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在这种府兵制逐渐崩坏的情况下,朝廷对补充战力兵募的需求就越来越大。可高宗一朝横跨万里的东西作战实在太多,从漠南到漠北,从葱岭到朝鲜半岛。使得兵募原本一年两年的服役期被不断延长,而且应该由朝廷负责的军备粮草,还有所立军功的赏赐也经常迟迟不能落实。久而久之,原本是自发从军的兵募演变成了官府强行征发。如此强征而来的士兵,无论是从心理还是装备待遇上,都无法符合精锐之师的要求,战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再来看看蕃兵。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占领,迁居内地的吐谷浑部众实力非常弱小,而吐蕃也与唐朝决裂。679年归降的突厥部众发动叛乱,使得唐朝损失了大量可以调发的突厥兵源;685年,唐军平定了漠北铁勒诸部中同罗、仆固等部的叛乱;692年后,突厥默啜可汗趁铁勒实力大损之际占据漠北,回纥首领比粟阵亡。至此,唐高宗设立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分治大漠南北的政治框架彻底崩溃。】
狄仁杰思索道:看来还是要推行均田制才行。
同僚苦笑着摇摇头:这三秦大地上,有哪个是好惹的?
狄仁杰却眼神坚定:前周宇文氏乃是因国土狭小,重心都在关中,因此只在这里推行府兵。咱们大唐也延续了下来。可安抚辽东、看管漠南诸事对于关中的府兵来说太远了。都靠募兵朝廷又负担不了。那么何妨将府兵制推行到河东、河北、甚至辽东呢?越是边关地区越要推行才是!
【开国时期大唐将星如云,没灭国几个小国都不好意思说话。可等这批老人去世后,将星就逐渐凋零,没有有效的选拔、培养将军的方法。李治时期好歹还有薛仁贵、刘仁轨这种救火队长,来保住颜面。到了武周就彻底不行了。
更别提武则天在她篡位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诛杀了抵御后突厥的程务挺、防御吐蕃的黑齿常之等良将,让将星凋零的问题雪上加霜,只能依仗王孝杰这种级别的将帅。】
我武则天在心里想要反驳。
【兵源质量下降,将领逐渐凋零,这就是我所说的客观因素的拉胯。】
【而武则天自身的问题在于,巩固统治实在占用她太多精力了。
营州之乱后,契丹叛乱,占据辽东,河北岌岌可危,偏偏几次交手都输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武则天屈辱的答应了后突厥默啜可汗的要求,换取他们对契丹的出兵。】
什么?契丹李尽忠居然敢叛乱?
先帝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东突厥的叛乱,没想到自己非但没解决,还拖到他们成了气候。
【但同时,洛阳在干什么呢?哦,女皇陛下刚刚消耗了五十六万七千多斤铜,铸造了九鼎。而光是为了将这九鼎移入明堂,就出动了京师禁军十余万人。
陛下,奇观误国啊,收手吧!】
这次,武则天彻底沉默了。
【对了,武则天特别喜欢提拔武家人。这个很能理解,毕竟他们就相当于宗室,肯定是要拔擢的。但问题在于,武家人太太太拉胯了,除了武承嗣有点能力之外,其他人均废物点心。如果是在朝堂上担任个什么职务,有幕僚辅佐倒还好。但武则天一心想要他们去蹭军功,然后通过掌握军队来稳固自身。
咱就是说,从武三思到武懿宗到武延秀,他们有这个能力么?根本没有好吧,这不就是在拿将士的命开玩笑么?
我觉得不大行。】
武三思:怎么又骂我?
我不是废物点心!
【而内因外因作用在一起,就导致后突厥壮大,尽收整个漠南漠北以及辽东,成了个庞然大物,而武周朝堂无法解决。】
【哦,顺便说一句,也不要拿错误的地图无脑黑哈。武周时期的吐蕃问题是解决了的,西域还是相对稳定的。最大的问题是放任了突厥反叛,并壮大成后突厥帝国。西域问题是李隆基的锅。】
第95章 结局
【第三个,就是继承人问题。
这个想必我不用多说,大家也能明白。千年的宗法制父权社会,这也是个无解的问题。】
【按照人心向背来说,主母当家,那家业自然是要还给老李家子孙的。可若是立李显李旦当太子尽管他们但是都已经改武姓,但等武则天百年之后他们肯定还是要改回去的。那武则天折腾这一通不就白费了?会显得很小丑。
可若是按照武家为宗室的想法,传给侄子们,那就更可笑了。就像狄仁杰劝谏时说的,哪有侄子祭祀姑姑的,这不更离谱。】
武则天微微侧头,问:你怎么看?
