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节
  最好的就是百事可乐,麦基逊们帮了忙,不但提供德州的资源,而这些家族与周边几个州的上层关系都很好,这些上层家族的产业中,不乏有经营消费品的渠道的,所以百事可乐在德州和附近几个州,很快流行了开来,这使得百事的销售规模和利润,增加得很快。
  这种情况引起了华尔街的注意,不少机构加仓了百事可乐,德州家族们买时,市值大约还不到5千万美元,而到1929年的3月,其市值已经上涨到了1.2亿美元。华尔街对德克萨斯“财团”自然非常熟悉,所以发现了几只上涨很快的股票背后,都有德州家族的推动。不过他们虽然与德州财团疏远,但到底都是美国一个大圈子里的,对方也是不好惹的。自己吃肉,别人喝点汤,也不能赶尽杀绝。华尔街背后的财团们,都把这几只股票,看成了是德州这个小财团,下场的作为。李思华操控的这些股票,因此始终没有受到华尔街的干涉。
  墨西哥的局面,已经稳定了下来。
  整个帮派,已经吸收了当地人1500多人,分布在了华瑞兹乃至德蒙德的全境,甚至在山中,开辟了两个城市战的训练基地,所以丹尼尔帮的精锐,在整个雷蒙德的黑帮和警察中,都赫赫有名,都知道这个帮派是半军事化的,非常不好惹。而最初那些黄种人,则逐渐减少和消失了,剩下的人不多。
  唐干林他们的大多数人,都已经来到了美国,开始是偷渡,随着“安华财团”逐渐在德州站稳脚跟,他们逐渐都取得了合法身份,不是长期签证,而是直接的美国身份。德州的上层打打招呼,下面的移民局和警察局,就非常容易搞定。现在丹尼尔和边境城市韦斯拉克的警察局长,以及移民局长,关系好得像是穿同一条裤子。
  接近900人,还带了在墨西哥吸收的500多的,有点文化、懂得英语的拉丁人,在取得美国合法身份后,逐渐散入了全美,尤其是那20个安利的重点城市,他们在安利各地办事处的支持下,在当地住了下来,然后与安利“业务员”们打成一片,形成了松散型的组织,随时可以动员一大批人力。当然不是用来干架,而是为了未来大量收购小工厂,而做好准备。
  他们现在的一大任务,就是根据李思华的工业规划门类,搞清楚自己分管的辖区内,有哪些可行的潜在收购目标,包括细节的情报,例如技术水平、老板信息、熟练工人和工程师的情况、华裔情况、经营状况等。对于被选中的重点目标,他们还要认识其中的雇员,尽量打听内部的情况。
  对于这些2年前还是贫苦农夫的战士们来说,这简直是折磨,显然不是他们原来擅长的。但是李思华也别无选择,她也只能赶鸭子上架,能够信任的人手,只有这些战士们。
  到最后,还是那些拉丁人,得到的情报最多、最清晰。而很多战士,其实是作为当地的武力存在。他们的组合,在一些城市,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新的“小帮派”。整体上虽然有点勉强,但这一张覆盖全美主要城市的情报和行动网,总算基本形成了。否则到时候不依赖这张网,难道靠李思华和少数同志,去寻找和收购可能的两三千家企业或者其生产线设备吗?还有未来的招聘技术人员和华裔青年等工作,都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需要这样的组织力量。
  李思华还让在华瑞兹和雷蒙特的帮派,继续寻找一些适合的拉丁人,要求最后拉丁人的人数增加到超过1000人,同时在各地安利系统的美国人中,小心翼翼地,但是逐步地发展一些人。当然,最后这些人都只会用以光明正大的帮助公司收购,而不是其它。主要的形式会是建立起向亚洲的出口公司,只是届时主要出口的是工业设备、生产线、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
