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大兴县令瞥一眼已经被羽林们护住的文书,再瞥一眼羽林们身上鲜亮齐全的甲胄,又默默扫了眼自己衙门里的一众衙役罢了,实力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想动手也打不过。
  放弃了将人灭口这不切实际的打算,大兴县令一面着急,一面心里却又有些庆幸,还好来的只是这几个人,长公主尚未亲至。随后他一个眼神扫过身旁的师爷,师爷立刻陪着笑脸上前来打圆场道:是啊是啊,大人说的是,幸好这些文书无事,否则我等都不知该如何与长公主交代了。
  然后很快,师爷就接手了和夏时等人交流的事。他先是夸赞了羽林救火的英勇,又谢过了一行人的相助,最后才说道:如今夜已深了,诸位先前忙着救火已是一番忙碌,继续守在这里也着实辛苦。左右这些文书也是要送给长公主调阅的,不如诸位现在就将它们抬走安置好,也好顺便休息。
  夏时听他说完了,这才接话道:不必如此,殿下明日便可入城,我等便在县衙守一夜也不算幸苦。
  大兴县令闻言眸色不由沉了沉,可任由他和师爷磨破了嘴皮子,也没能让这群羽林挪步半分。甚至就连县衙里送出来的水和宵夜,这群羽林也都一样没碰,只吃喝自带的水和干粮。
  就这样,一夜时间在各种试探和隐隐对峙中结束了。翌日长公主并未如约亲至,但保存完好的文书记录却在这一行羽林的护送下顺利运出了大兴县。
  而这样的事情也并不止是发生在大兴县一地,五年前水患所经之地,两州十三县全在长公主的调查范围。只是有的县羽林去得快,有些县羽林去得慢些罢了,各县的文书记录却是在源源不断的向着长公主汇总而来。
  她要查一查,这几年这些地方人口和土地流失得有多快,桐城那些叛军乱民在作乱之前,又究竟背负着多重的赋税。后者皇帝可能并不在意,但地方豪族在朝廷手中抢人抢地,他总不会毫不在意!
  107☆、第107章
  ◎她目光灼灼,藏着掩不住的野心◎
  长公主仗着身份和那一千羽林在江南闹了个天翻地覆,告状的奏疏送到京城时,却已是大半个月后了。而彼时老皇帝也已经没有心思再理会这份奏疏了。
  原因很简单,就在不久前老皇帝的万寿节前夕,近来备受他宠爱的七皇子居然夭折了!
  这时候未成年的孩子夭折是常态,即便是皇家也不例外,老皇帝也曾有几个孩子夭折,只是没排入序齿罢了。可七皇子已经十岁了,而且最近老皇帝时常在朝堂之上提他聪慧果敢,大有要将小儿也带上朝堂听政的意思。可就在这关头,七皇子却因一场风寒就这么去了。
  别说是满腹算计的老皇帝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事有猫腻。可奇怪就奇怪在老皇帝亲自派人调查,也并没有从七皇子生病到夭折这整个过程中发现丝毫端倪。
  似乎七皇子的夭折当真只是一场意外?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查不出问题来的老皇帝自己是不信的。也因此他近来脾气越发暴躁,对身边的人也越发疑神疑鬼起来七皇子受他看重之后,身边可不少照顾保护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无声无息的夭折了,还根本查不出问题,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件极可怕的事。
  尤其皇帝年老,对于自己的性命安危越发看重,就更容不得人算计了。此外万寿节前这个时间也相当敏感,总让老皇帝有种对方是故意选这个时间,做给自己看的感觉。
  至于怀疑对象?老皇帝心里当然有人选,无外乎仅剩的两个成年皇子罢了。
  朝堂之上,宫廷之内,老皇帝不止一次用阴恻恻的目光看向自己这两个儿子。他有时候想分辨出其中究竟谁是幕后真凶,有时候又破罐子破摔想要将两个危险的源头一并解决算了。
  三皇子和四皇子时常被这样凶恶的目光洗礼,心理压力自然极大。四皇子自知事情不是自己做的,不止一次想要出卖三皇子,可问题是他手中也根本没有三皇子动手的证据。如果他没有证据贸然开口,三皇子必定反咬他一口,到时候除了将局势闹得更乱根本没有丝毫好处。
  于是事情就这样僵持下去了。
  老皇帝对两个儿子的忌惮打压愈甚,三皇子和四皇子的日子也根本没有因为七皇子的出局而有所改变。相反两人就像是被赶入了穷巷的狗,除了发疯好像再没有别的出路。
  就这样,京中的气氛逐渐紧绷,朝堂之上更是压抑。
  江南的奏疏就是在这样情况下被送进京城,放到皇帝案头上的。只不过老皇帝目前正满腹心事,应对眼前尚且费力,看过奏疏内容后也不过皱了皱眉,并没有多说什么。
  唯一让老皇帝意外的是,长公主南下平定叛乱的速度这么快,短短一月时间不仅解决了梧州军和桐城叛军两支兵马,还有时间去江南官场折腾了。不过江南那边欺上瞒下的事他心里也有数,转念一想,让安平去那边折腾折腾,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
  总比敢在自己眼前残害兄弟的逆子强多了!
