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34节
火电厂现在调整成了2个,主要是考虑彼此有个备用,万一有一个电厂停电了,不止于影响钢铁和化工的生产,所以现在建设的是2个各25万千瓦的发电厂,这两个电厂每年耗费电煤不过几十万吨。海南自己就能解决,虽然海南的褐煤热量低、杂质多,但也不是不能用,这方面就不从越南进口了。
在考虑越南的煤炭的时候,她也想起越南包括柬埔寨的金矿储量也不错,让根据地的同志们依据缅甸的模式,根据她提供的地址,想办法到越南和柬埔寨也开几个金矿,增厚黄金储备。
煤炭资源主要来自越南,而铁矿石的资源,就依赖石碌铁矿了,石碌铁矿的大规模建设,已经开展了超过1年,产能逐渐上升。
按照100万吨钢铁生产的需求,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每年需要400万吨铁矿石,即差不多4吨矿石出一吨钢铁。所以石碌铁矿的产能,就是按照400万吨设计的。当下已经开采的,都正在进行储备。即对铁矿石进行破碎磨粉,储备铁精粉。1年前从美国进口的大批球磨机等设备,都已经到位,生产已经正常化,大量的铁精粉,正在仓库中不断累积。
生产硫酸的原料,硫磺和硫铁矿,也在累积中。而硝酸的主要原料是氨,所以同步建设的合成氨厂,成为了硝酸生产的前奏。而合成氨的生产,就海南的条件,目前不可能用天然气,只能是煤炭,海南自产煤炭中较好的部分,将提供给合成氨和硝酸生产,当然,这两年也会从越南进口一些无烟煤,作为原料储备。
盐酸则是以盐(氯化钠)和浓硫酸为生产原料。海南已经建立了大量的海盐生产规模,足以满足盐酸生产的需要。
纯碱的生产原料则是食盐、氨和二氧化碳,与上述产品的原料是通用的。而烧碱的生产原料主要就是盐。
除了三酸二碱,其实包括磷酸和重碱,此次也列入了化工建设的内容,所以实际上是要完成四酸三碱。
除了上述基础的无机化工以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其它化工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料也都在准备中。
海南的弱点,还是由于面积有限,所以矿种的选择范围不大,有些资源,就只能依赖进口。
除了工业上的大建设,在海南的“社会重塑”到1930年底也已初步完成。
李思华去美国后,移民速度加快,到年底,除了在李思华走之前,已经派遣的20万以外,5月到12月,共计接到移民160万人(现在历史累积数据已经达到了200万),其中,海南留下了组建部队需要的20万人,作为学生的青少年30万人,补充海南工业建设能力的20万人,合计70万人,而仍有60万移民在移民基地组织训练中。这段时间,向缅甸又输送了30万移民。
所以最后的数据是,缅甸已有移民70万人,海南留下了70万人,还有60万人将在未来3个月向缅甸输送。接下来的时间,山东将几乎以每月22万~30万人的数据向海南输送移民,海南则差不多每月留下5~6万青少年和适合部队的兵员,将每月20万以上的人口输运缅甸。
因此不计算即将移民的那部分人口,海南现有人口规模也已经达到了350万人。并将在1年后达到410万人左右。经过“社会重塑”,其实新的人口结构已经基本上成型:
一、工业人口30万左右,加上其家属约100万人(其中很多留下的移民是单身或仅余个把家属)。工业人口目前已经以参与大工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其余工厂建设等性质组织起来,不仅是建设,而且是在教育和培训中。家属则大量安排城区和厂区社会服务业的工作。他们将是未来城市的主体。在工人和家属中,也组建了各级民兵组织。全民皆兵,在这个时代是必要的。
二、城市商业、小商业个体人口15万左右。这是最复杂的一群人口,是海南各县城的老居民,他们其中比较进步的部分人群,已经被吸收进入了工业人口和社会服务业,但仍有部分人以个体商业或其它方式谋生。
三、学生接近70万人。学生中包括几个部分,按照正常学制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的;参加工业技术学校的各级培训和教育的;以及在刚刚设立的海南大学进行高等教育的,还有直接在大工业区附设的工业培训学校就读的。很多年龄较大的学生,其实已经开始参与工业建设,他们将是工业人口的主要储备力量。
四、农业人口约80万人,设立了差不多180个“乡寨”,种植着大约400万亩耕地,以及进行大量的多种种植、养殖和手工经济。
五、林业人口约45万人,设立了10个农场,这些农场除了拥有约100万亩的耕地外,管理的林地范围已经超过了1500万亩。他们除了进行规模化的种植外,广泛开展了林地综合经济,从采集、养殖、手工业到初级工业加工等。每个农场设立了一个民兵师,作为民兵的主要武装。
六、主力部队约20万人,包括已经成型的4个师,以及军事训练中的11个师(逐渐满员中),总共15个师。地方部队也是20万人,分布在海南各地,都成守卫、地方安全的主要力量。
1930年,海南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6亿斤,在连续两年的强化积肥和改进耕作技术后,亩产超过了320斤。按照不计移民人口的海南本土350万人计算,人均粮食超过了450斤,平均每个人一天有1.2斤米。且由于大量养殖家鸡鸭牛羊猪等,人均食用肉食量是以前的十倍以上(以前绝大多数人,其实可以说是全年无肉食),这导致粮食的人均消费量有所下降。所以整体上,海南粮食已经能自给有余,并开启了超过2亿斤米的粮食储备。
