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时隔两千年,我们无法得知霍去病确切的死因,但他是个盖世英雄,他为大汉、为汉族、为华夏所做出的贡献,取得的成就,足以让他名垂千古,为万世景仰!】
卫青也走了出来,听到这里一顿他自己也经常喝生水。
毕竟行军打仗不能讲究什么条件,能找到水源不让全军渴死就不错了。
至于像霍去病那样只带着干粮奔袭大漠,也找不到柴火来生火烧水。而马粪的浓烟更是容易暴露行踪,打草惊蛇。
想到这里,他还是提醒道:水源一定要注意干净啊!要是全军都喝了不干净的水,还怎么打仗?
霍去病点点头:舅舅放心,这次出征我一定注意。
不仅是这次!
刘彻来回踱步思考,最后停下来道:朕这就让人去制一些草原上常喝的马奶酒,装在大皮囊里带上,不影响驮马运输。
还有!以后不出征的时候,也不能再喝生水,一定要煮开才行。朕给你拨几个内侍,专门负责你的饮食起居。
似乎是嫌不够,刘彻继续说道:那么大个人了,你自己的妻子儿子自己养。朕才不要管。朕这里还有一大堆的事情需要你去做,你别想逃避!
【霍去病的去世打乱了汉武帝出征的计划,刘彻悲痛欲绝,下令让霍去病陪葬在给自己修建的帝陵茂陵,并且赐其谥号为景桓,取武与广地之意,彰显他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汉武帝甚至调遣河西五郡的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前,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但这一切,也只能浅浅的发泄刘彻的悲伤,那个英姿勃发的少年将军,终究是魂归九天之上了。】
【霍去病去世后,卫青身体也不好,加上卫青作为取代了太尉的职责的大司马大将军,管理整个帝国的军政,也不再适合随时出征。
公元前106年,坚持了十一年的卫青也没有战胜病魔,与世长辞。】
刘彻:麻了。
倒是卫青看得开:臣那时年纪也不小了,算得上是寿终正寝。
你放什么屁!刘彻突然爆粗,自己都愣了一下,卫霍二人也没经历过,齐齐傻在那里。
你们这对舅甥,没一个好人,难道要把这些事情都留给朕自己来做么?
没门!休想!
【帝国双璧的接连离去固然让人悲痛哀婉,但汉武帝作为整个帝国的掌控人,却不能倒下,他还有许多事要做。
漠北决战掏空了汉廷多年来积攒的钱粮、物资和马匹,策划中再次对战伊稚斜单于已经是强弩之末,霍去病的离世让刘彻彻底放弃了这个计划,将目光转向了东面和南面。】
【当时的古中国,熟地只有中原一带,长江以南,只有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发展的吴越和湖北一带稍微好一点,其他基本就是大片充满瘴气的原始森林和崇山峻岭,只有一些土著蛮人生活其中。
赵佗经营南越,也是控制这些蛮族部落,跟中原地区完全是两种统治形态。
如今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以及越南北部,生活着大量的蛮族部落,称为东瓯、闽越、南越、滇国等,他们的头领王室向汉廷称臣,汉廷也以藩属国对待他们。
虽然汉朝的疆域包括这些地方,可实际上在汉初时,朝廷对这里算不上是统治。
而汉武帝想要的,是把这些地方变成朝廷真正的领土!】
汉武帝现在的心思都在卫霍二人身上,已经听不进去这些了,反正有人记录,也不担心错过。
刘邦倒是听得乐呵呵的,毕竟那都是大汉的成就。
【作者有话说】
昨天没更,本来写了很多关于西南夷和朝鲜的部分,结果写完感觉太干货了很无聊,就给删掉了。所以先写了这一段,西南和朝鲜我会写得简短一点。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81章 汉武帝10
◎刘彻没想到这辈子居然是高开低走◎
【其实和南部蛮族的纠葛,此时已经纠缠了将近二十年,一直没有消停过,只不过那是汉廷的重心一直放在河西和匈奴,对南部的攻略和开发也是小打小闹,甚至为了进攻匈奴放弃了对西南夷的开发,让他们卷土重来。
现在,打碎了匈奴这炳悬在头上的利剑,汉廷终于腾出手来了。】
吕后也高兴啊!
