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要不是朱元璋这种视妇女如草芥玩物般的态度,大兴殉葬之弊政,他的帝王排名说不定还能靠前一点。]
  朱元璋现在觉得自己脸涨的通红,当然,这么多年的上位者气质早已尽量不显示情绪,只是他自己觉得而已。
  因为之前天幕对他大多是褒奖之语,那私信的回复也没有这么严厉,现在不仅骂了他儿子,还对他冷嘲热讽。
  他不开心。
  这天幕讲解之人是个女娃,对女子多些怜惜之意也是应该。可要是说后世有公认的帝王排名那岂不是说,后世之人都觉得殉葬是个大问题?
  难道后世女子有这么大的话语权么?
  殉葬嘛既然天幕提了,他取消了就是
  [而朱祁镇呢,就是在他死前留了遗诏,取消了殉葬制度。但是各位要注意,并不是朱祁镇他注重妇女权益--根据咱们前面说的事迹,大家也了解他是个什么为人,为别人着想是不可能,他不坑别人就不错了。
  朱祁镇可是在景泰帝死后,强行殉葬了他的全部后妃,除了一个废后,殉的干干净净,一个没留。
  他只是有最后那么一点点良心,回报给钱皇后和陪他一起在南宫那几个可怜的女人罢了。]
  [当然,后世帝王的妃嫔还是承明英宗这个人情的,毕竟她们不用死了。]
  朱棣有些不解,怎么殉葬还殉到皇后头上了呢?不应该啊,元朝也没这个规定。
  要是有,自己肯定就取消了,他肯定不会让徐皇后下去陪他的。
  难道徐后去的比他还早?
  得让太医好好给看看。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8章 明末农民起义5
  ◎全都没有好下场◎
  [讲完明英宗对大明灭亡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接下来讲讲另一位贡献最大的人,那就是明朝的倒数第四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也是年少登基,当皇帝的时候还不到九周岁。他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然而因为他的不作为,导致明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在中晚期该有的弊病,一样不落的全部爆发出来,而且愈演愈烈,从而恶化到后面神仙难救的局面。
  毕竟在他死后二十四年,大明就亡了。
  我说的亡了,是指天子守国门,崇祯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树上。]
  朱元璋气哼哼,但还是护短的说了一句:还算有骨气。
  可朱棣不这么想,他在心里大骂:朕打算迁都北京之后,依旧保留应天府作为陪都,就是想让南北两京有个互相帮衬。将来事有不谐,最起码能保留半壁江山。这个崇祯,完全没理会到朕这个老祖宗的意图!
  崇祯要是听到了,估计会大喊冤枉。他不是不想走,实在是没想到李自成来的那么快,导致他没走成。
  毕竟他连船都在天津准备好了。
  都怪那些文官扯皮误了他!这些文官都该杀!
  [另外好心提示一句,哪位宝宝要是有低血压,建议读读《南明史》,保证药到病除,可以一览江南士大夫阶级的所有坏毛病。]
  朱棣:错怪后世子孙了,还是有明白人的。
  不过看上去没啥用。
  [提起万历皇帝,好像最出名的就是他二十年不上朝。
  但其实,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奋进过的。
  刚登基时,由于年少,他爹给他留了三个辅政大臣,分别是高拱、张居正、高仪,内廷又有他娘李太后和大总管一样的司礼监太监冯保。所以小万历算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然后因为高拱和冯保不和,所以内阁发生了一些小小的争斗,不过问题不大,总之高拱失败、高仪呕血而亡。冯保成功当上了司礼监秉笔、掌印太监,张居正成了内阁首辅。
  两个人巅峰会晤,成了实际上的内相与外相。]
  朱元璋心里十分不痛快:咱就说,立马就得立个宦官不得干政的大铁牌子,回头让标儿在北京也立一个!
  干政就算了,听这意思还成了定制,难道这些鳖孙都忘了晚唐的教训了么!