现在从缅甸进口稻米已经停止,在缅甸的采购全部由移民当地消化和战略储备。而李思华从美国的进口稻米和肉食,主要用来补贴中转移民的需求;进口的小麦和玉米,则用来与海南之间的其它粮食进行调剂。
在美国的李思华,则碰上了一件稀罕事,中华民国的驻美公使施肇基,要来拜访她。她对于此人,印象中是一位从清末一直持续到民国的老牌外交官,在1935年中美关系升级后,还会正式出任民国驻美的第一任大使。
类似此人的外交官,在民国政坛很有几位,例如王正廷等。李思华对他们的印象是,这些人是民国蒋介石政府在外交上的“职业经理人”,不算是国民党的同志,只是利用其外交经验和在美人脉而已。
不过,施肇基来找她干什么呢?她在美国,与民国在美的官方人士,素来不来往。实际上,如果不是为了招生,找了司徒美堂,恐怕她与所谓“华界”都不会有来往。现在她经常接到一些所谓“华界”组织的邀请,但从来不参加。这些人对她的印象都是,这是一位高傲的大小姐,只和美国上流社会往来,几乎不参与华侨的活动。
李思华想,无所谓,反正就见一面呗。看看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施肇基却是对李思华非常好奇,来的路上,他还在阅读关于李思华的资料,可以说心中充满了惊异。
他之所以要拜访李思华,是因为蒋总统的亲自点名。现在李思华在民国上层,已经很有点名气,虽然不是人所周知,但确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奇女子。这主要是拜香港媒体所赐。自从香港媒体报道她后,各媒体都当成很有新闻性和传奇性的奇闻异事,接着被广州、上海、北平等地的媒体接二连三报道,可谓名噪一时。很多人都知道,在美国有那么一位真正进入上流社会的,并代表一个强大财团的华人女子。
施肇基到了美国之后,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下李思华,发现她是一个名叫安华财团的话事人,确实在美国地位非凡,是德州财团的重要一员,代表着美国南部的利益集团。安华旗下的安利股份、百事可乐,都是美国股市上的明星股,即使在股灾后也很快恢复了元气。
施肇基意识到,这个女子背后肯定有一张非常高、非常大的人脉网络。按照最新的了解,她与美国的农业、钢铁、化工、军火、机械等顶层的财阀和公司高层,都有密切的往来,已经是德州财团中最活跃的代表,很多时候,她甚至代替麦基逊,代表德州财团的意见,要知道麦基逊是公认的德州财团的话事人。所以这个女子在商界的崇高地位,可想而知。如果不是他确知实有此人,别人当故事讲给他的话,他肯定不会相信。
这个时候的美国,仍然是《排华法案》肆虐的时代,华人在美国,人数既少,更是地位低下。突然出现了这么个异数,还是个年轻女子,他自己都非常惊异,更不要说那些国人了。
不过施肇基想着,蒋总统的意图,恐怕人家不会有什么兴趣,她可不是司徒美堂那种,心向中华的老人,恐怕是典型的“世界公民”,不会对于支持常政府有什么兴趣的。
施肇基与李思华两人握手寒暄,他注意到李思华的国语非常标准和流利,这让他有些纳闷,怎么感觉李思华的国语里面,是以北平话为基础的呢?她不是广东人吗?
施肇基问李思华:“李女士在北平待过吗?”
李思华诧异:“没有啊。施先生为什么这样说?”
施肇基笑着回答说,他感觉李女士的口音非常北平,以为她在北方呆过呢。
李思华笑笑,说自己在国内,只待过广东和香港,确实没有去过内地。不过当年自己的老师国语很好,也许是受他影响吧。
作为老练的外交官,施肇基和李思华聊得很轻松,他表示自己刚上任不久,想拜访一些在美国卓有成就的华人华侨。李女士现在名震美国,在民国更是声誉高隆,他来到美国就想有机会拜访,今天终于如愿。
李思华从容答复,施肇基观察,这个女子果然不同凡俗,那种典型上位者的态势,根本不是他见过的其它女子所有的。与其将她当成柔弱的女子,还不如当她是蒋总统那样意志坚定、说一不二的领袖。她目光锐利坚定,说话直截了当、清晰明白,根本不绕弯子,倒是真的有些美国上位者的样子。
最后,施肇基说出来意,他是奉蒋总统的委托,来看望李女士。蒋总统期望,李女士能够以自身在美国的地位和实力,帮助民国在美国的一些工作,说白了就是协助公关。当然说不出口的,就是如果能帮常政府搞点钱,不管是从美国政府还是她自己,那就更加欢迎了。所谓民国不会忘记李女士的贡献的。
李思华有点哭笑不得,敲竹杠居然敲到我的头上来了。这个蒋介石,简直是不知所谓。
她很直接地对施肇基说,施先生是著名的外交家,专业人士,我很钦佩。不过与国民政府打交道,就免了吧,我没有兴趣。蒋家和宋家联姻等事情,我都有所了解,对其人品行事,颇不以为然,不愿与此等人交往。我的事业不在民国,相信蒋介石的手再长,也伸不到我这里。还请施先生帮我委婉回绝。
施肇基其实毫不意外,他觉得李思华这样的洋派人物,如何会看得起蒋介石这样的民国军阀呢,能同意才怪了。
施肇基走后,李思华寻思,今后需要更注意短期对自己身份的掩护了。
她想起前一段时间,麦基逊曾经问她,安华为什么在那个叫海南的岛屿上,投资那么多工业?而且这个海南,据说还与共产主义有关系。自从聘请了大批美国公司去海南后,安华投资海南的消息就在美国传开了。
当时候李思华的回答是这样的。海南其实是安华熟悉的某部军阀的后手,不是什么苏联式的红色政权,那些过去的美国公司,应该能证实这一点。至于号称社会主义之类的,这年头这种词汇,就像民主、自由一样,都是政治人物时髦的口号,用来忽悠人心的,德国都有社会主义工人党呢,英国执政中的工党,更是号称社会主义。海南要真的是红色政权,我是个大资本家,安华是私人财团,怎么可能深入合作呢?
