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明末的文官,基本没这种意识,不知道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瞎指挥是会出人命的。
  或者就算知道了,也因为党争、因为利益而无视了。
  明末局势的败坏,他们真的贡献了很多。】
  所以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狗东西敢把兵权都收到兵部去
  朱棣甩了甩手里的马鞭,又打了一个鞭花,
  他才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而除了这些,文官还有一个大杀器来对抗皇帝道德礼法。
  封建时代,政权理论合法性的来源,在于什么地方?来自于天命,从天人感应到五德轮回道天命转移,都是在天命这个框架下。那天命为什么在你身上?因为你有德,所以有天命,所以你当皇帝。
  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这个逻辑的根基,在于德。
  虽然五代时期的安重荣喊出了: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但是历史实践证明,兵强马壮可以打天下,但是没办法坐天下。五代时期的王朝,走马灯一样的更换,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皇帝没有解决自己统治根基这个问题。既然兵强马壮就可以做皇帝,那么你可以做,我当然也可以做。结果就是武将叛乱层出不穷,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明朝皇帝的合法性来源,除了从血统继承的朱八八本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功绩,剩下的就是天命作为帝位的基础,血脉作为传承。
  可以这么说,封建时期的道德礼法,就等于是王朝的宪法,只不过这个宪法不是明文规定,是未成文法而已。封建道德礼法是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的,而通过儒家思想,又把忠和孝统一了,皇帝就是君父,即是君,也是父,官僚们也是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存在的。
  这样,孝就从简单的血缘本能,扩展成为了统治的政治依据。这是他们统治的基础,任何人也不可能挖掉自己的根基。
  而文官们恰恰就是利用这一点,不管是上奏疏谏言,还是朝天阙长跪不起,甚至是撞柱子死谏、被廷仗打死,只要能利用这一点达成自己的目的,撒泼打滚都无所谓的。
  不过这一招也不总能成功如果遇到嘉靖那种阴逼老道士,文官也只能暂时蛰伏哈哈哈。】
  崇祯听到天幕这样称呼他的高祖,毫无尊重、甚至有辱斯文的形容词,顿时瞪大了眼睛。
  不过他也说不出什么就是了。毕竟天幕连太、成二祖都经常调侃呢。
  【好了,下面我们来说说稍微敏感那么一点的话题宋明的文官,到底为什么非要跟皇帝对着干?
  up抛砖引玉,浅浅说一下。如果觉得我胡说八道,那你们去骂文官,不要来骂我,嘻嘻。】
  朱元璋打起精神,他倒要仔细听听。
  正好他刚下定决心废除衍圣公的爵位,自然也要有相应别的措施来控制天下的读书人。
  不然他们连番的来闹,自己也受不了。
  【我觉得,宋明的大部分文官,与其说是官员,不如说是儒教的卫道士。
  刚刚说过,封建时代的政权合法性来自于天命,具体表现就是天人感应和天命转移。
  所谓天人感应,就是天子是上苍在人间的代表,是代天牧民。但天子必须有德,否则天命将不再眷顾天子,降下各种灾祸示警。如果天子继续执迷不悟,就会发生天命转移,此时吊民伐罪,替天行道,夺取天下的人就可以成为新的天子。
  朱元璋当初北伐时的檄文里就明确说过,元朝入主中原是天命,后来的皇帝暴虐成性,天命不再,转移到了他的身上,所以他来当这个英雄。
  这么说,自然是为了安抚那些怀念元朝宽纵的各族地主士绅,也是为了继承元朝的疆域,但也说明,这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说辞。
  这就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而这一套东西,是儒家提供的。换句话说,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合法性来源于儒家。
  这套意识形态的东西,自董仲舒到宋明理学,虽然经历了唐末藩镇的小小挫折,但逐渐完善,并且随着科举制度的固定,而彻底发扬光大,成为文人思想上的一个利器,更是一个枷锁。
