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宫人悲泣之声随处可闻,哀哀戚戚,若有若无,除未央宫外,禁庭灯烛不敢大亮,以示哀悼,女史挑着羊角宫灯,烛火时明时灭,照得前路飘摇不定。往昔辉煌的宫城,今日竟隐约有萧条之意。
过了紫光阁,穿过游廊,宫道前面走来一个年长的女官,她容止端方,神情严肃,身后跟着一干宫人,方司则和小宫娥们见了那女官,躬身示意,很是尊重:“高姑姑。”
傅棠梨的脚步稍微顿了一下。
方司则凑过来,小声解释道:“这位是高宫正,内廷女官之首。”
这厢高宫正径直迎上来,给太子妃见礼:“太子妃何往,可是要去宣政殿找太子?”
“是。”傅棠梨颔首。
高宫正神态自若,接过了宫人手里的灯,亲自为傅棠梨照路:“如此,请让我为太子妃引路吧。”
她抬手向后面做了一个止步的
手势:“内廷宫人,不可近中朝,尔等且退。”
高宫正执掌皇宫戒令纠禁之责,她既这么说了,方司则喏喏,带着宫人们退到了后面。
高宫正举步前行:“太子妃,请。”
傅棠梨目光微动,跟了上去。
行不多时,见方司则等人已远,高宫正果然发话了,她步伐沉稳,目视前方,口中轻声说道:“叛军逼近,长安可能成为鏖战之城,皇宫恐生内乱,太子妃千金之体,不可轻易涉险,还是暂避为宜,您请随我来,朱雀门外,自有人接应您出宫。”
傅棠梨的双手笼在袖中,她的腰身挺得笔直,没有一丝波动,轻声问道:“是淮王叫你来的吗?”
“是。”高宫正并无避讳,“淮王担忧太子妃的安危,本欲亲自来接您,但眼下宫中戒备森严,他不便进出,故遣我来领路。”
傅棠梨沉默了下去,站在那里,紧紧地咬住自己的嘴唇,久久不能动弹。
高宫正目中隐含焦色:“太子妃,事不宜迟,你……”
然而,就在这时,却听得一声呼唤传了过来。
“二娘。”
傅棠梨抬眼望去。
一群内侍执着灯引路,赵元嘉正从不远处匆匆走来,他看见了傅棠梨,露出了欢喜的神色,加紧脚步,赶到面前,朝她伸出手去:“二娘,你是来接孤的吗?”
“嗯,有些担心,过来看看。”傅棠梨一拂袖,避开了赵元嘉的手,她收敛起心神,淡淡地瞥了他一眼,口中问道,“朝中的大人可商议出了退兵之策?”
提到这个,赵元嘉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你祖父和郑太傅举荐左武卫大将军许康建,调遣禁军五万重骑兵,赶去蒲津关接应薛忠涛,抵挡叛军,同时传旨潞州刺史孙澄、徐州都督王义凤率兵前来勤王,从敌后辅佐进攻,以解长安之围。”
傅棠梨沉吟片刻,踱了一步,慢慢地道:“这情形听着蹊跷,我恍惚觉得有几分不妥,蒲津关乃津渡口,虎贲军循玄甲旧制,以骑兵为主,骑兵擅攻击、擅平原冲锋,于津渡口恐怕难有用武之地,反倒是叛军中有涿州刺史郑从经,涿州,水泽之乡也,涿州军马应擅水战,以吾之短御敌之长,大不合宜。”
赵元嘉睁大了眼睛,以拳击掌:“这可巧了,临洮郡公也说了和你差不多的话。”
傅棠梨挑了挑眉毛:“我早前还嘱咐你,跟着临洮郡公的意思说,怎么,父皇没有考虑你们的谏言吗?”
赵元嘉目光躲闪,有些心虚:“临洮郡公向父皇献策,放弃蒲津关,退到长安城外,以平乐原为战场,起用庄敬为统帅,重振玄甲军旧部,正面与李颜对决,但父皇及几位老臣都以为此举过于激进,若有闪失,长安破,万事皆空,断不可为之。”
庄敬乃淮王旧属,玄甲军自先章武帝手中传予淮王,唯淮王马首是瞻,一直是元延帝的心腹大患,元延帝早前费了好大一番力气,才将它打压下去,如今又岂能容它东山再起?