麦基逊认可李思华的回答,因为他的想法也差不多,李思华和安华,吃饱了撑的,才会去支持红色政权。那个海岛,多半也是打出一个反对国民政府的口号而已。甚至他有一个猜想,因为传来的消息据称说,那个海岛的反民国武装领袖,叫做李力胜,和李思华是一个姓氏,也许这个李力胜,就是李思华的亲戚长辈。听说东方人,是很重视这种亲属之间的裙带关系的。
第58章 大采购与大招聘
1931年1月的一天,德州的天冷得像冰窖一样。李思华却悄悄地打开了一丝窗缝,她需要让自己冷静一下。
她的烦恼,是由于回忆起我党中央,这个时候王民,开始领导中央了,接下来的几年,这个人和他的团队,导致了我党历史上最大的损失。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积累起来的我党菁英,由此丧失大半。直到1935年毛泽东变成主席后,情况才得以好转。这种历史大趋势,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去改变。
吹了一小会冷风,让自己平静了下来,李思华才关上窗,坐下来,强迫自己将心思转到工作上。
时间进入了1931年,她被压抑的大采购和大招聘的意愿,终于可以完全爆发了。这个时候无论是美国的大批企业,还是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工人,都绝望了,失业的人数已经超过600万,而到今年年底,更会超过1300万。今年银行会破产1400家,而各种工业企业,最后破产的会高达14万家。
从1931年开始,美国经济进入了所谓的“紧缩螺旋”,农业地区情况更加糟糕,最近德州财团聚会时,家主们对于农场情况的叹息就是明证。矿业、钢铁业、造船业,金融业,一个一个行业正在大批破产。大采购和大招聘的良机已至。
她盘算着自己的家底,收入方面,原来的现金总量11亿美元,经过操作股票反弹,增加了1亿美元,总共是12亿美元。支出方面,预计石碌工业体总支出将达到2亿美元,对移民和海南食品和其它资源的支持2年内1亿美元,教育计划留足1亿美元,武器装备开支3亿美元,去掉这些,自己能动用的资金总量,大约是5亿美元,留下1亿美元备用,那么实际上就是4亿美元可用,其实还是她最早计划的数字,加上石碌工业体,整个工业采购仍然是约6亿美元。
根据上述数据,她决定今年要花出去2亿美元,明年再花2亿美元,其后如果还要增加开支,就看1932年那场股票大反弹以及黄金方面的储备增加了。
随着李思华指令的发出,寄居在安利系统上的全美工业采购网络,就像一头巨兽站起了身,对于2年多积累的目标发起了全面进攻。
米歇尔是一家仪器仪表公司的老板,他的公司生产各种压力表、水平仪、化学分析仪器、测长仪、显微镜、平衡仪、油表等。他一向为自己的公司而自豪,自豪他们能生产多种多样的几十种不同的仪器仪表,而这些仪器仪表,是科技研究进步的利器,也是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用具,“我们是工业品质的保证。”这是他企业的座右铭。
然而,这一天他沮丧地坐在办公桌前,一言不发,桌上还摆着一瓶白兰地,他的身上,满是酒渍。他的公司,破产了,债权人要求他,今天必须搬出他的办公室,彻底滚蛋。
一个男人轻声地走进办公室,他看上去五十出头,名叫威尔森,是这家仪器仪表公司的总工程师。他充满希望的眼睛看着米歇尔,却逐渐地眼神暗淡了。他想着,我该怎么办?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了,家庭的房贷怎么还呢?难道让一家人都被赶出门去睡大街?已经找了很长时间的其它工作了,可是完全没有机会,现在根本没有公司招人,他开始绝望了。
米歇尔发现了他,突然大哭起来:“威尔森,我们……我们彻底完了。”威尔森的心仿佛坠入了冰窟,有点绞痛。米歇尔已经完了,可我也完了,妻子和美丽的女儿该怎么办?
门口响起一阵喧嚣,债权人闯了进来,他带着几个人。他对米歇尔吼了一声:“米歇尔先生,你该滚了,这里已经不属于你!”然后转身对这一个拉丁裔外表的男人讨好地说:“亚历克斯先生,您已经看过外面的车间和工厂了,这里是办公室区域。”
那位亚历克斯先生,笑了笑说:“我只购买设备,所有的设备。将它们卖到国外。至于这里所有的房子,你自己留下吧。”
债权人苦笑了一声,米歇尔完蛋了,可自己也是元气大伤。现在还有谁买完整的工厂呢?人家能把生产线和设备买走,自己已经算走运了。他随即问亚历克斯:“价格还能不能涨一点?0万美元吧?”
亚历克斯回答:“我只能出到8万美元。你应该很清楚,现在这已经是个很高的价格,没有我的话,你甚至不能找到肯出5万美元的买家。实际上,如果不是我有出口的渠道,我也不会买,现在有谁会买这些没用的设备呢?”
米歇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愤怒地说:“8万美元?我在这家工厂的投资,50万美元都不止!”
亚历克斯不动声色,债权人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吧,我们签约。就8万美元。”
威尔森站在边上,像一根木头。他感觉自己已经毫无知觉,最后的希望破灭了,这家公司完了,连设备和生产线都要被卖到国外,彻底没希望了。自己怎么办?他手脚冰凉。
亚历克斯签完字,却转头询问他:“你是威尔森?是这家公司的总工程师吗?也许我能为你提供一份工作。”
威尔森没有一下子醒悟过来,他茫然地应答:“我是威尔森……你说什么?能为我提供一份工作?”他震惊地睁大了双眼。
亚历克斯笑了笑:“也许我们可以到你原来的办公室,聊一聊?”