  海南根据地和山东移民工作部接到李思华的指示电文后,移民的工作开始陡然加速,1928年移民不到10万,而1929的计划就要超过50万人。按照这样的人口规模,会准备好5个师的青壮进行军事训练。而且现在的师,已经是李思华在美国计划进展较为顺利的前提下,要求的1.6万人的大师。
  1.6万人编制的大师大致是参考德国二战的编制。之所以没有选择美国编制,是因为二战时美国师的编制,实在是太大,后期达到了超过2.8万人,这让李思华觉得这样的师编制太过臃肿,所以最后还是参考了德制。
  这样人数高达1.6万人的步兵师,下辖一个师指挥部,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并配有师直属侦察营、摩托化支援连、摩步营、工兵营、通信营、卫生营、新兵营、兽医连、摩托化宪兵连、摩托化邮局以及军需处和供应处各一个。 当然,这只是标准型,不同的部队,还会有很多基于这种标准之上的变形。
  另外,在10个师中,李思华还计划编制2个装甲师,按照1.2万人的编制, 下辖一个师指挥部,一个装甲团,一个装甲掷弹旅,两个摩步营,一个炮兵团,并配有师直属摩托化侦察营、重型摩步连、机械化步兵营、装甲工兵营、装甲通信营、卫生营以及军需处和供应处各一个。不过在进入缅甸的时候,是不能这样的装备的,交通条件可能不允许。
  对于重型坦克难以在缅甸以及云贵这样的山区作战的困难,她现在的想法是,总是存在一些平原作战的需求的,必须要有准备,例如在缅甸东南平原上与英国冲突的准备。另外,她还考虑干脆配置一些轻型坦克,美国标准将此时重量低于5吨的,认定为轻型坦克,这类坦克甚至可以使用卡车运载。而且美国很快会有一款很不错的m2轻型坦克,虽然这个系列中比较成熟的m2a3是1934年才成熟,但那是因为经费缺乏——美国在一战后,对于军费实在是太抠了,与后世拼命的军事武装相比,简直是两个国家。
  如果她通过德州财团投入研发费用,这款坦克估计在1932年就搞出来也不一定,那样到1933年完全可以实用。
  当然还有初级空军,要建立起一定的空军力量,为未来的大空军打下基础。先狂想一下,构建一个空军师,72架战机(三个团)+12架轰炸机(一个团)+8架运输机,要花多少钱,现在她还真的没数。尤其是轰炸机和运输机,买不买得到,都还很难说,美国自己还没有像样的轰炸机和运输机呢。
  另一个大问题就是油料,摩托化需要的基础是汽油和柴油,否则最多只能“骡马化”。解决这个问题很困难,暂时只能考虑在山区建立多个隐蔽油库,然后在战前全力输入,至少要准备好6个月以上能够满足军队战争的储备油。
  盘算完军备,李思华自嘲了一番,现在有点心态膨胀了啊,有了钱,人胆子就壮。还是要仔细执行计划,大钱还没有到手呢。
  1929年3月的一天,纽约洪门致公堂内,大佬司徒美堂,正在等候一位贵客的光临。他没有见过这位贵客,而根据事先了解的信息,他现在的心里充满好奇。
  这位贵客是位女子,而且是华人,是他的同胞,这并不值得奇怪。经常都有从大陆来的客人拜访他,毕竟他是华人在美最大的“黑帮头子”,他在致公堂内另立的“安良堂”,此时已经是全美最大的华人组织,在美国的31个城市有堂口,成员高达2万多人。要知道,这个时候全美国的华人总数,还不到20万人,这意味着他组织下的成员规模,就超过了华人总数的1/10,所以他对华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是绝对的泰山北斗。
  老头子今年已经60岁整,他的一生经历太多,很少有人物能够让他动容了,这位贵客却是个例外。
  比较奇怪的是,与平常华人通常是由其它华人介绍给他不同,这位女客却是由他的律师,即后世大名鼎鼎的罗斯福总统,介绍给他的。并且罗斯福还做了一番调查,告诉她这位女客,恐怕是当今美国,最厉害的一位华人。