这个缘由,大臣们心知肚明,或许只有临洮郡公久不上朝,对此毫不知情,才会在宣政殿上发此谬论,元延帝当时的脸色就不太好看,赵元嘉哪里敢去附和临洮郡公,此时听傅棠梨问起,并不敢应承,反而出言反驳。
“李颜悍勇冠绝,素有不败之名,他从范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如今气势正盛,何人能与他正面抗衡?难道我们要将大周数百年基业,尽数押在庄敬一人身上吗?临洮郡公所言,孤亦不能苟同。”
何人能与李颜正面抗衡?若淮王尚在,安有今日困境?可惜满朝文武,无一人敢提。
傅棠梨想通其中的关节,不由哑然,唯有喟叹而已。
赵元嘉见她面色不愉,赶紧安慰道:“二娘不必担忧,许康建与薛忠涛皆良将,一人善谋、一人善战,定能将叛军阻于蒲津关,待潞州与徐州勤王之师至,长安危机可解矣,你只管安心待在宫中就好,万事有孤在,断不会叫你受丝毫惊扰。”
他这番言辞实在显得苍白无力,眼下这形势,兵祸已至,长安将乱,此战势必难以善了。
所以,当日赵上钧才会对她出那样的话:“你跟我走,在我的身边,才是最安稳的。”
傅棠梨忽然记起这个,顿觉心慌意乱,忍不住转头看了一眼。
长廊幽深,空空荡荡,高宫正早已离去。
……
朱雀门外。
寂静夜色里,恢宏的宫城如同一只巨兽,盘起身躯,沉睡过去,它带着模糊的、浓郁的影子,遮蔽天光,令月色无法穿透此间。
重重金吾卫持着长戟,将宫门守卫得密不透风,他们肃穆宛如铜像,长戟的锋刃在夜色里泛起青色的寒光。
不远处,一个男人站在东侧阙楼的廊庑下,他披着一件黑色的大氅,宽大的风帽垂下来,遮住了他的面目,只露轮廓分明的下颌线,如同刀刻一般刚毅,他已经站了很久,高大的身形与黑暗几乎融为一体。
长夜不尽。
少顷,有武将从宫中出,走到阙楼的阴影下,垂首躬身,轻声而恭敬地向赵上钧说了一些话。
赵上钧听罢,并没有什么情绪,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怎么,安王和李公都无法说服圣上吗?”
那武将回道:“圣上素来谨慎,不能如主公所想。”他扼腕叹息,“蒲津关地势实在不利,只怕许康建难以全身而退,若此战再败,长安势必不能保全,主公,我们为何要坐以待毙,不若尽早……”
“我不能。”赵上钧截断了属下的话,他的语气十分平静,甚至带了一点温和的意味,“苍天在上,鬼神共鉴,我发过誓,永不与大兄为敌、永不与他兵刃相见,我不能背誓。”
“不说这个。”他拂了拂衣袖,接下去,又好似漫不经心一般,问了一句:“对了,太子妃呢,她如何?”
武将不明所以,一板一眼地回道:“因皇后临终有所托付,圣上格外开恩,不再追究太子妃之罪,眼下,太子妃陪太子还在未央宫守灵。”
“这样啊。”赵上钧意味不明地低声说了这么一句,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抬头看了看天色。
天气是炎热的,但月色清冷如故,半弦月如勾,挂在宫城的檐角上,檐角重重,摸约有十八重,太深了,什么都看不透。
“我忍得实在是太久了。”他突兀地笑了一下,问那武将,“你说,是不是?”
夏夜的长风骤然大了起来,从天街尽头卷过来,带动大氅猎猎作响,风帽掀起,露出他的眉眼一瞬间,他的眼眸是漆黑的,冰冷而残酷,宛如刀锋淬血。
“是。”武将怵然出了一身冷汗。
——————————
元延八年夏,左武卫大将军许康建率虎贲军与李颜决战于蒲津关,大败,许康建阵亡、薛忠涛阵亡,虎贲军死伤惨重,几近覆没。
消息传至长安,元延帝惊骇欲绝,再也忍耐不住,急命人传召赵上钧。
使臣至青华山云麓观,青虚老道出,老泪纵横,曰玄衍伤势愈重,兼郁结于内,日日呕血,恐不治也,不能奉帝王诏。
使臣苦求良久,不得见淮王面,遂悻悻而返,归告元延帝。
元延帝再传,淮王仍不能至,如是而三。
文武百官皆唏嘘,忆及昔日,淮王骁悍无双,剑锋指处,所向披靡,一人可敌万军、镇山河,只恨运乖时蹇,值此社稷危难之际,他竟困于伤病,莫非天要亡大周?
只有元延帝隐约意识到,那日在甘露殿上,赵上钧说的那句话,“臣对陛下已经了无亏欠”,究竟意味着什么。
元延帝说不出是愤怒更多些、还是后悔更多些,他看着从青华山回来的使臣跪在丹墀下,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颓然坐在龙椅上,脸色惨白,环顾左右朝臣而发问:“众卿有何良策?”