听说那南越的赵佗,在她当政的时候公然跳出来作对,就因为大汉是女主禀国,就想自立为帝?
呸,老东西!
她要好好听听,南越是怎么被灭的。
【此时的南越和汉文帝时期已经不同,南越的地方更大、更稳固了,老赵家也已经传了四代,有了统治基础。但慑于汉廷的强大与威势,南越还是很谨小慎微的。
第四代南越王赵兴在公元前113年继位,幼主懦弱,太后把持朝政。汉武帝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就派人出使南越,要求南越直接内附。】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渊源。
赵兴的父亲,也就是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在做太子时,曾经到长安做过质子。也正是在长安时,结识了一个邯郸女子樛氏,生下了赵兴。
后来赵婴齐回国继承王位,便立汉女樛氏为王后,他们的孩子赵兴为王太子。
既然王太后都是汉人,那么汉武帝直接要求内附也不奇怪,赵兴自然也做不了主。
但是有人不愿意。】
嗯,这个办法好啊。
刘启听到帝国双璧接连逝世,也是痛心不已,但他帮不上任何忙,只能是把这份记录以后完完整整的传给自己的儿子。
但是召集所有藩属国王子入京为质子,这个办法好。
打匈奴他不行,威胁一下南方这些小部落,让他们提前接触中原文化,给自己儿子打打基础还是很好的。
【南越的丞相吕嘉一直是王太后的政敌,倘若南越举国内附,他还有什么得到权势的机会?别说丞相了,以他和王太后的敌对关系,就是南越的一郡太守他都当不上!
于是,胆大包天的他杀了汉廷派来的使者,公然反叛。
刘彻震怒:怎么还给脸不要脸啊?
二话不说就出兵了。】
【战争的过程乏善可陈,总之轻松摆平了南越,顺便还消灭了周围几个跟着南越凑热闹的不服部落。
汉廷这雷厉风行的强势姿态,让南方的藩属国和部落看到了天朝上国的强大,给他们吓得瑟瑟发抖。于是周边等部落纷纷归降,连稍远一些的夜郎国和古滇国都入朝觐见,接受册封。
汉武帝到此终于把从福建到云南整个南方地区都真正的纳入版图,设置了武都、牂牁、益州等九郡。
顺便说一句,前些年考古,滇王接受汉廷册封的这个金印,已经有实物出土,再一次印证了这段历史。
这也标志着这些南方小国的覆灭,南方蛮族正式成为华夏的一员。】
这边刘彻三个人还在嘀嘀咕咕身体的事情。
毕竟无论他刘彻心里有多么千秋万代的筹划,都需要人来实现才行。
而卫霍二人,就是他手里最锋利的刀。
霍去病听着身边的两人唠唠叨叨一堆,说不感动是假的。可他早在刚刚下定了决心,此次出征,还是要狠狠打击匈奴的。既然已经得了这边仙缘,那必然不会如同历史上一样带着遗憾收场。
封狼居胥他要做,匈奴单于也要抓!
陛下,舅舅!霍去病两手一摊,无奈的说,不喝生水注意休息我已经知道了,等这次凯旋,我一定好好听内侍的话还不行嘛,可征战之时哪里有条件去做那些讲究,不如想想这次怎样一战定乾坤吧!
刘彻和卫青也都不是婆婆妈妈的优柔之人,只是一时得了霍去病英年早逝的消息,有些惊恐心急而已。
现在也已经冷静下来了,三人各自放下心里的沉重,依旧在殿外观看天幕。
【解决了南方,下一个该是东边了。】
【按照朝鲜人自己整理的历史,在汉武帝时期之前,朝鲜历史有三个阶段:檀君神话、箕子朝鲜、卫满朝鲜。
传说檀君是舜帝登位之后十五年建立的朝鲜,但是这都是十三世纪高丽一个和尚写书说的,基本可以认定为瞎编。
朝鲜嘛,大家都懂,老惯犯了。
真正比较靠谱的是后两个。
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商朝灭亡后不愿意投降周武王,于是带人去了朝鲜半岛建立国家生活,就是箕子朝鲜。这个政权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燕国强大之后占领了朝鲜半岛,所以箕子朝鲜作为燕国国土存在了一段时间,后来趁着中原混战又重新独立,继续存续下去。】
卫青也走了出来,听到这里一顿他自己也经常喝生水。
毕竟行军打仗不能讲究什么条件,能找到水源不让全军渴死就不错了。
至于像霍去病那样只带着干粮奔袭大漠,也找不到柴火来生火烧水。而马粪的浓烟更是容易暴露行踪,打草惊蛇。
想到这里,他还是提醒道:水源一定要注意干净啊!要是全军都喝了不干净的水,还怎么打仗?