  罗斯福是受到德州著名的大佬麦基逊的委托,将李思华介绍给司徒美堂的。罗斯福对此很重视,他其实与德州的势力,交往是很浅的,作为在政治上具有雄心壮志的他,自然重视这个与德州上层建立起良好关系的机会。
  而且麦基逊介绍那位华人女子的时候,直接是用了自己家族“生意伙伴”安华集团话事人这样的形容词,这就非比一般了,麦基逊家族那是什么普通人吗?他们的生意伙伴,必然也不一般。
  所以律师出身的罗斯福,对安华集团做了一些调查。他的人脉关系,实际上比麦基逊还强,所以情报能力也更强。因此发现安华集团,无疑是一家以德州为基地的新兴财团,而且正在美国股市中,带领德州上层的多个家族,在呼风唤雨,这让他也非常好奇,得到了他的重视。所以他是郑重其事地将李思华介绍给了司徒美堂。历史上,罗斯福当律师的时候,相当于司徒美堂的小弟,他和司徒美堂的关系很好,完全可以说得上密友。
  李思华带着唐干林等几个人,笑吟吟地走向大门,还没等他们入门,司徒美堂已经迎出大门,老爷子声如铜钟,中气十足:“欢迎李小姐光临寒舍啊。”
  李思华在寒暄的时候打量司徒美堂,老爷子已经60岁了,可是精气神十足,不愧是有武术底子的。他当年出名,就是一帮白人混混,到他工作的中餐馆捣乱,被他以一当十,当场打死了一个白人混混,轰动美国华界,被称为“第一个打死白人的华人”,坐了几个月牢,等他出狱后,由此奠定了在美国华人中崇高的声望。老爷子1955年才去世,活了87岁的高寿。
  大家坐下后,司徒美堂也好奇地端详着李思华。非常年轻的女子,听说是出身大富之家,可是很有一股英武之气,单是气质,就与一般的华人女子不同。而且神色沉静,举止自信大方,面对他这个大佬挥洒自如,上位者的气势,不知不觉流露。他提醒自己,这可不是个普通女子。
  李思华大大方方地介绍了安华集团的一些真真假假的情况。重点是安华已经在美国布局了多家企业,希望吸纳一些华裔和华侨。这引起了老爷子的高度兴趣。
  老爷子询问:“需要多少人呢?”
  李思华回答:“首批5千人吧,希望最后能发展到2万人。”
  司徒大吃一惊,倒吸了一口冷气:“居然要那么多人?”,这个计划,会把华侨中的年轻人,几乎一网打尽了。
  李思华解释说,安华现在美国有了一些成绩,也有必要的财力。作为她个人,希望为美国华界,也为祖国的发展,做一些贡献。
  中国的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业的落后,而要发展工业,首要的就是科技和工业人才。绝大多数的华侨在美国,都是从事餐饮、小卖部、摊贩等最低端的生意,说白了就是谋生而已。没有能学习美国真正先进的科技和工业技术,这对于国家民族是难以提供大的贡献的。她想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她的设想是,在安华影响比较大的德州,低调地开办几所工业技术学校,购买一些基本和必要的工业设备、仪器仪表等,聘请美国专业人员,对大家进行教育和培训。安华会对学院补贴生活费用,而安华和友好企业,会提供学员们实践和实习的真实应用场景。毕业后,安华将尽量吸引学员回国,在安华和友好企业中,发展中国自己的工业。当然,不愿意回国的,安华也愿意提供在美国的就业机会。
  李思华的美国工业技术培训计划,当然不仅限于美国的华侨。她已经安排海南,首批选择出最优秀的5千人,送到美国进行教育和培训。这些人她会为他们办好教育目的的长期签证。
  对外,则是安华为其东方基地设立的教育培训学校,而且对美国人来说,也可以理解教育也是生意的。
  第46章 人才计划和风暴前夕
  司徒美堂非常激动,老爷子一下子站起来,在大厅内走了几步,平静自己的心情。他转头对李思华说:“我这个老头子一定全力支持!这是对国家民族,也是对美洲华侨的大好事!”
