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刘彻霍然站起,朗声笑道:这必是朕再创伟业,才让神明垂青。
  群臣恭维一番后,照旧开槅扇,观看天幕。
  【说了这么多汉武帝的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汉武帝他哪来的那么多钱支撑他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文景时期真的攒下那么多钱么?
  现在up就来告诉大家,我们刘小猪捞钱的本事,那可真是一绝。】
  刘邦点点头。
  对啊,他一直很纳闷啊!
  未央宫中,吕后抱着刚六岁的刘恒坐在一边,检查他今日的功课。
  刘邦比之前更老了一些,他现在不想再跑出去的平叛了,只想安心舒适的度过人生最后两年。
  看着吕雉和天选继承人刘恒的关系越来越好,他心里也有一丝安慰。
  【之前说过,古代赋税主要由田税、人头税和其他杂税,再加上需要劳作的徭役组成。
  田税又叫正税,是最正式的赋税来源。但是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至少在汉初这段时间,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田税,而是人头税。田税只占甚至不到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
  这里固然有汉初轻徭薄赋,税定在三十税一的原因。
  但是更重要的是,田税的收取需要大量的行政成本。】
  【田税的征收依据,是每户人家的田亩数。但封建时代谁的田最多?那必然就是各种宗亲贵族,以及官僚团体。而实际出面征收田税的,不是这些官僚本人,就是他们下属的小吏。
  都是自家人,这怎么好意思铁面无私的下狠手?
  再者,账面记载的每户田亩信息是一回事,实际到田里耕种收获的人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有的田地形状奇怪,丈量测算不一定准确。
  这些都给征收田税造成了大量的难度。想要收到这个钱,就需要大量的行政成本。】
  朱元璋也在寻思,他小时因看管了贪鄙恶吏,所以不愿意让朝廷官府过多打扰民间乡里,但事实证明这条路行不通。皇权不下乡的后果就是基层被别人把持,统治不稳。
  那怎么办?
  【顺便吐槽一句,有明一代是我见过的刮地皮能力最差的王朝。往前的宋朝,得利的是官僚士大夫,其他的商人、家里没官的中小地主、手工匠人和自耕农都被平等剥削。
  往后的带清,把压垮明末的辽饷堂而皇之的加到正税里,可谓是刮地三尺,供整个上层阶级瓜分。
  只有你明,尤其晚明,征一分税,老百姓要交十分,皇帝却只能得到八厘。两头没钱,富了中间,皇家被士绅给抛弃了可还行。
  可见明朝的行政成本有多高,运转体系有多差。】
  朱元璋:
  可恶,又被骂了。
  感觉自从他登基,仙子就没怎么表扬过他。
  想到这里,他眼神不善的盯着刘伯温。自从天幕说了废除丞相与胡惟庸之事后,他就没再提拔这个原本的李善长继承人了。
  淮西勋贵与浙东文官的斗争依旧很激烈,但朱元璋作为一个帝王,还是很乐此不疲的在其中做调节。
  废除丞相后,他将唐宋群相制与天幕所言内阁做了结合与改进,将内阁设置成正式的内朝机构。
  但内阁中却不分什么首辅次辅,大家加了大学士的衔,都是一样的参知政事,只有议政权。
  现在刘伯温就是他的内阁大学士。
  刘伯温仍然低着头,好像完全感受不到陛下的目光。
  【咳咳,up恨铁不成钢,跑题了。
  刚刚说的都是中古之后了,在西汉这个时间点,大家还没有脱离春秋战国的风俗习惯没多久,自然没有公务员队伍要廉洁这种政治正确的认知共识。
  所以,汉文帝看了看税收比例和构成,为了不打扰百姓,干脆有十几年的时间不收田税,只收人头税。
  毕竟田亩不好搞,但是每户都多少人比较好查,豪强能隐匿的人口也有限。
  但是,这也埋下了隐患。】
  【汉承秦制,也是以二十级军功爵来分田筹功。但是吧,人家秦朝是先搞了均田制再搞军功授田的。也就是说只要你是老秦人,就都能得到一块保障生存的生活田,然后再靠军功得到更多的田地,更好的生活。
  有人问田地不够分怎么办?