临洮郡公李光达出,奏曰:“如老臣所奏,请陛下重新召集尚在京中的玄甲军人马,起复庄敬为统帅,犹可保一线生机,迟则晚矣。”
过了紫光阁,穿过游廊,宫道前面走来一个年长的女官,她容止端方,神情严肃,身后跟着一干宫人,方司则和小宫娥们见了那女官,躬身示意,很是尊重:“高姑姑。”
傅棠梨的脚步稍微顿了一下。
方司则凑过来,小声解释道:“这位是高宫正,内廷女官之首。”
这厢高宫正径直迎上来,给太子妃见礼:“太子妃何往,可是要去宣政殿找太子?”
“是。”傅棠梨颔首。
高宫正神态自若,接过了宫人手里的灯,亲自为傅棠梨照路:“如此,请让我为太子妃引路吧。”
她抬手向后面做了一个止步的
手势:“内廷宫人,不可近中朝,尔等且退。”
高宫正执掌皇宫戒令纠禁之责,她既这么说了,方司则喏喏,带着宫人们退到了后面。
高宫正举步前行:“太子妃,请。”
傅棠梨目光微动,跟了上去。
行不多时,见方司则等人已远,高宫正果然发话了,她步伐沉稳,目视前方,口中轻声说道:“叛军逼近,长安可能成为鏖战之城,皇宫恐生内乱,太子妃千金之体,不可轻易涉险,还是暂避为宜,您请随我来,朱雀门外,自有人接应您出宫。”
傅棠梨的双手笼在袖中,她的腰身挺得笔直,没有一丝波动,轻声问道:“是淮王叫你来的吗?”
“是。”高宫正并无避讳,“淮王担忧太子妃的安危,本欲亲自来接您,但眼下宫中戒备森严,他不便进出,故遣我来领路。”
傅棠梨沉默了下去,站在那里,紧紧地咬住自己的嘴唇,久久不能动弹。
高宫正目中隐含焦色:“太子妃,事不宜迟,你……”
然而,就在这时,却听得一声呼唤传了过来。
“二娘。”
傅棠梨抬眼望去。
一群内侍执着灯引路,赵元嘉正从不远处匆匆走来,他看见了傅棠梨,露出了欢喜的神色,加紧脚步,赶到面前,朝她伸出手去:“二娘,你是来接孤的吗?”
“嗯,有些担心,过来看看。”傅棠梨一拂袖,避开了赵元嘉的手,她收敛起心神,淡淡地瞥了他一眼,口中问道,“朝中的大人可商议出了退兵之策?”
提到这个,赵元嘉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你祖父和郑太傅举荐左武卫大将军许康建,调遣禁军五万重骑兵,赶去蒲津关接应薛忠涛,抵挡叛军,同时传旨潞州刺史孙澄、徐州都督王义凤率兵前来勤王,从敌后辅佐进攻,以解长安之围。”
傅棠梨沉吟片刻,踱了一步,慢慢地道:“这情形听着蹊跷,我恍惚觉得有几分不妥,蒲津关乃津渡口,虎贲军循玄甲旧制,以骑兵为主,骑兵擅攻击、擅平原冲锋,于津渡口恐怕难有用武之地,反倒是叛军中有涿州刺史郑从经,涿州,水泽之乡也,涿州军马应擅水战,以吾之短御敌之长,大不合宜。”
赵元嘉睁大了眼睛,以拳击掌:“这可巧了,临洮郡公也说了和你差不多的话。”
傅棠梨挑了挑眉毛:“我早前还嘱咐你,跟着临洮郡公的意思说,怎么,父皇没有考虑你们的谏言吗?”
赵元嘉目光躲闪,有些心虚:“临洮郡公向父皇献策,放弃蒲津关,退到长安城外,以平乐原为战场,起用庄敬为统帅,重振玄甲军旧部,正面与李颜对决,但父皇及几位老臣都以为此举过于激进,若有闪失,长安破,万事皆空,断不可为之。”
庄敬乃淮王旧属,玄甲军自先章武帝手中传予淮王,唯淮王马首是瞻,一直是元延帝的心腹大患,元延帝早前费了好大一番力气,才将它打压下去,如今又岂能容它东山再起?