  李思华笑了笑,让老爷子坐下来,不要太激动。她继续解释整个计划。
  她会先在德州开办4所工业技术学校,以5千华侨子弟和5千大陆招聘的子弟混合,合计1万人分配到这4所学校学习。
  学习的门类会覆盖她计划的16大类。她现在根本不担心教师来源。等到危机爆发后,没有可能招不到那些,能够进行各类专业技术教育的足够毛泽东。重点教育的工业门类是:采矿、钢铁、机械、化工、能源、电力、铁路。
  拜访结束,司徒美堂一口答应完全配合她的招生计划,他会立即动员致公堂和安良堂,将招生信息传遍全美华人圈,并鼓励华人青年踊跃报名。
  她没有告诉司徒的是,她计划中的根本,是先打造五大工业基础体系:军工制造体系(陆军为主的武器弹药)、非电能源生产体系(汽油、柴油、煤油、煤炭)、铁路轨道和公路交通体系、电力生产和电力网传输体系、以及民用工业加工体系(民用机械制造)。
  在五大工业基础体系之外,她还希望,能够在无线电和通讯、材料科技、仪器仪表、化肥工业、建材工业、冶金和轮胎制造这些领域,能够建立起工业基础来。至于航空、造船,现在只能是非常初级的教育,只能放到后期,当下没办法很快实现产业开发。
  当然,以上的万人计划,属于李思华构思中的中层计划,是培养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的一个计划。
  至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她已经让海南的同志,设法在全国招聘学生,委托国内的大学考试筛选,送到美国留学,现在不能太惊动美国当局,所以首批学生计划是1000人,学费全部由安华奖学金支付,在国内的宣传,就是有华人富豪教育报国。当然,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民党政府的官方留学培养。
  整个的教育计划,她有一个“十百千”的狂妄设想。那就是用10年时间,利用欧美的教育资源,培养10万高端人才,100万中层人才,在大陆扩散培养1000万产业熟练工人。若能完成,就能奠定全国解放后的大工业基础。
  历史上解放初期,全国只有187个科研机构,而称得上自然科学家的,大约只有600多人。有科技背景的人员,全国不超过5万人,而技术专家以及工程师,则只有2万多人。这样的孱弱人才基础,发展大工业的难度,可想而知。
  李思华的梦想,当然是在建国前,就能解决这个基础难题,在各个根据地,先将工业基础建设起来,先将人才培养形成规模。不过,这个人才计划的难度,按照李思华自己的评估,也远远超过了她正在进行中的美国计划,所以她现在只能自嘲为“狂想”。不管怎样,一步步地去踏踏实实地做吧,做一点总归会好一点。
  司徒美堂的影响力果然巨大。他将信息通过安良堂,传到美国华人所在的各个城市后,在华人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太多的年轻人想报名了。不去管家国大义,就是单看个人前途,从底层打杂的,得到了成为技术专业人员的机会,怎么会不动心呢?何况,安华还答应补贴学费和生活费,这等于安华要至少养他们三年(目前最短学制是3年),对很多人,这甚至是解决了生存问题。
  安利办事处所在的几十个城市,都设置了报名点,一个月以后开始报名。报名开始,各地人流就络绎不绝。在排华法案还存在的美国,这样的机会几乎是绝版。如果不是全美的华人,本来就没有多少,否则造成万人空巷,都是可能的。有的地方甚至引起了当地警察的关注,得到安利的回答是,集团要把他们培训一下,都招聘送回东方,这对你们的排华法案不是好事吗?安利的势力很大,警察们也只有哭笑不得地罢手,毕竟听说不过是学校报名。
  在德州的4所学校,在李思华拜访司徒之前,就已经开始低调筹建,分布在德州4个城市的郊区。毕竟每一所,不过是容纳几千人的,以厂房、教室和宿舍为主的场所,不能用后世的大学来比较。德州有的是地方,所以进展很快,也对当地影响甚微。对于德州上层来说,这就是安华集团,用来培养其未来东方与西方贸易业务的员工教育基地。
  学校并没有马上配置工业设备和生产线的教学基地,而是计划首先进行半年的英语口语、书面语和工业名词概念的强化训练,特别是从国内来的那5千人,如果英语都没学会的话,如何在美国这里接受教育培训呢?