霍去病点点头:舅舅放心,这次出征我一定注意。
不仅是这次!
刘彻来回踱步思考,最后停下来道:朕这就让人去制一些草原上常喝的马奶酒,装在大皮囊里带上,不影响驮马运输。
还有!以后不出征的时候,也不能再喝生水,一定要煮开才行。朕给你拨几个内侍,专门负责你的饮食起居。
似乎是嫌不够,刘彻继续说道:那么大个人了,你自己的妻子儿子自己养。朕才不要管。朕这里还有一大堆的事情需要你去做,你别想逃避!
【霍去病的去世打乱了汉武帝出征的计划,刘彻悲痛欲绝,下令让霍去病陪葬在给自己修建的帝陵茂陵,并且赐其谥号为景桓,取武与广地之意,彰显他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汉武帝甚至调遣河西五郡的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前,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但这一切,也只能浅浅的发泄刘彻的悲伤,那个英姿勃发的少年将军,终究是魂归九天之上了。】
【霍去病去世后,卫青身体也不好,加上卫青作为取代了太尉的职责的大司马大将军,管理整个帝国的军政,也不再适合随时出征。
公元前106年,坚持了十一年的卫青也没有战胜病魔,与世长辞。】
刘彻:麻了。
倒是卫青看得开:臣那时年纪也不小了,算得上是寿终正寝。
你放什么屁!刘彻突然爆粗,自己都愣了一下,卫霍二人也没经历过,齐齐傻在那里。
你们这对舅甥,没一个好人,难道要把这些事情都留给朕自己来做么?
没门!休想!
【帝国双璧的接连离去固然让人悲痛哀婉,但汉武帝作为整个帝国的掌控人,却不能倒下,他还有许多事要做。
漠北决战掏空了汉廷多年来积攒的钱粮、物资和马匹,策划中再次对战伊稚斜单于已经是强弩之末,霍去病的离世让刘彻彻底放弃了这个计划,将目光转向了东面和南面。】
【当时的古中国,熟地只有中原一带,长江以南,只有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发展的吴越和湖北一带稍微好一点,其他基本就是大片充满瘴气的原始森林和崇山峻岭,只有一些土著蛮人生活其中。
赵佗经营南越,也是控制这些蛮族部落,跟中原地区完全是两种统治形态。
如今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以及越南北部,生活着大量的蛮族部落,称为东瓯、闽越、南越、滇国等,他们的头领王室向汉廷称臣,汉廷也以藩属国对待他们。
虽然汉朝的疆域包括这些地方,可实际上在汉初时,朝廷对这里算不上是统治。
而汉武帝想要的,是把这些地方变成朝廷真正的领土!】
汉武帝现在的心思都在卫霍二人身上,已经听不进去这些了,反正有人记录,也不担心错过。
刘邦倒是听得乐呵呵的,毕竟那都是大汉的成就。
【作者有话说】
昨天没更,本来写了很多关于西南夷和朝鲜的部分,结果写完感觉太干货了很无聊,就给删掉了。所以先写了这一段,西南和朝鲜我会写得简短一点。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81章 汉武帝10
◎刘彻没想到这辈子居然是高开低走◎
【其实和南部蛮族的纠葛,此时已经纠缠了将近二十年,一直没有消停过,只不过那是汉廷的重心一直放在河西和匈奴,对南部的攻略和开发也是小打小闹,甚至为了进攻匈奴放弃了对西南夷的开发,让他们卷土重来。
现在,打碎了匈奴这炳悬在头上的利剑,汉廷终于腾出手来了。】
吕后也高兴啊!
听说那南越的赵佗,在她当政的时候公然跳出来作对,就因为大汉是女主禀国,就想自立为帝?