上官婉儿咬了一下纯唇,还是决定回答:奴婢认为狄侍郎说的对。
【有很多人天真的想,传给太平公主不就行了,反正太平公主的执政能力也还行,只是没争过风华正茂的李隆基,不丢人。】
【但是很遗憾,武则天似乎从来没有这个想法,在她活着的时候,太平从来几乎没有怎么参与过政治,镇国公主的威望与资本都是从武皇去世后才开始积累的。
而且在宗法制社会下,虽然女儿是血脉至亲,主母是外来媳妇,但女儿当家的合法性远远不如主母。因为女儿早晚是别家的媳妇。我们今天当然要大加痛斥这种封建思想。但是在当时,这就是根基。女儿可以辅佐,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当家人。】
【在武则天刚登基的时候,她将前任皇帝李旦贬为皇嗣,又给自己的两个侄子封王。要注意,皇嗣不是皇储,更不是太子,太平公主也能被称作皇嗣。而给武家封王更是把他们抬到了宗室的位置。所以武则天是模糊了这个问题,暂时搁置处理的。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唐皇室的人心轻易不可动摇,武家人又拉胯。武则天不得不接受现实,重新立庐陵王为太子,稳固自己的统治。】
李旦默默地想:要是能现在把三哥接回来当太子,他去封地当个闲散宗室多好。在洛阳的每一天他都喘不过气来,生怕触怒了太后。
【但李显当太子也就是个招牌,武则天是不会允许他插手一点朝政的。等到武则天年事已高,精力不济的时候,为了将权利仍然握在自己的手里,她选择了和自己的丈夫当初一样的做法分权给后宫。
于是,她最宠爱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开始接触把持朝政,隔绝内外,这就是二张乱政。】
【要问我的意见的话,我只想大喊:陛下,后宫不能干政!
其实我一直挺奇怪的,掌国女主养男宠不是什么新鲜事,只要不出格一般大臣也不会管。但是,这些男宠们一般都非要干点什么,担任个官职掩人耳目,甚至直接参与朝政。咱就是说,各位太后皇后们,不能像男皇帝养后宫一样,把他们当金丝雀养起来么?非要通过男宠来掌握权利?那我觉得还不如用宦官,心里踏实点。】
武则天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仙子说的有理。
她的目光又落在了书案上的明堂设计图纸。
这明堂,确实没必要找薛怀义来督造。他还是当个金丝雀就好。或许她也应该成立个府衙?
【二张嘛,人应该长得挺漂亮的,毕竟莲花似六郎嘛。但他们没有政治主张,更没有政治理想,这就很要命。导致他们不会想到利用皇权在民生治理上做出什么成绩,而是兴奋的在政治旋涡里当一个弄潮儿,只知道争权夺利。
当然了,我也不是不能理解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毕竟他们是依附在女皇陛下身上的藤蔓,陛下如果驾崩,他们肯定也不会有好下场。可陷害宰相魏元忠,那不就更和这些心向李唐的老派大臣结怨,不给自己留后路么?
所以他俩这一通乱搞,也使得武则天回归李唐、传位太子的形势发生逆转,引起了政局的复杂化,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也因此空前紧张起来。】
【就在这个当口,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因与丈夫武延基和邵王李重润一起议论二张,二张怀恨在心,在武则天面前构陷他们。最后武、李被处死,永泰公主受惊而死。
武延基是武家宗室,永泰公主是李唐皇室,而李重润更是太子李显的嫡长子,唐高宗李治生前亲封的皇太孙。而武则天仅仅是听二张的一面之词,说杀就杀了。这件事,让武李两家摒弃前嫌,重新走到一起,因为他们有了共同的敌人二张兄弟。】
【说起来,武则天这么多年在武李两家宗室之间摇摆,又大量安排武李联姻,连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都是武氏宗亲,就是想走当初吕后刘吕联姻的路子。没想到是二张兄弟达成了这个成就,也是够地狱的。】
原来,她在男宠上翻过这样的过错可是当时老糊涂了?
