虽然像王全昌这样的顶级高手,还看不出来有谁,但数量还是不少,经过组织对这些人政治思想的严格考核,选择了400多人,以物理和数学方面的人才为主,提供给王全昌,组织核物理研究所,其实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研究原子弹。
李思华相信,有这样一只团队,领先于欧美至少4~5年开始研究,还有她提供的一些信息,没有道理,不能在美国和苏联爆炸原子弹的那个阶段,让中国也研制出来,在她与王全昌交谈的时候,有点开玩笑地提出了“十年之约”,希望原子弹能在10年后的1945年成功爆炸。她是有点开玩笑,可是王全昌嘴上没有承诺,心里却暗暗下了决心,10年时间,就算拼了命,我们也要把原子弹造出来。
原子弹的原理,对于他这样的顶尖物理学家来说,只是一层纸,所以经过与李思华的沟通,他完全了解了原子弹的意义,这是民族崛起的关键武力,是结束中国百年积弱的核心关键,自己能参与和领导这样关键的国家工程,是莫大的光荣,也是莫大的责任。
第二个重要的方向,是电子信息技术。
所谓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后世的总结,是所谓的4c:元器件制造工业,通讯,控制和计算机。这是个非常广域的科技领域,几乎涉及到大多数的现代工业制造。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电子信息革命,美国之所以最后在冷战中战胜前苏联,其在电子信息科技领域上的领先和产业化,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1935年这个时候,总的来说,这个领域还没有完全形成,只有一些雏形,例如最重要的基础,即可以工业化的晶体管还没有发明,主要的电子元器件,还是电子管,即真空二级管、真空三极管等,历史上美国在1946年发明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用18000个电子管搭建的。不过,基础是有的,例如在1929年,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就已经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但因为所需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所以还造不出来。
在这个领域,西华聘请了另一位物理大师苏星北作为领军人物,建立了好几个研究所,回国研发人员中,几乎有超过2000人都是在这个领域。
李思华的目标,短期重点是无线电,尤其是对基于无线电测向、脉冲系统、腔体磁控管等无线电科技的雷达研发,当然也包括无线电通讯。
中期的重点就是可工业化的晶体管,以及在晶体管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李思华一向认为,计算机系统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极大,计算机尤其未来的计算机网络,与国家层面宏观的计划经济管理,两者之间是绝配。
所以她对于这个领域的研发推进,极为关注,她与苏星北也有一个“十年之约”,希望到1945年能够看到晶体管基础的计算机,研发初步成功。
当然在这个领域,她更希望能发展出诸多的现代科技产业,例如计算机产业、电子通讯产业、电子元器件产业等等。
其余还有几个重要的方向,例如未来军工科技,主要包括导弹、喷气式飞机、船舰等;例如材料研究,包括各种金属合金、化工材料等;例如电机和动力科技,包括汽车、轮船、火车等使用的发动机和动力装置。
今天是洒下种子,期待十年后能开始收获,李思华默默地想着。
第92章 各方的回响(一)
唐纵走进了沙坪坝的一条小巷,走了几步,又警觉地回头张望了一下。共产党的管控太严密,他带来的人马根本不敢集中活动,在他身后,只有一个行动队员保卫他。
唐纵此时,是军统前身,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的秘书。湘江战役后,西华又攻占了四川,“割据”云贵川三省,在海外还有缅甸大部,这个势力之强大、崛起之迅速,都让蒋介石政府如坐针毡,对于西华的情报工作,现在成为了特务处的最优先级别。其实不止于特务处,唐纵知道,国民党的其它特务机构,例如徐恩曾领导的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即后来的中统),都踊跃派出了大批特务,大家都想尽快获取有效情报,赢得蒋总统的重视和褒奖。
由于对西华情报工作的极端重视,他向戴笠申请,亲自来西华。他希望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获得准确的第一手情报。
他是二月份刚过完年就到西华总部所在的城市重庆的,来了才知道,西华的管控有多么严格,他们占领重庆才短短一个多月,可是这个城市已经完全不是他以前印象中的那个喧闹、肮脏、袍哥横行的重庆了。
他是以商人来四川购货的名义,来到重庆的。他对新重庆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共产党像是把整个城市洗刷了一遍,街道上连垃圾都没有了,到处是树起的新垃圾桶;戴着红袖标的“城管”走来走去,管理着市容;街边的房子,本来都是积垢几十年的,在城管的帮助下,全部被清洗过,破烂的地方还统统修补了。整个城市似乎焕然一新,单单这第一眼直接的印象,就让他感到有些恐惧,共产党对城市的治理能力,居然深入到了这个程度,民国的城市,何曾干净到这个程度?