威尔森带着亚历克斯,找到了原来自己的办公室,两人坐下来。
亚历克斯平静地向威尔森叙述,这些生产线和设备,会送到远东,在那里重建一个仪器仪表工厂,生产现在这家企业能够生产的一切仪器仪表。威尔森的新工作,就是到这家远东的新企业,去担任总工程师,他可以携带家眷,薪酬是3000美元一年,工作合同至少要3年,金主有权要求干满5年,每年根据绩效可能提升薪水。
远东的消费水平很低,所以3000美元是笔大钱,威尔森因此可以存下不少,哪怕放弃现在的房子也没有关系,或者自行决定,每年继续偿还在美国的房贷。
如果接受这份工作,威尔森还应该帮助金主,在他们原来公司寻找十几个关键岗位的工程师以及高级技工,一起去远东,构成新工厂初期的核心技术团队。他们将承担起对新工厂的远东员工,教育和培训的义务,这是他们薪酬对应的基本职责,3年到5年的时间,就是用来完成这个教育和培训过程的。
威尔森已经醒悟了过来,他思考着,他没有去关心为什么这个亚历克斯先生,居然知道他房贷快要支持不住的消息,而是考虑着自己能够说服同事的问题。至于去远东那种鬼地方,自己本来都要死的人了,还考虑这个?
他慎重地对亚历克斯说:“我自己决定接受这个工作,去远东。但对于能够说服多少同事,我没有太大把握,不过至少说服几个人,是没有问题的。”
亚历克斯无所谓地说:“能现在说服几个人也行。剩下的,你先保持联系,以后的日子更加艰难,很多人自己最终会说服自己的,到时候还想再去的,你让他们联系我。”
就这样,一家在美国尚属先进的仪器仪表公司,全部的生产线和设备,在1个多月后就抵达了远东,一个叫海南的岛屿。威尔森带着其它7名同事,安置好家人,在3个月后抵达了工厂,他暂时没有敢携带家眷。
他发现,就在这3个月,按照美国工厂厂房车间的尺寸,复制的新厂房居然已经在新厂址建设起来,只要他们安装调试好设备,工厂的生产能力就基本恢复了。不过,当他了解工人的程度后,他决定,先用半年的时间培训吧,这些家伙,现在是做不好事的。
然而又过了3个月后,威尔森先生拍了电报给他的妻子,让她带着孩子们都来远东吧,这里不错,可以很好地生活。至于美国,至少要等3年后才能考虑是否回去了。
类似的故事,密集地发生在了全美超过30个工业城市的各个工厂。
道奇公司的副总裁泰勒先生,满面笑容,走进了李思华的办公室。
他实际上心头一包苦水。他是来道歉的,试图来挽回生意。
在去年的8月,李思华的安华集团,曾经向道奇询价。安华告诉道奇,他们打算在远东设立一个卡车生产基地,希望道奇出售其旗下各种卡车、载重车、厢式货车的生产线和知识产权。
安华的询价,当时被道奇当成了笑话。如果只转让一款车型,那么还有得谈,安华的需求,却是要了道奇的半壁江山。何况远东那个落后的鬼地方,怎么可能生产卡车呢?泰勒当时是此事的负责人,他毫无犹豫地回绝了安华,态度还很傲慢。
当时李思华搁下了此事,美国的汽车生产商们,这个时候还充满傲气,他们不知道在大萧条中,他们的损失一点都不比钢铁业来得少。经济危机下有多少美国人还能买得起新车呢?她决定等一等再说。何况,就算美国找不到合适的,还有德国人,大萧条德国的经济都跌去了一半,肯定愿意做这个生意。
李思华本来是考虑有了钢铁业和橡胶轮胎业两个工业基地,那么生产卡车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卡车无论对于军事还是民用运输,都是非常关键的。至于轿车之类,不是她现在考虑的。所以她才让人当时向道奇询价,没想到道奇已经被克莱斯勒收购了,还是那么傲气。
事情一搁下就是5个多月,美国的汽车业变得极为不妙,老板们也变得非常恐慌。这时候克莱斯勒有高层,想起被泰勒拒绝的安华集团了。他们原来对安华不熟悉,可是一调查吓了一大跳,这个安华主导了德州的军火业,正在向远东提供3亿美元的武器弹药,他们还在远东建立钢铁和化工生产基地,投资可能会达到2亿美元。显然,这是一只隐藏的巨鳄,是当下不多的有着巨大购买力的超级金主。
于是,泰勒和道奇的总裁,被叫到克莱斯勒总部狠狠地训了一顿,要求他们务必重新和安华建立良好关系,促成这笔大交易,现在还有什么是不能卖的呢?我们是资本主义啊。
道奇的总裁,回去后又狠狠地训了泰勒。他要求泰勒,必须促成此事,达成总公司的要求,否则就请泰勒滚蛋吧。在这个汽车业前所未有的寒冬,你泰勒有本事,就再找个好工作。
所以一肚子苦水的泰勒,只有舔下脸来,重新找上安华,费了不少周折,才得到了面见李思华会谈的机会。
李思华微笑着,听着泰勒对于道奇公司各方面的吹嘘。她最后摇摇手停下了泰勒的叙述,轻轻地说:
“泰勒先生,我们既然向道奇就建立远东生产基地询价,自然是对于道奇公司已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对于你们的优势和劣势都知道得很清楚。”
“所以我们只需要很简单的一个决定。我们对于上一次的要求不变,关键是价格。价格合适我们就做,否则就结束。”
泰勒紧张地咽了一口口水,他实现自然准备过价格,他的心理底线是4千万美元,于是他说:“全部一口价,6000万美元。”
李思华摇了摇头,说:“泰勒先生,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价格。这个价格只是汽车业蓬勃发展时的价格。而现在我提供的机会,是减少你们资产损失的机会,这些生产线留着,也许几年都没用,只会逐渐腐朽,最后可能一钱不值。”
泰勒试图反驳,但李思华没有继续给他说话的机会,而是直截了当地对他说:“我不喜欢讨价换价,我出2000万美元,这是我的最后决定。”