  [张居正大权独揽,是代理皇帝,因此网友开玩笑称张居正是明摄宗,非常形象了。
  但大家也都知道,张居正是在历史上都排的上号的能臣干吏。
  而小万历也非常崇敬自己的首辅,管他叫张先生,他们师徒两个一起推行了万历新政,针对大明两百年的沉疴进行改革,是一段君臣相得的蜜月期。
  不好意思,我想到了小铁锅和脱脱。
  我有罪,我忏悔,哈哈哈。]
  秦始皇听的津津有味,因为后世对他来说是非常新鲜的,有许多他没听说过的政治制度与官职设置,虽然不一定适用于他的大秦,但也算是一种思路。
  比如他就在想怎么杜绝宦官干政,不再出现赵高那种情况。
  他对随侍在自己身边学习治国的扶苏道:后世之事虽相隔千年之久,然有些人性是不变的。国君年少,依赖丞相,但有朝一日国君长大了呢?必是一番你死我活的争斗。
  扶苏乖乖称是,心想着:父皇和吕不韦不就是这样么?
  不过父皇年少时锐意不可挡,不喜欢吕不韦的跋扈,更不喜欢他的治政主张。倒是近几年不知是不是因为天幕的指点,父皇的政策越发柔和了起来,倒是有些暗合那吕氏春秋的意思了。
  也不知这万历皇帝长大后如何?
  [万历新政有几条很著名的措施。
  针对明朝中期已经显现的浮躁官场风气,新政推出了考成法,简单来说,就是考核制度,你的考勤情况、工作计划、完成情况、kpi指数,全都记录的明明白白。要求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负其责。]
  朱棣一听,眼睛亮了起来。
  这个好!
  虽然现在官场风气还是挺好的,但也有些御史风闻奏事,吵的他很烦。还有一些官员,也不知道是不是显摆自己进士出身的学问,写个奏疏狗屁废话一堆。
  当年他老爹就骂过这些人,但还是有人时不时要犯病。
  这个考成法不必等两百年后了,朕马上就要实行。
  [官员上班变得非常痛苦,就像up主我天天上班打卡、写周报一样,但不得不承认,确实有效。]
  [而大明此时已经过了两百年,勋贵豪绅数量增多,宗室也是指数级增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所有封建王朝都逃不过的劫数--土地兼并问题。
  针对这个,万历新政则是出了两条对应政策:清丈天下田亩与一条鞭法。
  朱元璋时期,大明也和所有的新生王朝一样,统计了天下田亩和户口。记载户口的叫黄册,记载田亩的叫鱼鳞册。朱元璋把他们存放在应天府玄武湖的一个小岛上,看守严密且防火防潮,还要求定时更新。]
  朱元璋很自得,他作为太.祖,自然是想要搞一些万事不变之法,为后代打好根基。
  然而马上他就笑不出来了。
  [不得不说,朱元璋这个办法挺好的,因为直到明末,这些东西都保存的挺好。
  关键是,在人治的时代,永远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黄册早在弘治时期--就是朱祁镇的孙子辈,就丧失作用了。到了嘉靖时期,一些官员锐意进取,厘正了一番黄册弊病,使得黄册勉勉强强还能当个参考资料,发挥作用。
  但到了万历时,黄册基本就成了摆设,各州县的地方官都有一本自己记录的真实情况,称为白册。]
  朱元璋:这些狗东西!
  但他叹了一口气,也不得不承认人性就是这样。
  [所以张居正非常强硬的要清丈天下田亩,掌握帝国最真实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个真实情况才能去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和唐代的两税法,以及之后清朝雍正的摊丁入亩是一个思路。]
  李世民:嗯?什么两税法,说来听听。
  [身处现代、活在繁荣商业社会的我们,可能不会太理解古代赋税制度的复杂性。
  现在我们交税,不管是自己上报还是从工资里扣除,都是交钱就完了,但古代不行。
  因为古代是个小农经济社会。九成的人一辈子都待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去趟县城都算是出远门,基本就是自己种粮食、织土布,自产自销,所以商业活动很少。
  老农民一年到头都在家种地,手里根本每个铜钱,银子更是见都很少见,哪里来的钱交税?所以农民交税都是直接交粮食或其他农作物。
  而除了赋税之外还有徭役,也就是免费给国家干活。除了徭役还有人丁税,也就是按人头收钱,家里多少人就收多少。
  而除了这些,还有各种杂税、加征,以及交税时的火耗。林林总总一大堆,赋税制度很复杂。
  所以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干脆规定:把各种乱七八糟的正税、杂税、徭役等都合并到一起,按每户的田亩数量折算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