【神龙元年正月,也就是公元705年,武则天病笃,在迎仙宫集仙殿卧床不起,只有二张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二张谋反。于是发动政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城,杀死二张,随即包围集仙殿,要求武则天退位。二十三日,李显代理国政,施行大赦,改年号为神龙。二十四日,武则天被迫传位给李显,次日,李显在通天宫即皇帝位。退位后的武则天徙居上阳宫。
【再来看看蕃兵。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占领,迁居内地的吐谷浑部众实力非常弱小,而吐蕃也与唐朝决裂。679年归降的突厥部众发动叛乱,使得唐朝损失了大量可以调发的突厥兵源;685年,唐军平定了漠北铁勒诸部中同罗、仆固等部的叛乱;692年后,突厥默啜可汗趁铁勒实力大损之际占据漠北,回纥首领比粟阵亡。至此,唐高宗设立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分治大漠南北的政治框架彻底崩溃。】
狄仁杰思索道:看来还是要推行均田制才行。
同僚苦笑着摇摇头:这三秦大地上,有哪个是好惹的?
狄仁杰却眼神坚定:前周宇文氏乃是因国土狭小,重心都在关中,因此只在这里推行府兵。咱们大唐也延续了下来。可安抚辽东、看管漠南诸事对于关中的府兵来说太远了。都靠募兵朝廷又负担不了。那么何妨将府兵制推行到河东、河北、甚至辽东呢?越是边关地区越要推行才是!
【开国时期大唐将星如云,没灭国几个小国都不好意思说话。可等这批老人去世后,将星就逐渐凋零,没有有效的选拔、培养将军的方法。李治时期好歹还有薛仁贵、刘仁轨这种救火队长,来保住颜面。到了武周就彻底不行了。
更别提武则天在她篡位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诛杀了抵御后突厥的程务挺、防御吐蕃的黑齿常之等良将,让将星凋零的问题雪上加霜,只能依仗王孝杰这种级别的将帅。】
我武则天在心里想要反驳。
【兵源质量下降,将领逐渐凋零,这就是我所说的客观因素的拉胯。】
【而武则天自身的问题在于,巩固统治实在占用她太多精力了。
营州之乱后,契丹叛乱,占据辽东,河北岌岌可危,偏偏几次交手都输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武则天屈辱的答应了后突厥默啜可汗的要求,换取他们对契丹的出兵。】
什么?契丹李尽忠居然敢叛乱?
先帝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东突厥的叛乱,没想到自己非但没解决,还拖到他们成了气候。
【但同时,洛阳在干什么呢?哦,女皇陛下刚刚消耗了五十六万七千多斤铜,铸造了九鼎。而光是为了将这九鼎移入明堂,就出动了京师禁军十余万人。
陛下,奇观误国啊,收手吧!】
这次,武则天彻底沉默了。
【对了,武则天特别喜欢提拔武家人。这个很能理解,毕竟他们就相当于宗室,肯定是要拔擢的。但问题在于,武家人太太太拉胯了,除了武承嗣有点能力之外,其他人均废物点心。如果是在朝堂上担任个什么职务,有幕僚辅佐倒还好。但武则天一心想要他们去蹭军功,然后通过掌握军队来稳固自身。
咱就是说,从武三思到武懿宗到武延秀,他们有这个能力么?根本没有好吧,这不就是在拿将士的命开玩笑么?
我觉得不大行。】
武三思:怎么又骂我?
我不是废物点心!
【而内因外因作用在一起,就导致后突厥壮大,尽收整个漠南漠北以及辽东,成了个庞然大物,而武周朝堂无法解决。】
【哦,顺便说一句,也不要拿错误的地图无脑黑哈。武周时期的吐蕃问题是解决了的,西域还是相对稳定的。最大的问题是放任了突厥反叛,并壮大成后突厥帝国。西域问题是李隆基的锅。】
第95章 结局
【第三个,就是继承人问题。
这个想必我不用多说,大家也能明白。千年的宗法制父权社会,这也是个无解的问题。】
【按照人心向背来说,主母当家,那家业自然是要还给老李家子孙的。可若是立李显李旦当太子尽管他们但是都已经改武姓,但等武则天百年之后他们肯定还是要改回去的。那武则天折腾这一通不就白费了?会显得很小丑。
可若是按照武家为宗室的想法,传给侄子们,那就更可笑了。就像狄仁杰劝谏时说的,哪有侄子祭祀姑姑的,这不更离谱。】
武则天微微侧头,问:你怎么看?