在考虑越南的煤炭的时候,她也想起越南包括柬埔寨的金矿储量也不错,让根据地的同志们依据缅甸的模式,根据她提供的地址,想办法到越南和柬埔寨也开几个金矿,增厚黄金储备。
煤炭资源主要来自越南,而铁矿石的资源,就依赖石碌铁矿了,石碌铁矿的大规模建设,已经开展了超过1年,产能逐渐上升。
按照100万吨钢铁生产的需求,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每年需要400万吨铁矿石,即差不多4吨矿石出一吨钢铁。所以石碌铁矿的产能,就是按照400万吨设计的。当下已经开采的,都正在进行储备。即对铁矿石进行破碎磨粉,储备铁精粉。1年前从美国进口的大批球磨机等设备,都已经到位,生产已经正常化,大量的铁精粉,正在仓库中不断累积。
生产硫酸的原料,硫磺和硫铁矿,也在累积中。而硝酸的主要原料是氨,所以同步建设的合成氨厂,成为了硝酸生产的前奏。而合成氨的生产,就海南的条件,目前不可能用天然气,只能是煤炭,海南自产煤炭中较好的部分,将提供给合成氨和硝酸生产,当然,这两年也会从越南进口一些无烟煤,作为原料储备。
盐酸则是以盐(氯化钠)和浓硫酸为生产原料。海南已经建立了大量的海盐生产规模,足以满足盐酸生产的需要。
纯碱的生产原料则是食盐、氨和二氧化碳,与上述产品的原料是通用的。而烧碱的生产原料主要就是盐。
除了三酸二碱,其实包括磷酸和重碱,此次也列入了化工建设的内容,所以实际上是要完成四酸三碱。
除了上述基础的无机化工以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其它化工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料也都在准备中。
海南的弱点,还是由于面积有限,所以矿种的选择范围不大,有些资源,就只能依赖进口。
除了工业上的大建设,在海南的“社会重塑”到1930年底也已初步完成。
李思华去美国后,移民速度加快,到年底,除了在李思华走之前,已经派遣的20万以外,5月到12月,共计接到移民160万人(现在历史累积数据已经达到了200万),其中,海南留下了组建部队需要的20万人,作为学生的青少年30万人,补充海南工业建设能力的20万人,合计70万人,而仍有60万移民在移民基地组织训练中。这段时间,向缅甸又输送了30万移民。
所以最后的数据是,缅甸已有移民70万人,海南留下了70万人,还有60万人将在未来3个月向缅甸输送。接下来的时间,山东将几乎以每月22万~30万人的数据向海南输送移民,海南则差不多每月留下5~6万青少年和适合部队的兵员,将每月20万以上的人口输运缅甸。
因此不计算即将移民的那部分人口,海南现有人口规模也已经达到了350万人。并将在1年后达到410万人左右。经过“社会重塑”,其实新的人口结构已经基本上成型:
一、工业人口30万左右,加上其家属约100万人(其中很多留下的移民是单身或仅余个把家属)。工业人口目前已经以参与大工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其余工厂建设等性质组织起来,不仅是建设,而且是在教育和培训中。家属则大量安排城区和厂区社会服务业的工作。他们将是未来城市的主体。在工人和家属中,也组建了各级民兵组织。全民皆兵,在这个时代是必要的。
二、城市商业、小商业个体人口15万左右。这是最复杂的一群人口,是海南各县城的老居民,他们其中比较进步的部分人群,已经被吸收进入了工业人口和社会服务业,但仍有部分人以个体商业或其它方式谋生。
三、学生接近70万人。学生中包括几个部分,按照正常学制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的;参加工业技术学校的各级培训和教育的;以及在刚刚设立的海南大学进行高等教育的,还有直接在大工业区附设的工业培训学校就读的。很多年龄较大的学生,其实已经开始参与工业建设,他们将是工业人口的主要储备力量。
四、农业人口约80万人,设立了差不多180个“乡寨”,种植着大约400万亩耕地,以及进行大量的多种种植、养殖和手工经济。
五、林业人口约45万人,设立了10个农场,这些农场除了拥有约100万亩的耕地外,管理的林地范围已经超过了1500万亩。他们除了进行规模化的种植外,广泛开展了林地综合经济,从采集、养殖、手工业到初级工业加工等。每个农场设立了一个民兵师,作为民兵的主要武装。
六、主力部队约20万人,包括已经成型的4个师,以及军事训练中的11个师(逐渐满员中),总共15个师。地方部队也是20万人,分布在海南各地,都成守卫、地方安全的主要力量。
1930年,海南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6亿斤,在连续两年的强化积肥和改进耕作技术后,亩产超过了320斤。按照不计移民人口的海南本土350万人计算,人均粮食超过了450斤,平均每个人一天有1.2斤米。且由于大量养殖家鸡鸭牛羊猪等,人均食用肉食量是以前的十倍以上(以前绝大多数人,其实可以说是全年无肉食),这导致粮食的人均消费量有所下降。所以整体上,海南粮食已经能自给有余,并开启了超过2亿斤米的粮食储备。
现在从缅甸进口稻米已经停止,在缅甸的采购全部由移民当地消化和战略储备。而李思华从美国的进口稻米和肉食,主要用来补贴中转移民的需求;进口的小麦和玉米,则用来与海南之间的其它粮食进行调剂。