他也感受到了共产党管控的严密,在朝天门码头上船的时候,共产党设立了关卡,有所谓的“民事侦缉警察”,对商人们进行简单询问,然后发给“通行证”,登记姓名和相貌特征,规定只能在本城使用,如果要去其它地方,需要换发当地的新通行证。
他还注意到,共产党大规模地设立了“民兵”组织,在重庆的街头,这些民兵不断巡查,他们都携带有武器,想在街头搞事,恐怕分分钟就会被镇压。民兵的数量也太多了,他在和客店服务员聊天的时候知道,民兵总数高达人口的10%,这是西华的公开信息,而且民兵也是要接受军事训练的,并不是扛着枪做个样子。
所以他敏锐地感觉到,他们这一群人一起活动,风险太大了,到重庆的第三天,他就把人都分散了出去,让他们到重庆其它区域,或者其余的四川城市“考察”,自己只带着一个暗卫,单独在重庆活动。
他此时庆幸于自己的谨慎。因为派到重庆的另一队人马,本来是要组织重庆情报站的,结果在拍发了第一封电报后,就覆灭了。其中有队员逃出,找到了唐纵队伍中,负责联系重庆站的人,告之了这个消息。大家的判断是,很有可能共产党有无线电测向技术,电台因此非常危险。
他的心情也非常沉重,共产党在四川,并没有掩饰自己的强大武力。其在郊区的军营,居然还有所谓对市民的“军队开放日”。他自己找到机会,在开放日,亲眼去目睹了中共的主力部队,那全副武装的强大装备,尤其是重炮、坦克等重装备,以他的见识,民国的中央军是远远比不上的。
至于这一次的任务,对于共产党领导层的了解,大部分的任务应该算完成了,其实也不用搞情报,共产党最高领导层,即西华政治局的任命名单,就公开地在他们的《新华日报》上刊登着呢。
果然匪党的领袖,还是主席。其它政治局委员,大多数是特务处有过基本了解的,但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名字,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尤其是那个最重点的目标叫李力胜的,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是一点情报都没有。
特务处早就关注上了这个李力胜,可是原来此人远在缅甸,特务处鞭长莫及,对于共产党叛徒的审判,居然没有一个人认识此人。而国民党方面,原来与中共熟悉的人士,也都没有听说过此人。到现在这个人已经在重庆了,居然还是找不到一点情报,这让他非常烦躁。
根据西华政治局的任命名单,此人明显是主席的副手,是共产党的第二把手,位次还在老牌的中共人物周恩来等人之上,在共产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如此重要的人物,居然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早在缅甸事变时,李力胜这个名字,已经名噪天下,现在更是天下皆知,可是居然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
昨天他们几个在重庆的头目,隐秘聚合会议,居然有个家伙,说是听说这个李力胜,是个年轻女人。这让大家都哈哈大笑,开什么玩笑,这太扯淡了,果然现在外面都是流言,没一句真的。
走到客店,他又回头望了望,才回到自己的房间。刚进门关上,就有人在门外敲门,他不觉皱了皱眉头。打开门,是他的一个手下,脸色有点激动,他心中一动,朝着走廊左右看了一下,没有人,然后才让他的手下进门。
关上门,小弟迫不及待地对他说:“唐秘书,那个李力胜有点消息了。”
唐纵赶紧问:“是什么消息?”
小弟告诉他,他们的人无意中在茶馆,听到有人摆龙门阵的时候,说那个李力胜还是个作曲家,民国现在很有名的歌曲《我的祖国》,就是这个李力胜作词作曲的。当时边上有人质疑这个消息,那个人还说现在学校里大家都知道,娃儿们的老师都是这样说的,不可能假。
这个情报让唐纵精神一振,虽然这不算是什么机密情报,但毕竟能让他们开始对李力胜有点了解了,总算有了点头绪。
这首歌很出名,有不少人会唱,唐纵也不止一次听过这首歌,但不记得歌词。等到小弟将歌词送来后,他想通过歌词,先看看能否有什么线索。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唐纵皱着眉头,这个李力胜,是出身江南水乡吗?大河,是长江还是黄河?多半是长江,“稻花”嘛。不过这首歌,也只能给他提供这样简单的猜想信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