呸,老东西!
她要好好听听,南越是怎么被灭的。
【此时的南越和汉文帝时期已经不同,南越的地方更大、更稳固了,老赵家也已经传了四代,有了统治基础。但慑于汉廷的强大与威势,南越还是很谨小慎微的。
第四代南越王赵兴在公元前113年继位,幼主懦弱,太后把持朝政。汉武帝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就派人出使南越,要求南越直接内附。】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渊源。
赵兴的父亲,也就是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在做太子时,曾经到长安做过质子。也正是在长安时,结识了一个邯郸女子樛氏,生下了赵兴。
后来赵婴齐回国继承王位,便立汉女樛氏为王后,他们的孩子赵兴为王太子。
既然王太后都是汉人,那么汉武帝直接要求内附也不奇怪,赵兴自然也做不了主。
但是有人不愿意。】
嗯,这个办法好啊。
刘启听到帝国双璧接连逝世,也是痛心不已,但他帮不上任何忙,只能是把这份记录以后完完整整的传给自己的儿子。
但是召集所有藩属国王子入京为质子,这个办法好。
打匈奴他不行,威胁一下南方这些小部落,让他们提前接触中原文化,给自己儿子打打基础还是很好的。
【南越的丞相吕嘉一直是王太后的政敌,倘若南越举国内附,他还有什么得到权势的机会?别说丞相了,以他和王太后的敌对关系,就是南越的一郡太守他都当不上!
于是,胆大包天的他杀了汉廷派来的使者,公然反叛。
刘彻震怒:怎么还给脸不要脸啊?
二话不说就出兵了。】
【战争的过程乏善可陈,总之轻松摆平了南越,顺便还消灭了周围几个跟着南越凑热闹的不服部落。
汉廷这雷厉风行的强势姿态,让南方的藩属国和部落看到了天朝上国的强大,给他们吓得瑟瑟发抖。于是周边等部落纷纷归降,连稍远一些的夜郎国和古滇国都入朝觐见,接受册封。
汉武帝到此终于把从福建到云南整个南方地区都真正的纳入版图,设置了武都、牂牁、益州等九郡。
顺便说一句,前些年考古,滇王接受汉廷册封的这个金印,已经有实物出土,再一次印证了这段历史。
这也标志着这些南方小国的覆灭,南方蛮族正式成为华夏的一员。】
这边刘彻三个人还在嘀嘀咕咕身体的事情。
毕竟无论他刘彻心里有多么千秋万代的筹划,都需要人来实现才行。
而卫霍二人,就是他手里最锋利的刀。
霍去病听着身边的两人唠唠叨叨一堆,说不感动是假的。可他早在刚刚下定了决心,此次出征,还是要狠狠打击匈奴的。既然已经得了这边仙缘,那必然不会如同历史上一样带着遗憾收场。
封狼居胥他要做,匈奴单于也要抓!
陛下,舅舅!霍去病两手一摊,无奈的说,不喝生水注意休息我已经知道了,等这次凯旋,我一定好好听内侍的话还不行嘛,可征战之时哪里有条件去做那些讲究,不如想想这次怎样一战定乾坤吧!
刘彻和卫青也都不是婆婆妈妈的优柔之人,只是一时得了霍去病英年早逝的消息,有些惊恐心急而已。
现在也已经冷静下来了,三人各自放下心里的沉重,依旧在殿外观看天幕。
【解决了南方,下一个该是东边了。】
【按照朝鲜人自己整理的历史,在汉武帝时期之前,朝鲜历史有三个阶段:檀君神话、箕子朝鲜、卫满朝鲜。
传说檀君是舜帝登位之后十五年建立的朝鲜,但是这都是十三世纪高丽一个和尚写书说的,基本可以认定为瞎编。
朝鲜嘛,大家都懂,老惯犯了。
真正比较靠谱的是后两个。
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商朝灭亡后不愿意投降周武王,于是带人去了朝鲜半岛建立国家生活,就是箕子朝鲜。这个政权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燕国强大之后占领了朝鲜半岛,所以箕子朝鲜作为燕国国土存在了一段时间,后来趁着中原混战又重新独立,继续存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