在美国的李思华,则碰上了一件稀罕事,中华民国的驻美公使施肇基,要来拜访她。她对于此人,印象中是一位从清末一直持续到民国的老牌外交官,在1935年中美关系升级后,还会正式出任民国驻美的第一任大使。
类似此人的外交官,在民国政坛很有几位,例如王正廷等。李思华对他们的印象是,这些人是民国蒋介石政府在外交上的“职业经理人”,不算是国民党的同志,只是利用其外交经验和在美人脉而已。
不过,施肇基来找她干什么呢?她在美国,与民国在美的官方人士,素来不来往。实际上,如果不是为了招生,找了司徒美堂,恐怕她与所谓“华界”都不会有来往。现在她经常接到一些所谓“华界”组织的邀请,但从来不参加。这些人对她的印象都是,这是一位高傲的大小姐,只和美国上流社会往来,几乎不参与华侨的活动。
李思华想,无所谓,反正就见一面呗。看看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施肇基却是对李思华非常好奇,来的路上,他还在阅读关于李思华的资料,可以说心中充满了惊异。
他之所以要拜访李思华,是因为蒋总统的亲自点名。现在李思华在民国上层,已经很有点名气,虽然不是人所周知,但确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奇女子。这主要是拜香港媒体所赐。自从香港媒体报道她后,各媒体都当成很有新闻性和传奇性的奇闻异事,接着被广州、上海、北平等地的媒体接二连三报道,可谓名噪一时。很多人都知道,在美国有那么一位真正进入上流社会的,并代表一个强大财团的华人女子。
施肇基到了美国之后,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下李思华,发现她是一个名叫安华财团的话事人,确实在美国地位非凡,是德州财团的重要一员,代表着美国南部的利益集团。安华旗下的安利股份、百事可乐,都是美国股市上的明星股,即使在股灾后也很快恢复了元气。
施肇基意识到,这个女子背后肯定有一张非常高、非常大的人脉网络。按照最新的了解,她与美国的农业、钢铁、化工、军火、机械等顶层的财阀和公司高层,都有密切的往来,已经是德州财团中最活跃的代表,很多时候,她甚至代替麦基逊,代表德州财团的意见,要知道麦基逊是公认的德州财团的话事人。所以这个女子在商界的崇高地位,可想而知。如果不是他确知实有此人,别人当故事讲给他的话,他肯定不会相信。
这个时候的美国,仍然是《排华法案》肆虐的时代,华人在美国,人数既少,更是地位低下。突然出现了这么个异数,还是个年轻女子,他自己都非常惊异,更不要说那些国人了。
不过施肇基想着,蒋总统的意图,恐怕人家不会有什么兴趣,她可不是司徒美堂那种,心向中华的老人,恐怕是典型的“世界公民”,不会对于支持常政府有什么兴趣的。
施肇基与李思华两人握手寒暄,他注意到李思华的国语非常标准和流利,这让他有些纳闷,怎么感觉李思华的国语里面,是以北平话为基础的呢?她不是广东人吗?
施肇基问李思华:“李女士在北平待过吗?”
李思华诧异:“没有啊。施先生为什么这样说?”
施肇基笑着回答说,他感觉李女士的口音非常北平,以为她在北方呆过呢。
李思华笑笑,说自己在国内,只待过广东和香港,确实没有去过内地。不过当年自己的老师国语很好,也许是受他影响吧。
作为老练的外交官,施肇基和李思华聊得很轻松,他表示自己刚上任不久,想拜访一些在美国卓有成就的华人华侨。李女士现在名震美国,在民国更是声誉高隆,他来到美国就想有机会拜访,今天终于如愿。
李思华从容答复,施肇基观察,这个女子果然不同凡俗,那种典型上位者的态势,根本不是他见过的其它女子所有的。与其将她当成柔弱的女子,还不如当她是蒋总统那样意志坚定、说一不二的领袖。她目光锐利坚定,说话直截了当、清晰明白,根本不绕弯子,倒是真的有些美国上位者的样子。
最后,施肇基说出来意,他是奉蒋总统的委托,来看望李女士。蒋总统期望,李女士能够以自身在美国的地位和实力,帮助民国在美国的一些工作,说白了就是协助公关。当然说不出口的,就是如果能帮常政府搞点钱,不管是从美国政府还是她自己,那就更加欢迎了。所谓民国不会忘记李女士的贡献的。
李思华有点哭笑不得,敲竹杠居然敲到我的头上来了。这个蒋介石,简直是不知所谓。
她很直接地对施肇基说,施先生是著名的外交家,专业人士,我很钦佩。不过与国民政府打交道,就免了吧,我没有兴趣。蒋家和宋家联姻等事情,我都有所了解,对其人品行事,颇不以为然,不愿与此等人交往。我的事业不在民国,相信蒋介石的手再长,也伸不到我这里。还请施先生帮我委婉回绝。
施肇基其实毫不意外,他觉得李思华这样的洋派人物,如何会看得起蒋介石这样的民国军阀呢,能同意才怪了。
施肇基走后,李思华寻思,今后需要更注意短期对自己身份的掩护了。
她想起前一段时间,麦基逊曾经问她,安华为什么在那个叫海南的岛屿上,投资那么多工业?而且这个海南,据说还与共产主义有关系。自从聘请了大批美国公司去海南后,安华投资海南的消息就在美国传开了。
当时候李思华的回答是这样的。海南其实是安华熟悉的某部军阀的后手,不是什么苏联式的红色政权,那些过去的美国公司,应该能证实这一点。至于号称社会主义之类的,这年头这种词汇,就像民主、自由一样,都是政治人物时髦的口号,用来忽悠人心的,德国都有社会主义工人党呢,英国执政中的工党,更是号称社会主义。海南要真的是红色政权,我是个大资本家,安华是私人财团,怎么可能深入合作呢?