  从5月开始,从全美各地来的华人青年学员们,就开始逐渐报到了。而在5月内,国内来的5千青年也已经分批抵达。6月初,4所学校就开学了,上万中华青年,在德州低调地开始学英语。每所学校,都配置了一些拉丁人,作为与当地社会打交道的主力,华人面孔出现太多,对于这种原生种族歧视的地方,容易引起是非。
  6月开始,李思华和负责财务管理的同志们开始高度紧张。一系列的前置安排开始执行。
  同志们按照李思华的“预判”,从6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两个月,要完成大部分股票的抛售。实际上从4、5月份开始,原来安华控制的那些股票,股权上就不断在发生变化,原来集中在集团几十家企业上的股权,不断地被转让给了美国各地各种名目的各种投资公司、基金公司和实业公司,而分割出去的股权,又被进一步地转让到更多的马甲公司手中,现在通过安利会员系统,组织在全美已经有超过2千家以上的马甲公司。
  在市场上看来,是安华集团已经在不断地从股市上撤离,对于关注到的华尔街人士来说,大部份人是嗤之以鼻,行情那么好,安华就害怕了?不过有少数人在暗暗点头,这家安华,嗅觉很灵敏啊,就是稍微早了一点,放弃了不少利润。
  其实这个时候,安华还没有真正抛售,只是除了一部分不会抛的,保持对各上市企业基本影响的基础股票池外,将其余股票,分散到了几千个公司和个人账户中而已。
  抛售的真正开始,是6月中。
  每天,安华控制的几千个账户中的一部分,都会向他们的股票经纪商发出指令,抛出一些股票。这正是大萧条前美国股市最后的疯狂时刻,每天抛售的股票,就像是落进了大海的水滴,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就算是安利和百事可乐,这两只抛售量最大的股票,也没有下跌,只是看上去有点滞涨而已。多数股民,对于开始放大的每天成交量,茫然而没有警觉。
  在抛售前,李思华已经与德州财团的几个家族进行了协调,告诉他们安华判断美国股市,很快会大跌,也许会迎来一次熊市,安华要从股市上暂时撤退了。麦基逊首先支持了她,而其它几个家族,也都跟进。都是些老狐狸,对于股市上这样疯狂的涨幅,他们内心早已感到不安,何况李思华们,已经证明了她们在金融上的能力,他们没有不信服的道理。
  所以德州财团也全力配合。很多资金往来,就是通过麦基逊家族的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以实现对华尔街资本注意力的规避。通过安利体系,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已经将分行,开到了美国最大的多个城市,虽然在当地不起眼,但有安利体系的支持,至少没有亏损,这使得麦基逊家族与李思华他们的关系更加好了一些。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股市狂热的气氛,比起当下夏天的热度,更加炙热。街头巷尾,每个地方,都有人在讨论着股市和股票,无论是餐馆的老板,还是擦鞋的小弟。
  这是美国在二十世纪早期黄金时代的末尾。上一次经济危机后,从1922到1927年,经济快速增长,而通胀水平并不高。无论资本家还是工人,都取得了财富的增长。企业盈利创了战后新高,而失业率创了战后新低。
  美国经济在这几年,经历了由科技引领的快速增长。中小城市的城镇化以及中产阶级的崛起,给新科技带来了巨大市场。收音机的数量,从1922年的6万台增长到了1928年的750万台。汽车行业更是快速增长,1929年,美国实现了2300万的汽车保有量,每五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人拥有轿车!科技进步驱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1922到1928年美国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5%。
  按照1929年初,华尔街日报得意洋洋地发表文章,说美国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过,所以的一切,都指向了经济高速增长和创记录的铁路客运量。