  诶,商鞅有补丁。核心思想就是降低袭爵,也就是说假如父亲靠军功得到了一百亩地,那么他死了之后他得儿子要降两等承袭爵位,只能得到五十亩,剩下那五十亩会被朝廷收走,分给新的有军功之人。
  但是汉朝没有这个补丁,所以自然也没有搞均田制。汉初有资格分到田地的就是皇室、各个诸侯国大王,再就是二十级军功爵那些人。
  并且为了尽快稳定局势,汉朝只没收了复活的六国贵族土地,对于秦朝时大大小小的地主家私有土地都是予以承认的。】
  额
  刘邦迟疑了,他问吕雉:天幕这是在怪乃公没有搞均田制?
  吕雉听到这老头居然在她面前自称乃公,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但没有计较,而是安慰道:汉家草创,百废待兴,一时有所疏漏也是常有的事。再说陛下承认秦治下的统治,已然是安定民间了。
  至于剩下的,去问萧何啊,但是她又没参政。
  【而且最可怕的一点在于,汉朝在纸面规定上给军功爵的田地和宅基地极为优厚。
  举例来说,二十级最低等级的公士,可以分到1.5顷的田地和1.5宅的宅基地。
  以杨宽先生240步为一亩来推算,结合《通典》中记载:汉武帝时期古百步为亩,汉时二百四十步为亩,古千二百亩,则得今五顷也计算一下。
  能得出一个结论,汉代一亩地大概456㎡。一顷百亩,也就是说公士就能获得六万八千平方米的土地,相当于现在的100市亩。
  等到了顶级的关内侯那个级别,更是有95顷的额度,相当于现在的六千五百亩。
  那么问题来了,汉朝有这么多开垦的地可分么?】
  啊,还有这事?
  刘邦沉默了。
  【那必然是没有的。
  这就导致一种情况。那就是好的熟地肯定优先分给诸侯王国和侯国,而且还不够额度。
  而那些低等级军功爵的普通军官和士兵回家一看,没田可分了。
  只好吭哧吭哧的带着家人去开荒,然后官府会把开荒的地算在他应得的授田里。
  讲真,我怀疑萧何就是故意的。】
  刘邦:对对对。
  萧相国为了鼓励百姓开荒,真是用心良苦啊!
  刘邦妆模作样的说了一句。
  吕后也懒得拆穿他。
  【好了,到了现在汉文帝时代,不收田税了,好日子来了!问,谁获益最大?
  是那些开荒自耕农的后代么?
  当然不是,是阡陌连接的功臣集团贵族啊!
  因为田税这个东西,跟那些没有自己土地的佃农、贫民没关系。不收田税,真正收益的是那些有田之人,而且越是田地多的人,收益就越大,他们累积的财富就越多,再加上这些人基本都属于有权有势的阶级,就更有能力去兼并那些被开垦好的熟田。
  理由都是现成的我爵位名下的田土额度没满啊,凭什么不能划给我?】
  【所以文景之治虽然休养生息,释放民间活力,但也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那就是加剧了土地兼并,拉大了贫富差距,社会矛盾开始显露出来。
  这就是武帝刚亲政时接手的局面。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
  有的人可能会说,下令抑制兼并打击豪强不就行了?
  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
  比如我从军立功得到了一个中等爵位,虽然再朝廷里排不上号,但是国家安定后安排我回家当了地方官这在没有制度性科举、没有形成文官阶级之前时很常见的做法。
  这样我在老家就既是贵族又是官员,可以先把好的土地分给自己。同时我家的亲戚朋友开始从商做生意,我利用手里的权势充当保护伞,把生意做大做强,成了当地首富。
  有权有钱有人脉有资源,我家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豪强。现在我作为地方官员收到皇帝老儿的诏令,说要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
  我一看,这不就是打击我自己?吃进去的怎么可能再吐出来,那都是我早年打仗换来的,我为大汉立过功,我为大汉流过血!
  大家看到了吧,所以很多事情不是一纸诏令就能解决的,天下是活人,不是游戏的npc。
  那么汉武帝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刘邦有点萎靡,他感觉这一大段都是仙子在阴阳怪气。
  听到好曾孙,他来了精神。
  他真的很想知道,曾孙到底怎么搞钱的,毕竟现在的大汉,穷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