  所以,天子虽然掌握对文官的生杀大权,但四书五经,各种儒家经典以及意识形态组合起来,就像东方版的圣经一般不容置疑。
  怎么样才算信仰上帝,教会说了算,天子要如何保持天命在身,那就是儒家出来的文人说了算。
  万历可以力排众议去援助朝鲜打跑倭寇,却因为太子的事情和文官拉锯十几年,最后还输了。
  其核心原因就是,决定一场战争,是君王的王权范围内的事。而决定废立太子,却是意识形态上的大事,属于神权的范畴。用君权去侵犯这种意识形态,儒生文官自然要据理力争。
  就算是嘉靖这个天生的天际深沉老道士,想用大礼议来分化控制文官,也拉锯了十几年。
  君权和文官集团的矛盾,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儒教虽然没有发展出严密的组织,却更加隐秘地垄断了封建时代本属于贵族和世家的朝廷官职。因此宋明的君权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本质上就是世俗君权和意识形态所代表的神权的矛盾。
  这一点,我认为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和西方国王与天主教会的斗争是有相似性的。
  因此,他们会在千百年间,对孔孟的学说不断吸收、改进、更新版本,为统治者服务,更是为自己所在的阶级服务,从而让许多学说思想走了样。】
  百官们一个个都颤抖起来,不知道是因为被说中了而觉得恐惧。还是觉得天幕几次三番的污蔑他们,实在忍不下去。
  意识形态这个词他们没听过,但是意思差不多能够理解了。
  就是说他们只维护儒家,维护自己的地位,甚至为了这些东西去对抗皇权。
  虽然这样说好像也没错。
  但是这岂不是拐着弯儿骂他们无君无父?!
  【这就是那位图书管理员同志喊出打到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原因。】
  【作者有话说】
  终于补上了_(:3」∠)_
  大明不可能永远重复开国和靖难,但必须重复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这句话,出自点家的一篇小说,而最后关于儒教卫道士的观点,来自一位知乎答主。
  第55章 明末下12
  ◎关于诛十族◎
  【士绅和皇权的对抗,不仅仅是局限于朝堂,还表现在舆论话语权。
  大家应该都知道,文人的笔杆子有多能颠倒黑白。几千年来,受害者简直如过江之卿。
  我这里就随便举几个洪武、永乐父子俩的例子,来给大家破一下洗脑包吧。】
  【第一个,就是徐达。】
  嗯?徐达惊诧的抬头。
  【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也算是第一批跟随朱元璋的人,立下赫赫战功,激动人心的北伐就是他挂帅当总指挥的。
  他为人谨慎、胸中有沟壑,因此基本没犯过什么错误,一路扶摇直上位极人臣。洪武十八年因病去世后,朱元璋还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可谓是生荣死哀了。】
  洪武十八年他还能活十五年呢,他相信这十五年的时候足够把北元给打残了!
  徐达起身,叩谢陛下隆恩。朱元璋也赶紧下了御座,亲手把他搀扶了起来,拍了拍徐达坚实的臂膀。
  一时间君明臣贤,其乐融融。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戏称为洪武唯一一个善终的功臣,竟然也被人造谣说是因朱元璋逼迫而死的。】
  还没有松开手的朱元璋和徐达: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为啥呢?
  因为有一个民间广为传播的版本,是说徐达当时生了背疽,据说只要吃蒸鹅这种发物,就会加重病情甚至死亡。朱元璋知道以后,马上御赐蒸鹅给徐达,徐达知道朱元璋要杀他,于是含泪当着使者的面把蒸鹅吃完,不久后便病发身亡。】
  崇祯也听过这个故事,给他讲经的翰林学士还暗戳戳对高皇帝这种行为表示不赞同。
  【送蒸鹅这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在明代中叶徐祯卿没错,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那个徐祯卿。
  他写了一本野史笔记,叫《翦胜野闻》,里面记载了这个故事。但他也只是记载朱元璋赐给了徐达食物,并没有说就是蒸鹅。
  至于可信度嘛反正清代的《四库总目提要》说:《翦胜野闻》这本书里的内容,一点都不可信,书中所纪,亦往往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