  真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啊,看着财务组提供的每天回笼资金的数据,李思华不由得心旷神怡,不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她感慨着。
  李思华要求最后回笼的资金,要达到至少3亿美元,分布在几千个账户里。这个数据自然是有来由的。
  这个时候的安利股份,也进入了最鼎盛的时代,虽然宝洁等屡次起诉,到现在官司也还在打,甚至有可能败诉。不过炙热的牛市气氛下,对于安利股价的暴涨,并没有太多影响,最高时总市值一度超过了3亿美元,百事可乐则达到了1.5亿美元以上,加上其它由德州财团协同安华推升的股票,所有这些股票加在一起,这些股票的总市值,就超过了8亿美元,当时的美国股市总市值超过700亿美元,这意味着“德州安华系”股票的市值超过了美股的1%。
  8亿美元的总市值中,安华自己的又超过了50%,大约有4.2亿美元,对于这些股票,安华计划抛售掉60%~70%,回笼2.5~2.7亿美元,这是大头。当然,未来在超低价时,会回购一些股票,例如百事可乐的股票。
  其它还有一笔收入。安利系统,此时已经发展超过50万会员,单单卖出会员标准礼包产品,就是1亿美元(200美元一份),然后这些人在“业务推广中,又不断购买产品,到现在整体销售额已经超过了3亿美元,这使得安利公司可以动用的自由现金,高达5000万美元。而李思华选择了一些,前世她了解的好公司,加了一倍杠杆,在二级市场上买入了1亿美元的多种股票,到现在累计,也有几乎5千万美元的盈利。
  所以到8月6日,已经完成了计划的全部抛售,总共回笼现金3.3亿美元,不去管那些仍然持有的大量股票,以及在德州等地的资产,单单是股票收益,就已经是李思华带到美国资本的几乎十五倍!美国计划,至少在资本获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两天后,8月8日。美联储宣布将贴现利率由5%提升到6%。听到消息,李思华清楚,美国股市的大崩溃要来了,提前一个月就撤出,似乎少了点利润,但人总不能太贪,她现在也是“巨鳄”,身体太大,转身不容易,抛售太晚,会担心接盘不够。而且最后时段的痕迹,总是最容易被有心人观察到的。总之,没必要冒太大的风险。
  8月8日是美股市场的实质转折点。按照后世经济学家们的分析,从这天开始,逐渐抬高的再贴现率,提升了投机信贷的贷款成本,股市投机收益开始减少,先知先觉的资金开始逐步流出,卖单增加,股市波动率开始加大。
  而出于对高股价和高波动率的担忧,股票经纪商们,将保证金比例由10%逐渐提升到50%左右,这完全是逼迫更多的投机性资金,被迫从股市中撤出,这种现象,逐渐演变为一种恶性循环,带来股市的大幅度下跌。
  从8月8日到9月3日这一个月,黄昏的气氛日益明显,大资本家们也都在拼命撤退,而散户和一些懵懂的机构,仍然抱着股市还会继续上涨的信念。确实,股市也是继续在上涨着,9月3日,股指达到了创纪录的381点,一个此后25年,也没能再达到的数字。
  李思华这段时间指挥着金融小组,进行着最后一击的准备,这是非常隐秘的行为。3亿美元的资金,从几千个账户,又流向了上万个其它账户中,涉及30多个美国城市,上千个马甲公司,以及上万的个人账户。这些个人账户,大多数来自安利会员,还有一些华侨和拉丁人的个人账户。表面上看,极度分散,毫无规律。彼此之间,根本没有联系,除非有人能够掌握所有银行的流水记录。然而,经过这一个阶段,资金流动的技巧和隐蔽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纲,而且很多的几万美元,都是现金提出,又现金存入的,本身就很难找到来源的踪迹。
  9月3日,做空的战役开始。美国各城市的股票经纪商,开始收到了各种各样的股票做空委托。还在股市上涨疯狂氛围中的经纪人们,只是感叹这些家伙胆子太大了,居然敢逆势做空。不过这些委托几乎都是几万美元,都是不大的空单,也没有引起他们很大的关注。什么时候都有些家伙妄图赌一注,有什么好多奇怪的呢?