  想到这里,老皇帝心口就是一堵,随手将眼前的奏疏合上往旁边一丢,就扭头冲着梁忠吩咐道:老三呢,我让他在工部督办的事如何了?把人叫进宫来,我要亲自问问。
  梁忠闻言谨慎俯首应是,匆匆走出大殿,吩咐门外的小内侍去工部叫人。
  看着小内侍领命之后快步远去的背影,梁忠不由长长吐出口气近来皇帝性情阴晴不定,身边人都没少吃挂落,他其实也不例外。不过相比起自己,梁忠觉得三皇子和四皇子的日子似乎还要更难熬些,比如即将被叫来的三皇子,定是少不了一顿骂,甚至还有责罚!
  梁忠抬眸,看见远处殿宇上方一片阴沉天色,心中总有种说不出的压抑和不详。
  *********************************************************
  早在江南的奏疏送入京城之前,萧晏书便已使人往江南送去了书信。
  公主府私下的书信传递自然比不上八百里加急来得快,但送到长公主手中也并没有迟上太久。而彼时长公主也不过刚收拢了各县文书,还没来得及细细梳理,也没来得及处置善后。
  信是夏时带进屋子呈递给长公主的,后者拿到手之后拆开一看,脸色霎时大变向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长公主,这次居然没忍住猛地站了起来,撞到身后的椅子发出吱的一声尖锐声响。也将送信过来的夏时吓了一跳。
  夏时不知那信上究竟写了什么,让长公主如此失态,但她和楚棠如今已算是和公主府绑定了。她自己跟在长公主身边还好,就怕京城生了什么变故,会累及楚棠。
  因此犹豫再三,夏时明知不该还是问了一句:殿下,信上写了什么?京中出事了吗?
  小侍卫心里想的什么,脸上几乎都写得明明白白。长公主一眼就看穿了她心中忧虑,可她随手将书信一收,也并没有给对方看的打算:京中出了变故,我们需得加快速度罢了,咱们明日便启程回京,江南这边就先交给王侍郎善后。这些文书路上再看,带进京城正好当个证据。
  王申作为朝廷钦差,当然也是有资格处理后事的,而且以对方的品性能力,将事情交给对方也绝无问题。再不济还有唐奕、沈知微帮忙,明家提供后勤资源,总不至于安置不好那些乱民。
  长公主心中迅速有了成算,可她这一天都等不下去的反应,却让夏时心中不安极了。她目光紧紧盯在长公主手中那封书信上,如果不是顾虑着身份,大有上前抢夺的冲动。
  好在夏时耐心告罄之前,长公主终于还是给了她一颗定心丸:好了,京中之事与楚棠无关,她好好的没事,你就不必操心了。说罢摆手赶人:快出去和他们说,咱们明日启程,都赶紧收拾起来。再让人去准备船只,咱们这次走水路回京。
  听到长公主一连串吩咐,夏时却是松了口气。只要楚棠没事,她也不在乎京城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长公主如此不淡定,当即便领命出去,很快完成了长公主的吩咐。
  自然,听到这突如其来命令的所有人都很惊讶,羽林校尉还没来问,王申倒是先一步到了。
  半个多月过去,王申比起刚见面时仿佛又瘦了些,但却依旧精神奕奕。他急匆匆赶到长公主暂居的宅邸,一路找到了书房,未等通禀就闯了进去:殿下,您要走?
  长公主正在桌案后整理文书,这些东西她没来得及处置的,之后还得在船上加班加点的处理。猛然见到王申闯入,抬眸看去时不悦皱眉。
  守在门口的两个侍卫没能拦住人,见状连忙告罪。
  长公主却叹了口气,挥挥手将两个侍卫遣退了,又令人将书房大门关好。
  待房中只有二人了,长公主这才开口说道:本宫不是怕麻烦想要抽身,是京城那边出了问题。她说着起身从书案后绕了出来,走到王申近前,这才压低了声音说道:万寿节前,七皇子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