麦基逊认可李思华的回答,因为他的想法也差不多,李思华和安华,吃饱了撑的,才会去支持红色政权。那个海岛,多半也是打出一个反对国民政府的口号而已。甚至他有一个猜想,因为传来的消息据称说,那个海岛的反民国武装领袖,叫做李力胜,和李思华是一个姓氏,也许这个李力胜,就是李思华的亲戚长辈。听说东方人,是很重视这种亲属之间的裙带关系的。
第58章 大采购与大招聘
1931年1月的一天,德州的天冷得像冰窖一样。李思华却悄悄地打开了一丝窗缝,她需要让自己冷静一下。
她的烦恼,是由于回忆起我党中央,这个时候王民,开始领导中央了,接下来的几年,这个人和他的团队,导致了我党历史上最大的损失。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积累起来的我党菁英,由此丧失大半。直到1935年毛泽东变成主席后,情况才得以好转。这种历史大趋势,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去改变。
吹了一小会冷风,让自己平静了下来,李思华才关上窗,坐下来,强迫自己将心思转到工作上。
时间进入了1931年,她被压抑的大采购和大招聘的意愿,终于可以完全爆发了。这个时候无论是美国的大批企业,还是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工人,都绝望了,失业的人数已经超过600万,而到今年年底,更会超过1300万。今年银行会破产1400家,而各种工业企业,最后破产的会高达14万家。
从1931年开始,美国经济进入了所谓的“紧缩螺旋”,农业地区情况更加糟糕,最近德州财团聚会时,家主们对于农场情况的叹息就是明证。矿业、钢铁业、造船业,金融业,一个一个行业正在大批破产。大采购和大招聘的良机已至。
她盘算着自己的家底,收入方面,原来的现金总量11亿美元,经过操作股票反弹,增加了1亿美元,总共是12亿美元。支出方面,预计石碌工业体总支出将达到2亿美元,对移民和海南食品和其它资源的支持2年内1亿美元,教育计划留足1亿美元,武器装备开支3亿美元,去掉这些,自己能动用的资金总量,大约是5亿美元,留下1亿美元备用,那么实际上就是4亿美元可用,其实还是她最早计划的数字,加上石碌工业体,整个工业采购仍然是约6亿美元。
根据上述数据,她决定今年要花出去2亿美元,明年再花2亿美元,其后如果还要增加开支,就看1932年那场股票大反弹以及黄金方面的储备增加了。
随着李思华指令的发出,寄居在安利系统上的全美工业采购网络,就像一头巨兽站起了身,对于2年多积累的目标发起了全面进攻。
米歇尔是一家仪器仪表公司的老板,他的公司生产各种压力表、水平仪、化学分析仪器、测长仪、显微镜、平衡仪、油表等。他一向为自己的公司而自豪,自豪他们能生产多种多样的几十种不同的仪器仪表,而这些仪器仪表,是科技研究进步的利器,也是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用具,“我们是工业品质的保证。”这是他企业的座右铭。
然而,这一天他沮丧地坐在办公桌前,一言不发,桌上还摆着一瓶白兰地,他的身上,满是酒渍。他的公司,破产了,债权人要求他,今天必须搬出他的办公室,彻底滚蛋。
一个男人轻声地走进办公室,他看上去五十出头,名叫威尔森,是这家仪器仪表公司的总工程师。他充满希望的眼睛看着米歇尔,却逐渐地眼神暗淡了。他想着,我该怎么办?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了,家庭的房贷怎么还呢?难道让一家人都被赶出门去睡大街?已经找了很长时间的其它工作了,可是完全没有机会,现在根本没有公司招人,他开始绝望了。
米歇尔发现了他,突然大哭起来:“威尔森,我们……我们彻底完了。”威尔森的心仿佛坠入了冰窟,有点绞痛。米歇尔已经完了,可我也完了,妻子和美丽的女儿该怎么办?
门口响起一阵喧嚣,债权人闯了进来,他带着几个人。他对米歇尔吼了一声:“米歇尔先生,你该滚了,这里已经不属于你!”然后转身对这一个拉丁裔外表的男人讨好地说:“亚历克斯先生,您已经看过外面的车间和工厂了,这里是办公室区域。”
那位亚历克斯先生,笑了笑说:“我只购买设备,所有的设备。将它们卖到国外。至于这里所有的房子,你自己留下吧。”
债权人苦笑了一声,米歇尔完蛋了,可自己也是元气大伤。现在还有谁买完整的工厂呢?人家能把生产线和设备买走,自己已经算走运了。他随即问亚历克斯:“价格还能不能涨一点?0万美元吧?”
亚历克斯回答:“我只能出到8万美元。你应该很清楚,现在这已经是个很高的价格,没有我的话,你甚至不能找到肯出5万美元的买家。实际上,如果不是我有出口的渠道,我也不会买,现在有谁会买这些没用的设备呢?”
米歇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愤怒地说:“8万美元?我在这家工厂的投资,50万美元都不止!”
亚历克斯不动声色,债权人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吧,我们签约。就8万美元。”
威尔森站在边上,像一根木头。他感觉自己已经毫无知觉,最后的希望破灭了,这家公司完了,连设备和生产线都要被卖到国外,彻底没希望了。自己怎么办?他手脚冰凉。
亚历克斯签完字,却转头询问他:“你是威尔森?是这家公司的总工程师吗?也许我能为你提供一份工作。”
威尔森没有一下子醒悟过来,他茫然地应答:“我是威尔森……你说什么?能为我提供一份工作?”他震惊地睁大了双眼。
亚历克斯笑了笑:“也许我们可以到你原来的办公室,聊一聊?”