  从9月3日到月底几乎一个月中,空单开始累积,3亿美元使用的杠杆并不算太大,李思华要控制风险,所以她选了1:6的比例,这个比例,所有以“散户”名义出面的,也很容易从股票经纪那里取得杠杆。3亿美元的保证金,因此逐渐累积成为18亿美元的巨大空单,不过这份空单,其实分成了上万份,本身也被掩护在了整个市场不断增加的空单总量之中。
  股票经纪人们发现,最近的空单增加了不少,虽然单笔数额都不大。他们判断,现在确实有些投资者,对于股市看熊了。大家其实都知道,现在股票是虚高的,做空力量的增加,是不是行情要逆转的信号呢?这导致有些经纪人,自己也开始怀疑,未来倒是因此而救了自己一命。
  时间进入了10月,经纪人们发现,那些做空的家伙,至少短期方向是对的,到10月中,股市已经下跌了10%,很大的比例了。可是这些家伙,怎么都不收手呢?难道他们认为还会跌?不太可能啊,很多颇负盛名的经济学家都在说,股市还会继续涨。
  经纪人是最敏锐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市场的“小信息”是最敏感的,可是,他们也接触不到真正决定市场走向的“大信息”。在10月中这最后的逃命机会时刻,大多数人仍然犹豫不决,或者认为风暴已经过去。他们并不知道,前一波10%的下跌,不过是“茶壶里的风暴”,而接下来的,才是“海啸式的风暴”。
  残酷的现实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进入10月下旬,狂风暴雨,终于来临!
  第47章 大崩溃与行前准备
  10月19日周六以及接下来的一周,美国股市交易量非常巨大,而股价开始一波波地下跌,人们都开始惊慌,不过侥幸心理仍很重。
  10月23日,暴跌6.3%,股指跌到了305点,这个时候,清醒的投资者们已经慌不择路。而更多的是那些借贷投资的家伙,这个时候因为被经纪人要求追加保证金,导致了市场上形成了暴跌,然后要求追加保证金,客户被迫平仓,又造成新的暴跌的负面反馈,就像未来2015年中国a股股灾一样,股价犹如是坠岩,直线向下。
  美国投资者中,形成了巨大的惊慌,政府出来讲话,只不过让部分人群又有了些许股市回升的希望。
  然而,10月28、29日,美国股市又遭遇“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这两天股市分别下跌了13.5%和11.7%,创下美国股市上单日最大跌幅和第二大跌幅的历史。股市彻底进入了深渊,没有人愿意接盘了,从高楼上跳下的投资者,一个接着一个。
  资本主义在二十世纪早期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11月开始,李思华指挥安排所有的空单,开始了结。上万投资者们,这个时候开始向股票经纪商发出指令,买入对应的股票以归还做空时借入的股票,结束做空流程,回收保证金和利润。悲伤的是,有些他们的股票经纪人,自己已经跳楼了。
  新的经纪人们,目睹着这些做空者们的丰厚收益,羡慕得眼珠发蓝。真是些好运的家伙啊,不过很多人都结束做空了,是不是股市到底了?要反弹了?他们的脑子转得飞快。
  确实,11月13日,由于胡佛总统开始注入流动性,并且让美联储将利率水平从6%下调到4.5%,股指出现了一波短暂的20%反弹,然而并没有改变大局,接着又是下跌,这样的20%反弹未来反复出现了7次,每一次最后都回归下跌。漫长的下跌,一直到2年半以后的1932年,在股指几乎下跌了85%以后,股指才终于见底。
  不过这些都是李思华不太关心的事情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胡佛禁止了做空,股市上没有什么机会,除了留下1亿美元稳定自身的企业群落外,其它的资金,她都要投向美国计划的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