上官婉儿咬了一下纯唇,还是决定回答:奴婢认为狄侍郎说的对。
【有很多人天真的想,传给太平公主不就行了,反正太平公主的执政能力也还行,只是没争过风华正茂的李隆基,不丢人。】
【但是很遗憾,武则天似乎从来没有这个想法,在她活着的时候,太平从来几乎没有怎么参与过政治,镇国公主的威望与资本都是从武皇去世后才开始积累的。
而且在宗法制社会下,虽然女儿是血脉至亲,主母是外来媳妇,但女儿当家的合法性远远不如主母。因为女儿早晚是别家的媳妇。我们今天当然要大加痛斥这种封建思想。但是在当时,这就是根基。女儿可以辅佐,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当家人。】
【在武则天刚登基的时候,她将前任皇帝李旦贬为皇嗣,又给自己的两个侄子封王。要注意,皇嗣不是皇储,更不是太子,太平公主也能被称作皇嗣。而给武家封王更是把他们抬到了宗室的位置。所以武则天是模糊了这个问题,暂时搁置处理的。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唐皇室的人心轻易不可动摇,武家人又拉胯。武则天不得不接受现实,重新立庐陵王为太子,稳固自己的统治。】
李旦默默地想:要是能现在把三哥接回来当太子,他去封地当个闲散宗室多好。在洛阳的每一天他都喘不过气来,生怕触怒了太后。
【但李显当太子也就是个招牌,武则天是不会允许他插手一点朝政的。等到武则天年事已高,精力不济的时候,为了将权利仍然握在自己的手里,她选择了和自己的丈夫当初一样的做法分权给后宫。
于是,她最宠爱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开始接触把持朝政,隔绝内外,这就是二张乱政。】
【要问我的意见的话,我只想大喊:陛下,后宫不能干政!
其实我一直挺奇怪的,掌国女主养男宠不是什么新鲜事,只要不出格一般大臣也不会管。但是,这些男宠们一般都非要干点什么,担任个官职掩人耳目,甚至直接参与朝政。咱就是说,各位太后皇后们,不能像男皇帝养后宫一样,把他们当金丝雀养起来么?非要通过男宠来掌握权利?那我觉得还不如用宦官,心里踏实点。】
武则天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仙子说的有理。
她的目光又落在了书案上的明堂设计图纸。
这明堂,确实没必要找薛怀义来督造。他还是当个金丝雀就好。或许她也应该成立个府衙?
【二张嘛,人应该长得挺漂亮的,毕竟莲花似六郎嘛。但他们没有政治主张,更没有政治理想,这就很要命。导致他们不会想到利用皇权在民生治理上做出什么成绩,而是兴奋的在政治旋涡里当一个弄潮儿,只知道争权夺利。
当然了,我也不是不能理解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毕竟他们是依附在女皇陛下身上的藤蔓,陛下如果驾崩,他们肯定也不会有好下场。可陷害宰相魏元忠,那不就更和这些心向李唐的老派大臣结怨,不给自己留后路么?
所以他俩这一通乱搞,也使得武则天回归李唐、传位太子的形势发生逆转,引起了政局的复杂化,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也因此空前紧张起来。】
【就在这个当口,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因与丈夫武延基和邵王李重润一起议论二张,二张怀恨在心,在武则天面前构陷他们。最后武、李被处死,永泰公主受惊而死。
武延基是武家宗室,永泰公主是李唐皇室,而李重润更是太子李显的嫡长子,唐高宗李治生前亲封的皇太孙。而武则天仅仅是听二张的一面之词,说杀就杀了。这件事,让武李两家摒弃前嫌,重新走到一起,因为他们有了共同的敌人二张兄弟。】
【说起来,武则天这么多年在武李两家宗室之间摇摆,又大量安排武李联姻,连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都是武氏宗亲,就是想走当初吕后刘吕联姻的路子。没想到是二张兄弟达成了这个成就,也是够地狱的。】
原来,她在男宠上翻过这样的过错可是当时老糊涂了?
【神龙元年正月,也就是公元705年,武则天病笃,在迎仙宫集仙殿卧床不起,只有二张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二张谋反。于是发动政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城,杀死二张,随即包围集仙殿,要求武则天退位。二十三日,李显代理国政,施行大赦,改年号为神龙。二十四日,武则天被迫传位给李显,次日,李显在通天宫即皇帝位。退位后的武则天徙居上阳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