这个缘由,大臣们心知肚明,或许只有临洮郡公久不上朝,对此毫不知情,才会在宣政殿上发此谬论,元延帝当时的脸色就不太好看,赵元嘉哪里敢去附和临洮郡公,此时听傅棠梨问起,并不敢应承,反而出言反驳。
“李颜悍勇冠绝,素有不败之名,他从范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如今气势正盛,何人能与他正面抗衡?难道我们要将大周数百年基业,尽数押在庄敬一人身上吗?临洮郡公所言,孤亦不能苟同。”
何人能与李颜正面抗衡?若淮王尚在,安有今日困境?可惜满朝文武,无一人敢提。
傅棠梨想通其中的关节,不由哑然,唯有喟叹而已。
赵元嘉见她面色不愉,赶紧安慰道:“二娘不必担忧,许康建与薛忠涛皆良将,一人善谋、一人善战,定能将叛军阻于蒲津关,待潞州与徐州勤王之师至,长安危机可解矣,你只管安心待在宫中就好,万事有孤在,断不会叫你受丝毫惊扰。”
他这番言辞实在显得苍白无力,眼下这形势,兵祸已至,长安将乱,此战势必难以善了。
所以,当日赵上钧才会对她出那样的话:“你跟我走,在我的身边,才是最安稳的。”
傅棠梨忽然记起这个,顿觉心慌意乱,忍不住转头看了一眼。
长廊幽深,空空荡荡,高宫正早已离去。
……
朱雀门外。
寂静夜色里,恢宏的宫城如同一只巨兽,盘起身躯,沉睡过去,它带着模糊的、浓郁的影子,遮蔽天光,令月色无法穿透此间。
重重金吾卫持着长戟,将宫门守卫得密不透风,他们肃穆宛如铜像,长戟的锋刃在夜色里泛起青色的寒光。
不远处,一个男人站在东侧阙楼的廊庑下,他披着一件黑色的大氅,宽大的风帽垂下来,遮住了他的面目,只露轮廓分明的下颌线,如同刀刻一般刚毅,他已经站了很久,高大的身形与黑暗几乎融为一体。
长夜不尽。
少顷,有武将从宫中出,走到阙楼的阴影下,垂首躬身,轻声而恭敬地向赵上钧说了一些话。
赵上钧听罢,并没有什么情绪,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怎么,安王和李公都无法说服圣上吗?”
那武将回道:“圣上素来谨慎,不能如主公所想。”他扼腕叹息,“蒲津关地势实在不利,只怕许康建难以全身而退,若此战再败,长安势必不能保全,主公,我们为何要坐以待毙,不若尽早……”
“我不能。”赵上钧截断了属下的话,他的语气十分平静,甚至带了一点温和的意味,“苍天在上,鬼神共鉴,我发过誓,永不与大兄为敌、永不与他兵刃相见,我不能背誓。”
“不说这个。”他拂了拂衣袖,接下去,又好似漫不经心一般,问了一句:“对了,太子妃呢,她如何?”
武将不明所以,一板一眼地回道:“因皇后临终有所托付,圣上格外开恩,不再追究太子妃之罪,眼下,太子妃陪太子还在未央宫守灵。”
“这样啊。”赵上钧意味不明地低声说了这么一句,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抬头看了看天色。
天气是炎热的,但月色清冷如故,半弦月如勾,挂在宫城的檐角上,檐角重重,摸约有十八重,太深了,什么都看不透。
“我忍得实在是太久了。”他突兀地笑了一下,问那武将,“你说,是不是?”
夏夜的长风骤然大了起来,从天街尽头卷过来,带动大氅猎猎作响,风帽掀起,露出他的眉眼一瞬间,他的眼眸是漆黑的,冰冷而残酷,宛如刀锋淬血。
“是。”武将怵然出了一身冷汗。
——————————
元延八年夏,左武卫大将军许康建率虎贲军与李颜决战于蒲津关,大败,许康建阵亡、薛忠涛阵亡,虎贲军死伤惨重,几近覆没。
消息传至长安,元延帝惊骇欲绝,再也忍耐不住,急命人传召赵上钧。
使臣至青华山云麓观,青虚老道出,老泪纵横,曰玄衍伤势愈重,兼郁结于内,日日呕血,恐不治也,不能奉帝王诏。
使臣苦求良久,不得见淮王面,遂悻悻而返,归告元延帝。
元延帝再传,淮王仍不能至,如是而三。
文武百官皆唏嘘,忆及昔日,淮王骁悍无双,剑锋指处,所向披靡,一人可敌万军、镇山河,只恨运乖时蹇,值此社稷危难之际,他竟困于伤病,莫非天要亡大周?
只有元延帝隐约意识到,那日在甘露殿上,赵上钧说的那句话,“臣对陛下已经了无亏欠”,究竟意味着什么。
元延帝说不出是愤怒更多些、还是后悔更多些,他看着从青华山回来的使臣跪在丹墀下,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颓然坐在龙椅上,脸色惨白,环顾左右朝臣而发问:“众卿有何良策?”
临洮郡公李光达出,奏曰:“如老臣所奏,请陛下重新召集尚在京中的玄甲军人马,起复庄敬为统帅,犹可保一线生机,迟则晚矣。”