威尔森带着亚历克斯,找到了原来自己的办公室,两人坐下来。
亚历克斯平静地向威尔森叙述,这些生产线和设备,会送到远东,在那里重建一个仪器仪表工厂,生产现在这家企业能够生产的一切仪器仪表。威尔森的新工作,就是到这家远东的新企业,去担任总工程师,他可以携带家眷,薪酬是3000美元一年,工作合同至少要3年,金主有权要求干满5年,每年根据绩效可能提升薪水。
远东的消费水平很低,所以3000美元是笔大钱,威尔森因此可以存下不少,哪怕放弃现在的房子也没有关系,或者自行决定,每年继续偿还在美国的房贷。
如果接受这份工作,威尔森还应该帮助金主,在他们原来公司寻找十几个关键岗位的工程师以及高级技工,一起去远东,构成新工厂初期的核心技术团队。他们将承担起对新工厂的远东员工,教育和培训的义务,这是他们薪酬对应的基本职责,3年到5年的时间,就是用来完成这个教育和培训过程的。
威尔森已经醒悟了过来,他思考着,他没有去关心为什么这个亚历克斯先生,居然知道他房贷快要支持不住的消息,而是考虑着自己能够说服同事的问题。至于去远东那种鬼地方,自己本来都要死的人了,还考虑这个?
他慎重地对亚历克斯说:“我自己决定接受这个工作,去远东。但对于能够说服多少同事,我没有太大把握,不过至少说服几个人,是没有问题的。”
亚历克斯无所谓地说:“能现在说服几个人也行。剩下的,你先保持联系,以后的日子更加艰难,很多人自己最终会说服自己的,到时候还想再去的,你让他们联系我。”
就这样,一家在美国尚属先进的仪器仪表公司,全部的生产线和设备,在1个多月后就抵达了远东,一个叫海南的岛屿。威尔森带着其它7名同事,安置好家人,在3个月后抵达了工厂,他暂时没有敢携带家眷。
他发现,就在这3个月,按照美国工厂厂房车间的尺寸,复制的新厂房居然已经在新厂址建设起来,只要他们安装调试好设备,工厂的生产能力就基本恢复了。不过,当他了解工人的程度后,他决定,先用半年的时间培训吧,这些家伙,现在是做不好事的。
然而又过了3个月后,威尔森先生拍了电报给他的妻子,让她带着孩子们都来远东吧,这里不错,可以很好地生活。至于美国,至少要等3年后才能考虑是否回去了。
类似的故事,密集地发生在了全美超过30个工业城市的各个工厂。
道奇公司的副总裁泰勒先生,满面笑容,走进了李思华的办公室。
他实际上心头一包苦水。他是来道歉的,试图来挽回生意。
在去年的8月,李思华的安华集团,曾经向道奇询价。安华告诉道奇,他们打算在远东设立一个卡车生产基地,希望道奇出售其旗下各种卡车、载重车、厢式货车的生产线和知识产权。
安华的询价,当时被道奇当成了笑话。如果只转让一款车型,那么还有得谈,安华的需求,却是要了道奇的半壁江山。何况远东那个落后的鬼地方,怎么可能生产卡车呢?泰勒当时是此事的负责人,他毫无犹豫地回绝了安华,态度还很傲慢。
当时李思华搁下了此事,美国的汽车生产商们,这个时候还充满傲气,他们不知道在大萧条中,他们的损失一点都不比钢铁业来得少。经济危机下有多少美国人还能买得起新车呢?她决定等一等再说。何况,就算美国找不到合适的,还有德国人,大萧条德国的经济都跌去了一半,肯定愿意做这个生意。
李思华本来是考虑有了钢铁业和橡胶轮胎业两个工业基地,那么生产卡车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卡车无论对于军事还是民用运输,都是非常关键的。至于轿车之类,不是她现在考虑的。所以她才让人当时向道奇询价,没想到道奇已经被克莱斯勒收购了,还是那么傲气。
事情一搁下就是5个多月,美国的汽车业变得极为不妙,老板们也变得非常恐慌。这时候克莱斯勒有高层,想起被泰勒拒绝的安华集团了。他们原来对安华不熟悉,可是一调查吓了一大跳,这个安华主导了德州的军火业,正在向远东提供3亿美元的武器弹药,他们还在远东建立钢铁和化工生产基地,投资可能会达到2亿美元。显然,这是一只隐藏的巨鳄,是当下不多的有着巨大购买力的超级金主。
于是,泰勒和道奇的总裁,被叫到克莱斯勒总部狠狠地训了一顿,要求他们务必重新和安华建立良好关系,促成这笔大交易,现在还有什么是不能卖的呢?我们是资本主义啊。
道奇的总裁,回去后又狠狠地训了泰勒。他要求泰勒,必须促成此事,达成总公司的要求,否则就请泰勒滚蛋吧。在这个汽车业前所未有的寒冬,你泰勒有本事,就再找个好工作。
所以一肚子苦水的泰勒,只有舔下脸来,重新找上安华,费了不少周折,才得到了面见李思华会谈的机会。
李思华微笑着,听着泰勒对于道奇公司各方面的吹嘘。她最后摇摇手停下了泰勒的叙述,轻轻地说:
“泰勒先生,我们既然向道奇就建立远东生产基地询价,自然是对于道奇公司已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对于你们的优势和劣势都知道得很清楚。”
“所以我们只需要很简单的一个决定。我们对于上一次的要求不变,关键是价格。价格合适我们就做,否则就结束。”
泰勒紧张地咽了一口口水,他实现自然准备过价格,他的心理底线是4千万美元,于是他说:“全部一口价,6000万美元。”
李思华摇了摇头,说:“泰勒先生,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价格。这个价格只是汽车业蓬勃发展时的价格。而现在我提供的机会,是减少你们资产损失的机会,这些生产线留着,也许几年都没用,只会逐渐腐朽,最后可能一钱不值。”
泰勒试图反驳,但李思华没有继续给他说话的机会,而是直截了当地对他说:“我不喜欢讨价换价,我出2000万美元,这是我的最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